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鹽城的歷史有多少年

鹽城的歷史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2-12 14:14:23

① 鹽城市的歷史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另立一縣,稱鹽瀆縣。瀆,是溝渠或水道的意思,那麼,鹽瀆就是鹽河的意思了。這是皇帝首次正式給鹽城賜姓"鹽"。東晉安帝時,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這個名字一直延到如今。縣里的其他地名,許多也與鹽相關。歷代朝廷為管鹽政,從上到下設立了嚴密的管理機構,比如元朝,鹽政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級管理機構是行中書省--鹽運司--分司--場--團--鹽戶(有的朝代稱亭戶)。古代的淮南和淮北鹽政專職管理機構--鹽運司,分設在揚州和淮安,鹽城一帶是鹽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因此,當地的地名多與場、倉、團、鹽戶姓氏有關,明代嘉靖年間繪制的一張兩淮鹽場圖上,共有30處鹽場,其中13處在現在的鹽城境內。著名的鹽場有:《水滸》作者施耐庵和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故里白駒場,《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撰書地草堰場。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產地伍佑場,以及丁溪場、劉庄場、西團、便倉……鹽城的地名又有許多與古代的制鹽方式及工具有關。煮海水要用許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來曬干、堆垛備用,於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這些地名。煮鹽要有灶、鍋、釒敝這些用具,於是便有許多小村莊叫做某灶、某釒敝。鹽城古代又有許多運鹽的河道,將鹽由水路向南運往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向北運往黃河與淮河的交匯處淮安,最重要的一條運鹽河叫串場河,它是清代開掘的人工運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十多個鹽場之間,是鹽城運鹽的大通道。地名"姓"鹽,古代如此,現在還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鹽城市郊區撤區建縣,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是鹽都,仍舊"姓"鹽。據鹽城有關方面統計,鹽城境內數百個地名,其中三分之二與鹽有關,它們都"姓"鹽。
鹽城鹽官多名人。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因此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擇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們要麼是有才乾的能人,要麼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層鹽官靠理鹽政時業績頗佳而升為朝廷大官。北宋時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曾先後被派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這個鹽倉監,只是監管白駒、丁溪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和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務管理所所長。西溪在鹽城的東台境內,是鹽倉監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寫出了"一首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新詞的著名詞人。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詞,詞牌名《浣溪沙》,據研究考證,這首詞就作於西溪。詞裡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他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大約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有些不滿意。但他在任時,還是有些政績的,不僅理好了鹽務,還在西溪辦學,培養人才,西溪一帶,不是鹽商便是鹽民,為他們培養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來,當地人沒有忘記他,還將附近的一條溪流稱作晏溪。後來,他到朝廷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繼任鹽倉監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任上寫了一首以牡丹花自況的詩,"異香濃艷壓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開向東風應有恨,憑淮移入五侯家?"他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不滿意到了發牢騷的程度,內心很痛苦。但據當地人說,他的鹽倉監還是當得不錯的,所以,後來也當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則寫了一首題為《至西溪感賦》的五言詩:"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參知兩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呂夷簡。范仲淹在西溪不僅鹽倉監當得認真、出色,而且還自告奮勇、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眾修築了一條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連雲港附近)全長181華里的捍海大堤,擋住了凶險的海潮,保衛了堤內人民的生命財產,當然也保住了堤西的鹽場。這條大堤,被後世人稱為"范公堤"。范仲淹後來也因才幹出眾而當了參知政事。西溪一個小地方,三個小鹽官,後來都當上了丞相,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② 鹽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

從民國起:

1946年鹽城城區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其餘改名為葉挺縣,1949年恢復鹽城原名。

1949年4月21日,成立蘇北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區,轄濱海(由原阜寧、漣水、灌雲3縣各一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東坎鎮)、漣東(為原漣水鹽河以東的部分地區,縣人民政府駐大程集)、阜寧、淮安、射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東,射陽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合德鎮)、建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區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湖垛鎮)、鹽城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縣。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台、台北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並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48張)

