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無錫距今多少年歷史

無錫距今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10-03 03:28:39

㈠ 江蘇省各市有多少年歷史

13個地級市:
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

南京: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築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歷史

無錫: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縣,因境內錫山錫、鉛源枯竭而取名「無錫」。自公元497年, 無錫縣名稱沿襲不變。1949年設無錫市。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㈡ 號稱「江南最勝叢林」的無錫南禪寺,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你知道寺廟在哪個時代最繁榮嗎?是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時期最繁盛的時期,想說,武則天(武周王朝)是佛,皇帝自稱最繁盛的時期,佛教在漢末傳入中國,從魏晉南北朝之間大盛盛行的原因,以下的一點,首先,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政治局勢不穩定,成為佛教盛行,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迅速變化,經常有被殺的,在現實生活中沒能找到生存之道,平民宗教心,尋求心靈的慰藉,各種各樣的宗教盛行,佛教也成為其背景。

㈢ 贊美無錫的簡短句子

1. 求關於贊美無錫的詩歌

江南江南人家,自古多繁華。

有三秋桂子香,十里荷花塘。 怒浪卷白沙,升華!細看鐵樹銀花。

名園有佳人,驚訝!萬紫千紅美如畫。織女綰宮紗,棒打!驚起一蘆鷗鴨,恰恰! 天際映紅霞,郭巷盡喧嘩,龍馬! 望處是高牙,千騎豪誇。

餘音唱罷,不論天下共品茶!(一)東林書院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明代東林黨首領、無錫人顧憲成撰寫的名聯,幾百年來,一直成為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

(二)寄暢園 「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

(三)蠡園 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里湖》詩中贊譽蠡湖是垂釣的好去處 「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 「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 (四)黃埠墩《過無錫》「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國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五)惠山二泉書院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曾拜謁題聯: 「自勝國至熙朝,歌詠不忘,四百年來五開府;以事功兼學術。馨香無愧,九龍山下一崇祠。

(六)惠山寺 1、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2、松石床題刻 「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3、金名將李綱詩 「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 4、天下第二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蘇軾) 5、代詩人皮日休詩 為丞相飲茶需用二泉水而將二泉水進貢到宮內的情況寫下;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七)唐代詩人皇甫冉《無錫惠山寺流泉歌》雲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泛岩花兮到人間。

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處處縈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

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無冬春。

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偏依佛界通仙境,明滅玲瓏媚林嶺。

宛如太室臨九潭,詎減天台望三井。我來結綬未經秋,已厭微官憶舊游。

且復遲回猶未去,此心只為靈泉留。, (八)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2. 【有什麼句子可以描寫無錫的太湖明珠美景的句子】

「太湖明珠」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風光具山水之勝,共河湖之美,兼人工之巧.黿頭渚集太湖山水與園林建築於一體,被稱為「太湖第一勝境」;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曾有名曲「二泉映月」歌之詠之;身高88米、堪稱世界第一的銅鑄靈山大佛、祥福寺,是善男信女的朝拜聖地;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在無錫建造三國城、唐城、水滸城等影視基地,使無錫盡現出「東方好萊塢」的景象.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古稱震澤,又名五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跨江浙兩省,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美麗畫卷.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圈,佔有太湖最美的一角,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極富江南水鄉風味.「太湖明珠」在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超過三千多年的歷史.「美,美就是美麗的太湖之濱的太湖之濱水」.無錫景色為景觀獲勝,共河湖美和人為的完美.太湖設置景觀和景觀設計於一體,稱為「太湖第一梁山;「天前兩彈簧田園詩般的肯尼迪和甜味,有了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歌」.高度,88米世界上第一個銅佛寺靈山、長祝福,有組織的朝聖的聖所;近年來,中國中央電視台在無錫三國時期,建造的水膜唐城城等,使無錫確實揭示基地」東方好萊塢的「的景象. 東部沿海的太湖之濱,是中國最大的湖泊,稱為地震澤,五湖的另一個名字,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穿過浙江的省份,寬,氣勢磅礴,浩瀚如海的太湖之濱,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隨著群山和半島,擁有七十二峰,他們是由浙江天姥山的連續和來,或停在湖,或紛紛,湖中景觀相依,豐富的層次,形成了形式,由山水環抱的照片,湖湖山外有山外有美麗的圖畫.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圈,占據最美麗的太湖,山清水秀,一角,在這里,極富江南的味道.。

