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東夷一支稱林方,南遷後稱「郴」。林義與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桿圭表,又名扶桑,扶木。
林姓主要源流如下: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乾的後裔,屬於王侯賜姓為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干犯顏直諫被殺。比干正妻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後,因泉生於林中,其父比干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
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
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台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180萬,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
林氏每兩年舉辦一次懇親大會,每年舉行一次宗親會議,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林氏宗親加入。
2. 「林」字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一、林字的由來:林字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二、林字的意義:成片的樹木或竹子。
三、林拼音:lín,注音:ㄌ一ㄣˊ,部首:木部,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8畫,五筆:SSY
倉頡:DD,鄭碼:FFVV,四角:44990,結構:左右,電碼:2651,區位:3354,疊字:二疊字
拆字:兩個木,統一碼:6797,筆順:一丨ノ丶一丨ノ丶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林地[lín dì]
土地利用類型之一。指生長森林和用來發展林業的土地。
2.樹林[shù lín]
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比森林小。
3.林場[lín chǎng]
從事培育、管理、採伐森林等工作的單位。
4.山林[shān lín]
有山有樹林的地方。
5.林網[lín wǎng]
指縱橫交錯,像網一樣的林帶。
6.藝林[yì lín]
圖書典籍薈萃的地方。
7.護林[hù lín]
保護森林:~防火。
3. 林的歷史
林姓始祖國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干,加以慘不忍睹的剖心之刑,這一來,紂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共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干,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乾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干之子,比干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比乾子堅後思及樹林之庇護之恩,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兒子, 算起來,比干當為黃帝的第32代玄孫,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殘殺,他的兒子就逃難到長林之山,不久以後周武王滅紂,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他的後代姓林,並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
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子孫散居於北方的山東及河南各地,然後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逐漸在山東的濟南一帶聚居,匯為望族,並且漸漸向南繁衍,至晉室南渡之時,江南已經有了林姓的蹤跡,到唐宋之際,族人就已經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時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並且在子貢的叩問之下,引出一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今者安知不生於彼……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贊為:「吾知其可與言,果然。」這位平凡而透徹人生的睿智鄉野老人,姓林名類,是早期的林姓傑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則徐的事跡,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銷毀英商鴉片200餘萬斤,並且把廣東防衛得固若金湯,使得英國軍隊空有堅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敗的清廷在依鴉片戰爭條約割地賠款之後,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裡幹得有聲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個人的衷心敬仰,這份敬意,並將千秋萬世維持下去,與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為成片的樹木,林姓的起源就與樹林相關。林姓自子姓比干開基後,相繼形成了西河、濟南、下邳、晉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當代大姓之第16位。其發祥地為今河南省衛輝市。
河南省衛輝市地處中原(中州)腹地,漢高祖2年置縣,亦稱衛州城,先後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縣解放,設衛輝市。它橫卧於太行山東麓,黃河北濱。自古衛州為豫北重鎮,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稱。
衛輝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為廓,廓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衛輝距商紂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發生了一幕殘殺忠諫之臣的悲劇,殘暴的商紂王將其叔父比干挖心處死。誰也沒有想到,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這一悲劇中誕生。
