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在聖經中歷史序言怎麼解釋

在聖經中歷史序言怎麼解釋

發布時間:2022-10-04 03:03:40

『壹』 科學和信仰能否和平共處

牛津大學資深學者約翰·蘭尼克斯在他的新著《七天造就世界》里,試圖理清「神創論能否與科學並存」這一古老謎團中的部分線索。全書的文字圍繞有關世界與生命起源的爭論展開,對進化論和神創論均做了剖析。至少在他看來,科學和信仰在大多數時候可以和平共處,「基督徒在信奉聖經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科學論點,這種做法並不矛盾」。 在序言中,蘭尼克斯如此解釋自己的創作初衷:「我想,人們往往被灌輸了非黑即白的兩種可能性:要麼你一直信奉《聖經》,持"年輕地球創作論"(譯註:該理論認為《聖經》的字面釋義是與地球歷史嚴格對應的)。要麼你是個純粹的進化論者,對宗教經典里的所有說法嗤之以鼻。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不可取……我並不是試著用《聖經》去解釋科學,而是希望探討上帝能以怎樣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並發掘其中的奧秘……」 對於基督徒,蘭尼克斯鼓勵他們重新審讀《聖經》的開篇《創世紀》,探尋宗教創世學說與現代科學的交匯點。他的思路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對《創世紀》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字面意思;具體來說,他認為《創世紀》的作者當初是有意把內容簡寫的。 就此,他在書中提到:「如果《聖經》是站在某個未來的時間點例如22世紀去闡述的,我想大家都無法理解它的內容,科學家也一樣。這絕不是上帝希望見到的。他想讓自己的意旨被所有人領悟,於是選擇了以寓言的形式去講述農業、建築業和漁業的產生,而沒提到現代工業和其它超出常人理解范疇的東西。這些寓言適用於任何時代,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以此類推,我們就能理解《創世紀》全篇。」 蘭尼克斯雖然提出了《聖經》為科學的發展而留白的可能性,卻不願用宗教語言解釋今天的科學理論。取而代之,他鼓勵每個閱讀《聖經》的人自行探索信仰和科學的交匯點。 作為提示,他指出:「《創世記》開頭提到的神創造天地,不一定像通常假設的那樣,就是在第一天完成的。正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地球在此之前可能已經存在,這給了讀者充分的想像空間,以便進一步研討符合科學的神創論。 蘭尼克斯在書中闡明了他的核心論點把宗教典籍同科學完全割裂開,會在某種程度上給人們以「科學只能運用在現實中,而信仰僅屬於虛幻世界」的印象,這是值得商榷的。當然,他在字里行間也並未迴避自己的某些困惑。例如,「《創世紀》似乎強調人是直接產生的特殊物種,而不是通過自然演化或是由早已存在的原始人進化來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宇宙並非永恆存在,支持神創論的科學家因此受到了外界尖銳的指責。就此,蘭尼克斯同樣給出了自己的辯解他聲稱,是上帝最先運用了科學,他為自己創造世界的宏大工程命名就是最好的例證。 關於作者: 約翰·C·蘭尼克斯是牛津大學數學系教授,在格林坦普爾頓學院教授數學和哲學,同時還是一位顧問牧師,業余時間經常與無神論者展開辯論。他的上一部作品是《上帝的埋葬者:科學掩埋了上帝?》,該書對科學、哲學和神學都有所涉及。

『貳』 day2 第二講 道次第講記·序論

道次第講記·序論

濟群法師

《道次第》的組織架構

以上講了學習《道次第》的意義,接著講一講本論的組織架構,傳統佛教叫作「科判」。我早年學《道次第》時,最暈的就是科判。當然仔細看的話,還是能知道它怎麼回事,但粗粗看就不清楚了。因為這些科判一層層的,層級比較繁瑣。這不是說祖師的科判不好,而是現代人的心太粗。中國古德的科判也一樣,先用天干,不夠再用地支,甚至好幾十層。科判做得細,說明古德對經論研究得很細,會說出每句話代表什麼思想。如果你真正把它研究透了,對我們學習一部論很有幫助。但讓一般人通過這種科判來學習,就比較困難。

對佛典做現代化整理,科判是重點項目。從序列到標題,不妨用現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述。在十多年的弘法中,我做了不少嘗試,比如以前寫的《心經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學佛者的信念》,都是用很簡明的科判方式。事實上,這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功夫。因為科判要畫龍點睛,你必須從宏觀上理解這部論,同時對微觀的每個細節,以及這一節和下一節的關系都很清楚,才能做得精確到位,看科判就知道這部分是怎麼回事。既能達到效果,又不會被復雜的結構搞亂思路。

關於《道次第》,我上學期給研究生做了一些重點指導。這次給你們開了一年多的課程,會講得細一點。這兩天,我根據對本論的理解做了個科判,可能是《道次第》最簡明的現代科判,至少我看了覺得很清楚。

這個目錄的特點在於,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直接地理解《道次第》。傳統的《道次第》科判主要分四點,第一是「本論作者及傳承之殊勝」,第二是「本論之殊勝」,第三是「說聽軌則」,第四是「本論建立學修之次第」。我研究後作了重新編排,總的分為三部分,即序論、正論、余論。

序論即說聽軌則及之前的內容。我們現在學每本書都有序言,介紹和本書相關的問題。說聽軌則中,就是和本論相關的三項內容。按原來的標題,第一是「為明法源清凈故,釋作者之重要」,第二是「為於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第三是「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我覺得現代人接受起來比較復雜,就根據內容重擬了標題。第一是「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第二是「本論的殊勝」,說明法的重要性,最終還要落實到這部論;第三是「說聽軌則」,要以什麼方式去傳播和接受這部論。這三點是我們學習本論應該具備的認知。

正論部分的原標題為「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把這個標題落實到本論,就是「修學引導次第」,建立學和修的次第。接著我就按照現代目錄來分章節,共有七章。

·第一章

第一章是「依止善知識為入道根本」。《道次第》講傳承,學法首先要依止善知識。佛法修學的傳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第一步就是親近善知識,這對整個修學非常重要。《阿含經》中,阿難曾說,親近善知識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說,不對,親近善知識可以完成整個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離不開善知識。所以藏傳佛教特別重視依止善知識,以此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善知識指導。你看世間學個木匠、泥水匠的手藝都要有師傅,何況學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沒有好的老師,怎麼學,怎麼修?靠自己那點小聰明是不行的。所以,依止善知識在《道次第》的地位無以復加。

·第二章

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勸受心要」。有暇身即暇滿人身,簡單地說,就是有因緣、有時間、有能力聽聞佛法的人身。今後學下去,還有更具體的條件。這部分首先告訴我們,什麼身份是最難得、最可貴的——那就是能夠聞法的暇滿人身。這個價值到底有多大,如何實現這個身份的價值?就是《道次第》所說的「義大」。這個價值大到什麼程度?就是成佛。也就是說,暇滿人身的最大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成佛,成就生命最高尚的品質。雖然價值這么大,可有幾個人能好好利用這個身份,實現它的價值?

現代人總以為,有地位,錢賺得多,或做成什麼事業,就是價值的體現。還有人覺得,成家生子就是價值的體現。作為佛弟子,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睱滿人身蘊含著巨大價值,進而實現它的價值。只有了解,我們才有可能去實現。如果不了解,根本就不可能去實現。從「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到《道次第》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是引導我們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

·第三章

第三章是「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什麼叫「共」?就是說,下士道的修行不僅可以成就下士道,同時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礎,所以叫「共下士道」。 其中主要有四節,即念死、念惡道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 。這是學佛必須具備的認知,也是整個修學的基礎。這些觀念很多人可能太熟悉了,熟悉到沒感覺了。我以前就這樣,不太屑於去講什麼無常、輪回、惡道苦,要講一點空,講一些重重無盡、見性成佛,覺得講這些才有趣。至於皈依三寶之類,好像是給老太太講的。後來發現不是這么回事,所以我現在無論到哪裡, 就從皈依、發心、深信業果開始講。

因為我理解的整個佛法修行,都可以在這些內容中說明。不要小看這些,以為自己都學過了:三惡道苦誰不懂啊?你懂了,還照樣去惡道,懂了有什麼用?你說自己皈依三寶了,但心有幾分和三寶相應?三寶在你心目中有多少地位?在你人生中有多大作用?三寶功德在你生命中實現了幾分?如果這些都沒有的話,皈依三寶不是一句口頭禪嗎?所以說,佛法所有高深的道理,都可以在這里說明。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中士道是解脫道,綱領是四諦法門,重點是從認識苦到對苦的解決。首先是認識輪回的痛苦本質,進而解決它。比如你病了,要知道自己是什麼病,才能把病治好。打工者覺得自己沒錢是苦,就想賺錢改善生活,吃好穿好,買房買車,以為這樣就解決痛苦了。乃至人類整個文明所做的,都是要解決苦。

怎麼解決?從原始人的刀耕火種,到今天現代化的高科技,無非是改善外在條件。這就是世界的文明進程。遺憾的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在於內心,是由煩惱造成的,所以盡管今天科技發達,物質豐富,但人還是一樣痛苦,一樣煩惱。甚至物質越豐富,人活得越累越緊張。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懂得苦的根源在哪裡。

解脫道的修行,必須認識到苦。這和世間對苦的認識不一樣。世間所認識的苦很狹隘,而佛法要我們觀察,整個輪回的本質都是苦的。即使我們現在感到的快樂,也是苦的。 佛法講到苦有三種,「苦苦」是我們平常就覺得苦的;「壞苦」是我們現在覺得快樂的,但並不是本質的樂,只是需求暫時滿足後造成的假象,不長久;「行苦」則是無常變化帶來的痛苦,因為眾生有恆常的執著,所以經受變化時就會感到痛苦。

接著 思惟苦的根源,一是煩惱,二是業的積集增長,三是死亡和生命相續。這就是集諦。

認識苦和集的目的,是為了發起出離心。你觀苦,生起出離心沒有?如果生起,達到什麼程度?這是修行的檢驗標准。如果你真正意識到輪回本質是苦的,就不會有絲毫貪戀,你的所有執著都不會有立足點。如果還是照樣執著和貪嗔痴,就說明這個出離心是騙人的。所以這里的「發心之量」,就是指你的出離心發到什麼程度。

