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四平的老四平的歷史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科爾沁左翼後旗、中旗的王公們先後招民開墾荒地,致使大量山東、河北的窮苦農民背井離鄉到關東來逃荒。在昌圖府城以北100里處,有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地方,經過十數年的商賈流通,不經意間,成了周邊百里聞名的商貿集散地。這個地方就叫做四平街,也就是今天的老四平鎮。
四平街的起因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說四平街本是一處貿易集市,東至半拉山門,西至八面城,南至鴜鷺樹,北至奉化縣(梨樹城),距離都在40至50里之間,而且地勢空曠,平坦一馬平川,人們呼之曰:四平街。根據是清宣統年間編撰的《昌圖府志》有記載:「其道里距離皆相若,為四達之衢,故以為名。」而在民間的傳說中卻另有一種說法,說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弘歷巡幸吉林途徑老四平地區,見該處地勢平坦,一望無垠,就贊嘆了一句:真乃四平之地。皇帝是金口玉牙,此地形成村落後,人們就稱呼為四平。再後來成為集市後就又升格為四平街。
四平街的地理位置的確特殊。清光緒初年(1898)以前,鐵路尚未修建,當時的運輸以陸路為主。昌圖府作為柳條邊外第一府,在府直轄區域(今昌圖縣)外還管理著奉化縣(今梨樹縣)、懷德縣(今公主嶺市)、康平縣和遼源州(今雙遼市)。由於府城地理位置偏南,昌圖府境內的官道只有3條。一條是過境路,由康平縣小城子塔子過遼河經三家子、新立屯、金家屯、寶力屯、大窪、八面城出境到奉化縣;一條是由府城出發西去直達同江口碼頭;一條是出府城北走經興隆溝、興隆泉、鴜鷺樹到四平街。四平街地處昌圖府直轄區域的北部邊緣地區,北為奉化縣城梨樹城,東北東南隔奉化縣分別為昌圖府屬的遼源州和懷德縣,是這一地區的貿易中心且名聲在外。
時光到了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沙皇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東省鐵路續訂合同》,決定修建哈爾濱至大連的鐵路支線,俗稱南滿鐵路。從寬城子(長春)起每隔30公里設立一個車站,經范家屯、公主嶺、郭家店到現在四平市正好是第五站,當時的四平就叫五站。五站什麼時候改稱四平?為什麼改稱四平?到現在歷史學家們也沒有找到太多的文字記載。據清宣統二年(1910年)編撰的《昌圖府志·疆土篇》載:「自南滿鐵路告成,商賈多徙於奉化縣屬之五站,至今猶沿四平街舊名,舊四平街則幾有蕪城之感。」從《昌圖府志》記載來看,五站沿用四平街的名字應該是1910年之前的事情,因為當時四平街距五站較近,且是商貿重鎮,借當時四平街的名氣,改五站為四平街也是個不爭的事實,而且也得到了歷史學家們的公認。據一則網上資料說,有本書叫《四平街的趣談》,作者是一個叫安藤岩喜的日本人。據他說,他在1905年日俄戰爭後到了四平,在火車站長的辦公室里看到了一塊用俄文書寫的站牌,站牌的名字就叫四平街。如果屬實,說明在日俄戰爭之前,俄國人就把今天的四平市由五站改為四平街站了。
五站改為四平街之後,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和昌圖府的四平街是並存的。昌圖府的四平街是什麼時候改稱老四平街,為什麼改稱老四平街在昌圖的志書上沒有準確的記載。
在中華民國五年編成的《昌圖縣志·地理篇》中仍然稱老四平為四平街,而對於今天的四平市則時而稱為五站,時而稱為四平街。偽滿洲國康德二年編撰的《續修昌圖縣志·疆域篇》中也稱老四平為四平街。但在《續修昌圖縣志·自治篇》中卻記載清宣統元年實行城鄉議事參事董事自治選舉劃分選區時,老四平所在的積金社社址稱作老四平街,這也是在昌圖地方誌中第一次出現老四平街的稱謂。又如《續修昌圖縣志·區村篇》中關於中華民國十九年實行區村制,全縣設十區百村,老四平地區為平等村,村公所的所在地也稱為老四平街。綜上所述,四平街改稱為老四平街的時間大體應該在中華民國五年以後。至於《續修昌圖縣志》中有記載四平街改稱老四平街的時間為中華民國十九年或者更早的清宣統元年,應該是後來的編撰者以當時的稱謂來記述歷史上的地理名稱,是一種誤記。
昌圖的四平街為什麼改稱為老四平街道理很簡單。五站沿用了四平街的地名後,由於地處鐵路干線,交通便捷,商家雲集,成為新的貿易集散地,名聲越來越大。可在不到10公里的距離內有兩個四平街,為交通、生產、生活都帶來了諸多不便,為了區別兩個四平街,就把昌圖原有的四平街改為老四平街。
老四平街的街字是什麼時候去掉的,因為史料匱乏,就無從查找了。但四平街的稱謂一直叫到東北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6月國民黨將四平省和興安省合並為遼北省,確定四平街為遼北省省會時,將街字去掉,簡稱為四平市。老四平街的街字是否也是同時簡化掉的,到目前為止,也只能是一種猜測。
Ⅱ 四平的歷史沿革
1958年設四平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6年,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天城、新生、顧家、四平、沙店、費屯、周屯、賈屯、於林、長嶺10個行政村。2002年,鎮政府駐四平,人口2.48萬人,面積102.39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
Ⅲ 四平市與昌圖縣老四平鎮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關系
老四平鎮舊名叫四平街。早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找民開墾荒地,自此商賈雲集。但是到了清末光緒年間修南滿鐵路,鐵路修道今四平市時設有一站,名叫五站,由於在此修了鐵路,五站的地方商賈雲集,逐漸繁榮起來,並借四平街之名氣,將五站更名四平街,而原來的四平街稱老四平街,後將「街」字去掉,稱四平街為四平,老四平街稱老四平,老四平屬昌圖縣,四平初屬梨樹縣,後劃出設四平市。
Ⅳ 困四平是哪年怎麼回事想知道歷史
1947年到1948年
四平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在沈陽、長春之間,是連接東西南北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樞紐,又是糧谷集散地,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四平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1946年3月27日,由周恩來、張治中、吉倫軍事三人組,簽訂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4天後3月31日,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公然破壞停戰協議,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沈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沈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
