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到什麼作用
1.任何個人都對歷史的發展起作用
任何個人對於歷史的發展都起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形成。從質上說,有的人從正面影響歷史的進程,有的人從反面影響歷史的進程;從量上說,個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
2.歷史人物的含義
歷史人物是指歷史事件的當事人,他們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明顯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記,能夠影響歷史事件外貌特徵。歷史人物可分為正面的歷史人物(傑出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
3.傑出人物和反動人物的含義
傑出人物是指能夠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重大促進作用的歷史人物。
反動人物是指逆歷史潮流而動,代表腐朽沒落階級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歷史人物。
4.歷史人物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
①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外貌特徵。其中,正面的歷史人物加速社會的發展,反面的歷史人物延緩社會的發展。
②但是,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歷史。
③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5.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①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反映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發展趨勢,能夠提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先進思想和主張。這些思想和主張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②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根據他們的先進思想和主張,制定具體的綱領、路線、政策和策略,並動員和組織本階級成員與廣大人民群眾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進行斗爭。
③在歷史上,某些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可能成為「開明政治家」,他們的一些主張和改革措施,也能對社會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
④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對於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6.從必然與偶然的辯證統一中理解個人的歷史作用
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特別是傑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時勢造英雄,傑出人物的出現具有必然性。
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歷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7.評價傑出人物的原則
①傑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評價傑出人物的作用,要充分認識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要懂得「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同時,要看到特定歷史條件對傑出人物的制約。
②在階級社會中,傑出人物總要代表一定的階級,因此,要對他們進行階級分析。
③要用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統一的觀點來分析傑出人物及其歷史作用。
④要全面分析傑出人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是具有必然性呢還是偶然性
我個人覺得劉邦的成功具備偶然性,項羽的失敗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說項羽肯定會失敗,但劉邦不一定會成功。
原因我覺得有三點:
第一,根據楚漢戰爭前的整體形勢看,山東六國的新老貴族(老貴族是跟著項羽的人,新貴族是跟著陳勝吳廣起義誕生的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分封制只能暫時緩解問題但做不到徹底解決問題,早晚會出事情,項羽一直做的事情是不斷打擊和削弱新貴族,讓這些新興貴族對他普遍不滿,國家得不到一個安定有序的環境對於需要休養生息的項羽來說非常的不利,哪怕取得不斷的勝利,其實整體實力實在不斷被削弱的。
第二,項羽這個人武功可以,文治能力只能算一般,對於國家安定後的經濟建設等等看不到一點規劃,既想加強集權又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只能靠武力征服,這犯了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毛病。他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個將軍而不是一個王者。如果這個印象一旦被利用,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算計死。
第三,為了追求平衡而平衡最後一旦出現意外平衡很容易被打破,項羽對自己太過於自信,看上去完全沒有心理准備,在分封完天下之後地方一亂,國策由原來的分封被動的變成了統一。這個最要命。國策前後不一對於後勤等等相關部門壓力巨大,由和平建設轉為戰爭狀態形成脫節。而迫切想要安定的普通士兵厭戰情緒強烈。不想打仗的人你逼著他去打仗戰鬥力下降N個檔次不奇怪。
這些只是項羽軍事上必敗的原因。經濟根本談不上建設基本處於吃老本狀態。越打仗問題越多。
劉邦成功的偶然我簡單說三點
第一,滅秦的偶然。當時分兵兩路入秦,秦軍主力基本都在項羽一側,劉邦入秦受到的抵抗烈度非常小,他能比項羽先入咸陽這是誰都想不到的。
第二,劉邦是分封制的受益者。如果國家採取中央集權按照劉邦的班底基本上是沒有成功機會的,項羽實行分封看似分散了反對者的力量,變相的也削弱了他自己手裡的力量,這是作死行為。
第三,大家都說鴻門宴項羽沒殺劉邦是最大錯誤,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劉邦的實力在整個新興貴族裡不算是頂尖的,對項羽的危害性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如果天下安定劉邦就是困死在關中的局面。誰也沒想到項羽自己不消停和山東六國的人先打起來了。劉邦能迅速佔領原來的秦地並得到當地人民的認同這些山東諸侯肯定也想不到。
3. 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之間,往往取決於哪些小細節
成功和失敗往往只有一線之差,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你就會名垂青史;如果你失敗了,你就會名落孫山。但是,人們往往總是在感慨成功和失敗,卻忽略了在做事情中的那些小細節。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心,不知道從中反思和檢討自己,找不出失敗的原因,這樣的話你的努力和整改也只會成為下一次失敗的墊腳石。所以說與其過分討論成功和失敗,不如首先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把事情做踏實、做人真。由小入微才能夠變大變強,耐得住寂寞才能夠一覽眾山小,成就一番事業。
