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惠來多少年歷史

惠來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12 18:14:16

1. 惠來縣在中國哪個省可以簡單介紹下么

在中國有很多旅遊景點,由於受到地域限制,往往知名度並不高,有些城市明明很了解,但是被問起,歸哪個省份管轄時,就回答不出來。甚至一些地點由於時間的原因,會被遊客所遺忘。

凡是來過惠來縣的遊客,才能充分體會到來自惠來縣的獨特景緻,尤其到了夏天,可以吹吹海風,充分感受來自惠來縣的那份清涼氣息。

2. 請問誰知道惠來雙湖的歷史

底下那個網址找到的

岐石鎮簡介
一、自然環境
岐石鎮位於惠來縣南部,南接陸豐市甲子鎮,全鎮面積60平方公里。是祖國南疆的邊防要地。鎮政府駐岐石村,距縣城25公里。全鎮屬沿海丘陵地形,背山面海。鎮北部有打石山,距岐石村5公里,海拔600米,東西走向,包括烏鴉山、雙梅山,方圓4平方公里。南部有鳳山,位於前汛村南,三面環水,與後汛村南的山丘,隔水相望,並稱雙鳳。80年代興建鳳山堤時,在山上大量取石,故與原貌有所不同。鰲江水系在覽表村入海。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全境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南風,冬季多北風,每年7~9月多有台風侵襲。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雨量約1960毫米,年平均日照2039小時。
二、建制沿革
1949年5月惠來縣全境解放,岐石鎮境設3個行政村(岐石、覽表、華清)屬隆江區。1952年鎮境劃分四個鄉(岐石、覽表、華清、坑湖),屬第五區。1953年鎮境內劃分5個鄉(岐石、覽表、林美、華清、坑湖),仍屬第五區。1958年取消鄉建制,5個鄉並入紅光公社(即今隆江鎮),同年2月取消惠來縣制,紅光公社並入普寧縣。1961年恢復惠來縣制,原5個鄉合並為岐石公社。公社管委會駐岐石村。1983年撤銷公社建制,岐石公社改為岐石區。
1986年12月撤區建鎮,改稱岐石鎮,轄7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即岐石村(轄鋪山、橋頭)、華清村(轄西埔、金雞山)、烏石村(轄湖寮)、坑仔村(轄伯公嶺)、覽表村(轄北宅)、前汛村(轄後汛)、林美村。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行政村改稱管理區,設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2月撤銷管理區,健全村委會組織。
2003年5月惠來縣撤銷南海鄉,原南海鄉所轄行政村:朱埔村、和雙村、雙湖村劃歸岐石鎮, 至2004年底,岐石鎮轄10個行政村,行政村建立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
2004年底,全鎮總戶數10822,總人口669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99人,適齡勞動人口 21013人,另有旅居國外僑胞37人,旅居港、澳同胞103人。全鎮有耕地21909畝,其中水田6444畝,旱園15465畝;山地18000畝,灘塗7600畝,鹽田1.162萬公畝。全鎮工農業產值1128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5581萬元,工業產值5700萬元。

2004年岐石鎮人口基本情況表
表1
行政村名稱 總戶數 總人口 其中:女性 非農業人口 適齡勞動人口 外出做工經商人口
全鎮合計 10822 66913 34403 1099 21013 16035
岐石 2062 13431 5955 173 3806 2307
覽表 2822 17873 8406 198 5588 4680
華清 2802 16427 8913 183 5135 3896
林美 801 4933 3805 156 1642 1452
坑仔 692 4387 2507 121 1571 1025
烏石 342 2129 965 42 765 580
前汛 441 2769 1340 46 856 796
朱埔 371 2275 1129 75 811 575
和雙 189 1080 587 56 337 310
雙湖 300 1609 796 49 502 414