比乾死後,商紂並不罷休,還要將比干一家滿門抄斬。比干夫人陳氏身懷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於牧野之長滿樹林的峽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內誕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紂王追兵搜尋而至,問懷中之嬰姓什麼?陳氏看著遍野樹林,便指林為姓,說:「姓林」。追兵方揚長而去。事後,陳氏讓孩子名為林泉。
之後不久,決定商王朝命運的牧野之戰就在這里展開。商紂王的部隊臨陣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商朝滅亡。
周武王滅商後,厚葬了比干,封贈比干遺孤林泉,並賜姓為林,賜名為堅。自此開始書寫瓜瓞綿綿的林姓歷史。
我們尋訪林姓發祥地來到衛輝市,縱然戰爭的鐵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縱然黃河的風沙掩沒了古老的城廓,牧野還是牧野。一腳踏上衛輝土地,我們的身心馬上被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所裹夾,關於比乾的傳說、地名、遺址更是滿目盈耳。
據衛輝市比干紀念會的林先生介紹,相傳比干在朝歌被紂王挖心之後,面似土色,掩袍不語,單騎縱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鄉)就會長出新的心來,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擋路叫賣無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後口吐鮮血,墜馬身亡。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捲起飛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屍體,形成墓冢,故稱天葬墓。墳墓四周,沒心菜圈圈環繞。墓周圍的柏樹,隨著嗚嗚的悲鳴之聲,彎了樹干,斷了樹冠,有的還從樹乾的中心裂開,變成了「彎柏」、「平冠柏」和「開心柏」。
傳說,比乾的馬見不到主人,悲從中來,圍著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啞了,仍然沒有找到主人,便飛奔南行,直到將腸子跑斷了才倒地身亡。村民們為這匹馬封了墓,還特地修了一座馬王廟以作紀念。
傳說縱然不足為據,但比干確葬於衛輝。我們顧不上留戀衛輝的美景,即北上拜謁比干廟。
比干廟位於市東北7公里的頓坊店鄉的比干廟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廟,佔地達44000平方米。比干廟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後裔林氏兒女祭謁之聖地。
遠遠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聳立,上書:「赤膽忠心」。經牌坊式廟門,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見廟內主體建築鱗次櫛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濃蔭中,金碧輝煌,氣度恢弘,兩側的配殿和廂房,皆硬山式建築,各具特色。陵廟置放的獅子、朝天吼等石刻神獸,神態各異,或鎮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於廟院後端的比干墓冢,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佔地20多畝,高約20米,冢上植翠柏數百株。它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個墳丘式墓葬,也是中國因墓建廟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側有綿延起伏的黃土崗,右側遠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廟被稱為「二龍戲珠」之寶地。比干廟因墓而建,史志載:「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廟」,其時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來,廟宇雖遭災害和戰火洗禮,數經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廟宇,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廟內現存80餘塊碑碣充滿了古文化色彩。這里經過歷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騷客相繼立碑紀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墓、廟受到歷代帝王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宋仁宗為《比幹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
在比干廟正殿後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題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十個大字,亭內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殷比干莫」四個字,落款為「至聖先師孔子書」。世傳當年孔子親率弟子臨墓憑吊,揮劍刻字立石於墓前。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的孔子真跡。
孔子把比乾和微子、箕子並稱為殷朝三位「仁人」。他說:「商紂王荒淫無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結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裝瘋癲,比干直諫而死。這三個人都是商末的仁人。」還談到,「天子統治人民,應該廣開言路,從諫如流。過去商湯、周武王都因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紂王則因拒絕納諫而國破家亡,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說起這個墓碑,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孔子把「墓」寫成「莫」,是借地為土的。後來有一個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的的縣令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夫子寫了錯別字,就當著身邊的隨從們說,「今天我把這個字給改正一下,我就是孔聖人的一字師了」。縣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個土字。剛剛刻好,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震天,只聽「轟隆」一聲,土字又被轟掉了。直至今日,這塊石碑斷裂的痕跡依稀可見,碑上的「莫」字仍然沒有「土」。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騫為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山東副使,多學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薊門集》等。
