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泰國歷史是怎樣的
1238年,泰國歷史第一個國家素可泰王國建立。1350年大城王國建立,1767年亡於緬甸入侵,1769年華裔鄭信驅逐緬軍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拉瑪一世建立曼谷王朝至今,拉瑪五世在19世紀末改革,1932年實行君主立憲制。
Ⅱ 泰國的歷史
「泰國歷史簡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 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公元1356年)的都城。
Ⅲ 泰國的歷史沿革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 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繁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迦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鄭信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鄭信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在王宮不幸遭槍擊身亡,而王弟年僅19歲的普密蓬繼承王兄王位,成為拉瑪九世。也就是現任國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Ⅳ 泰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王國
1932年6月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1939年5月改名泰國。1941-1945年被日本侵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又再改稱為泰王國。
Ⅳ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Ⅵ 想了解泰國的歷史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Ⅶ 泰國有幾久歷史
泰國這個國家我接觸了2年 自己也去過,總的來說是一個落後慵懶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男人跟我們中國意義上的男人完全不同,所以大多選擇去做人妖了 剩下的在中國也稱不上男人 又懶又無賴 這是一個讓人看不到希望的國家
Ⅷ 泰國歷史。
泰國歷史是顧名思義就是泰國領土上發生的歷史。泰王國原名暹羅,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並逐漸宣布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歷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拉瑪二世(1809年—1824年)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年—1851年)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年—1868年)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年—1910年)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Vajiravudh國王(1910年—1925年)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國王(1925年—1935年)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國王繼位(1935年—1946年)。國家由暹羅更名為泰國,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現任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是曼谷王朝的拉瑪十世國王。
Ⅸ 泰國歷史
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距今約13000年至7000年間,便有人生活在泰國河流附近的岩溶洞穴里,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墮羅缽底國,此時,商業、佛教、文化已較發達。10世紀時,高棉人的吳哥王國崛起,墮羅缽底國被吳哥征服,成為吳哥王國的屬地。13世紀,泰國地區的泰族開始強盛。公元1238年泰族首領坤.邦克郎刀聯合另一泰族首領,打敗了吳哥王國的軍隊,,並以素可泰為中心,建立了素可泰王國。這是泰國歷史上信史可考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國建立後,不斷向四周擴張,至
坤蘭甘亨國王統治時期,其控制范圍不但包括今日泰國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緬甸丹那沙林地區,南抵馬來半島北部。坤蘭國王注重發展生產,使素可泰的農業、漁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呈現出一片興旺景象。國王還倡導佛教,廣建寺廟。為維護國家的統一,他還創造了統一的文字,為今日的泰文奠定了基礎。由於坤蘭甘亨國王的豐功偉績,泰國人民尊稱其為「蘭甘亨大帝」。14世紀中葉,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太守烏通在周圍擴張勢力,不久宣布脫離素可泰,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即大城王朝。1378年,素可泰被阿瑜陀耶王國降服。到17世紀時,阿瑜陀耶已控制了現今泰國的大部分領土,柬埔寨為其附屬國,其勢力南達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成為中南半島上的強國。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泰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海外交流遠及歐洲各國。18世紀後,阿瑜陀耶統治集團內訌加劇,國力日衰,1767年都城被緬軍攻破,歷經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阿瑜陀耶淪亡後,全國陷於四分五裂狀態,人民掀起了驅緬復國的斗爭。達府軍政長官鄭信(祖籍廣東澄海)起兵抗緬,力量不斷壯大。1767年10月,鄭信的軍隊殲滅了阿瑜陀耶的緬甸守軍。同年12月,鄭信登基為王,建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五朝。經過幾年征戰,
1770年重新統一了國家。由於連年征戰和對內政策失誤,1782年,故都阿瑜陀耶城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封建主斗爭,在柬埔寨前線的將士披耶卻克里趁勢趕回吞武里,處死了鄭王。歷時15年的吞武里王朝就此消亡。除此之外,泰國先後遭受葡萄、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泰國與英、法簽訂條約,成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1932年以前,泰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1932年,人民黨發動政變,扒翻君主制,國王作為君主立憲的象徵被保留下來,國家權力轉到國會、內閣、法院方面。1932年革命後,憲法規定國王是國家元首,並且擔任武裝部隊統帥,又是宗教的最高護衛者。今天的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這個王朝的第九位國王,號稱拉瑪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