4. 歷史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表現為
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表現為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時勢造英雄」,意指歷史人物是時代的產物。一定歷史人物特別是傑出人物的出現,同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關系有著必然的聯系,即他必定存在於或體現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必定代表一定的群體或階級的利益。相對於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言,歷史人物的作用只能是個別人的作用,只能夠推進或延緩歷史的一定進程,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歷史人物能否起到推動歷史的進步作用,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
歷史人物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
1、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外貌特徵。其中,正面的歷史人物加速社會的發展,反面的歷史人物延緩社會的發展。
2、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歷史。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歷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5. 歷史風流人物5個,每個都要有成功失敗的原因,要詳細
1.項羽: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少祖父項堇被車裂於家鄉吳中。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八千吳中(今蘇州)男兒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台。
失敗的原因:項羽、劉邦、韓信、張良,楚漢之際這幾個人,都可以說是曠古的英雄,但氣質性格截然不同。韓信可以說是抑鬱質的英雄,能忍,能咸魚翻身,但是遇事有時難免優柔寡斷。張良可以說是粘液質的英雄,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事後也不居功自傲,為人處事低調,淡泊名利。劉邦則可以說是多血質的英雄,擅長交際,拉攏、吹拍是拿手絕活,政治手腕一流。至於項羽,恐怕就是膽汁質的英雄了,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沖動、心境變換劇烈,有時還有點兒女情長。傳說中的「性情中人」,就是這種類型。項羽這種英雄,講究個氣勢。闖郡守府,殺殷通,憑的是一把力氣。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憑的是一股銳氣。彭城之戰,以3萬西楚鐵騎大破56萬人的多國部隊,殺得漢軍血流成河,憑的是一腔怒氣。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廣武,長期的僵持與疲於奔命的兩線作戰,最後是糧道的斷絕,慢慢地耗盡了西楚霸王的勇氣和威勢,等到鴻溝協議簽定,人人想著和平、回家鄉,項羽大軍的斗氣就泄了,而這種斗氣一旦泄了再想提起來,就很有些難度。項羽的失敗,正因如此。
2.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成功的原因: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三、趙匡胤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干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鏟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盡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盡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並對後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3.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於明孝陵。
成功的原因: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個赤貧的佃農之家。他從未經歷過中國那個安定的農業社會的正常環境,直到他40年以後起而統治這個帝國並指導它的恢復工作。明王朝誕生於半個世紀有增無已的擾攘紛亂中;在這個一切遭到破壞的年代,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進行日益直接訴諸於暴力。它提供了中國社會逐漸軍事化的典型範例,而且也由於這一點,它提供了元失其鹿而群雄爭逐的典型範例,即他們通過軍事力量把一個號稱為受有天命的繼承者政體強加於人。盡管中國人在傳統上喜歡把這種情況歸之為改朝換代循環理論提出的一亂一治的典型形式,但是,元朝瓦解和明朝興起的方式卻完全不是表現在中華帝國歷史上的那種改朝換代的模式。14世紀中葉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期。紛亂中的中國社會充分揭示了它的潛力,也充分展示了它一般很少表現出來的組織結構。因此,人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中國文明的某些特徵,它們在和平的、有秩序的文官政府之下是不容易辨認出來的。同時,這個時期的暴力行為也給明王朝留下了持久的印記。這位傑出的開國之君在14世紀40年代,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躍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寶,他走的這條道路由於他自己的雄心壯志和力求飛黃騰達的意識,已被有力地強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傳統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使東亞大陸的統治權重新回到漢人的手中。他精通怎樣取得帝王統治之術。作為此後的皇帝,他將使這種帝王之術適應他為之著了迷的帝王大業的需要。明王朝往後270年的統治的政治特點,我們可見到它們主要源於這位奇異而強有力的人物的個人性格特徵。
4.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成功的原因: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後人很佩服她的才能,有點才氣的女人更是羨慕她,常以武氏為樣板為楷模,雄心勃勃,想做番大事業的女人也大有人在。但是,武則天能當女皇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呢? 一是根好. 武則天出身於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的一木材商人家庭,自幼生活富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讀了許多書,能寫漂亮的字……..這個根為她日後走上皇位打下良好基礎.