碑文雲:「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說理透徹,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步出廟門,我們隨意在村中走訪。比干廟村東是軍屯,南是十里鋪,西是斜道村,北是後庄,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縱貫南北。看護比干廟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紹說,村莊呈方型院落,現有人口180戶,700餘人。
比干廟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創建成廟宇,唐太宗於公元645年親臨比干墓舉行了隆重的祭禮,並向全國的郡縣頒發《贈殷太師比干詔》謚「忠烈公」,為比干加封了墓寢,修葺了祠廟,規定州縣定製大禮祭祀,並給附近五戶農民撥了地產,派他們守廟祭祀,從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現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廟文官處工作,家中子孫滿堂,殷實幸福,我們邀請他照張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還說,衛輝市西部太行山余脈的獅豹頭鄉龍卧村發現了「長林石室」的山洞。該洞位於龍臣卧村絕壁上,依方山,臨滄溪,上有千尺鷲峰,深山峽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滄水。洞深約3米,廣約40平米。洞外蒼郁的綠樹簇擁,俯視左右,山嶺環抱,長林莽莽,確有「龍卧」之靈氣。
據當地官員介紹,從1993年起,衛輝市連年舉辦「中國衛輝比干誕辰紀念慶典」,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林氏團體。國內外200多位領導人、著名人士揮筆祝賀,進一步促進了衛輝市對外開放,經濟高速發展。
衛輝文物古跡甚多,拜祭完比干廟,我們又參觀了牧野大戰古戰場遺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廟。
古衛州厚重的人文透著史詩般的豪氣,那蒼茫的遺跡、不屈的忠魂,讓我們圓了一個探源夢。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出自黃帝高辛之後,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比干為商末「三仁」之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當今,林姓宗譜與族譜中,絕大多數尊比干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林姓的另一個起源出自姬姓,是東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兒子姬開,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
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還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帶姓林的少數民族後裔;有一些從復姓樊林改姓而來的人;有一些是由藍姓改姓而來的;還有從劉九改姓而來的;有蒙古可汗庫圖克圖汗的後裔;還有從朱姓改姓而來的。
但古今大多數林姓族人,無不尊奉黃帝為遠祖,而以比干、林堅作為受姓始祖。
播遷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濟南、下邳 、晉安林氏五個發祥地。
林堅子孫在博陵一帶發展繁衍。至林載時,子孫也在這一廣大范圍中生活,甚至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
西漢初期,林皋的後裔林摯等遷居齊郡鄒縣,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林摯之子林纂遂為濟南人,形成了對後業影響深遠的濟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東漢中期以後,濟南林開始有人南遷,尤其是漢末林農家族的大禍,成為濟南林大批南遷的導火索,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下邳林、晉安林等,都有是由濟南林的南遷而形成的。
晉安林來源於濟南林,晉安林氏的開基者是黃帝的114代玄孫、比干82代玄孫林祿,他出任晉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閩定居晉安。林祿是林姓入閩第一人。他的後代除留居於晉安外,又有人遷居候官(今福建省福州市)、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長樂(今福建省長樂市)、連江(今福建省連江縣)、溫陵(今福建省泉州市)、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晉江(今福建省晉江市)、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市)、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縣)、德化(今福建省德化縣)、惠安(今福建省惠安縣)、龍溪(今福建省龍海市)、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等地,分別在這些地方開基。另外,下邳林傳到林國敏時,成為台州和溫州等地林姓人的開基祖。
晉安林開創林姓在東南沿海一帶發展的歷史,由於歷史發展中分支眾多,特別是有些在後來還回遷於北方或台灣等海外各地,成為天下公認的林姓最大支派。在當今各地林姓人中,以莆田九牧林姓和後人人數最眾。今天中國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於此。
林祿的後代、林士弘(父母為莆田人),在隋末稱帝,是林姓發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相傳比干為表對商湯忠心,曾立下誓言,凡比干後裔,不可稱王。所以說林士弘是一個不該稱帝卻稱帝的的皇帝。但這只是個傳說,並沒有真正記載可以參考。莆田林氏是晉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後家族繁盛,從而使莆田成為繼西灌、濟南、下邳 、晉安之後林氏的第五個發祥地。
