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框架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演變的史實
1、漢:(1)中央: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期,「內外朝」:加強皇權
(2)地方: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強皇權(2)地方:設節度使: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地方:收兵權、錢財,文官政治,通判監督:加強中央集權;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1)中央:設中書省:元後期,相權擴大,皇權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強集權,鞏固統一,重大變革,省制開端
二、演變的特點
1、皇帝制度的發展和皇權的加強
2、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3、始終存在兩對矛盾的斗爭
三、演變的趨勢
1、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2、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四、演變的影響
1、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2、消極影響: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於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
五、認識
1、中央集權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演變過程中,反映出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3、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試和選官制度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必備知識
一、了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
約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啟奪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和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分封制: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區)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權利——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再分封。
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消極: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
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在繼承上的.矛盾。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互為表裡。
本課要旨: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以及血緣關系所謂系的宗法制,構成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徵。
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
一、了解秦朝的統一
背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結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襲)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
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已有郡縣制)
背景:秦統一後,統治區域空前擴大。
過程: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內容:郡的長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評價: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共性作用: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本課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便於皇帝對中央和地方、中央對地方進行的統治。
2. 怎樣學好高中歷史怎樣列框架按什麼階段分我高三啦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
七、聯想記憶法
對容易混淆的歷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學時則可採取聯想的方法,幫助學生加以區別。例如阿拉伯帝國在我國史書上稱大食。三個哈里發國家分別稱為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學們死記硬背,常常弄錯 。我在上這段歷史時這樣敘述:巴格達哈里發國家地處沙漠附近,沙漠地區氣候炎熱,人們被太陽曬的墨黑, 因此稱為黑衣大食;開羅哈里發國家地處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莊稼蔥綠,所以稱之為綠衣大食; 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地處大西洋東岸,遠眺大海,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故稱白衣大食。這樣三個國家的 地理環境和國家名稱一聯系,學生很容易地就記牢了。
八、圖示記憶法
圖示法的特徵是形象、直觀,一目瞭然。我在講《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這節課時就採用下列圖示:
(附圖 圖略)
教師出示這一圖示後,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節課的中心內容。認識西歐主要封建國家是怎樣慢慢建立起來的。再如講到清初的疆域四至時,我就採用坐標圖示法:
(附圖 圖略)
圖示法的板書設計可以多樣化。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復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又能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九、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實行改革擴大了奴隸制統治的基礎;同年,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中國在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1000年。
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把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較,認識到農民斗爭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還有可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作比較,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等等。
十、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 、分析問題的能力。
3.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框架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框架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歸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中國出現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利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這是生產力和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二、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內容:
①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②內容:土地和人民;
③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④義務: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稅和朝覲述職;
特點:
①主要分封給同姓子弟
②層層封授,等級森嚴
作用:
①積極: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鞏固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地區
②消極: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制度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製
②遠近尊卑
③父系血緣關系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互為表裡,相互依存,共同維護西周社會的穩定;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體現,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紐帶。
宗法制已經消亡,但宗法思想還影響至今,請談談對宗法思想的看法或認識。
①積極作用: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極影響: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相違背。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4. 高中歷史怎樣建立知識框架,將歷史事件聯系起來
感覺歷史關鍵是年代!!而年代的標准就是朝代,記住朝代歌,在往裡套年代,當然年代就是死記硬背,沒啥捷徑,記住了年代與朝代,就可以往裡面套事件了!!多看反復的看。自己可以找一張大紙自己動手列出年代來,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