林彪迅速從東滿、南滿和西滿調兵遣將到四平南部集結,准備同杜聿明集團在四平地區開展一場大會戰。四平保衛戰一觸即發。4月18日,國民黨新一軍三十師,開始向四平南郊的海豐屯、玻林子和鴨湖泡等陣地發起正面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四平城區保衛戰正式打響。1946年5月15日拂曉,國民黨軍以猛烈炮火向民主聯軍西南、東面陣地狂轟濫炸,採用人海戰術成營、成團地進行集團沖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兩個團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新一軍之五十師以10倍的兵力向258高地進攻,進占該陣地。激戰4天後守城部隊於1946年5月18日全部撤離四平,至此,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1947年6月。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成功阻擋住了國民黨的進攻,並展開夏季攻勢,先後解放長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圍數十個中小城市。對四平形成戰略包圍態勢,「困四平」開始了。
為進一步擴大戰果,解放東北交通樞紐,切斷國民黨軍南、北滿間的聯系,林彪經請示中共中央同意,開始籌劃四平攻堅戰,使四平的攻守雙方再次更換了角色。
1947年6月11日外圍戰鬥打響。28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了9個師增援四平部隊,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於四平外圍。民主聯軍遂奉命於1947年6月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此後解放軍先後解放彰武、鞍山、營口、法庫、開原等中小城市,累計殲滅國民黨軍五萬餘人,爭取一個師起義,對四平的戰略包圍更加緊密
在此情況下,林彪第二次決定攻打四平。
1948年3月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開始外圍戰斗。1948年3月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重新組織和准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7點整戰斗全部結束。四平重新解放,「困四平」也隨之結束。
Ⅳ 四平戰役的歷史背景
由秦皇島登陸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於3月13日從蘇聯紅軍手中接收了沈陽防務後,相繼佔領撫順,鐵嶺和遼陽。3月下旬,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憑借其美式裝備和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乘蘇軍撤退之機,公然破壞3月27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和美國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簽訂的東北停戰協議,提前於3月31日開始行動,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沈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沈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東北停戰協定簽訂前奪取中長路兩側地區並控制遼東半島。其部署是:以新編第1軍、第71軍向沈陽以北進攻,預期在4月2日奪取四平;以新編第6軍、第52軍及第94軍第5師,向沈陽以南進攻,完成對鞍山、本溪等南滿工業區的佔領。然後准備集中新1軍、新6軍等部沿中長鐵路向四平以北發展進攻,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松花江南岸消滅之。
Ⅵ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6)四平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Ⅶ 小四平鎮的歷史沿革
清朝為禁墾圍場(阿木巴拉洪闊御用中心圍場),光緒二十年後開發。1895年獵戶趙允吉在此地建房,形成屯落。民國時期成立四平警察所。日偽時期成立四平警察署歸東豐縣轄。1947年成立四平區。1956年設立小四平鄉、一面山鄉,1958年改小四平公社,1961年設一面山公社,1983年改小四平鄉、一面山鄉,1992年小四平撤鄉建鎮。
1996年,小四平鎮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政府駐小四平屯,轄福勝、太陽、梅河、向明、孤山、四平、梨樹、古年8個行政村;一面山鄉面積89.5平方千米,人口1萬,鄉政府駐一面山屯,轄一面山、雙山堡子、永勝、福新、鋼鐵、榆樹、五星紅、小陽8個行政村。2003年,撤銷一面山鄉,並入小四平鎮。
Ⅷ 四平將軍的歷史
《宋書·百官志》謂四平皆曹魏置,上舉各人或非始任者。南北朝沿置,與四征、四鎮、四平,在眾多的將軍號中,均居前列。唐無。三國時期蜀國的馬岱官職為平北將軍。
Ⅸ 四平市怎麼樣多大
這個還真不知道怎麼分。呵呵。四平 整體干凈。車很少。消費低。多大的話怎麼說呢。計程車從東跑道西不出邊界30元夠了。南跑道北用不上30。
Ⅹ 四平簡介
【四平簡介】
[編輯本段]
四平市位於松遼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堪稱松遼平原的一顆明珠。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鐵東區、鐵西區、遼河農墾管理區和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四平經濟開發區、四平紅嘴高新技術開發區、范家屯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人,市區人口60萬人。
