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哪個皇帝對後人影響最大

歷史上哪個皇帝對後人影響最大

發布時間:2022-10-02 15:27:29

① 秦始皇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詩曰: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他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有人說秦始皇是聖君,不論暴君也好,聖君也罷,談中國歷史是繞不開秦始皇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自稱皇帝,這給後世所有皇帝一個標桿,那就是作為皇帝必須完成天下統一大業。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除了南北要塞屯有重兵外,國內只布置了少量軍隊,大有劍戟入庫,馬放南山的息兵之意。息兵是統一的目的,沒有了諸王割據,天下就太平了,就可以安心發展民生與經濟。漢承秦制,統一依然是漢帝國的主題,四百年大漢江山,將統一的思想融入了國人的血液之中。

中國無論怎麼分裂,最終是要統一的,此乃分久必合之勢;歐洲諸國僅僅在羅馬帝國時代統一過,之後統一歐洲成為一個遙不可及夢。秦國依法治國,事無巨細,皆有法式。後世雖然以儒治國,但各朝各代都有法律來治國,儒學治表,法家治里。依法而治者,國強民富;依儒而治者,國弱而民貧。比如明清兩朝,雖有法律,但是儒學更加昌盛,明清兩朝的百姓並不富裕,軍隊戰鬥力也沒有保持多長時間。

② 歷史上有哪些帝王開創了影響後代的盛世呢

多年之前,一部小說《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發不少人喜歡上了明朝這一段歷史時期。如今,正在熱播的歷史古裝劇《大明風華》,又勾起了大家對明朝這段歷史的回憶。其中梁冠華老師所飾演的朱高熾讓人印象深刻,雖然看到梁冠華老師就會想到那個破案如神的狄仁傑,不過梁老師演技還是杠杠的,將朱高熾的仁義以及政治智慧演繹得淋漓盡致。

修繕政策,平反冤案,緩和統治內部矛盾

朱元璋跟朱棣兩個人都沙場上的老將,法律政策都比較嚴厲,然而朱高熾卻認為,很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由此,他命令內閣會同司法官員務必復查每一個判定有死刑的案件。他還頒布一份詔令,告誡司法當局,所有刑罰都要根據法律判決,且在宣判前要復查對犯人的指控。此外,又明確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並盡量避免株連犯人的親屬。

另外,朱棣是靠鐵血手段登上皇位,大肆迫害了朱允炆的舊臣,他們的家眷都被罰為奴僕,這算得上朱棣的一筆政治黑賬。朱高熾登基後赦免因為靖難之役被罰沒為奴的罪臣及家眷,名聲好的官復原職,名聲不好的發放土地自謀出路。特別是針對被朱棣定性為奸臣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大大消除了朱棣的政治黑料,為大明王朝的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終年47歲。死後被謚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後世也一直流傳著他的故事。

③ 武則天和孝庄誰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武則天和孝庄皇後,兩人都是封建時期的傑出女性。但如果你要說誰的影響力最大,誰的影響力最大。那就是武則天了。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知道,古代社會的女性地位很低。一個女人想要登上王位,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是武則天做到了。不僅如此,武則天也做得很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武則天,女皇帝,比歷史上大多數男皇帝表現得更好。不過,小庄也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當康熙在舊金山的時候,小庄拿出了他所有的財產來獎勵他的士兵。每當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時,小庄都會第一時間捐款支持子孫事業。小庄與皇權無關。她的模範行為為天皇增加了12點尊敬。這使小庄成為清朝後宮的模範。但除了幫助培養兩代皇帝之外,小庄並沒有真正的武則天更多。還有他們的身份,位置,角度。所以沒有太多的對比。

④ 歷史上哪一位皇帝貢獻最大

當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有人投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等等。其實往大的歷史認知感和對後世整個中國史和世界發展史的影響和作用來定論,還是秦始皇。他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偉業,完成了秦代歷代先王的夙願。統一了中原大地,結束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的紛亂。雖然有奮六世之餘列。秦朝歷代先王的統一時機在嬴政手中得以實現。他有五大巔峰貢獻,影響了中國後世兩千餘年。統一中國,讓後世中國人有了一統思想。統一文字,思想文化上的革新統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加強了生產經濟的徹底改制。統一行政體制。加強了中央皇權統一和推廣了郡縣制,奠定了後世各朝代的行政體制。開疆擴土。中國版圖直跨南海。綜合他的歷史使命和作為。對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影響,他是偉大帝王。

