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

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

發布時間:2022-10-01 16:32:15

『壹』 無錫名人的資料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 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彥鈞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河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5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那次演出後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編輯本段]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歷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

『貳』 當年無錫一榜連中九位進士,皇上懷疑是作弊,結果怎樣了

當年無錫一榜連中九位進士,皇上懷疑是作弊,結果怎樣了?

女婿回去後和朋友說了說,他們幾個人一合計就猜出了科考的試題,考試當天果不其然,因此有了一榜九進士,乾隆知道了自然不相信,就叫人去查,派出去的人到了無錫,發現無錫無論男女老少都手拿小本子,口中念念有詞,就這樣回去稟報乾隆,乾隆聽了就很高興,就覺得無錫學字這么刻苦應得這些,便沒有追究了,還賜了一個一榜九進士,六科三解元的稱號!!!

『叄』 全國各省古代進士數量分別多少

一、江蘇蘇州:
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崑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進士數量與蘇州相當。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於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
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以上數字其實僅僅是當時的武進地區,現在的常武地區)。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四、福建福州: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
據歷代府、縣志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范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十、江蘇無錫:
明清無錫(含錫山、惠山、崇安等市區)進士400名,宜興240名,江陰歷代文進士415名,以上數字說明無錫為何能進入排名。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肆』 江蘇在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詳細的介紹一些都有誰

江蘇在歷史上歷朝歷代中狀元總共有六十人。

張損之,江蘇人,隋朝狀元。

歸仁澤,江蘇吳縣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狀元。

陸 扆,江蘇蘇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啟二年)狀元。進士9人。拜相,封吳郡公。後被朱全忠貶為濮州。

歸 黯,江蘇吳縣人,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狀元。

蘇 檢,江蘇武功人,894年(唐昭宗乾寧元年)狀元。進士韋庄等28人。拜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後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環州,隨之被賜死。

歸 佾,江蘇蘇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復元年)狀元。進士26人。

歸 系,江蘇蘇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狀元。進士23人。

盧 郢,江蘇南京人,966年(十國南唐後主保大元年)狀元。充任後主近侍。 入宋後,任全州知州。

呂 溱,江蘇楊州人,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狀元。進士310人。通判亳州。值集賢院,同修起居注。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病逝於任。追贈禮部侍郎。

李 易,江蘇揚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狀元。進士554人。授左宣義郎。

邵世矩,江蘇徐州人,偽齊劉豫(1130-1137)年間狀元。

施 盤,江蘇吳縣人,1439年(明英宗正統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吳 寬,江蘇蘇州人,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狀元。累官至禮部尚書。

毛 澄,江蘇崑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狀元。

朱希周,江蘇崑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狀元。

顧鼎臣,江蘇崑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狀元。

李春芳,江蘇興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狀元。

丁士美,江蘇淮陰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狀元。

申時行,江蘇蘇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狀元。

孫繼皋,江蘇無錫人,1574年(明神宗萬曆二年)狀元。

焦 竑,江蘇江寧人,1589年(明神宗萬曆十七年)狀元。

周延儒,江蘇宜興人,1613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狀元。

文震孟,江蘇蘇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狀元。

陳於泰,江蘇宜興人,1631年(明思宗崇禎四年)狀元。

楊廷鑒,江蘇武進人,1643年(明思宗崇禎十六年)狀元。

呂 宮,江蘇武進人,1647年(清順治四年)狀元,授秘書院修撰。後為弘文院大學士,官至一品。加授太子太保。不久,歸家養病。

鄒忠倚,江蘇無錫人,1652年(清順治九年)漢榜狀元,授秘書院修撰。清朝第一個"補考狀元"。因該科效元朝制,分設漢滿兩榜,故為漢榜狀元。登第兩年後病重,不久去世。

孫承恩,江蘇常熟人,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徐元文,江蘇崑山人,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

馬世俊,江蘇溧陽人,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去世早,僅仕至侍讀學士。

繆 彤,江蘇吳縣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侍講學士。後以家喪回歸故里,以教書為業,創辦"三畏書院"。

韓 菼,江蘇蘇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講起居注官。官至禮部尚書、經筵講官。後卒於任上。

彭定求,江蘇蘇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國子監司業、纂修兩朝聖訓,晉升翰林院侍講。不久,便託病辭職,回歸故里,潛心學問。