二是命好. 什麼是命?其實就是機會,十四歲被選入宮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身份雖然卑微,但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何來以後的那些機遇的成功呢? 三是遠見. 一般女人往往缺乏的就是遠見,愛計較眼前利益.但武則天能看到長遠利益並且能忍……在後宮女人群中的爭斗就不去說了,她在太宗活著時就敢和太子相愛,這應說她很有遠見(而且有膽量),否則,太宗死讓她出家為尼,她還能有出頭之日?…….這女人心字頭上一把刀,很有韜略_____很有靜待時機的本事。四是雄心. 雄心是人成功的一種基因,往往人有十分雄心,最後成功八分,沒雄心的人很少有作為………武則天當她在尼姑庵被高宗李治接回宮後,立為昭儀,一般女人該心滿心足了吧!她不,她利用後宮女人們的矛盾不擇手段地登上皇後的位置!女人當了皇後是多麼榮耀的事,這該心滿意足吧!她也不,從控制朝政到自己當女皇,哪一步都可以停下來,她卻一步步走向權力顛峰! 當了女皇後,她的大周,前承貞觀之治,後啟開元盛世,其政績也大有可圈可點之處呢! 當然,聰明理性的頭腦,等等也成就了她,但以上四點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具備的,也不是容易學得來的,歷史上有許多女人想學武則天,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其原因大都是有武則天之志而無其才能,有武則天之才而無其魄力,有武則天之魄力而無其命。
5.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廟號元太祖,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成功的原因:鐵木真的成功,歸咎於蒙古帝國的強大。蒙古帝國與當時的歐洲,亞洲國家不同,蒙古帝國採取全民皆兵的政策,戰時為兵,平時為牧民。其次,蒙古帝國四海為家,部隊的機動性超級強大,都是以騎兵為主。其次蒙古帝國的後勤補給非常優良,大隊部隊往前,大批的牛羊就緊跟於部隊之後,使得軍隊能進行大縱深的入侵。最後蒙古帝國擁有漢人優秀的科技技術支持,特別是火炮,對於當時中西歐的城堡構成毀滅性的打擊。還有,當時歐洲國家以騎兵決勝為主,而蒙古帝國的戰術以,馬上弓箭手為主,對敵人萬箭過後,才配合火炮,揮刀殺入。所以這樣的軍隊往往很難阻擋。
鐵木真的鐵騎統一了中國,西征一路擊敗條頓,俄羅斯,匈牙利,並且粉碎了一個又一個西方騎士團。
鐵木真的部隊在東征日本時遭到毀滅性打擊,二次都以失敗告終,可見其對於海戰,登錄作戰的經驗的缺乏,但是在騎兵稱霸的年代,他做的已經夠多了。
6. 歷史人物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歷史人物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下:
1、目標。"要什麼"從來就比"怎樣做"更為重要。但是目標不是慾望。目標從來就具體,也往往給自己定了時限。換句話說,目標是具體化了的、有時間限制的目標。因而它既有慾望的感情、牽動因素,同時也有自己作主,不讓自己從散漫中游移的因素;
2、胸懷。所謂胸懷,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材,盡天下之利的氣度,當然,還包括相當程度的包容,對異己的包容,對陌生的包容,對不如己者的包容;
3、勇氣。冒險的勇氣、行動的勇氣。人的自由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主動性在於向多種可能性敞開。假如你不嘗試什麼,你往往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4、堅持。許多事沒有成功,不是由於構想不好,也不是由於沒有努力,而是由於努力不夠。堅持就是拓進,就是遇到困難也絕不放棄的韌勁。
7. 為什麼青史留名的歷史人物能成功呢他們靠什麼才成功的呢這說明了什麼
我覺得一方面的話是靠一個機會,另一方面的話,應該也就是靠他們個人的一些能力之類的,就是說要把握住機會,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看那些歷史人物的話,多數都是如此,如果自身沒有能力,那麼肯定也把握不住機會,如果碰不到機會,有能力的話也無用武之地。
8. 哲學高手請進!
1.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
(1)作用: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物質前提和條件。第二,地理環境的優劣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三,它以整體方式制約人類發展。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及影響的大小主要受到社會條件即生產發展水平、社會性質和制度的制約。
(2)意義: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前提下,自然資源不斷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廣泛利用,地理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人化自然」,具有社會性。在社會和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會。人類一方面要按照內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環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態失調」,這是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人類在制定計劃時,要有計劃、合理的利用資源,按照自然規律和人的需要和諧地去改造自然,確定人和自然的恰當關系,以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 1 )任何個人都對歷史的發展起作用