九牧堂林氏是唐代莆田人林披(比干第98代玄孫)開基,其後瓜瓞綿綿,遷衍廣泛,名人輩出,莆田林氏後人大量遷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灣等地,成為當地林姓開基祖先。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隨王審知南遷,定居福建各地,以後發展成林姓較有影響的派系。成為濂江、控鶴、陶江、福全、後安等支派的開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從根源上說,有些是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去的。有些則由這些地方遷到台灣,然後再由台灣遷到別的地區或國家。 郡望堂號是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是表示姓氏來源或血統所出的專用術語。在林姓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郡望堂號,其中的西河、濟南、下邳、南安、晉安、九龍、十德、九牧等都有較大影響。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時期開基至戰國末期,歷經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朝代,共傳40代,800餘年。
九龍門和十德堂的來源:比干第35代玄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其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忠孝堂的來源:皇帝御賜的堂號,因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悅以忠孝見稱而得名。
九牧堂的來源:唐代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子孫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9人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4. 林字的由來故事
林姓始祖國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干,加以慘不忍睹的
剖心之刑,這一來,紂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共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
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干,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乾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干之子,比干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比乾子堅後思及樹林之庇護之恩,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兒子, 算起來,比干當為黃帝32代玄孫,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殘殺,他的兒子就逃難到長林之山,不久以後周武王滅紂,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他的後代姓林,並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
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子孫散居於北方的山東及河南各地,然後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逐漸在山東的濟南一帶聚居,匯為望族,並且漸漸向南繁衍,至晉室南渡之時,江南已經有了林姓的蹤跡,到唐宋之際,族人就已經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時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並且在子貢的叩問之下,引出一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今者安知不生於彼……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贊為:「吾知其可與言,果然。」這位平凡而透徹人生的睿智鄉野老人,姓林名類,是早期的林姓傑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則徐的事跡,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銷毀英商鴉片200餘萬斤,並且把廣東防衛得固若金湯,使得英國軍隊空有堅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敗的清廷在依鴉片戰爭條約割地賠款之後,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裡幹得有聲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個人的衷心敬仰,這份敬意,並將千秋萬世維持下去,與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為成片的樹木,林姓的起源就與樹林相關。林姓自子姓比干開基後,相繼形成了西河、濟南、下邳、晉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當代大姓之第16位。其發祥地為今河南省衛輝市。
河南省衛輝市地處中原(中州)腹地,漢高祖2年置縣,亦稱衛州城,先後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縣解放,設衛輝市。它橫卧於太行山東麓,黃河北濱。自古衛州為豫北重鎮,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稱。
衛輝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為廓,廓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衛輝距商紂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發生了一幕殘殺忠諫之臣的悲劇,殘暴的商紂王將其叔父比干挖心處死。誰也沒有想到,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這一悲劇中誕生。
比乾死後,商紂並不罷休,還要將比干一家滿門抄斬。比干夫人陳氏身懷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於牧野之長滿樹林的峽谷
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內誕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紂王追兵搜尋而至,問懷中之嬰姓什麼?陳氏看著遍野樹林,便指林為姓,說:「姓林」。追兵方揚長而去。事
後,陳氏讓孩子名為林泉。
之後不久,決定商王朝命運的牧野之戰就在這里展開。商紂王的部隊臨陣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商朝滅亡。
周武王滅商後,厚葬了比干,封贈比干遺孤林泉,並賜姓為林,賜名為堅。自此開始書寫瓜瓞綿綿的林姓歷史。
我們尋訪林姓發祥地來到衛輝市,縱然戰爭的鐵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縱然黃河的風沙掩沒了古老的城廓,牧野還是牧野。一腳踏上衛輝土地,我們的身心馬上被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所裹夾,關於比乾的傳說、地名、遺址更是滿目盈耳。