3. 贊美無錫的詩歌

(一),東林書院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明代東林黨首領、無錫人顧憲成撰寫的名聯,幾百年來,一直成為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 (二),寄暢園 「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

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

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 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弘治六年進士秦金,購惠山寺僧舍「漚寓房」,改作別業,名「鳳骨行窩」。

園中多古木,後倚一墩。該墩為江南巡撫周忱為改善惠山寺風水,堆疊於正統十年(1445)。

園成之時, 秦金作詩道: 「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

秦金逝世後,園子轉給族孫秦梁,由其父秦瀚,於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園池於惠山之麓,園名亦稱「鳳骨山莊」。 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園,是為寄暢園的鼎盛期。

辛末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攜圖以歸,於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三),蠡園 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里湖》詩中贊譽蠡湖是垂釣的好去處 「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 「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

(四),黃埠墩 明代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來錫時曾為環翠樓題了「玩山臨水第—樓」的匾額。 清聖祖玄燁、高宗弘歷多次下江南,曾在黃埠墩盤桓或借宿。

玄燁題了「蘭若」的匾額。 新鐫文天祥《過無錫》詩碑。

閣中懸「正氣長存」和「千古流芳」額 《過無錫》詩一首: 「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國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五),惠山二泉書院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曾拜謁題聯: 「自勝國至熙朝,歌詠不忘,四百年來五開府;以事功兼學術。

馨香無愧,九龍山下一崇祠。 (六),惠山寺 1,唐相李紳, 他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歷史上,惠山寺與一些名人名字連在一起。

唐相李紳曾經苦讀惠山寺的故事廣為流傳。李紳家境貧寒,在寺中讀經書、寫文稿,曾經得到僧人的幫助,後中進士,官至相位。

2,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3,聽松石床題刻 「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4,抗金名將李綱詩 「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 5,天下第二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蘇軾 6,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為丞相飲茶需用二泉水而將二泉水進貢到宮內的情況寫下;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七)唐代詩人皇甫冉在《無錫惠山寺流泉歌》雲 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泛岩花兮到人間。

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處處縈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

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無冬春。

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偏依佛界通仙境,明滅玲瓏媚林嶺。

宛如太室臨九潭,詎減天台望三井。我來結綬未經秋,已厭微官憶舊游。

且復遲回猶未去,此心只為靈泉留。, (八),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小時候,總是懷疑,這曲折蜿蜒的道路啊,怎麼會如此的漫長,讓小小的我,永遠也走不到路的盡頭。

小時候,總是埋怨,這封閉擁擠的城鎮啊,怎麼會如此的狹小,讓小小的我,永遠也看不到天的盡頭。小時候的我,很想飛,總是覺得親情束縛住自己的翅膀,總是覺得夢想在關愛中封存,總是很不耐煩。

長大後,家鄉的路,家鄉的水只能在夢中仔細回味。城市的燈光很明亮,卻獨缺了屬於我的那一盞。

城市的天空很廣闊,卻獨缺了替我遮蔽風雨的那一雙翅膀。家鄉漫長的路,現在想來,如絲如線,系住遊子在外飄泊的心。

家鄉的城,若蓋若棚,是遊子永遠的心靈避難所。

4. 描寫無錫的詩歌

1。

古之有錫今無錫????古之有錫??今無錫??錫乃戰爭與和平之分界????一如有鈾??乃地球之別名??何日到無鈾一游????2。大阿福????一男一女的小人??捉了一條大蟒蛇??類似哪吒??遨遊東海????其實是貢獻??剔骨還肉??與世決裂??做行為藝術的先鋒????3。

