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
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1949年9月,寧夏解放;12月,成立寧夏省,沿用寧夏原稱。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1)寧夏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上游、河套西部。簡稱寧。介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面積5.18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465.5451萬。轄5地級市、2縣級市、11縣、9市轄區。
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
寧夏得黃河水灌溉,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歷史上是「 絲綢之路」的 要道,素有「 塞上江南」之美譽。
寧夏地居內陸,遠離海洋,位於中國季風的西緣,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正當冷空氣南下之要沖,夏冬處在東南季風西行末梢,形成較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2~68)。
具有冬寒長、夏熱短、春暖快、秋涼早;乾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風大沙多;南涼北暖、南濕北乾和氣象災害較多等優點。
西部大開發以來,寧夏加大了投資環境改善的力度,並取得了的顯著成效。到2002年底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達467家,涉及機械、電子、能源、冶金等工業及農業、水利、科技、醫療衛生、環保、扶貧等30多個行業和領域。
投資客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科威特、日本、義大利、挪威、澳大利亞及港澳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國際大公司、大商社如日本松下、山崎馬扎克、新加坡中策集團、韓國三星、泰國正大、挪威埃肯集團等開始在寧夏投資。
B. 寧夏近代歷史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C. 銀川的歷史沿革
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
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並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鳳凰城名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隻鳳凰,看到這里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東門外的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綉,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D. 寧夏石嘴山市有多少年歷史
石嘴山簡介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鄰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左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石嘴山市成立於1960年,現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土地總面積5309.5平方公里。總人口744291人,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點20.3%,呈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總面積4703平方千米。總人口744291人(2009年9月)。
市人民政府駐大武口區,郵政編碼:753000。代碼:640200。電話區號:0952。拼音:Shizuishan Shi。
石嘴山市 面積4703平方千米,人口744291萬人(2009年9月)。
石嘴山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
大武口區面積1007平方千米,人口25.9萬人。郵編753000。
惠 農 區面積125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編753200。
平 羅 縣面積2251.6平方千米,人口29.85萬人。郵編753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石嘴山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南暢北通,西高東低,山川雄健,景色秀麗。賀蘭山岩畫閃射著先古文明的光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漢墓夏冢,長城古塔,體現著土地的靈動和文化的燦爛;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塞上江南的秀麗風光。 著名景點北武當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是國家2A級景區。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西北賀蘭山東麓,朝陽西街起始點。是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跡、軍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景區內每年9月、10月舉辦北武當九九重陽登高節、廟會等活動。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由五個景點組成: 佔地1萬余畝的人工生態林區-大武口森林公園,它展現了西北乾旱荒漠地區生態建設的特有風貌。
星海湖 </B>
星海湖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城區東部,山水大道穿湖而過。總面積43平方公里,湖水面積20多平方公里。這里曾是明代古沙湖遺址,原為城市邊緣的一片濕地。石嘴山人民經過搶救性的治理,把一片泥淖改造成碧波盪漾、鳥翔魚躍的湖面。景區由百鳥鳴、金西域、南沙海、鶴翔谷、新月海、白鷺洲六個各具特色的景點組成。
大水溝 </B>位於平羅縣下廟鄉常青村,東至昊王渠外30米,緊臨201省道,南至下廟鄉暖泉村路口,西至原西軸廠區(含廠區),北至下廟鄉與崇崗鄉交接處的泄洪溝,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屬於山地和洪積扇地。
平羅玉皇閣 </B>國家3A級景區,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與富民街交匯處。是寧夏最大的道教場所,被稱為平地古建築的奇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佔地3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 介 紹 玉皇閣的台座分為4級,由南向北漸次升高,最高建築三母殿,距地面26.2米。
森林公園 </B>
石嘴山森林公園位於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西北部,背依賀蘭山,懷抱大武口市區,規劃建設面積667公頃,按規劃將建成融遊憩、娛樂、生產、野趣、體育、文化、宗教等活動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它的建成,對大武口市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明顯作用。
