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厚重和什麼的歷史

厚重和什麼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25 15:03:42

A. 煙雨麥積山——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聖地

在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處,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深處,曲徑通幽,百鳥齊囀,溪水潺潺,層巒疊嶂,群峰聳峙,松濤如海。美境中突起一座並不算高的孤峰,只見其形似麥垛,面容紫褐,崖面龕似蜂窩,棧道縱橫飛架,煙雨籠罩之時,橫雲飛渡之際,猶如海市蜃樓之幻景。這就是被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的麥積山。

與絢麗的壁畫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壯麗的石刻鵲起八方的雲崗、龍門石窟一起,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位列中國四大石窟之列。

《玉堂閑話》道: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時期,兵荒馬亂,百姓塗炭,中華大地在矛戈揮舞中震顫,短暫的十六國歷經一百多年便灰飛煙滅,在歷史的大河中實在是一閃即逝,然而,連年的戰爭留下了滿目瘡痍,也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羅馬,與南方的茶馬古道相比,更顯出文化的厚重。在這條曲折、坎坷的大路上,不僅僅有駝隊的腳印、士大夫和商人的僕僕風塵,還有歷史的積淀。麥積山便是絲綢之路上一個不朽的例證,是古代留給我們這些後人的一塊珍貴的文化和藝術瑰寶。

後秦時就有人在麥積山鑿造佛窟,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中這樣言道: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詩中,我們體味到的是麥積山的秀美,並沒有讀到麥積山佛教文明的蛛絲馬跡。

然而,文明的鼎盛需要高人來助推,來成就,感謝南宋永初年間兩位傳經佈道的僧人,曇弘和玄高。他們一起禪居麥積山,共住寺院,學徒高達300餘人,於是,這里佛氣日盛,香火漸旺,越來越多的人將對佛祖的信仰傾注在了麥積山的石窟中,手藝精湛的工匠用虔誠的雙手為我們留下了一尊尊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的泥塑。

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鑿窟者前仆後繼,造像萬千。今天,當我們面對保存下來的194個窟龕、7800多件泥塑、石刻,1000多平方米壁畫、8座北朝的崖閣時,無不贊嘆 、敬仰。

當地人說,若遇淫雨霏霏,身處麥積山上,遠處千山萬壑迷濛,山林洶涌如海,近處雲霧飄渺籠罩,翠柏蒼松挺拔,遠近交織,此圖景稱「麥積煙雨」,為麥積八景之首。

無論是遠眺,還是身處棧道,崖體上高達15米的巨大佛像都給人以肅然起敬之感,1600年的風吹雨打,雖然剝落了部分泥塑的稜角,卻沒有吞噬掉雄偉的形體,佛像銳利的眼睛俯瞰著山水松濤,透露出慈愛的光芒,難怪前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

我不禁疑問,如此峭的崖體上,古人如何做到攀爬在上,精心地塑出美輪美奐的佛身?

偉大的文明需要人竭盡全力地去創造,去完美,不惜代價。記載上說,古人鑿石窟時,自下堆木,至高處,營造一層,木材隨之拆除,最後至山腳。現在,當地仍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

東崖大佛上方,是最為壯麗的七佛龕,距地面八十米,一尊尊威嚴、細致的泥塑,顯現了北周人的精湛的塑造技術,堪稱麥積山泥塑之首。

手扶欄桿,我不禁想起了五代詩人王仁裕攀登麥積山時留下的詩句: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

真的很欽佩王仁裕,能斗膽攀上如此險的崖體,我猜想,除了勇氣之外,在他的心中,一定深懷著崇高的信仰,因為,只有信仰才可叫一個人如此鋌而走險。

如今,昔日詩人詩中的情景早已成為了歷史,麥積山經過加固和修復,崖體穩定,棧道曲折寬闊,人們可以在崖上肆意遊走,盡情遠眺。

麥積山的崖體上,有一個曲折的小洞,是七佛閣到牛兒堂的必經之路,需彎腰屈膝通過。名曰「小有洞天」。關於此洞有一民間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某年四月初八,一縣官臨麥積山朝廟會,上至七佛閣,見眾者望甩向牛兒堂之大鐵鏈無人敢過,縣官當眾逞能,抓住鐵鏈,雙腳一蹬,成功到了牛兒堂。站在牛兒堂,縣官向下眼望陡峭崖體,不覺天旋地轉,雙腿顫抖,已無勇氣從牛兒堂回七佛閣了。隨行眾衙役見老爺身處險境,急請來石匠,自七佛閣到牛兒堂鑿開了一個小洞,縣官才得以爬著脫險。

