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陳獨秀在歷史書多少頁

陳獨秀在歷史書多少頁

發布時間:2022-10-02 15:23:57

『壹』 陳獨秀是什麼人

陳獨秀原名陳乾生,字仲甫。1879年10月9日,生於安徽安慶懷寧縣。自幼喪父,隨人稱「白鬍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後,不成龍,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

1903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拒俄運動,組織安徽愛國會。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

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陳獨秀在杭州鼓樓張貼聲援武昌起義的檄文。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來源於家鄉的獨秀山。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發端。《新青年》推出德先生和賽先生,批判孔孟,倡導自由。1916年末蔡元培閱讀《新青年》後登門懇請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鼓勵他「把雜志帶到學校來辦」。第二年初,他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在箭桿胡同9號的寓所成立了新的《新青年》編輯部。

『貳』 中學歷史書中有張國燾的照片嗎有的話是在哪一冊我記得是和陳獨秀那裡出現過

有,應該是第四冊

『叄』 正確的加15分! 初二歷史書人教版的第30頁,第34頁,第39頁的動腦筋題,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概況
1、背景:內憂外患,內外交困。
2、目的: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中央:恭親王弈忻
3、代表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口號:自強,求富
二、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1、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 1861年)、江南織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 1865年)、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創辦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上海)、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
3、籌劃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京師同文館(培養軍事、外交、科技人才)
三、評價
1、破產原因:不觸動封建制度,布舊不除新。
2、評價
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里,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7課 戊戌變法
一、公車上書
1、背景:中國對日簽訂馬關條約。
2、影響: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了全國。從此,變法維新運動拉開了序幕。
3、發展:梁啟超、康有為創辦《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後改名《中外紀文》(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二、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9月
2、內容:a、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c、文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d、軍事.訓練新式軍隊.
3、失敗
遭到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反對
主觀原因
原因 新軍首領袁世凱告密
維新派力量小
客觀原因
光緒皇帝無實權
4、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深秀、楊銳

5、歷史意義
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創建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科學知識。在社會起了思想起蒙作用
第8課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興中會
時間、地點:1894年 檀香山(美國夏威夷)
成立者:孫中山
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2、同盟會
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成立者:孫中山
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刊物:《民報》(在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合稱「三民主義」。)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二、武昌起義
1、時間、地點: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武昌
2、經過: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猛攻湖廣總督衙門---攻佔漢口、漢陽
3、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地點:1912年1月1日
條件:清政府在政治上瓦解;三大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宣布獨立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奠定了組織基礎。
4、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一、背景
1、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袁世凱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3、民主主義者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二、興起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後更名《新青年》)
2、口號:民主、科學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4、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
5、運動中心:北京大學
三、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5、斗爭鋒芒:矛頭指向「尊孔復古」
四、發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從此,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
五、影響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1919年,在凡爾賽和約上,中國外交失敗。
2、爆發
時間及地點:1919年5月4日 北京
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承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
主力:學生
領導者:陳獨秀、李大釗

中心 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3、發展
主力 由學生變為工人
4、結果: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勝利。
5、意義: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6、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一種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敢於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中共的誕生
1、條件:1、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
2、階級:工人階級的不斷壯大
3、組織:早期共產黨組織
4、幹部:五四運動中成長的優秀幹部
2、中共「一大「召開
時間、地點:1921年7月 上海(後由於特務跟蹤轉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進行)
參與者: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
內容: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意義:這樣,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中共「二大」
時間:1922年
內容:制定革命綱領。大會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後,重申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現階段是民主革命,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這之後,黨為實現民主革命綱領而奮斗。
第11課 北伐戰爭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1、目的:培養革命骨幹,建立一支可靠的軍隊。
2、時間、地點:1924年5月 廣州黃埔
3、領導人:蔣介石(任校長) 周恩來(政治部主任)
4、作用:培養了政治、軍事人才,建立了國民革命軍。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概況
時間:1926年7月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人物:蔣介石(任總司令)
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主要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
先鋒:葉挺第四軍獨立團(鐵軍)
3、結果
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大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在我黨的領導下,廣大工農群眾對北伐戰爭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使國民革命軍迅速地向前推進。西路軍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漢;中路軍解放了江西;東路軍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軍先後擊潰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隊的主力,佔領了半個中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但是,正當北伐軍向前發展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勢力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同時,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的影響,黨沒有能夠採取應付突發事變正確的措施。結果,蔣介石反動集團竊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新的軍閥統治,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4、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北伐軍作戰方針正確。
國共兩黨齊心協力。
廣大北伐軍官兵浴血奮戰,和共產黨的先鋒模範作用。
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積極配合和支援

『肆』 關於陳獨秀的歷史人物小傳600字

陳獨秀小傳

陳獨秀一生中有過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是親姐妹,這場不倫之戀曾經引起軒然大波。雖然陳獨秀與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不顧流言蜚語結合了,最終還是分道揚鑣。

陳獨秀1897年在家鄉安徽懷寧結婚了,他的妻子就是原先當過安慶府統領的清軍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曉嵐(亦叫高大眾)。婚後,夫妻二人起初相處得還算過得去,一方面是陳獨秀本來就對這門親事期望不高,另一方面是高曉嵐到了陳家以後,恪守婦道,生活十分儉朴,在鄉 里很有賢惠之名;數年之後,高曉嵐為陳家也添了對兒女。照理,這對夫婦是該相安無事地聊度時光了,可是陳獨秀卻覺得,他們在性格和思想上的差異已到了難以 彌合的境地:陳獨秀少年得志,頗負才名,高曉嵐則目不識丁,結婚以後,陳獨秀多次勸她多識些字,學點文法,看些有趣的小說,學些好聽的兒歌。偏偏高曉嵐不 屑一聞,自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為此陳獨秀漸漸感到心灰意冷。之後,倆人即使在一起,也很少說話,形同陌路。