石嘴山森林公園於1997年11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平整綠化帶132萬平方米,清運土方60餘萬立方米,更換土方2萬立方米,種植35萬平方米的草坪和3萬平方米的苜蓿,共完成120個品種、32.1萬株樹木的栽植任務。先後建成了防風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紀念林、青年志願林、少年世紀林、軍民共建林、警民共建林、沙生植物園等林區,樹木成活率達到93.8%以上。幾年來,園內基礎設施建設速度非常快,先後完成了全長11.7公里的四級揚水引黃灌溉工程、10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工程、3000米噴灌主管道和20套移動噴灌設施的安裝工作,鋪設壓力管道1500米,新建道路3000米。相繼建成並向遊人開放了荷花池、主大門、主大門廣場、亞熱帶植物園、文博館、回歸村等景點。其中,亞熱帶植物園盡現亞熱帶植物花卉,應有盡有;文博館收藏歷朝各代文物數千件,值得一去。
2000年,石嘴山森林公園綠化投資100萬元,在主幹道種樹1.1萬株。重點加大了高大常青樹的種植數量,共栽植3米以上高大常青樹木4500株,完成造林面積500畝,使栽植地段基本成林,較大地改善了森林公園的園林景觀和投資環境。森林公園集觀賞、游樂、餐飲、休閑於一體,被遊人譽為「戈壁綠洲」、「世外桃源」。
馬蘭花大草原 </B>是鄂爾多斯台地的一部分,距首府銀川30公里。這里草原面積10萬畝。陽春三月,大草原上馬蘭花爭奇斗艷,一派生機。每到秋季,牧草豐盛,牛羊肥壯,正是草原風光最美的季節。從2000年起,當地每年都在此舉辦「陶樂馬蘭花生態觀光旅遊節」。 平羅玉皇閣 平羅玉皇閣位於平羅縣城北端,始建於清代光緒元年,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寺院。玉皇閣規模宏偉,造型獨特,城隍、觀音、玉皇等12個殿堂高低錯落、重樓疊閣,殿內塑像更是形神各異、雕工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國家3A級景區,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與富民街交匯處。是寧夏最大的道教場所,被稱為平地古建築的奇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佔地3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
玉皇閣的台座分為4級,由南向北漸次升高,最高建築三母殿,距地面26.2米。內有城隍殿、觀音殿、娘娘殿、三清殿、無量殿、洞賓殿、三官殿、三母殿,還有文昌閣、關帝閣、鍾樓和鼓樓等主體建築和大量為遊客服務的輔助設施。整座建築造型獨特,氣勢雄偉,登臨三母殿可憑欄西眺巍巍賀蘭山,東望滾滾黃河.
景區每年農歷四五月間舉行的城隍廟會盛大隆重,人們裝扮成牛頭、馬面、判官、小鬼等簇擁著被高高抬起端坐在神輿之上的城隍神像巡遊,稱之為出駕,含懲惡揚善、體察民情之意。
平羅玉皇閣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群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工藝精美。高樓氣勢宏偉,小閣玲瓏剔透,陪襯有致,競相蓖美;樓閣山檐深遠,檐角翹指蒼穹,似雄鷹展翅欲飛;閣內所有殿宇盡為雕梁畫棟,或雕刻花卉獸禽,或彩繪山水人物,刀筆洗練,功庇深厚,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體,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寺廟之一。
田州古塔 </B>
距平羅縣城20公里的田州塔,俗稱姚伏塔,矗立在姚伏鎮東一公里外的柳蔭叢中。塔呈平面六角形,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8米,塔頂呈六邊覆斗狀,塔底直徑為7.5米,南北各有一門,門牆上有對聯,對聯書法雋秀有力,對仗工整。
在數百年漫長的歲月里,田州古塔經歷了大小百餘次地震。後又於清乾隆年間(1783年)重修。1980年平羅縣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1985年再次被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湖 </B>該景區系國家首批5A級景區,為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沙湖旅遊區在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1990年開發建設,每年接待遊客都在50萬人次左右,已成為祖國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旅遊熱點,因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而被選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千畝荷池,盛產魚類、鳥類,這里棲居著白鶴、黑鶴、天鵝等十數種珍鳥奇禽。你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的場景,在水邊葦桿間、蘆叢底部更有鳥巢無數,每年春季,五顏六色鳥蛋散布其間,堪稱奇觀。
除了品種繁多的鳥類外,沙湖還盛產各種魚,在湖南岸的水族館里,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類,包括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
湖西四周有滑沙、騎駝、騎馬、游泳、垂釣、滑翔、沙灘排球、足球等游樂設施,還有旅遊飛機空中觀光節目。
開放時間:08:00-18:00
位置: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
面積:總面積8.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
沙湖,南沙北湖。這里是鳥的天堂、魚的世界、遊人的樂園。廣闊的沙湖萬畝水面宛如一幅巨大的銀色錦緞,初夏,新葦如茂林修竹,鬱郁蔥蔥,或如港汊,或如街巷,或如華蓋,或如屏障,微風吹來,綠影搖曳,婀娜多姿。
沙湖盛產魚、鳥。遊客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白鶴、黑鸛、天鵝等幾十種鳥類、數萬只在這里棲居,有時象移動的烏雲在天空左右盤旋,遮天蔽日。它們的窩巢就築在水邊的葦桿間、蘆叢底,每年春季,各種顏色的鳥蛋散布其間,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
沙湖的魚類與鳥群是大自然生物鏈上兩上相互依偎的環節。小魚兒是鳥的美食,鳥糞又是良好的魚餌,肥美的蘆根水草和豐富的浮游生物又是魚、鳥共同的食物。湖水裡常年生長著十來種魚,不僅有鯉、鰱、鱅、鯇、鯽,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在湖南岸的不族館里,還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
由於盛產魚類,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每有嘉賓,必以剛剛出水的二三十斤重的鱅魚上席,鮮嫩可口,既飽口福、又飽眼福。遊客如有興趣,也可以親自釣魚、捕魚。
沙湖南面是一片面積3萬畝的沙漠,它和這萬畝湖水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伴侶,相互偎依,相映成趣,湖水碧波盪漾,沙海金浪起伏。