任何個人對於歷史的發展都起作用。從質上說, 有的人從正面影響歷史的進程, 有的人從反面影響歷史的進程;從量上說, 個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
( 2 )歷史人物的含義
歷史人物是指歷史事件的當事人, 他們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明顯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記, 能夠影響歷史事件外貌特徵。歷史人物可分為正面的歷史人物(傑出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
( 3 )傑出人物和反動人物的含義
傑出人物是指能夠反映時代要求、 代表進步階級利益、 對社會發展起重大促進作用的歷史人物。
反動人物是指逆歷史潮流而動, 代表腐朽沒落階級利益, 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歷史人物。
( 4 )歷史人物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
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 組織者、 領導者, 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外貌特徵。其中, 正面的歷史人物加速社會的發展, 反面的歷史人物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 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歷史。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 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 5 )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①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反映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發展趨勢, 能夠提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先進思想和主張。這些思想和主張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②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根據他們的先進思想和主張, 制定具體的綱領、 路線、 政策和策略, 並動員和組織本階級成員與廣大人民群眾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進行斗爭。
③在歷史上, 某些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可能成為「開明政治家」, 他們的一些主張和改革措施, 也能對社會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
④傑出的科學家、 思想家、 文學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 對於人類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 6 )評價傑出人物的原則
①傑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評價傑出人物的作用, 要充分認識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 要懂得「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同時, 要看到特定歷史條件對傑出人物的制約。
②在階級社會中, 傑出人物總要代表一定的階級, 因此, 要對他們進行階級分析。
③要用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統一的觀點來分析傑出人物及其歷史作用。
④要全面分析傑出人物, 既不能肯定一切, 也不能否定一切。
3.從勞動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的角度看,人類一切價值的源泉只能是活勞動;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人的需求是有層次性的,因此勞動也是有層次的,滿足最基本層次需求的勞動是生產勞動,滿足新增需求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這樣的劃分,可以擺脫純經濟的一些無謂糾纏,而把精力放在應該大力發展的生產勞動上.所以,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不能只從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從哲學的視角或許是另一種更好的方法.