就在陳氏夫婦關系遠散的過程中,高曉嵐的同父異母妹妹高君曼,走進了陳獨秀的生活。據張寶明、劉雲飛《飛揚與落寞:陳獨秀的曠代悲情》,高曉嵐母親死後,高登科的續弦亓氏於1885年生下了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眾,又名君梅, 小陳獨秀六歲。高君曼與姐姐高曉嵐生活環境不同,她是生父生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少有挫折,受教於家庭教師,知書達理,思想開闊。在性格上,她開 朗,干練灑脫,熱情奔放。曾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就讀,思想進步,見識廣博,並熱愛文學,特別愛讀陳獨秀發表在各報刊上的作品,對姐夫很是仰慕崇拜。

高君曼身材高挑,時裝新潮,一頭短發下,明眸皓齒與微露的笑容,處處顯示著清麗恭良的新式特質。在二人的交往中,妻妹滿腔的熱情,新穎的思想,不凡的談吐,讓陳獨秀耳目一新,很快兩人便覺相見恨晚。

後來,高君曼尋找機會,藉著各種理由與陳獨秀單獨接觸,或促膝談心,或小徑漫步,交流思想、熱烈討論。當時,陳獨秀常常去藏書樓發表時事演說,高君曼便常常去那裏閱讀進步報刊或聽姐夫演講。

起初,二人朝夕相處地探討學問,在傳統的倫理觀念裏,人們幾乎不敢設想會發生什麼。這種思想,當然也包括恪守傳統的高曉嵐。當二人難割難舍時,一個難題便擺在了這個封建家族的面前。兩個性情剛烈的叛逆者的出現,使得最終結果只有兩種:打破或者扼殺。

對於已決定隨時因家族壓力雙飛遠遁的二人來說,扼殺已漸次的這份感情己是不可能了。陳獨秀的繼父陳衍庶甚至以「退繼」相威脅,但陳獨秀根本無意繼承其遺產,陳氏家族的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鄉鄰的傳說沸沸揚揚,陳、高兩家嚴厲指責。但二人並不在乎。

1909年年底,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在杭州與高君曼正式同居,木已成舟,陳獨秀與高曉嵐的夫妻關系已名存實亡。

31歲的陳獨秀在陳高兩家一片反對和譏諷聲中,與高君曼在西湖正式宣布結為伉儷,與家庭中斷了關系。此時的高君曼,一身入時的江南裝扮,亭亭姿秀,綿綿溫雅,時常伴隨陳獨秀出訪高朋,聽琴瑟互答,過著美好的隱居生活。陳獨秀為此還寫下了感懷20首,其中一篇寫道:

委巷有佳人,顏色艷桃李。
珠翠不增妍,所佩蘭與芷。
相遇非深恩,羞為發皓齒。
閉戶弄朱弦,江湖萬餘裏。

九年奮斗中的苦悶、寂寞、不滿現實與對未來的期待,交織著與佳人相娛的幸福及報國無門的悲慨與惆悵,同時也表達了他無意逃避現實,積極投身革命 的入世精神。高君曼與陳獨秀的結合使高曉嵐成了被同情的對象,就連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對他們二人的結合也深為不滿,成了後來一直難以開解的家庭疙瘩。

高曉嵐這位舊式婦女,恪守婦道,嫁到陳家33年中,生育了延年、喬年、玉瑩(筱秀)、松年等子女,她總是穿著藍布長褂,寬大的褲腳管,用繩子扎得緊緊的。上孝公婆,下撫子女。1930年9月9日,高曉嵐在安慶去世,終年55歲。

高曉嵐去世後,高君曼帶著兩個孩子為姐姐奔喪,雖時光匆匆,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在陳家一年多的時間裏,陳氏家族對她仍耿耿於懷,鄙恨難泯。

高君曼擅長吟詩,1916年(民國五年)7月間的《民國日報》刊登以「君曼」署名寫的兩組詩。從詩的內容來看,即是高君曼所作:

月詞

君曼嫩寒庭院雨初收,花影如潮翠欲流。
綉幕深沉人不見,二分眉黛幾分愁。倚窗臨檻總成痴,欲向娥寄所思。
銀漢迢迢宮漏永,閑階無語立多時。寂寂春城畫角哀,中宵扶病起徘徊。
相思滿地都無著,何事深閨夜夜來。蟾光如水浸簾枕,飛絮迷離罨畫中。
鸚鵡不知飄泊慣,終宵輕薄罵東風。沈沈院落鎮黃昏,舊夢模糊剩淚痕。
落盡棠梨渾不管,和雲和雨瘞春魂。密雲如殢望來遲,為拜雙星待小時。
偷向丁簾深處立,怕他花影妬腰支。春寒風膩冷銀缸,竹翠分陰上瑣窗。
記得憑肩花底生,含情羞見影雙雙。午夜輕寒冷翠裾,葉嬌花媚影扶疏。
玉人簾底偷窺久,渾怪初三瘦不如。畫樓前後柳塘西,一碧澄鮮玉宇低。
我欲化身雲萬朵;防他那顧著污泥。影事如煙淚暗彈,釵痕依約粉香殘。
傷心最是當前景,不似年時共倚闌。

這組詩見於《民國日報》1916年(民國五年)7月12日12版。

餞春詞

君曼
洛陽三月春猶淺,剛覺春來春又歸。
若個多情解相憶,征鞍還帶落花飛。化碧鵑魂鎮日啼,驕紅奼紫怨何如。
拋人容易匆匆去,莫到江南又久居。離離芳草連天遠,綠斷來時路幾層。
欲倩揚花訊蹤跡,可憐漂泊更無憑。離筵惆悵日西斜,客舍留春轉自嗟。
多恐明年消息早,歸來依舊是天涯。畫樓垂柳碧絲絲,淚眼東風曉霧滋。
莫遣玉人便知得,者番花事又荼蘼。鸝唱尊前未解愁,鶯花蝶草盡風流。
碧城十二如天遠,何處鍾聲何處樓。羌笛凄涼怨玉門,春來春去了無痕。
年年載酒長安道,折得楊枝總斷魂。樓下花驄花下嘶,殷勤還與訂歸期。
問君更有愁多少,拼把年華換別離。

這組詩則見於《民國日報》1916年7月14日12版。

嫌隙漸生高君曼離陳獨秀而去

陳獨秀經歷了一場婚姻悲劇之後,自然對高君曼加倍憐愛。高君曼為人賢淑,知書達理,能理解陳獨秀的事業,所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伉儷之間和睦相處。