1951年7月11日,台北縣因與台灣省台北縣(今新北市)重名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與福建省建陽縣(今南平市建陽區)重名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2年,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與南京市合並恢復江蘇省建制,並於1953年1月1日正式合並成立江蘇省。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江蘇省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濱海、阜寧、淮安、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台8

鹽城自然風光(80張)

縣。

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

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駐響水鎮)。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台8縣。[5]

1983年實行省管市,市領導縣的新體制,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設立地級鹽城市,下轄城區、郊區2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7縣。

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

江蘇省鹽城市地圖

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街道辦事處。2014年7月19日,以劃出原新都街道的福才、劉朋、萬勝、新伙、福利、野丁、興民、伍康、興城9個居委會區域,另設立鹽瀆街道辦事處。

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大豐市,設立大豐區。至此鹽城市下轄3個區、1個縣級市和5個縣。

③ 鹽城的歷史是什麼

鹽城的歷史沿革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④ 鹽城的歷史沿革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淮海維揚州,故屬揚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廷將古射陽縣(今寶應縣一帶)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置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
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屬海陵郡。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鹽瀆縣改名鹽城縣,此為現名之始,鹽城之名使用至今。
南北朝屬陳國時,建鹽城郡;陳滅,隋大業初廢郡復為鹽城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屬江都郡;五代十國南唐時屬泰州;宋代屬淮南東路楚州;南宋紹興三年復屬泰州,後屬寶應州。
元初鹽城屬江北淮東道,至元中屬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元末為張士誠所據。
明初屬直隸應天府,後屬南京(南直隸)淮安府。清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江南省東西分省劃歸江蘇省,仍屬淮安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各縣直屬省管,時鹽城縣屬江蘇省。
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道制,鹽城屬淮揚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廢除道制,設立行政督查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為首縣,轄鹽城,東台,興化,阜寧4縣。
1946年鹽城城區一度改名為葉挺市,1949年恢復原名。
1949年4月21日,成立蘇中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區,轄濱海(由原阜寧、漣水、灌雲3縣各一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東坎鎮)、漣東(為原漣水鹽河以東的部分地區,縣人民政府駐大程集)、阜寧、淮安、射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東,射陽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合德鎮)、建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區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湖垛鎮)、鹽城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縣。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台、台北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並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
1951年7月11日,台北縣因與台灣省台北縣(今新北市)重名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與福建省建陽縣(今南平市建陽區)重名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2年,蘇北(蘇中)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與南京市合並恢復江蘇省建制,並於1953年正式合並成立。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江蘇省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濱海、阜寧、淮安、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台8縣。
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
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駐響水鎮)。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台8縣。
1983年實行省管市,市領導縣的新體制,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設立地級鹽城市,下轄城區、郊區2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7縣。
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街道辦事處。2014年7月19日,以劃出原新都街道的福才、劉朋、萬勝、新伙、福利、野丁、興民、伍康、興城9個居委會區域,另設立鹽瀆街道辦事處。
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大豐市,設立大豐區。至此鹽城市下轄3個區、1個縣級市和5個縣。

⑤ 鹽城有哪些歷史

鹽城歷史悠久,從漢武帝元狩四年,建立鹽瀆縣,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東晉改鹽瀆為鹽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鹽城的城牆原為土牆,始建於唐朝開國以後,明永樂十六年,為防倭寇侵擾,改建磚城,其城池南寬北狹,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稱。自公元1128年黃河奪淮以後,這一帶歷盡水患。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隨著沿海棉墾及鹽業的興起,客商雲集,市井繁華,鹽城逐步興旺發達,一度成為里下河地區中心和糧、棉、鹽的集散地。元嘉靖四十一年,鹽城人口發展到近十萬人,其時建設亦很壯觀,祠堂寺廟、塔亭牌坊甚多,儒學、校場均有設置。城郊四處有許多名勝古跡,民間稱鹽城有「瓜井仙蹤」、「平湖秋月」、「楊樓翠靄」等八景之勝。