如果現在沒有「小有洞天」,估計敢通過大鐵鏈由七佛閣到牛兒堂的人亦是寥寥。縣官還算勇敢,因為一次唐突的去不能回,造就了麥積山今天的重要一景。

在牛兒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金剛踩在一頭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犢身上的塑像。距麥積山以西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據說是頭頭朝麥積山卧倒的大母牛,她是牛犢兒的母親。廟會的那一天,如織的人潮的喧囂聲驚動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大母牛怕傷到自己的孩子,便朝麥積山大力地吼叫。牛兒堂里的牛犢聽到母親的呼喚,起來要走。牛犢一動,牛兒堂立馬牆體崩塌,整個麥積山體晃動起來。佛祖急令金剛武士制服牛犢,一名金剛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犢就再也起不來了,從此金剛永遠站在了牛犢背上。

天水有歌謠說:卧牛山,麥積山,兩山雖遠山對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還在麥積山。

歷史的光忽明忽暗,卻總是薪火相傳。敦煌的無數經卷經那個卑微的小人王元籙流失到了異族,敦煌的一部分壁畫在那些歷史上無知的人的手中變成了白牆。也許是隱沒於深山之中的緣故,麥積山沒有遭到類似於莫高窟那樣的歷史浩劫,這是我們的萬幸。

感謝歷史上那些為麥積山文明的保護做出貢獻的人們。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麥積山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供我們這些後人細細瞻仰,除了「感謝」二字所,沒有其他詞語有能力形容今天的人們的心情。

與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相伴的,是鮮艷的色彩,無論是佛身上的細勾漫抹,還是龕壁上繪就的祥雲、飛天、故事、佛像,仍很耀目,文明在這些五色交雜中閃爍著熠熠的亮光。

「話說麥積山屬丹霞地貌,山體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泥塑著稱,是世上名副其實的東方雕塑陳列館,每年參觀者八方而來,不計其數,天水因麥積山文明名震全球。但是,作為我們每一個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您想到過沒有,麥積山山體並非堅硬的岩石,她的身體結構疏鬆,正被時間和自然無情地風化,未來某一天,她會徹底消失!我們現在該怎麼辦?該怎麼辦?」一個30多歲的導游用評書式的講解吸引來一大群人,語氣中透露出這個西北漢子對麥積山刻骨銘心的深愛。

古人創造的這一燦爛文明有一天會消失嗎?盡管我們不肯確定,但是,在不知道何年何月的未來的某一天,她還是會消失!

麥積山文明有一天如果消失,我們和我們的後人都是罪人!

風化,該死的風化!我好恨,我好痛!

是的,我們現在急於要思考的是:該怎麼辦?該怎麼辦?

B. 歷史厚重感是什麼意思

首先自己的歷史知識要深厚.如果只有高中課本里那點歷史知識的話,即使是妙筆生花也寫不出厚重感.厚重感,又厚又重,無非是國家存亡,英雄折腰,蜿蜒曲折,悲慘經歷,血的考研。。。。
首先你要熟悉歷史,以及歷史人物。這是要靠文學基礎累積起來的,應付高考,速成是不可能的。要麼你就學會聰明的套作,挑幾個感興趣的歷史人物,記住他們的歷史功過,但是不能老套的模仿別人寫過的題材。創新以及選材很重要,要學會嘗試有些新的東西,但是高考應試作文又必須謹慎,免得寫走題了。切忌寫自己所不熟悉的歷史以及走題和生搬硬套。

C. 歷史的厚重與滄桑的詩句

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2. 苦憶君家好巷坊,無多歲月已滄桑。
3. 十日從來九風雨,一生數去幾滄桑。
4. 知爾有靈應不死,滄桑更變問麻姑。
5. 我上樑山望曹濮,長嘆滄桑變陵谷。
6. 獨將渾噩留天地,幾為滄桑紀廢興。