【自然概況】
[編輯本段]
四平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遠在殷、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里生存繁衍,距市區50公里的二龍湖畔燕國古城遺址,是漢民族最早開發東北的見證。歷史上的夫余、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滿族、朝鮮族都在這里生活過,留下了諸如遼代韓州、金代信州、明代葉赫部落等文化古跡,加之鍾靈毓秀的山川地貌,更為這塊黑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四平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距市區30公里的葉赫滿族鎮,是清代孝慈高皇後的出生地;慈禧、隆裕兩皇後的祖籍地。文有翰林,武有將軍。清末著名愛國將領依克唐阿將軍、打響中華民族抗戰第一槍的馬佔山將軍、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先生、張學良將軍的夫人於鳳至女士都出生於這塊土地。四平是東北的軍事重鎮,解放戰爭期間,「四戰四平」名遐中外,被史學家譽為「東方馬德里」。
四平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四平工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四平農業發達,素有東北三大糧倉之一的美譽,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四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初春楊柳吐綠、仲夏百花盛開,深秋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四平市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省級園林城市。
近年來,許多歐、亞等國家和地區都與四平進行了各種友好往來,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也紛紛來平旅遊觀光、投資辦廠。四平市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各種聯系,並與俄羅斯白山市、日本須坂市、美國沃索市建立了友好城市。
四平投資環境寬松,政策優惠。為提高政府服務的行政效率,專門成立了政務大廳,實現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和行政審批時限制,努力為來平投資興業的有識之士,提供最優質服務。
昔日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正是今日商賈青睞的經商寶地。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四平地方古代漢魏至兩晉十六國時期(公無206年至420年)屬扶餘地,南北朝至唐初為高句麗境地,唐中葉以後屬渤海王國扶余府的扶州,遼代屬東京道通州,金歸咸平路韓州,元屬開元路,明屬遼東都司北境,清屬內蒙古哲里木盟,後劃歸昌圖廳。
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於買賣街(今梨樹鎮)設分防照磨屬,轄四平境地。
1878年(清光緒四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新恩社治所設在四平街(今昌圖縣老四平)。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洲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范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9月,日俄戰爭結束,沙俄戰敗。日本帝國主義從沙俄手中接管南滿支線,並將沙俄時代「鐵路租借地」改為「滿鐵附屬地」(即今四平市區東起道東一馬路,西至道里兒童公園西側,南至南河,北至北河的大部分地區),並由日本人掌管「附屬地」內一切行政、經濟、街政建設、土地、房屋建築、文教衛生、稅收等事務的管理權。四平至此實行一地兩治。
四平街東部(梨樹縣所轄區的一面城、黃家屯等幾個自然村屯),為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操縱,與「附屬地」進行經濟抗爭。經奉天省批准,梨樹縣知事尹壽松於1921年(民國10年)5月13日發布告,開辟新市場。商民爭先恐後領地號、建房屋,先後有八家糧棧和數十家雜貨商號開業,梨樹縣在此設「四平街新市場辦事處」兼管此地行政。1922年此地設立四平街村(隸屬梨樹二區)。1924年民族電氣事業四平街電燈公司向域內送電。
與此同時,1916年3月,交通部東北交通委員會四鄭鐵路局在四平街設置「北站」,直接管理北站地方的戶籍、民事、建築、公安事宜,不受「附屬地」及梨樹縣轄治。1922年以後,四洮鐵路通車,四平街的交通愈益方便,老四平、梨樹縣、八面城等地商賈紛至沓來,大量建築接踵而起。四平呈「三足(附屬地、梨樹縣、四洮鐵路)鼎立」之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站」地立行政權被「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取而代之。
1937年12月1日,根據日本和偽滿洲國締結的《關於撤銷在滿州國治外法權和轉讓南滿鐵路附屬地行政權條約》,四平街道東、道里行政權合一,信滿州國國務院指令設立「四平街市」,日本人古館尚也首任四平街市市長。四平街從此與梨樹縣脫離隸屬關系,直接隸屬奉天省。
1941年7月1日,偽滿洲國(1940年6月24日令)肢解東北為19省。其中奉天省部分縣肢解出來,建置偽四平省。偽四平省公署設在原四洮鐵路局辦公樓(今四平市愛齡奇醫院內)。偽四平省領四平市、公主嶺市、通陽縣、梨樹縣、雙遼縣、東豐縣、懷德縣、長嶺縣。偽四平省首任省長徐家桓(1944年任偽吉林省省長,1943年曲秉善接任至偽四平省解體)。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偽四平省撤銷。
1945年11月5日在四平組成了遼北省自治政府。省政府主席閻寶航,副主席栗又文。遼北省政府下轄遼源(遼源、雙遼、長嶺等縣)、西安、懷德(懷德、梨樹等縣)3個專署、四平市及13個縣政府。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省主席劉翰東。遼北省下轄四平市、通遼、雙遼、梨樹、早圖、開原、西豐、東豐、北豐、海龍、長嶺、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科爾沁右翼前、中、後旗、庫倫旗、扎魯特旗1市10縣8旗。四平市曾為中共、國民黨兩個遼北省府駐地。