三、基礎設施
公路 岐石鎮的公路遍布全鎮,總長26.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44公里。2004年全鎮實現了農村公路水泥化,同時,拓建朱埔、坑仔、岐石、林美、覽表、鎮區6個花圃式路口。
郵電 岐石鎮設郵電支局,有程式控制交換機一部,總容量888門,已安裝電話機570門,傳輸設備、微波電路60條。
水庫 有雙梅水庫,屬小(一)型水庫,集水面積4平方公里,總庫容447.5萬立方米,1954年修築竣工。排坑水庫,屬小(二)型水庫,集水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54.25萬立方米,1958年興建。
鳳山港海堤 西起鰲江橋閘覽表村南,東至華清村埔外池橋頭,堤長18.6公里,沿堤有穿堤涵閘27座。工程始建於1958年,由於當年設計標准低,建設基礎差,致不久堤圍沉陷,潮水決口漫堤多次。1999年9月經省批准,進行維修加固,概算投資6205萬元,工期計劃從2000年1月至2005年底,項目法人為岐石鎮人民政府。至2004年底,工程累計投資2810萬元,加固堤長12.8公里,涵閘築建14座。海潮之患,基本解除。
鰲江水閘 位於覽表村南鰲江下游,對岸為陸豐市甲子鎮,1958年為防潮修築,閘堤長700米,右岸水閘8孔屬陸豐市,左岸14孔屬惠來縣。1996年進行維修加固,把堤路、橋閘建設合為一體。加固後,閘壩全長680米,堤路按二級公路面修建,寬12米,高程18.5米,於1998年6月竣工,投入資金2286萬元。
飲水 岐石鎮飲用水,歷史上以井水為主,一遇旱情,水荒四起。岐石片區供水工程,於2002年獲省計委批准立項,概算總投資5395萬元,工程內容包括取水工程、凈水工程和輸水工程,規模是日產2萬噸。2004年3月1日動工,至2004年底繼續在建。
電力 岐石鎮用電由縣電網供電。1982年11月建立鎮供電所,高壓供電線路由塘田變電所接入,全長19.8公里。1996年每千瓦時電價1.4元,全鎮年用電664546度,其中生活用電356860度,生產用電307684度。2002年對全鎮供電線路改造,轄區內10kv線路長59公里,低壓干線186公里,配變壓器34台。2004年高壓線路改從溪西變電站出線,電價每千瓦時0.79元。
四、經濟發展
岐石鎮於1983年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改變以生產隊為基礎的經濟核算,實行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口糧田和任務田,全鎮分配口糧田共16540畝,剩餘部分的耕地作承包田,由1385戶分別承包經營,承包款上繳村,作為集體經濟收入;山地、水面養殖,全部落實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顯著的效果,是沖破20多年的集體生產,解放農村勞動力,讓大批勞動力外出做工經商,增加了農村經濟收入。1978年全鎮農村人均收入56.7元,到2004年農村人均收入2798元。

2004年岐石鎮耕地經營與人均收入情況表
表2
行政村
名 稱 口 糧 田 家庭承包耕地(畝) 人均收入
(元)
總畝數 總戶數 總畝數 總戶數 每戶平均 最多畝數
全鎮合計 16540 10644 3835 1385 / / 2798
岐石 2450 2013 750 300 2.5 8 2843
覽表 3200 2784 469 220 2.13 6 3062
華清 5020 2746 1315 360 3.64 13 2828
林美 809 799 211 82 2.57 4.5 2986
坑仔 1063 689 310 122 2.54 5 2098
烏石 946 337 254 100 2.54 3 2175
前汛 350 431 90 46 1.71 4.5 2138
朱埔 1057 363 120 34 3.53 5 2780
和雙 900 186 82 51 1.61 2.6 2813
雙湖 745 296 234 70 3.34 10 2802