⑥ 請問鹽城歷史演變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鹽城是革命老區。「皖南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立即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此後,又相繼在鹽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江淮銀行等組織,鹽城迅速成為華中敵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時有「陝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之說。劉少奇、陳毅、黃克誠、粟裕、葉飛、張愛萍、洪學智、曾山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過。擁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現在市區有新四軍紀念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大豐白駒建有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紀念碑。
鹽城位於北緯32.85°~34.2 ° 、東經 119.57°~120.45° ,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西與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古名:淮陰、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於江淮平原東部,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市。淮安市屬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帶,市區東距黃海海岸線僅100多公里,通達億噸大港--連雲港港港和大豐港兩個沿海開放港口均僅需1.5小時。京更多>>
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市。市轄區面積1779平方公里;市轄區158.65萬人(亭湖區83.90萬,鹽都區74.75萬)。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⑦ 鹽城歷史發展脈絡

鹽 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場,到處是鹽河, 「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阜寧的三灶鎮、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另外,煎鹽用的盤鐵,點鹵成鹽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濱海縣有自然村鐵盤洋、天盤,響水縣有自然村皂角樹、皂角等

⑧ 鹽城市建市多少年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南直隸(南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兩街道辦事處。

⑨ 請問鹽城的歷史

古代是個大量產鹽的地方,因此就叫「鹽城」了
因該是84年的時候成為地級市的

⑩ 鹽城的來歷

鹽城的來歷:

鹽城西周前為淮夷地,戰國時期,先民們利用近海之利煮海為鹽。秦漢時代,境內煮海興利、穿渠通運。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稱鹽瀆縣。

其時有縣無治,由射陽丞代管。三國時,曹操令江淮民西遷,廢鹽瀆縣。西晉復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北齊時於鹽城設射陽郡,陳時改為鹽城郡。隋大業末年,江淮農民起義軍領袖韋徹據鹽城稱王立射州,分為射陽、新安、安樂3縣。

唐初,廢射州,復置鹽城縣,屬楚州。乾元元年,置鹽城監以管楚州鹽務。宋代,鹽城屬楚州。元末張士誠率鹽民起義,建立大周政權,前後堅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後在平江稱吳王。

明朝,鹽城屬南京淮安府、揚州府。朱元璋洪武趕散,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4000餘無田農戶遷往江北,一部分落戶鹽城。清初,先屬江南省,後劃歸江蘇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

民國期間,民國年間先屬淮揚道,後廢道隸省,境內先後設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江蘇省鹽城行政督察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轄鹽城、東台、興化、阜寧4縣。民國二十九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民國三十年9月,成立鹽阜區行政公署。轄鹽城、鹽東、建陽、阜寧、阜東、淮安、漣水7縣和漣灌阜邊區辦事處。次年,漣灌阜邊區改建射陽、濱海2縣。民國三十六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鹽城專區轄鹽城、射陽、建陽、阜寧、淮安、濱海、漣東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鎮。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台、台北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並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1951年7月11日,台北縣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鹽城、淮安、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鹽城、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83年,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建立省轄鹽城市。

(10)鹽城的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鹽城市全境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低窪,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對高度不足8米。

分為3個平原區黃淮平原區、里下河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黃淮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其地勢大致以廢黃河為中軸,向東北、東南逐步低落。

廢黃河海拔最高處達8.5米,東南側的射陽河沿岸最低處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西,屬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總面積4000多平方千米。

該平原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低處僅0.7米。濱海平原區位於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東,總面積為7000多平方千米,約佔全市總面積的一半。

該平原區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東台境內地勢較高,一般海拔為約4米到5米間,向北逐漸低落,到射陽河處為1米到1.5米。

閱讀全文

與鹽城的歷史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