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的歷史
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地理坐標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東與淶水、定興相鄰,西與淶源接壤,北與淶水毗鄰,東南與徐水接壤、南與滿城為鄰、西南一小部分與順平縣相接,屬溫帶季風氣候區。 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下轄9個鎮、17個鄉、1個民族鄉,總人口為578167人(2017年末)[1],其中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境內有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等景點,曾榮獲「中國石材之鄉」、「萬兩黃金縣」、「全國磨盤柿之鄉」[2]等稱號。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批准易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⑵ 介紹一下河北保定易縣
易縣,古稱易州,西倚太行山脈,東臨冀中平原,因境內有易水而得名.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3萬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境內山川秀麗,特產富饒,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待開發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現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尤其「七石一沙」儲量最為可觀(即金礦石、花崗石、石灰石、白雲石、 大理石、蛭石、麥飯石和建築沙),適宜於礦業和建材業的發展。全縣有大、 中、小型水庫27座,拒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 漕河5條河流橫貫全縣,豐富的水利、水能資源帶來灌溉、水電和水產養殖之利。18. 67萬公頃廣闊的山場,為林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 清西陵等眾多的名勝古跡,構成了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
易縣雖屬山區,但交通運輸十分方便,鐵路、公路齊備,京源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干線交匯於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能源供應充裕,通過對小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既與國家大電網相連、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供電網路。該縣是全國電氣化縣之一。通信設施完備,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與全國連網,近年內交換能力將達到3萬門以上。易縣初步形成了種植業、林果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礦產建材業、機械製造、副食加工、能源工業、工藝美術、建築業、旅遊十大骨幹行業。為促進經濟發展,該縣依據「穩一進二興三」的戰略方針, 科學地制定了《易縣國民經濟「九五」規劃》,規劃設計了120萬千瓦發電廠、60萬噸水泥廠,北方石材基地等幾十項重點建設項目。該縣成立了項目辦、外資辦、 招商局及「三區一帶」開發管委會等部門及服務機構,並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橫向聯合的若干規定》、 《關於引進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的若干規定》、《關於外商來易投資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
易縣轄8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梁格庄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村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庄鄉、凌雲冊回族滿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
想了解更多去易縣吧:http://tieba..com/f?kz=322775162
⑶ 慷慨悲歌話易州,保定易縣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呢
一、易州戰略評價易州控據西山(指易縣西邊太行山),指顧燕(今北京周邊)、代(今蔚縣一帶)。
東下則岐溝(即岐溝關,在今涿州)、督亢(戰國燕的膏腴之地,荊軻持督亢圖刺秦王)不可為固。
西出則飛狐(太行八陘之一,即飛狐陘)、雁門(指雁門關,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不足危險也。
隋 上谷郡
唐復稱易州(開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陽軍於城內),天寶初(742年),改稱上谷郡。乾元初(758年),復稱易州。
易州(上谷郡),上。治易,領縣六:
易(上),容城(上),遂城(上),淶水(上),滿城,(中,本永樂縣,天寶元年742年更名。)
五回。(中下。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易置)
易州刺史盧暉上奏分易縣置城於五回山下,故名為五回縣。二十四年(736年),遷於五公城。盧暉又奏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之後二縣廢。
⑷ 請教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的歷史沿革
易縣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並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為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並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易縣古稱易州,始建於開皇十六年,歷經一千多年的沿革變遷,易州大地勝跡疊出,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載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縣,時稱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壯的歷史,鐫刻下一張張鮮活的面容。燕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燕都遺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黃金台」的故事則伴隨著悠悠易水千古傳誦。 易州古燕文化與邯鄲趙文化共同構成聞名全國的「燕趙文化」。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的千古絕唱,與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那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勾勒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歷史畫面,高標著中華兒女捨生取義的精神風骨. 這里是中國古代名將樂毅、軍事家孫臏、一代名醫張元素的故里,更有聶榮臻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戎馬倥傯的戰斗足跡。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侵華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就是在易縣西部山區黃土嶺上被擊斃,「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易縣轄8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以及1個城區管理處:易州鎮、梁格庄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村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庄鄉、凌雲冊回族滿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
⑸ 河北保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保定市是一個有著23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位於河北省中部,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與北京、天津三足鼎立,有著獨特而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素有「京畿首善之地」的美稱。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
保定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⑹ 誰能說說河北省易縣的歷史謝謝
河北省易縣戰國時就成為燕國的下都。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縣,上屬易州。五代時期屬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至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屬遼。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金天會(公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屬順天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縣升州,領淶水、廣昌(今淶源)兩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先後設易滿徐縣、定易淶縣、易縣、龍華縣。1946年恢復易縣。
⑺ 易縣的建制沿革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
