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Ƃ
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中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稱之為國學。國學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部分。廣義的國學包括從遠古時期產生的《易經》開始,到西周時期產生的巜詩經》,再到先秦諸子百家的文化匯萃,孔孟的儒家學說,老莊的道家學說,墨子的墨家學說等等。以及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四庫全書、唐詩、宋詞、歷代散文、元曲、明清小說詩詞等。狹義的國學專指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文化典籍,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從漢始至唐宋時期形成的儒家十三經,道家的老莊學說如老子的巜道德經》、《莊子》等。
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優秀品質,是維系中國統一的精神力量,是中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的根基。由於種種原因,從49年至改革開放前的近三十年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遭到比歷史任何時期都嚴重的毀滅性的破壞,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出現了斷層。如何學習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道德修養,的確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足夠的重視。
字習宏揚國學並不難,難的是文化領域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以後,在經濟方面的思想解放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文化領域的思想解放卻裹足不前。改革開放以前對傳統文化固定的錯誤的思維模式,極大的阻礙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至今提起傳統文化仍然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給傳統文化戴上一頂"封建"的帽子,動不動就要去其糟粕。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我們至今學習了解甚少,根本沒有資格和水平去橫加指責,亂扣帽子。"封建"一詞在中國絕對是貶義詞,是必須拋棄批判的東西。所謂封建制度是西周時期周王朝分封諸侯的一種統治國家的制度,自秦統一中國以後,除了短時期的分裂狀態,大部分仍是中央集權的皇權制度,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兩千多年中國何來"封建社會"?所以,要大力學習宏揚傳統文化,必須要在文化領域解放思想,擯棄改革開放以前的各種錯誤的思想禁錮。要充分認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和道家中的有關修身、治國、倫理、禮儀、哲學等方面的論述,處處可見智慧的光芒,應該說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後人很難超越。正如巜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嵐所說,我不過是編纂前人的學說而已,絕不可能超越前人。一部清代秀才編寫的《弟子規》,當代民眾如果能學習照作的話,絕對各個都是精神文明的模範。可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仍可學習借鑒。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經久不衰,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始終是主基調,這完全依賴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力量的支撐。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思想,對維護國家民族的統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忠就是忠於皇權,忠於國家;孝就是孝敬長輩,崇敬祖先,認祖歸根。由孝而演化出來的宗法制度,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是維系家庭、家族、國家穩定的基礎。至今,中國傳統文化仍然影響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妄圖割斷歷史,用強制的手段去消滅一種文化,重新建立一種和所謂的"封建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是徒勞的。結果新的文化沒有建成,反而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背上惡名而被束之高閣,使民眾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更何談學習傳承?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指日可待。但成為經濟強國還不夠,必須也要建成一個文化強國,經濟文化相輔相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國亡了,還可以復國,如果文化滅亡了,才是真正的亡國。當前社會禮儀缺失,道德淪喪,惡習陋習隨處可見,就說明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的建設多麼重要。而且文化精神的建設並不會象發展經濟那樣立竿見影,而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必須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行。
❷ 三綱五常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儒家文化是漢文化中重要的一筆,儒家文化是一種君主文化,是統治者管理社會的一種工具,儒家對中國影響深遠。三綱五常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你對三綱五常了解多少?你知道三綱五常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消極作用
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國二千餘年的傳統文化都是圍繞儒家「三綱五常」而來,領導者通過「三綱五常」來規范社會道德使社會各階層安居樂業。人們遵守道義,而不是遵循某個人的言論和制度,與人性與真理相通。相比今天的社會發展,看上去貌似停滯不前,實際也是一直遵守著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積極作用
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如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
他山之石——韓國學者趙駿河在他的《東方倫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書中對「三綱」解釋如下:「綱」具有「模範」的意義,在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君為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範,「父為子綱」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夫為妻綱」是說丈夫是妻子的模範。模範具有帶頭和示範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賦予「三綱」以「模範」和「示範」的意義,說明在「三綱」的倫理關系中,主導方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當家作主」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在「君臣體系」、「父子體系」和「夫妻體系」中,「三綱」體現了整體性、主導性和有效性,如果沒有這個「綱」,就難免出現互相推諉、彼此扯皮、責任糾纏不清的問題。有了「三綱」,復雜的社會、家庭關系就會有一個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小結:中國文化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歷史背景的文化大國,在歷史的的流逝下衍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化之花,儒家文化便是這其中的一種,三綱五常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筆,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
❸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書法、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兵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寶、笛子、古箏、琵琶、龍鳳紋樣、彩陶、國畫、 謙遜、禮貌、朴實。
❹ 有多少個中國歷史文化古
洛陽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建城史4000多年,在我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洛陽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燦爛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豐厚的文化積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洛陽是中國古代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中心城市,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框架大多在洛陽形成,中國古代主要的技術、文化成就大多與洛陽有關。
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數的名人志士:縱橫家之祖鬼穀子;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蘇秦;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三國時魏音樂家杜夔;西晉哲學家郭象;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學者和佛經翻譯家玄弉;唐代宰相、文學家張說;唐代哲學家、詩人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元縝;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北宋名臣趙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畫家武宗元;北宋理學家邵雍;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弟兄;南宋詞人朱敦儒;元代文學家姚燧;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王鐸;清小說家李綠園;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化學家、教育家李俊甫;正骨專家高雲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韓鈞;勞動模範趙春娥...
