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京城牆是哪個朝代
現存的南京城牆修築於明朝,俗稱明城牆,歷時21年建成,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3公里,而南京明城牆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我為你整理了南京城牆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的第一大城牆,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牆,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南京明城牆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中國明初都城應天府城牆。在江蘇省 南京市區內。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增築外郭。南京城牆根據地理條件和軍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城。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周長1954年實測為33.676公里,現存 21.35公里。牆高14~18米,上寬 7~12米,下寬10~18米。城牆為磚石結構。砌城條石長約60~ 120厘米,寬90厘米,厚35厘米。城磚規格大體有 3種:一長36厘米,寬16厘米,厚 8厘米;一長44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一長54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磚上列印製磚府縣和監燒官員、燒造工匠姓名以及年月日。據統計,城磚除由工部及駐京衛所組織在南京燒造外,江西袁州府等地以白瓷土造磚,堅實細膩,質量最佳。
在冷兵器時代,城牆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防禦工事。城牆的堅固與否,不只體現著王權的威儀,更直接關繫到社稷的安危,所以,歷朝歷代的最高決策者在築造城牆時,始終將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絲毫不敢懈怠。然而,滄桑變幻,曾經一時雄奇偉岸的.城牆,大多都沒能經受得住歲月的檢驗,最終湮滅於炮火或風雨中。在中國古代的城牆中,朱元璋親自監理的南京明城牆,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之一,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依然固若金湯。明城牆安若磐石的秘密在於它的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視覺來看,明城牆堪稱卓越質量管理的典範。
城牆的建造因各段所處地形和位置不同,採用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南城及東西城的南段,面臨平原和河流,無堅可守,除以河為塹外,城牆建築最為堅固。牆內外壁表層用大塊條石砌築,里層填以巨大的塊石,形成各厚 3米 左右的內外牆體,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漿。內外牆之間再填以黃土、片石,隔層夯實。某些地段,也有在條石砌築的內外牆體之間全部用磚砌築,或以磚、黃土、亂石夯填的做法。
㈡ 南京建城史多少年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8年歷史 。
㈢ 南京明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雨洗禮而巋然不動,究竟是為什麼
古代社會,城牆不僅作為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而且還是抵禦游牧民族侵擾的天然屏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28年之久,動用明朝當時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由大約3.5億塊城磚構成,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最長、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第三,特殊的黏合劑,強度大、韌性好。
明朝時期雖然沒有現在建房所需的水泥和混凝土,但是有一種特殊的黏合劑,那就是糯米。
《天工開物》曾有過詳細記載:"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其中提到的"三合土",就是糯米汁、羊桃藤汁等混合而成的"超級黏合劑",不僅強度大,而且韌性好,比現在的混凝土還要好使。
㈣ 南京明城牆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內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營造時,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形成由內向外"南斗北斗"的環套格局。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還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成功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南京明城牆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牆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南京明城牆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牽頭的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㈤ 南京城牆歷經六百五十年不倒,是怎麼做到的
眾所周知,水泥是一種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形成漿體,與空氣接觸後,可以在短短幾秒內迅速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長期以來,水泥的這種性質被廣泛應用到土木建築、水利等工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粘合劑。然而,水泥是在18世紀末期才被研製出來的,而在南京明城牆建造之時,距離水泥面世還有400年之久,那麼,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
再者,建造明城牆的材料,都是20斤一塊的石磚,甚至還有千餘斤重的條石,而且它們層層堆疊,最終形成一個高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牆體重量自不必說,磚石之間粘合劑的選擇反而成了一個重要問題。針對此項,在沒有水泥的明朝,建造者也採取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方法。
㈥ 南京古城牆有哪些歷史
南京古城牆是南京明城牆的一部分,指南京城內的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1366年始建,1386年建造完成,歷時21年之久。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徵。
南京明城牆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
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牆構成。京城牆在南京城內,蜿蜒盤桓達33千米,而外廓城周長超過60千米。
為了建造南京城牆,朱元璋曾下令5個行省、20州、118縣燒制城磚。為了保證質量,每塊磚上都要打上燒制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將治罪。
這些城磚長四五十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於10厘米,其總數約為3.5億塊。
南京京城牆依山就水,彎曲盤繞著城池。其中尤以獅子山的一帶最為特別,城牆築到這里,為了將獅子山納入城內,於是城牆繞著山而建,使得城池在這里突出了窄窄的一塊。
南京京城牆垣頂均用磚鋪道,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牆。城牆所用的石灰岩和花崗岩采自南京附近諸山,磚和磚、磚和石之間連接用的灰漿是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原料合成。
城牆牆頂用磚砌成「雉堞」。雉堞就是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作用是掩護人體。
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土拌和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一兩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至10層城磚。
城牆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來完成。
南京城內的古城牆有城門13座,水關兩座。城牆上有垛口13000多個,窩鋪200座,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鍾樓和鼓樓。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
城門是城牆的重中之重,在設置時,設計者不拘泥於方位對稱、距離對等的傳統古制,而是從實地和實戰要求出發進行設置的。
在城東設朝陽門,城南設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城西設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城北設了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
清代作家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門,按逆時針方向編成了順口溜:
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
神策金川近鍾阜,儀鳳定淮清石城。
這13座城門中,在軍事上佔有險要位置的城門都建有數道不等的瓮城。聚寶、通濟、三山三門各有3道,石城門為兩道,神策門為一道。
在13座城門中,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3座城門各有城牆4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即為「瓮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
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有「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
聚寶門共有這種藏軍洞27個,第一道城門左、右各3個,城門上的樓基共設7個,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為最大,面積達310平方米;東西礓下面各設坐西向東和坐東向西的藏兵洞7個。
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戰時藏兵。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
聚寶門後改為中華門,是南京古城牆中最雄偉、最重要的一個城門,也是與秦淮關系最緊密的一個城門,因與聚寶山相鄰而得名。因形似陶瓮,又稱「瓮城」。
聚寶門是在原南唐都城正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它前臨外秦淮,後倚內秦淮,兩水夾之。城門前後正中各有古長干橋和鎮淮橋通之,成為古城的要隘。
聚寶門由4扇城門、3座瓮城組成。聚寶門東西寬118米,縱深129米,高達21米,佔地總面積約16500平方米。聚寶門的門洞為拱式門洞,是用岩石砌疊而成的。砌疊整齊,彎曲如虹。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兩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瓮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通水,中洞可通船。
此外,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處設有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一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一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這些涵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㈦ 南京明城牆的介紹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1]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2]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3]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4],而京城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5]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築城技術達到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峰,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6]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均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7]
1956年10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8]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㈧ 我國現存古城中,南京古城始建於什麼時期
現存的南京古城基本上是明朝時期建立的。
南京一帶的文化歷史最早可追溯至60萬年前,1993年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南的雷公山上的葫蘆洞中出土的南京古猿人化石,證明了南京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南京建城的開始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1年,當時楚國在六合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建城的起點,此後經歷了春秋後期的吳越爭霸,南京也在幾個諸侯國的手中不斷易手。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再次奪回了這塊土地,楚威王於此地設立金陵邑,而這便是金陵這個名稱的由來。
由此我們其實不難看出,華夏文明的發展一直是由北方文明主導的,只有在政權分裂,國家陷入戰亂之時,南京才有機會成為國都,唯一一個以南京為國都的大一統政權是明朝,但也由於皇位的爭奪,將國都之位更改。
㈨ 南京的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長29.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