⑤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對後世的影響力更大呢

漢武帝和秦始皇都是非常偉大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全國統一大業的皇帝,而漢武帝被稱為漢朝最厲害的皇帝,在位期間征服匈奴,開疆擴土,也為整個歷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要比較漢武帝和秦始皇,兩位皇帝誰才能算是真正的千古帝王呢?其實縱看歷史,能被稱為千古帝王的皇帝也不知他們兩位,但時間越早我們會感覺功績越大,畢竟到了後期各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不過從朝代的時間來看,漢朝算是完爆秦朝了。

所以秦始皇對全國的實際掌控能力並不強,所以各方起義的速度才會那麼快,因為根本就抵擋不住。只要有一個敢站起來出頭,其他人也會蜂擁而上想要復國。導致最後秦朝被項羽攻破,但項羽的思想還是老一套,和秦始皇相比還要倒退一些,所以項羽是註定拿不到這個天下。

劉邦因為採用了一套和相遇完全不同的政治框架,才能讓天下信服。劉邦將劉氏子孫親自分封到各地,而且讓他們成為間接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在獨立國境內享受到的權利和之前諸侯們的一樣,但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親信,所以加強了管理。

⑥ 清朝的帝王中,哪幾個皇帝對後世的影響比較大



最後,對於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間還通過改土歸流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促進了今雲南、廣西、貴州、廣東、湖南等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愛新覺羅·胤禛在歷史上的一大功績,也是雍正比康熙、乾隆皇帝更加推動歷史進步的體現。為此,雍正皇帝在歷史上還背上了不少罵名,促使其歷史形象長期被抹黑。不過,歷史總會給他一個公正地評價。正如雍正皇帝所說的那樣——「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⑦ 誰是中國歷史上對後世正面影響最大的皇帝呢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明太祖:朱元璋跟劉邦都是中國屌絲逆襲的典型。朱元璋從南向北橫掃了中國——這是中國歷史的第一次。

康熙:他也是中國皇帝的標桿之一。

這幾個是我的最佳。如果只能選一個,我會選擇漢武帝。

因為,某種程度上,他決定了中華文明的底色!

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一位皇帝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最大呢

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大多數時間里底層民眾都處於戰亂、飢餓、封閉、愚昧的黑暗社會,人們嚮往的強漢盛唐,不過是上流社會的狂歡,與底層民眾無關。對於底層百姓來說,漢蒙滿誰當家並沒什麼分別,一樣的剝削壓迫,只要能讓百姓有隔夜糧,那就是好皇帝。當然了,歷史上這四位皇帝的功績,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

三、隋文帝。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後,中原大地陷入長達三百年的分裂戰亂時代,世家大族把控朝政,民不聊生。北周貴族楊堅奪權建隋,統一南北,開創三省六部制,始行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寒門士子得以參政。自隋朝以來,唐宋元明清莫不是承襲隋制,除去短暫分裂的唐末五代,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相對統一狀態,隋文帝功莫大焉。