歸允肅,江蘇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歷任中允、侍讀、侍講學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試順天鄉試。

陸肯堂,江蘇蘇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學士。

胡任與,江蘇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狀元。

李 蟠,江蘇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狀元。

汪 繹,江蘇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狀元。

王式丹,江蘇寶應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狀元。

王雲錦,江蘇無錫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狀元。

趙熊詔,江蘇武進人,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狀元。

王世琛,江蘇蘇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狀元。

徐陶璋,江蘇蘇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狀元。

汪應銓,江蘇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官至左春坊贊善。後謝職離京,返歸故鄉。

於 振,江蘇金壇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曾任河南鄉試主考官、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彭啟豐,江蘇蘇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書房行走。累遷至右中允。

陳 倓,江蘇儀徵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於敏中,江蘇金壇人,1737年(清乾隆二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兵部、刑部侍郎、戶部尚書,內閣學士,軍機大臣,官至協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封為太子太保。

生前把持朝政,交結內侍,廣收賄賂,貪污資財,死後敗露,撤祠祀、奪世職。

錢維城,江蘇常州人,1745年(清乾隆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右中允,入值南書房,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工、刑部侍郎。

秦大士,江蘇江寧人,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庄培因,江蘇武進人,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病死於任上。

畢 沅,江蘇太倉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任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山東巡撫、湖廣總督。

張書勛,江蘇吳縣人,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狀元。任順天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後官至右中允,入值上書房。

陳初哲,江蘇吳縣人,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錢 棨,江蘇蘇州人,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狀元。

胡長齡,江蘇南通人,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狀元。

石韞玉,江蘇吳縣人,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狀元。

潘世恩,江蘇吳縣人,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狀元。

顧 皋,江蘇無錫人,1801年(清嘉慶六年)狀元。

吳廷琛,江蘇吳縣人,1802年(清嘉慶七年)狀元。

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人,寄籍江蘇吳縣, 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狀元。

吳鍾駿,江蘇吳縣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狀元。

李承霖,江蘇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狀元。

陸增祥,江蘇太倉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1856年(清咸豐六年)狀元。歷任陝甘學政、內閣學士、工部、刑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是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的老師。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

翁曾源,江蘇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狀元。

洪 鈞,江蘇吳縣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學政。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

陸潤庠,江蘇吳縣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黃思永,江蘇江寧人,1880年(清光緒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曾任會試同考官,後累遷,官至侍讀學士。

張 謇,江蘇南通人,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傅善祥,江蘇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國三年)女試狀元。亦為癸好(丑)東試狀元。任東王府東殿女簿書,仕至丞相。 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4)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擴展閱讀

狀元制度的由來。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伍』 秦邦憲是誰的後人

秦邦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秦觀的後人。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軍武寧鄉左廂里(今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人。妻子為徐文美。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學者稱為淮海居士。

元豐八年,考中進士,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成為蘇軾的弟子,列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作為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一生仕途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

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著有《淮海集》40卷、《勸善錄》、《逆旅集》等。

(5)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擴展閱讀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憲,乳名長林,字則民,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卓越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宣傳家和社會活動家。領導創辦了《解放日報》。

曾任中共中央總負責、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過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後期翻譯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對全黨普及和提高馬列主義理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飛等乘美國運輸機回延安向中央匯報請示。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機包括葉挺將軍等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

『陸』 宜興縣從明朝到清朝一共有多少進士

宜興歷史上一共出過4位狀元,十位宰相,548位進士,明清時期出過多少我也不清楚,但絕對不止樓上說的兩個,因為明清僅武進士、博學鴻詞科進士、通榜進士就有十幾個,而且我能報出名字的也不止兩個,有萬士和、萬士亨、盧象升、盧象觀、吳炳、堵允錫等等。

『柒』 錫惠公園的名人軼事

李紳苦讀惠山寺
唐相李紳,15歲從無錫梅里到惠山讀書,一讀就是十年。由於家境貧寒,他在寺中找來經書,以紙背作文稿,受到個別僧人的欺侮,卻也得到鑒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結下很深的友誼。元和六年(811),李紳中了進士,成為無錫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李紳一生,歷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時為相四年。在惠山寺讀書時,深知農民疾苦,寫下「憫農」詩:「誰知盤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傳誦,教人以珍惜糧食為根本。
陸羽品評第二泉
唐朝湖北天門人陸羽,字鴻漸,因避安史之亂,寓居浙江湖州。期間訪名山探山泉,研究茶葉,作有世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他品評天下名泉二十種,列廬山康王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惠山石泉天下第二,遂使二泉揚名。他還作有游記《惠山寺記》,是為惠山第一部名人游記。
蘇軾獨攜小團月
宋朝蘇軾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為官,他在元豐二年的詩中說「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可見他對惠山是情有獨鍾的。早在熙寧年間,他就來到無錫,品二泉,登惠山,作有《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捌』 歷史上南方狀元最多,占絕對優勢,為什麼北方很少有狀元呢

