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北清河縣原來屬於山東么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根據宋金元時期宋江起義的故事加工編成話本,200多年後,施耐庵根據話本、民間故事、戲曲寫出中國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在我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水滸傳》對封建社會的一切,幾乎都有涉及,醫卜星相、勾欄瓦舍、吹拉彈唱等等,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北宋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風俗畫卷。 許多山東朋友,都說武松是他們的同鄉,山東人也以山東出了武松這樣一個英雄而自豪。 那麼,武松應該是山東人了。但如果再問一句:武松是山東哪個縣的人呢?山東朋友可就答不上來了。 其實,這個問題,《水滸傳》第22回中交待得很清楚:宋江殺了閻婆惜,和兄弟宋清兩人逃到滄州柴進的莊上,遇見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漢,問道:「足下是誰?高姓大名?」柴進指著道:「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間一年了。」 可是問題來了:清河縣屬於山東省么? 翻開地圖一找,山東和河北的交界,從德州到臨清的這一段,是以大運河為界的。清河縣在大運河的西邊,清河縣分明屬於河北省嘛!山東人引以為榮的山東好漢武松,居然不是山東人,這不是笑話么?如果說,因為武松曾經在山東陽谷縣打虎,被陽谷縣知縣聘請當了都頭(相當於今天的**刑警隊隊長),而且武大郎也已經從清河縣遷來陽谷縣定居,就把武松算是山東陽谷縣人,是不是太勉強了點兒呢? 查考歷史,清河縣置於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年。漢高祖時代,這里先置清河郡,以後屢次改為清河國。漢元帝以後定為郡。轄地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清河縣的周邊地區,包括今天山東省鄰近的好幾個縣、市。東漢以後又改為清河國。北魏仍稱清河郡。隋朝初期廢除郡一級行政區劃,隋朝大業以後又恢復為清河郡。唐朝初年廢郡設州,縣屬於「州」管轄。唐初的清河縣屬於貝州,州治就設在清河縣。到了宋代,貝州改名恩州,州治還是設在清河縣,屬於河北東路管轄,路的治所設在大名府。宋代雖然沒有山東省、河北省的建制,但是已經有「路」的建制(路比省小)。所以《水滸傳》中才有「山東呼保義,河北玉麒麟」的說法。這里的山東和河北,不是指省而是指路。後來元代建省,也是在遼宋時代「路」的基礎上拆並劃分的。大運河建於隋代,以大運河作為山東、河北的交界,當然是隋代以後的事情。這樣看來,清河縣歷史上都是屬於河北,不屬於山東。《水滸傳》寫於元代,出版於明代。山東人「冒認」武松為同鄉人,應該是明代以後的事情。——據說冀魯豫地區的交界線經常變動,連今天屬於山東省的陽谷縣,還曾經有一度劃歸河南省呢,清河縣曾經一度屬於山東省,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兒。我沒有找到《清河縣志》,不敢胡說。但是從歷史沿革看,清河縣主要還是屬於河北而非山東,應該沒有問題。 其實,就是在當代演播的山東快書和評話里,也沒有說武松是山東人。高元鈞的山東快書《武松傳》第一回,就說「那武松,家住在直隸廣府清河縣」。「直隸」是直屬京師的意思,一般都是京師周圍的地區;廣府指廣平府,府治在今天的河北永年縣。宋朝已經有直隸的府縣,但是廣平府和清河縣都不是直隸的。河北省清代稱為「直隸省」,可見高元鈞的說法,是從他的清代祖師爺那裡傳下來的「當時」的稱呼。王麗堂的揚州評話《武松》第一回也說:「武松是何許人氏?他是北直廣平府清河縣人。」「北直」指的是「北直隸」。明代有南京和北京兩個京師,所以今天的江蘇省當時稱「南直隸」,今天的河北省當時稱「北直隸」。這樣看起來,王麗堂的說法,可能是從她祖師爺的祖師爺那裡傳下來的了。 只有《金瓶梅》第一回中說:「大宋徽宗黃帝政和年間,山東省東平府清河縣中,有一個風流子弟……復姓西門,單諱一個『慶』字。」把清河縣歸到了山東省東平府。山東人認武松為同鄉,根據可能就在這里。《金瓶梅》出版於明朝崇禎年間,作者是明代人,已經有了「省」的建制。按:東平府置於宋代,元改路,明改州,下屬今天的山東汶上、平陰、東平、梁山、肥城、陽谷、東阿七縣,沒有清河縣。可見蘭陵笑笑生也是信口開河,沒有經過考證的。他不但把清河縣納入了山東版圖,還把武松的原籍說成是陽谷縣,打虎的地點卻說成是清河縣,把景陽岡也搬到清河縣去了。他是從滄州回陽谷縣看望哥哥,路過清河縣,所以才偶然打死這只老虎的。——蘭陵笑笑生倒是糾正了武松從滄州回清河老家居然路過陽谷的路線錯誤,但是卻把清河縣送給山東人了。 不管怎麼說,清河縣屬於河北不屬於山東,是鐵定的。——我這樣一考證,山東人失去了一個可以引為自豪的好漢,可要罵我嘍。
滿意請採納
⑵ 大家好,請問順天府清河縣屬於哪裡的知道的請回答,多謝
清河縣屬邢台市。
唐朝建立後,清河縣隸屬於河北道貝州。
公元994年,也即北宋建立後,清河縣隸河北東路恩州。
元朝這一歷史階段,推行行省制,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
明朝時期,清河縣屬直隸順天府。
清朝建立後,清河縣為直隸省廣平府。
1913年,清河縣屬直隸省大名道。到了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清河縣屬之。
1970年,清河縣屬邢台地區。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清河縣屬邢台市至今。截至2017年,清河縣下轄6個鎮,總人口約為38.5萬人。
⑶ 清河 是哪裡拜託各位大神
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庄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產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制葯。 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片有著神奇傳說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衛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里,耕地51.4萬畝,轄6個鎮32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35.4萬。清河是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會里,由於這塊土地屢被封給王侯為國,並多次發生舉世聞名的事件,所被稱為"風雲之邦"。 