4.我們可以將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描述為由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以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政治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社會結構就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這三個層次的因素組成的。不過,以往那種把生產關系等同於所有制關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的社會存在、揭示了社會的物質基礎,提出用人們的社會存在說明人們的社會意識、用人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說明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形成了科學的社會認識論和方法論;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要素、結構和系統的有機性、整體性,揭示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的決定作用以及逆向的反作用,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論述了社會系統的運行機制和社會發展規律,闡明了人類解放的道路,形成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唯物史觀是意識形態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
5.隨著唯物史觀的發展,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以及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關系,是理解和把握社會性質與社會狀態的一把鑰匙。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同志階級存在嚴重的沖突,在人際關繫上表現為階級對抗特別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根本對立,那麼,是不可能社會是和諧的。
9. 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表現為
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表現為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相對於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言,歷史人物的作用只能是個別人的作用,只能夠推進或延緩歷史的一定進程,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歷史人物能否起到推動歷史的進步作用,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
歷史人物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
1、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外貌特徵。其中,正面的歷史人物加速社會的發展,反面的歷史人物延緩社會的發展。
2、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歷史。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歷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10.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印記,但每個人在歷史上發揮作用的性質和程度各有不同。個人在歷史中起到的作用或大或小,,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得是促進作用,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的是阻礙作用。在分析和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時,不能片面簡單地從他在歷史上做出的事跡加以評判。
在評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觀點。一是否認歷史運動的規律性,過分抬高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另一個是完全否認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這兩個觀點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從以下分析來認識和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首先,透過歷史的迷霧不難發現,任何歷史人物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特徵和歷史局限性。①早就有人說過,凡是有便於傑出人物發揮其才能的社會條件的時候和地方,總會有傑出人物出現。即每一個成了社會力量的傑出人物,都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拿破崙所在的那個時代不需要戰爭,而是和平年代,那拿破崙的優秀的軍事才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他也就不可能當上皇帝,不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歷史人物;亦或者,法國舊制再延續七十五年之久,那麼拿破崙也許會想他在法國革命幾年前所打算的那樣到俄國軍隊中服務。如果他果真去了,他或許能在俄軍發對土耳其的戰斗或發對高加索山民的戰斗中一顯身手,那他也許終身也不過是個不大著名的波拿馬將軍或上校,②所以,若是舊制度仍存在,那現在誰也不會想到拿破崙,原來是個可能的軍事天才。所以,他們只是由於這種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才出現的,沒有這種趨勢,他們永遠也跨不過由可能進到現實的門檻。③再看一下希特勒,德國接受希特勒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的政策失敗。這個政策為納粹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礎;它使德國產生了失業現象,要負擔著重大的賠款,割去相當多的領土,喪失了自由、平等和軍事力量。當那些勝利國起草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遵守威爾遜十四點的理想,因此才使德國人民對各強國都喪失了信心。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在國外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外交成就;在國內也不能解決德國人民的困難,所以希特勒登高一呼,馬上就贏得了不少的擁護者。若當時那些戰勝國遵守了威爾遜十四點,又若德國沒有割去太多的領土,沒有失去自由、平等和軍事力量,這些社會關系已經改變,那結果還會是這樣的嗎?這個就不能保證了。