秦朝時,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故紫荊關西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陘、子庄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北魏,定州地方官為紀念太武帝拓跋燾結束東巡、回歸平城時於路演示神射而立《皇帝東巡之碑》。
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
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縣,上屬易州。
五代時期,屬後晉。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屬遼。唐朝時,易州境內建有老子道德經幢。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
金天會(公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
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屬順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縣升州,領淶水、廣昌、兩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
1946年,恢復易縣。
1949年,屬保定專區。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屬保定市。
⑻ 關於河北保定有多少年的歷史
保定市位於河北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新型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豐富,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距離北京較近的淶水野三坡山清水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白洋淀里飄飄揚揚的蘆葦絮,又給這個「華北明珠」增添了幾許捉摸不透的浪漫氣息。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民國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民國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為河北(直隸)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為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托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金融服務 保定金融服務比較發達,擁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投資保險公司、風險投資機構、金融債券機構、期貨開戶等,具有良好的金融投資氛圍。 所轄區縣 保定歷史悠久,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區位優越,市場廣闊。京廣鐵路、京深高速縱貫南北,神黃鐵路、津保高速橫跨東西。隨著建設「大北京經濟圈」戰略構想的提出,從保定市向外擴展,在150公里半徑內,構成了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為主,擁有4000多萬人口的多層次、大容量消費市場。 保定市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環海灣經濟開發區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市。 保定市地理優勢明顯,交通發達,通訊便捷,開放條件優越。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正定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縱貫市區,保霸鐵路、神黃鐵路將連通京九、京廣、津滬三大鐵路干線,使得保定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保定市自然物產、旅遊資源豐富,區域特色經濟發達,開發、貿易潛力巨大;教育、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人才眾多。另外,保定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開區內設有海關、商檢和保稅倉庫,涉外服務體系健全。目前,保定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先後有1000餘家外商到保投資合作。 保定市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以30餘家在全國有影響的大集團、大公司為骨幹,如中國樂凱膠片公司、保定風帆集團、天威集團、天鵝化纖集團、寶碩集團、八達集團等,形成了機械、紡織、電子、輕工、化工、建材、汽車、礦產、食品、醫葯等十幾個主導行業。保定農業具有一定特色和規模,形成糧食、蔬菜、草莓、葯材、油料、畜產品 、禽蛋、水產品、果產品九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縣域特色產業已具規模,一大批名優產品已打入國內外市場。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行政區劃 2005年,保定市轄3個市轄區、18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保定市 面積22159平方千米,人口1089萬人(2004年)。 新市區 面積 75平方千米,人口 44萬人。郵編071051。 北市區 面積 19平方千米,人口 29萬人。郵編071000。 南市區 面積 43平方千米,人口 27萬人。郵編071000。 定州市 面積1274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郵編073000。 涿州市 面積 742平方千米,人口 59萬人。郵編072750。市政府駐范陽西路。 安國市 面積 486平方千米,人口 40萬人。郵編071200。 高碑店市 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 57萬人。郵編074000。 滿城縣 面積 734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編072150。縣政府駐滿城鎮。 清苑縣 面積 953平方千米,人口 62萬人。郵編071100。縣政府駐清苑鎮。 易縣 面積2538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易州鎮。 徐水縣 面積 736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2550。縣政府駐安肅鎮。 淶源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4300。縣政府駐淶源鎮。 定興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定興鎮。 順平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30萬人。郵編072250。縣政府駐蒲陽鎮。 唐縣 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編072350。縣政府駐仁厚鎮。 望都縣 面積 357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2450。縣政府駐望都鎮。 淶水縣 面積1666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4100。縣政府駐淶水鎮。 高陽縣 面積 497平方千米,人口 31萬人。郵編071500。縣政府駐高陽鎮。 安新縣 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41萬人。郵編071600。縣政府駐安新鎮。 雄縣 面積 513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1800。縣政府駐雄州鎮。 容城縣 面積 31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700。縣政府駐容城鎮。 曲陽縣 面積1064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3100。縣政府駐恆州鎮。 阜平縣 面積2497平方千米,人口 21萬人。郵編073200。縣政府駐阜平鎮。 博野縣 面積 33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300。縣政府駐博陵鎮。 蠡縣 面積 652平方千米,人口 49萬人。郵政編碼071400。縣人民政府駐蠡吾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記得採納啊
⑼ 易縣的歷史文化
易縣的民間文藝門類眾多,有高蹺、大頭、太平車、音樂、南樂、十番、旱船、秧歌、舞獅、龍燈、武術等40多種舞蹈音樂花會形式,有崑曲、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等20多種戲劇形式。
十番會
十番會在易縣的東韓村和後部兩村,有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名叫十番會,是以合奏演出為主的音樂類花會,以演奏人員眾多、場面宏大而聞名。十番會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演出時鑼鼓喧天,所以人們稱之為「吵子會」;文十番以絲竹樂器為主,演奏起來溫文爾雅,流行於易縣,而以東韓村和後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東韓村拾幡古樂」的名稱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西陵擺字龍燈
清西陵擺字龍燈傳到諸多村莊,以西陵鎮忠義村為最佳,以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字形而得名,又因為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斷龍」的別名。民國初年仍沿此習,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傳入民間,成為表達農民意願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6月,擺字龍燈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