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教學
傳統的觀念已把教師的職責定位於「傳道、授業、解惑」,它內含著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傾向,在培養目標上,它指向的是「學」而不是「做」,它缺乏著一種創新意識,在深化教育的今天,這種觀念已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要求相悖了。在實施新型教育中,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進行授課活動的教師們將面臨著時代發展的嚴峻挑戰,所以對過去的常規的課程進行深刻的變革的新課程出現了。那麼,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這次教學改革的洗禮,走進新課程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有感觸,現將體會簡談如下,希望得到同仁們進一步指教。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於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定了「教什麼」,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嚴格按照課程規定,亦步亦趨,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拚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人士開始對「教學大綱」所帶來的各種教育現象進行反思,最終要以「課程標准」來代替「教學大綱」,這也就迫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脈搏。在「統」字模式下,我們中學歷史教師一是應該對眾多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更適合本學校學生學習和資源利用;二是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三是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於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總之,此次課改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那就是要變「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變「權威的傳授者」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二、重構師生關系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落腳點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儲存了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必須重組師生關系。新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將不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認識交往,只有通過心靈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才能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歷史教學中,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如果簡單的把結論告訴學生,必然會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學生的能力。不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由此可見,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這個過程不是說教師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發了教師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成為驅動教師的內化動力,其作用相應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教學才會富有吸引力,才能實現「教與學相長」。
三、知識結構的開放是中學歷史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途徑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基本上是知識內容不變或基本不變的封閉型結構。教師的主要知識基本上局限於長期不變的教科書中的內容,知識的陳舊和老化已成為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障礙。要構建一個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活的歷史學科知識結構,每位歷史教師隨時都要更新知識,在當今社會,誰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誰就會成為當代意義上的文盲。形勢急迫,只有不斷「充電」,加強教學業務進修,才能從傳承走向創新,從主動探知到發現新認識、新信息,在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發展間架起一座橋梁。從新課程來看,雖然形式多樣,但內容以課為單位,使教師容易忽視前後課的內在聯系,不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某個階段的整體認識,也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從初中高中的銜接來看,由於初中教師不了解高中的教學要求和能力培養的目標,更不了解歷史學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學脫節。由此可見,只有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造和更新。隨著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識的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型的中學歷史教師不應是固守於一門學科的狹隘專業人士,而成為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對每一個歷史教師來說,科技、文學、宗教、藝術、哲學等,都應在他的視野之內,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在講到外國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稱時,教師如有意識地加上幾個英文詞彙,比如black people,In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學生熟悉的詞彙,或增加媒體圖畫形象顯現,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歷史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了一起。雖然教師在備課中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卻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思考的獨立意識。當然,教師在走進新課程時,知識結構的開放仍是有側重點的,它體現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辯證關系。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所謂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的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徵表現在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麼上這堂課,而很少把自己當成學生來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麼問題?在上課時,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腳本」如同演戲樣地「教學表演」,於是這些教師難以跨越傳統授課的局限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強調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課標中則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相應於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學習方式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要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關鍵是能否將「各種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較為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會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通過實際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最終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提供成功的體驗。
為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構建和設想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創新模式,力圖打破過去從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模式。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原則下,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選擇開放性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開放性考試在某些問題上不強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提出獨特、新穎的觀點,具體形式可以是:①寫歷史小論文 ②製作歷史小報 ③製作歷史小畫報 ④歷史小製作等。設想每學期初,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種考試形式,學生在製作開放式考試作品中,都將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創新。新課程強調的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考試模式的確定,它符合了新課程的特點,必然會反饋學習方式的改進。因此,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這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已為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新抉擇,或在張揚教學質量中升華學生素質,或在壓抑質量中漠視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否則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觀念的改變,新型師生關系的重塑,開放性知識結構的建立,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的任務是迫在眉睫的。
B. 面對中考改革,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怎麼做才能在中考中有更好的優勢
面對中考改革,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怎麼做才能在中考中有更好的優勢?