農業 岐石鎮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全鎮每年糧食種植面積約4萬畝(以雙造計)。新中國建立後,全鎮耕地逐年減少,但單產提高,總產增加,主要是得益於新中國建立後的水利建設,使用化肥農葯,選用良種,保證糧食生產逐年增加。2004年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2840畝,單產321公斤,總產13751噸,全鎮農業人口平均每人生產糧食209公斤;畜牧業以家庭飼養為主;水產養殖業在改革開放後,養蝦、養魚、養蚝實行承包制,年產約370噸。全鎮山地18000畝,家庭承包14413畝,主要在紅山一帶。1990年大力發展荔枝種植,2004年水果種植面積達6744畝,總產419噸。
工業 岐石鎮的工業生產,歷史上基礎薄弱,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至1987年全鎮只有小型工廠5戶,工人130人,年產值92.7萬元。但鹽業生產歷史悠久,遠在明朝,就有林美圍,為潮陽隆井都鹽場之一。1987年全鎮有鹽田11505公畝,參加制鹽生產工人2087人,年產食鹽2962噸。1990年鹽田實行家庭承包,生產技術沒有大的改進,產量很低,鹽田長年失修缺養,滲漏嚴重,有的甚至荒廢。1994年引進港商投資,創辦偉興制衣有限公司,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有自動、手動織布機及縫紉機200多台套,職工280人。2004年底,鄉鎮工業78戶,從業人員815人,年產值5590萬元。
商業 岐石鎮歷史上基本沒有商業,群眾要買要賣,習慣趕隆江圩。新中國建立後,發展了供銷合作社,群眾可以就地買賣。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和私營商業有所發展。全鎮先後建設了集貿市場5個(即:岐石、華清、覽表、坑仔、林美),佔地面積8163平方米,建築面積7439平方米。 2004年鄉鎮企業中的批發零售商店有31個,從業人員125人,個體商業登記300餘戶。集貿活躍。
五、人文概況
教育 岐石村一帶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著名文人。新中國建立後,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以公辦、民辦齊上的辦法,發展教育,使義務教育達標。到2004年,有岐石中學一所,16個班,在校學生1250人,教師32人;小學共14所,計公辦10所,私辦4所,設置教學班共179個,在校學生11918人,女生6180人,佔51.8%,在職教師304人。其中私辦小學67個班,4297人,女生2193人,佔48.7%,教師10 4人。全鎮學校總佔地面積4780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586平方米,教學樓32幢,教師宿舍樓4幢。
衛生 岐石鎮的衛生醫療事業,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僅有幾家中葯店,幾個坐堂中醫。1956年農業社培養一批青年衛生員,解決常見病的醫治。1961年建立了岐石公社衛生院,到2004年有中西醫師16人,病床10張。還有坑仔村績順骨傷科醫院,是由一所祖傳的骨科診所發展起來的私人醫院。1999年新建院址,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2004年全院醫療工作人員50人,設病床60張,服務范圍遍及省內各地。華清衛生院,屬私辦衛生院。1994年投資35萬元,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有醫師6人,病床30張。除以上公私醫院外,全鎮有31戶個體診所,散布在全鎮各村執業。
社會保障 岐石鎮按2004年人均收入水平,仍有未脫貧的小量群體,計332戶,1022人生活在低保之內。因此鎮建立溫飽工程基金會,發動社會人士捐款濟貧,並爭取上級救濟款,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鎮內興建養老院一座供養五保戶,入院人數18人,每人每月供給生活費150元。
六、名勝古跡
岐石鎮有名勝古跡多處,其中較著名的有:
古樟樹 位於坑仔村頭,樹身直徑1.5米,高22米,樹冠直徑31米,至2004年已有300年的樹齡,據考證是全縣最大的一株樹。
石人公 位於岐石村,該石高聳於群石之中,遠看似一坐著的老人,故稱石人公。1995年群眾集資10萬元,把石人公周圍辟為休閑場地。
大宗祠 位於岐石村,二廳一天井。始建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明嘉靖五年(1526)改建,清康熙年間(約1707前後)岐石人陳遷鶴回鄉省親,留詩刻於中門內面的石匾中。
嶼仔山 位於鎮南江水中,山圍一里,山上巨石嶙峋,四周皆鹹水,其東南巨石旁有一水窟,水清而甘,人稱「小神泉」。漲潮時海水沒窟,潮退後窟內水仍甘甜。
七、特產
(一)、岐石村白蝦,又稱明蝦,白剌蝦,白色半透明,皮薄軟,肉厚嫩,味極鮮甜。
(二)、覽表村的牡蠣,又稱蚝,個子大小不等。膏飽滿,味道清淡香甜。營養豐富。紅仁蝦姑,通體都是紅仁(膏),味道香甜,是別的海鮮所不能比擬的。
(三)、華清村的反季節西瓜,個子有的像足球大小,有的比拳頭稍大,圓形,布滿墨綠翠綠相間花紋,產於冬春之際,瓤肉有紅黃兩種,其香、甜、脆,不亞於夏季西瓜。
咸酥餅,也稱鹽硝餅,以黑芝麻加

3. 潮汕歷史概況(求詳細)