清河是我國張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巨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游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巨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 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隨著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而變換的。公元七九年,漢章帝劉TAN立他的長子劉慶為太子,准備繼承皇位。可是竇皇後怕劉慶的生母宋貴人以後奪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講劉慶母子的壞話,並下毒手害死宋貴人,把已立為皇太子的劉慶廢為清河王。劉慶被廢後憂憤成疾,死後就葬在清河。後來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漢安帝,父以子貴,就於公元一二一年,將劉慶大加追封,並給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後,漢桓帝劉志為了表示"尊帝陵之號",不僅改清河郡為甘陵郡,連縣名也改為甘陵縣。這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清河郡的建制雖有所恢復,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權後,又取古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貝州。隋、唐兩朝基本沿用。 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王則大起義。起義軍殺貪官,釋冤獄,攻佔貝州城,建立安陽國。這一來,北宋王朝手忙腳亂,急忙派大臣文彥博率兵趕往貝州"平叛"。兩個月後,文彥博因鎮壓王則起義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趙禎,為了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於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將貝州改名叫恩州。 元朝滅掉遼、金,統一北方後,取消了恩州,設立清河縣,屬大名路。明朝時,清河改歸廣平府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較大變動。 改革開放以來,清河人民長期聚集的潛在能量得以迸發和釋放,培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個體私營經濟,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家萬戶跨小康」的富民強縣之路。經過20年的發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稱雄全國的精梳羊絨、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成為河北省綜合經濟實力二十強之一和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清河模式」和「清河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專家和巨商大賈們的極大關注,絡繹不絕的參觀團體和應接不暇的商貿洽談活動,使清河成為世紀之交國際經貿大舞台上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清河人民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新清河、創建區域中心城市這一總體目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有力的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高速發展。2000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88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達10000元。 跨入新世紀,新的一屆縣委政府瞄準「奮戰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絨集散中心、羊絨信息中心和羊絨製品開發中心」這一宏偉目標,在主導產業上大做文章——抓結構調整,促產業升級;抓強強聯合,創產業名牌;抓園區建設,聚產業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實現清河經濟的新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以羊絨為主的五大特色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清河縣尊重群眾意願,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大力組織實施以「活商擴城」為主的「城市化戰略」,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經濟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來,全縣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用於縣城建設,城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達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6.31萬。縣城形成了「三橋(立交橋)一環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條,總長71公里,其中寬40米以上的主幹道路8條,長24公里。與此同時,以五大特色產業為依託,高標准規劃建設以羊絨為主的楊二庄鎮、謝爐鎮、油坊鎮,以汽摩配件為主的王官莊鎮,以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為主的連庄鎮,其中楊二庄鎮被列為全國精神文明示範試點鎮。 改革開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將創造出清河更加輝煌的明天。勤勞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開拓創新,乘勢奮進,為「把清河建設成為發達、文明、繁榮的強縣」而作著不懈的努力。清河縣充滿希望、渴求發展的一方熱土,是海內外客商投資開發的理想之地。誠摯仗義、熱情好客的清河人民,竭誠歡迎國內外賓朋前來投資,共創時代偉業。 清河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譽。 清河的羊絨行業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市場體系,全縣羊絨原料交易市場達14個,以無毛絨交易為主的清河國際羊絨交易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經國家審批建立的羊絨交易市場。 自94年以來,清河已經成功舉辦了7次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2001年10月8日,將再次舉辦第八屆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
