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江縱隊司令部的歷史沿革
1943年12月2日,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公開宣布成立,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尹林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該建築成為東江縱隊司令部所在地,主樓為曾生、尹林平、王作堯等領導人工作和居住的場所,禮拜堂則作為會議室和作戰室,附屬用房改為工作人員的工作用房。樓房後面的小平地,是小型練兵場。練兵場後側建有一座琉璃正檐八角亭,為解放後人民政府所建的「東江縱隊紀念亭」。
1944年8月,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在該建築內召開聯席會議,討論中央關於東江縱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指示,分析當時廣東地區的斗爭形勢,作出6項重要決定:第一,在全省繼續放手發動和武裝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與發展游擊區;第二,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游擊戰,主要打擊方向是日偽軍,同時堅持自衛的反摩擦斗爭;第三,東江縱隊建立支隊編制,加強部隊的思想、軍事教育及各項制度建設;第四,普遍建立抗日自衛隊與常備隊;第五,恢復和加強地方黨的組織活動;第六,成立珠江三角洲指揮部和中區指揮部,擴大東江軍政委員會人數。土洋會議對加強廣東黨組織的建設和軍隊建設,全面發展廣東的抗日武裝斗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945年春,東縱司令部由土洋村遷到博羅縣羅浮山。
解放後,該舊址一度成為土洋小學校址。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3月,市、區、鎮撥專款修復東縱司令部舊址,並在該處設立東縱史跡展覽館。1998年5月4日舊址正式對外開放。基本陳列分為《東江縱隊史跡展》和復原陳列兩部分。史跡展通過119件實物以及大量的照片、文獻資料,展示了東江縱隊「南域先鋒、海外蜚聲、艱苦風范、永繼永存」的革命精神和戰斗歷程。復原陳列通過對曾生司令員當時工作和生活用過的部分實物的復原,再現曾生同志在艱苦的條件下,率東縱不屈不撓、英勇抗日而成為「為民先鋒」的史實。2002年7月,東縱司令部舊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東江縱隊的歷史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縱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斗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主要活動於惠州一帶,當地也是研究東江縱隊的重鎮。2003年底,羅浮山下新建起一座「東江縱隊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里有一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惠州市委黨史辦何主任言語中透著豪情。
何主任告訴我們,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記者意外地見到了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你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書生扛槍」、「小鬼善戰」
一個個英勇的戰斗故事至今在東江畔口口相傳
育英樓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牆,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里。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游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里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一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斗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里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鍾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么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葯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一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乾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一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3. 東江縱隊的歷史評價
七年中,東江縱隊在遠離中共中央,難以取得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戰場直接支援的困難條件下,與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和粵中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人民武裝共同堅持了華南的抗日戰爭,經歷大小戰斗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南抗日戰場的一支主要力量。 一是東縱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在華南敵後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抗日勁旅。
二是東縱組成人員中,知識分子多,港澳同胞多,歸國華僑多,女戰士多,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較高並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是東縱把抗日游擊戰爭從農村推進到敵占區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創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擊戰爭的典型範例。