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不能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傑出人物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傑出人物
會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對社會進程發生影響,但這些作用僅僅是歷史進程中的偶然現象,只能夠成為社會發展的個別原因。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能,雖然也能使具體歷史事變的外貌或某些後果改變,但終究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制約性,割裂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就勢必會誇大個人的作用,進而否定或歪曲歷史發展的規律。④
就拿新中國的成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來說吧。新中國的成立和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對於新中國的成立是一種偶然現象,但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對新中國成立的影響非常大,毛澤東的軍事才能是新中國成立的一種原因;紅軍長征的勝利,對決定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諸多原因中的一種原因。偶然性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它只會在各個必然過程的交叉點上出現,促進這些必然結果的產生。法國大革命時,拿破崙擔起了挽回社會秩序的使命,這就排除了其餘的將軍擔負這種使命的機會,雖然這些將軍中間也許有些人能像他那樣或差不多像他那樣執行這種命令。社會要有一個堅毅的軍事統治者這種需要一旦滿足,社會組織的力量就成了阻礙其餘的有這類有才能的人表現其才能的力量。所以,一般人就會過分誇大拿破崙個人的力量,提出和支持這種力量的全部社會力量通統歸到他一個人份下去了,大家都覺得拿破崙的力量就是唯一無二的力量,所以當人們聽說假如沒有拿破崙情形就會不知怎樣的時候,人們的想像就會混亂起來,竟以為如果沒有拿破崙,就根本不會發生拿破崙個人力量和影響所憑借的那種社會運動,這個就過分地誇大了拿破崙的歷史作用。就像文革時期,中國百姓對毛主席的絕對崇拜,認為毛主席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都要執行照做。那時候人們也是沒有考慮到社會力量的作用以及社會制約性,割裂了偶然與必然的關系,過分誇大了毛主席的歷史作用。但是,毛主席的偉大和對中國的巨大影響是不可否認的。
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歷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
積極作用,否則,如果違背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或必然性,歷史人物也會走向反面。⑤所
以,我們在評論和分析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時,應該從必然與偶然的辯證統一中理解個人的歷史作用。
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1.任何個人都對歷史的發展起作用
任何個人對於歷史的發展都起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形成。從質上說,有的人從正面影響歷史的進程,有的人從反面影響歷史的進程;從量上說,個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
2.歷史人物的含義
歷史人物是指歷史事件的當事人,他們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明顯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記,能夠影響歷史事件外貌特徵。歷史人物可分為正面的歷史人物(傑出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
3.傑出人物和反動人物的含義
傑出人物是指能夠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重大促進作用的歷史人物。
反動人物是指逆歷史潮流而動,代表腐朽沒落階級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歷史人物。
4.歷史人物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
①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外貌特徵。其中,正面的歷史人物加速社會的發展,反面的歷史人物延緩社會的發展。
②但是,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歷史。
③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5.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①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反映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發展趨勢,能夠提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先進思想和主張。這些思想和主張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②先進階級的政治家能夠根據他們的先進思想和主張,制定具體的綱領、路線、政策和策略,並動員和組織本階級成員與廣大人民群眾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進行斗爭。
③在歷史上,某些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可能成為「開明政治家」,他們的一些主張和改革措施,也能對社會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
④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對於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6.從必然與偶然的辯證統一中理解個人的歷史作用
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特別是傑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時勢造英雄,傑出人物的出現具有必然性。