心發起來了,進一步還要解決苦,解決煩惱和業力,這就是道諦 。所以第五節是「抉擇解脫道之自性」。解脫道的自性,就是道的體,是戒定慧、八正道。但中士道沒有講到滅諦,因為本論的修行是引向菩薩道,不是引向寂滅涅槃。所以,苦諦、集諦和道諦是為上士道服務的。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發起出離心,不僅中士道需要,上士道也需要。菩薩行者如果認識不到輪回的痛苦本質,不想出離輪回,就不能解決自身的惑和業,那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所以,中士道的出離心對上士道一樣重要。只不過菩薩有悲願,雖然認識到輪回是苦的,還是往裡沖。剛開始是硬著頭皮,覺得輪回很痛苦,但想到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這些如母有情還在輪回中受苦,不能光是自己逃,要拉著他們一起離開。就像《法華經》說的「三界火宅」,長者家的豪宅燒了起來,可孩子們意識不到,還在房子里玩耍,長者就想方設法把孩子們救出來。這是菩薩的悲心所在,是因為悲願而入世,不是貪戀輪回。我們講的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也是這個道理。你要有出世的心,但因為有悲願,所以還要入世。對於我來說,不是我喜歡做什麼,而是我覺得應該去做,也是這個道理。

·第五章

第五章是「上士道修心次第」,共四節,主要是圍繞菩提心展開的。

第一節是「菩提心的殊勝」,即發心的重要性。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是區別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包括菩提心特有的功德,這里都作了充分說明。

第二節是「菩提心如何發起」。這個心很重要,論中介紹了七支因果、自他相換的修心法,進而要通過受持菩提心儀軌,幫助我們發心並進一步強化。

第三節是「菩薩行的安立」。我們修菩薩行的目的,也是為成就菩提心服務的。六度四攝都是菩提心的實踐,屬於行菩提心。論中也去除了長期以來關於修行的一些誤區,比如方便與慧的關系。菩薩道的修行,是不是見性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夠的,還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與慧,就像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

第四節是「廣說菩薩行」。菩薩道的修行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上士道構建了整個菩薩道的修行,核心是菩提心,所有的菩薩行最終都是為了成就菩提心,以此圓滿無上佛果。

·第六章

第六章是「止觀」,屬於上士道的一部分。止觀是根據六度中的禪定和般若,另外開出的詳細說明。共有四節,即止觀的自性,怎麼學止,怎麼修觀,最後是止觀雙運。所有的修行,最終都要落實到止觀。「道前基礎」略示修法的部分就講到,任何一個法都包括加行、正行、結行和未修中間。正行是什麼?就是止觀。我們念死無常、念惡道苦、皈依三寶,每個法門都要通過止觀來落實。我們念三寶,不念別的,一心安住在對三寶功德的憶念中,這就是止。我們念無常,從各個角度不斷思惟,安住在對無常的憶念中,這也是止。

如果沒有止的功夫,我們可能一會兒念三寶,一會兒念別的,又想到家裡,又想到哪個同學說了我壞話,心就會落入掉舉、散亂中。所謂止,就是制心一處。當我們通過各個角度來思惟無常或死亡,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觀修。觀修有兩種,一種是觀察修,建立在思惟的基礎上;另一種是現量的觀修,立足在覺知或覺性。初級修行是以觀察修為主,《道次第》尤其重視這一點。總之,每個法的修行都包含止觀,很重要。

·第七章

第七章是「道次第之要義」,對整個《道次第》的建構加以總結。

最後是「余論,略說金剛乘修學法」。因為藏傳佛教以金剛乘為究竟,有了顯教的基礎,就要導向金剛乘。但作為顯教學人,學完《道次第》之後,不一定要學密宗。因為我們本身有天台、華嚴、禪宗等修行傳統。我們可以吸收《道次第》的長處,但未必要完全按這個套路走。

如何修學《道次第》

《道次第》對我們修學佛法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掌握佛法要領。佛法博大精深,除了南傳、藏傳,僅漢傳佛教就有八個宗派。此外,還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經常有人在問,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學起來比較容易。而佛法有經律論三藏,經典太多,論典也太多了,剛學佛不知該看哪一本。

這里有根機的問題。佛陀是對機設教,可我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根機。有人自我感覺很好,也有人自我感覺很糟,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什麼都不行。這些感覺是不是都對?其實很難說。而《道次第》作為修學的綱要書,就是給我們提供成佛的常規線路,這樣才能適用於各種根機。印老曾寫過一部《成佛之道》,從建構來說,和《道次第》很相似。

研究所把本論作為修學的奠基之作,希望大家對此多下一些功夫。這幾年翻譯過來的《道次第》注釋書越來越多,還有不斷翻譯的勢頭,因為格魯的大德們幾乎都會講《道次第》。隨著漢藏佛教的交流日益頻繁,陸續有大德開講《道次第》,或是把相關註解翻譯過來。

我們早期看到的註解,有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他是民國年間的一位格魯派大德。還有一本是這幾年翻譯的,帕邦喀大師的《掌中解脫》,他屬於昂旺朗吉堪布的老師輩。近年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多寶講寺智敏老法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格魯大德祈竹仁波切也出了《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廣論》的註解。此外,應該還有很多。

從同學們的學習來說,倒也不一定看很多註解。選一本比較權威的,用心看就好了。太多了反而沒能力消化,看得眼花繚亂。修學是看你領會了多少,而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有時我們讀一本註解,覺得還不能把某些問題弄清楚,這種情況下才需要參考其他,不必很多論典都同時、同樣重要地學。但總是要看註解,這也是傳承。什麼叫傳承?法師給你們講課,這自然是一種傳承。你們自己看書,如實地理解,不出現偏差,本身也是一種傳承。所以除了聽課外,你們還要花一定的時間去讀、去思考,要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這點很重要。

下面開始講解論文。發給大家的《新編道次第略論目錄》,希望你們好好領會,最好背下來,這樣就知道《道次第》到底講什麼了。我雖然做了一些現代式的整理,但總體包含了《道次第》的主要內容,很多標題都是原來的。我們熟悉了這個目錄,對《道次第》的思想脈絡就能瞭然於胸。

《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師為我們建構的非常完整的修學體系。現代科學講系統論,《道次第》就是一個修學系統。其中每個部分,就是組成這個體系的支分,從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止觀,每部分既有獨立性,又和其他部分相關。

比如「說聽軌則、依止善知識為入道根本、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屬於道前基礎,是修道前必須具備的基礎,否則就進不去。就像樓房要打地基,尤其現在的房子越蓋越高,30層、50層、80層、100層,特別重視地基。我們的三寶樓就往地下打了500多根樁,一根都好幾十米,機器每壓一下是720噸。整個三寶樓就是架在樁上的,即使地震也沒關系。

如果沒有地基,房子就會倒塌,而道前基礎是修道的地基。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本身雖然是獨立的,比如下士道是人天乘,有人天乘的修行體系和境行果;中士道是解脫道,有解脫道的修行體系和境行果;上士道是菩薩道,有菩薩道的修學體系和境行果,但在《道次第》中,又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又是上士道的支分,也可以說,是上士道的前行。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必須落實到止觀,都是為修心服務的。否則,這些法門就不能真正產生作用。

可見,《道次第》的結構非常嚴謹,是有機的整體。我們在學習時,既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徵,同時要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在以下課程中,我將逐步給大家介紹。接著看論文。

序  論

一、皈敬頌

敬禮於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堪忍剎中自在主,補處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龍樹無著佛所記。

深觀廣行兩大宗,傳承諸師我皈命,為欲易入深廣道,再以略法於此說。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此論為總攝佛法之精要,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勝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規,三類士夫所應修持,乃至菩提一切無不全備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為門,將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規律,即此中所說法。

如濟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說法之軌則,先須講明作者之重要與法之重要,及如何聽說彼法之三事。

於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一、為明法源清凈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為於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三、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序  論

一、皈敬頌

首先是「皈敬頌」,皈依的皈,禮敬的敬。這是印度論師造論的傳統,每造一部論都會寫這樣的偈頌,以此禮敬三寶。因為論主造論,是闡述佛陀經教的思想。既然要闡述佛陀經教的思想,首先要對佛陀和與此論相關的祖師大德生起皈敬之心。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頌,不僅有皈敬的內容,同時包含作者造論的意趣:我為什麼要造這部論。

「敬禮於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首先是皈敬。諸是眾多,至尊是指世尊和諸佛菩薩最為尊貴,正士是指佛菩薩,具大悲者是具足大悲者,足下也是表示禮敬。

「 堪忍剎中自在主。」這句是禮敬佛陀,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翻譯成漢語就是堪忍。為什麼叫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一是劫濁,地球到一定時候就會出問題,有大三災、小三災;二是見濁,人類的思想很混亂,有各種宗教、哲學及錯誤觀點;三是煩惱濁,眾生的煩惱很多;四是命濁,死亡不定;五是眾生濁,眾生的貪嗔痴很重,且根機不同,呈現出五花八門的世界。在五濁惡世生活的眾生,需要有忍耐力,否則就會活得很痛苦。堪忍,是在這樣一個生活環境中磨煉出來 的。剎就是國土。那麼,誰是堪忍剎中自在的主人呢?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這個自在,是解脫自在。因為解脫了煩惱,成就了無限的智慧和慈悲,所以才自在。反過來說,眾生從生活環境到內心世界,都充滿著不自在。