⑷ 歷史上清河是現在什麼地
今縣境,西周屬邢國境,邢滅屬衛,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置厝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屬巨鹿郡。西漢時,除厝縣外還置有信城縣(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青陽縣(故城在縣東,今山東省地)和武城侯國(治在今縣城關,文帝十二年廢),均屬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縣。此間時郡時國,幾經更復)。
東漢時,厝縣改為甘陵縣,信城、清陽兩縣亦省入,同時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於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
三國、魏時,甘陵郡(東漢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一直到晉代,今縣境即為清河縣轄域(此時之清河縣轄域較大,除今清河縣境外,還含有今山東省地),仍屬冀州清河國(於西晉咸寧三年封為國)。北魏時,於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縣境置斌強縣,屬冀州長樂郡(太和十一年改隸廣宗郡,不久即廢,遂還屬長樂郡)。
北齊時,斌強縣仍屬長樂郡,於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縣西北境設武城縣(即今清河縣地,治在漢信城縣故城),後又將清河縣改置為貝丘縣,均屬司州清河郡。
隋代,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縣改名清河縣,貝丘縣改為清陽縣,仍為清河郡轄。斌強縣初屬長樂郡,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大業三年廢州改屬信都郡。
唐代,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強縣入清河縣。清陽縣於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徙治於永濟渠東(永濟渠為今南運河),和清河縣同隸河北道貝州(治清河縣。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五代時,清河、清陽二縣仍隸貝州。
宋代,清河縣於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於永寧鎮,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遷治今縣城關,和清陽縣同隸河北東路恩州(慶歷八年貝州改稱)。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陽縣並入清河縣。入金後,清河縣改隸大名府(後為路)。
元代,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先為恩州,太宗七年改隸)。
清代,清河縣為直隸省廣平府。
民國時,清河縣(1913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9月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
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
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庄。
1952年11月7日,撤銷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台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並入南宮縣。
1961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台專區。
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繼轄清河縣。
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稱邢台市管轄。
⑸ 北魏時候的清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
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庄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產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制葯。
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片有著神奇傳說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衛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里,耕地51.4萬畝,轄6個鎮32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35.4萬。清河是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會里,由於這塊土地屢被封給王侯為國,並多次發生舉世聞名的事件,所被稱為"風雲之邦"。
⑹ 清河縣在哪張姓發源地
張氏發源地乃河北清河縣,清河縣是天下張姓的發源地,是世界張氏總會確定的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的舉辦地。
張氏文化的研究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張姓又是中國三大姓之一,在全球人數逾一億。如此繁盛興旺的張氏宗族其得姓地就在今天的河北省清河縣。