公元前21世紀,在河洛地區建立夏朝,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定都西毫。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在此新建王都。25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建都洛陽。909年,後梁朱溫遷都洛陽。923年,後唐遷都洛陽。938年,後晉建都洛陽。1217年,金置金昌府。元、明、清在洛陽置河南府。1923年,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無數的志士能人不僅創造了洛陽輝煌的過去,更在努力的創造洛陽燦爛的明天!
西安
西安物盡天華,人文歷史資源得天獨厚,是祖國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人稱"天然歷史博物館",是與雅典、羅馬、開羅齊名的聞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旅遊學專家如此評價西安: "古都西安是皇陵旅遊資源帶"。這條以西安為中心的旅遊帶,東起潼關,向西沿隴海線經過華陰、臨潼、西安、咸陽、扶風抵寶雞,南至終南山,北到三原。其地下文物蘊藏之豐富,國內外罕有匹敵,堪稱自然與人文資源並茂的"黃金旅遊帶"。另外帶上還有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臨潼驪山、寶雞天台山;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太白山、終南山。
西安在歷史上作為統治中心的時間長達千餘年,處處可見古城遺址、皇家宮苑遺址、帝王後妃勛臣陵墓、寺院、廟宇、碑林。走進西安,使人彷彿置身於巨大的歷史博物館,歷史與現實在西安無比完美地結合於一體。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秦陵兵馬俑的開掘,至今一、二、三號坑共計有真人真馬大小的兵馬俑計7000餘件,為之建立的"秦陵兵馬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安是古代文明的沃土,距今6000年的半坡文化遺址是母系氏族繁盛時期的典型代表,歲月流逝,周離秦至,漢韻唐風,西安陸續成為十三個王朝的首都。
西安是一座文物的寶庫,擁有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50處,地上遺址一萬余處,出土文物12萬件,地上的古跡和地下的文物再現了一部活的歷史。
西安具有3100年的都市發展史,1200年的建都歷史,如果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比作一部精彩的歷史劇 ,那麼這部戲劇的一半都發生在西安。
縱觀古城,展現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跡。而歷時1100年、十三個朝代的歷史縮影,近百個皇帝的熟悉面孔,無一不顯示出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深邃內涵。假如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棵參天大樹,在北京看到的是樹冠,在西安則看到的是深埋在土壤下的樹根。
濟南
濟南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距今8400-7300年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部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發祥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距今4600-4000年)。傳說東夷族的首領舜,曾躬耕於濟南歷山(今千佛山)之下。2600多年前,就建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系因濟南諸泉匯為濼水。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隨後,齊國又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公元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的省會。1929年7月設濟南至今。1928年4月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先後二次侵佔濟南,濟南人民深受暴虐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致使大部分工廠倒閉,無辜同胞慘遭殺戮。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又進行強盜式劫收,城市又遭摧殘,蹂躪民生凋敝,物價飛漲,古城一片蕭條。1948年9月24日濟南獲及解放,這座古城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
濟南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令文《尚書》二十八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名將房玄齡、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中華詞壇「婉約派」、「豪放派」的傑出代表、宋代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步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後「七子」邊貢、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歧;清《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等。故有「濟南名士多」的傳譽。
濟南名勝古跡眾多,尤以泉水遍布,清冽甘美而聞名於世,有「濟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譽,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名泉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眾泉匯聚的大明湖與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景;「四絕之首」的海內外名剎靈岩寺;中國最早的單層塔四門塔;比「萬里長城」還要古老的齊長城,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祠,唐代龍虎塔及五峰山、華山、龍洞、九頂塔以及搶救挖掘的洛庄漢墓等等。
武漢
許久以來,武漢都是以「白雲黃鶴」來代表城市的形象,其實,區區一個「白雲黃鶴」,又怎能代表得了武漢的文明?