「補處慈尊法中王。」第二句是贊頌彌勒菩薩,他是一生補處菩薩。什麼叫一生補處?就是今生結束後,下一生就要成佛了。補是候補,也就是說,彌勒菩薩是這個世界下一任的佛陀。他現在還沒有正式上任,住在兜率內院。印度古代有些大德,研究經教時有問題搞不清楚,就會打坐入定,到天上找彌勒菩薩討教。《大唐西域記》就有這樣的記載。在中國古德中,道安大師、虛雲老和尚等也有相關經歷。因為彌勒菩薩是下一任佛陀,雖然沒正式上任,但也可以管管這個世界的事。慈尊,彌勒菩薩的梵語是阿逸多,翻譯成漢語是慈氏。因為他過去生中修慈心三昧,一天到晚笑呵呵的,很慈悲。法中王,就是法王。這個詞在藏傳佛教用得有些濫,其實,真正的法王要於法自在。所以從戒律來說,唯有佛陀才能稱為法王,稱為大師,其他人是不可以隨便稱的。

第一句贊頌教主釋迦牟尼佛,第二句贊頌彌勒菩薩。宗大師造這部論的總依,是《現觀庄嚴論》,別依是《菩提道炬論》,繼承了中觀和瑜伽兩大體系的思想,即深觀和廣行。而彌勒菩薩是瑜伽學派(廣行)的初祖,所以要禮敬慈尊。如果沒有直接傳承關系都要禮敬的話,十方諸佛逐一地寫,就寫不過來了。

「善逝智父妙吉祥。」第三句是禮敬文殊師利菩薩。善逝,是佛陀十大名號之一。我們每天念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就有這十大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逝代表好死,指圓寂時最好的狀態,證悟涅槃。不像凡夫,能夠死得自在安詳的很少,多數人都在痛苦煩惱中死去。智父,指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智也可以說一切智者,代表一切佛陀。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象徵智慧的成就。一切諸佛都從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吉祥,還是指文殊師利菩薩,是深廣兩派傳承源頭級的祖師,也是我們修學《道次第》應該禮敬的。

「龍樹無著佛所記。」龍樹和無著,是深廣兩派的代表人物。龍樹是中觀學派的創立者,無著是瑜伽學派在人間的實際傳承和創立者。彌勒菩薩的論典,如《瑜伽師地論》《現觀庄嚴論》等,究竟是怎麼傳到人間的?根據經教記載,都是無著菩薩在定中聽彌勒菩薩所說,然後整理出來的。龍樹菩薩生於佛滅後七百年,無著菩薩生於在佛滅後九百年。這兩位重量級祖師,都是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授記過的。他們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開啟了弘揚中觀、唯識教法的先河,於是有了深廣兩派的傳承。我們之所以能學到這部論,離不開這些祖師大德的貢獻。

「深觀廣行兩大宗,傳承諸師我皈命。」深觀是中觀學派,講般若性空。《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深觀,以般若智慧直接觀照諸法實相,觀照空性,所以稱為深觀。廣行是指彌勒、無著開創的瑜伽學派,重點是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深觀、廣行兩大傳承中的所有祖師,比如深觀系統的龍樹、提婆、法稱等祖師,廣行學派的無著、世親、安慧、護法、陳那等祖師,都是我們要皈依和禮敬的。

「為欲易入深廣道,再以略法於此說。」這是宗大師造此《略論》的意趣所在。宗大師早年已寫過《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廣論》內容太廣了,一般人學起來有難度。為了讓更多人接受《道次第》這種殊勝教法,契入深觀、廣行所闡述的真理和菩薩行,對《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再以簡略的方式宣說。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此論為總攝佛法之精要,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這一段說明本論的內容和作用。宗大師所造的《道次第》,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總的含攝了佛法一切綱領。龍樹代表中觀學派,無著代表瑜伽學派。這部論的意義就在於,匯歸深觀和廣行的思想,為我們正確了解兩大學派提供了准繩。

在印度早期,中觀和瑜伽學派是獨立的,有各自的論典、見地和修行方法,代表兩個不同的修行體系。尤其在知見上差別比較大,中觀是以二諦解釋世界,認為一切法都是空的,心和境都是空的,以此引導我們契入空性,契入諸法實相。唯識是以三性解釋世界,先講心是有的,境是空的,一切都是心的顯現,是唯識所現。也就是說,我們認識的對象都沒有離開心,以此引導我們契入空性,契入中道實相。所以,中觀和唯識的主要思想是不一樣的。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觀和瑜伽學派曾出現過對立,兩派祖師如法稱、月稱、月官等,為此辯論好幾年之久。中觀不承認唯識,覺得唯識的思想不究竟,而唯識也覺得中觀的思想有問題。

在印度佛教的晚期,中觀和瑜伽又有融合的傾向,出現了瑜伽傾向的中觀學者,既接受中觀空性見的長處,又接受瑜伽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傳統。阿底峽尊者就繼承了這一思想,宗喀巴大師又繼承了阿底峽的思想。所以在《道次第》中,同時有中觀和瑜伽的傳承。當然,本論除了接受瑜伽系統廣行部分的思想外,在知見上並沒有接受,主要是以法稱的中觀思想為主。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還廣泛破斥唯識的思想。宗喀巴大師曾撰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就是對唯識阿賴耶和自證分的破斥。所以它對唯識思想是部分接受,只接受了菩提心和菩薩行。

「勝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規,三類士夫所應修持,乃至菩提一切無不全備之次第也。」勝士,指菩薩,不是一般人,而是優秀的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一切智地,是佛的果位。法規,是修行的法則、道路和途徑。三類士夫,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乘根機的人。所應修持,都應該依照《道次第》的准則修行。論中說得非常清楚,如果你是下等根機,可以一步步從下士道走到中士道、上士道。如果你是上等根機,也不能忽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礎。總之,不論你是什麼根機,都可按《道次第》,有條不紊地趣入菩提大道。所以說,從發心到成佛的所有修行,以及應該具備的次第,這部論都具備了。

「由此菩提道次第為門,將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規律,即此中所說法。」以《道次第》施設的內容,作為我們修行的法門,對發心並具備修行能力的人,引導他們走向佛地,就是本論所說的內容。

按印度的傳統,說法有說法的軌則。宗大師繼承的,是印度濟迦麻啰西啰寺的說法軌則。昂旺朗吉堪布介紹說,當時印度說法比較著名的,除了濟迦麻啰寺,那爛陀寺也有自己的說法軌則。其實說法軌則也代表它的教育方式,不同寺院有不同的宗風。我們看論文。

第一部分是講作者。《道次第》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可這里所講的作者是阿底峽尊者。為什麼?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造,所以宗大師在介紹作者時,是介紹阿底峽尊者,而不是自己。這也體現了宗大師的謙虛。

「於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一、為明法源清凈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為於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三、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關於道次第的引導,從四方面來說。第一,為闡明這一教法的殊勝,介紹造論者的重要性。第二,為對所說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說明法的重要性。第三,對如此重要的教法,學人應如何聽聞,師長應如何講說。第四,如何以正確方法引導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進。

『叄』 請解釋「喜樂的心,乃是良葯。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喜樂的心,乃是良葯。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的意思是:

當你憂傷的時候,上帝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葯,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當你軟弱的時候,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喜樂的心,乃是良葯。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出自《聖經》。

聖經是猶太人和歐洲人的信仰經典,講述古時猶太人、耶和華的歷史,並記錄先知預言。當猶太教經典大量譯成希臘文本後,希臘文ta biblia遂被用以專指這些經典;拉丁文衍為單數詞Biblia,後成為猶太教、基督教正式經典的專稱,漢譯作「聖經」。



(3)在聖經中歷史序言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喜樂的心,乃是良葯。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出自《聖經》,《聖經》的寫成背景:

《舊約》誕生的文化背景是獨特的神文化社會,在猶太人看來,神的存在是真實的、無處不在的,神就是真理和歷史,《聖經》中的敘事都是真實發生的。這就是猶太歷史觀的獨特之處。《新約》書卷基本上於公元一世紀下半葉寫成,到三世紀初就已經基本確定,最終定稿則為四世紀末。

舊約之成為正典經過了千年的辯論(這是猶太教裡面的辯論)。由於聖經舊約部分具有極其悠遠的歷史,因此起初,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最先是由口頭的傳統(包括五經都先有口頭的傳統),後來變成為文字,逐漸的把這些材料聚集起來成為39本。

這39本內以希伯來文聖經的分法為三部分,就是律法書、先知書和聖錄。先知書也不只是所謂的大小先知書,還有一些前期的以口來傳講的先知書,也歸納到先知書裡面。這三部分是在不同的時候成為正典的。

在主前第五世紀,尼希米與以斯拉的時候,律法書成為正典。那時候五經已經編在一起了。亞歷山大東征以後,也就是主前第四世紀,先知書開始成為正典,確定某些先知的作品要被納入先知書。聖卷則要在主前150年的時候才形成。

主後70年耶路撒冷毀滅了,聖殿被毀,沒有地方可以獻祭。因此,以聖殿為中心的獻祭宗教,沒有獻祭的聖殿時,宗教信仰也就崩潰了,一定要有一個東西來替代聖殿和獻祭。所以猶太人把聖殿作為中心的獻祭宗教,變成一種「書」的宗教(Book Religion),這本書就是把那39卷書編輯在一起的,人們所稱的舊約聖經。

『肆』 請問聖經歷史書說的是什麼

聖經中敘述以色列歷史的經卷,都是歷史書,主要是在智慧書前面的17卷,新約則主要指著使徒行傳說的。
歷史書的年代從主前約一四OO年至主前約四OO年,或說是整個一千年的希伯來歷史。這個長時期自然地分成三個主要的期間:神權政治時期(主前1405~1043年),君主政治時期(主前1043~586年,或從掃羅至耶路撒冷被毀),以及復興時期(主前536~420年)。
更多關於聖經歷史書說的是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e36af161582705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伍』 《聖經》里有哪些被證實的預言

《聖經》里關於以色列復國的預言已經被證實。

約2700年前,對於猶太人將會漂流於世界各地以及終將回歸,以賽亞發出了驚人的預言。

「那些飛來如雲、又如鴿子向窗戶飛回的是誰呢?」(賽60:8)

這里的代名詞「誰」指的是猶太人。《聖經》里預言說他們將「飛來」,照預言所說,1950年9月身居葉門的50, 000名猶太人乘坐飛機返回,1951年7月身處伊拉克的122, 000名猶太人也乘飛機返回。

1903年,美國的奧維爾(萊特兄弟中的弟弟)乘坐自製的飛機在基蒂霍克花12秒的時間成功飛行了36米,這是人類第一次藉助動力成功起飛。可是2700年前,《聖經》中就已經預言說將會有很多以色列人飛回自己的故鄉。

以色列三面圍敵,一面朝海,如果要從海外回到以色列,只能依靠飛行工具。驚奇的是,1948年,以色列子孫乘坐740架飛機從海外飛回了自己的故土。2700年前還沒有「飛機」這個名詞,故此形容為「如鴿子向窗戶飛回」,這是多麼驚奇又准確的預言啊!

