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為大堤歷史有哪些小圩
這幅地圖中的陰影面積,是無為長江大堤的保護區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無為大堤阻礙,江水可以自然漫灌這一廣大的低窪地區。那麼問題來了,它是不是意味著遠古的時候,巢湖湖區就是這樣的大呢?應該是吧?其實小編也搞不明白,於是查了一段無為長江大堤資料,算是了解一點常識,附錄如下——
無為境內長江大堤形成的歷史
無為縣境長江大堤上起牛埠果合興,下至裕溪閘,全長112.5公里。為七縣(無為、和縣、含山、舒城、肥東、肥西、廬江)二市(合肥、巢湖)防洪屏障。
江流奔騰不息,泥沙淤漲成灘。宋時圈圩墾殖。明正統年間(1436~1449)始築江壩——走馬灘壩。正德年間(1506-1521)築胥家壩,不久築周思溝壩。嘉靖四十一年(1562)築鄭公壩。萬曆九年(1582)築神塘壩,十五年部分聯圩並圩,十六年至四十五年築頭壩、二壩、三壩。清順治九年(1752)築四壩。康熙八年(1669)至六十年築顏公堤、五壩、六壩,並建李公垸堤,韓公垸堤。乾隆七年(1742)至二十五年築常公堤、陳公堤、蔣公堤等,三十年鼎修全堤,將沿江各堤壩聯成4段:千棵柳至青崗寺段長8公里,餅子鋪至劉公廟段長27.5公里,上新圩至神塘圩段長25公里,臨江壩至雍家鎮段長50公里,奠定大堤雛形。三十六年築中段垸堤,五十三年築七壩、八壩、九壩,五十八年築張謝圩垸堤和黃絲灘堤。嘉慶四年(1799)、七年築黃絲灘內堤。
嘉慶八年至民國37年(1948),在32次築壩退壩中築堤43段。在大堤上段(青崗寺至劉公廟),道光年間(1821~1850)至光緒二年(1876)築劉渡至侯王廟攔河壩、新河南堤、楊灣長堤、三壩埂、李塋外堤、東灘圩橫直堤等15處。在中段(劉公廟至臨江壩),道光年間(1821~1850)築永固堤;同治九年(1870)築萬家灘堤,十二年築泥汊、柵港二壩,以阻塞西河;光緒年間(1875~1908)築泥汊河壩並建斗門;宣統三年(1911)築五里碑堤;民國20年(1931)築戴家龍塘堤、散潘圩堤,次年築神塘河壩。在下段(臨江壩至黃絲灘),道光十二年至民國35年築煙墩龍塘前堤、賴蒲灘堤、永成堤、黃絲灘永定壩5次,灌寺港堤2次,黃絲灘退建7次及惠生堤、建軍堤。
1949年冬至1950年春,全面測量、整修大堤,重點退建安定街和青山圩堤段,堤頂高程超過民國20年最高水位1米,完成土方252.8萬立方米,投資86.4萬元。1955年至1956年,在安定街堵口復堤的同時,新建丘陵七段,退建安定街、私鹽港、田溝西埂,前建散潘圩和泥汊壩子6段大堤,累計長16.5公里。新堤頂較1954年最高水位高1.8米,頂寬8米,外坡1∶3-1∶4,內坡1∶4-1∶5。另堵復大缺口16處,長2.14公里,連同普遍加高培厚,兩年內共完成土方2010萬立方米,石方7918立方米,投資1430餘萬元。
1969年至1970年大整修,大堤高程按1954年最高水位超高2米施工,並增加橫斷面積。1977年以鳳凰頸水位15.8米作為設計水位,再超高2.5米,即以18.3米作為鳳凰頸新堤的堤高。1979年時,大堤(含防浪牆)頂高超過設計水位2米的16.5公里,1至2米的87公里,不足1米的9公里。堤頂寬8米,外坡1∶4,內坡1∶3,3.5米以下設平台,面寬7米,邊坡1∶5,堤身橫斷面積350平方米。(網路圖文)
② 無為大堤有多長
125公里。
為了穩定河勢,防止江岸崩坍,維持南支主泓以防止長江航線遠離上海港,明清以來,長江下游興辦了大量堤防工程、護岸工程、疏浚工程。近幾十年來的工程量最大,效果也最為顯著。因為北岸偏低而多湖泊,所以下游的險堤仍然多在北岸。如位於安徽宿松、望江、懷寧3縣境內長175公里的同馬大堤,無為和縣境內長達125公里的無為大堤等。其中無為大堤最為重要,為巢湖流域8縣1市的安全屏障,與中游的荊江大堤並列為長江兩大重點確保堤防。
③ 安徽無為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黃金塔
即南汰寺(因建於太平鄉汰水以南得名)之佛塔。北宋咸平元年(988年)僧登公建,位於無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塔高九層,37米,為仿木樓閣式磚塔。1981年9月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米公祠
米芾知無為軍期間,書房因藏有晉人墨寶而取名「寶晉齋」。齋前有「墨池」,旁有石丈。後人在此基礎上修建米公祠。原祠藏品多毀失,民國年間在舊址上建縣圖書館。近年又建立縣文物管理所,內藏歷代名家碑刻百餘方,有宋徽宗楷書《題唐十八大學士》,米芾篆書《御制文宣王贊》等。1981年9月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濡須劉氏宗祠
劉氏光裕堂,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中,光裕堂在劉氏宗族中,有多處版本。第一個是內洋光裕堂;其二為贛州信豐光裕堂;其三為湖南漣源市楊家灘俗稱楊市,是湘中地區有名的千年古鎮,老劉家是楊家灘劉氏的祖居之地。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尋求發展、尋出路、創事業人群越來越多,濡須劉氏宗祠已不僅僅局限於無為縣當地,已涉及台灣、江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已呈方興未艾之勢!
景福寺
又名西寺。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十五日僧亦公建,位於無城。宋寶元二年(1039年),僧懷玉造磚塔一座,即西寺塔,又稱「西門錐子」。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修,塔高七層,44米,氣度宏偉。寺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塔毀於1966年文革期間。