3.努力學習。學歷是就業的門檻,學生要全力以赴應對中考。父母的擔心不無道理。當今時代,教育真的很重要。很多工作學歷門檻非常嚴格,大專學歷的就業很難生存。如果連高中學歷都沒有,那就更有限了。況且現在大學生對學歷的追求越來越高,考研人數也逐年增加。甚至有些研究生都嚷嚷著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面對中考的新形勢,學生需要在心理和行為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變,明確審美訓練的目的,在適應中考的新變化。
C. 有效教學----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與對策
我們依據課程標准對作文教學的主要要求教學:1、寫作文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2、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3、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4、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須根據教育部對課改區中考命題指導意見精神教學:作文題目的設置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利於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應減少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能夠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構思立意,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悟、體驗和理解;另外,文題應簡明扼要,不設審題障礙.
2000年以來,我省與全國一樣加快了中考改革步伐.縱觀近6年的我省中考作文,形式有三:一是命題+半命題式;二是話題作文;三是材料作文.如:2000年為可以壓力為題,也可在壓力前邊或後邊加詞,或前後分別加詞.2001年為發現要求同2000年.這種命題具有在限制的前提下的開放性,頗能考出學生的水平,因而頗受廣大師生的歡迎.2002年、2003年分別以把握感動為話題作文,這種形式更具開放性.2004年以據母鷹讓雛鷹學飛的材料作文,2005年以據教師教育學生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而忽略別人的正確的材料作文,這種形式防止了學生作文宿構,更能多角度地考察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這三大樣式,以及半命題作文,是我們目前中考命題與作文教學的走向,同時,還應注重這四種形式下的選題作文,因為這樣做更符合從學生實際出發的人本、人文觀念.但是不管用哪種形式作文,我認為考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是一定的,甚至可以說就是要考查學生的成長,我們看一看,想一想省內外的文題就不難發現這點.總之,文題自擬,文意自定,文體自選,寫真情實感,這是中考作文和作文教學的走向,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精神.
總起來說,我認為作文教學應持這樣的理念:不寫不行,只多寫不指導不行,只寫沒有閱讀和生活保障不行,不喚起學生的內驅力不行,教師不提高設計、指導水平不行.要科學訓練.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注重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要師生互動,一起成長.要實際·實踐·實在·實效.作文要真情流露,個性表達.
有人說,只干不研不反思是瞎干,只研不幹是白乾,我說:又干又思又研是實干是巧幹,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作文何嘗不是如此呢?我認為: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有信心有恆心會用心,就會創造出我們作文教學的一招鮮、幾招鮮,就會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行家裡手,我們初中作文教學的春天一定會到來,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D. 雲南省新中考方案下如何教學歷史課
一、依據主題式內容體系,注重撰寫好專題教學設計
與原教學大綱相比較,《歷史課程標准》的內容體系有很大區別,《歷史課程示准》構建了學習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把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近、現代史和世界古、近、現代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若干學習主題,這些標準的制定,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力求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歸結到每節課堂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要求教師並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是學生應接受那些重、難點和基礎知識,而是首先要明確學習主題,學生不僅明白要學習什麼,而且明白學會什麼。以《歷史課程標准》中國古代史第一章《中華文明起源》第一節為例,《歷史課程標准》要求「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題,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應注意,讓學生找出中國早期人類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內含,而不是讓學生只知元謀人是元謀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兩個孤伶伶的概念。
教師在撰寫教學設計時,通過對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供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客觀的認識,既可作為學生學習前的探究學習的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後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系和系統化的參照。一般先由教師擬定一個知識體系框架和具體內容標准,應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於教學評價,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依據學習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注重歷史課堂過程方法的設計
《歷史課程標准》對過程與方法強調為:認識到歷史學習是一個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等。這種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提出來,要求歷史教師在備課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膽提倡探究式學習,要把歷史課堂准備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專題課,注重學習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學生探討而並非以前的「硬灌死記」,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自身實踐和合作探究中體會出歷史課程的價值和功能,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為探究式學習方式,從而發展學生探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例如:在准備中國建國後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歷史時,教師可事先組織學生擬定調查提綱,讓學生對那個時代的長輩進行訪談,收集當時的一些物品,如毛主席紀念章、毛主席語錄等活動,在課堂上交流、討論,讓學生認識這段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及原因。