歷代古藉對張氏起源清河有明確記載。明嘉靖年間會修的《張氏統宗世譜》中《得姓郡望》篇中記載:「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說,軒轅黃帝第五子揮,觀弧星而生靈感,發明了弓箭,因功績卓著被封為弓長。並被賜姓張氏,領地就在清河郡。《太平寰宇記》記載:「清陽縣,漢縣,屬清河郡」,「古清河縣縣城在縣(指宋貝州清河縣城)東南三十五里」。由此足可說明張姓得姓於清河的歷史事實。
⑺ 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在哪裡
宋江因故殺了閻婆惜,被官府海捕捉拿,在兄弟宋清陪同下逃到滄州柴進的莊上避禍,遇見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漢,問道:「足下是誰?高姓大名?」柴進指著道:「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間一年了。」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里相會,多幸,多幸!」(《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
這里,從柴進口中得知,武松是清河縣人,這是水滸中第一次出現清河縣,但以後的水滸故事並沒有在清河縣展開,不過,因它是著名梁山好漢武松的故鄉,所以,特別吸引讀者的眼球。
那麼,水滸中的清河縣在哪裡呢?
很長一段時間,一提清河縣,多注為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入金後改隸大名府、元代屬中書省大名路、明代隸京師廣平府、今之河北省清河縣。孫景全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水滸博覽》中寫到「清河縣」亦說:「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即今河北省清河縣。」筆者在《水滸傳部分地名今昔談》(見《史話梁山》,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2.第一版305頁)一文中也沿襲此說。
然而,細讀水滸原著,根據書中所描寫的清河縣地理位置則並不是今河北省的清河縣。這里從「文史」的角度說明之。
清河縣之名在水滸中出現,集中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接連出現了十幾次,盡管都只是從對話中帶出來的,並沒有實寫,但從這些對話中卻明顯看出它的地理位置。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中至少有三處證明,此清河縣不是今河北省之清河縣。第一次寫「武松思鄉,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離開滄州,「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地面」。第二次寫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前後共喝了十五碗酒」後,要過景陽岡,酒家不讓走,說岡上有隻大蟲,晚了出來傷人,已「壞了三二十條大漢姓名」。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士,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第三次是武松打虎後,「知縣見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舉他,便道:『雖你原是清河縣人士,與我這陽谷縣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參你做個都頭如何?』」。
眾所周知,河北省之清河縣在滄州西南170公里,陽谷縣在滄州西南260公里,中間還隔著東昌府,清河縣在陽谷縣西北110公里,從滄州到河北清河縣決不會經過陽谷縣。再者,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110公里稱不上「只在咫尺」,清河縣的武松也不會常常路過陽谷景陽岡,「走過一二十遭」。這就是說,《水滸傳》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一定在陽谷景陽岡以南不遠的地方。
對此,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注略》「景陽岡」下亦寫到:
景陽岡在清河縣北,余過時,乃一土岡,並無樹木,亦並不險峻,今古不同如此。
這里,程穆衡明確寫「景陽岡」在清河縣北。關於景陽岡在陽谷縣地面這一點人們是沒有爭議的,所以,水滸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亦應在陽谷縣南。
然而,常識告訴我們,不論在水滸故事時代,還是水滸作者時代,陽谷縣南的確沒有清河縣。那麼,水滸中寫的這個清河縣是什麼情況呢?聊城市文化局的魏聊先生曾對此作過考證。
在今陽谷縣西南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叫清水河,俗稱清河,為濟河支流,後為黃河吞沒。在清河故道、距陽谷僅有17公里的地方有個清水河村,現為河南省台前縣清水河鎮駐地。該村是一個古村,為歷代軍事要地,南北朝時,檀道濟北伐曾經此地。
《台前縣志》第六章「兵事」第一節「古代戰爭」中記載:「劉宋元嘉八年(公元440年),命令冠軍將軍檀道濟速救滑台(滑縣)接應毛修苜芏(mu)。檀道濟自清河進兵,為魏軍將領孫長達、孫道生所據,先後在清水河一帶急戰三十餘次,魏軍多數獲勝。豐堆原名卸甲陵,為檀道濟卸甲歇兵之所。後又轉戰今縣境東部高糧亭斬魏濟州刺使悉炳庫皆獲全勝。檀道濟『唱籌量沙』傳為古今奇計,即此役」。另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曾寄居於此。
由此可知,今清水河鎮在公元440年就存在,並在此發生過重要戰爭,為歷代軍事重鎮,有相當長的歷史沿革和較高的知名度。北宋的武松生長於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自然養成了「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習氣。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作者自然知道「唱籌量沙」的古今奇計,熟悉這個曾經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兵家重地。清水河鎮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重要的歷史地位,其本身成為《水滸傳》中清河縣的原型應該是不足為奇的。
這也可理解《水滸傳》中雖多次提到清河縣,卻一直不提它的歸屬,原因就是把一個清水河「鎮」提格成「縣」,一是出於對武松的尊重,二是為了便於敘述,自然不好說明其歸屬的吧?