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
位於無城西北十五公里處的徐崗鄉三水澗。民國37年至40年,新四軍第七師以此為中心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據地。現存第七師司令部、皖江區黨委、皖江行政公署、無為縣民主政府舊址,以及周邊的群山上的戰壕、土堡。1989年5月定位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為景點
泊山洞
泊山洞風景區風景區位於無為西南蜀山鎮境內的下泊山,距縣城38公里,地處無為、廬江、巢湖交界處,軍二公路橫亘山下。泊山洞是形成於2億4千萬年前的古老的石灰溶洞,奇景秀色,鬼斧神工,被人們譽為「江淮獨秀」。全洞面積約4000平方米,遊程長500餘米,共有三層,分18大景區,86個景點。洞道高低起伏,幽邃曲折,洞中的鍾乳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若人物佛像,似飛禽走獸。
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天井山位於無為縣城西南40公里,西接廬江,北臨巢湖,總面積約1.8萬畝,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林海茫茫,山谷縱橫,奇山、怪石、泉水、古剎、天然洞穴甚多,文化底蘊深厚,置身其中,撲面而來的是一片綠色的世界,群山疊翠,鬱郁蔥蔥,山谷清泉潺潺,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濕潤,沁人心脾。天井山因山頂有一口天井,終年不枯不溢,而得名。
萬年台風景區
萬年台風景區位於無為縣鶴毛鄉萬年台行政村,景區內具有奇山異石、蒼松翠竹、藍天綠水、鳥語花香等獨特的原始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最有特色的每年清明左右滿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得如火如荼,令遊客沉醉不知歸路。主要景點有:水簾洞 、牛鼻洞、二郎神石、滴水岩 、新月湖、鴛鴦谷、延壽寺等等。萬年台風景區處處風光旖旎,時時景色宜人。
迷人的竹絲湖
竹絲湖地處無為西南端的牛埠鎮東南部,東臨長江,西靠三公山,湖面1.6萬余畝,水深平均約3米,是無為縣境內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泊。竹絲湖原名橫山湖,又叫黑沙湖。因湖周山多,每年汛期洪水暴發,將山上的竹絲沖入湖內,當地群眾撒網打魚時,網帶上許多竹絲,故後改稱為竹絲湖。
竹絲湖不僅自然風景秀麗,而且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跡,其中有山勢巍峨的三公山,有似一對情人卧躺在竹絲湖東岸的橫山與益山,有神奇的裂山,有兩山對峙如橋墩的黃龍橋山,有盛產梅花魚的清水澗,還有世世代代留下許多美麗傳說的石婆窪、龍門橋、擂鼓墩、萬丈樓、梳妝台等。
④ 黃河大堤有幾年的歷史
黃河下游的堤防工程,遠在春秋中期就已經逐步形成。
河南省、山東省境內河道兩岸修築的束范河水的堤防,世稱「黃河大堤」。黃河下游堤防工程,遠在春秋中期已初步形成,到了戰國時期已具有相當規模。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術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把堤防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4類,按照各堤的特點,因地制宜地修建。現行黃河大堤河南蘭考縣東壩頭和封丘縣鵝灣以上是在明清時代的老堤基礎上加修起來的,有500多年的歷史;以下是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以後,在民埝基礎上陸續修築的,也有130多年的歷史。
⑤ 無為縣的歷史有多久
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
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夏朝末年,成湯將桀流放到古巢國,也就是今天的無為境內。東周時(周頃王四年起),楚國和吳國多次在此交戰。起初楚國在爭奪中占優勢,於靈王二十四年佔領了巢國全境,後於景王七年滅巢。但此後吳國於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擊敗楚國,並最終於吞並巢國。
戰國期間,無為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
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
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
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咸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
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
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里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
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