在銀川南門乘開往沙湖的旅遊專線車,車費10元,行程約1小時30分。 沙湖自然保護區 湖水如海,柔沙似綢,天水一色,葦叢若畫的沙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上,它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以北,距銀川市56公里,總面積8.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
沙湖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資源蘊藏量豐富,「沙、水、葦、鳥、山、荷」六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獨具特色的秀麗景觀。沙湖自然保護區地處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屬中濕帶,沙湖獨特秀美的自然景觀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西部絲綢之路上埋藏的寶藏,靜靜地等待人們的發掘。
沙:位於沙湖南端一望無際的沙漠給人以豪放、博大的感覺訓練有素的沙漠之舟----駱駝載人進入大漠深處,陣陣悠揚的駝鈴聲清脆地在空中回盪,使人心神盪漾,如醉如痴。在這里,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尋找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奇。
水:霧海雲天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鏡湖碧水充滿著盎然綠色,山綠水綠,構成一幅綠色的水彩畫,在這里游泳、盪舟都會時時感到清新舒暢,心曠神怡。
葦:沙湖東北面,蘆葦成片成叢,蘆葦幽深,遊艇在蘆葦中穿行,如同迷宮,不時驚起一串鷗鷺,令人興趣盎然。
鳥:沙湖是鳥的天堂,它水產豐富,無污染,更得到人類的格外關照,位於湖中心的「百鳥樂園」,又稱「觀鳥台」,是候鳥繁衍,棲息的理想之地,在此可觀賞到天鵝、大鴇、中華秋水鴨、海鷗、白鶴、灰鶴等11目24科,百萬只鳥類在這里流連,成為沙湖景色一絕。
山:沙湖西眺,巍巍賀蘭山山峰高聳,重巒疊嶂,山上山下溫差大,在初秋仲春微雨即成雪,雪積成山,日照不融,山上陽光明媚,山下常如披絮,形成「賀蘭晴雪」,為寧夏古代八景之一。
荷:集聖潔象徵與實用價值為一體的荷花,在埃及、印度、中國等國的古代文明中,即已展現芳蹤,而沙湖的體現塞外江南景色的萬畝荷花苑,其荷花面積,規模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莊等處荷花形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觀。
石嘴山石嘴子公園
石嘴子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邊巍然挺立著如嘴巨石,俗稱石嘴子,此處即石嘴山地名來歷,歲月滄桑,雄風依然。惠農區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南與平羅縣接壤,北與內蒙古烏海市相連,地理位置優越。
石嘴山市惠農區石嘴子公園於2006年7月20日開工建設,2007年6月15日竣工。公園沿黃河西岸呈帶狀分布,南起煤業橋,北至石嘴子,南北長7000米,東西寬50—200米,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公園採用了現代開放式園林的模式進行設計,集防汛、生態、旅遊、休閑、愛國主義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同時將石嘴子文化和黃河古渡金羊毛文化作為設計的主線,以彰顯公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石嘴子公園重點圍繞「三條主線、三個廣場、三個船型碼頭、六處水面、六個出口」進行建設。「此外,公園內還布局建設了吊橋、曲橋、閣、亭等功能性設施以及船帆、旗桿、花架、榕樹等裝飾性工程多處。
石嘴山市惠農區全力推進城市建設步伐,增強城市聚集功能。石嘴子公園的建設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更加舒適的休閑娛樂活動場所,而且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快了惠農區城市化進程 【資源狀況】礦產資源 石嘴山市曾是資源依託型城市,現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該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被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硅石儲量5億噸,是硅系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300萬噸,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
土地資源 石嘴山市地處銀川平原北部,得黃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溝渠配套,林網交錯,現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多年來,石嘴山市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造林、封沙、封灘育林、育草和全民義務植樹,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項目、平原綠化項目和現在正在爭取的「綠色中國」項目以及興果富民工程等,使該市農業、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積36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過到8.1%。
旅遊資源 石嘴山市風景名勝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萬仞賀蘭山擦邊而行。東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雄渾招人青睞;西看,「賀蘭山下果園成,塞上江南舊有名」名不虛傳;南有集大漠雄渾與江南錦秀為一色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沙湖,北有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四合木保護旅遊區和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中有碧野婆娑的萬頃良田。民族風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來已久;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鍾鼓樓、田州塔等文物古跡熠熠生輝;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園、惠農萬畝枸杞園、萬畝紅柳園,平羅萬畝生態林等爭奇奪秀,後來居上。追今訪古,怡養性情,石嘴山的旅遊景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電力資源 現有國電大武口發電廠、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公司2家國有電力企業和一些地方電力企業,總裝機容量205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一批企業自備電廠項目,預計到2008年,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
E. 誰能告訴我寧夏詳細的近代史,一定要詳細