水滸中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地理位置就是位於今東平湖水庫西北之今河南省台前縣轄區的清水河鎮,這是不容置疑的
《水滸傳》是元朝流傳的,明代整理成書。寫到在滄州武松和宋江說要回家看哥哥,是先在坐船沿(運河)從滄州---陽谷張秋, 到現在的台前縣清河鄉老家,過景陽岡在陽谷當官見到了哥哥。
⑻ 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在哪裡
宋江因故殺了閻婆惜,被官府海捕捉拿,在兄弟宋清陪同下逃到滄州柴進的莊上避禍,遇見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漢,問道:「足下是誰?高姓大名?」柴進指著道:「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間一年了。」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里相會,多幸,多幸!」(《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 這里,從柴進口中得知,武松是清河縣人,這是水滸中第一次出現清河縣,但以後的水滸故事並沒有在清河縣展開,不過,因它是著名梁山好漢武松的故鄉,所以,特別吸引讀者的眼球。 那麼,水滸中的清河縣在哪裡呢? 很長一段時間,一提清河縣,多注為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入金後改隸大名府、元代屬中書省大名路、明代隸京師廣平府、今之河北省清河縣。孫景全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水滸博覽》中寫到「清河縣」亦說:「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即今河北省清河縣。」筆者在《水滸傳部分地名今昔談》(見《史話梁山》,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2.第一版305頁)一文中也沿襲此說。 然而,細讀水滸原著,根據書中所描寫的清河縣地理位置則並不是今河北省的清河縣。這里從「文史」的角度說明之。 清河縣之名在水滸中出現,集中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接連出現了十幾次,盡管都只是從對話中帶出來的,並沒有實寫,但從這些對話中卻明顯看出它的地理位置。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中至少有三處證明,此清河縣不是今河北省之清河縣。第一次寫「武松思鄉,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離開滄州,「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地面」。第二次寫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前後共喝了十五碗酒」後,要過景陽岡,酒家不讓走,說岡上有隻大蟲,晚了出來傷人,已「壞了三二十條大漢姓名」。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士,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第三次是武松打虎後,「知縣見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舉他,便道:『雖你原是清河縣人士,與我這陽谷縣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參你做個都頭如何?』」。 眾所周知,河北省之清河縣在滄州西南170公里,陽谷縣在滄州西南260公里,中間還隔著東昌府,清河縣在陽谷縣西北110公里,從滄州到河北清河縣決不會經過陽谷縣。再者,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110公里稱不上「只在咫尺」,清河縣的武松也不會常常路過陽谷景陽岡,「走過一二十遭」。這就是說,《水滸傳》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一定在陽谷景陽岡以南不遠的地方。 對此,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注略》「景陽岡」下亦寫到: 景陽岡在清河縣北,余過時,乃一土岡,並無樹木,亦並不險峻,今古不同如此。 這里,程穆衡明確寫「景陽岡」在清河縣北。關於景陽岡在陽谷縣地面這一點人們是沒有爭議的,所以,水滸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亦應在陽谷縣南。 然而,常識告訴我們,不論在水滸故事時代,還是水滸作者時代,陽谷縣南的確沒有清河縣。那麼,水滸中寫的這個清河縣是什麼情況呢?聊城市文化局的魏聊先生曾對此作過考證。 在今陽谷縣西南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叫清水河,俗稱清河,為濟河支流,後為黃河吞沒。在清河故道、距陽谷僅有17公里的地方有個清水河村,現為河南省台前縣清水河鎮駐地。