潮汕地處閩粵陸海交界,其扼台灣海峽和南海水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潮汕」一詞曾作為行政區名稱出現在廣東行政區劃版圖上(1949年——1952年),現更多的是一地域文化概念,具體指廣東潮汕文化(嶺南三大文化板塊之一)影響區域。先秦時期,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為甌越和閩越,並將潮汕劃入南越,北宋地理全書《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歷史上該地區隨著行政區劃的更迭曾出現先後義安、潮州府、潮州三陽、潮州九邑、潮州八邑、汕頭地區、潮汕三市、四市等稱謂。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著個響亮的名字——潮汕人(也作潮州人),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分布於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為廣泛且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
近年來,廣東省開始逐步落實潮汕三市的汕潮揭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三市城際軌道[1] 。2013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陳經緯提案「關於合並潮汕三市並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2-4]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出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5-8] 。
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9] ,潮汕地區有了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連接處,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稱之為「省尾國角」。潮汕地區東鄰漳州,西接惠州,南瀕南海,北界梅州、龍岩。

潮汕民居(81張)

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北回歸線貫穿而過,氣候宜人,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而且地少人多,總面積1091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近1500萬,人均耕地不到3分田,有「耕田如綉花」之美譽。而這種細致嚴謹的做事風格亦催生了令人艷羨的「潮汕三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潮汕姑娘(當地人稱「姿娘」)、「雅緻細膩、精美絕倫」的潮汕工藝品以及被譽為「中國最高端菜系」的潮州菜「等。
潮汕地處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東西地跨蓮花山脈東麓至

潮汕的海(71張)
粵閩邊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低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台地、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平原區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其中龍江平原與其他幾片平原空間上不相連接、此外還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韓江中游的歸湖盆地、榕江上遊河婆盆地、黃岡河上游的三饒—茂芝盆地;濠江兩岸、惠來獅石湖、南澳後宅等海積平原。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粵北的梅州市為鄰,東南瀕臨南海,與台灣遙海對望。

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其東起饒平縣大埕灣,西止梅州縣哥嘴,全長500多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169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海湖3個。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

古跡 民俗(81張)
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4. 揭陽的歷史

正確的說法是:(近)揭陽縣(相對於秦漢所建古揭陽縣而言)建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南宋紹興二年(1132)撤消,八年(1138)恢復,十一年(1341)移治,直至1991年底由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這個提法,是各個版本的潮州、揭陽地方誌所提供的。事實上,為了應對方臘起義,當年全國邊遠地區建立的新縣一大批,揭陽是其中一個罷了。府縣志都有相關記載,如《(乾隆)揭陽縣志·事紀》:「宣和三年辛丑初,設揭陽縣」,「紹興二年壬子廢揭陽縣入海陽」,「十年庚申復設揭陽縣」。關於「宣和三年辛丑初」設揭陽縣,有一「鐵證」,那就是潮陽東山白牛岩卓錫寺左現存的一處宣和四年的摩崖石刻。其文雲:
清源陳康年季昌,揭陽張希傅作霖、希孟醇夫,番禺鄭員仲周,程江葉廷俊公鄭,長樂張書仲審言,潮陽黃與棣紹耿,宣和壬寅季春二日,同詣辟牛岩謁顛師,緬懷昔日韓公曾造其廬,徘徊孤寂而還。

這是唯一可證宣和四年之前揭陽已經建縣的金石文字,彌足珍貴。裡面寫到的兩個揭陽人,即張希傅和張希孟(是不是兄弟不得而知),其中張希傅明、清府、縣志都沒有載明他的里籍,唯載其為宣和六年(1124)第四甲進士。阮元《廣東通志》載為海陽人。有學者以為是「誤為」,其實不然。因為張氏也許是今庵埠一帶的人(明嘉靖中以前屬揭陽),乃至阮元修省志時,其籍已歸海陽(今潮安)所以記其為海陽人就不算「誤為」。至於諸府志不載其里籍,當因其中式時為揭陽人,編志時已改為海陽,「不好說」的緣故。