大家都知道,「白雲黃鶴」典出唐朝詩人崔灝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武漢人喜歡以此作為武漢的象徵,無非是因為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細細想來,其中卻有諸多不妥:
其一,黃鶴樓充其量只是大唐文化中一個濃縮的點,以唐文化作代表的大城市是西安、洛陽,武漢算得了什麼?其二,唐朝距今不足1400年,武漢有著比它更悠久的文明,舍遠取近有何必要?其三,武漢的發展史中,唐朝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章。
實際上,翻開武漢的歷史,我們會很容易找到許許多多的更為耀眼的閃光點,稍做梳理,我們會發現這些閃光點呈三條帶狀,在各個層面上述說著武漢曾經無比輝煌的過去。
一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盤龍城
文明的火種
武漢地區最早的建城始於盤龍城。
沿著解放大道向東,穿過江岸和岱家山,到達黃陂區葉店,就在這南距武漢市區中心僅5公里的地方,沉睡著一座3500年前的古城———盤龍城。盤龍城遺址坐落在盤龍湖畔,城址南部的300米處有府河涓涓流過,府河下游與灄水相匯,急轉向南,注入浩瀚的長江。盤龍城的城垣建於水濱高丘上,呈方形,夯土而成。這里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江流域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這里,我們古老的先民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
經考古工作者20多年的發掘揭示,這里不但是商代早期一個地域性的政治和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
著名的考古學家鄒衡先生說,如此規模的商代城址在全國並不多見。全國商代早期的城址為數不多,除了鄭州、偃師的商城外,就要數盤龍城了,近年來大肆宣傳的四川三星堆、江西吳城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不如盤龍城。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則從文明史的角度總結,盤龍城實際上是長江流域文明和黃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它是先進的黃河文明到達長江流域的濫觴。
多年來致力於武漢史研究的皮明庥先生則給我們算了個「賬」:北京的建城史約3100年,上海為700年,天津在1404-1405年設天津衛,並築城,距今600年,廣州2000年,西安3000年左右。惟獨武漢可以上溯3500年。就此而言,武漢的盤龍城在我國現有的特大城市中可謂獨領風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武漢是全國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僅此一條,武漢人就足以傲視群城。
三鎮的雛形
盤龍城點燃了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商王勢力沿長江迅速擴張,南至湖南寧鄉,向東則發展到江蘇。隨著火勢的蔓延,商族活動中心的轉移,盤龍城逐漸衰退了。直到楚文化興起,武漢迎來文明史上的又一輝煌。
西漢初年,全國政區調整,設立江夏郡,郡內設沙羨縣,縣治在塗口,也就是今天的金口鎮。這是武漢地區第一次建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龜、蛇二山峙立長江兩岸,是絕好的軍事要塞。於是南岸蛇山築夏口城,北岸龜山築月,這種雙城格局大致上一直沿襲到明初。明朝中期,漢水改道,淤塞的故道上興起漢口。今天武漢三鎮的雛形自此形成。
二、近代大都會的形成
崛起於華中
夏夜來臨時,伴著江上吹來的習習清風,漫步街頭,無疑是愜意的享受。在東起一元路,西到民眾樂園,南抵中山大道,北達沿江大道的區域里,集中著近代武漢最顯赫的銀行、公司、飯店和各種娛樂場所。這里有著中國最寬闊的馬路、最早的街燈、最漂亮的街心花園。這里曾經跑著中國最早的公交車,這里曾經出入著近代最富有的商業大亨……
近代的武漢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如果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綜合因素來看,武漢已經成長為全國最重要的大都會。即使單從經濟來考慮,武漢的發達程度也僅次於上海。
武漢能在近代崛起於華中,與明中期以後漢口鎮的興起和繁盛密切相關。漢口依長江、傍漢水,循大江而東,可直達上海;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兩廣雲貴;西上荊宜可入三峽,進四川。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漢口在短短百餘年裡,從一個蠻荒之地,迅速趕超武昌、漢陽,一躍而為華中重鎮。商業極其繁榮。
正是有了明清時期漢口的繁榮,1858年,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從此,武漢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各種近代工廠在武漢陸續開辦起來。
近代的突進
提起武漢近代大都會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及張之洞。
1889年,張之洞移督湖廣。在他任職的十餘年間,他開創了中國近代第一家鋼鐵廠———漢陽鐵廠;第一家軍工廠———湖北槍炮廠;並陸續開辦了為漢陽鐵廠配套或為其附屬的大冶鐵礦、湖北水泥廠、大冶鐵路等;在輕紡工業方面,則創辦了布紗絲麻四局,以及製革廠、造紙廠、氈呢廠等。在官辦企業的帶動和刺激下,武漢市的民辦企業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1890年到1911年,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重輕工業初成體系。再加上盧漢鐵路、粵漢鐵路相繼動工,武漢成長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大都會。
一大批近代企業的開辦打破了傳統的小生產方式,它急需工人掌握新的技術。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張之洞一方面選派留學生出國,一方面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到1907年,武漢通過由高等向低等、由普通向專業、由城市向鄉村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先進教育體系。
在張之洞興建的新式書院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兩湖書院,這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書院,它創立於1890年,位置在武昌城內都司湖。
此後,還相繼開辦過算學學堂、方言學堂、工藝學堂、湖北農務學堂、師范學堂等等,為武漢今天繁榮的教育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於武漢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用「輝煌」來形容這一時期的武漢,是再恰當不過的。而這輝煌中最輝煌的核心又莫過於其經濟的發達。正由於武漢成為了中國近代最發達的大都會之一,她才又可能成為近代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三、革命的搖籃
多少個近現代革命的第一次就發生在這里。這個城市到處都留下了革命的痕跡。
出去走走吧!東湖湖畔的九女墩,這里長眠著九位太平天國的女英雄。為了均田平富的信念,她們在這里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去首義廣場瞻仰一下吧,九十一年前,這里曾經打響過一槍,就是那一槍,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就是那一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就是那一槍,引領了無數的英雄為著民主進步的目標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
到林祥謙烈士就義處、施洋烈士墓、二七紀念碑去獻束鮮花吧,七十九年前,在這里,中國工人舉行了自己的第一次有組織的罷工,罷工最後雖然失敗了,烈士的鮮血順著京漢鐵路路枕兩邊的石子往下滲,敵人卻也因此膽寒了,全中國的產業工人卻從此看到了希望。
難忘北伐戰爭葉挺獨立團的英勇身姿,難忘向警予行刑前的堅強不屈,難忘夏明翰「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驚世遺言,行走在這樣一個壯士英魂護佑的城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歡呼,我驕傲,因為我是武漢人!
南京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 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荊州
近年來,由於地下文物的不斷發現,中華文明的黃河文化一元論已被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二元論所取代,長江像黃河一樣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先秦多屬楚地,以荊州為中心的楚文化兩千多年前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巔峰,至今影響著中國的人文精神。在《禹貢》的地理分區中,荊州也是中國南方的泛稱。荊州應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代表城市,其歷史地位當與代表黃河古文明的西安、洛陽比肩。
今天所能見到的荊州古城區,位於長江北岸,春秋戰國時是楚國的官船碼頭,稱「渚宮」。秦滅楚後為江陵縣治,始有城池,稱「江陵城」。西漢武帝時荊州刺史治江陵,始稱「荊州城」。三國名將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正是此地。歷代水患兵禍,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存的城垣大部分是清初重修的。
荊州古城垣是全國保護最好的府城古城垣,周長十點五公里的城牆完好無缺,環繞古城的護城河可以盪舟。護城河兩岸修建了環城公園,綠樹蒼蒼,綠草茵茵。古城牆頂上也可登臨游覽。