1948年3月13日中共解放四平,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垮台。1949年5月中共遼北省撤銷,四平隸屬遼西省。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撤銷遼西省,8月,四平市劃歸吉林省管轄。1958年10月起,吉林省設四平專(地)區,四平市歸四平地區管轄。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四平地區,組建新的四平市(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的新體制。四平市設鐵西區、鐵東區、市區人口為347931人、93167戶。四平市轄懷德縣、梨樹縣、伊通縣、雙遼縣。1985年3月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省直轄地級),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四平市轄梨樹、雙遼2縣。
1986年1月,公主嶺市改設為縣級市,由四平市代管,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1996年5月,雙遼縣撤銷設雙遼市。2000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增設遼河農墾管理區。
2005年,全市(兩區、兩市、兩縣)總人口330萬,其中四平市區58萬人。全市幅員面積為1408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407平方公里。四平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36個民族,漢族人口約佔91.6%。在3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人口較多。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四平市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其中市區人口為60萬人。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和鐵東、鐵西區。48個鄉、59個鎮、24個街道辦事處、618個居民委員會、1216個村民委員會。市人民政府駐鐵西區,郵編:136000。代碼:220300。區號:0434。拼音:Siping Shi。
截至2005年12月31日, 四平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四平市 面積14323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2004年)。
鐵西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郵政編碼136000。
鐵東區 面積 945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136001。
雙遼市 面積3121平方千米,人口 41萬。郵政編碼136400。
公主嶺市 面積4027平方千米,人口104萬。郵政編碼136100。
梨樹縣 面積354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136500。縣人民政府駐梨樹鎮。
伊通滿族自治縣 面積2523平方千米,人口 47萬。郵政編碼1307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伊通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行政區變更】
[編輯本段]
四平因是長春往南鐵路的第五站,民間曾俗稱為「五站」。因此處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建立市制後又叫四平街市,直至改為四平市。
1954年以前,四平市及轄區的部分縣不屬吉林省。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四平開始組建民主政府。 1945年9月下旬,按東北行政委員會指示,在四平街市籌建遼北省政府。 1945年10月,四平市民主政府成立。遼北省建制,經歷了三建三撤。國民黨政府在日本投降後設立了遼北省,省會設四平街。中共中央東北局沿用了這個區劃。省會亦駐四平街。轄3個專區、1個市、13個縣(旗)。成立不久,省、市政府機關從四平街轉移到梨樹。12月初,省政府撤到昌北八面城,年底又向北轉移。 遼北省設立時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鄭家屯,轄遼源(今雙遼市)、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和東科中旗(今科左中旗);懷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2月成立,駐梨樹鎮,轄懷德、梨樹、昌圖3個縣;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西安(今遼源),轄西安(遼源)、西豐、東豐、海龍4個縣。
1946年1月初,四平市政府撤銷。1月12日,遼北省政府在轉移過程中撤銷。這是第一次建制、撤制。遼北省撤銷以後,原轄中長路以東4個縣劃歸中共吉遼省委遼北分省委領導,中長路以西9個縣歸遼西省領導。四平街歸遼西省管轄。
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豐會議決定,恢復遼北省建制,管轄4個專區、2個市、13個縣。其中4個專區設在今吉林省境內。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西安、開原、西豐等4個縣。海龍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海龍、東豐2個縣。昌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昌圖、昌北、梨樹3個縣。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遼源、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6月,遼北省各級機關轉移到通化.並入通化行署,另一部分與遼西行署合並,成立遼吉行政區,遼北省建制實際不存在了,這是第二次建制、撤制。1946年6月初,遼西省撤銷。四平劃歸遼吉行政區管轄。