四是東縱搶救了一大批中華民族精英,保護了我國文化瑰寶。
五是東縱搶救了一批國際友人和盟軍人員,贏得盟軍信任,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發展。
六是東縱對三年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東江縱隊是日軍全面入侵華南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舉起的敵後抗戰的旗幟。東江縱隊的前身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是華南淪陷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東莞榴花阻擊戰、百花洞大捷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人民武裝對日軍的較早的有組織的典型戰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華南敵後抗戰方針,最早在東江縱隊得到落實。
二是東江縱隊敵後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時,中共中央確定東莞為華南抗日縱隊的受降地區,朱德命令侵粵日軍派出代表到東莞地區投降。
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中共「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東江縱隊的評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華南遊擊隊即包含東江縱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奮勇作戰。廣大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海外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人民抗戰,不少同胞為國捐軀。
4.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的東江縱隊簡介
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區,在大王嶺村設立部隊領導機關,創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斗爭,曾取得百花洞戰斗的勝利,粉碎日偽軍「萬人大掃盪」,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有力地支援了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立於1943年12月。東江縱隊在遠離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後,處於敵偽與頑軍夾擊的艱苦環境中,依靠人民群眾和愛國僑胞的支持,開展敵後游記斗爭,創建東江抗日根據地,成功營救受困於香港的文化界名人和愛國人士,積極配合盟軍對日作戰,成為華南抗日戰場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發祥地和重要活動地區之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創建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是華南敵後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被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稱為「東江縱隊抗日根據地的根據地」。
5. 紅星照耀中國中有介紹東江縱隊的人物嗎
摘要 主要介紹的有毛澤東 演員 黃海冰
6. 請問東江縱隊的歷史由來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是廣東人民的子弟兵。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後,處於敵偽與頑軍夾擊的艱苦環境中,遵照中共中央的正確指示,緊密依靠群眾,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開辟粵北山區,挺進韓江平原,積極配合華南抗日戰場和盟軍對日作戰,成為華南敵後抗戰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粵,蜚聲海外,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譜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麗篇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奉命北撤山東,在解放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華東野戰軍戰斗序列,並參加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留在東江的游擊隊指戰員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後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 1949 年夏,兩廣縱隊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廣東,與粵贛湘邊縱隊勝利會師,為解放廣東全境作出了貢獻 。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勢的不斷高漲,中共東江地區組織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逐步得到恢復、重建和發展。華南及東江地區雖遭到日軍瘋狂蹂躪,但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人民群眾建立起各種抗日武裝,堅決打擊入侵日軍。尤其東江的抗日隊伍積極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配合國民革命軍作戰,成為華南抗戰中的重要武裝力量。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強行在惠陽大亞灣登陸。10 月 15 日,日軍進占惠州城。10 月 21 日,日軍攻佔廣州,廣州淪陷。10 月 23 日,日軍強占虎門炮台及虎門下橫檔炮台。日軍南侵後,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江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圖為日軍焚燒村莊。1940 年 6 月 25 日,日軍從莞城經飛鵝直闖大沙,企圖洗劫大沙圩和景山村,遭到大沙「洪聖公約」的農民自衛隊奮力還擊。