荊州城垣在建築學上的獨特價值,令人驚喜。荊州的六座城門除南門外都是斜開的,這種建築規制,我在另一座楚國故都安徽壽縣古城也曾見到,相信其中一定有文化上的聯系。尤為珍貴的是,今年8月在荊州北城垣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明代用糯米石灰漿夯築的城牆,堅固異常。城牆一般都是土築磚包,全用糯米灰漿修築一段城垣,在全國還是孤例。 在考察古城垣時,我注意到很多城磚被特意標示出來並加以特別保護,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些文字磚。這些文字磚記載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為修築荊州城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是研究荊州古城修建史的原始資料。荊州市文物工作者對古城牆的精心呵護,仔細到一塊塊城磚,在全國也是少見的,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年來,古城區的保護已提升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中之重。三義街正對古城北門拱極門,取意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荊州四點七平方公里古城區內僅存的一條老街。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左顧右盼白牆黛瓦的老店鋪,還能體味到一絲歷史的溫馨。 整個荊州古城街區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我剛到荊州時,見到古城內雜亂的建築探出頭來,毀壞了荊州古城牆和古城樓和諧壯美的輪廓線,感到萬分痛惜。荊州古城區的破壞,除了人為的原因之外,恐怕應當歸咎於當初城市規劃布局的重大戰略失誤。1949年7月後,荊州古城作為江陵縣政府和荊州地區專員公署駐地,而緊鄰荊州古城東邊同時建立了與荊州地區平級的省轄市沙市。幾十年間,沙市迅速發展為全國知名的輕工業城市,而缺少城區拓展空間的荊州豈能停止不前?為了發展,只能將古城舊貌換新顏。設想當年,若以荊州古城建立荊州市,而以沙市作為荊州城市拓展區,荊州古城區或許不至於像今天這樣「慘不忍睹」,並且還會減少很多基礎建設上的浪費。
1994年,決策者們終於看到荊、沙分立的弊端,將荊州、沙市合並為一個城市,取名荊沙市。又因有人民日報《天下從此失荊州》一文的發表,1996年正名為荊州市。四十多年的失誤終於改正,但荊州古城街區卻永遠消失了。
❺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古墓
古董
書畫
岩石畫
陶瓷
❻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歷史(1)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山頂洞人復原胸像
3、北京人(右圖)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司母戊大方鼎
17、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老 子 授 經 圖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卧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孫武像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未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左圖)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國時期開始後,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4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鍾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編鍾
43、在出土的鍾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鍾,最為珍貴。這套編鍾在地下埋藏了2400餘年,現在仍能以准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右圖)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是春秋戰國後期的民間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瞭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採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後,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於公元前221 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後,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 ,並繼續採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萬里長城
53、秦統一後,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後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於書寫的隸書,這 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 後,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左圖)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57、在發生於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隻(「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於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漢景帝 漢文帝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後,漢文帝(右圖右)、漢景帝(右圖左)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了政治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後,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於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後,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於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已十分發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 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 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並逐漸形成儒教。
中國歷史(2)
70、佛教在元前後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71、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此後各種大小戰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夷陵之戰。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 年)。
72、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的英雄。他們受到後世中國人的尊崇。
73、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 質,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朴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74、《水經》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以 此書為綱要,詳加註釋,取名《水經注》。
75、《水經注》記述了1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聞, 都有涉獵。全書30萬字,是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蘭亭序(摹本)
76、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傑出的書法家。據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的名勝有多處,推浙江紹興蘭亭。
77、公元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餘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並書寫,稱為《蘭亭序》(右圖),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真跡惜已失傳。
78、瓷器的製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比陶器晚。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艷的青瓷。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的青瓷最為有名。
79、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在 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
80、三國時代的大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
81、南朝的數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州 數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82、經過四、五百年戰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
83、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後,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後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後世沿用。
