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啊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② 浙江越劇有多少年歷史了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③ 浙江有多久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④ 浙江的歷史沿革
時期 行政建制 行政區劃大事記 史前 於越原始氏族公社 浙江各地出現原始氏族公社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夏商 揚州 《禹貢》 春秋 分屬吳、越兩國 史學家杜佑:吳越分界處,在嘉興之語兒溪,後並於越。 戰國 屬楚國 楚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威王滅越,盡取浙江以北地 秦朝 分屬會稽、鄣、閩中等郡 在今浙江省境內設15個縣 西漢 分屬會稽、丹陽郡 增設5縣,共20縣,隸屬揚州 東漢 分屬會稽、吳、丹陽郡 山陰縣成為會稽郡政府所在地,隸屬揚州 三國 屬東吳 增設4個郡,縣共44個,隸屬揚州 晉朝 屬會稽國 都城會稽,隸屬揚州 南朝 屬東揚州 孝建初年(454年),置東揚州,分為5郡23縣,州治山陰 隋朝 屬揚州刺史部吳州總管府 分為5郡23縣,府治山陰。隋末,沈法興、李子通等割據於此。 唐朝 屬江南道/江南東道 分為11個州(郡) 五代十國 屬吳越國 設11州、1軍、63縣 北宋 屬兩浙路 設11州、府 南宋 分屬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遷都臨安。浙西治臨安,浙東治紹興。 元朝 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 元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元末,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於此 明朝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行政區域從此開始穩定少變 清朝 浙江省 有11府(地區)、63縣(州、廳) 參考資料:
⑤ 浙江有多少年歷史了
8000年。一、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1、遺址的發現。1990年6月1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經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學生提供線索,在湘湖區域的城廂磚瓦廠取土工地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由於遺址的位置處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橋畔,就把遺址定名為「跨湖橋遺址」。很快,市文管辦將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員到遺址現場調查,決定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將發掘計劃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遺址的發掘跨湖橋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於1990年10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並發現建築遺跡、灰坑等。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在8000-7000年間。第二次發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間進行。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豐富的動物遺骨。此次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次發掘於2002年10開始,至12月結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還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獨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3、下孫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了實現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與跨湖橋遺址同類型的遺址。蕭山博物館、省考古所於2002年6月起在蕭山境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終於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孫遺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於2002年5、6月間作了小范圍的拭掘。同年11月起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問題,隨著下孫遺址的發現而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須預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跨湖橋》考古報告必須在命名大會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須得到考古界權威人士的認可。為此,《跨湖橋》考古報告於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孫遺址發現與發掘情況後,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先生認為「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時機已經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從此誕生。三、 跨湖橋文化的特徵跨湖橋遺址的年代早於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獨樹一幟,不同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遺址內涵豐富,特徵明確,整體性強。除跨湖橋遺址外,還在附近地區發現下孫遺址。對照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可以認為,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具備了獨立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為跨湖橋文化。跨湖橋文化的基本特徵反映在以下幾方面:器物特徵、建築特徵、獨木舟、經濟形態、藝術與宗教、環境因素等。 四、跨湖橋文化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成熟性與發展高度。這種文化是從何而來,是受什麼文化的影響,或者是延續與傳承何地的文化?這個迷底隨著最近考古的新發現,而逐步被揭開。但同時,跨湖橋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與浙江乃至於長江下游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著何種聯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討與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橋影響?3、馬家浜文化是否與跨湖橋文化有聯系。4、諸暨樓家橋遺址樓家角遺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經過正式發掘、離跨湖橋文化遺址距離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卻未見有跨湖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典型器組合,還是動物形象的刻劃、堆塑裝飾,均不屬於跨湖橋文化傳統。5、其他遺址線索蕭山舜湖裡遺址,位於樓家橋遺址東北方約2公里處,內涵同樓家橋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約15公里處。遺址下層發現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夾炭繩紋有脊釜,年代距今約6500-6000年。蕭山金雞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10公里。遺址出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二層的鼎、豆類陶器。年代距今約6000-5800年。另外在蕭山境內還發現相當於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進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關於跨湖橋文化的趨向仍然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迷。五、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意義學術意義跨湖橋文化以其新穎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個性的文化特徵,給浙江乃至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以羅家角④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和以河姆渡④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分別屬於錢塘江南北兩岸並行發展的兩支浙江境內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已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徹底打破原來所認識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脈絡與格局,表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應該是有多個源流譜系。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今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豐富的遺物中如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況?是當時的船塢,還是製作獨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著非常豐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製作技術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頗出意外的文化現象的源流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跨湖橋文化」是繼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浙江省境內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而且是當時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內當時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史前考古學文化概念。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浙江及至長江下游的文明起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對浙江的史前考古學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意義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標志著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誕生。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也是中國考古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跨湖橋文化是我們的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浙江社會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必將對推動蕭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為蕭山的湘湖開發和建設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跨湖橋文化遺址顯示出蕭山乃至杭州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湖橋文化是開展歷史教育、鄉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將對杭州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博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湖橋文化是蕭山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
⑥ 杭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杭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西府和南宋行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⑦ 浙江麗水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麗水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處州,592年改為括州,607年改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景寧10縣。1911年辛亥革命後設立處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處州軍政分府,先後由甌海道和麗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區管轄,轄麗水、松陽、縉雲、龍泉、慶元、宣平、景寧、雲和8縣。1949年5月解放,10月設麗水專區,1952年撤銷專區,各縣分別劃入溫州、金華、衢州專區管轄。196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轄麗水、青田、縉雲、遂昌、雲和、龍泉6縣。1968年改稱麗水地區,1978年設立麗水地區行政公署。其中:1973年恢復慶元縣,1982年恢復松陽縣,1984年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1986年撤銷麗水縣,設立縣級麗水市,1990年撤銷龍泉縣,設立縣級龍泉市,2000年撤銷縣級麗水市,設立蓮都區。2000年7月19日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轄蓮都區、龍泉市和青田、縉雲、雲和、慶元、遂昌、松陽、景寧7縣。
⑧ 浙江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
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
⑨ 有關浙江歷史的資料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