據《黨史博採》記載,但是琴瑟生活中也不乏暗流。高君曼比較嚮往穩定寧謐的家庭生活,然而,也恰恰在這方面,陳獨秀不能遂高君曼的心願。他天生 就是一個看輕家庭生活的人,走南闖北,屢遭風險,家人也跟著顛沛流離,很難過得上一段安逸的生活。特別是陳獨秀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之後,高君曼的生活就一 直充滿著動盪,甚至還陪著他一起坐過班房。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與高君曼嚮往的教授夫人的生活畢竟差距太大,只是憑著對陳獨秀的崇仰苦苦熬著。可是這一片 苦心偏偏又沒有得到陳獨秀的體諒。尤其在對待陳獨秀與高曉嵐的子女問題上,陳獨秀的固執和偏見極大地刺傷了高君曼的心。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陳獨秀把《新青年》編輯部遷到上海後,陳獨秀和高曉嵐所生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也來到了上海。他們白天在外工作謀生,夜間就 借宿於《新青年》雜志發行所的地板上,生活十分艱苦,人們看到後無不暗暗責怪陳獨秀。高君曼想把延年和喬年接到家裏去食宿,但陳獨秀堅決不同意。於是她跑 到好友潘贊化處求他勸勸自己的丈夫。並且哭訴道:「我是他們的姨母,又是繼母,我從名義上及感情上看待他們兄弟,一定會甚於我親生的兒女,但他不讓他們在家裏食宿,不知道這件事情緣由的人誰又會原諒我呢?」誰知道陳獨秀知道了這事以後,反而說「婦人之仁,徒賊子弟,雖是善意,反生惡果。」仍是不同意讓延年和喬年來家裏住食。

陳獨秀的固執暴躁和古怪乖張的生活方式,使高君曼忍無可忍,傷心透頂,終於開始了口舌之爭,繼而又發展到出手相打。高君曼自小就嬌生慣養,受不 得半點逆來之氣,更何況陳獨秀還振振有詞地宣布她是「資本主義」,她遂把愛情前景看淡,終於帶著自己所生的兒女,離陳獨秀而去。直到香消玉殞,也再沒有去 見陳獨秀一面。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

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省懷寧縣十里鋪(今屬安慶市)人。思想家、政治人物、語言學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及首任總書記。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創辦了著名白話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他於1927年7月被共產國際剝奪中共黨內領導職務。 1929年因為在中東路事件中反對當時中共提出的「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被開除黨籍。之後,陳獨秀思想開始向托洛茨基靠近,對斯大林進行了批判,並於1931年成立中國托派組織。

早年

1879年10月9日(清光緒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陳獨秀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府城內(屬於懷寧縣)。他2歲時父親陳衍中因瘟疫死於蘇州懷寧會館,先後由祖父陳章旭以及長兄陳慶元撫養成人,在家中學習《四書》、《五經》。1896年,17歲的陳獨秀通過院試成為秀才,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貢院參加鄉試落榜,未能考中舉人。 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書院,學習法文和造船。同年接受家族包辦婚姻,與高曉嵐完婚,後前往南京參加鄉試。

1898年,陳獨秀赴東北嗣父陳昔凡處,1899年年底,義和團在山東起事,於是陳獨秀回到安慶。

留學與辦報

1901年10月,陳獨秀自費留學日本,進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學日語。 1902年3月返回,組織青年勵志社。 9月,陳獨秀再次赴日,讀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陳獨秀在日本受到西方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1903年3月31日夜,陳獨秀、張繼、鄒容3人強行剪去湖北陸軍學生監督姚昱的辮子,姚向清政府駐日本公使蔡鈞控告,蔡照會日本外務部。於是,陳、張、鄒等因此被日政府強行遣送回國。

陳獨秀回到安慶後,1903年5月17日在藏書樓發表拒俄演說,創辦安徽愛國會,抨擊時政。陳獨秀等人的活動引起當局不滿,兩江總督端方電飭安徽統領韓大武稱︰「皖省之『勵志學社』與東京拒俄義勇隊互通聲息,名為抗俄,實為排滿,且密布黨羽,希圖大舉,務將何春台、陳仲甫一體緝獲。韓大武的文案吳汝澄是陳獨秀朋友,得到端方電令後,連夜把消息告訴陳獨秀。陳等人得到消息後逃往上海。至上海後,又和章士釗、謝曉石、張繼等人出版《國民日日報》,社址設在新閘新馬路梅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國民日日報。此後,他回到安慶。

1904年3月31日,陳獨秀和房秩五、吳守一創辦白話文《安徽俗話報》,「讓安徽人通達時事,長點見識」。他擔任所有編輯和發行工作。報紙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發行量從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為最受歡迎的白話文報紙之一。這份報紙從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頁,大約15000字。自第16版以後,該報又增加了16個話題,包括軍事、中國哲學、衛生學、天文學等。這些增加的話題幾乎都是他自己所寫,他使用三愛這個筆名,至少發表了50篇文章。後來由於受到政治壓力而停刊。

1905年秋,執教蕪湖皖江中學,在蕪湖發起成立反清組織「岳王會」並任總會會長。 1907年春,陳獨秀第三次留學日本,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學習,後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國等西歐文化。

1908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陸軍小學任國文史地教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陳獨秀應安徽軍政府都督孫毓筠邀請,回鄉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和安徽高等學堂教務主任。

1913年,陳獨秀追隨柏文蔚參加反袁項城「二次革命」,在蕪湖一度遭龔振鵬逮捕,後獲釋。

1914年春,反袁運動失敗後,陳獨秀再度赴日本,協助章士釗辦《甲寅》雜志。第一次使用筆名「獨秀」發表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開宗明義提出「人民何故必建設國家?其目的在保障權利,共謀幸福,斯成立國家之精神。」文中指出,要有愛國心也要有自覺心,「惡國家甚於無國家」,如果是一個人民在其中沒有權利,無幸福可言的國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國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輿論嘩然,不少人指責其不愛國。