84、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後又設進士科。"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沿襲1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85、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86、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縣),全長2000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李世民像
87、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88、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 ——907年)建立。626年,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左圖)。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撫百姓,他經常引用古代荀子的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警醒自己,告誡朝廷官員。
89、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於兼聽納諫。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納諫。
90、魏徵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一生對皇帝據理力諫達200多次。
91、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唐玄宗李隆基
92、唐玄宗李隆基(右圖)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93、唐朝廷在廣州設市舶司(其長官稱為市舶使),專管海外貿易。
94、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各國經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早的華僑 。
95、唐後,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96、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捨生取義之士。著名者如玄奘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里。
97、唐朝天寶初年,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裡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於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98、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99、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餘年,死後,唐中宗復位。
唐三彩貼花紋龍耳瓶
100、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任用賢相,稱為開元盛世,但晚年因寵愛楊貴妃,釀成「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從此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01、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左圖)。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102、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雲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陝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後梁。此後的50多年裡,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時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後出現了10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
107、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發動兵變,手下將士們把黃袍加到他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取國號為「宋」,定都在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為了鞏固統治,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他設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後實行變法,整理財政和軍政,稱為「王安石變法」。後來由於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維持不到十年就結束了。
110、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包公的動人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時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印刷佛經。
1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11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對天文、歷法、音樂、醫葯、數學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114、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115、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因為火葯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葯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116、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117、北宋時期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
❼ 中國的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A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A%A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A%A%A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冠華認為「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徵、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蘊含著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背景。%A 李瑞環同志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及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A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兩重性%A(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A1.傳統文化的內涵%A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傳統、文化兩個小概念組合而成的。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l J「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本指「文治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舉。《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含義與古代不盡一致,它是19世紀末期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個綜合體。"【2】中國的學者一般都採用《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因此,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3】我們這種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僅過去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起過重大的影響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一定會發揮其強大的推動作用。%A2.傳統文化的特點%A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4】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的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點:%A(1)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A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化按照自己的軌道不問斷地運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國家大多出現過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已深深地融進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於民族的生存與延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對於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A(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說是傳統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各個國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而不斷充實發展自己。