日軍對大沙進行了 9 次的報復性「掃盪」,殺害村民 62 人,燒毀民房、茅棚 454 間,燒死 7 人,強奸婦女 5 人。1941 年,在日軍的「掃盪」中,東莞道滘 260 多名群眾被日軍用毒煙殺害。1938 年 1 月,中共廣州市外縣工委先後派王作堯、袁鑒文回東莞,分別擔任東莞中心支部的宣傳部長和組織部長,並組建抗日武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是廣東人民的子弟兵。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後,處於敵偽與頑軍夾擊的艱苦環境中,遵照中共中央的正確指示,緊密依靠群眾,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開辟粵北山區,挺進韓江平原,積極配合華南抗日戰場和盟軍對日作戰,成為華南敵後抗戰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粵,蜚聲海外,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譜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麗篇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奉命北撤山東,在解放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華東野戰軍戰斗序列,並參加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留在東江的游擊隊指戰員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後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 1949 年夏,兩廣縱隊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廣東,與粵贛湘邊縱隊勝利會師,為解放廣東全境作出了貢獻 。
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的創建
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勢的不斷高漲,中共東江地區組織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逐步得到恢復、重建和發展。華南及東江地區雖遭到日軍瘋狂蹂躪,但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人民群眾建立起各種抗日武裝,堅決打擊入侵日軍。尤其東江的抗日隊伍積極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配合國民革命軍作戰,成為華南抗戰中的重要武裝力量。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強行在惠陽大亞灣登陸。10 月 15 日,日軍進占惠州城。10 月 21 日,日軍攻佔廣州,廣州淪陷。10 月 23 日,日軍強占虎門炮台及虎門下橫檔炮台。日軍南侵後,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江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圖為日軍焚燒村莊。1940 年 6 月 25 日,日軍從莞城經飛鵝直闖大沙,企圖洗劫大沙圩和景山村,遭到大沙「洪聖公約」的農民自衛隊奮力還擊。日軍對大沙進行了 9 次的報復性「掃盪」,殺害村民 62 人,燒毀民房、茅棚 454 間,燒死 7 人,強奸婦女 5 人。1941 年,在日軍的「掃盪」中,東莞道滘 260 多名群眾被日軍用毒煙殺害。1938 年 1 月,中共廣州市外縣工委先後派王作堯、袁鑒文回東莞,分別擔任東莞中心支部的宣傳部長和組織部長,並組建抗日武裝。
1938 年 10 月 15 日,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在東莞中山公園成立,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武裝部長王作堯任隊長,縣委宣傳部長袁鑒文任政治指導員,全隊 100 多人。這是日軍入侵廣東大陸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地區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1938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東莞常備壯丁隊和抗日模範壯丁隊一部,在石龍附近東江南岸的峽口、榴花、劉屋村、西湖、京山一帶英勇抗擊進犯的日軍,史稱「榴花戰斗」。這是中共廣東地方組織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對入侵日軍的一次較早的有組織的抵抗。其中在石碣劉屋村伏擊日軍時犧牲 22 人。1938 年 12 月 2 日 , 中共惠寶工委在惠陽淡水周田村成立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周伯明任政治委員,鄭晉(鄭天保)任副總隊長兼參謀長。
1939 年元旦,中共東寶聯合縣委把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隊和王作堯帶領的部分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及各區地方黨組織動員來的武裝人員,集中在東莞清溪苦草洞整訓,整編為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何與成任政訓員,黃高陽任黨總支書記。為統一軍事指揮, 1939 年 5 月,中共廣東省委在坪山成立東江軍事委員會,由梁廣、梁鴻鈞、林平、曾生、王作堯、何與成組成,梁鴻鈞為書記。為了便於開展活動和發展壯大部隊,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和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經過統戰工作,於 1939年4、5月間取得國民黨第四戰區的統一番號,分別改稱為「第四戰區第四游擊縱隊直轄第二大隊」(簡稱「第二大隊」)、第四戰區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簡稱「新編大隊」)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在全國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3月,國民黨廣東當局集結兵力對曾生、王作堯部隊進行圍攻。為保存抗日武裝力量,曾、王兩部根據中共東江軍委的決定,向海陸豐方向突圍轉移,幾遭挫折。後根據中央的「五?八」指示,曾、王兩部返回東、寶、惠抗日前線,改番號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分別挺進大嶺山、陽台山,開辟東江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1940年3月初,國民黨廣東當局集結兵力3000餘人,發動對曾、王兩部的進攻。曾、王兩部隊分別向海豐、陸豐方向突圍。1940 年3月9日晚,王作堯、李燮邦率領第二大隊從烏石岩突圍後,經惠陽沙坑向東轉移。國民黨頑軍以談判為誘餌,在黃沙坑扣押第一中隊40餘人,並將何與成、盧仲夫、羅堯、羅振輝、葉鏡源、李燮邦等6位幹部押至惠州殺害,史稱「黃沙坑事件」。