1915年夏,陳獨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 9月15日創辦月刊青年雜志(由群益書社發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副題La Jeunesse),自任總編輯。 (1926年停刊)陳獨秀在這份雜志的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提出6個原則: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宣傳倡導「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指「科學」Science),批判儒教和傳統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響很大。

陳獨秀在1917年二月號的《新青年》雜志2卷6號發表《文學革命論》,認為中國社會黑暗的根源是「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 ,單獨的政治革命不能生效,「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需要先進行倫理道德革命,於是提出「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主張改文言文為白話文,文章內容也要趨向實際。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聘任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教授文學。得到北京大學校長的批准,他收集李大釗、胡適、魯迅和錢沅的作品。為了擴大編輯部,他將《新青年》遷到北京。

1918年11月27日,陳獨秀和李大釗合辦《每周評論》雜志。
在蔡元培擔任校長之前,北京大學的學生是八大胡同的常客。蔡元培擔任校長後,致力改變這種風氣。但陳獨秀卻依然流連在妓院之中。蔡元培起初還在報章上寫文支持陳獨秀,但後來迫於壓力,在1919年3月26日深夜的一次會議商議後,決定廢除北大的學長制,間接去除陳獨秀的校務職位並放他一年假期,陳因此在事實上離開北大。多年後,參會的胡適與湯爾和曾爭論3月26日的那次會議的結果造成的影響。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6月8日,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發表《研究室與監獄》,提出入監獄和入研究室,是青年人生最高尚最優美的生活。 6月11日,陳獨秀在城南新世界游藝場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被捕。 9月16日保釋出獄。

創立中國共產黨

1919年秋天陳獨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漁陽里2號。春,李大釗介紹共產國際遠東局外交人民委員部遠東事務全權代表維經斯基(吳廷康)及擔任翻譯的俄籍華人楊明齋來訪,策動陳獨秀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新青年雜志開始宣傳社會主義。 1920年8月,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任書記。 8月22日,俞秀松、羅亦農等人在陳獨秀家中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中共領袖時期的陳獨秀

1920年,陳炯明佔領廣州,孫中山率國民黨中央由上海遷往廣州,12月,陳獨秀應邀前往廣州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由李達做代理書記。陳獨秀在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廣東女界聯合會發表演說,批評傳統道德,引發當地守舊人士發起驅陳運動。 這時,他與胡適在新青年的政治立場上發生爭執,胡適強調新青年應該在政治上保持中立,陳獨秀則在第8卷中發表《談政治》加以抨擊。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陳獨秀沒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陳公博為廣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帶去他的信件和4點意見:「一曰培植黨員;二曰民權主義之指導;三曰紀律;四曰慎重進行征服群眾政權問題。在會議上,陳獨秀被缺席選為中央局書記。

陳當選中共中央局書記後,即於9月回到上海。 10月4日,他和楊明齋、柯慶施、包惠僧以及妻子高君曼5人曾一度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被判罰100銀元。

陳後被選為黨的第二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屆、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的總書記。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成都路召開中共二大。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8月9日,陳獨秀再次被捕,罪名是家中藏有違禁書籍。最後判罰陳獨秀大洋400元。

與共產國際的關系

新生的中共在各方面都有賴於共產國際的幫助。 1922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共與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陳獨秀和幾乎所有中共領袖最初都表示反對。 他也日益對莫斯科的意志和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指揮感到不滿。但是到了同年8月20日,陳獨秀主持西湖會議,終於勉強表示服從馬林傳達的共產國際指示,同意加入國民黨。隨後陳獨秀等人加入了國民黨。並前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四大。

陳獨秀一度將中共中央遷往北京,但在1923年二七罷工後,吳佩孚通緝陳獨秀、馬林,於是再度遷回上海。不久再遷廣州。 1923年6月12日,陳獨秀在那裡主持召開中共三大,並再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1923年9月,中共中央遷回上海。
1927年3月21日,當國民黨北伐軍佔領龍華時,中共在上海發動工人武裝暴動,陳獨秀在北四川路橫浜橋南鄭超麟家裡,向前線指揮部周恩來、趙世炎發布命令,攻打閘北天通庵車站、商務印書館俱樂部和北火車站,佔領了除租界以外的全上海。陳獨秀一度想掌握進入上海的東路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薛岳,但是白崇禧將薛岳調走,換上劉峙,於是陳獨秀下令加強上海工人糾察隊,准備進行防禦戰(蔣介石到上海),陳獨秀發表《告世界工人階級書》和《告中國工人階級書》。 4月4日,陳獨秀與剛從國外回來的汪精衛發表《汪、陳聯合宣言》,並隨汪去武漢。

4月12日,工人糾察隊和蔣介石直接沖突,發生四一二政變,國共分裂。

4月底在中共五大仍然當選為總書記,但是已經沒有實權了。

7月12日,鮑羅廷遵照史達林的指示,重新改組中共中央,由張國燾、張太雷、李維漢、李立三、周恩來組成臨時中央局兼常委。陳獨秀被停職,於是給臨時中央發了一封辭職信。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事變,共產國際和中共在中國的勢力中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8月7日,新來的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在漢口主持八七會議,禁止陳獨秀參加,在會議上公開批判陳獨秀對國民黨妥協退讓,犯有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陳獨秀認為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是吸收了中國當時最優秀青年的總匯。

與中共分道揚鑣

此後,陳獨秀由於對共產國際不滿,傾向於托洛茨基的主張。不過,他也不贊成同樣背離共產國際路線的毛澤東農民革命的思想。 1929年11月16日,陳獨秀因在中東路等問題上發表不同意見,反對當時中共提出的「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被開除黨籍。後發表《告全黨同志書》公開信。陳獨秀是少數經過30年代還倖存下來的中共領袖之一,但對自己所創建的政黨已經不再能產生任何影響。

1931年5月,陳獨秀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

江寧地方法院候審室門前之陳獨秀與彭述之

1932年10月15日,在國民黨巨額懸賞多年後,陳獨秀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創辦非法政黨的罪名逮捕,隨後移交南京政府。國民黨各地黨部、省主席、司令等紛紛致電中央要求予以嚴懲,共產黨也發表消息和稱他為資產階級走狗、反共先鋒的評論。另一方面,已經成為名動全國的大律師的章士釗主動免費為陳出庭辯護,胡適之、傅斯年等人紛紛出來為其說話。