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歷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7.評價傑出人物的原則
①傑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評價傑出人物的作用,要充分認識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要懂得「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同時,要看到特定歷史條件對傑出人物的制約。
②在階級社會中,傑出人物總要代表一定的階級,因此,要對他們進行階級分析。
③要用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統一的觀點來分析傑出人物及其歷史作用。
④要全面分析傑出人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人生在世,接觸的人無數。鄰居、同窗、同事、同志、同路……,有的人接觸過一次就懶得再見;有的人則是一見如故。他對你有種吸引力,使你師之、友之,見了之後還想再見。俄羅斯的普列漢諾夫的《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一書,對我來說,就像一個睿智的老朋友;過一段日子,就想見一面,聽聽他的高見。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實際上只是一本小冊子。我擁有的那本是三聯書店1965年第二版、1973年9月第四次印刷的,大32開本。薄薄的,連注釋、索引共52頁,正文僅40頁。滿打滿算,也不到3萬字。和那些動輒數十萬字(如考茨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譯成中文洋洋灑灑竟有150萬字之多)的著作相比,篇幅是夠短的了。但它觀點鞭劈入里。稱得上是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一篇傑作。古人雲「一瓢水可知大海味」,《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這本小冊子就是洋溢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海域「海滋海味」的一瓢水。
個人往往會影響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個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作用,歷來是人們饒有興趣的話題,也是人類的良知一直在努力探索、竭力揭示的問題。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光明戰勝黑暗的過程。「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一方面的真理在何方?普列漢諾夫在他42歲時,經過認真地研究,以無產階級理論家的銳氣和深邃的歷史洞察力,簡明扼要地向世人指出,這個真理蘊藏在社會需要中。意識不到社會需要,違背社會需要,再偉大、再傑出的人物也終究會被社會被歷史所拋棄。拿破崙只有在他代表著變革舊的上層建築的社會需要,努力砸碎封建專制制度的時候,他才是強有力的,他才能在歐洲大陸叱吒風雲、席捲千軍。而當他忽視了社會需要、一味窮兵黷武的時候,那麼,只要幾天的功夫(滑鐵盧一役)就可使他的力量煙消雲散,無可救葯地被流放到數千里外的聖赫勒那島上去了。因此普列漢諾夫在該書中指出,「一個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為他的個人特點使偉大的歷史事變具有個別的外貌,而因為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為當時在一般的和特殊的原因影響下所發生的偉大社會需要服務」;是「因為他的見識比別人的遠些,他的願望要比別人的強烈些」。
推動人類歷史前進上的偉大人物,無不是在自己所處的客觀環境里,意識到社會發展進程產生的社會需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滿足這些社會需要的發起責任;並把滿足這種社會需要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任務來加以解決。
與時俱進、持續不斷地發展,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健康的基本特徵。我認為普列漢諾夫的《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一書中「社會需要」這個概念,准確地說,應該理解為「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社會需要的力量無比。有史以來,社會要前進、人類要發展。社會發展的需要,如長江之水向東流,浩浩盪盪,勢不可當,順之者昌,逆之者衰!發展才是硬道理。社會發展需要的「風雲」能夠也必然會造就英雄。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俯拾即是:19世紀中葉的林肯,意識到奴隸制阻礙著北美大陸社會的發展。廢除奴隸制的「社會需要」把他,「一個從石匠上升到伊利諾斯州參議員的平民,一個缺乏智慧的光輝、缺乏特殊的性格力量、地位並不十分重要的人、一個善良的常人送上美國總統的位置」。林肯主張維護聯邦統一。1861年當選總統後,南方各州相繼脫離聯邦,南北戰爭爆發。林肯先是竭力設法與南方同盟妥協,遭拒絕後,採取革命措施,頒布《份地法》發表《解放宣言》,從社會基礎上徹底瓦解了南方奴隸主的頑抗。
社會發展需要時,只要你具備條件,那怕你躲到床底下,社會也會把你找到拉出來。辛亥革命爆發時,黎元洪不就是如此?
個人能力都有局限,別說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就是把社會發展需要指明出來,也決非易事。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被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監禁迫害了27年。他當選南非總統後,面對國內黑人「把白人扔進大海」的輿論,他發出了「把槍支扔進大海」的呼籲!鄧小平同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向世人指出,當代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臨終之前還一再告誡全黨「發展才是硬道理」!
黑格爾的《法哲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時代的偉大人物是這樣一種人,他能用言辭把他的時代的意志表達出來,他告訴他的時代什麼是那時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他所做的是他的時代的精髓與核心,他使他的時代現實化了。」林肯這樣做了,曼德拉這樣做了,鄧小平也做到了。
這不僅要有識,而且要有膽。弄得不好,輕則遭傳統觀念、習慣勢力的壓制和阻撓;重則會遭到殘酷的人身迫害,馬寅初、彭德懷\張志新等人的遭遇已是世人皆知。
但是,歷史尊敬的是指明社會發展需要的人、促進社會發展的人,而不是違背社會發展需要、漠視社會發展需要的人。鄧小平、林肯、曼德拉,還有著述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的普列漢諾夫,自然會名垂青史,經常被後人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