說到科舉制,那真的是中國封建社會一項了不起的創舉,它改變了無數底層階級民眾的命運,每一個人都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改變命運。盡管科舉制還有很多弊端,像發展到後來的八股文,嚴重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殘害了讀書人的智力,但依然不能抹滅科舉制帶來的巨大積極影響。

科舉制起於隋興於唐而止於清,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到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的時間,這期間產生了許多狀元和無數的進士,那麼哪個地方“學霸”最多呢?


所以在隋唐時期,由於北方士族大家雲集,教育資源集中,不僅是當地人,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千里迢迢赴京學習。到了唐朝末年,國力衰弱,戰亂不斷,政治中心成了動盪中心,而南方社會安定,天然的地理優勢使這里水產富饒,慢慢地許多人開始南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五代,南方開始發力,出現發展的勢頭。到了宋朝,雖然一開始的北宋還是把都城健在偏北的汴京,即今天的河南開封,但是經濟南移的局勢已經出現了,不可轉變。到了南宋,徹底完成經濟南移和人口南遷,從此南方成了經濟重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舉的成績和各地的人才情況與經濟和人口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人口基數越大,從概率上來說選拔出的人才也就越多;另一方面,經濟越發達,人民安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環境。所以,這就導致了我們上文看到的在整個科舉歷史上南方占絕對優勢的情況。

歷史名人中的狀元

科舉存在的1300年,給中國歷史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給歷代王朝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少歷史名人就是由科舉選拔出來的。像前文提過的文天祥,他就是南宋最後一位狀元,最後是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被我們牢記。

清朝咸豐時期的狀元翁同龢,他兩次為帝師,在後來光緒和慈禧對立時是帝黨的領袖,極力主張康有為變法,可以說沒有他,以康有為的實力,根本蹦躂不出什麼。唐代的郭子儀,是唯一一個由武狀元官至宰相的,他一生歷經四朝,兩度擔任宰相。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他的詩真的是美如畫,也是狀元。以書法見長,和顏真卿並稱“嚴柳”的柳公權,也是一位狀元,歷史上還把他和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清朝的劉春霖,為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他在1903年參加殿試落榜,本來科舉是三年一次,恰逢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壽,加了一場考試,劉春霖榮中狀元。後來滿洲政府邀請劉春霖去任職,劉春霖憤而拒絕,表示堅決不做外國人的走狗,保留了一份讀書人的氣節。

『玖』 江蘇在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具體是誰

江蘇在歷史上歷朝歷代中狀元總共有六十人。

張損之,江蘇人,隋朝狀元。

歸仁澤,江蘇吳縣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狀元。

陸 扆,江蘇蘇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啟二年)狀元。進士9人。拜相,封吳郡公。後被朱全忠貶為濮州。

歸 黯,江蘇吳縣人,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狀元。

蘇 檢,江蘇武功人,894年(唐昭宗乾寧元年)狀元。進士韋庄等28人。拜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後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環州,隨之被賜死。

歸 佾,江蘇蘇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復元年)狀元。進士26人。

歸 系,江蘇蘇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狀元。進士23人。

盧 郢,江蘇南京人,966年(十國南唐後主保大元年)狀元。充任後主近侍。 入宋後,任全州知州。

呂 溱,江蘇楊州人,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狀元。進士310人。通判亳州。值集賢院,同修起居注。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病逝於任。追贈禮部侍郎。

李 易,江蘇揚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狀元。進士554人。授左宣義郎。

邵世矩,江蘇徐州人,偽齊劉豫(1130-1137)年間狀元。

施 盤,江蘇吳縣人,1439年(明英宗正統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吳 寬,江蘇蘇州人,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狀元。累官至禮部尚書。