九龍灌浴????一大塊平地上??赤,橙,黃,綠,青,藍,紫??還有黑白,九條龍??九種旋律,此起彼伏??跑,卧,坐,立,跳,仰,躬,伏??八種姿勢,做成了另一種??姿勢,就是沒有姿勢????或是水的姿勢,擁向高處??跌落,退卻,收拾凡塵,回歸土地??水的姿勢,堅信能夠擦拭光芒??不管是太陽的光芒??還是兵器的光芒??水,一頁一頁地翻動,一頁一頁地破碎??猶如經文的字句,難以解讀????人們用唇去接的水??是最卑微的祈禱,和身體里的??水平線一致,和地平線相通????有一種願望要誕生??有一個身體要沐浴??有一種解讀即將深入人心????光芒,猶如洪水退卻??靜悄悄的山谷是一大塊靜悄悄的平地??人們,三三兩兩浮出水面,四散而去????4。無錫靈山大佛????這個人好大??好胖??一天要吃多少碗飯啊????這個人眯著眼??裝著不看人??其實沒有人比他看得更清楚????這個人一跺腳就長得這么高??高到沒有誰的眼睛??能夠躲開,能夠視而不見????這個人在背後??誰也不想去背他,誰都在想??「中計了,我是多麼渺小!」。

5. 有什麼句子可以描寫無錫的太湖明珠美景的句子

「太湖明珠」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風光具山水之勝,共河湖之美,兼人工之巧。

黿頭渚集太湖山水與園林建築於一體,被稱為「太湖第一勝境」;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曾有名曲「二泉映月」歌之詠之;身高88米、堪稱世界第一的銅鑄靈山大佛、祥福寺,是善男信女的朝拜聖地;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在無錫建造三國城、唐城、水滸城等影視基地,使無錫盡現出「東方好萊塢」的景象。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古稱震澤,又名五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跨江浙兩省,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美麗畫卷。

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圈,佔有太湖最美的一角,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極富江南水鄉風味。「太湖明珠」在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超過三千多年的歷史。

「美,美就是美麗的太湖之濱的太湖之濱水」。無錫景色為景觀獲勝,共河湖美和人為的完美。

太湖設置景觀和景觀設計於一體,稱為「太湖第一梁山;「天前兩彈簧田園詩般的肯尼迪和甜味,有了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歌」。高度,88米世界上第一個銅佛寺靈山、長祝福,有組織的朝聖的聖所;近年來,中國中央電視台在無錫三國時期,建造的水膜唐城城等,使無錫確實揭示基地」東方好萊塢的「的景象。

東部沿海的太湖之濱,是中國最大的湖泊,稱為地震澤,五湖的另一個名字,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穿過浙江的省份,寬,氣勢磅礴,浩瀚如海的太湖之濱,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隨著群山和半島,擁有七十二峰,他們是由浙江天姥山的連續和來,或停在湖,或紛紛,湖中景觀相依,豐富的層次,形成了形式,由山水環抱的照片,湖湖山外有山外有美麗的圖畫。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圈,占據最美麗的太湖,山清水秀,一角,在這里,極富江南的味道。

6. 求關於贊美無錫的詩歌

江南人家,自古多繁華。 有三秋桂子香,十里荷花塘。 怒浪卷白沙,升華!細看鐵樹銀花。 名園有佳人,驚訝!萬紫千紅美如畫。 織女綰宮紗,棒打!驚起一蘆鷗鴨,恰恰! 天際映紅霞,郭巷盡喧嘩,龍馬! 望處是高牙,千騎豪誇。 餘音唱罷,不論天下共品茶!

