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唯物史觀認為,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
唯物史觀它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4.任何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都要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
Ⅱ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請談談得出這個結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
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勞動者,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統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2)什麼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結論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Ⅲ 實例論證: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個問題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第一點表現。
第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自然資源是一種天然財富,只有經過勞動群眾使用一定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以自己體力和智力投入到生產中,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才能把天然財富變成社會財富。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不創造出物質財富,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
第二,勞動群眾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物質財富都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①人民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
請學生就本框題第9自然段的內容說明魯迅這段話的含義是什麼?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無論任何人,要從事精神活動,都要有物質前提,即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手段,而它們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如果沒有物質生活資料,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就無法進行。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第一,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根源和依賴於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
事例一:明代著名的《本草綱目》,就是總結了歷代的葯物學家、醫學家和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經驗,特別是葯物經驗,而由李時珍經過27年艱苦勞動,加以檢驗、豐富和發展,所完成的葯物學巨著。
事例二:西漢後期的《汜勝之書》,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是直接總結勞動群眾的農業生產和飼養經驗寫成的。
第二,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蘊含著文學藝術的豐富礦藏;即使作為精神財富生產重要工具的語言,也是人民群眾的創造。
事例一:屈原的《離騷》《九歌》直接取材於遠古時代人民群眾創造的神話和傳說。
事例二:《水滸》《三國演義》《西廂記》《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修琢提煉而成。
第三,歷史上許多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本身就是直接從勞動群眾中涌現出來的,他們親手完成了許多寶貴的精神產品的創造。
事例:中國宋代發明活字印刷的畢升,明代大葯物學家李時珍,近代英國發明蒸汽機的瓦特,英國電磁學家法拉第,發明電燈、電影、留聲機的愛迪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傑出的代表。
綜上所述,我們的結論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③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這首二胡獨奏曲為《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生,江蘇無錫縣人。一生坎坷,獻身音樂,終成傑出的民間音樂家。他創作演奏的二胡、琵琶樂曲《聽松》《寒風春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很高聲譽。《二泉映月》以悲憤激昂的音調,傾訴了對世間不平的控訴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被列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國宇宙探測器帶入太空播放。華彥鈞本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位名人。
在我國像華彥鈞這樣傑出的民間藝術家為數還不少,這充分說明:勞動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由於物質前提是勞動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源泉是勞動群眾提供的,有些精神財富還是勞動群眾直接創造的,所以說,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展示三組具體歷史事件:
第一組:
A.斯巴達克奴隸起義,導致古羅馬帝國的加速滅亡。
B.秦本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直至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第二組:
A.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武裝的巴黎工人攻打巴士底獄,直到第三次武裝斗爭取得勝利,建立雅各賓派的專政。
B.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
第三組:
A.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B.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要求學生簡要分析原因、作用和意義,並從哲學上分析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點評、小結。
第一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和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其原因基於:奴隸階級與奴隸主階級、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經濟利益上存在剝削與被剝削、政治上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對立所致。其意義或作用在於: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動搖了反動統治的秩序,有力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
第二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說明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工農勞動群眾始終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其意義或作用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都加速了歷史向前發展,社會制度發生了新舊更替,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第三組: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於有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取得偉大勝利。其意義或作用是: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繼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又一偉大事件。
我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2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與我國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緊密相聯。其意義或作用是:改革是一場更深刻、更廣泛意義上的革命,它使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提高都上了新台階,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它說明我國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從對上述三組具體歷史事件的簡要分析,說明: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四)總結、擴展
今天這節課內容,可以歸納為:
一個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三條理由: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擴展:
1.劃清一條界限: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要與「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劃清界限。
「民粹派」成員反對沙皇,同情人民,但他們又根本看不起人民群眾。他們把自己看作是英雄,把人民看作是「群盲」。在他們看來。英雄人物,好比是由阿拉伯數字1和0組成的大數目字(如100000000)中的1,而人民群眾則好比是那些0。如果沒有前面的1,後面的0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
討論:漫畫內容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人民群眾的作用。
實際上,在人民群眾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一種是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還是個別人物,始終是斗爭的焦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得出結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的歷史;而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誇大個別人物的意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少數英雄人物的意志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決定社會的前途,而人民群眾卻是微不足道的。
其實,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群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群眾,因此,離開了群眾,他就一事無成,就會失敗。正如「1」和「00000000」的關系,離開「00000000」,「1」永遠只是且只能是勢單力薄的「1」。這個道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理。究竟是誰創造了歷史,正如毛澤東所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新時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執政為民。
本質在執政為民,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工作,要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准,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始終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始終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堅持一個統一:即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法的歷史觀的統一。
3.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我們要擁護改革、支持改革、作改革的促進派。
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群眾的實踐需要引導,新生事物需要扶持,我們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同群眾的實踐相結合。
Ⅳ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因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特殊個體對社會歷史的影響。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參與歷史的形成,但代表先進階級的傑出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或代表腐朽階級的反動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4)什麼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結論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這個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以此確立起科學的群眾史觀,真正揭開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本來面目。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又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全部歷史發展的基礎。
Ⅳ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其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忠實的繼承者、堅定的傳承者、卓越的發展者,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取得巨大成就。
Ⅵ 如何結合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談談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即經濟、政治、精神文化條件的制約。
結合以上原理,對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開創和推進的偉大事業。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和工作導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了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偉大創造作用和主體地位,充分反映和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訴求,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明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 生活嚮往的奮斗目標。
注意事項: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歷史主體,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治國理念和執政實踐。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輝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
Ⅶ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之一。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知識分子。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因有: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在創造歷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廣大的勞動群眾。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精神生產活動的主體也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並改造著社會生產關系。
Ⅷ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革命戰爭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Ⅸ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蘊涵著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創造美好生活的精氣神。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
身殘志堅的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在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不等不靠、不找不要,與當地村民同步奔小康;從最初的心灰意冷,到後來勤思苦幹、拔除「貧困之根」,再到成為激勵貧困戶矢志脫貧「領跑的人」。
王萬才書寫了精彩的脫貧故事;莽莽成昆出大山,幾十萬築路軍民用青春、汗水和熱血,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讓天塹變通途,在「禁區」創造奇跡……「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歷經磨難,但沒有任何一次困難能夠打垮我們,最後都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