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的特色。隨著漫長的歷史交往,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體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學者說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東西,就說不上什麼世界性、全球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統一體,離開多元化、統一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觀",道家老子、莊子的「自然觀"精神已在世界學術界廣為傳播。%A(3)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A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並多次面臨挑戰,但一次又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來之不易。%A(二)傳統文化的兩重性%A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著稱於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就內容上說,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三位一體基本要素,浸透於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幹,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但它並不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對這份遺產既不能完全拋棄,又不能全盤搬用,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辨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取的態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繼承。那麼,怎樣進行批判地繼承呢?%A其精華部分主要有:%A(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A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直居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地位。《易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說「天」的德性是健運不己,人們應該仿效它,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地"的德性是順育萬物、包孕萬物、哺育萬物,人們也應該仿效它,兼容並包,廣收博採。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屈原在《漁父》中憤然寫道:「舉世皆濁吾獨清,舉世皆醉吾獨醒。」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人對真理孜孜以求,對外敵侵略拚死抵抗,鑄造出知難而進、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奮斗,自強不息。這些都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的堅強意志和非凡氣度。%A(2)天人合一,以人為本%A所謂天主要指廣大的自然界,天人關系主要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組成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之間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如,孔子主張的「不語怪、力、亂、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種思想影響巨大,他雖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對其採取存疑的態度,即存而不論;而將現實中的人放在第一位,關注人的生命。【6】%A(3)修養德性,人際協調%A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主張「道德至上",強調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敬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們看來,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這種道德輻射之下,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A(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A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個體本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貴群」。【8】在個體、局部與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而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無為。(3)綱常名教。%A(4)重義輕利。%A(5)重道輕器。%A總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意辨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然而批判的繼承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這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外來文化,創造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民族與世界相統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參考資料:網路一下
❽ 中華文明的特點,最燦爛的時期……
文明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是無形的。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它的含義有時與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學和人類學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義)。文明經常與城市有很密切的聯系。文明一詞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義。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和睦的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彙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野蠻」。
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是人類開始群居並出現社會分工專業化,人類社會雛形基本形成後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產物,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屬性。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
中華文明的特點
中華文明的原生性
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東部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近代以來,歷史學者通過對考古學、古人類學、古文字學、民族學等文獻資料的綜合研究,逐漸揭示出中華遠古歷史在我國大地上發展的基本脈絡。從目前的材料來看,至少在100萬年前人類已經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活動。比如重慶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雲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陝西藍田公王嶺和湖北鄖縣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於100萬年。近幾年發現的一些遺址,有的也可能接近200萬年。從上述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等「猿人」,到廣東韶關馬壩人、山西襄汾丁村人等「古人」,再到北京山頂洞人、四川資陽人等「新人」,三個階段構成原始人類時期。