據衛輝市比干紀念會的林先生介紹,相傳比干在朝歌被紂王挖心之後,面似土色,掩袍不語,單騎縱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鄉)就會長出新的心來,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擋路叫賣無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後口吐鮮血,墜馬身亡。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捲起飛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屍體,形成墓冢,故稱"天葬墓"。墳墓四周,沒心菜圈圈環繞。墓周圍的柏樹,隨著嗚嗚的悲鳴之聲,彎了樹干,斷了樹冠,有的還從樹乾的中心裂開,變成了「彎柏」、「平冠柏」和「開心柏」。
傳說,比乾的馬見不到主人,悲從中來,圍著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啞了,仍然沒有找到主人,便飛奔南行,直到將腸子跑斷了才倒地身亡。村民們為這匹馬封了墓,還特地修了一座馬王廟以作紀念。
傳說縱然不足為據,但比干確葬於衛輝。我們顧不上留戀衛輝的美景,即北上拜謁比干廟。
比干廟位於市東北7公里的頓坊店鄉的比干廟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廟,佔地達44000平方米。比干廟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後裔林氏兒女祭謁之聖地。
遠遠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聳立,上書:「赤膽忠心」。經牌坊式廟門,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見廟內主體建築鱗次櫛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濃蔭中,金碧輝煌,氣度恢弘,兩側的配殿和廂房,皆硬山式建築,各具特色。陵廟置放的獅子、朝天吼等石刻神獸,神態各異,或鎮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於廟院後端的比干墓冢,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佔地20多畝,高約20米,冢上植翠柏數百株。它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個墳丘式墓葬,也是中國因墓建廟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側有綿延起伏的黃土崗,右側遠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廟被稱為「二龍戲珠」之寶地。比干廟因墓而建,史志
載:「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廟」,其時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來,廟宇雖遭災害和戰火洗禮,數經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廟宇,為明
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廟內現存80餘塊碑碣充滿了古文化色彩。這里經過歷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騷客相繼立碑紀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墓、廟受到歷代帝王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宋仁宗為《比幹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
在比干廟正殿後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題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十個大字,亭內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殷比干莫」四個字,落款為「至聖先師孔子書」。世傳當年孔子親率弟子臨墓憑吊,揮劍刻字立石於墓前。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的孔子真跡。
孔子把比乾和微子、箕子並稱為殷朝三位「仁人」。他說:「商紂王荒淫無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結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裝瘋癲,比干直諫而死。這三個人都是商末的仁人。」還談到,「天子統治人民,應該廣開言路,從諫如流。過去商湯、周武王都因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紂王則因拒絕納諫而國破家亡,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說起這個墓碑,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孔子把「墓」寫成「莫」,是借地為土的。後來有一個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的的縣令
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夫子寫了錯別字,就當著身邊的隨從們說,「今天我把這個字給改正一下,我就是孔聖人的一字師了」。縣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個土字。
剛剛刻好,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震天,只聽「轟隆」一聲,土字又被轟掉了。直至今日,這塊石碑斷裂的痕跡依稀可見,碑上的「莫」字仍然沒有「土」。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騫為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山東副使,多學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薊門集》等。
碑文雲:「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說理透徹,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步出廟門,我們隨意在村中走訪。比干廟村東是軍屯,南是十里鋪,西是斜道村,北是後庄,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縱貫南北。看護比干廟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紹說,村莊呈方型院落,現有人口180戶,700餘人。
比干廟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創建成廟宇,唐太宗於公元645年親臨比干墓舉行了隆重的祭