毛 澄,江蘇崑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狀元。

朱希周,江蘇崑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狀元。

顧鼎臣,江蘇崑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狀元。

李春芳,江蘇興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狀元。

丁士美,江蘇淮陰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狀元。

申時行,江蘇蘇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狀元。

孫繼皋,江蘇無錫人,1574年(明神宗萬曆二年)狀元。

焦 竑,江蘇江寧人,1589年(明神宗萬曆十七年)狀元。

周延儒,江蘇宜興人,1613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狀元。

文震孟,江蘇蘇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狀元。

陳於泰,江蘇宜興人,1631年(明思宗崇禎四年)狀元。

楊廷鑒,江蘇武進人,1643年(明思宗崇禎十六年)狀元。

呂 宮,江蘇武進人,1647年(清順治四年)狀元,授秘書院修撰。後為弘文院大學士,官至一品。加授太子太保。不久,歸家養病。

鄒忠倚,江蘇無錫人,1652年(清順治九年)漢榜狀元,授秘書院修撰。清朝第一個"補考狀元"。因該科效元朝制,分設漢滿兩榜,故為漢榜狀元。登第兩年後病重,不久去世。

孫承恩,江蘇常熟人,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徐元文,江蘇崑山人,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

馬世俊,江蘇溧陽人,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去世早,僅仕至侍讀學士。

繆 彤,江蘇吳縣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侍講學士。後以家喪回歸故里,以教書為業,創辦"三畏書院"。

韓 菼,江蘇蘇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講起居注官。官至禮部尚書、經筵講官。後卒於任上。

彭定求,江蘇蘇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國子監司業、纂修兩朝聖訓,晉升翰林院侍講。不久,便託病辭職,回歸故里,潛心學問。

歸允肅,江蘇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歷任中允、侍讀、侍講學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試順天鄉試。

陸肯堂,江蘇蘇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學士。

胡任與,江蘇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狀元。

李 蟠,江蘇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狀元。

汪 繹,江蘇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狀元。

王式丹,江蘇寶應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狀元。

王雲錦,江蘇無錫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狀元。

趙熊詔,江蘇武進人,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狀元。

王世琛,江蘇蘇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狀元。

徐陶璋,江蘇蘇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狀元。

汪應銓,江蘇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官至左春坊贊善。後謝職離京,返歸故鄉。

於 振,江蘇金壇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曾任河南鄉試主考官、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彭啟豐,江蘇蘇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書房行走。累遷至右中允。

陳 倓,江蘇儀徵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於敏中,江蘇金壇人,1737年(清乾隆二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兵部、刑部侍郎、戶部尚書,內閣學士,軍機大臣,官至協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封為太子太保。

生前把持朝政,交結內侍,廣收賄賂,貪污資財,死後敗露,撤祠祀、奪世職。

錢維城,江蘇常州人,1745年(清乾隆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右中允,入值南書房,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工、刑部侍郎。

秦大士,江蘇江寧人,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庄培因,江蘇武進人,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病死於任上。

畢 沅,江蘇太倉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任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山東巡撫、湖廣總督。

張書勛,江蘇吳縣人,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狀元。任順天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後官至右中允,入值上書房。

陳初哲,江蘇吳縣人,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錢 棨,江蘇蘇州人,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狀元。

胡長齡,江蘇南通人,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狀元。

石韞玉,江蘇吳縣人,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狀元。

潘世恩,江蘇吳縣人,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狀元。

顧 皋,江蘇無錫人,1801年(清嘉慶六年)狀元。

吳廷琛,江蘇吳縣人,1802年(清嘉慶七年)狀元。

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人,寄籍江蘇吳縣, 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狀元。

吳鍾駿,江蘇吳縣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狀元。

李承霖,江蘇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狀元。

陸增祥,江蘇太倉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1856年(清咸豐六年)狀元。歷任陝甘學政、內閣學士、工部、刑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是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的老師。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

翁曾源,江蘇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狀元。

洪 鈞,江蘇吳縣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學政。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

陸潤庠,江蘇吳縣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黃思永,江蘇江寧人,1880年(清光緒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曾任會試同考官,後累遷,官至侍讀學士。

張 謇,江蘇南通人,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傅善祥,江蘇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國三年)女試狀元。亦為癸好(丑)東試狀元。任東王府東殿女簿書,仕至丞相。 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9)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擴展閱讀

狀元制度的由來。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閱讀全文

與無錫歷史上出了多少進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