清咸豐三年(1853)9月6日(農歷八月初五)太平軍攻克無城。是年太平軍佔領無為州後,與清軍交戰於裕溪、運漕、黃雒,清軍大敗。運漕的16萬石存米被太平軍運到南京。咸豐十一年(1861)10月(農歷九月)太平軍與清軍大戰,失無城。是年太平軍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軍沿江東下。清軍掘開鳳凰頸大堤,水淹太平軍,太平軍失利。
民國元年(1912)4 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
⑥ 無為縣的歷史有多久
很久了啊
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夏朝末年,成湯將桀流放到古巢國,也就是今天的無為境內。東周時(周頃王四年起),楚國和吳國多次在此交戰。起初楚國在爭奪中占優勢,於靈王二十四年佔領了巢國全境,後於景王七年滅巢。但此後吳國於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擊敗楚國,並最終於吞並巢國。
戰國期間,無為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
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
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
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咸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
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
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里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
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
清咸豐三年(1853)9月6日(農歷八月初五)太平軍攻克無城。是年太平軍佔領無為州後,與清軍交戰於裕溪、運漕、黃雒,清軍大敗。運漕的16萬石存米被太平軍運到南京。咸豐十一年(1861)10月(農歷九月)太平軍與清軍大戰,失無城。是年太平軍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軍沿江東下。清軍掘開鳳凰頸大堤,水淹太平軍,太平軍失利。
⑦ 無為縣的歷史沿革
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
夏朝末年,成湯將桀流放到古巢國,也就是今天的無為境內。
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東周時(周頃王四年起),楚國和吳國多次在此交戰。起初楚國在爭奪中占優勢,於靈王二十四年佔領了巢國全境,後於景王七年滅巢。但此後吳國於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擊敗楚國,並最終於吞並巢國。
戰國期間,無為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
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
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
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咸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
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
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里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
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
清咸豐三年(1853)9月6日(農歷八月初五)太平軍攻克無城。是年太平軍佔領無為州後,與清軍交戰於裕溪、運漕、黃雒,清軍大敗。運漕的16萬石存米被太平軍運到南京。咸豐十一年(1861)10月(農歷九月)太平軍與清軍大戰,失無城。是年太平軍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軍沿江東下。清軍掘開鳳凰頸大堤,水淹太平軍,太平軍失利。
民國元年(1912)4 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
民國3年6 月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7月屬第五專署,10月屬第三專署。民國29年4 月屬第一專署 。
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無為縣委組建蘇維埃政權,領導無為縣人民舉行「六洲暴動」,揭開了無為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斗爭,使無為發展成為全中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和1個准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時期區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鎮),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此期,全縣人民掀起「支前參戰」熱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無為泥汊江岸發出。1949年1月21日無為縣解放。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 個縣級行政區正式合並,成立統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 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
