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塘棲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關塘棲你可以多找一些關於豐國瑞的書籍,他介紹的應該很多。
有一個塘棲枇杷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塘棲的東南面有個小村坊,村子裡有一個小夥子名字叫阿祥。這阿祥自幼便死了父親,他母親既做爹又做娘,艱難辛苦地將他養大。故阿祥大起來後十分懂事,對自己的娘十分孝順,是個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孝順兒子。
這一年,阿祥的娘突然得了一種哮喘病,整日里咳個不停,特別是到了夜裡,咳起來像敲毛竹罐頭一樣,特別厲害。阿祥本來就和母親倆相依為命,眼見娘病得這個樣子,不由心痛得要命。
為了給母親治病,阿祥動足了腦筋,訪遍方圓百里的老中醫。可是銅鈿花掉了很多,可母親的毛病還是沒治好。眼看母親的病越來越厲害,這天晚上竟然都咳出血來了,把阿祥急得團團轉。
這一天,阿祥跑了很多地方,採摘了一些草葯,回到家裡就煎給母親吃。給母親喂過葯後,阿祥感到疲倦,當即倒頭就睡了。可睡在床上,阿祥卻還在想母親的病。想著想著,就這樣做起夢來。
在夢中,有一個白鬍子老頭來到他的身邊,那老頭一股仙風道骨,白鬍子飄到了胸口,他笑咪咪地摸摸阿祥的腦袋,說道:「阿祥呀,你不要著急,你母親的毛病不要緊,有一種東西好治的。」
阿祥一聽,高興得差一點要跳了起來。他當即一把拖住那白鬍子老頭,既興奮又焦急地說:「老爺爺,老爺爺,快告訴我,那是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我又要如何才能夠得到?」
那白鬍子老頭子微微一笑,說:「阿祥,那是一種野果子,到現在還沒有名字,我給它取了個名,叫『黃金果』。這『黃金果』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被人發現,你的孝心感動了我,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
阿祥聽了那白鬍子老頭的話,真是高興極了,看來母親的病是有救了。於是,他一把拉住那白鬍子老頭的手,激動地說:「老爺爺,老爺爺,你快告訴我,這黃金果它長在哪?」
白鬍子老頭擼擼胡須,笑著說:「這『黃金果』長在超山的山坳里。你去把它連果帶葉都摘來,果子鮮吃,樹葉拿來煎湯吃。告訴你,『黃金果』對付咳嗽稱得上是百發百中,吃後你娘的毛病保證好。」
說完,那白鬍子老頭沖著阿祥「哈哈哈」地大笑三聲,突然離地而起,一下子便無影無蹤了。「老爺爺,老爺爺……」阿祥當即叫了起來。這一叫使他驚醒了,這才發現,原來卻是一個夢。
雖然這只是個夢,可阿祥卻當了真。他認定這是自己的孝心感動了神仙,仙人才托夢給他。於是,第二天一早,他天不亮就起了床,匆匆帶了點干糧,便帶著一些工具,直奔超山而去。
超山離塘棲不遠,只有幾里路就到了。可是這超山太大了,那黃金果又不知道長在哪裡,怎麼找呀。阿祥靜靜地想了一下,還是先從北面上山,一處處地找過去,不找到黃金果決不罷休。
這么大的超山要去找一棵樹也實在是太難了點。阿祥在超山找得好苦,爬上爬下,差不多把整個超山找了個遍,可就是找不到那老爺爺說的黃金果。怎麼辦呢?阿祥不由頭痛起來了。
這天,北面的山坡幾乎跑遍了,阿祥腰酸腿痛,依舊一無所得。怎麼辦?回去吧,可回去的話娘怎麼辦?阿祥一想到娘,渾身就有了力氣,於是,鼓足信心,翻到南面山坡上繼續東爬西找。
當天下午,阿祥又把南面的山坡跑了個遍。眼看天色快暗下來了,筋疲力盡的阿祥又爬上最後一個山坡上,也許是累了吧,突然,阿祥一腳踩了個空,竟然從一個山嶴里摔了下去……
也許是阿祥命不該絕,也許是阿祥的孝心感動了上蒼。阿祥跌下去時,中途正好有一棵大樹把他給掛住了,要不然他可慘了,摔到那山嶴里就是不死也得掉層皮呀。
說起來也真是巧,大難不死的阿祥抬頭看了看那棵救了他生命的樹,不由驚呆了。天呀,這棵樹上竟然真的長滿了一顆顆金黃金黃的果子,這不就是那白鬍子老頭所說的「黃金果」嗎?