1946年12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行民字第8號令],將遼吉行政區改為遼北省.恢復遼北省建制。12月24日,將遼吉行政公署改為遼北省政府。 1947年1月,遼北省在白城子正式成立.全省設5個專區、28個縣(旗),2月18日發布通告,又改劃為3個專區。其中設在吉林省境內的有2個專區: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乾安、長安、雙遼、賚廣、開東、長嶺6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鎮東、洮南、洮北、洮安、賚北、通遼、東科中旗、瞻榆、開通9個縣。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1947年8月以後,這兩個公署中有11個縣劃為省直轄縣。
1948年2月15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白城子遷到鄭家屯,在白城子成立後方辦事處。調整轄區,省直轄縣洮南、洮安、洮北、瞻榆、開通、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前旗。 1948年3月,四平市解放,成立四平市政府。
1948年7月,隨著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發展,被國民黨政府軍隊佔領的遼北省區域相繼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遼吉省委改為遼北省委,駐地鄭家屯。11月,遷駐四平市。中共遼北省委領導一地委(法庫)、二地委(長嶺)、三地委(西安)、四地委(哲里木盟)、五地委(華新)、四平市委。其中遼北二地委是1948年7月遼吉二地委改名,駐地長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委和公主嶺工委、四平市委。1948年11月撤銷。中共遼北三地委是從遼寧省劃入的二地委改名,駐地西安。轄西安、東豐、海龍等縣和西安市。1948年11月撤銷。
1948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民字第26號]令調整遼寧、遼南、遼北、安東等地方行政區劃。決定,原遼寧省所屬瀋海路以西、以北地區劃歸遼北省,原遼北省所轄的白城子地區各縣,劃歸嫩江省管轄。第二專署於1948年9月從長嶺遷駐公主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10月29日,撤銷第一、二兩個專署,所轄的各縣市改為省直轄市縣。 1948年11月7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鄭家屯遷至四平市。
1949年1月1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l號]令,組建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市,轄9個縣。3月31日,公主嶺鎮劃為丙等市。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15號]令,撤銷遼北省建制。長農縣、懷德縣、公主嶺市劃入吉林省區域;西安、海龍2個縣和西安市劃入遼東省區域;四平市、梨樹、雙遼、長嶺3個縣劃人遼西省區域。這是遼北省第三次建制、撤制。是時遼西省共轄4個市、21個縣。5月15日,撤銷後的遼北省各機關遷往錦州市,與遼西省合並。6月,四平市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政府。(以上出處)
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辦字1336號]文件,東北由6省改為3省,決定撤銷遼西省。將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由遼西省劃歸吉林省,四平市為吉林省直轄市,不管縣。
1955年2月8日,根據《憲法》規定,將四平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內字117號]文件批准,成立懷德專區,專員公署駐公主嶺鎮,轄懷德、榆樹、扶余、梨樹、九台、德惠、農安、雙陽、伊通、東遼10個縣。 1956年10月6日,國務院[國內字第180號]文件批准,懷德專區更名為公主嶺專區。10月12日,公主嶺鎮升為公主嶺市(縣級)。 1958年10月23日,國務院[國政內148號]文件批准,撤銷公主嶺專區。設立四平專區,將原省直轄的四平、遼源、公主嶺3個市和原公主嶺專區的懷德、梨樹、伊通、東豐、雙遼、東遼,6個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專員公署駐四平市,改四平市為專區轄市。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國議字第8號]決定:撤銷公主嶺市,恢復公主嶺鎮,劃歸懷德縣管轄;撤銷東遼縣,將原東遼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60年2月6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梨樹鎮遷到郭家店鎮。 1962年6月9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吉民依字266號]文件通知,6月1日,國務院[國議字第13號]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入遼源的行政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64年4月23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郭家店鎮遷回梨樹鎮。
1968年,撤銷四平專區公署。成立四平專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14日,吉林省革命委員會[吉革發(69)121號]文件批准,撤銷東遼縣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71年2月4日,四平專區更名為四平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轄2個市、5個縣。 1976年1月22日,中共吉林省委員會[吉發(76)4號]文件通知:省革委會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人遼源市的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80年初,四平地區轄2個市、5個縣。四平市轄11個街道、144個居民委員會:4個公社、32個生產大隊、225個生產小隊。 1980年4月,撤銷四平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四平地區公署。