維多利亞女王(1819一1901)在位期間是英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國際化殖民地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代,是革命與戰爭的漩渦席捲全球的時期。歷史上,使大英帝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人也是維多利亞女王。

大英帝國的首相中最有才能、最嚴謹的是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首相,他擁有著猶太血統。正因為他,當時英國才擁有了安定的政治環境。一天,女王對他說:「迪斯雷利,你能拿出神活著的證據嗎?」迪斯雷利回答說:「女王陛下,只要看看猶太人的歷史就足夠了。」

猶太人在帝國主義與天主教的迫害下頑強地存活下來,在浪跡天涯的命運中向世界人民展現著堅韌的生命力!這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猶太民族精神!

猶太人的存活與回歸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這樣的奇跡如果沒有《聖經》作為依據,是解釋不清楚的。

『陸』 誰能幫我詳細解釋下聖經

The Bible
意為神聖的經典,在中國特指儒家經典,如宋朱熹《大學序》雲:「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 經 賢 傳 之 指 ,粲然復明於世。」基督教傳入後用以指西方宗教的Bible,是當今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書籍。

《聖經》(拉丁語:Biblia,希臘語:Βίβλος,英語:Bible,本意為莎草紙,中文亦稱耶經)可以指猶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經典。猶太教的宗教經典是指《塔納赫》(或稱《希伯來聖經》),而基督宗教的則指《舊約聖經》(《舊約全書》)和《新約聖經》(《新約全書》)兩部分。

Bible(聖經)的希臘文biblion是「書」或「卷軸」的意思。這字是從byblos一字而來,byblos是指一種生長於尼羅河畔,沼澤地帶的紙草(papyrus)。將一英尺的紙草木髓切下,剝去樹皮,讓烈日把它曬干,就能製成書寫的材料。人要將橫的木條放在直的木條上面,互相交迭,好像現代三夾板的製法。橫的木條表皮較為光滑,可用來書寫;將多個斷片的木條合起來,就可製成長達三十英尺的卷軸。 後來,說拉丁語的基督徒,用biblia(biblion的眾數)這字來稱新舊約的書卷。

Scripture(經卷)的希臘文是graphe,意思是「著作」。在舊約,這種著作被確認為帶有無上權威(比較王下十四6;代下二十三18;拉三2;尼十34)。後來舊約的「著作」逐漸被收集,分成三類:稱為律法書(Laws)、先知書(Prophets)和聖卷「Writings,或稱詩歌(Psalms)」。這些著作構成舊約的三十九卷,就是現在的舊約正典了。
在新約希臘文聖經,grapho(當作動詞使用)被解作「聖經」約有九十次;而以名詞出現(graphe)也有五十一次,差不多全部都用來指聖經。新約有幾種對經卷不同的稱呼:有指全本聖經(如太二十一42,二十二29,二十六54;路二十四27、32、45;約五39;羅十五4;彼後三16),有指聖經中的個別部分(可十二10,十五28;約十三18,十九24、36;徒一16,八35;羅十一2;提後三16),有用作「神的話語」的同義詞(如羅四3,九17,十11;加四30,提前五18)。它們也被稱為「聖經」(Holy Scriptures)(羅一2)。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用了另一個希臘文hiera grammata(神聖的著作)。提摩太後書三章16節強調,這些著作不是平凡的著作,而是「神的所呼氣默示的」,這正是指它具有權威,在教訓上沒有錯誤而說。
《塔納赫》是猶太教的經典,記載關於上帝和古時猶太人的歷史。《塔納赫》亦同時是基督教聖經的《舊約》部分。
《希伯來聖經》記載的是從上帝創造世界,人類犯罪,猶太人的歷史及關於世界的預言。基督教的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構成,而其《舊約聖經》與《希伯來聖經》內容大致相同,不過天主教版本就多了數篇《塔納赫》跟基督教新教《舊約》都沒有的數篇經卷。《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和其門徒的言行與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紀錄,使徒書信及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
據統計現在共有大約一萬四千多種不同語言版本的聖經,尤其是「希伯來聖經」部分,而基督教新約部分,就有大約五千三百種不同語言版本。在眾古書中可說是現在世界上最多不同語言翻譯版本的書。[1]