阿祥頓時喜出望外,高興極了,這可真應著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句古話呀。他當即爬到樹上,隨手便摘了幾個黃金果嘗嘗,只覺得那野果子酸甜可口,味道真是好極了。
於是,興高采烈的阿祥當即手忙腳亂地在樹上采了一大筐野果子。然後,他又摘了許許多多的樹葉,這才用根繩子捆在樹上,小心翼翼地攀著繩子滑下了山,匆匆直奔家中而去。
顧不上休息,阿祥一進門,就直奔他娘的床頭而去。跑到母親的床頭,他當即從那筐里取出了幾個黃金果,用雙手捧著遞給了他娘,一邊動情地說道:「姆媽,你快吃吧,這是能治你毛病的黃金果!只要你吃了這個黃金果,你的毛病就會馬上好起來的。」
阿祥他母親當即眼淚汪汪地接過阿祥遞給她的黃金果,點了點頭,連皮也不剝,塞進嘴裡就大口吃了起來。
說來也真是奇怪,阿祥他娘那個病本來已經咳得快支撐不住了,連醫生也說沒啥辦法好想了,可是當她吃了阿祥摘來的那些黃金果後,馬上就明顯地感到氣也不太急了,人也舒服多了。
阿祥看見娘吃了黃金果之後氣真的不急了,興奮得難以言表。顧不得煮飯吃,當下就去灶間,將摘來的黃金果的葉子放在葯罐里,煎湯給他娘吃。
阿祥的母親一邊吃著阿祥采來的黃金果,一邊喝阿祥用那黃金果樹的葉子煎成的湯。一連喝了七天,奇跡出現了,那四鄰八鄉的醫生都認為看不好的咳嗽毛病,竟然一下子完全好透了。
這個消息很快就在村子裡傳開了,村裡的鄉親們紛紛前來探望阿祥的母親,問她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葯。得知是一種神奇的黃金果治好了她的咳嗽毛病,人們都覺得奇怪,不是太相信。
為了日後鄉親們咳嗽時也能治療,在母親的指點下,阿祥叫了幾個小夥子到超山把那棵黃金果樹給掘回來了。而村裡的鄉親也紛紛來討黃金果吃。之後,紛紛來向阿祥討黃金果的種子。
一時間,在阿祥的帶動下,這個小村莊里家家戶戶全都種上了黃金果。時間一長,人們見這黃金果的樹葉長得像琵琶,便開始把黃金果叫為「枇杷」了。
時間一長,四鄰八鄉的鄉親也看他們的樣,紛紛在自家的田頭地角種起了枇杷。就這樣,枇杷慢慢地遍植整個塘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塘棲一帶便形成了「五月塘棲樹滿金」的景象了。
到了唐代,塘棲枇杷的名氣傳到了京城,皇帝聽到塘棲枇杷有如此名聲,不由下令也要吃塘棲的枇杷。於時,塘棲枇杷便成了貢品。《唐書·地理志》中曾有著「餘杭郡歲貢枇杷」的記載。
到了明代,醫聖李時珍走遍神州大地,撰寫《本草綱目》,為了了解塘棲枇杷,他還專門來塘棲作過周密的調查,並在《本草綱目》上留下了「塘棲枇杷勝於它鄉,白為上,黃次之」的記載。
現在的枇杷,已成了塘棲的一種著名特產,塘棲枇杷成了枇杷中的名品,塘棲也成為了國內著名的枇杷之鄉。到現在,塘棲枇杷已擁有軟條白沙、紅毛丫頭、大紅袍、楊墩種、夾腳種等五大品種。
Ⅱ 塘棲枇杷的追溯歷史
據史書記載,塘棲早在隋代開始種植,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因品種優良,品質上乘,風味獨特,自唐代起被列為貢品,在唐代時已相當繁盛,並且有一定的栽培、貯運技術,視枇杷為「珍果之物」。《唐書·地理志》中有「餘杭郡歲貢枇杷」的記載。塘棲枇杷在塘棲鎮形成了獨特的枇杷經濟、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態。據史書記載,塘棲枇杷始種於隋,繁盛於唐,極盛於明末清初。塘棲在明清時名列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有「江南佳麗地」之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塘棲枇杷勝於他鄉,白為上,黃次之。」清光緒《塘棲志》中記載:「四五月時,金彈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遠返蘇滬,嶺南荔枝無以過之。」 蘇東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桔微黃尚帶酸」,張嘉甫問曰:「盧桔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塘棲枇杷勝於他鄉,白為上,黃次之」的說法。《杭縣志稿》中更有詳盡記述:「塘棲為杭州之首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凡鎮周圍三十里內皆為枇杷產地。有塘棲專產而他處不及者記之,以見生植之美」。塘棲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間,一片綠雲,幾無隙地。剪聲梯形,無村不然。出絲蓋多,甲於一邑。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為著也。清光緒《塘棲志》中對塘棲盛產的枇杷作了如此描繪:「四五月時,金彈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遠販蘇滬,嶺南荔枝無以過之。」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孫治所纂《靈隱寺志》內有「枇杷出塘棲」的記載。