教學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的全面和諧的智能發展,把「再現型」的教學方法改革為「創造型」的教學方法,要做到「教無定法」(即具體靈活運用各種教法、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具、多媒體課件等等),承認和運用教學規律上的「教學有法」,讓各種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風格都能相尊相竟。讓學生在多種「教法」中成長,是每個歷史教師在備課中要側重考慮的問題。
三、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價值觀目標,側重學生形成端正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設計
新課程標准之前的歷史課在思想教育目標強調政治教育層面比較濃,而新的課程標准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傾向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強調學生如何適應未來時代的價值要求,這就要求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力避過於注重如何傳承優秀歷史傳統,而忽略現實意義。例如:在列舉中國歷史上貨幣變化過程,由原始的物物交換到貝殼、金、銀、銅作為貨幣,到秦統一貨幣,西漢末王莽推行「大銖」,北宋出現「交子」(紙代券),清代出現「銀票」,民國的銀元、紙幣,到現代的「信用卡」,讓學生探索中國金融經濟發展史,正確認識現在的「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和網上「在線支付」的現代社會現象和探討當今經濟發展趨勢。再如,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標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些課前的史為今用的教學設計工作,無疑將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學為今用,學習知識為現實服務切實體現在每一節課堂中。
四、依據新課程標准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的設計
學習是為了運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運用能力首先體現為對各種歷史知識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要求,結合學習相關信息,如歷史教學考查評價最新成果、新觀點,對該節課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等形式敘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能力訓練的提高,一般採用教師對歷史現象提煉出的問題,或由學生自行提出的問題,學生討論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或通過其他途徑取得的歷史問題等,也可以根據各種不同情況設計其他訓練形式。訓練內容以與課程相關內容為中心,適當綜合各相關的內容,要盡可能多設計一些跨學科綜合能力訓練內容。運用能力訓練應有一定層次的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並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例如:在准備《唐朝的衰落和滅亡》這一歷史課程教案時,設計習題:唐玄宗後期潛伏著危機是因為他寵愛楊貴妃的結果嗎?學生經過討論和獨立思考後認為唐玄宗統治後期,日益驕奢,不理朝政,任用會迎合他的奸臣為相,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這樣看來,學生解答問題比較全面,而不是單一、偏面地看問題。
五、依據新課程標准評價體系,注重樹立合理的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觀念,促使學生探索與反饋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著力注重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生走向探究性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例如:對歷史物證的調查和記錄,只要學生做了,作為教師,要予以肯定。通過課堂內外的正確引導,及時肯定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全面公正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助於教與學互動進行。新課程標准在對待師生關繫上,強調尊重,贊賞,也體現了這一點。
當然,在教學設計的最後要預留一定的空間,作為學生自學探索的反饋。由於學生層次不同,思維方式有較大差異,自學探索過程中可能發展許多新問題,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師在課前收集反饋信息,准備好指導,最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提出,供大家討論。
完成了整個教學設計工作,進入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要注意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教與學契合互動。
最後,應該指出,新課程標准下的歷史教學設計的撰寫,涉及一些諸多方面的問題。每位教師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一樣,無論在內容、教法,形式上都不會千篇一律。在撰寫教學設計方面,應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教師只有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學設計,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E. 中考前的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2月26-5月13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佔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5月14日-5月27日,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7日——中考,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中考說明》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麼呢?就是《歷史考試說明》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四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於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周練,每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周練、月考的內容都是滾動式的,帶著學過的內容一起考察,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麼要弄明白,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四、歷史復習中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一)、今年對我縣來說歷史是真正的第一次中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面臨不少具體困難:
①時間太少一般每周3節課算很給面子,工作量太大(6本書)。
②信息不通,材料有限,上學期幾乎沒有配套練習。
③學生基礎薄弱,過去兩年根本沒有重視(學校、家長及學生)這給九年級的老師造成困難,復習課需象新課一樣詳細。
④缺乏經驗,由於是課改第一年參加中考,老師們大多都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新課教完之後總復習應如何進行,我們感到十分茫然,有點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二)、解決的辦法:
①加強復習的力度和廣度,使學生更加熟悉課本,保證基礎的方面少丟分。第一輪,全面復習,細化知識點,打好基礎.即講課時要注意課程標準的要求,要線索清楚,重點突出,邏輯嚴密,時間空間概念明確,語言精煉,並輔以條理化的板書.通過看、讀、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一章一節的基礎知識,做到人人過關。第二輪,比較對照,縱橫串連,辨異求同.經過系統復習,學生掌握的知識是更牢固了,但知識是零碎的、混亂的、孤立的,這一段復習要求師生雙邊互動,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重新組合教材,進行知識歸類,觸類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識前後左右貫通起來,形成網路,把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聯系,總結尋求歷史事件的異同點,強化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
②九年級下學期加大學生的練習量(盡量尋找一些較好的材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多創設一些與生活情境相關的試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知識點,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以史為鑒,評論古今,提高能力。
③增加考試次數,把握好時間和解題速度,練練學生的應試能力。我市歷史中考雖為開卷考,但開放性的試題有一定的份量,考試時間又固定,致使考卷大部分內容要用閉卷形式完成,而很多學生對開卷考寄予不切實際的奢望,不早採取措施會對他們的中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我們要指導學生緊扣課程標准,扎實基礎,以課本為本,全面系統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圖、看資料、看大事年表;抓線索、抓網落、抓重點。
④加強學校之間、縣與縣之間,新老課改區之間的交流,特別老課改區已參加中考兩年,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通過與老課改區的交流,我們這些新課改區會少走不少彎路,也希望縣教研室能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平台(教研員與教研員之間)。
(三)、教學與計劃
1、第一輪總復習,以課為單位(范圍1-5冊),力求詳細。到本學第2周結束。
2、九年級下冊教授,到本學期期中考前結束到此作為中考第一輪總復習結束
3、期中考後轉入第二輪復習,以單元為單位,此期間加大練習量幫助學生鞏固
4、中考前模擬訓練
五、備戰中考
(一)、時間緊,任務重,緊扣教材,精選練習
由於九年級《歷史》下冊本學期(寒假)剛到,我在網上給同學們下載了簡易教材進行了熟悉趕課。拿到課本後,我們馬上制定計劃,熟悉教材,經過緊趕慢趕,本學期結束課程。新課講授雖然緊張,但是鞏固不能忘,於是利用晚自習和周六輔導時間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通過單元目標檢測來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3月26日起,准備用一個半月的時間,按照《新課標》要求,緊扣教材,結合《河南省中考總復習指導》一冊,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第一輪復習,迎接5月中旬的模擬考試。
模擬考試後,再進行第二輪復習,此輪復習應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主要依據是《中考說明》。
(二)、提高效率,向課堂要質量
歷史教學,往往是一頭熱。教師熱情洋溢,學生無所謂,甚至是冷淡,要求他們讀歷史,有時候真的是需要連哄帶騙。中考實行等級制,學生、家長、語數英的老師們不願意我們占學生太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只能淋漓盡致地向45分鍾要質量。
為了提高效率,這就要求老師們巧妙地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緊湊的授課環節,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討論、搶答、競猜等等)來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應該掌握的知識點,相關的練習,以便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研究試題,提高作答技巧
我認真研究了兩年來(包括七、八年級的期中、期末)試卷,現在的歷史試卷變得可人疼了,人文語言的表述,時政熱點的結合,圖文並茂,讓歷史不再只是「古董」。於是,我們設計出類似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愉悅讀題,沉著思考,從容作答。作答時力求語言文字簡潔,中肯、生動,而不是拖泥帶水,更不能答非所問。同時,養成學生規范作答的習慣。
另外,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次教育,教師採取形式多樣的方式來批改作業,批改試卷,有打分的劃等級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穩住A等生,重點推進B、C等的學生進入A、B等,盡量減少D等的學生數。
(四)、明確開卷考≠抄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首次參加中考,大部分學生會簡單地把開卷考誤認為抄書,因此,我們應該講清兩者的要害,說明開卷考,實際上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復習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掌握基本的史實和史料,牢記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應用、表達等綜合能力,為扎實基本功,平時練習以閉卷形式為主。
(五)、抓住有利時機,獲取中考信息
像今年的歷史學科會,希望市裡的領導,市、縣各位曾經取得碩果的老師們,不惜賜教,多多指導,我們將多學習多提高。
F. 中考命題發生變化,教師、學生該如何應對,實現高效備考
到鄰近考試的情況下,再去做一些跑題怪題難點,對孩子的成績不容易有顯著的提升,反倒還會提升小孩考試前精神緊張的情緒。中考數學考試的題型或是以基本為主導,把握住基本能拖住80%的成績。現在是以線上學習為主導,老師會根據網路直播平台或者播放等方法機構學生上課,一部分學生們可能欠缺自做,上網課時沒努力學習,但這恰恰是超越別人的機遇,有句話說:「不害怕同桌是尖子生,就怕尖子生寒假放假」,