『柒』 猶太智慧的枕邊書的序言

猶太民族是上帝選出來的成為有道行的智慧民族,因此上帝也為他們安排了更為超乎尋常的苦難考驗,猶太民族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里,居無定所,各個時期在不同的國家裡都飽受迫害與歧視,而正是這些苦難的經歷,鍛造了這個民族無比堅強的意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以笑聲凈化憂傷的生活態度,這些性格特點,促使猶太人在精神文化,經濟領域都有著卓越的成就。
一方面,積極好學的本性,令猶太人在流浪的旅途中,仍專注於精神與文化世界,不斷探索和思考,吸收各地文化精華,融合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當中,大量由猶太人創造的民間傳說故事隨之而生,這些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反應了善與惡,美與丑,樂與悲,是猶太民族的一大文化藝術寶藏,也是猶太人智慧的體現。
另一方面,苦難與流浪的經歷,賦予了猶太人敏銳的感受力,加上重知識律法、守信用、善於把握商機等等這些特質使得猶太人在商界馳騁兩千多年,均所向無敵。
上帝以苦難成就了猶太人,猶太這個非凡的民族,將永遠站在備受關注的焦點上。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通過流傳於世的民間寓言傳說、智者故事、幽默故事、生活智慧故事等等,從不同的角度體現猶太民族內斂,虔誠的本質,以及樂觀處世的態度,希望讀者能從其中得到啟發。
下篇主要從經商准備、經營、管理幾個方面,站在當今現實的角度對猶太人如何能在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進行剖析,暢述猶太人精明經商之道,為經商人士作借鑒之用。
願這本智慧枕邊書能給您帶來啟示,在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過程當中有所助益。
上篇 猶太民間智慧
1、寓言與傳說
獵人與鳥
有一次,一個捕鳥的人抓住了一隻鳥。但是,這是一隻非常特別的鳥,它能聽懂人類的所有七十種語言。於是,它就用捕鳥人的母語懇求他:「放了我吧,我會傳授給你三條很有用的教誨。」
「你先告訴我,我就放了你。」捕鳥人說。
「你先發個庄嚴的誓約,你一定要遵守你的諾言。」鳥兒回答。
「我發誓,我一定會放了你。」捕鳥人回答。
於是鳥兒說:「那就好好聽著!第一個教誨是:『不要為已經發生的事後悔』,第二個教誨是:『不要相信難以置信的事』,第三句教誨是:『不要去干做不到的事。』」
把它的心得教給捕鳥人後,鳥兒再次央求他:「現在遵守你的諾言,把我放了吧。」
捕鳥人同意了,給了它自由。
鳥兒振翅飛到旁邊的一棵大樹頂上,嘲笑捕鳥人說:「你真是太傻了!讓我脫離了你的手掌心。你不知道,我身上有顆珍珠,有著神奇的魔力,是無價之寶,就是靠著它,我才會這么聰明。」
聽完這些,捕鳥人立刻為剛才放走鳥兒的愚蠢行為後悔了。他開始攀登鳥兒棲息的那棵大樹,想要挽回損失。艱難地爬到半路的時候,他一失手,摔了下來。他跌斷了骨頭,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
鳥兒居高臨下地看著他就笑說:「你這個蠢蛋!」它罵他,「幾分鍾前,我剛把自己的心得傳授給你,你眨眼就忘記。我讓你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幾乎是同時你就後悔給了我自由。我讓你不要相信難以置信的事,你仍然把我的話當作真理,居然相信我有一顆神奇的魔珠。要知道,我不過是一隻再普通不過的鳥兒,每天都不得不辛辛苦苦地為食物奔波。最後,我提醒你不要去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你還試圖空手去抓一隻會飛的鳥兒。因為你不聽我的,你現在不得不躺在那兒,摔斷了骨頭,流著血。你這種人就像諺語中說的那樣:『對聰明人只要說一句就夠了,對傻瓜,說一百句也不管用。』可悲的是,人類中有太多像一樣你的傻瓜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有一次,一個窮婦人正在集市上賣乾酪,一隻貓跑了過來,叼走了一片乾酪。一隻狗看見了這個小偷,就想把乾酪從它那兒搶過來。貓拚命反抗,它們展開了一場激戰。狗又叫又咬,貓又抓又叫,但是誰也沒有打贏誰。
「讓我們到狐狸那兒去,讓它來給我們做裁判。」最後貓這樣建議著。
「同意!」狗說。
於是,它們就去找狐狸了。
狐狸聽完了它們的爭吵,擺出很明智的樣子。
「愚蠢的動物,」它牝叱道,「為什麼要這樣打架呢?如果你們兩個都是想要這塊乾酪的話,我就把它切成兩半,這樣,你們就都滿意了。」
「同意。」貓和狗說道。
狐狸於是就拿出小刀,把乾酪切成了兩半。但是,它沒有縱向切,而是橫向地切了一刀。
「我的這塊變小了。」狗抗議道。
狐狸從它的鏡片後面仔細公正地看了看狗的那一份。
「你說的很對,一點不錯。」狐狸裁判道,然後放到自己的嘴裡。
於是,它從貓的那一份上切了一塊下來。
「這樣就一樣了。」它說。
看見狐狸這樣做,貓又開叫:「快看看吧!現在我的這塊小了。」
狐狸再次戴上眼鏡,公正地看了看貓的這份。
「你太對了!」狐狸說,「稍等一會兒,我會馬上糾正的。」
它又跑到狗那兒,在狗的那一份上又切了一塊,也放到自己的嘴裡。
事情就這樣不斷地重復,因為貓和狗總是在吹毛求疵。結果,狐狸當著他們的面把整塊乾酪全吃完了。
認清敵人
一隻年輕又沒有生活經驗的老鼠出外找吃的。它出去之前,老祖父提醒它:「我的孩子,要當心我們的敵人啊。」
小老鼠乖乖地答應了,接著飛快地沖進了谷倉。
它碰見的第一個動物是只公雞。它伸展著翅膀,看起來非常兇猛,還用一種可怕的聲音叫道:「喔,喔,喔!」
小耗子被嚇著了,急忙逃回了洞中。
「爺爺,爺爺,」它氣喘吁吁地說,「我碰見了一個可怕的怪物,它有血紅的冠子,它一看見我,就向我嚎叫。」
老鼠爺爺溺愛地笑著說:「傻孩子!這並不是我們的敵人!這不過是一隻鳴叫的公雞,你用不著怕它。」
小老鼠放心地又出去了。這一次,它碰見了一隻火雞。它一看見火雞就非常害怕,跌跌撞撞地跑回了老鼠洞。
「哦,爺爺!」它喊道,恐懼得發抖,「我看見了一個黑怪物,尖尖的喙子,發怒的紅眼睛,它一看見我,就猛烈地搖著腦袋,喊道,『咯啊,咯啊』!」
老鼠爺爺溺愛地笑著,「傻孩子!」它輕叱道,「它不是我們的敵人,那隻是一隻火雞!你要能認出我們的敵人。它總是假裝恭順的樣子,它有漂亮的金眼睛,有光滑的皮毛,它總是低著頭,發出輕輕的咕嚕咕嚕聲。要是你看見它的話就趕快逃命吧!」
日行一善,為己積德
從前,在一個小鎮里有一個人,他決心把兒子教育成一個正直的人。每天,他都對兒子重復著同樣的誡律:「把麵包投入水中,也許有一天,你會得到百倍的回報。」
後來,這個人去世了。男孩牢牢地記住了父親教給他的話。每天,他都要去海邊,把一小片麵包投進水裡。有一天,他剛把麵包扔進水裡,一條魚就遊了過來,一口把麵包吞了下去。從那天起,男孩每次去扔麵包時,那條魚總是早早就等在那兒了。魚越長越大,越長越強壯,漸漸地就在魚群里橫行霸道了。周圍的魚開始為它們的小命擔心了。
恐懼之中,它們集合到一起,向海王利維坦抱怨。「上帝,」它們說,「在大海里,在我們當中有一條大魚。它是如此強而有力,有它在,我們再也沒有安全感了。一天還沒過完,它已經吞掉最少二十條魚了。」
海王利維坦聽到這些,很是震怒。「把這個犯人帶來見我!」他命令道,並派了一個使者去傳喚它。但是,當那條魚聽到使者帶來的命令時,就把它大大嘲弄了一番,然後一口吞了下去。海王利維坦等了很久,不見使者回來,就又派了一個去,它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利維坦暴怒地喊道:「我要親自把罪犯逮回來!」當他找到那條魚時,就問它:「大海里有這么多魚,為什麼就沒有一條和你一樣大呢?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你說的很對,」魚回答說,「這是一個秘密。我之所以這么有力量,是因為有一個男孩,他每天都要在岸邊,扔一塊麵包給我。以後我會更強大的。因為每天,我都要拿二十條魚做早餐,三十條魚做晚餐。」
「你為什麼要吃自己的同類呢?」利維坦嚴厲地責問。
「誰讓它們總是游近我,我怎能經得起這種誘惑呢?」魚回答說。
利維坦不耐煩了,他命令說:「去!把那個喂你的男孩帶來見我!」
「明天我就帶他來見你。」魚兒回答。於是,它游到沙灘上,在男孩每天來喂它時站的地方,挖了一個洞,還在上面覆蓋了海藻。
第二天,男孩和往常一樣來了。他剛一踏上他習慣站的地方,就掉到了海里。那條魚銜著他,迅速地游到了海王利維坦面前。
「把男孩吐出來。」利維坦命令。於是,魚把男孩吐到了海王利維坦的口中。
「我的孩子,」利維坦責怪男孩,「你為什麼要把麵包扔在水裡呢?」
男孩回答說:「哦,我的國王,我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叫我這樣做了。」
聽到他的回答,利維坦很是歡喜。他把男孩從口中吐了出來,憐愛地吻一吻他。他覺得男孩是個值得教的人,就把人類所有的七十種語言都教會了他。他還教給他摩西五書,讓他成為一個大學者。
利維坦把自己所懂得一切都教給了男孩後,就把他放在了離海三百米的陸地上。男孩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海灘上。因為很疲倦,所以,他就躺在那兒繼續休息。忽然,兩只烏鴉飛到了他頭頂上。因為利維坦教過他鳥類的語言,所以他能聽懂它們在說什麼。
他聽見小鳥說:「爸爸,看下面地上躺著的男孩,你覺得他是死了呢,還是活著?」
「我不知道,兒子。」大烏鴉回答說。
「我很長時間沒吃過人眼睛了,」小烏鴉叫道,「我要把那男孩的眼睛啄出來。」
「別這樣做,孩子,」他父親警告它,「那男孩可能還活著,那樣,你就會遭殃了!」但是,小烏鴉根本沒有留心聽爸爸的話,就撲向了男孩。男孩聽見了它們說的每一句話,但他裝假睡著,等小烏鴉停在他的額頭上,他就一把抓住了它的腿,緊緊抓在手裡。
「爸爸!爸爸!」小烏鴉尖聲叫道,「快下來救我!」
它父親看見這種情形,悲鳴道:「我可憐的孩子啊!」接著,它又向男孩喊道:「要是你能聽懂我的話,快放了我的孩子吧。如果你仁慈地放了我的兒子的話,我一定會報答你的。在你現在躺著的地方,埋著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失蹤的財寶。」
於是,男孩放了小鳥,開始掘地。他發現烏鴉沒有騙他,因為他真的找到了所羅門的財富,裡面有許多珍珠、寶石,每一顆都是無價之寶。從此他變得非常富有,在他死了以後,留給他的孩子們數不清的財富。
西拉的兒子寫出了他對這個男孩的看法:「飢餓的時候剝碎麵包,和每一個需要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猶太名人—愛因斯坦
阿伯特·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5年,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在物理學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論文。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餘的兩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後人認為這是他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1955年病逝於普林斯。
因果相連
這個故事發生在大衛國王時代。國王的兒子所羅門還是個小孩,那時的冬天,有一個老人走在路上,看見一條快凍僵的蛇。這位老人,想著應該對一切生物都有仁慈之心,就把蛇放進了懷里去暖它。蛇一會兒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個人的懷里,就狠狠地咬了他。這個老人對蛇說:「我救了你的命,你為什麼想咬死我?如果不是我,你就凍死了。」他接著又說,「我們去找個法官看看你這么對我是否公正。」蛇說:「我願意,但我們去找誰呢?」老人回答:「就找我們碰到的第一個東西吧。」他們一起往前走,首先碰到了一頭牛。老人對牛說:「請站住,幫我們裁決一下。」於是他陳述了他如何救了蛇,而現在蛇卻想咬死他的事。這時蛇說:「我這么做完全對,因為聖經上寫著:『我將讓蛇和人類互相憎恨』。」牛回答說:「蛇傷害你是對的,盡管你這么好心地對它,因為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如果一個人好心對待人,得到的卻是以德報怨的後果。我的主人就是這么做的。我每天在田裡幹活,付出了很多,然而到了晚上,他吃最好的,只給我一點稻草,我的主人睡在床上,而我只能在露天的院子里,讓大雨澆注。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因此,蛇想吃了你是正確的,盡管你救了它的命。」老人聽了這些話很難過。他們繼續往前走,碰到一頭驢子。他們把對牛說過的話又告訴了驢子。但驢子的回答也和牛是一樣的。
然後老人到了大衛國王這里,控訴這條蛇。大衛國王說:「蛇是對的。你難道不知道聖經上的話嗎?那上面寫著:『我將讓蛇和人類互相憎恨』。因此我沒法幫你。你不應該救蛇,你應該讓它死掉,它是我們的敵人。」
老人眼裡含著淚離開了國王,當他走著的時候,他在井邊看到了小所羅門。所羅門的手杖掉進了井裡,正命令僕人把井源掘深些,讓水溢滿井,手杖漂起來,他就可以拿到了。老人看到這里,他想:「他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我把我的事說給他聽,也許他可以保護我。」於是他把他和蛇的故事告訴了所羅門。所羅門問:「你去過我父親那裡了嗎?」老人說:「是的,我去過,但他說他幫不了我。」小所羅門說:「讓我們再去一次。」於是他們又來到大衛國王面前,老人手裡拿著一個拐杖。所羅門說:「您為什麼不給這個老人和蛇做裁決呢?」大衛國王回答:「我無法做裁決。這是他活該。誰讓他不記住律法上的話呢?」所羅門說:「親愛的父親,給我個機會,讓我給他們做裁決吧。」大衛國王說:「好兒子,如果你認為你行,就盡管做吧。」於是小所羅門轉過身來,對蛇說:「你為什麼對這么好的人做出這么邪惡的事?」蛇回答說:「是主,他保佑我,命令我咬人類的腳後跟。」所羅門說:「你是否願意再看看律法上寫的是什麼?」蛇說:「當然,十分願意。」接著所羅門說:「假如你願意按照律法上寫的,你就應從他身上下來,站在他旁邊。因為律法上寫著,如果兩個人爭吵,必須都得站在法官的面前。因此你應該站在他旁邊。」蛇回答說:「我很願意這樣。」因此舒展身子,站在了老人旁邊。這時所羅門對老人說:「現在按照律法上寫的對待蛇吧,律法上說你必須打碎蛇的腦袋。因此就這么做吧,因為蛇已經答應接受律法的裁決。」這位好心的老人手裡有一根走路用的手杖,於是他舉起了手杖把蛇打死了。聰明的所羅門用他的智慧救了老人。
因此,人不應該像那位老人一樣,對邪惡的東西施予好心。
濫竽充數的下場
諺語說:「你將像昆茲一樣被留下來照看羊群。」如果你問昆茲是怎麼被留下來照看羊群的,那請看下面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很有力量的國王,他有一個顧問叫昆茲。無論何時國王需要建議,並且顧問們做出了決定時,機靈的昆茲總是到國王那裡說:「這是我們的決定。」這種紳士方式的行為給他帶來了好處,就好像是他提出了建議,而其他人不過是附和他,顯出其他人沒有理智,也沒有理解力。於是國王相信昆茲所說的,並認為他比其他的顧問要聰明些。
現在其他的顧問發現國王更寵愛昆茲,他們很憤憤不平,因為他是他們中最無能的一個。一天他們聚在一起想著如何貶低昆茲。於是他們到了國王那裡,問道:「國王陛下,請原諒我們,因為我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為什麼認為昆茲比我們更值得您尊重?」
國王回答說:「我來告訴你們是怎麼回事吧。無論什麼時候你們做出決議,他總跑來告訴我說主意是他出的,你們不過是附和他,他比你們更聰明,而你們什麼都不懂。但我不會由此對你們不敬,因為你們對我很有好處。」
當聽到這些,顧問們很高興,心裡想:「我們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下場了。」於是他們對國王說:「我們保證昆茲說的都是謊話,因為他什麼都不懂。請單獨測試我們每一個人,您就會發現他個人根本不能給您建議。」
國王說:「我很快就會發現的。」於是傳見他寵愛的顧問昆茲,對他說:「我親愛的僕人,我知道你很忠誠,也特別聰明。現在我腦子里有些想法,不想讓別人知道。因此想問問你是否能替我解憂,如果能,我會重賞你。」
聰明的昆茲回答說:「我敬愛的國王,請問我吧,希望能給你回答。告訴我您的秘密。」
國王說:「我想問你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太陽從哪裡升起?第二個是:天空離地面有多遠?第三個,我親愛的昆茲,我現在在想什麼?」
昆茲聽完了這三個問題說:「國王陛下,這些問題都很難,不可能馬上回答。它們需要時間,因此我請求您,給我三天時間,到時我希望能給您正確答案。」
國王說:「我親愛的昆茲,你的要求批准了,我給你三天時間。」
昆茲出來了,心裡想:「在城裡我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我要到鄉下去。在那裡我能更好地思考。」
他到鄉下去,碰到了給他照料羊群的牧羊人。他一邊走著,一邊自言自語:「誰能告訴我天堂離地球有多遠?誰能告訴我太陽從哪裡升起?誰能告訴我國王在想什麼?」那個牧羊人看到自己的主人陷入沉思,就對他說:「主人,請原諒。我看你在想很麻煩的問題。如果你問我,也許我可以幫助你。正像諺語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昆茲聽到這些話,他想:「我就告訴他吧,也許他真的能幫我呢。」
於是他說:「我告訴你我為什麼這么苦惱吧。國王問了我三個問題,我必須回答,否則就掉腦袋。現在我想了很久,也找不到答案。」
牧羊人問:「是三個什麼問題?也許我能幫你解答。」
昆茲心裡想:「我還是告訴他吧,萬一他是個學者呢。」於是他說:「我親愛的牧羊人,下面我就告訴你這些問題。我必須告訴國王太陽從哪裡升起,天堂離地球有多遠,以及國王正在想什麼。