禮,並向全國的郡縣頒發《贈殷太師比干詔》謚「忠烈公」,為比干加封了墓寢,修葺了祠廟,規定州縣定製大禮祭祀,並給附近五戶農民撥了地產,派他們守廟祭
祀,從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現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廟文官處工作,家中子孫滿堂,殷實幸福,我們邀請他照張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還說,衛輝市西部太行山余脈的獅豹頭鄉龍卧村發現了「長林石室」的山洞。該洞位於龍臣卧村絕壁上,依方山,臨滄溪,上有千尺鷲峰,深山峽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滄水。洞深約3米,廣約40平米。洞外蒼郁的綠樹簇擁,俯視左右,山嶺環抱,長林莽莽,確有「龍卧」之靈氣。
據當地官員介紹,從1993年起,衛輝市連年舉辦「中國衛輝比干誕辰紀念慶典」,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
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林氏團體。國內外200多位領導人、著名人士揮筆祝賀,進一步
促進了衛輝市對外開放,經濟高速發展。
衛輝文物古跡甚多,拜祭完比干廟,我們又參觀了牧野大戰古戰場遺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廟。
古衛州厚重的人文透著史詩般的豪氣,那蒼茫的遺跡、不屈的忠魂,讓我們圓了一個探源夢。
5. 林字的來歷是什麼
林
會意。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基本解釋:
1、長在一片土地上的許多樹木或竹子:樹~。森~。~海。~藪(a.山林小澤;b.喻叢集的處所)。
2、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書~。藝~。碑~。儒~。
3、姓。林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6. 林姓氏的來源
姓氏:林
祖宗:比干
分類:以人為氏
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在現今中國姓氏中排第17位。
姓氏起源: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
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
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
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郡望:
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9人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堂號:
九龍門:比乾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遷徙分布
林堅子孫在博陵一帶發展繁衍。至林載時,子孫也在這一廣大范圍中生活,甚至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7. 林字的由來和意義
林,最早見於甲骨文,會意字,造字本義是:名詞,成片叢生的樹木。
一、釋義
1、成片的樹木或竹子:森林。竹林。
2、林業:農、林、牧、副、漁。
3、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二、說文解字
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凡林之屬皆從林。
譯:林,平坦地面上有叢生的樹木叫作「林」。字形採用兩個「木」會義。所有與林相關的字,都採用「林」作邊旁。
三、漢字字源
常用片語
一、樹林 [shù lín]
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比森林小。
二、林地 [lín dì]
土地利用類型之一。指生長森林和用來發展林業的土地。
三、林場 [lín chǎng]
從事培育、管理、採伐森林等工作的單位。
四、翰林 [hàn lín]
唐代為朝廷撰擬文書的官。唐玄宗設翰林學士,成為皇帝機要秘書,曾為內相。明清設翰林院,掌修國史,記載皇帝起居,草擬制誥。其長官以大臣充任,稱「掌院學士」。
五、林檎 [lín qín]
也叫沙果、花紅。落葉小喬木。果實近球形,似蘋果而小。
8. 林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乾的後裔,屬於王侯賜姓為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干犯顏直諫被殺。比干正妻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後,因泉生於林中,其父比干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
4、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8)林字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福建的林氏主要是林祿後裔,陳政父子帶入福建的林氏後裔,以及王審知兄弟開閩時帶來的林氏後裔。雖然在福建整個移民史中,都有零散的林姓族人進入福建,但是這些人都是以零散的方式進入福建,後裔已經無根可尋,因此這些林姓多依託前期入閩的林氏始祖。他們在福建的堂號、郡號有西河、南安、問禮、忠孝、雙闋、九牧等。
由於林姓入閩比較早,因此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與繁衍,成為了福建的一個大姓群體,到了唐代末朝,林姓後裔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他們就開始遷居福建各地。比如林祿後人林披,就是從福州遷往莆田,這一脈繁衍出了赫赫有名的「九牧林」。
除此之外,林姓繁衍到明朝,就開始有人遷往琉球國,以及明末清初時大規模遷入台灣,如今台灣10%的人口姓林,而他們的祖先大部分都是福建人。
到如今,林姓家族在福建已經繁衍近1800年,其後裔已經遍布世界各地,而他們的祖宗都是源於河南光州固始縣。
9. "林"字的由來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周靈王後裔王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至臨沂。河內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徙平州,又遷至河內溫縣。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僖宗時,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王姓移居海外,始於明清之際,主要分布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參考資料:http://www.tzwh.com/lbxlist.asp?id=1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