(一)東林書院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明代東林黨首領、無錫人顧憲成撰寫的名聯,幾百年來,一直成為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

(二)寄暢園

「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

(三)蠡園

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里湖》詩中贊譽蠡湖是垂釣的好去處

「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 「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

(四)黃埠墩《過無錫》

「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國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五)惠山二泉書院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曾拜謁題聯: 「自勝國至熙朝,歌詠不忘,四百年來五開府;以事功兼學術。馨香無愧,九龍山下一崇祠。

(六)惠山寺

1、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2、松石床題刻

「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3、金名將李綱詩

「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

4、天下第二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蘇軾)

5、代詩人皮日休詩

為丞相飲茶需用二泉水而將二泉水進貢到宮內的情況寫下;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七)唐代詩人皇甫冉《無錫惠山寺流泉歌》雲

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 泛岩花兮到人間。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 處處縈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 流活活,無冬春。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偏依佛界通仙境,明滅玲瓏媚林嶺。宛如太室臨九潭, 詎減天台望三井。我來結綬未經秋,已厭微官憶舊游。 且復遲回猶未去,此心只為靈泉留。,

(八)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7. 描寫無錫夜景的句子

在冬天的夜晚,常有一陣陣「燒肉粽!燒肉粽!」的叫賣聲,劃破了寂靜的冬夜。

濃的化不開的夜色,像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切都塗上了神秘的色彩,於是,凝重的夜便產生了一種激動人心的魅力。漫步在中山路上,風夾雜著沁脾的花香,季節又來了個新的輪回。

視線穿梭在天地之間。夜幕中,調皮的眨著眼睛的是一顆顆小星星,柔和,迷人。

樓宇間,似乎多了幾屢妖嬈的光。「城市的夜景,是這個城市最質朴的表情」因為夜景就像是孩提時的瞳仁,印證了最渴望、最純真的顏色,讓人不得不迷醉在那最深最深的黑中,它的質朴就是「輕松」。

忙碌了一天之後的人們,卸下了偽裝在外表的皮,與家人一起漫步於這樣的夜景之中,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真正的夜景在上海算是被詮釋得淋漓盡致了,大膽、豪放,又淡淡地透出些調情的意味。

南京的夜景則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美,含蓄、秀氣,有種鉛華洗盡後的感覺。站在秦淮河畔,看到的是歷史殘留下的惆悵。

收回思緒,耳邊遺留下的是和諧的步伐聲。閃爍的霓虹燈、談天說地的人們、裊裊的樂聲、陣陣的茶香……放而不盪,似乎又多了一絲文化底蘊。

如今深夜中的廈門,就像是一位慢慢入睡的少女,顯得更為的美麗。夜,又一次的深了下來,沒有理由的。

內心不自覺地湧起一種悲涼,也許是最近的天氣又降溫了吧! 衣服越裹越厚,臉越凍越紅,心也隨之冷了。 夜太靜了。

很難想像,晨曦竟然能驅散這樣寂靜的夜籟。 整個城市都進入了睡眠狀態,此時,我的耳邊正傳來父親痛快的打鼾聲。

睡吧,大家都好好的睡吧。 黎明破曉之前,又有誰會在這段漫長的夜籟中等待呢?不知道。

這樣黑的夜,我不再懼怕,是因為長大了嗎?是該勇敢起來了。因為,事太多了。

此刻,唯有明月如此精神。 夜,依舊寂靜。

不止八句了,希望採納。

8. 關於無錫的詩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麼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記得採納啊

㈣ 無錫名字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

無錫是江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姬發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



無錫的地形地貌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辟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

無錫市地貌雛形,形成於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約1.8億年)的華夏系構造,它使無錫地區褶皺成陸。而燕山運動(距今約1.5億~7000萬年)因強烈的火山活動和新塊褶皺構造的形成,使原來比較穩定的基底又生新復活升高。

距今約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它在老構造的基礎上,又加強了東西間褶皺和斷裂,使江陰、宜興一線以東形成了以現代太湖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