Ⅲ 誰有以前塘棲的簡介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由北向南逶迤而來,像一條絢麗多彩的緞帶維系著南北大地。古鎮塘棲,就坐落於這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如果把浙江諸多名鎮比作顆顆璀璨的明珠,塘棲便是鑲嵌在古運河畔分外奪目而耀眼的一顆明珠,其獨特的水上街市風貌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無可替代。著名文學大師豐子愷先生曾對她作出如此評價:「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鎮、江南水鄉名鎮、杭州市六大組團之一的中心城鎮。塘棲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09省道、京杭運河東西向貫穿全鎮,三條主幹道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中心十公里,為杭州水上巴士終點站。現轄28個村,6個社區,近10萬人口,總面積79平方公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枇杷之鄉」。 塘棲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自元代商賈雲集,蔚成大鎮,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文人輩出,書香傳世;塘棲,文物遺產眾多,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師第弄、水南廟、水北明清一條街、超山十里梅海、吳昌碩紀念館……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塘棲,人傑地靈,物產豐盛,枇杷名揚天下,絲綢香飄海外,自古就是貢品。塘棲是座古鎮,同時也是一座新城,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橋」、「七十二條半弄」的風貌,但是她的魂和根還在,並且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Ⅳ 古鎮塘棲的乾隆御碑的歷史
塘棲乾隆御碑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廣濟橋北岸的水北街耶穌堂西側,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廳遺址內。御碑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此碑高達3.35米,寬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額,鐫有雙龍搶珠石刻,高1米,寬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寬1.8米,厚1米。整塊碑地面高度達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鐫有雲龍紋。
由於過去水北街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以此碑為界,碑東為杭縣,碑西為德清縣。加之此碑早被住戶砌入圍牆,只露出頂端一截,未能見其全貌。所以,天長日久,人們一直將此碑認為是兩縣的分界碑。
1985年,塘棲區文化站進行文物普查,覺得此碑僅從碑額看就不像界碑,幾次爬上去觀察,認出「欽此」兩字,於時擬文向縣、鎮反映。時值《塘棲鎮志》剛開始編纂,鎮志編纂部門當即實地查考此碑,將碑上之字一個個拓了下來。再查考諸多史籍,歷經數月,終於查實:此碑竟是塊御碑。原來,乾隆十六年(1751)弘歷帝南巡,考查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納皇糧情況。查得蘇、皖兩省積欠額巨,而浙省未予拖欠。為表彰浙省,皇帝大筆一揮,蠲免浙省地丁錢糧三十萬兩。並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
2002年4月,塘棲鎮人民政府出資二十餘萬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遷了居住在此的居民,使塵封已久的乾隆御碑重見天日。
碑文:
欽奉 上諭:朕巡幸江浙,問俗省方,廣沛恩膏,聿昭慶典。更念東南貢賦,甲於他省,其歷年積欠錢糧,雖屢准地方大吏所請,分別緩帶,以紓民力,而每年新舊並征,小民終未免拮據。朕宵旰勤勞,如傷在抱。茲當翠華親蒞,倍深軫切,用普均沾之澤,以慰望幸之忱。著將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余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餘瀚,悉行豁免,俾吏無掛誤,民鮮追呼,共享昇平之福。夫任土作貢,歲有常經,自應年清年款。江蘇積欠乃至二百二十餘萬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實不能辭其咎;而疲玩成習,豈民間風俗之澆漓,尚有未盡革歟?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嗣後該地方官務宜諄切勸諭,加意整頓。其在小民,亦當溺除舊習,勉效輸將,勿謂曠典,。可希冀屢邀而維正之,供任其逋負也!其浙江一省,雖額斌略小於江蘇,而積年以來,並無積欠,豈犬牙交錯之地,不齊乃至與歟!此具見淅省官民敬事急公之義,而江蘇宮民所宜懷慚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著將本年應征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以示鼓勵。
Ⅳ 塘棲的廣濟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廣濟橋,曾名通濟橋、碧天橋,俗稱長橋。位於杭州市餘杭塘棲鎮西北,南北向橫跨於京杭大運河上,如長虹卧波,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從橋下拾級而上,感覺像是在爬山。走到橋頂,可以看到古鎮的全貌。1989年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塘棲廣濟橋
別稱
通濟橋
位置
杭州市餘杭塘棲鎮
類型
七孔石拱橋
塘棲廣濟橋
廣濟橋,其始建年代不祥,已無從考證,據說橋建成於唐寶歷至林得年間。明代弘治二年一個姓陳的僧人,為了建橋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後的賞賜,也得到了宮中的眾嬪妃與朝廷大臣們的資助。所以清光緒《塘棲志》卷三《橋梁》載:「通濟長橋在塘棲鎮,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後世五百多年中,橋不斷得到重修和修補。如今橋全長78.7米,面寬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凈跨15.6米。七孔,拱券縱聯並列分節砌築,橋兩坡各設石階80級。石欄板素麵,欄板兩端為卷雲紋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蓮。廣濟長橋勢如長虹,造型秀麗,歷經500餘年仍雄踞京杭大運河之上,成為歷史滄桑的真實見證,連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著槳聲、船夫號子聲寫進了京杭大運河500年的興旺漕運史中。
塘棲廣濟橋現況
廣濟橋是「保」還是「拆」的爭議曾延續了好幾年。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下,投資興建了一條復線航道,目前對老航線實施封航,使廣濟橋免受繁重航行壓力,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廣濟橋是塘棲的驕傲,有人稱它為塘棲的龍鼻,高峻挺拔。以前,這里的民間還有「走橋」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了吃元宵、迎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走橋祈福的說法。走橋是江南的一個民俗。據說元宵晚上走的橋越多,得到的福分就越多。所以到了當天晚上,人們成群結隊,提著花燈,在河邊、橋上遊走,遠看去,煞是壯觀。
Ⅵ 塘棲 傳說故事
據現存的史籍記載,早在北宋以前,塘棲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打漁村,漁民們三三兩兩在此散居,在此曬網休息。直到元朝張士誠拓寬了官塘運河以後,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廣濟橋的構築使鎮區兩岸連成一片,這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
光緒《唐棲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又雲:「唐棲官道所由,風帆梭織,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見,是秀麗的京杭古運河哺育了塘棲。
(6)塘棲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塘棲鎮的景點
姚致和堂
位於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內,創辦於明末清初,五開間門。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書寫。櫃台懸掛著:「修合無人見,誠信有無知。丹丸無認識,出門不退換。」的店規。大廳走廊掛有「博世濟民」的金底花匾。