1983年9月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3)第202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8月30日[國函字(83)第173號]批復:撤銷四平地區,設立四平市(地級市),原四平地區所轄的懷德、梨樹、伊通、雙遼縣劃歸四平市管轄。設立遼源市(地級),將原四平地區的東豐、東遼2個縣劃歸遼源市管轄。
1983年12月22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鐵東、鐵西兩個區,為四平市轄區。根據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將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5年3月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5)47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4日[國函字(85)第17號]文件批准: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地級),以原懷德縣行政區域為市區,將四平市的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12月,四平市轄2個區:鐵東、鐵西;2個縣:梨樹、雙遼。
1986年1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6)9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復:將公主嶺市改為縣級市,將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公主嶺市由四平市代管,計劃由省單列。 1988年1月,四平市轄公主嶺市,梨樹、雙遼、伊通3個縣;鐵東、鐵西2個市轄區。
1988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77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民(1988)行批17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伊通滿族自治縣設立後,仍由四平市直接領導。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批復【民[1988]行批17號】,吉林省人民政府1988年9月15日通知【吉政發[1988]177號】)
1995年12月,四平市轄1個市、2個縣、1個自治縣、2個市轄區。
1996年6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96)63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雙遼縣,設立雙遼市(縣級)。以原雙遼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遼市的行政區域。雙遼市設立後由四平市代管。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四平市總人口3292326人。其中:鐵西區 228684人、鐵東區 264157人、梨樹縣 871117人、伊通滿族自治縣 482134人、公主嶺市 1041735人、雙遼市 404499人。
2002年12月,四平市轄2個區、2個市、1個縣、1個自治縣和24個街道辦事處、58個鎮、2個民族鎮、25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四平市總人326.7萬人,市區人口51.1萬人。面積14080平方千米。轄6縣(市、區),24個街道、60鎮、27鄉。
2005年,調整四平市部分行政區劃(四政發[2005]19號):將梨樹縣葉赫滿族鎮劃歸鐵東區管轄;將梨樹縣十家堡鎮的九間房村、西八大村、東八大村、孤榆樹村,大房身鄉的海青村、條子河村劃歸鐵西區平西鄉管轄。調整後,四平市區面積由407平方千米增加到741平方千米,人口由53萬增加到58.2萬;鐵東區面積由307平方千米增加到572平方千米,人口由28萬人增加到31.2萬人;鐵西區面積由101平方千米增加到169平方千米,人口由25萬人增加到27萬人。
截至2006年1月,四平市共轄102個鄉鎮街(其中17個鄉、56個鎮、29個街道),192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35個)、1164個行政村。其中:鐵西區轄6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5個街道),38個社區(全部是城鎮社區)、19個行政村;鐵東區轄11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2個鎮、8個街道),3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38個)、36個行政村;公主嶺市轄30個鄉鎮街(其中2個鄉、18個鎮、10個街道),3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8個)、406個行政村;雙遼市轄18個鄉鎮街(其中4個鄉、8個鎮、6個街道),2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22個)、190個行政村;梨樹縣轄21個鄉鎮(其中6個鄉、15個鎮),33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99個)、313個行政村;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其中3個鄉、12個鎮),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遼河農墾管理區管理1個鎮(孤家子鎮),共有5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9個行政村;四平經濟開發區管理2個行政村。