『捌』 舊約和新約之間是什麼關系

舊約是聖經的根源,新約是聖經的發展。在《聖經》里,以耶穌的出生劃分界限,耶穌出生前為舊約、出生後則為新約。

《舊約聖經》是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即猶太教的《聖經》。全書次序和卷數,基督教各派有略微的不同。

《新約聖經》是基督教之經典,一共有27卷,其中包括記載耶穌的生平、言行,敘述早期的教會情況,傳為使徒們所寫。《舊約聖經》裡面有39卷,《新約聖經》裡面有27卷。

(8)在聖經中歷史序言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舊約簡介

從摩西(梅瑟)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開始撰寫,直到耶穌降生前大約500年完成,前後經歷1000年左右;有學者認為是由巴比倫被囚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紀,在此段約240年的時間寫成,後來被基督宗教全盤收納為《聖經》的前一部分,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很多內容也相同。

不同的基督教派別所承認的《聖經》舊約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卷;東正教版本承認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認39卷。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類為摩西五經(梅瑟五經,又稱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和先知書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穌誕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看來與耶穌誕生後成書的《聖經》新約部分相承。

它的內容主線是講上帝(天主)與其子民希伯來人(猶太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故事。後來從猶太教直接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其中兩個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隨這兩大宗教的傳播,舊約全書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對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新約簡介

《聖經》新約部分的數量比較一致,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承認27卷。

《新約聖經》正典書目,於公元397年舉行的迦太基會議正式確定。其原本已失傳,現所發現的最早抄本殘片約為公元2世紀時所抄。在4世紀新約文本大致固定後,有埃及、亞歷山大、敘利亞等抄本流行。

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臘文《聖經》抄本為4~5世紀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岡抄本和亞歷山大抄本。