您好 先面試一些 你可以看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寧夏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西周至秦朝時期? 西周建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陝西關中,故其以北地區,包括內蒙河套,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稱為朔方。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攻取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之後又在鹽池縣境設立朐衍縣、轄今銀南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後,兩縣劃歸北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 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時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 唐朝至明清時期? 唐朝時期,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 北宋時期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 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但到1276年才完全滅宋。元朝時期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 明初在寧夏設府,後改為。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民國時期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改府為道。因右為朔方,改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寧夏道。 1928年10月17日,民國中央政府第159次會議決議,設寧夏省。全省面積約274910平方千米。 1929年,寧夏建省。轄朔方道八縣外,將阿拉善、額液晶納劃入。又將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劃置磴口縣。 1933年元月,馬鴻逵受蔣介石委任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主政寧夏。1933年9月劃中衛縣東部為中寧縣,1941年4月1日劃寧夏、寧朔兩縣為永寧縣,平羅縣北增為惠農縣、陶樂縣,並將寧夏縣改名為賀蘭縣,1945年將靈武縣屬之吳忠鎮改為吳忠市。新的寧夏省領二旗九縣:阿拉善旗、阿濟納旗;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戊縣(後改為預旺縣、再改為同心縣)、磴口縣。增設香山、居延、紫湖三個設治局,1944年4月增設銀川市。1947年寧夏省會置銀川市。此後,直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增設達13縣,1市、3設治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寧夏省,沿用了寧夏原稱。額濟納旗劃由甘肅酒泉專區代管,並於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寧夏省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員會。同時,調三邊軍分區三大隊駐防定遠營。 1950年1月,成立吳忠市,5月又改為吳忠鎮,10月恢復為吳忠市。5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原定西專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2年5月,永寧縣第四、第六兩區及賀蘭縣第四區各一部劃歸銀川市。8月15日,為增進民族團結,阿旗首府定遠營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復備案通過。 1953年11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吳忠市成立,與吳忠市人民政府合署辦公。4月4日,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成立兩個相當於區級的回族自治區,即寶豐回族自治區和靈沙回族自治區。5月,中寧縣耍義山鄉(原四區六鄉)劃歸同心縣管轄。7月,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委會改名為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籌委會。 1954年4月21日,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下轄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和同心縣。1954年7月14日,內務部批准,銀川市由6個區合並為4個區。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撤銷,並入甘肅省。1954年11月3日,寧夏省撤銷合並於甘肅省後,原河東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不變,新設銀川專區。1954年11月經內務部批准,惠農縣人民政府由寶豐城遷駐黃渠橋。 1955年4月28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領導金積縣、靈武縣、同心縣,並代管鹽池縣。12月1日,國務院批准鹽池縣正式劃歸吳忠回族自治州管轄。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以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9月4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作委員會批准中衛縣成立甘塘鎮,是自治區最早的城鎮之一。9月25日,中共寧夏工委批准永寧縣的永華鄉全部、楊顯鄉的部分地區和賀蘭縣的蘆花鄉全部和蘇峪鄉的大部(含賀蘭牧場全部)劃歸銀川市管轄。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總面積約6.64萬平方千米。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轄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區轄2市、1專區、1旗、16縣,市轄縣級區2個。自治區面積由原6.64萬平方千米增至17萬多平方千米。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 1979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7月1日起正式劃回)。 寧夏回族自治區轄2地級市(銀川、石嘴山)、2地區(銀南、固原),16縣,市轄縣級區7個。 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員會」,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以「鄉」名稱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稱。