1932年12月8日,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去電蔣介石,請求將其釋放。此外,知名的學者羅素、杜威等人也向蔣介石做出同樣請求。但蔣介石不為所動。

1933年以判處13年有期徒刑,1933年4月,公開開庭審判,章士釗在法庭慷慨陳詞,贏得旁聽一片贊譽。結果,陳被「以文字為叛國之宣傳」判處有期徒刑13年。囚禁於南京老虎橋第一監獄。此後,其自辯和章的辯護詞在天津《益世報》全文登載,其他報紙也紛紛報導,一時轟動全國,曾出版過《獨秀文存》的亞東書局公開出版了陳案的資料匯編,還被上海滬東大學、東吳大學選為法學系的教材。判刑後囚禁於南京。在南京獄中,陳利用國民黨的優待條件,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書籍,潛心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孔子、道家學說等,完成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論著。

1936年3月,在《火花》發表了《無產階級與民主主義》,指出「最淺薄的見解,莫如把民主主義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專利」。稱「民主主義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斯大林不懂得這一點,拋棄了民主主義,代之於官僚主義,乃至於把黨,把各階級蘇維埃,把職工會,把整個無產階級政權,糟蹋的簡直比考茨基所預言的還要醜陋。」

晚年

1937年8月23日陳獨秀提前獲釋。他曾向中國共產黨表示支持,共產黨也曾發表文章《陳獨秀先生到何處去》,並曾提出只要陳可以承認當年的錯誤就可以恢復黨籍。但陳拒絕認錯後,王明、康生等人在一些共產黨的刊物上說陳獨秀接受日本津貼,做「日特漢奸」,陳寫信駁斥,雖然事件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但兩者關系已經惡化。王明失勢後,周恩來曾多次託人勸說陳獨秀去延安,均被拒絕。陳獨秀為此對好友說,黨內的熟人都已經離去或逝去,現在對共產黨已不熟悉。

此後他拒絕出任勞動部長,拒絕蔣介石出資讓他組織「新共黨」,拒絕胡適的邀請去美國,拒絕譚平山要他出面組織第三黨的建議。

先後住在武漢、重慶。在重慶住院時,周恩來、朱蘊山都去醫院看望過他,周恩來更資助他100銀元,都被他拒絕。實際上當時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支撐,最後更被趕出醫院。 陳最後長期隱居在四川江津,以教書為生,保持低調,而且轉向了自由主義[來源請求]。此後對文學和民主發展,繼續當年在獄中的研究,特別對斯大林時代的反思,也被後人認為難出其右者。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因病於四川江津鶴山坪石牆院逝世,享年63歲。

『伍』 陳獨秀在中國歷史上起著怎樣的作用

摘 要: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民國以來,尤其是到五四運動、大革命和抗戰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無人不曉的歷史風雲人物,並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國一位有重要影響而十分復雜的歷史人物,又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雖然是紅極一時的名流,卻也是人生坎坷、命運多舛的悲劇人物。他的一生處在舊中國專制統治、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熱之中,個人的經歷充滿著驚險,受到的不幸遭遇和待遇,更是在整個近代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他的歷史功績是巨大的,也是無法磨滅的。然而由於受到所處時代的局限,他在執行國民大革命的錯誤決策以及後來的「托派」問題上也有不可推卸的個人責任。那麼對於這樣一位對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又有著種種是非的歷史人物,我們該如何進行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對此,我們認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無論是表彰,還是責難,都必須直面歷史真實,釐清界限,清楚是非。因此,本文是從陳獨秀的歷史功績和過錯兩方面進行闡述,理性的對其一生作簡要、客觀的評價。

一、 偉大歷史功績

由於陳獨秀的歷史經歷奇特、顯赫、曲折、跌宕,長期以來社會上對他的毀譽紛呈,褒貶不一,但誰也不能否定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正是他的卓越貢獻,所以人們至今都沒有忘記他,歷史也永遠的把他載入了史冊。

對此,陳獨秀傳記的一位作者指出:「如果把一個人與時代聯系起來的話,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起到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可稱為『辛亥革命時期』,代表人物是孫中山。那麼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起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可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代表人物就是陳獨秀。」[1]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見識的新觀點。

從陳獨秀的歷史業績來看,主要體現在其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的領袖作用以及建黨上的地位和在大革命之前的領導工作上。

他所創辦的《新青年》影響了幾代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鼓舞了永遠的後來者。陳獨秀曾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說:民主和科學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動力」,「若舟車之有兩輪焉。」[2]他正是高舉著這兩面大旗,領導了歷史和時代的潮流,啟蒙了一代熱血青年。這本雜志被當時的青年譽為「青年界之良師益友」、「青年界之明星」,可見《新青年》雜志及陳獨秀在青年中影響之深,連毛澤東也稱其為「自己的楷模」[3]

郭沫若也說:「對於封建社會舊文化的抨擊,梁任公、章行嚴輩所不曾做到乃至不敢做到的,到了《新青年》時代才毅然決然的下了青年全體的總動員令。」[4]

作為一位「開天闢地」的新文化運動的最早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偉人,被譽為「學界重鎮」[5],可以說5000年以來前無古人,毛澤東也贊他為「思想界的明星」[6]。他的許多著作中的精華,更是祖國文化精神的珍貴遺產和寶藏。

五四運動在他的影響和培育下,為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准備了思想條件和幹部條件,這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和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一件大事。他和李大釗一起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如今還在帶領中國人民為建設現代化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披荊斬棘。毛澤東說過:「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7]這個評價是符合當時實際的。

毛澤東還說:「陳獨秀給我的影響超過了其他任何人」,「在我一生的關鍵時刻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他和李大釗等把當時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集合起來……,創造了黨,有功勞,將來我們修中國歷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8]

著名的陳獨秀研究專家任建樹也說:「陳獨秀一生的思想演變,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縮寫。他的革命經歷大體上同中國民主革命的歷程同步前進,並相互影響。縱觀他的一生,兩件大事應該大書特書:一是提倡科學與民主;二是創建中國共產黨。這兩件事已經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必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確實,五四時期的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不僅點燃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功績將永留史冊。