1940年5月8日,在東移海陸豐嚴重受挫的危急關頭,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廣東省委,指示曾、王兩部仍應回到東(莞)、寶(安)、惠(陽)敵後地區,堅持抗戰,史稱中央「五?八」指示。這個指示,對挽救曾、王兩部,指導東江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40年8月,曾、王兩部返回東寶惠邊敵後。9月中旬,中共前東特委在寶安縣布吉鄉上下坪村召開這兩支部隊幹部會議(簡稱「上下坪會議」),傳達和貫徹中央「五?八」指示,總結東移的教訓,決定在東、寶、惠敵後堅持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游擊根據地,領導中心設在東莞。
上下坪會議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曾生、王作堯兩部原來的番號分別改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第三大隊大隊長曾生、第五大隊大隊長王作堯,中共東江特委、前東特委書記林平兼任這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梁鴻鈞任軍事指揮。根據上下坪會議決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於1940年10月初從寶安挺進東莞大嶺山區,創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1940年11月初,第三大隊在大嶺山區黃潭首戰日軍,擊退日軍的進犯。這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重返東寶敵後的第一仗,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鬥志。1941年6月11日——1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於大嶺山百花洞重創前來「掃盪」的日軍,擊斃日軍大隊長長瀨,斃傷日軍官兵50多人,事後華南日軍頭目自稱:「這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
1941年10月,國民黨頑軍兵分三路合擊大王嶺。因寡不敵眾,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主動轉移外圍作戰,只留下一個中隊在大嶺山區內堅持斗爭。1941年6月至8月,日軍先後調集2000多兵力,對陽台山抗日根據地連續進行了9次「掃盪」。第五大隊和抗日自衛隊在王作堯、周伯明的指揮下,頑強戰斗,斃傷日、偽軍 100多人。
7. 東江縱隊的介紹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後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與瓊崖縱隊和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8. 東江縱隊的英雄事跡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後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
1939年初,經與東江國民黨當局談判達成協議,這兩支武裝分別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4戰區第3縱隊新編大隊和第4縱隊直轄第2大隊。
9月,日軍再次在大亞灣登陸,兩支游擊隊主動襲擊日軍,先後收復大鵬半島的沙魚涌及寶安縣城南頭,並在橫崗伏擊戰中,斃傷日軍30餘名,迅速擴大了影響。廣大群眾、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踴躍支援和參加抗日游擊隊。至年底,兩支游擊隊共發展到700餘人。
1941年12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佔領香港。游擊隊即派出武工隊進入香港、九龍地區,開展城市游擊戰,建立新的游擊基地。游擊隊還先後建立了海上中隊和護航大隊,開展海上游擊戰,襲擾日軍海上運輸線,保護漁民和商船往來。
香港淪陷時,有一大批中國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國際友人滯留港島,處境十分危險。抗日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難。
先後從香港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700多人,一些國民黨官員和眷屬、遇險的美國航空隊飛行員以及港英官兵和荷蘭、比利時、印度等國的人士近百人,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對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8)東江革命縱隊歷史怎麼采訪別人擴展閱讀:
七年中,東江縱隊在遠離中共中央,難以取得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戰場直接支援的困難條件下,與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和粵中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人民武裝共同堅持了華南的抗日戰爭,經歷大小戰斗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
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南抗日戰場的一支主要力量。
東江縱隊敵後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時,中共中央確定東莞為華南抗日縱隊的受降地區,朱德命令侵粵日軍派出代表到東莞地區投降。
9. 東江支隊的歷史事情
在抗日戰場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除八路軍、新四軍外,還有活躍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抗日游擊隊等多種作戰力量,如東北抗日聯軍、回民支隊、鐵道游擊隊等。它們猶如一把把尖刀,在崇山峻嶺、白山黑水間勇敢頑強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戰斗在華南地區的東江縱隊便是其中的一支。