⑨ 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的貢獻最顯著,對後人的用處最大

中國封建王朝的開拓者——唐太宗李世民 歷史地位 : 民族英雄 , 天可汗 , 天朝千古一帝。 (註:天可汗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個被成為天可汗的人,唐肅宗也被外藩稱為天可汗) 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書法家,詩人.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 . 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貞觀之治 616年至649年的疆域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 《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唐國強飾)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開放國境 由於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到了隋朝時中國已經幾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贊嘆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為大唐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王朝,比漢朝的僅限於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在設立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政治清平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政治,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有點像他的學生)。 五、商業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貞觀之治」總結 1 含義 :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歷史上把這一時期比較清明的封建統治稱為「貞觀之治」。 2 原因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3 政績 :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 第五: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天可汗之路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第一個時期,唐太宗時期,全面擴張,四面出擊。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國軍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歷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極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松贊干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范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麼快,嚇得大病起來,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第二個時期,征戰高句麗 高句麗雖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貢,但實際上卻對唐朝持懷有敵視態度。到後來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為援助處於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新唐書》:「(百濟)與高麗聯合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並統一被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地區(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范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放話給薛延陀:我們父子都要去打高句麗,長安空虛,你要是想犯賤只管放馬過來!這么生猛的話,薛延陀當時就嚇得氣短了一截(《舊唐書》載後來高句麗用厚利誘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氣懾不敢動」)。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這一塊地方了,趁著我還沒死,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掉。 夏季,徐世績暗渡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高句麗士兵大駭。營州都督張儉和優秀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高句麗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高句麗卑沙城,俘虜八千人。上百年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得以在鴨綠江邊閱兵。 不久,李績和李道宗所部進逼遼東城下。高句麗軍數萬來援。有人建議說高句麗軍多唐軍少,應該堅守。可是李道宗說高句麗人仗著人多以為我們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我們就是要攻擊他們,殺殺他們的銳氣。李績說我們被派來就是負責替皇上掃馬路的。現在馬路不幹凈,我們怎麼能躲呢。於是唐軍處於劣勢卻猛烈出擊,高句麗兵始料不及,被沖亂陣型大敗而歸。唐太宗大軍兵到後,把遼東圍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著刮南風的機會,唐太宗指揮士兵點燃城池西南樓,順風放火。高句麗軍抵擋不住了,遼東陷落。唐軍殺高句麗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有百姓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發。烏骨城派兵一萬支援,被唐軍擊退(此戰唐軍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戰而降。唐軍繼續向安市進發。高句麗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靺鞨、高句麗兵十五萬來救援,被擊敗。高延壽向唐軍乞降,來到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鑒》上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對他們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高延壽等人「皆伏地不能對」。唐太宗將降軍中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高句麗人悉數釋放。 安市城小而堅,在城主楊萬春的抵抗下,唐軍圍攻數月不克。長孫無忌以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而這種方式過去一直是唐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最終唐太宗決定暫時停止這次出征。9月,唐軍班師。這次征伐高句麗,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遷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余級。在唐軍,戰士陣亡的約2000人,損失最大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 此戰雖重創高句麗,但是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最終卻未能滅亡高句麗。因此,唐太宗認為這戰屬於戰敗了,痛心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但這戰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這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以來上百年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為今後唐朝徹底征服朝鮮打下了基礎。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倒是有個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隻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餘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並俘虜之。此外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匹。 地緣戰略思想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唐太宗關於地緣戰略問題的理性認識,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地緣關系及其作用法則謀取和維護唐王朝利益的戰略思想。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中國古代地緣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現代的獨具特色的思想內容。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土廣大,邊界線綿延曲折,地緣形勢復雜,並隨時間推移而發展變化。歷觀這一時期唐與周邊所發生的諸多地緣關系,既有與唐軍事利益攸關的,也有與唐政治、外交利益攸關的,還有與唐經濟利益攸關的,更多的則是幾種利益兼而有之,錯綜復雜。唐太宗比較成功地處理了與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諸國、高麗、新羅、百濟等國之間的關系。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正是在處理與周邊地緣關系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產生、發展並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具有他個人的獨有特色,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貫穿於他的地緣戰略思想的始終。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積極進取。這是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最顯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邁是歷代許多帝王所不可比擬的,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是靈活應對。唐太宗在重大變故面前不驚慌失措,他能夠依據客觀形勢和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較大程度地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三是冷靜務實。唐太宗鑒於隋亡教訓,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窮兵黷武的缺陷,注意結合現實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推行務實政策。四是措置有序。無論是北擊突厥,還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經略西域,都是先急後緩、由近及遠,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從中亦可見唐太宗地緣戰略決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業績斐然。史載:「(貞觀十四年)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於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邁之氣魄,重新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疆土,為後來中國版圖的確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這一輝煌業績的獲得,是與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來,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裡面也不乏可取之處。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包含豐富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著眼於爭奪關中、鞏固「中國」的固本思想。其中居重馭輕的關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業的「根本」,也是其地緣戰略思想的出發點。 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國」之思想,既有傳統政策沿襲之因素,又有出於當時初唐政治、經濟背景考慮之因素,特別是對地緣因素的考慮,為鞏固政權、密切中外關系、發展經濟進而增強國力而不得不為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緣藩屏思想,主要體現在以「懷輯」政策綏納歸附民族,並將其內徙安置在唐周邊地區的一系列行為上,從而達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三)縱橫捭闔的地緣制衡思想。 其主要內容有:①遠交近攻,各個擊破。②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勢力均衡。③聯近抗遠,服近懾遠,穩定近鄰以攻擊或威懾遠方政權。④唐太宗還有針對某一特定政權內部制定的制衡思想,旨在分化瓦解其勢力,造成內部爭權奪利,削弱統治實力,這尤其體現在對薛延陀的問題上。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皇帝對後人影響最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