D. 中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你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嗎

古代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4)厚重和什麼的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部門

六部的名稱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實質上的機能與機構初現於周時的「六官」,秦漢時有「九卿」。朝廷的職務由這些首腦們分管。到了魏晉時,改稱「曹」,尚書分曹執事,而曹逐漸演化成為步。到了隋唐時始確定六部分屬於尚書省。

到了元時,尚書省分管六部,統領國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廢中書省,直接由皇帝統管六部,此時共有「吏、兵、禮、刑、工、戶」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職分別有:尚書(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當於尚書的副手),郎中、員外郎等若幹人。

1、吏部

相當於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書就等同於人事部部長。吏部尚書在古時稱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簡單,無論你平常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還是得過我吏部的考核來進行升降獎懲么?

2、兵部

這個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武裝部等一切跟武裝斗爭有關的部門的總和。在古時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門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年代,那麼兵部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時候是你兵部尚書輝煌騰達的時候,打了勝仗還好,吃了敗仗的話,你就洗把臉等著唾沫星子,輕則革職,重則丟掉身家性命。

3、禮部

放在今天,禮部的涵蓋面也很廣。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禮部的事多卻不雜,包括接待外國君臣的相關事務,本國的各類禮儀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禮部官員,你發現某個王爺坐的車逾越了他的身份,那麼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該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爭爹」事件就是一件禮儀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獄,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公檢法」,並且是一條龍服務。古代的刑部還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權利,這一點又比現在的一些部門要高。

5、工部

相當於今天的建築部等,雖然主管營造工程等事項,但是具體工作是個比較雜的部門。比如給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決口修築防禦工事、皇親國戚的陵寢選地,選材,修建等,同時還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無疑問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錢的部門。比如明朝權奸嚴嵩自己是吏部尚書,兒子嚴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個掌管人事,一個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貪污程度可見一斑。

6、戶部

古時的戶部主管財政,人員和土地。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另外還做一下國土資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雖然工部管的是錢,但是錢是國家的錢,l六部的各類經費都得往戶部報,如果國力強盛,事務還算輕閑,如果整個國家沒錢,基本上戶部尚書每天都是苦大頭。

E. 歷史的厚重感下一句是什麼

歷史的厚重感,下一句是至今有禮有節。上聯:歷史厚重,自古懷仁懷義;下聯:聖人教化,至今有禮有節。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歷史是為活著的人們而寫的。活著的人們搜了死者腰包後,踏著死者屍體前進。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歷史之所以厚重,是因為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可以通過傳承而積淀下來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工具器械等現實生活中可感可觀的物質文化遺產,看到這些東西我們可以遙望過去,感受前人的智慧與足跡,不再覺得匱乏與飄渺,明白自己也是社會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員。

F. 什麼是歷史厚重感

如下:

關於文學的歷史厚重感,人們提的很多。然而,幾乎沒人能說清這種」厚重感」是個什麼東西。所謂「歷史厚重感」,說來說去就是訴苦大會。假如某部小說里的人民日子很慘,就有人會說這是歷史厚重感。

假如他們日子過的不錯,就沒有歷史厚重感了。厚重感是訴苦大會的同義詞。凡是看過「歷史厚重感」強的文學的,可以仔細想想,是不是這么一回事。但是這種「歷史厚重感」,只能用來衡量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因為他們歷史上確實慘的日子多點。

如果換成發達國家,歷史上光他們欺負別國了,生活水平也高,他們怎麼寫厚重感,無處下筆。但是諾獎作為一個國際獎,它不能成為第三世界的專屬獎,所以大部分的獲獎者,不是看所謂歷史厚重感的。