註:按吉民行批[2005]7號,梨樹縣的石嶺鎮已經劃入四平市的鐵東區,但沒有操作,仍統計在梨樹縣內;按吉民行批[2005]7號,雙遼市的向陽鄉已經合並到服先鎮,但雙遼市沒有操作,此表中向陽鄉未在統計在內。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落實工業立市的戰略方針,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拚搏,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了「十一五」經濟的良好開局。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38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 億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增加值119.7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121.5億元,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11461元,比上年增長14.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調整為36.5: 31.5: 32.0。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2%;第二產業貢獻率為 41.1%;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1.7%。
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22.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32.2%。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4.5%。農業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支出分別為27365萬元、69653 萬元、1166萬元,增幅分別為41.3%、13.5%、84.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為28053萬元,比上年增長37.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4510 萬元,比上年增長 3.4 %。
市場物價總體水平保持小幅上漲,上漲幅度不大,有的明顯低於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2,漲幅比上年回落1.48個百分點;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82,漲幅比上年上升0.22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26,漲幅比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
就業渠道拓寬,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市單位從業人員達到 20.5萬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鎮創造就業崗位5.77萬個。城鎮新增就業4.9萬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鎮失業人數21973人,登記失業率為4.1%。培訓農民80萬人。全市有45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
【資源物產】
[編輯本段]
四平市自然資源、物產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地貌類型多樣,地域性差異明顯。山地約占總面積的6%,丘陵占總面積的15%,平原約占總面積的79%。全市有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47312公頃,其中水田37962公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生長多種農作物。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雙遼市均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在農作物中,以玉米、大豆、水稻最為著稱,其次為高粱、穀子、小麥等。在經濟作物中,葵花籽和甜菜產量較多,其次是花生、蓖麻、烤煙、瓜果等。
森林資源 四平市森林總面積為30.65萬公頃。其中人工林佔一半以上。四平市東部分布著大面積森林,中西部以農田防護林為主,有小面積片林。東部低山丘陵生長著茂密的天然林。主要樹種有蒙古柞、山楊、春榆、白樺、水曲柳等。2001年造林面積12139.2公頃,封山育林面積10400公頃。
草地資源 四平市草地資源總面積14.4萬公頃,其中放牧場8.92萬公頃。采草場3.7萬公頃。雙遼市和公主嶺市北部的部分鄉鎮因位於松嫩平原的南緣而具有大面積的草原,伊通滿族自治縣和梨樹縣南部有較大的荒山草坡。
野生動植物資源 四平市的東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區、丘陵地帶,山巒起伏,草木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
野生動物獸類有黃羊、狐狸、狼等。鳥類有野雞、啄木鳥等178種。
魚類有鏈、鋰、鯽、鯰、草根魚等27種。兩棲類有黑斑蛙、大蟾蜍、東北雨蛙等3種。
野生植物種類繁多。食用野生植物有蕨菜、蘑菇、山裡紅等50多種。葯用植物有人參、甘草、五味子、枸杞子、黃麻等293種。
礦產資源 四平市東部和南部山區、半山區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含礦現象普遍,有10餘處貴金屬產地,其中50%有開發利用價值。能源礦產有劉房子煤礦、伊通煤礦、梨樹縣五家戶天然氣等11處。在金屬礦產中,發現金鋁等礦產10多個。放馬溝礦山販鋅儲量可達40萬噸左右。在非金屬礦產中,大頂山硅灰石礦、哈福陶石礦、梨樹縣石灰石礦產量較大、質量優、經濟價值高。鈉基膨潤土、石英砂和陶石是外貿中的暢銷品。
水資源 四平市水資源總量為23.99億立方米。其中全市多年河川徑流量為12.5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1.43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