成立於民族危亡之際
廣州以東的東江地區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戰斗過的地方。這里也建立過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雖然後來遭到挫折,但共產黨仍然領導游擊隊進行斗爭。在日軍進攻廣州沿海時,中國共產黨就在這里建立抗日武裝,准備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底,中共中央派廖承志到香港建立八路軍辦事處,主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組織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國抗戰。1938年初,八路軍在廣州成立辦事處,雲廣英任主任,4月成立中共廣東省委,張文彬任書記,在省委成立前後,即積極建立抗日武裝。1937年冬至 1938年春,中共東莞縣中心支部舉辦了兩期軍事訓練班,培訓了200多名武裝斗爭骨幹。1938年3月,東莞自衛團第32大隊和第41大隊成立。7月,東莞中心縣委成立東莞縣常務壯丁隊,共118 人,同時在農村建立5個游擊小組,9月建立增城縣抗日民眾自衛團仙村大隊和雅瑤大隊。同年7月,惠陽沿海地區辦了一期兩個月的軍事訓練班、參加學習的有共產黨和進步青年150餘人。學員結業後,紛紛在自己的家鄉組織和參加抗日自衛隊。
1938年10月,日軍第18、第104師團和及川先遣支隊在大亞灣登陸,10月21日佔領廣州。國民黨第12集團軍6個師大部撤到粵北。共產黨在東江地區加緊建立抗日武裝。10月13日,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成立東范抗日模範壯了隊,王作堯任隊長,袁鑒文任政訓員。曾生、周伯明、謝鶴籌根據中共廣東省委和廖承志的指示。帶一批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於10月24日到惠陽縣坪山,10月 30日成立中共惠寶工作委員會,曾生任書記。12月2日,中共惠寶工委在惠陽縣淡水附近沙坑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周伯明任政治委員。游擊總隊成立後,即在淡水周圍發動群眾,鎮壓漢奸,迫使駐淡水日軍於12月7日撤退。1939年1月1日,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王作堯任大隊長,何與成任政訓員。
1939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召開會議,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議,確定以發展自己的力量、准備在抗戰最後階段起決定作用的基本方針。2月中共東江特委成立,林平任書記。4月,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改番號為第4戰區游擊縱隊指揮所第4游擊挺進縱隊直屬第2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何與成任政訓員。5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番號為第4戰區游擊縱隊指揮所第3游擊挺進縱隊新編大隊,曾生任大隊長,盧偉良任政訓員。同年夏。新編大隊在梅沙、葵桶、沙頭角一帶開展游擊戰爭,與日軍作戰30多次,取得很大勝利。9月初,日軍500餘人再次在大亞灣登陸,企圖切斷東江與香港、南洋的國際通道,威脅惠州。國民黨軍羅坤部退守淡水。9月12日,新編大隊主動出擊,迫使敵人從海上逃竄。12月,新編大隊在橫崗雞心石伏擊日軍一個大隊,斃敵30餘人。12月1日,第2大隊收復南頭鎮。到1939年底,新編大隊發展為500餘人,第2大隊發展為200餘人,並分別在坪山和烏石岩建立了游擊根據地。
1940年9月中旬,根據時局發展,東江特委和東江軍委決定放棄新編大隊、第2大隊國民黨軍番號改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原新編大隊改為第3大隊,曾生任大隊長,林平兼政治委員;原第2大隊改為第5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林平兼政治委員。整編後,第3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第5大隊則在寶安陽台山地區廣九鐵路兩側活動,領導中心設在東莞。
1942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到達陽台山根據地的白石龍村。主持召開一系列會議。會議在總結經驗教訓之後,認為在東莞。寶安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應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避免打硬仗和消耗戰。會議決定,成立廣東軍政委員會,林平任書記;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林平任政治委員,曾生任副總隊長,王作堯任副總隊長兼參謀長。游擊部隊成立後,主動進攻日偽軍。2月下旬,增從番獨立大隊在增城黃旗山與數十倍於己的日軍作戰,斃傷日軍 20餘人。5月14日,惠陽大隊在銅羅徑設伏,斃日軍15人,傷日軍20多人。
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和部隊發展的需要,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擴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下轄第2大隊、第3大隊、第5大隊、港九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護航大隊等,共4000餘人。
壯大於炮火硝煙之中
東江縱隊成立後,組織部隊學習《古田會議決議》,克服忽視政治的傾向,加強奮斗教育,發揮紅軍長征時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加強紀律教育,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密切軍民關系,從1943年3月開始進行整風運動,通過這一系列工作,大大提高了幹部戰士的思想覺悟和政策水平。
為了加強對幹部的培訓,遵照中中共中央的指示,東江縱隊於1944年7月成立軍政幹部學校,王作堯兼校長,李東明任政治委員。第1期設軍事隊和政治隊,共訓練連排幹部200人,學期3個月。1944年底,第2期擴大招收學員,訓練班排幹部,延長學習時間到半年。1944年8月,縱隊政治部在大鵬開辦了規模較大的青年幹部訓練班,共舉辦了7期,每期一二百人。學員主要是黨政機關的共產黨員和青年知識分子