二、主要錯誤

1、大革命中的錯誤

陳獨秀先生從叱吒風雲、光耀輝煌,再到罷黝離黨、曲折跌宕,其一生命運的突然轉折就起因於大革命失敗。

過去在共產國際的支配下,一直把大革命失敗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但是時至今日,歷史已翻過了好多頁,我們也應當撥開歷史迷霧,冷靜客觀的來審視當時的歷史和陳獨秀的命運。

大革命時期黨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共產國際右中有左,左中有右,操縱一切。第五屆黨代會之後,臨時中央已把陳獨秀排除在外。對此,陳獨秀說過「叫我如何領導?」並曾提出辭職。隨後在共產國際羅明納茲的操縱下,「八七」會議又對他缺席批判,加以罷默。陳獨秀毫不諱言,他作為總書記,也受國際組織紀律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執行了共產國際的指令,有「左」也有右的錯誤,願承擔責任;但在共產國際支配下把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他至死一直不服,並為此兩次拒絕到莫斯科。

陳獨秀說:「中國革命過去的失敗,客觀上原因是次要的,主要是黨的機會主義錯誤」,「當時中央負責同志尤其是我,都應該公開的勇敢承認過去這種政策毫無疑義是徹頭徹尾的錯了」,「幼稚的中國黨領導機關是要負責任的」。[9] 陳獨秀在承認和承擔錯誤的同時,還把犯錯誤的原因總結為,是「忠實的執行國際機會主義的政策」。[10] 因為當時的中共中央只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蘇聯在遙控,身為總書記的陳獨秀雖然持不同意見,並在事實上有過抵觸,但為了大局也只能是服從而保留自己的意見。「1926年上半年中共對國民黨新老右派的三次『妥協退讓』,完全是由共產國際、蘇聯及其在中國的指導者維經斯基、布勃諾夫、鮑羅廷等錯誤造成的,他們對這三次『妥協退讓』乃至其後中國大革命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如果說陳獨秀在這三次『妥協退讓』中也有責任的話,那也只負次要的責任。」[11]而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定論」,是「源於共產國際的需要和指示」,是「斯大林操縱下的共產國際,及共產國際操縱下的中共為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而定下了『右傾投降主義』的結論,歷史在沒有道義的情況下記下了同歷史事實不符合的結果」。[12]

毛澤東也表示:「大革命中,我們黨犯過右傾錯誤;十年內戰,八年抗戰時期,我們黨又犯過三次『左』傾和抗戰初期一次右傾錯誤,都是來自第三國際。」[13]

現在,隨著俄羅斯檔案新材料的開放和利用,史學界對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的責任進行深入探討後得出的結論是:大革命失敗的主要責任在共產國際和斯大林,陳獨秀只不過是受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錯誤領導,只能承擔執行錯誤路線的次要責任。對此,有人統計過,1923—1927年蘇共中央政治局專門討論中國共產黨問題的會議122次,作出了738個決定。平均兩天半一個決議,事無巨細地遙控指揮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中共的很多重大事情,如與國民黨合作、對中山艦事件與整理黨務案的處理等,都得聽命於莫斯科。等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出於本國利益考慮,把一切責任推向陳獨秀,把一切錯誤也推給陳獨秀。

既然如此,則過去在很大程度上因陳獨秀長期受到批判而延續下來的關於「大革命失敗」的錯誤認識,隨著今天對陳獨秀功過是非的正確評價,也應該矯正過來,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即不能將大革命失敗的主要責任歸於陳獨秀,作為中共中央的領袖,即便要負部分歷史責任,也只能是相應的執行錯誤決策中的連帶責任。

2、加入托派(托洛茨基主義派的簡稱)的錯誤

這是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陳獨秀犯錯誤的第二個主要原因。他參加「托派」,與黨發生分歧,干擾了黨的革命斗爭,並被開除出黨,「然而他與黨的爭論,仍是革命陣營內部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路線和方法上的分歧。」[14]即使後來他被捕關在國民黨監獄里,也沒有在國民黨的威脅、利誘面前屈服過。

事實上陳獨秀本人也是反對分裂和破壞黨的,當他看到托派的主張不利於抗戰,與自己的抗戰救國的願望相悖時,竟對托派給以嚴厲批評,出獄後斷然拒絕了與托派的聯系,並申明與其「各奔前程」。[15]

歷史也已經向我們證明,他並不是「反革命」、「漢奸」、「叛徒」。過去強加給他的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已經被黨的文件和歷史資料一一否定了。

三、簡要評價

歷史已經過去,當再次回顧先烈走過的路時,我們確實需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進行理性的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我們無需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苛求那個時代的人。畢竟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既是中國革命極其復雜的時期,又是中國共產黨的幼年時期,而他作為黨幼年時期的領袖,自然就註定了他免不了要受到所處時代的局限。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把一代領袖當作神,更沒有必要從反面神化他,我們應該把他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去看待,不誇大、不貶低,還他一個真正的面貌。這樣才能更客觀更公正地評價陳獨秀這位重要黨史人物。

就其貢獻而言,五四運動前後至大革命時期的陳獨秀,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倡導了民主和科學的新思潮;作為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是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引導時代前進的。不論是倡導新文化運動,還是傳播馬列主義,乃至創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僅從這一點來說,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驅,偉大的啟蒙運動者,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乃至20世紀的精神領袖等光環和榮耀形容都不為過。郭德宏也在《略論陳獨秀的歷史地位》中說他有七大歷史貢獻,五大傑出成就,一個傑出表率。這些都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然而,由於受歷史條件、共產國際、黨以及自身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他和全黨對革命形勢的認識也存在不足的一面。作為那個復雜歷史時期的領袖人物,他沒能超越共產國際和聯共中央對中國的國情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所以在共產國際的控制下,不善於玩政治的陳獨秀就難免會發生某些失誤。

但是,人們卻一直習慣於一筆抹殺陳獨秀前期的巨大歷史功績,而無限誇大他後期的重大錯誤,把陳獨秀粉作是右傾機會主義、取消主義、甚至托洛茨基主義代名詞。很明顯,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周恩來也說:「『陳獨秀創黨有功。』我想,對於這樣光輝時代的總司令和創造了黨有功的人物,即使他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及開除黨後搞了托陳取消派,也應該全面研究」。