該村是一個古村,為歷代軍事要地,南北朝時,檀道濟北伐曾經此地。 《台前縣志》第六章「兵事」第一節「古代戰爭」中記載:「劉宋元嘉八年(公元440年),命令冠軍將軍檀道濟速救滑台(滑縣)接應毛修苜芏(mu)。檀道濟自清河進兵,為魏軍將領孫長達、孫道生所據,先後在清水河一帶急戰三十餘次,魏軍多數獲勝。豐堆原名卸甲陵,為檀道濟卸甲歇兵之所。後又轉戰今縣境東部高糧亭斬魏濟州刺使悉炳庫皆獲全勝。檀道濟『唱籌量沙』傳為古今奇計,即此役」。另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曾寄居於此。由此可知,今清水河鎮在公元440年就存在,並在此發生過重要戰爭,為歷代軍事重鎮,有相當長的歷史沿革和較高的知名度。北宋的武松生長於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自然養成了「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習氣。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作者自然知道「唱籌量沙」的古今奇計,熟悉這個曾經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兵家重地。清水河鎮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重要的歷史地位,其本身成為《水滸傳》中清河縣的原型應該是不足為奇的。 這也可理解《水滸傳》中雖多次提到清河縣,卻一直不提它的歸屬,原因就是把一個清水河「鎮」提格成「縣」,一是出於對武松的尊重,二是為了便於敘述,自然不好說明其歸屬的吧? 水滸中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地理位置就是位於今東平湖水庫西北之今河南省台前縣轄區的清水河鎮,這是不容置疑的 《水滸傳》是元朝流傳的,明代整理成書。寫到在滄州武松和宋江說要回家看哥哥,是先在坐船沿(運河)從滄州---陽谷張秋, 到現在的台前縣清河鄉老家,過景陽岡在陽谷當官見到了哥哥。
⑼ 河北省清河縣屬於河北省哪個城市
清河縣,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
地處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東部,面積502平方公里,轄6鎮32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鎮人口16874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清河縣域經濟發達,特色經濟為羊絨製品,被譽為「中國羊絨之都」,是世界最大的羊絨及羊絨製品集散地。
清河也是邢台市東部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擴權縣和優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河北省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縣城」榮譽稱號。
(9)歷史上清河縣是哪裡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南運河西岸屬邢台地區。東與山東省武城、夏津兩縣隔河相望西與威縣交界北與故城縣、南宮市為鄰南與臨西縣毗連。面積502平方公里,最大縱距28公里,最大橫距27公里。
地貌——
清河縣系古黃河、海河等水系泛濫沖積而成,屬沖積平原,地面開闊,地勢較為平坦,西部和北部略高,地面坡降為一萬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海拔高程為28—31米。地貌分類為:沙丘平地、沙崗地,黃河古道和淺平窪地,小二坡地形,河旁窪地。
⑽ 歷史上東平府青河縣現在哪裡
東平府清河縣,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鄆州為東平府。 府治即今山東東平縣州城鎮。元改東平府為東平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東平路為東平府,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谷縣。1375年(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同年撤須城縣並入東平州,屬濟寧府。
渤海國的東平府,在今黑龍江省興凱湖以西密山一帶。下轄伊州、沱州、黑州、比州。遼國滅渤海,將東平府遷到遼陽。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鄆州為東平府。 府治即今山東東平縣州城鎮。元改東平府為東平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東平路為東平府,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谷縣。1375年(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同年撤須城縣並入東平州,屬濟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