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2年10月19日,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將銀川城區分別設立銀川市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10月25日,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將中寧縣、海原縣劃歸入中衛市,隨後又將同心縣的喊叫水鄉劃歸中寧縣管轄;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惠農區;撤銷陶樂縣,將紅崖子鄉、高仁鄉和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將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2008年1月11日至2008年4月26日,先後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和興隆鄉分別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和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和炭山鄉大部劃歸海原縣管轄。 2008年8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海原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海城鎮遷至黑城鎮。 2008年11月26日海原縣黑城鎮更名為三河鎮。 2009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以吳忠市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大河鄉、南川鄉的行政區域為紅寺堡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紅寺堡鎮。 2009年12月1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第52次常務會議,決定將同心縣、鹽池縣列為吳忠市擴權強縣試點縣,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探索經驗。 決定將發展、改革;工業、安全生產;農牧、糧食、林業、水利;商務、旅遊、外事;建設、國土、交通、環保;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廣電、體育、旅遊;財政、審計、稅務、物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民政、民族宗教;工商、質監十大領域的100項管理許可權直接下放到兩縣。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關於在吳忠市開展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關於擴大同心縣、鹽池縣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實施意見》。 寧夏是中央編辦確定的全國5個「省直管縣」試點省區之一。此次改革的關鍵詞是「擴權強縣」,也就是說,同心縣、鹽池縣與吳忠市的行政隸屬關系不改變,只是在實行自治區直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的基礎上,主要從減少管理層次,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出發,將能放的行政審批等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盡可能一放到縣。
F. 寧夏的歷史文化
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6)寧夏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共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G. 寧夏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我國西北、黃河中段地區。面積6.6萬平方公里;人口530萬,是我國回族主要聚居區。全區轄3地級市,在l個地區設立行政公署;其下又轄2縣級市、15縣。自治區首府銀川。石嘴山、吳忠、青銅峽為區內主要城市。
本區地處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處,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西北部為沙漠所覆蓋。主要山脈有六盤山、賀二山、牛芮山等。山間地勢平坦,分布著銀川平原及衛寧平原。黃河自南向北流貫過境,清水河、苦水河等為黃河重要支流。
寧夏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受整體地形影響,氣溫南低北高,降水南多北少。年均氣溫5~10℃;全年降水量190~ 700毫米。礦藏以煤為主,余為石膏、石灰石、鐵、磷、鹽等。
寧夏工業有煤炭、電力、機械、毛紡、建材、食品等部門,並有製革、地毯等傳統手工業。本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受黃河水利設施之惠,銀川平原沃野一千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人稱「自古黃河富寧夏」。主產水稻、小麥、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胡麻、油菜、甜菜等經濟作物。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灘羊和沙毛山羊以裘毛品質優異聞名、本區還是我國重要的奶牛和肉牛生產基地之一。
本區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鐵路以包蘭線為大動脈,有平汝、寶中、甘武、銀新等支線;公路以銀川等城市為中心,國道和地方公路彼此通連成網。銀川已開通民航。黃河部分河道可通水運。
寧夏旅遊景點以人文景觀為主。西夏王陵是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區,規模巨大,氣氛肅穆。被稱為「東方金字塔」。黃河沙坡頭治沙區是我國重要的治沙科研基地,景觀豐富,兼具科研學術性和旅遊觀賞性。
1952年,寧夏先後在回族聚居的縣建立18個回族自治鄉。1954年,
又建立專區級的河東回族自治區。此時,寧夏省被撤銷,劃歸甘肅省。
1955年,將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
1956年2月,黨中央提出在回族較集中的甘肅省地區建立省一級回
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
議通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
治區成立大會在銀川隆重舉行。中央派出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林伯渠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出席成立大會。
1978年,自治區成立20周年時,中央派出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
員長烏蘭夫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赴寧夏參加慶祝活動。
1988年,自治區30年大慶,以國家副主席王震為團長的中央代表
團參加了寧夏的慶祝活動,也就是從這次起,寧夏考慮到10月下旬天
氣寒冷、不便活動等因素,將慶典活動安排在銀川解放紀念日9月23日。