簡介: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G. 葉邑古城的古跡和厚重歷史

舊縣鄉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據《四庫全書》和清《葉縣志》記載:古昆陽有八大景緻,即玩龍仙台、澧水長橋、三王古冢、梅灣新月、太李仙庄、狐仙道院、百家古渡和王喬飛鳧。無論是人姓地名、河流寺廟在這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軼事。
楚長城。今尚存高3米、長2000多米的葉邑古城城牆,位於舊縣鄉中村村西300米處,對整個葉邑古城呈環狀包圍之勢。楚長城是用黃土堆砌夯築而成,解放前,附近的農民為了開荒種地,對其有輕微破壞,如今楚長城雄風不減,上面生長著多種野草、灌木,兩側是長勢喜人的麥田。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黃河以南惟一的一座楚城,在當時擔負著防禦進攻、保護軍民的重任。
燒車河。源頭在保安鎮境內,因燒車河支流眾多,所以古時候也有萬泉河的雅稱。據舊縣鄉孟庄村80歲高齡的袁天喜老人介紹說,燒車河原本叫燒水河、萬泉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昆陽之戰。當時劉秀大敗王莽軍隊後,欲揮師入宛城,在這條河中將繳獲王莽軍隊的破損戰車輜重付之一炬,後人為紀念昆陽之戰,將這條河更名為燒車河。附近村民介紹,在當年劉秀燒車的地方,至今仍有一灣河水一半涼,一半溫,類似溫泉。燒車河蜿蜒近10公里,最後匯入澧河,是澧河的一條支流,由於上游建有三座中小型水庫,所以其水流量受汛期影響不大,總能保持著一定的水流。每逢旱季,沿岸的萬余畝良田可以汲水灌溉,旱澇保收,被當地群眾稱為「母親河」。
漢代銀杏樹。銀杏樹因其生長年代的久遠和極高的考古價值被封以「活化石」的美譽。在舊縣鄉北村劉秀廟中至今還生長著兩棵漢代銀杏樹,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銀杏樹參天而立,和劉秀廟並肩櫛風沐雨兩千多年,在當地群眾的心中,銀杏樹已經成為他們乞福求運的心理圖騰。
澧水長橋。據明、清《葉縣志》記載:澧水長橋在葉縣南昆陽保澧河上,清末和民國初期被泥沙掩沒。由於多年河水沖刷,被掩埋了幾十年的澧水長橋奇觀終於又顯現於世,至今,在舊縣鄉葉公中學附近的河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氣勢磅礴的澧水長橋。據立於橋頭的四棱碑文所載:澧水長橋始建於唐朝,為唐貴妃楊玉環舍金所建。澧水長橋共有72孔,每孔長約10米,且每孔均置龍狀治水之獸,。澧水長橋向人們昭示著唐朝統治者寬厚仁慈之德和關注民生疾苦之舉。澧水長橋在古時是官道上的大橋,是往返於雲貴、幽燕的必經之路。據該鄉中村申老安老人回憶,這座橋在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民國初期時還能通行,只是後來遭洪水沖垮後才被掩埋。
梅灣新月。梅灣村位於舊縣鄉西北約4公里處的澧河左岸,據明、清《葉縣志》載:梅灣為二里,梅灣古名因宋代梅堯臣而得名。梅灣村是梅堯臣的故里,,這里因澧河自西南而來,繞村半周後往東北流去,處於澧河之水環抱的梅灣村呈半圓狀,好像是初現的月牙,梅灣新月因此得名。這樣一個不足一千人的村子,經濟收入以種植和養殖業為支柱,村民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可能是歷史名人故里的緣故,據村民說這里的學生都很聰明,才思敏捷,是舊縣鄉有名的大學生村,近300戶的村子就出了40多位大學生,老人們慶幸地說,這都是沾了梅家的仙氣。
葉邑關。位於舊縣鄉舊縣老街,是當時楚國的南大門。關隘處一座古石橋保存完好,石橋用大塊青石鋪砌而成,每塊巨石足有千餘斤重,整座石橋呈拱形,石逢間已鋪滿苔蘚,青石板紋理清晰,橋的北端左側有塊石碑,上面寫著「葉邑關」。石橋至今還固若金湯,擔負著整個街道的交通。葉邑關已於1997年被中國長城學會、中華集郵聯合會入選萬里長城百關紀念封。
葉邑古城和古城文化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誘惑著人們在這里探索、發現。這里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有和諧的發展空環境,這里有濃厚的創業氛圍,近年來舊縣鄉圍繞葉公文化做大做強旅遊經濟,全鄉呈現出幹事創業、穩定和諧的良好發展態勢。葉邑古城傳久遠,葉公故里展新顏,舊縣這座厚重的古城,正以嶄新的姿態,和著新世紀的凱歌闊步奔向小康……