而廖蓋隆的結論是:「總觀陳獨秀的一生,他的歷史功績是主要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任建樹先生也認為,「作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之一,陳獨秀的功績是偉大的,而他所犯的錯誤與之相比是微小的,歷史終究會發展到給陳獨秀樹銅像予以紀念。」

縱觀陳獨秀的一生,可以說,都是為國家民族奔波奮斗的一生,是大公無私的一生,其歷史功績是巨大的。所以,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陳獨秀理所當然地應該佔有一定的地位。然而,我們在充分肯定陳獨秀早期的歷史功績的同時,還必須指出,由於各種復雜原因,陳獨秀在大革命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也有一些不可推卸的個人責任和錯誤。但是,陳獨秀的功就是功,過就是過,既不能用他早期的功勞去掩飾其後期的錯誤,也不要以他後期的錯誤去否定其早期的功勞。對於陳獨秀早期的歷史作用,應予充分地肯定,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因此,我們可用評價毛澤東的功過的立場來評價陳獨秀,雖然犯有錯誤,但相比其功勞,錯誤是次要的,功勞是第一的。我們應當宣傳他的歷史功績,確認他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永遠紀念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高舉陳獨秀最先舉起的民主、科學、社會主義三面旗幟前進,把社會主義建立在民主和科學的基礎上.為民主、科學和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的勝利而奮斗。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一個客觀真實的陳獨秀一定會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陸』 陳獨秀在誰的幫助下在哪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陳獨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陳獨秀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3月24日,陳獨秀受陳炯明之邀在廣東建黨。

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6)陳獨秀在歷史書多少頁擴展閱讀: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政論家。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大專家、大學者。陳獨秀一生一心為公,光明磊落,絲毫不搞陰謀詭計,不以權謀私。

即使在艱苦困頓的晚年,他不接受敵人的饋贈,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生毫不妥協。

堅決地揭露和批判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和社會種種弊病,代表了社會良心,為後人做出了傑出的表率。

