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月餅的來歷
月餅的來歷: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於是就有了吃月餅,慶中秋的來歷。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志》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B. 月餅的來歷簡介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C. 月餅的由來.歷史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
(3)月餅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月餅食用的主要注意事項:
1、月餅油多、糖多、以鴨蛋黃為餡的月餅膽固醇高,總體講是高熱量食品,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不宜多吃。
2、膽囊炎、膽石症患者不宜多吃月餅,重則可以引起疾病發作。飽食過多的月餅可能產生急性胰腺炎,這種病發病急,少數急病患者可在短期內死亡。
3、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千萬不要多吃月餅。因為月餅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臟缺血程度,甚至可誘發心肌梗塞。
4、腎炎病人忌鹹食,而有的月餅含鹽量較多,食後常會感到口乾舌燥,易喝水過多,加重腎臟負擔,使腎性高血壓加重,並易出現水腫。
5、嬰幼兒因消化系統發育不夠健全,難以承受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品。要注意控制,不能吃太多。
6、因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多食可能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月餅
D. 月餅起源於哪個朝代
月餅的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E. 月餅的歷史
月餅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演變中形成的,而作為一種有特定歷史文化含義的專有名詞大概就是十幾年的事。十多年來,月餅無論從它的包裝裝潢、媒體宣傳,或是 「過中秋吃月餅」等無不包含著歷史傳說、民間傳聞,還突出著詩、書、畫的文化韻味。追溯月餅的來歷,我們還要從糕點說起。 在中華食苑中,糕點以其獨具一格的特點佔有一席之地。平日糕點屬於一種附帶食品,到了年、節,特別是中秋節,「糕點」(月餅)就成了喜慶禮品及金秋良宵桌 上擺放的吉祥佳品。在歷史長河中,糕點以其獨特傳統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京式、廣式、蘇式、滇式、潮式、閩式、寧式、高橋式等體系。 中秋節與月餅中秋節與月餅中秋節與月餅中秋節與月餅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我國糕點製作歷史悠久,相傳在殷商時代周武王伐紂派聞太師帶兵出征。聞太師深知「兵貴神速」的用兵之道,為了減少埋鍋造飯的時間,命令部下做了一種叫「糖 燒餅」的干糧,這種糖燒餅就是最早的糕點,這也是我國糕點的起源。後來有的地方曾有供奉聞太師的廟宇,並把聞太師尊為糕點業的鼻祖。 我國從歷史上就有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賞月的習俗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秋最早只是「祭月」節令。賞月大約是從東漢開始形成。東晉權臣庚亮有「南樓賞月」詩、南朝梁元。
F. 月餅的來歷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G. 月餅的來歷與典故(簡短)
來歷: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7)月餅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2016年9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的食堂推出一道2元/份的中秋特餐:西紅柿炒月餅。幾分鍾內被學生搶購一空。
2017年6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聯合發布《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准,為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提供了規范、准確、權威的參照,適用於全國范圍。月餅的英文正式翻譯為:Moon Cake。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月餅標准英文名為Moon Cake。
【我的中秋我的節·月餅簡史】月餅兩字源於楊貴妃?
月餅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總能在民間找到大量傳說。
有說法認為中秋月餅源於「嫦娥奔月」,並在遠古時代就有;也有傳說稱「月餅」二字拜楊貴妃所賜;還有一說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與反抗元代統治者暴政聯系在一起;更有說法將月餅的產生時間延後至清代乾隆帝下江南之時。
事實上,稍作考據便可看出,這些說法雖然生動有趣,卻無法找到史料佐證,很難說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從可見的史籍看,較早有關「月餅」一詞的記載,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而將月餅和中秋節聯系起來,到明代才有明確記載。
「大號月餅」自古有之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月餅為中秋節「祭月」所用,「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月)餅有徑二尺者」。
可見明代的月餅已與我們今天所見的月餅大略相同,而且還出現了「徑二尺」的大號月餅。明代一尺大約有三十多厘米,當時已經做出了直徑超過六十厘米的月餅。
H. 月餅的歷史有多久
5代
I. 月餅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秋節的最早起源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著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亘古不變的禮制。早在兩漢時期,儒家經典《周禮》便提到了「中秋」一詞,《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的飲食以及養生。
皇家更是對祭月活動相當重視,唐朝時,祭月儀式便已完善。
《新唐書·卷十五》中便有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後來一直延續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時,還特意在北京建月壇專用於祭月活動。
《明嘉靖祭祀》中記載有:「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
而隨著歷史不斷的發展以及推進,秋天祭月後來也變成了民間文人雅士的一個風俗,逐漸在民間興起,百姓為了祭祀先祖,同時也為了保佑土地豐收,家人團圓。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便自發形成了祭月的活動。
J. 月餅有多少年歷史
月餅是為了紀念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