H. 描寫歷史厚重感的句子有哪些

描寫歷史厚重感的句子有:

1、歷史是一幅畫,時間是畫紙。歷史是無數的浪花,時間是一條河流.歷史是絢麗的花朵,時間是一座大花園。歷史是繁星,時間是藍色的天幕。

2、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里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3、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

4、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

5、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遺忘了.遺忘是我們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沒有對齊的紙,從前的一切回不到過去,就這樣慢慢延伸一點一點的錯開來。也許錯開了的東西我們真的應該遺忘了。

I. 歷史的厚重與滄桑的詩句

1. 關於歷史滄桑的詩句
關於歷史滄桑的詩句 1.問一下感慨歷史滄桑無常的詩句
帝鄉明日到,尤自夢漁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詞不用多說了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西窗剪燭圖

字字傷心,

筆下處處留淚痕。

句句銷魂,

容顏盡愁損。

一語未盡,

窗外西風緊。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嘆紅塵滾滾。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表達滄桑的詩句
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2. 苦憶君家好巷坊,無多歲月已滄桑。

3. 十日從來九風雨,一生數去幾滄桑。

4. 知爾有靈應不死,滄桑更變問麻姑。

5. 我上樑山望曹濮,長嘆滄桑變陵谷。

6. 獨將渾噩留天地,幾為滄桑紀廢興。

7. 滄桑轉瞬誰能識,富貴浮雲安可常。

8. 滄桑長共此山河,卻為中原涕淚多。

9. 感慨滄桑眼前事,雍門琴罷不勝悲。

10. 回首滄桑已數番,感懷無盡又何言。

11. 世事滄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12. 感慨滄桑變,天邊極目時。

13.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14.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5.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6.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17.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形容滄桑的句子
滄桑就像我們生命中的老屋裝滿了回憶和心酸。

日光灼灼,照證魚貝之山;月光冽冽,映定木林長川。

夫天地造化,自然工景,妙鎏金,巧運度,峰平地陷出桃源,水來沙凸現方丈。滄海桑田,難尋幼時歸路;斗轉星移,易惑冠後迷途。人生寂寥,吁嘆聚離苦楚;紅塵悲涼,唏噓生死情懷。寒風吹才悼千冢,細雨便落贊百嬰。

白雲蒼狗,何其之窮?馬踏飛燕,何其之盡?天地一瞬,彭祖已壽千載;宇宙一息,大椿萬輪春秋。今日流觴觀宴式,他時換盞賞此觴。人之於天意無奈者,蓋咸至此!霜松曉煙,全籠銀衣天嶺;舞柳夕光,遍灑密鱗波江。但思年年景在,休唱歲歲絲長。

滄桑本一生,人力何能當?風號寂寞,雨訴心傷,人去樓空是滄桑,千古無名是滄桑!瓊玉杯,翡翠漿,酒入回腸消滄桑,氣出高喉歌霓裳!灧瀲碧霄才情住,筆記滄桑唯墨香!
4.關於歷史的詩句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捨」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

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
5.用什麼詩句形容中國百年來的滄桑歷程
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

烽火硝煙,江山激昂。

挽狂瀾於既倒,撐大廈於斷梁。

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

——朱相遠《中華世紀壇序》

百年憂患,敵愾同仇。

聚散沙成鐵塔,變弱者為健兒。

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民族魂魄化火鳳涅槃。

挽狂瀾於既倒,建廣廈於廢墟。

轉國運蒸蒸日上,升國旗冉冉凌空。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

兩句皆出自歌頌中華世紀壇的辭賦作品,包括兩賦一序,兩賦分別出自魏明倫和雪川的手筆,一序是朱相遠創作的。這三篇文章主題各有側重,氣勢雄渾,氣韻悠揚。

魏明倫的賦主要表現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跨度、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雪川的賦更多的是展示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厚度,文采飛揚;朱相遠的序在渲染中華文明的同時,更關注的是社會變革,文章的現實感強。二賦一序,俱為佳品。

閱讀全文

與厚重和什麼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