根據考古成果研究,我國稻作農業文化可推進到1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想像1萬年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經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發展,中華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社會的復雜化程度更加明顯,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高度發達的階級社會,再經過秦、漢及其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衰落,中華文明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夏鼐先生和蘇秉琦先生都提出過十分重要的見解。夏先生認為,文明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蘇先生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應該有不同的模式,有原生型,還有次生型和續生型,最後才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他們這些論述的正確性不斷被新的考古發現和學科研究成果所證明。特別是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漸漸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北方地區,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代表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聚落的大型祭祀建築群、積石冢及以玉雕龍為主的隨葬玉器群。南方地區,長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區發現了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遺址群中心有莫角山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等,這些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原生性特徵。
中華文明的可信性
我國古代文獻中,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為第一個王朝。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為歷史依據,見於司馬遷的《史記》。但《史記》對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都屬古史傳說的范疇,對夏代歷史的記載也極其簡略,很難據此全面地研究當時的歷史。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學術界有人懷疑中國是否真正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部分國外學者甚至懷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過。要解決這一問題,消除學術界存在的種種疑慮,僅僅依靠古代文獻是遠遠不夠的。近50年來,我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20世紀80年代,夏鼐先生在名著《中國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用考古學研究我國文明起源需要著重探索三種標志性遺存,即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活動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煉金屬,被稱為「文明三要素」。一是關於城市。我國已經發現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較大規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經出現。如河南鄭州西山古城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始建距今都已超過6000年。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現於稍晚的龍山時代,地點分布更為廣闊。二是關於文字。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這是完備而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仰韶時期與龍山時期的陶器上都發現有許多刻畫的符號,特別是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現的一些符號,普遍認為與文字有關。大汶口文化有符號的陶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則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三是關於冶煉金屬。在我國出現很早,如在陝西姜寨遺址發現的半圓形黃銅銅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銅器;在甘肅林家遺址發現的小銅刀,屬於馬家窯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
早在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就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的夏王朝主要活動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在河南豫西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遺址。經過近50年來對遺址的發掘工作,在近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大型宮殿建築遺跡,青銅器冶鑄、燒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址和各類墓葬,出土了高等級的青銅禮器、玉器及各類陶器等,反映了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形成。1928年我國學術機構首次組織對殷墟的發掘,考古發現和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文獻中只有零星記載的商王朝的存在,更使《史記·殷本紀》等文獻所載內容成為信史。殷墟出土的15餘萬片甲骨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我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這對3000年以來的我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所使用。在冶煉金屬方面,殷墟是出土商代銅器最多的遺址,總數約6000件,其所展示的高度發達的創造文明成果的技術手段是獨有的,也充分證明了中華遠古文明的可信性,並為最終形成更為完整、系統的結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中華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體的,即所謂「多元一體化」。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它既是指生活在我國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國家,又是今天在我國領域內56個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形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首先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滅絕。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為紐帶,維系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競爭、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整體性延續不斷的主要原因,一是中華文明本身的規模因素,即地域的廣闊和整體規模的巨大,形成了一種難以征服與分割的力量。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相互關聯的文化整體。曾經對中華文明構成威脅的其他文明最終都被這一規模巨大的文化整體所吸收和同化。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文化因素,以血緣為紐帶的關系,發揮著巨大的維系文明的作用。如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的崇拜,影響深遠,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完整性。戴逸先生曾分析過對我國文化影響較大的諸項因素,包括經濟條件、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地理環境,這些都對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有所影響。首先,我國是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在這樣的一個農業社會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勞朴實的一面,也造成了穩定保守的一面。其次,我國幾千年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長期的封建專制主義。從秦代算起已有2000多年歷史,給我國的傳統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第三,我國是個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國家。宗法意識、家族意識非常強烈,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形成的。第四,地理環境也對我國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大陸,東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中華文明獨立而完整的文化系統。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人類四大古老的文明,都是沿著江河發祥的。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前後,世界各地先後出現了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等。然而,除中華文明之外,幾乎所有這些古老的文明都曾在其文化發展史上出現過中斷現象。
如果與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起源不算最早,但是中華文明是惟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歷經磨難,飽受風霜,然而其文化傳統卻始終一以貫之,未曾中斷。中華文明同根同種同文完整地保留下來,傳至今天,這在整個世界人類歷史上是很獨特的現象。對此袁行霈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從地理環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種文明都是在相對集中的一個較小范圍內展開的,迴旋的餘地不大,一旦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和戰爭的破壞或自然災害,就難以延續和恢復。而中華文明則是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開展的,迴旋的餘地很大,便於將不同民族的勢力和文化加以吸納與整合,也不致因地區性的自然災害而全體毀滅。