兩樁抱聯:「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世間百年舊家無非積德。」是清代塘棲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書。堂內有清代浙江巡撫彭玉麟所書「真實不虛」一匾。 塘棲姚氏祖籍浙江餘姚,家傳秘方,所制神效痧氣丸(紫金錠)名聞天下,痧葯「宛似紫金,尤稱神效。
遠近商賈以及海外,無不珍佩於身,為棲水著名之品。」(《光緒唐棲志》)嘉慶道光年間時,浙西水災,疫後姚致和堂所制痧葯救人無數。連清朝的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寶鋆舟過塘棲時,也連連感嘆道:「買姚致和痧氣等葯,貨此非止一家,不知誰為真偽也。」
(《文靖公詩鈔》卷二)近代以後,致和堂到上海市開設分號,並在廣告紙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棲痧葯」。民國年間名紳勞少麟從北平返里時,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書寫了「誦芬傳世」一匾,後被懸掛在致和堂葯店的大堂之內。
勞鼎昌
全稱是「鼎昌綢緞呢絨冬夏布匹抄庄」,創辦於民國三年(1914年)正月。座落於市東街葡萄灣斜對面。座東朝西,二樓二底,磚牆結構,西式門面,水泥地坪,為當時塘棲鎮上唯一的新式店鋪。鼎昌綢布莊專營棉麻布匹、綢緞、紗羅、呢絨,批零兼營,貨源充沛。
櫃台盡頭,立有「經綸是裕,真不二價」二塊黑底金字招牌。商品大多直接從滬、蘇、杭、紹、湖等產區進貨,廣銷於臨平、瓶窯、德清、上柏、東塘、丁河等地。鼎昌綢布莊開張時資金4萬元,從業人員20餘人。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一分為二,開設了「鼎昌」與「榮興」二家綢布店。
Ⅶ 有關塘棲歷史故事
塘棲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自元代商賈雲集,蔚成大鎮,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文人輩出,書香傳世;塘棲,文物遺產眾多,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廟……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塘棲,人傑地靈,物產豐盛,枇杷名揚天下,絲綢香飄海外,自古就是貢品。
Ⅷ 塘西村歷史人文的介紹
現有一座建於明朝的西國寺,已有500年歷史,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1994年列為重點旅遊風景區,每年接待遊客5000多人次。2004年度新建石溪二級電站,裝機容量1900千瓦,還有岐坪自然九雲寨也是該村的一個旅遊景點,接連仙游縣九仙溪四級發電站水庫大壩。塘西村是社硎鄉最錦綉的旅遊景點村之一。
Ⅸ 塘棲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陳萬良(1616年~1646年),字鳴皋,小林鄉北陳村(今屬臨平街道)人。少年時做工度日,力大過人,以勇見聞。時值明末,朝政不修,百姓為求生存,暴動此起彼伏。陳萬良聚眾以計奪得縣餉銀四萬兩,全部分給鄉人,令其各自謀生,時萬良年僅十三歲。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與沈羽結寨臨平、塘棲間。清兵陷南京、熊汝霜擁立朱以海為魯王,招萬良,授游擊銜。拒清兵於塘棲,以火炮乾草發火器,全殲犯五杭清軍千人,授總兵銜,命防崇德、桐鄉兩縣,斷敵後援。次年,又授平吳將軍,率部將徐龍達進駐喬司。後在進攻德清時,龍達戰死城下,萬良收殘卒,繼戰於翁家埠,又敗。臨平鎮再戰,又敗,令部下匿避,自己與馬雲龍等人,易敵服,作北音,挨近清軍,奪得敵馬,疾馳而去。後遭誘捕。萬良抗爭不屈,語極不遜,敵以鐵索捆其手腳,晝夜嚴加禁守,逾數日,萬良手斷鐵索,翻牆逃出。清兵閉城大索,搜得之,折其臂肘,遂壯烈就義。萬良妻每逢搏戰,亦披甲相從,與萬良同時被俘,以奇計詐死得脫,後不知所終。 褚無量(645—719年),字弘度,餘杭臨平人。幼年喜讀儒家著作,及長,精通《三禮》、《史記》,擅長詞藻。唐景龍三年(709年),任國子司業,兼修文館學士。景雲初,召拜國子司業兼皇太子侍讀。開元元年(713年),升任左散騎常侍兼國子祭酒,封舒國公。其間,褚無量上書請修繕錄補內府舊書,得到玄宗應允,與盧僎等在東都(洛陽)乾元殿采天下遺書,對內府舊書分部補漏校定。此後,這些書籍移至麗正殿。玄宗又命褚無量進行續纂。七年,書未畢即卒,贈禮部尚書,謚文。後歸葬臨平山褚氏廬墓。
麻煩採納,謝謝!
Ⅹ 餘杭塘棲 何時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查不到餘杭塘棲有進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紀念
下面是參考資料
http://ke..com/link?url=VhNKvzYNgII2na#4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