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原歷史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簡稱並,別稱並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瀕臨汾河,三面環山,自古就有「錦綉太原城」的美譽。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便是為了突出山西,尤其是其省會太原的秀美。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為支柱,以輸出能源、原材料、礦山機械產品為主要特徵的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國北方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現在,太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工業為主體,輕紡、電子、食品、醫葯、電力和建材工業具相當規模,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城市。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簡稱國際煤炭博覽會)從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舉行。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政府駐地 杏花嶺區
面積 6988平方千米
人口 345.7萬(2007年底)
國內生產總值 1254.95億元人民幣(2007年)
佔全省生產總值% 2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35000元人民幣,超過5000美元(2007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45.5元(2007年)
農民人均純收入 5561元(2007年)
電話區號 0351
郵政編碼 030000
市花 菊花
市樹 槐樹
http://ke..com/view/8455.htm最全
⑵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歷史發展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2]「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於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後,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 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⑶ 山西太原的歷史文化
太原:古稱 晉陽 並州 龍城。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 趙國初都,北齊別都,三朝雄鎮,五朝霸府,武周北都,隋朝時期和長安並列全國兩大城市。李世民從太原起兵反隋,揮師南下縫強必破直入長安(建立唐朝),因太原古稱為「唐」(可見當時的晉陽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之女又以太原地名命名賜封為「晉陽公主」。武則天祖籍並州文水縣人(並州今太原)。狄仁傑唐代並州太原人。因歷史上很多皇帝和太原有關所以太原也稱龍城。(比如李世民太原起兵成功,高歡.高陽父子坐鎮太原遙控朝政,武則天封太原為北都)
⑷ 太原簡介(歷史,地理)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是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中國22個特大城市之一,地處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結合部,在全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布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
地理位置
太原位於北緯37°27′~38°25′、東經111°30′~113°09′之間,地處黃土高原東部,汾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南部為開闊的河谷盆地,汾河縱貫全市。
自然環境
太原地形復雜多樣,土石山地、台原丘陵、平川比例約為5∶3∶2。其中,耕地佔23%,林地佔25%,牧草地佔6%,水域面積佔3%。東屏太行,西障呂梁,北依系舟,南臨沃野,雄峙於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稱為「太原盆地」。
自然資源
太原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礦藏繁多,既有鐵、錳、鎂、銅、鉛、鋁等金屬礦,又有煤、石膏、硫黃、硝石、黏土、石英、石灰石、白雲石等非金屬礦。在眾多的礦產中,尤以煤、鐵、石膏儲量為最,素稱「煤鐵之鄉」。
行政區劃
太原現轄6區(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3縣(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1市(古交市)和2個國家級開發區(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原市高新技術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太原工業園區、太原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
歷史變遷
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汾河兩岸繁衍生息。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
太原建置沿革
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
地名淵源
太原 原本為高、平、廣大之意。作為地理稱謂,本系泛指,《詩經》、《尚書》、《左傳》等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於大原」、「既修大原,至於岳陽」、「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與「太」通用)。「
⑸ 山西有多少年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⑹ 太原有幾千年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http://ke..com/view/8455.htm#1
⑺ 太原歷經幾年歷史 多少年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
⑻ 太原這座城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鳥瞰太原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⑼ 山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全國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華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前的劉胡蘭精神,解放後的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記得採納啊
⑽ 太原的歷史沿革
「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進一步證明,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就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遠古時期屬冀州,是傳統上說的華夏九州之一,為九州之首。《漢書》:「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說明秦、漢以前的冀州地區一般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帶。
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
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咎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志,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之後,趙國定都晉陽(太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設置太原郡,郡治晉陽。
漢代全國設十三州,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
東晉十六國時先後晉陽被劉淵、石勒、慕容燕、苻堅占據。北魏仍為太原郡,兼置並州。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高歡、高洋父子坐鎮太原、遙控朝政。
隋代,太原(當時稱之為並州),是全國性的大城市。開皇二年(582年),置河北道行台。開皇九年(589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605年),府廢,改稱太原郡。
隋末,李淵、李世民駐守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因此,唐文化的發源於太原。唐初,曰並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唐朝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為河東節度使治所,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詩人李白曾盛贊「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了以太原為都的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由於憎恨太原軍民對宋軍的頑強抵抗及恐懼太原「龍城」的美譽,遂下令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城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設太原府治。
金朝時,宋欽宗趙桓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鎮交金人。從此,太原人民在戰亂摧殘,異族壓榨下,度過了80多年。
元朝時,蒙古汗國改名元朝。元朝時的太原稱為太原路。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後明朝和清朝的府城均建立於此。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首。
清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陽曲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中國,借傳教的名義促使和參與了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搜集中國情報,進行文化侵略。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慈禧路經太原,見當地晉商雲集,便大肆搜刮捐稅。
1911年辛亥革命後,閻錫山被舉為山西都督,於太原建立晉系軍閥,經營山西長達38年,期間韜光養晦保境安民,使山西成為全國最富裕省份之一。
1947年,析出陽曲縣城區,單獨設置太原市,實行閭鄰制,全市分為內八區和外八區,作為山西省省會。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太原。
1949年解放後,太原市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山西省省會。
1951年原屬汾陽專區的晉源縣撤銷,並入太原市。
1958年原屬忻縣專區的陽曲縣和原屬榆次專區的清徐縣撤銷,並入太原市。
1960年復設陽曲(駐黃寨鎮)、清徐(駐清源鎮)兩縣。
1972年呂梁地區所屬的婁煩縣劃歸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