『柒』 陳獨秀是人教版歷史書上哪一本的

陳獨秀是近代歷史人物,中國近代史在八年級上冊。

『捌』 陳獨秀的泛封建論

陳獨秀「封建=前近代=落後」公式的提出
將「封建」指稱近代中國,特別是指稱中國的一切落後屬性,首見於陳獨秀的言論。
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並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此為新文化運動的開篇之作。該文以「自主的、進步的、進取的、世界的、實利的、科學的」新精神號召青年,並抨擊與之悖反的舊精神——「奴隸的、保守的、退隱的、鎖國的、虛文的、想像的」。在「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一目中,陳氏說:「舉凡殘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訓,而不可謂誣,謬種流傳,豈自今始!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晰種之所為,以並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尊重廿四朝之歷史性,而不作改進之圖;則驅吾民於二十世紀之世界以外,納之奴隸牛馬黑暗溝中而已,復何說哉!」《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
陳獨秀把各種陳腐、落後的現象全都歸之於「封建制度之遺」,「封建」被指為陳腐、落後之淵藪。他認定,正因為有此「封建制度之遺」,使得當代中國人與白種人(時稱「皙種」)相比,思想落後千年,故中國新青年的使命是「反封建」。
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陳獨秀關於歷史階段性進程的表述接近於共產國際的提法,1920年10月他在《國慶紀念底價值》中說:「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會主義,這是社會進化一定的軌道,中國也難以獨異的。」《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8頁。這里的「共和」約指資本主義政體,其所述「社會進化一定的軌道」已接近於下列程式: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陳獨秀1922年在總結辛亥革命的教訓時,有如下分析:「辛亥革命所以失敗的原因……也正以當時中國幼稚的資產階級,未曾發達到與封建官僚階級截然分化的程度。」《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448頁。將當時的官僚階級冠以「封建」,也即把現實中國納入「封建社會」。
在一封書信中,陳獨秀論及現實中國為「封建」所籠罩,他說:「封建時代之道德、宗教、風俗、習慣,仍復遺僵印影,呈其餘勢,善惡是非之辨,遂紛不可理。」《答程師葛〈德、智、體〉》,《陳獨秀論文選編》(上),三聯書店,1984年,第129頁。
二、陳獨秀「反封建」說從日本、法國移植而來
有關「封建」概念的把握,陳獨秀超越中國傳統,沒有將其限定在政治制度(「封土建藩」的分封制)上,而擴大為一種中西相互比照的社會制度,這顯然是受到嚴復的影響。嚴復翻譯的《社會通詮》以「封建」對譯feudalism,認為中西皆有封建制的歷史,此種認識被陳獨秀所接受。然而,五四時期的陳獨秀與嚴復又頗相差別:嚴復認為中國的封建制行之夏、商、周三代,止於周末,秦以後為「霸朝」(君主專制制度),而五四時期的陳獨秀卻將中國的封建社會大加伸展,一直延及近代。
陳獨秀何以別出心裁,將「封建」的外延作如此巨大的擴張呢?陳氏本人並未對此加以說明,我們只能取「知人論世」法,略考陳氏生平,以探究其新說的來源。
清末民初出現留日熱潮,陳獨秀為此一行列中人。1901年11月,他首次自費留學日本,次年春回安慶;1902年9月至1903年4月,他再次赴日,在東京成城學校習軍事,1903年春回國,辦《安徽俗話報》,以通俗文學宣傳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以後又三度赴日,曾就讀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早稻田大學。最後一次(即第五次)赴日,是1914年7月到東京,協助章士釗編《甲寅》雜志,1915年夏自日本返國,在上海創辦月刊《青年雜志》(從第二捲起更名《新青年》,編輯部遷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輿論發祥地。
陳獨秀旅日,時間跨度在1901年至1915年,正值明治末、大正初,日本剛剛走出封建階段(鐮倉幕府、足利幕府、德川幕府的700年,是日本的封建時代),邁入近代門檻。明治間的日本啟蒙思想家仿效法國啟蒙運動的提法,將過往的、落後的制度及觀念、習俗稱之「封建的」,並將德川時代的社會特徵概括為二:封建與鎖國,稱「封建制度」與「鎖國政策」是「德川時代的重要的兩個基本性格」,而「立憲制」與「封建制」的對立,「開國」與「鎖國」的對立,是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兩大題旨。〔日〕《明治文化史》4 《思想言論?序說》,原書房,昭和五十五年,第4~5頁。此類論述在明治、大正年間的書報文字中隨處可見。
以被稱之「日本的伏爾泰」的福澤諭吉為例,其幕末明初思想文化批判的鋒芒,直指僵化的封建制度。福澤氏是把「封建」作為歷史進程的一個必然會被超越的階段,來肯定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等「反封建」舉措的,他說:「廢藩置縣並非出於執政者的英斷,執政者只是受國內的智力所驅使,而採取了實際措施而已。如上所論,由於全國的智力,形成了輿論,輿論之所歸,促進了政府的改革,廢除了封建制度。」〔日〕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文明論概略》,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65頁。這就清楚地指出,明治維新的精義是「廢除封建」,而「廢除封建」是時勢使然。
與福澤氏同時期的哲學家西周對封建制的評析深入到哲理層面,他從「政教之所別」的觀點出發,批評來自「漢土」(即中國)的「儒教」、「孔子的教」〔日〕西周《百一新論》卷之上,《西周全集》第1卷,宗高書房,昭和三十五年。。這種「儒教批判」和「孔子批判」,在明治間的日本,是與「封建批判」相為表裡的,因為日本德川時代的封建制度(表現為幕藩體制)是崇儒尊孔的,儒學(朱子學)與國學是其兩大精神支柱,故明治間的「廢除封建」伴隨著「儒教批判」和「孔子批判」。明治晚期遠藤隆吉著《支那哲學史》(1900年出版),指孔子為中國之禍源,尊孔為中國精神守舊之因。此說為章太炎《訂孔》所援引。明治間日本思想界的這種論析,影響了章太炎、鄒容、魯迅、周作人等,陳獨秀當然也不例外。陳氏五四時期的反孔批儒,正是這種影響的反映。而陳氏反孔批儒的特色,是將「反孔」納入「反封建」的大格局之中。
有「東洋的盧梭」之稱的中江兆民也是反封建的健將,反對封建等級制和蒙昧主義是中江氏眾多論著的鮮明題旨,這給陳獨秀留下深刻印象。《民約譯解》是20世紀初留日中國人爭相傳閱之書,經由此書,高舉「反封建」旗幟的法蘭西大革命為中日兩國知識分子所知曉,陳獨秀追慕法國革命,也由此發端。《三醉人經綸問答》1904年摘錄刊登在《平民新聞》上,與《一年有半》同為20世紀初新銳的反封建之作,也是此時游學日本的陳獨秀研讀之書。
綜論之,略具法蘭西啟蒙運動風格的明治——大正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將「封建」作為批判對象。而嚮往法蘭西式的民主自由精神的陳獨秀,恰於明治末、大正初游學日本,深受此種反封建的啟蒙之風濡染。
陳獨秀第五次游學日本期間,正值日本近代史上繼「自由民權運動」之後的第二次民主高潮,即所謂「大正德謨克拉西」,此一運動發生在大正年間(1912—1926),而批判封建制遺毒,即為這一民主運動的題旨之一,這無疑給陳氏以啟示。
大正初年,憲法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美濃部達吉在《憲法講話》等文中提出,天皇大權非個人私權,而是作為國家元首行使的權能,這便是著名的「天皇機關說」,與絕對主義的「天皇主權說」相對立。政治學者、東京帝大教授吉野作造則將「德謨克拉西」闡發為二義:一為民主主義,倡言主權在民;二為民本主義,倡言以民為本。吉野作造是李大釗的老師,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二人互通信息,相互支持參見呂萬和《李大釗與吉野作造》(《人民日報》1979年10月7日)。。陳獨秀與大正民主運動人士有無這類直接聯系,尚待考證,但大正民主運動給陳氏提供示範,則是毫無疑問的。五四時期陳獨秀高舉「德謨克拉西」(民主)和「賽因斯」(科學)兩面旗幟,顯然與此相關。當舊營壘惡攻新文化運動時,陳氏理直氣壯地回敬道,要擁護那「德先生」,以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以反對舊藝術、舊宗教。參見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年1月15日)。這些觀念與語匯里都可以見到日本「大正德謨克拉西」的影像。
總之,以抨擊「封建」作為近代民主運動的中心題旨,是陳獨秀從日本明治、大正之際的啟蒙思想中借取的一種法蘭西式的激進民主主義觀念。
以「封建」作為落後、腐朽、反動、古舊事物的總名,並非陳獨秀自造,也不是明治間日本人的首創。此一用法始於18世紀法國,初現於啟蒙思想家的文辭中,盛用於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狂飈之際的法國人將一切陳舊、落後事象皆冠以「封建」,法國大革命的使命被認定為「摧毀」「舊社會中貴族制和封建制所產生的一切」托克維爾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60頁。。此種用法又傳到英國,18世紀末葉,英國議會中的改革派批判貴族保守派,常將其戴上「封建」的帽子。由此,自18世紀末葉以後,「封建主義」在西歐成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的基本標志。19世紀中後葉,日本啟蒙學者(福澤諭吉等)承襲西歐這種以「封建」為惡謚的用法,故陳獨秀從日本借取的「反封建」命題,源頭可追溯到18世紀的法國和英國。

『玖』 陳獨秀簡介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 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拾』 陳獨秀的一生該如何評價

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既有早年的輝煌,也有晚年的凄涼。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

陳獨秀由一位叱吒風雲的革命者、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轉而接受託洛茨基主義,後來雖然脫離托派,但最終沒有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來。這是他的人生悲劇。

在指出陳獨秀的錯誤和悲劇的時候,要看到他的錯誤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更重要的在於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他的悲劇,也有著時代條件的限制和影響。

陳獨秀帶來的影響

第一,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

第二,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產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

第三,陳獨秀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的陣地。《新青年》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閱讀全文

與陳獨秀在歷史書多少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