自從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生存、繁育。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後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並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僅沒有中斷,也沒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不斷增加進來。蘇秉琦先生指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像中國如此之大的國家有始自百萬年前至今不衰不斷的文化發展大系。
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技術發明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共同基礎,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和文化價值取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發明家引領著世界技術創新的潮流。從春秋時期到宋代的1800多年間,我國的技術發明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民族經過5000多年的遷徙、演化和融合,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諸子學說,浩如煙海的歷史古籍,氣象萬千的詩詞歌賦,匠心獨運的書畫雕塑,澤被後世的四大發明等等,這些都令世界驚嘆不已。
公元前600年,我國發明了液態生鐵冶煉技術,使鐵礦石源源不斷地變成鐵,並且直接鑄造成型。這項發明在較大范圍內促進了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和兵器的更新,使人類歷史迅速進入鐵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深井鑽探技術,使人類能夠獲取深藏在地下的財富。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瓷器,取代了陶器,為人類抹去了石器時代留下的最後一道痕跡,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我國在獲取自然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人類的實際需要方面比西方要有成效得多。盛唐時期,我國就已是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目標國。1700年前後,我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的經濟收入都還處在當時世界的前列。只是到了清代中後期,中華文明才漸漸落後於世界文明的潮流。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已經為許多西方學者所重視。1988年,許多國家的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法國巴黎並發表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就是說,西方學者在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的同時,開始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孔子和老子早已是歷代歐洲哲學家們心中偉大的思想家。今天人們看到,在聯合國大廳里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國格言,說明我國傳統文化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如果從歷史角度來說最燦爛的時期應該屬於唐朝,現在正處於復興階段也還不錯。
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在: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總要採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並且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交往中採取的方式也不同。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知識素養、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思維方式的形成。
其他文明。。
如希臘文明
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希臘人最偉大的發明就是它的民主制度,對後世歐洲民主制度的建立作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希臘的城邦制興起於「黑暗時代」,發展於「古風時期」,完善於「古典時期」,最後隨著希臘歷史的終結而消亡。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之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男人就是城邦。」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城邦是全體公民的聯合體,公民有一定的權利和責任,強調了其民主性。其二,所謂的「男人」是指擁有雅典公民權的男子,所有的雅典女性和外邦人被排斥在外。(3)城邦的另一特點是其「小國寡民」的外部特徵,希臘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面積也僅840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0萬。
雅典被一致視為希臘民主制的典範。雅典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廢黜了王政制度,在公元前682年開始形成一種集體行使權力的政體。公元前594年梭倫的政治改革進一步擴大公民的政治經濟權利,使雅典在通向民主制的道路上賣出了一大步。到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更為民主的制度,使得所有的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雅典的民主共和制最終得以確立。盡管雅典的城邦民主制仍然基於奴隸制的存在,但雅典城邦仍是希臘人的偉大創舉,不僅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民主體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主權在民」和「公民平等」的思想,為西方文藝復興後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模範作用。
古希臘的宗教與神話
宗教滲透在希臘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與古希臘的神話密切相關。古希臘的神話之所以如此發達,是因為它們是以藝術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在其原始的核心內容上覆蓋了許多後來的積層,後來的再創作增加了它的生命力。(4)如今希臘神話的來源主要為荷馬史詩,赫西奧德的《神譜》以及其他文獻作品。
古希臘的宗教是一種多神教,主要有十二大主神作為世界的主宰,他們是:眾神之父宙斯(雷電之神),宙斯之妻赫拉(天空之神),海神波塞冬,智慧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蒂密斯,愛與美之神阿芙洛狄忒,戰神阿瑞斯,火神赫菲斯特,商旅神赫爾墨斯,農神狄墨特爾,灶神赫斯提亞。
古希臘宗教的一大特點是神的人化傾向嚴重,所有的神都與人的外表相似,有男有女,有喜怒哀樂,會嫉妒,會爭吵,具有所有人的缺點。而神與凡人最大的區別只在於神是不死之身,這是人與神之間不可跨越的界限。
古希臘的文學與藝術
在希臘文學史上,荷馬和赫西阿德代表著第一個高峰。尤其是荷馬史詩中的神話故事與英雄史詩,影響並塑造了希臘的宗教信仰,成為希臘文學作品不絕的源泉。戲劇在希臘非常盛行,戲劇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埃斯庫羅斯和幼里庇底斯的作品。流傳至今的少數人的作品都已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的瑰寶。
古希臘的哲學思想是人類歷史上的寶貴遺產,可惜的是早期哲學家們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並沒有作品保存下來。保留至今的哲學作品中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代表,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深刻地闡述了他的思想,對後世哲學體系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影響。
古希臘的藝術成就也同樣輝煌,其中尤以雕塑為最。「古風時期」的雕刻藝術深受埃及雕像的影響,人物庄嚴呆板,但到了公元前6世紀,希臘雕塑家開始走出埃及藝術的束縛,作品具有了生活的氣息,人體美得到展現。(5)從米隆的《擲鐵餅者》到波里克里特的《持矛者》,再從普拉希特列斯的《科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到《米洛斯的維納斯》,其精緻典雅的風格為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們所推崇。
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希臘文明,,其價值已經超越時空,成為每一代人,每一個民族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可以借鑒和獲得啟迪的偉大文明。從世俗化和人格化的神明我們可以看出希臘人的重現實主義,民主制的建立更體現了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確立和傳播,文學藝術上的成就更是為希臘人在人類文明史上添了一筆炫彩的痕跡。如今,希臘文明正存在於西方國會上的滔滔雄辯中,存在於藝術家專注於創作的手中,存在於代代相傳的遙遠史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