『玖』 塔木德經的序言

《塔木德》出自聖經的故鄉巴勒斯坦,以及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亞。始於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放逐時期,結束於羅馬共和時期。《巴比倫塔木德》於公元500年被編成法典形式,此時西羅馬帝國已滅亡。隨著作為世界強國的巴比倫的覆亡千禧之年開始了。它跨越了波斯,希臘,羅馬的崛起,衰落,滅亡,它見證了基督教在西方和近東地區基督教的傳播和其它宗教的消失。 1.初期
巴比倫放逐是人類歷史重大時期,特別是對以色列來說是這樣的。在期間,以色列人發現了自已。不僅重新發現了托拉並將它作為生活的准則,而且影響了新的宗教制度,比如猶太教堂,也就是沒有祭司或典禮的教會式禮拜出現了-----它是所有宗教史上最深遠的精神成就之一。
2.口傳律法
公元前444年,在猶太共和國重建時期的猶太法學家【Sofer】以斯拉,首次提出新共和國的國內和宗教律法。他將放逐時期的所有的口傳的律法編入其中,並處理有著同樣精神的猶太教堂與社團的對抗問題。他的後繼者續繼他的工作,他們被稱之為Soferim,也稱之為「偉大的匯編者」。他們的教導和規則接受了大眾實踐的考驗,被看作halachah【字面意思是:腳踏過的路】,它清晰地指引以色列人應當怎麼生活。以斯拉和他的後繼者去逝後,耶路撒冷的古猶太最高評議會兼最高法院【Sanhedrin】取代了他們的位置。這幾代人喜愛上帝的律法,他們日以繼夜地思索上帝的律法,對聖經的句子的解釋被稱作米德拉西【Midrash】,對各種戒律的解釋對被稱作密西拿【Mishnah】。學院出現了系統培養這些新知識,同時刻若地收集年代久遠的口傳托拉的律法傳統。這種深入研究托拉的工作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後來由貴族和官員組成的撒都該教派【Sadcee】堅稱:在托拉上沒有特別寫出的律法都是危險的且要受到該譴責的篡改。後來出現的以之相反的法利賽教【Pharisaic】派則努力推動口傳律法的傳播。他們追求的是上帝創造的完整的無窮的啟示。他們堅信啟示的知識可以在《摩西五經》最初的手抄本中找到。真正托拉的啟示是摩西五經的含義,它揭示了上帝的思想,正如導師們與他們的後繼者不斷豐富細化一樣,它的內容遠遠比文字本身更加豐富。Herford說:除了直接祈禱交流,研究托拉也是接近上帝的方式。它可能被稱作Pharisaic式的Beatific Vision。正如Kepler所說的:研究托拉是模仿上帝的思想。
3.密西拿
Pharisaic學院積極活的成果有因為太笨拙而不易記住的風險。因為這些所有的教導都是口頭的,沒有寫下來。公元前1世紀Hillel第一次將口傳律法整理成為一個系統。他是所有拉比中最有名望的。他說過一句有名言:如果連你自已都討厭做的事情,請不要讓你的同伴去做。這就是托拉,剩下的都是這句話的注釋。他是溫和與仁慈的化身。「愛和平,爭取和平,愛你的同胞,讓他們接近托拉」也是他的名言。他普及了解釋托拉的七條原則---比如:推論和類推的原則---聖經固有的意思要比引出的意思更好;並且在他的有生之年將口傳律法分成六卷,這種劃分被其後繼者所沿用。
4.作者生平
坦拿【Tannaim,導師】的身平,他們被稱為精神大廈的建築師,他們完成的這部完整的著作就叫Mishnah,除了Hillelp 之外有必要提及三個人。他們分別是Johanan ben Zakkai,拉比Akiba,拉比Judah the Prince。Johanan ben Zakkai是Hillel門徒中最年青的,公元70年,他在Jabneh學院,從羅馬對猶太國毀滅中他拯救猶太教。Jabneh學院成了猶太人學習的戰場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幾乎與其它拉比一樣,他自食其力。他堅信猶太教要比它的政體更有生命力。用仁愛來取代獻祭儀式。他宣稱,人生最重的東西是心地善良。
下一代人當中, Akiba是密西拿的實際作者,是他將它從口傳律法中脫離並編撰的。他是當代也是此後最偉大的拉比。正如傳說的那樣:如果讓摩西看到他的成就也會嫉妒一陣子。他敏銳的洞察力使他能為每一個口傳律法在聖經中找到依據。他的早期生活富有傳奇和神秘色彩。公元132年他為上帝和以色列的民眾殉難。在Akib死的當天拉比Judah the Prince出生,簡稱之為Rabbi---他是Hillel的第七代孫。他能力非凡,知識淵博,道德高尚。作為他這一代人的精神領袖。-----用其權威的訓令統一宗教儀式成為他的目標。因此,他重新調查已經堆積了幾個世紀的所有訓令集,刪減並增補,整理其內容。常收集被他接受的早期導師的意見,因此密西拿不是放在一個單一的模子中,它是一個復合的作品。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它取代了所有其它的口傳律法的會集作品,並且不久並成為權威著作。
5.劃分
我們不知道具體哪一年拉比完成了他的作品。晚期大約在公元220年他採用了一個密西拿的完整版本,它成型後包含了6卷:
1. 農業律法,有11篇,首篇講祈禱。
2. 節日和禁食,有12篇。
3. 女人和家庭生活,有7篇。
4. 民事刑法。
5. 聖所和食物律法,11篇。
6. 潔與不潔,12篇。
共63篇,每一篇(massechta)分成章(perakim),共有523章。
6.成書時間。
關於密西拿成書的准確時間,在剛過去的9個世紀中,多種不同的意見在猶太著名權威中盛行。Sherira Gaon, Rashi, Luzzatto, Rapoport and Graetz堅持認為Rabbi是在沒有用筆和羊皮紙的情況下按照自已的想法整理的,然後在他的學院傳授的,其形式和內容和今天是一樣的。並且因此通過口授給他的門徒,他的門徒再傳給下一代。因此密西拿由准確的口授來保存下來直到學院的重要性下降,這個時期的導師發現有必要將它寫下來保存,這段時間在公元8世紀到9世紀之間。幾位同樣著名的權威Yehudah Hallevi, Maimonides and Abarbanel; Weiss, Geiger and Fraenkel則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Rabbi親自寫下了完整的密西拿。
7.語言
密西拿的語言是新希伯來語,是源於西伯來聖經自然發展而來。生活交談和非正式語(比如中世紀的拉丁語),被部分人一直沿用。它的詞彙和習語具有通俗的烙印。是各種生活行動的口頭討論或論述的紀錄。混合了大量的阿拉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
8.版本
最古老的密西拿手稿是在13世紀的帕爾馬【義大利北部城市】,劍橋,紐約。第一部列印版本1492年出現在那不勒斯(義大利西南部港市),附有Maimonides的注釋。當前版本是附有15世紀Obadiah di Bertinoro的注釋。密西拿的譯本較多,最近的版本是由Canon Danby翻譯的英文版。但是密西拿版本的審核是未來的一項任務。 1.革馬拉
對密西拿的注釋產生了第二部分也是更多的部分,被稱作革馬拉,意思是教導,用來解釋密西拿的術語和主要內容。尋找闡明的困難之處,協調陳述的差異;參考在密西拿中無名作者的決定;列出了同一個主題與密西拿同時代的坦拿的編撰,以及他們所認同的程度。最後,它陳述了關於這些主題在巴勒斯坦或巴比倫學院發生的完整的辨論過程。
但是革馬拉不僅僅是注釋。它是孜孜不倦地收集,沒有提及與密西拿的聯系,無論什麼意見,數世紀以來,只要出自大師之口的,都紀錄在案。無論什麼傳統只要和他們有關的,都保留了下來。只要與宗教,生活,行為有關主題的,無論什麼都直接,甚至間接地包容進去。此外,因此猶太人義務的各方面的法律討論和制定,無論它是儀式的,民事的,或是道德方面的,都包含了聖經的道德說教。道德格言,大眾箴言,祈禱,寓言,神話,故事,風俗解說,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事實和科學想像,猶太人與異教徒的民間傳說,智慧和無知的愚味。大量復雜的的資料貫穿於革馬拉中,如一個作者的名字,偶爾引用聖經語句,在思想或風格上源自於某些觀念的聯想的一些其它意外事件。
2.HALACHAH 和HAGGADAH
塔木德按照內容分成HALACHAH和HAGGADAH。Emanuel Deutsch描述其中一個來自大腦,另外一個來自心;一個是散文,另外一個是詩句。一個是承載著在爭辨,研究,比較,發展方面的精神能力,另外一個承載著想像力,感覺,幽默的能力:
美麗古老的故事,
天使的神話,精靈的傳說,
神秘的寂靜的歷史,
節日歌和智慧語錄;
它是誇張有趣的,
更加充滿力量和火
信念—它們怎樣閃現,發光,閃爍。
正如海涅所描述的。
Halachah,正如我們學到的,意思是腳踏出的路,生活准則,宗教指引。它屬於承載猶太人行業的所有律法和規則。包含了儀式的,民事的,犯罪的,倫理的律法。其它的都是包含在Haggadah;字面意思是討論,講故事,在講道中講述。他還可以將這些再次劃分為多個組,我們有教義上的Haggadah,看待上帝的屬性和旨意,創造,啟示,救世的時間和今後的情況。與歷史有關的Haggadah將與英雄和重大事件有關傳統和傳奇帶入國家或世界歷史。從亞當到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古羅馬皇帝提圖斯,以及Hadrian。這就是單純和簡單的傳奇,目的是敘述與正義與不正義的製造者有關的史實。在傳說中用榮譽和污名來修飾道德。在Haggadah中還有異教的民間傳說,民俗部分描述或附帶了權威的斷言,這和是非分明的西方風格是不一樣的。Schechter說:挑剔下面這句話是他們沒有洞悉Dr Johnson在特定場合對Boswell說的明智規則。「讓我們認真對待吧,因為那些人是傻子」。不幸的是這些傻子是猶太評論者或基督評論者,他們認為僅是一時沖動的翻譯,或者描述sonic意觀點的個人意見,或者為了引起聽眾興趣把它當作與主題無關的幽默片段,是嚴重的事情。盡管Haggadah包含了無限的美和有永恆價值的名言,不要忘了它只代表個人的觀點,但不能以偏蓋全,也不能綁架權威。 1.巴勒斯坦革馬拉
有兩種革馬拉,一種是在巴比倫學院完成的,另一種是在巴勒斯坦完成的。嚴格地說,我現在稱後者為《耶路撒冷塔木德》是不正確的,因為聖殿被毀之後在耶路撒冷沒有學院,提比里亞【Tiberias】一直是猶太教研究的最重要的地方,只到巴勒斯坦的學院關閉,。拉比Johanan 和Abbahu是巴勒斯坦塔木德的首席導師【現在稱Amoraim】。
Johanan很早就成為了拉比Judah the Prince的門徒。他使他的Tiberias學院成為了研究猶太教的最重要的聖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被錯誤地認為是巴勒斯坦革馬拉的編緝者。下面這句話是這位導師最經典的一句話:當埃及人淹死在紅海時,天使打算歌頌慶祝,上帝用這句話讓他們平靜下來:我的作品正在被毀,而你們卻准備歌頌!
凱撒【Caesarean】學院的院長Abbahu是富有,受過學院系統教育的且受羅馬當局影響的一個人。他善長防止基督教徒的攻擊。「寧願成為受害者,也不要成為迫害者」是他的格言。他提出了不斷創新的大膽想法---這個觀念被日後超越現實存在的猶太神秘主義所吸收,他們認為有個來源於現實存在的無形世界,就像打鐵時侯閃爍的火化一樣產即消失。
公元425年在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皇帝的鎮壓下,取締了主教職位和學院,學院的討論不再被正式編輯。起初巴勒斯坦革馬拉遍布Mishnah的所有部分,但是由這段時期的敵對環境,導致大部分內容無可挽救的丟失了。
其halachic部分沒有了巴比倫塔木德的辨證精明的特色,而是平和的談論;其Haggadah部分也更加單純,更理性,可是與巴比倫塔木德相比,更沒有吸引力,更不具有詩的特色。巴勒斯坦塔木德是用古代敘利亞【Syriac】方言寫成,後人對這種語言並不熟悉,幾個世紀後猶太人幾乎忘記了這種語言。如果站在巴比倫塔木德的立場看,巴勒斯坦塔木德在法律上的決定不被認為擁有合法性。公元1523年,它被第一次印刷。公元1859年J.Fraenkel對《耶路撒冷塔木德》的經典介紹出現。有一個由M.Schwab翻譯的法國版本的《巴勒斯坦塔木德》。 1.巴比倫塔木德
