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字有哪些
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隸書、楷書等。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因鑄刻於鍾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鍾鼎文。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鍾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3、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
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鍾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狹義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5、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6、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文字
2. 文字也在不斷演變,中國的古文字有哪些
古文字是指隸楷階段以前的漢文字。按不同的分類標准,古文字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目前流行的分法是商代甲骨文(周原地區出土過少量西周甲骨),晚商西周金文(極少量的墨書),春秋金文及其他文字(文字載體逐漸豐富),戰國古文(六國古文和秦系文字),六國古文情況復雜,秦系文字則可按時間分為籀文和小篆(睡虎地、里耶秦簡),之後就是以馬王堆西漢簡帛文字等等為代表的篆隸過渡字體了。漢字發展進化到這個階段,時間是秦末、西漢初年了,再往後的隸楷階段就不屬於古文字的范疇了。如想更詳細了解,請參看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裡面有不同的分類標准。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至於大篆,學術界由於各家對它的理解不一,一般不在嚴格分類時使用,以免造成分歧。由於許慎在《說文解字敘》秦書八體中並無說明,在書內訓釋中也沒有明確指出某字為大篆,所以到底什麼是大篆還是疑案一樁。
3. 中國古代字體有哪幾種
宋體、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等。
1、宋體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興盛,印刷業有了巨大發展,從南宋時期,在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開始出現了類似印刷體的字體,後世稱之為仿宋體。
明朝時期,文人追捧宋刻本書籍,於是刻匠們加粗仿宋體的豎線和筆畫的端點以抵抗刻版磨損,卻依舊稱之「宋體」。現代的所謂宋體基本上就是這樣成型的。
2、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
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3、草書
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4、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
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的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字體
4. 古代的文字有哪幾種
一、契丹文
契丹文是契丹族建立遼國的時候創立的文字,也是官方文字,當然契丹文是參照漢字創立的文字。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國建立於公元907年,後來他們創立了兩種字體,分別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只可惜金滅了遼之後,契丹文也被廢棄使用,從此沒有人再繼續延用,契丹文大概使用了兩三百年左右。
二、女真文
女真文是金代女真族創造的文字,創造於十二世紀。金朝建立不久之後女真文就出現了,女真文跟漢字都被當作官方文字使用。之後蒙古人把金人打敗,一些存活下來的女真人繼續使用女真文,但是後來被滿文替代。
三、突厥文
突厥文是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最早出現在7世紀到10世紀。六世紀中的時候,突厥人到蒙古高原生活,並且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也就是突厥文。突厥文跟粟特文非常的相似,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有記載。
四、八思巴蒙文
八思巴蒙文是元朝時期,由忽必烈的國師創造的蒙古文字,因為創造者叫八思巴,所以也稱為八思巴蒙古文字。
創造八思巴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將蒙古人推向了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也使蒙古人的文明不斷的進步跟發展,只可惜蒙元帝國消亡之後,八思巴蒙文也成了廢棄文字,再也沒有人再繼續用它們。
五、佉盧文
佉盧文又叫佉樓書,佉盧文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後來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並且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隨著朝代的滅亡,佉盧文也消失了。後來也沒有人認識這種文字,也沒有人繼續使用它,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可惜。
六、粟特文
粟特文是中國西北部的商業用文字,後來粟特人被突厥人統治,到了八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又控制了粟特人。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栗特古國消失之後,粟特文也消失了。
七、吐火羅文
吐火羅文是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後來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吐火羅文有東西兩種方言,分別稱為焉耆語和龜茲語。從中也能夠看出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厲害的,連文字也會分成兩種方言。
八、西夏文
西夏文又叫做河西字,唐古特文,是西夏黨項族的一種文字,盛行了大約有兩個世紀。只可惜現在西夏人的語言已經失傳,但是跟現在的姜語有一定關系。
九、於闐文
根據文獻記載,於闐文是闐地區的塞人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一種拼音文字。近代的考古發掘中,在新疆和田地區發現了這種文字的記載,而新疆和田在古時候就叫於闐。
5. 中國從古至今有幾種字體
中國從古至今字體演變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8種。
1、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6. 世界上的古代文字種類有哪些
古代文字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百萬年。可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幾千年以前的人類還沒有創造出文字。那時候的歷史是怎樣的,後來的人們又是怎樣知道的呢?