各部隊還廣泛開展了以射擊、投彈、刺殺三大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大練兵運動,開展殺敵競賽,在廣九鐵路兩側、惠東寶地區,頻頻出擊,1944年上半年進行較大戰斗148次,攻克據點10個,破壞公路188公里、鐵路35公里、橋梁11座,斃、傷、俘日偽軍千餘人。
東江縱隊以前直轄幾個大隊,隨著形勢的發展和部隊人數的增加,1944年9月,決定在縱隊和大隊之間增加支隊一級機構,先編3個支隊,後又編6個支隊。增設支隊後,東江縱隊編制序列為曾生任司令員,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支隊、第2支隊、第3支隊、第4支隊、第5支隊、第6支隊、第7支隊、西北支隊、北江支隊,護航大隊、港九大隊、獨立第1大隊、增龍博獨立大隊、風度大隊歸東江縱隊直屬。
1944年8月,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大鵬半島土洋村召開聯席會議。根據土洋村會議決定,東江縱隊以東莞大隊部分主力組成挺進粵北先遣隊,8月底從東莞出發,先進入花縣、從化之間山區,9月19日襲占清遠城,隨即宣傳共產黨抗主張和抗日成績。8月29日,日軍700人、偽軍2300人對廣九鐵路沿線進行「掃盪」。東江縱隊路西部隊英勇抵抗,到9月3日,進行戰斗10次,殲敵240餘人,粉碎了敵人「掃盪」,同時在廣九鐵路東西兩側,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10月17日在沙井殲偽軍40餘人,10月31日在新橋殲偽軍60餘人,11月初襲佔新塘火車站,殲偽軍一個連,之後進攻洗沙李潮,殲偽軍150餘人,12月 19日強襲沙井,殲偽軍150人。
1945年,為配合八路軍、新四軍春季攻勢作戰,東江縱隊在廣九鐵路東西兩側主動進攻敵人,l月份作戰1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200餘人,其中使日軍兩輛火車相撞,日軍死9人。1月27日,日軍一架飛機失事,降落在東江河東莞橋頭。機上陸軍少將安田利喜雄等8人拒不投降,被東江縱隊部隊全部擊斃。為了貫徹土洋村會議向東發展的方針,獨立第4大隊向海豐、陸豐發展,2月與海陸豐游擊隊會會,接著在流中圩擊沉敵船兩艘,殲敵10餘人,在赤化打擊搶糧之敵,俘日軍小隊長和翻譯各工人。部隊很快發展為400多人,在海豐、陸豐、惠東地區開展斗爭。
建功於戰略反攻之時
1945年1月,廣東省臨委決定,領導機關遷往羅浮山,派出兩支部隊進入江北,開展武裝斗爭。根據這個決定,東江縱隊北江支隊、西北支隊於2月底從增城到達英德,並繼續向北發展。從3月起,第3支隊、第4支隊和增龍博獨立大隊開辟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江北根據地。經過兩個多月戰斗,到5月,博羅局面已經打開。東江河兩岸解放區連成一片。此時,東江縱隊領導機關由惠東寶地區進入羅浮山根據地。在縱隊機關移駐東江以北的同時,第1支隊在廣九鐵路以西,第2支隊在廣九鐵路東側,第5支隊在增城、博羅、河源、龍門邊界,第6支隊在海豐、陸豐,第7支隊在惠陽、海豐,繼續打擊敵人,並取得許多戰斗的勝利。到1945年3月,東江縱隊已迅速發展為9200餘人。
1945年7月 6-22日,中共廣東臨委在博羅縣的羅浮山召開幹部擴大會議,傳達和學習七大決議,決定成立廣東區常委,林平任書記,迅速北進,創立戰略根據地。為了迎接由王震的八路軍南下支隊(第359旅),林鏘雲、王作堯、楊康華率第5支隊等部共1500餘人,從博羅橫河出發,經龍門、新豐進入英德、翁源,挺進粵北,在粵北山區獨立作戰,堅持斗爭。
1945年8月抗日戰爭戰略反攻前後,東江縱隊為便於分區指揮作戰,組成了江南、江北、粵北、東進指揮部,各指揮部歸東江縱隊建制。根據毛主席《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和朱德總司令1945年8月11日的命令,中共廣東區委的東江縱隊立即緊急集結主力,分幾路向東江兩岸、粵漢鐵路、廣九鐵路沿線和沿海的日偽軍據點推進;並向日軍發出通碟,令其限期投降。廣九鐵路以西部隊包圍了厚街、赤嶺、東范城、黃崗等日偽軍據點,8月13日殲滅駐北柵偽軍一個連,攻克太平鎮,8月17日在東莞、厚街之間,殲滅日軍一個中隊和偽軍一個營,同時收復篁村、常平、南頭,南頭日軍一個班投降,同日解放翟家村,殲滅偽軍一個營大部,8月20日解放深圳,赤嶺偽軍兩個營投降。
廣九鐵路部隊8月21日包圍博羅城。海豐日軍12人攜帶6挺機關槍投降。8月22日,開工隊突入增城縣城,8月23日收復沙頭角,9月3日日軍24人在元朗投降,9月8日在稔山殲滅日軍一個中隊和偽軍300餘人,收復澳頭,繳獲海岸炮4門、炮彈300餘發,9月20日和26日攻克海豐馬鬃港和以北的高潭等地,10月10日攻克平山(今惠東城)。
東江縱隊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功勛,為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東江縱隊抗日戰爭主要戰績表
作戰 1400多次
斃傷日偽軍 6000餘人
俘虜日偽軍 3500多人
繳獲火炮 25門
繳獲槍支 6500餘枝
解放區面積 6萬余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 450萬以上
解放美、英、荷、比、印等國際友人 近100名
已方犧牲 2500餘人
10. 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全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主要活動在廣東東江下游的惠陽、東莞、寶安一帶,以及香港和廣州的周邊地區,抗日戰爭後期還把游擊區擴展到粵北山區和韓江流域。東江縱隊最初起源於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擊隊,包括由曾生等人創立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由王作堯等人創立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等。這些隊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間接受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東江游擊指揮所下轄的兩個大隊。1940年9月這兩個大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2年1月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12月2日部隊番號改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並發表宣言正式公開東江縱隊是由中共領導的軍隊。抗日戰爭結束之後,1946年6月30日,根據國共兩黨重慶談判達成的協議,東江縱隊北撤到山東,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序列。
東江縱隊在戰壕中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