㈤ 無錫市簡介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北倚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就位於無錫。無錫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中國四大米市之一。無錫同時也是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布碼頭、錢碼頭、小上海之稱。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風景絕美秀麗,歷史千年悠長,是在江南蒙蒙煙雨中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具有豐富而優越的自然風光和厚重而悠長的歷史文化。「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正是詩人郭沫若用來形容江南名城無錫美麗風景的。

㈥ 談談對無錫的看法

在華東線的旅遊城市中,無錫是因瀕臨美麗的太湖而著名的。在這個「充滿溫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本,吸引了南來北往的佳賓。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前去欣賞這顆「太湖明珠」的迷人風采。

無錫地處江蘇省南部、太湖之濱,北臨長江,南接浙江、安徽兩省,西鄰常州市,東靠蘇州市。西距南京183公里,東距上海128公里。著名的貫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其地形為平原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渠流縱橫,河網密布,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轄錫山、江陰和宜興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656平方公里,人口約426萬。其中市區面積343平方公里,人口約二「萬,是江蘇地區僅次於南京的第二大城市。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輕工、紡織、電子、化工、機械等工業的中等城市。

無錫是我國江南的一座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商朝末年,周大王長子泰伯及其弟仲雍從陝西來到這里定居,築城於梅里(今錫山市梅村一帶),建「勾吳」國,這是無錫建城的開始。

無錫之名最早見於《漢書》,相傳周平王東遷時(約在公元前770年),惠山東側發現了錫礦。錫在當時是冶煉青銅器的原料,於是爆發了當地人和外來者長達幾百年的流血沖突。到了戰國末期錫礦日漸減少。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大將王翦在錫山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無錫天下寧」表達了人民渴望安寧太平的生活,因此「無錫」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成為城市的名稱。

無錫的經濟發展有著深厚的基礎。早在明代時,織布、陶瓷、制磚等手工業非常發達。19世紀中期,無錫和九江、長沙、蕪湖合稱為「中國四大米市」。本世紀以來,無錫更是依靠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原料基地和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被譽為「小上海」。

無錫經濟的發展與良好的氣候條件有一定的關系。無錫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成為太湖流域的富庶之地。地理和氣候也為養殖業提供了條件,太湖中出產的各種水產品種達數十種,尤其以銀魚、蟹最為著名。此外,無錫的土特產品:假(惠山泥人)、大(無錫醬排骨)、空(無錫油麵筋)已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便利的交通為到無錫旅遊的賓客提供了方便。航空:無錫碩放機場已開通北京、福州、佛山、惠陽等多條航線。鐵路:無錫地處京滬線上,每天在無錫停留的快車逾百列,全國各大城市都有火車可直達無錫。公路:滬寧高速公路經過無錫,與華東每個城市每天均有旅遊汽車往返;九條國道、省道成放射狀通向全國、全省。水路:從浙江湖州可乘旅遊船經太湖到無錫;從蘇州、鎮江、丹陽可乘遊船經古運河到無錫。

無錫的旅遊資源更是得天獨厚,這里有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黿頭渚、「江南第一山」的惠山;還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園;江南著名賞梅勝地梅園和著名的「園中園」寄暢園等。也有近幾年新建的「唐城」、「三國城」、「水游城」等影視拍攝基地。這些景觀,使遊客們在觀賞大湖山水秀色的同時,又領略了中國古典名著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太湖的山水,眾多的歷史人物和文化古跡,使無錫成為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㈦ 無錫的歷史沿革

無錫是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署,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並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民國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

1987年起,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市(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

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並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並設立梁溪區;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

(7)無錫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無錫市位於北緯31°07′—32°02′,東經119°33′—120°38′,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省的東南部。

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千米;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靖江市隔江相望。

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吳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江南古文明,當時由吳泰伯所開創的基業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

吳國歷經了740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比不了的。吳地區域文化簡稱為吳文化,通常來說為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隨著考古的發展、歷史遺跡的發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無錫的古文化甚至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現在所說的吳國。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

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

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

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

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

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 ,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㈧ 無錫有多少年的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朝滅商朝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1927),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閱讀全文

與無錫距今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20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