2005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77號)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蕪湖市新蕪區、鏡湖區,設立新的蕪湖市鏡湖區。將原新蕪區、鏡湖區的行政區域和鳩江區的荊山街道以及灣里鎮的廣福、蓮塘2個居委會劃歸鏡湖區管轄。鏡湖區人民政府駐北京東路。(2)設立蕪湖市三山區,將馬塘區的三山、保定2個街道和繁昌縣的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三山區人民政府駐三華路。(3)馬塘區更名為弋江區。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弋江區人民政府駐利民路。
2006年2月9日,蕪湖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5]77號)、《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皖政秘[2005]118號)、《關於同意將蕪湖縣清水鎮劃入市區的批復》(民地字[2004]49號)、《關於同意蕪湖市市轄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民地字[2004]156號)和《關於同意蕪湖市馬塘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民地字[2005]86號)的精神,對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1)撤銷新蕪區、鏡湖區,設立新的鏡湖區。將原新蕪區、鏡湖區的行政區域、蕪湖縣原荊山鎮區域、鳩江區廣福、蓮塘2個居委會劃歸鏡湖區管轄,區政府駐北京東路。(2)設立三山區,將繁昌縣的原三山鎮、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區政府駐三山鎮三華路。(3)馬塘區更名為弋江區,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區政府仍駐利民路。(4)將蕪湖縣清水鎮(不含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鳩江區管轄。2月10日,蕪湖市正式對市轄區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蕪湖市區面積由原來的231平方千米擴展到720平方千米。人口由原來的70.7萬增加到100.5萬。(1)原來的蕪湖市新蕪區、鏡湖區面積均為16平方千米,人口分別為25.3萬和17.54萬,合並成新的鏡湖區後,由於增加了原蕪湖縣荊山鎮、鳩江區廣福、蓮塘兩個居委會,面積增加到58平方千米,人口也增加到43.91萬。街道辦事處也變為14個。(2)原來的鳩江區面積為153平方千米,人口為16.43萬,調整後的鳩江區由於將蕪湖縣清水鎮(不含原荊山鎮區域)劃入,面積增加到232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23.42萬,街道辦事處由原來的5個變為8個。(3)原馬塘區面積為46平方千米,人口11.79萬,調整後改稱弋江區,由於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入,面積增加到154平方千米,人口也增加到18.75萬。(4)新設立的三山區,由原繁昌縣的三山鎮和峨橋鎮組成,面積為276平方千米,人口14.42萬。(5)蕪湖縣面積由原來的943平方千米變為730平方千米,人口由53.43萬減少到38.13萬。(6)繁昌縣面積由原來的880平方千米變為604平方千米,人口由46.03萬縮小到31.61萬。
2011年7月14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國函[2011]84號):將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區劃調整後,蕪湖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2013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蕪湖市鳩江區與無為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無為縣的二壩鎮、湯溝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4月1號蕪湖市正式宣布將無為縣二壩鎮湯溝鎮劃歸鳩江區管轄)。調整後,無為縣轄21個鄉鎮,面積2206平方千米,人口130.8萬人;鳩江區轄3個鎮和7個街道,面積697平方千米,人口48.2萬人。
⑧ 天津千里堤 的大堤有多少年的歷史 為何修建
天津千里堤應該是防洪之用,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五十四年培修,起自清苑、歷安州、新安、高陽、河間、任丘、雄縣、保定縣(新鎮)霸州、文安、大城等十一州縣,長十三萬余丈,合七百七十六里,嘉慶十一年又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