當我們提到巴比倫革馬拉時,我們會想問它是什麼時候說的和寫的,它的產生地巴比倫,是一個猶太自治區,猶太人在這個地區的時間比在其它地方的時間更長,從公元前586之後到公元1040年---約1626年;從賽勒斯【Cyrus】的覆亡到蒙古【Mongol】征服的時期。
2.語言
長期以來《巴比拉塔木德》的語言被認為是沒有語法格式的。這種看法現在看來存有偏見的。優秀的文法家已經發現它的規律,並能確定在Semitic語中配置的位置。其語言學在由Levy, Kohut and Jastrow上世紀共同完成Asher ben Jehiel的塔木德詞彙(Aruch)中被視為接近於一萬年以前。巴比拉塔木德的風格大部分都是含蓄簡潔,不易閱讀的。常常反復出現省略地表達,一個句子由一個單字表示。討論,提問,回答緊密交織,缺乏明確的劃分。
3.風格
為了理解這些討論和上下文,要求努力思考和密切注意有經驗的學者指導和辨論說明的詳細闡述。要真正理解不能單獨靠語法和詞彙。即使是一個精通希伯來語和亞拉姆語的學生,但是沒有經過傳統猶太人的指導而開始讀塔木德,他會發現一頁也翻譯不了!有一個偉大的語言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塔木德編著者曾經宣稱:假如在一代人當中突然暫停塔木德的學習,傳統一旦丟失,要想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4.權威
提到了一千多名Amoraim的名字,我們選擇了在巴比倫出生的Rab和Samuel,拉比Ashi和Rabina.Rab和Samuel,他們到了聖地坐在Judah the Prince的生旁,將代表權威的口傳律法的法典密西拿帶回了祖國。在公元216年Rab在Sura建立了一個學院,該學院繁榮了8個世紀。「托拉的戒律是凈化人的生活」。這是他名言之一。他教導說,未來的生活不只是被動的,因為正義的力量不會停下。正義在這個世界和未來世界將越來越強大並永遠持續下去,在未來正義的人們將上帝的光輝下喜悅。他聲稱:因為流放,上帝【Shechinah】哀悼,上帝祈禱:在對待我的孩子時,願我的仁慈大於我的正義。新年儀式中最庄嚴的部分也歸功於Rab。
在Nehardea的Samuel 是一個醫生和天文學家,在猶太教中是一個劃時代的人。他放棄了耶利米先知教導的原則,使得猶太人能夠在非猶太國生存並提供服務。Dina d』malchutha dina,就是他的規則,意思是這個地方【巴比倫】所有刑法都是上帝的律法【也就是讓猶太民眾尊守非猶太國家的刑法】。
對於其他兩個名字,Ashi,死於公元427年,並且在Sura學院任院長42年,結合了大量的【學者們的】的記憶,這些學者的腦力秩序是非同尋常的,這使得他能將塔木德中混亂的部分系統化並為其編纂成法典作準備。Rabina完成了巴比倫塔木德的編纂。他死於公元499年。是他讓下面的這段話成為猶太教儀式:舌不犯罪,嘴不狡詐;否則讓我的靈魂成為塵土,無聲無息。似乎許多篇章在Ashi and Rabina時代之前就由許多Amoraim作成了,正如在談論密西拿的情況一樣,巴比倫革馬拉是否是由Ashi and Rabina寫成書的,還是只是口頭排序,尚且沒有定論【it is a moot point】。後者是Rashi和現代Luzzatto的觀點;兩人都將革馬拉的成書放在兩個世紀後。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這么龐大的文獻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成書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還有一點,它充滿了錯綜復雜的辨論,應當是需要兩個世紀的口頭排序,確認和精確的傳播。
5.廣度
巴比倫塔木德約為4個巴勒斯坦這么大。它有5894頁,通常分12冊,在所有的版本中頁數都是相同的。在塔木德中的密西拿63篇中僅36篇作了注釋。但是忽略的篇章的主題的大部分是在其它篇章的革馬拉中處理的。
6.版本
象塔木德革馬拉這樣篇幅眾多的著作,經歷眾多抄寫者之手,難免不會出現與原著不同的錯誤。50年前,Rabbinowicz收集了當時的不多種版本。根據手稿檢查了這些手稿,特別是Munich手稿,它產生於公元1334年,包含了完整的塔木德的內容,唉,它是僅存唯一的完整的塔木德手稿,因為中世紀教皇的固執,常常將整車的塔木德手稿投入火中。印刷術發明後,愚昧和過分熱心的審查員不僅刪除了與基督創始人有關的少量段落,而且他們還無知地刪除了其它大量認為隱性攻擊他們宗教的內容。塔木德僅有的一個版本逃脫了審查員的摧殘,並在荷蘭被印刷成書。 1.塔木德的歷史
現在我們來講塔木德的歷史。從摩西五經到【坦拿編寫的】密西拿,從密西拿到【Amoraim編寫的】革馬拉,再到塔木德完成時期的到來。6世紀的Sahurean【意見提供者】和Geonim【Sura 和Pumbedita學院的院長們以及中世紀猶太人社區的精神領袖】增加了一些內容進去。因內容越來越多,所以自然讓人想到有必要對塔木德進行簡化和解釋。最主要的是將按照613條律法對塔木德進行了分類,並且將halachic與Haggadah分別印刷。後來,將解釋說明的部分寫成篇幅眾多的正文。
2.在猶太人中
所有這些嘗試中最偉大並且對於今天理解塔木德來說絕對不可缺少的是拉比Solomon Yitzchaki【姓Rashi,公元1040年(這一年)生於法國Troyes鎮】的註解,其註解是以簡單明了且准確而著名。「他給了講解塔木德的人最偉大也是最珍貴的禮物;能夠抓住解釋需要的關鍵點並且用最少的詞表達需作者的意思。」(G. F, Moore說)
12世紀和13世紀的法國拉比通過他們的註解繼續對塔木德進行分類(被稱作Tosafoth),這些Tosafoth和Rashi的註解一起編入成所有的正版塔木德中。與此同時,天才Maimonides的阿拉伯語寫的Mishnah評述,被稱為Mishneh Torah【托拉副本】或Yad Hachazakah【強手之書】,他還為塔木德寫了《解惑指引》。1567年,拉比Joseph Caro寫了Shulchan Aruch,它是至今按照主題分類的猶太生活中的宗教和民事律法。1571年克拉科夫【Cracow】的拉比對該著作進行了注釋,它是最近以來對Halachah的最具權威的編纂,不斷招來【call forth】許多更好的注釋。
3.在猶太人之外
在所有這些世紀里,非猶太人對塔木德的態度都是勢不兩立的。Emanuel Deutsch說:自塔木德存在以來,幾乎它以明顯的形態存之前,它就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它被禁止,囚禁,燒毀100多次。國王皇帝,百信,反對者,竟相咒詛,發出大規模沒收銷毀這部不幸著作的法令布告。但是在Babel宣言中有一個明顯的例外,就在有人遺責這部著作之前,1307年Clement五世,希望了解它,但沒有人告訴他。因此他建議在巴黎, 薩拉曼卡, 博洛尼亞, 牛津幾所大學中找到最接近塔木德語言風格的希伯來語,迦勒底語,阿拉伯語的講座。最後這些大學中的一所大學能為這部神秘著作進行翻譯。不用說這只是一個空想,更快速地銷毀不僅反復發生在在義大利和法國各別城市,而是總個神聖羅馬帝國。
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John Reuchlin是第一個維護他的人,即使塔木德包含了攻擊基督教的內容,也應當用最好的方式回應它。他說:燒毀是最殘暴的辨解。保存猶太書籍免於歇斯底里式的盲目信奉者的毀壞變成了宗教自由者的戰鬥口號【battle-cry】。總本巴比倫塔木德印刷本面世,這不是偶然的,同年(1520年),在Wittenberg的路德燒毀了羅馬教皇的訓令。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在基督教牧師成為塔木德知識的大師的狂熱活動不一定是純粹地熱愛學習。僅在我們這個時代非猶太學者如美國的George Foot Moore,英國的Travers Herford,前納粹德國的Wuensche和Strack歸於(fallen under)他們對塔木德研究的熱愛並且意識到在宗教世界中基礎問題的教育是他們不可缺少的部分。1897年由L. Goldschmidt主編完整的巴比倫塔木德譯本和1520年威尼斯版本,現在基本完成。
3.塔木德中的宗教。
在塔木德摘要中詳細描述了獨特的宗教生活理論。塔木德宗教嘗試用律法和正義的理性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整體。在他們眼裡人類的一切沒有什麼是微不足道的,每件事都是受宗教控制且神聖化的。宗教規則和義務伴隨一個人從小到死甚至更久遠。它們指導著人的願望和每一步行動。吃睡,公民義務,家庭生活---所有一切都在《托拉》的秩序之下,這個秩序是人們自由且喜悅接受的。
雖然(while)每一個宗教嘗試這樣的規則,但是塔木德系統是猶太教努力盡善盡美的代表。Arstne Darmsteter說:「在我們的眼裡,這是出於對這些思想家的尊敬和報償而給於的最偉大的頭銜。在猶太教中我們有這樣最完整的也是最完美的宗教思想的解釋。」 後來的I. Zangwill(Israel Zangwill)描述拉比猶太教為一部這樣法典:讓智力情感無約束地思考和懷疑,產生哲學和詩意,又約束著讓精神,不讓它無約束地領駕於愛和奉獻之上。以便甚至連對宗教沒有感覺的非利士人至少能保持健全強大且機械地道德,這是他們快樂和教育後代的源泉。若把宗教比作音樂,如果他們不能給我們他們自已的小奏鳴曲和交響曲,也不應當演奏錯誤的音符和刺耳的和音。
4. 定論
不用多說塔木德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學著作。它不具有任何一個文學作品的共同之處,而是構思一個由它的律法來判斷的世界。古希伯來人將它比作塔木德之海,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它的本原。塔木德確實像大海,面積廣闊,深不可測,有一種像海洋一樣廣闊而運動的感覺。它廣闊的表面有時平靜,有時因爭論的波浪而喧鬧。像大海一樣,它充滿了(swarm密集,充滿)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很難說清楚裡面的是是非非。如果有人想安全地航行於在塔木德大海之上(想獲取這些寶貴的知識和銘記在它堅不可摧的頁面上的靈感)就一定要熟悉指南針和舵的(也就是塔木德的語言和思維模式),加上有經難豐富的大師的指導。
這里不是在談論塔木德的影響,在總個世紀的迫害和黑暗中,塔木德拯救了以色列人,避免了智力和道德的退化。我的目的只是簡要的介紹一下塔木德這本書。因此我要用I. Abrahams【Israel. Abrahams】話作個結論。他說:「塔木德是世界巨作之一,拉比教育是聖經的後續,和所有的後續一樣,塔木德和聖經不是對等的,但是塔木德繼承了聖經的偉大。所有猶太著作都是這個後續【塔木德】的後續。它們無一例外的有統一的原則:最有真實感的文學著作都是包含生活,智力是道德的女僕,最好的書是教人怎樣生活。公義救人脫離死亡。不朽的文學作品的主題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公義。
5.SONCINO 版本:NEZIKIN【損害篇】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希望有一本可信的完整的巴比倫塔木德的英文譯本,這個期待始於Soncino 版本損害篇的出版。
該譯文是以Wilna塔木德的原文作為基礎的,根據多個手稿和其它的印刷版本作了必要的修正。所有被檢查過的段落都在原文或註解上再現。這些註解引出經典解釋的本質,澄清論點,解釋專業表達,指示被引用的聖經詩句的意思。無論在哪裡,地名,歷史和考古學提及的說明,在現代國家中對應地名都是確認過的。
這個顯著的成就是由於編者拉比I. Epstein先生博學多才,以及有學者風范協助他的翻譯者們。從編者序文中能夠看到他的工作是艱巨的。編者除了要計劃作品的范圍和特性,確定原稿,掌控翻譯與闡釋的尺度,還有多個部分的介紹和術語表,以及提供更重要的「文化」注釋部分。
出版者也本著良心和辦事效率給於幫助。才有了這部英語版的Soncino巴比倫塔木德,它對學習者的幫助,在損害篇出現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閱讀全文

與在聖經中歷史序言怎麼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