H. 寧夏有多少年歷史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I. 有誰知道寧夏的歷史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2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西夏文化。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西周至秦朝時期西周建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陝西關中,故其以北地區,包括內蒙河套,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稱為朔方。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攻取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之後又在鹽池縣境設立朐衍縣、轄今銀南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後,兩縣劃歸北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時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唐朝至明清時期唐朝時期,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北宋時期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但到1276年才完全滅宋。元朝時期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明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民國時期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改府為道。因右為朔方,改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寧夏道。1928年10月17日,民國中央政府第159次會議決議,設寧夏省。全省面積約274910平方千米。1929年,寧夏建省。轄朔方道八縣外,將阿拉善、額濟納劃入。又將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劃置磴口縣。1933年元月,馬鴻逵受蔣介石委任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主政寧夏。1933年9月劃中衛縣東部為中寧縣,1941年4月1日劃寧夏、寧朔兩縣為永寧縣,平羅縣北增為惠農縣、陶樂縣,並將寧夏縣改名為賀蘭縣,1945年將靈武縣屬之吳忠鎮改為吳忠市。新的寧夏省領二旗九縣:阿拉善旗、阿濟納旗;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戊縣(後改為預旺縣、再改為同心縣)、磴口縣。增設香山、居延、紫湖三個設治局,1944年4月增設銀川市。1947年寧夏省會置銀川市。此後,直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增設達13縣,1市、3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寧夏省,沿用了寧夏原稱。額濟納旗劃由甘肅酒泉專區代管,並於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寧夏省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員會。同時,調三邊軍分區三大隊駐防定遠營。1950年1月,成立吳忠市,5月又改為吳忠鎮,10月恢復為吳忠市。5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原定西專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2年5月,永寧縣第四、第六兩區及賀蘭縣第四區各一部劃歸銀川市。8月15日,為增進民族團結,阿旗首府定遠營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復備案通過。1953年11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吳忠市成立,與吳忠市人民政府合署辦公。4月4日,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成立兩個相當於區級的回族自治區,即寶豐回族自治區和靈沙回族自治區。5月,中寧縣耍義山鄉(原四區六鄉)劃歸同心縣管轄。7月,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委會改名為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籌委會。1954年4月21日,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下轄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和同心縣。1954年7月14日,內務部批准,銀川市由6個區合並為4個區。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撤銷,並入甘肅省。1954年11月3日,寧夏省撤銷合並於甘肅省後,原河東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不變,新設銀川專區。1954年11月經內務部批准,惠農縣人民政府由寶豐城遷駐黃渠橋。1955年4月28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領導金積縣、靈武縣、同心縣,並代管鹽池縣。12月1日,國務院批准鹽池縣正式劃歸吳忠回族自治州管轄。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以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總面積約6.64萬平方千米。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轄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區轄2市、1專區、1旗、16縣,市轄縣級區2個。自治區面積由原6.64萬平方千米增至17萬多平方千米。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1979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7月1日起正式劃回)。寧夏回族自治區轄2地級市(銀川、石嘴山)、2地區(銀南、固原),16縣,市轄縣級區7個。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員會」,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以「鄉」名稱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稱。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2002年10月19日,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將銀川城區分別設立銀川市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10月25日,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轄。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將中寧縣、海原縣劃歸入中衛市,隨後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惠農區;撤銷陶樂縣。2009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2009年12月15日,寧夏成為中國5個「省直管縣」試點省區之一,同心縣、鹽池縣列為吳忠市擴權強縣試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