基本走完以後要融合練習題查缺補漏,融合題目類型有針對性提升,這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備考階段,這也是把書本上的專業知識轉移到練習題應用的全過程,都是檢測知識要點是不是深刻領會。假如有困惑點,一定要立即尋求幫助老師同學,務必攻破。那可是危害人生道路重要的一步。其實也沒必要急噪,像平常一樣就可以了!你如今應當進到備考環節了吧,最先,應當搞好3輪復習備考的工作中:第一輪復習把握基本;第二輪復習鞏固中擋題;第三輪最後的沖刺難點。次之,要達到當日的難題當日處理,不必拖拖拉拉。自然,還要分配一些時間來放鬆自己緊張的心情,松馳張弛有度才會出現優良的作用。
G. 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引言
關於目前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規定除了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之外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科目,任選三科的學業水平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績高的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在這個《決定》中,歷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參加高考的,並不是所有中學生會自主選擇歷史科目。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認為歷史學科是冷門學科,而且文科沒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會讓學生選擇理科科目。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進行研究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目前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缺乏
學習興趣是學習需要的表現形式,所謂的求知慾、好奇心、愛好等都是興趣的體現。[1]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的心理活動的。」
首先,現行高考制度,歷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綜合考試的。所以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結果更為關注,將歷史學習成績與自身以後的發展聯系起來,其間接興趣較為明顯。所以歷史學科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對歷史學習也感興趣。
其次,學生從始至終都認為歷史是「背多分」,死記硬背的多,並不像理科有挑戰性。同時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理科的選擇面更廣,就業面更廣。所以文理分科的時候,毅然選擇理科。例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文科班就只設了兩個班,高一文科總人數91人,可以看出社會上對於文科並不看重。
再次,雖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會學習歷史,並有同學對歷史學習有著表面層次的感興趣,覺得歷史故事性很強,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緊張學習的添加劑。大多數理科生在他們所謂的副科課堂上會選擇做主科的作業,忽視歷史課。
最後,同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重點關注高考的考點,注重教學時間。而忽視歷史的故事性與情境性,以至於整個歷史教學相對是比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不濃厚,這與中學歷史教學是密切相關的。畢竟,高中生在緊張時間里接收歷史信息,教師是主要的來源之一。
現行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是來自於高考的壓迫,對歷史學習興趣缺乏,隨著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歷史學科的挑戰
在新一輪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現行文理科進行捆綁式考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同時結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對科目成績的要求,所以歷史學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
四、中學歷史教師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由於學生有自主選擇權,所以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師生需要建立信任的關系。鑒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情況,師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要的一步。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興趣濃厚;然而,師生關系僵化,就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對任課教師和所教的學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氛圍等。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學生會因為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形象生動的教學而被打動。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歷史內涵,提高教學手段,挖掘教學內容的特點,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心理特徵。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那麼在講授歷史課時不僅要知識點和情境性相結合,而且還需要教師侃侃而談、輕松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師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課堂上而展現出來的。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情感態度和適當的威信。教師的心態、情感在教學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方能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同時教師需要適當威信,讓學生不自覺對教師產生敬畏、信服之情,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評價。「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語)[4]在課堂適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結語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雖然給歷史學科帶來了不少的沖擊,但也是一種挑戰。是教師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如何脫離現行只求結果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師將要面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不斷發展、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