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知道: 中國 楚州是屬於哪裡的 在哪
你好!
楚州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楚州區即原縣級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淮安市撤市建區為楚州區,屬轄現淮安市,位於江蘇省中部。
『貳』 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說的是哪個城市
淮安
1、「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這是明朝《永樂大典》主纂姚廣孝曾為楚州留下的贊美詩句。
2、楚州,地處蘇北平原腹地,京杭大運河和古淮河交匯處。楚州即原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楚州區。古籍、傳說中的淮安即指現在的楚州區。
3、這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青蓮崗文化遺址考古證明)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物產豐盛,實在可謂名副其實的「人傑地靈」。
(2)歷史上楚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淮安的歷史文化
明清以來,除了是河道治理、漕運指揮、漕船製造、漕糧儲備和淮北鹽運集散五大中心之外,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
四大名著中《水滸傳》中的宋江就在楚州上的任,據說最終葬於此。
淮安市歷史上誕生過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傑出人物。
淮安市楚州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
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
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安
『叄』 楚州的地名變遷
楚州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即是古淮陰縣縣治治所。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境域演變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肆』 宋朝時楚州在今哪裡
宋朝時楚州在今江蘇淮安。
北宋時期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
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4)歷史上楚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北宋時期的楚州,扼邗溝入淮口,處於大運河交通的樞紐地位,經濟繁榮,城市興盛,是淮安城市發展史中重要的一段。
北宋熙寧五年九月和熙寧六年四月,來華學習佛法的日本僧人成尋沿著運河游歷,兩次途經楚州。成尋很早就懷有渡宋求法之志。
延久二年一月,為了實現巡禮五台山和天台山的宿願,上奏請求許可,但一直未得應允。延久四年三月,他擅自搭乘宋商的回歸之船入宋,於杭州登陸。
成尋先是在浙東天台、國清等寺參拜交流,閏七月得到宋徽宗令官員護送上京,謁見皇帝,准許巡禮五台山的聖旨,八月六日正式隨宋朝外交官員從台州天台縣的國清寺出發。
先是陸路到杭州,然後沿著大運河乘船北上,渡江濟淮,前往東京。成尋九月十五日從揚州運河進入楚州寶應縣,當天傍晚到達楚州城。
在成尋的日記中,運河自江南北上,需要經過長江、邗溝入淮和淮河入汴三處險要。楚州城北,古淮河在這里有山陽灣,灣南岸有末口,溝通江淮。
從邗溝運河北上入淮,成尋走的是淮南運河復線中的沙河、洪澤新河水道。雍熙年間,淮南轉運使喬維岳在淮河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磨盤口長40里,以避淮河淮泗段之險。
慶歷年間,發運使許元開鑿自磨盤口至洪澤鎮的洪澤新河。成尋走沙河、洪澤新河,需要等水閘調節水位才能依次過閘,所以過閘花去兩天時間。
沙河航道水淺多險,需要上帆並牽綱手,由纖夫拉纖,從楚州末口西去六十里,才到楚州淮陰縣境內,再西南去六十里到石樑鎮過閘,方至淮河口。
楚泗段此時尚無洪澤湖,成尋沿著淮河又行一日,才到泗州境內。從邗溝入淮到泗州淮河口,逆流西去,成尋花去三天時間。
『伍』 「楚州」的由來 變遷
●楚州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境域演變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漣水縣的吳碼、龔營、宋集等地劃歸淮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陸』 搜索中國歷史一八一六年中國的楚州是現在的什麼省之內
楚州,肯定是在湖北哦,
『柒』 楚州在哪裡具體位置靠近哪座城市
【楚州】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
楚州區原名為淮安市(周恩,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現在的淮安市以前為淮陰市,後來淮陰為了爭發展爭總理故鄉的名號把老淮安也就是現在的楚州的大名給搶去了。
【歷史名稱】淮陰縣、楚州、淮安府、山陽縣(均是治所在地)、廣陵郡射陽縣、淮城市(抗戰時期)、兩淮市淮城區(抗戰時期)、淮寶縣、淮安縣(1988年撤縣設市)、淮安市(縣級,2001年2月撤市設區)
【區號】0517
【郵編】223200
【方言】江淮方言(淮東方言區揚淮片)
【地理】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位於江蘇中部,江淮平原東部、里下河平原北部,淮安市東南部,處於淮、揚、鹽三市交界地帶。本區介於東經118°59′—119°37′、北緯33°6′—33°45′之間,位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東鄰鹽城市阜寧、建湖兩縣,南接揚州市寶應縣,西南與淮安市金湖縣隔湖相望,西偏北接淮安市清河、清浦兩區以及淮安經濟開發區,偏西連淮安市洪澤縣,北與淮安市漣水縣隔廢黃河隔河相望。全區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43公里,總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
全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捌』 新水滸傳中,最後宋江在楚州做官中「楚州」在今天哪裡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英語:Chuzhou District ,Jiangsu Province,Huai'an),簡稱楚 楚州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楚州區即原縣級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淮安市撤市建區為楚州區,屬轄現淮安市,位於江蘇省中部,總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人口118.2萬。
『玖』 宋朝時楚州在今哪裡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拾』 楚州在現代的哪裡
楚州在現代的江蘇省境。
楚州現在是江蘇省淮安市楚州,轄境相當今江蘇省淮河以南,盱眙縣以東,寶應縣、鹽城市以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