原來,這段漫長的歷史就埋藏在地下。考古學家從地球的地殼、地層中不斷發掘出古代人類的化石、遺物和遺跡。通過對這些地下文物的整理和研究,人們逐漸了解了幾萬年、幾十萬年以至幾百萬年以前,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大概情形。所以,有人就把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地球比喻成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書。
有了文字,古代的歷史就容易了解了。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種: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了。還有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約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產生的。這種文字的筆劃上粗下細,象木頭楔子,所以叫做楔形文字。再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
最初,埃及人寫的字像一些簡單的圖畫,後來大部分文字變成了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呢?幾千年後的人們,很長時間也沒有弄明白。
1799年,侵略埃及的法國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羅塞達河口,發現了一塊黑色石碑。把泥土清洗掉後,清楚地看見上面刻著3種文字。這就是著名的「羅塞達石」,現在保存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中。
當時,法國有一個青年學者叫商博良。他是專門研究古代埃及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羅塞達石引起商博良濃厚的興趣,他想根據這塊石碑弄明白埃及象形文字的讀法。
石碑上,上面兩種是用不同字體刻寫的埃及象形文字,下面一種是希臘文。通曉希臘文的商博良從希臘文知道:這塊石碑是在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建立的,上面寫著為埃及國王歌功頌德的言詞。但是,要問那些埃及象形文字怎麼讀法,他可一籌莫展了。
後來,商博良發現,古代埃及人寫國王名字的時候,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劃上粗線。羅塞達石上,也有一些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這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又經過一番探索,商博良對照希臘文,從象形文字中認出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和王後克婁巴特拉這兩個人名。這樣,他就知道了12個象形文字的讀音。
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商博良繼續努力,終於在1822年揭開了埃及象形文字之謎。原來,這種文字中,有的符號代表的是一個詞,有的表示一些字母的結合。還有24個符號,具有現代字母的意義。全部符號有700多個。
商博良讀懂了象形文字,使人們對古代埃及的歷史有了真正的了解。
楔形文字的故鄉在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帶。這里是產生人類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蘇美爾人用來寫字的不是紙張,而是泥版。那時候,他們還不懂得造紙。兩河流域又缺少石頭,不能像埃及人那樣把文字刻在石頭上。蘇美爾人就用粘土做成一塊塊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版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成了泥版文書。有的泥版還分為內外兩層,刻寫同樣的字,中間撒上干灰。如果外層的字跡損壞了或者被人篡改,可以用內層的文字來校正。100多年來,人們在兩河流域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
關於楔形文字的辨認,也有個類似「羅塞達石」的東西,歷史學家把它叫做「貝希斯頓岩」。
在伊朗西部貝希斯頓村廢墟附近的懸崖上,有一塊岩石,上面也刻著3種文字:蘇美爾人傳下來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人們通過波斯文,讀懂了楔形文字。岩石上刻寫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鎮壓造反者的經過。
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國際交往的通用文字。各國簽訂條約或者書信往來,都使用楔形文字,就像今天訂立外交條約,往往採用詞義比較嚴謹的法文一樣。因為那時候,楔形文字具有詞彙豐富、字形優美的特點。但是,這種文字的閱讀和書寫很復雜,不容易掌握,後來還是逐漸被字母文字代替了。
最早發明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他們住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帶。腓尼基人主要從事商業,經常坐著船到各地去做買賣。他們在記賬的時候,覺得楔形文字很繁難,需要一種書寫簡便些的文字。這樣,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人參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創造出用22個輔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現代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來源於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稱得上是歐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古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母音字母,創造了希臘文。他們把發明字母的功勞也歸於腓尼基人。希臘人傳說:有個聰明的腓尼基木匠,叫卡德穆斯。有一次,他在別人家裡幹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記帶來了。他就劈了一片木頭,在上面寫了點什麼,讓一個奴隸送給在家中的妻子。他妻子看了木片,一句話也沒說,就遞給了奴隸一件工具。奴隸驚呆了,認為木片是用一種神秘的方式說出了他主人需要的東西。據說那木片上面寫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現的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當然不是卡德穆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由許多腓尼基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集體創造、逐漸形成的。
代文字產生的時候,人類已經進入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所以,人類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都是奴隸主統治的國家。它們建立在古代東方,也就是今天的亞洲和非洲東北部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