5. 潮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歷史了

6. 惠來東隴鎮有多少年歷史了

區域面積54平方公里。

7. 介紹一位惠來歷史名人

蘇福,潮陽神泉鎮(今屬惠來縣)人。幼年聰慧好學,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被譽為神童。14歲時,由地方舉薦,應召赴南京參加童子試。朱元璋親自面試,非常贊賞他的才華,但因年紀太小,不便留京,即命吏部官員林鼎元護送他回潮,並行文地方按月撥給供養銀糧,俟d.ZQ u$u4a)Z(\S6Q0 惠來視窗7z:@4{D+HQR
蘇福,潮陽神泉鎮(今屬惠來縣)人。幼年聰慧好學,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被譽為神童。14歲時,由地方舉薦,應召赴南京參加童子試。朱元璋親自面試,非常贊賞他的才華,但因年紀太小,不便留京,即命吏部官員林鼎元護送他回潮,並行文地方按月撥給供養銀糧,俟長大後再行錄用,惜於歸途因抑鬱過度,在浙江濮州驛館病亡。朱元璋聞訊,特為頒旨賜葬。蘇福詩文大多佚失,僅存有《三十夜月詩》30首和《送林鼎元》、《秋風辭》、《紈扇行》、《遣睡魔》等詩篇。他的《三十夜月詩》,寫得十分形象清新。明代大文學家王世貞特別稱贊他的《初一夜月詩》「卻於無處分明有,渾似先天太極圖」句,說是「令陳白沙,庄定山白首操觚,未必能勝」。清代著名詩人,詩評家袁枚還錄了其中7首於《隨園詩話》,給予很高評價。但據《廣東文獻》和《惠來縣志》所載《三十夜月詩》僅得27首。近人就已有考定《初四夜月》一首斷非蘇福所作。他的《秋風辭》有句:「人見秋風悲,我見秋風喜」,「吹將鬢發如硒溪,快我鷹揚邈雲漢」。躊躇滿志,抱負何其高遠。

方鳳巢 1893—1928,惠來縣惠城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惠來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人。
14歲時,參加潮州黃岡丁未起義。民國13年1924年與方汝楫等組織起惠來青年社,辦平民學校專門接收因貧窮而失學的青少年入學,出版刊物《小鐵錘》,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宣傳。民國14年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派鄧國保為特派員,到惠來指導工農運動,方鳳巢負責農會和縣工會的籌建工作。縣工會成立之後,他做為主要負責人,親自深入鹽區組織鹽工會,對鹽場官吏開展合法斗爭,會員很快發展到800多人。隨後,協助方爾輯建立共產主義青年團惠來支部,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5年1926年初,中共惠來部委成立,他是領導成員之一。「四·一二」事變後,惠來革命武裝北撤湘鄂,他轉移至香港。不久,受命秘密回惠來組織農民武裝,開展反圍剿斗爭。9月,為迎接南昌起義軍南下,在坑仔村建立由惠來、陸豐農民革命骨幹組成的坑仔武裝團隊。並聯合各村農民自衛軍,對國民黨重兵駐守的隆江鎮發動圍攻。方鳳巢親率南區五鄉鹽民武裝和圖田籌鄉農民自衛軍,經過3天3夜的激戰,攻克神泉鎮。年底,方鳳巢率惠來縣委機關轉移至大南山區,會同潮陽、普寧兩縣縣委開辟大南山革命根據地,共同建立了東江工農革命軍東路團隊,惠來革命武裝組編為第五團隊。
民國17年1928年春,彭湃帶領東江特委機關、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部分隊伍轉移到惠來,領導農民暴動。惠來縣委在方鳳巢的領導下,出色地指揮赤衛隊和農民配合紅軍作戰,連克葵潭、隆江等軍事重鎮和封建堡壘。3月上旬,彭湃在兵營村決定攻打惠來縣城,實行總暴動的計劃,以方鳳巢為首的惠來縣委,在短期內,在全縣范圍組織起龐大的農民武裝合潮、普二縣近10萬人配合紅軍作戰,於該月中下旬,兩度攻克惠來縣城。擊潰國民黨十一軍2個團及1個獨立營。成立惠來縣蘇維埃政府,由方鳳巢兼任政府負責人。同年9月29日,國民黨派重兵圍剿東江特委駐地羊公坑,為掩護特委機關和彭湃轉移,方鳳巢率領惠來縣委負責人吳應丁、吳乃良、王昭海及警衛人員浴血奮戰,在撤退途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6歲。

8. 揭陽市成立市有多少年了

已經27個年頭了。


揭陽,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權。[1]

揭陽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785億元,總量居粵東五市之首。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之美稱,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著名僑鄉,有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揭陽音樂噴泉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最長的江上音樂噴泉。揭陽陽美玉都是中國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亞洲玉都」和「中國五金基地市」之稱。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地級揭陽市[5],揭西縣劃屬揭陽市管轄。原揭陽縣其中15個鎮,設立揭東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東部境地而得名揭東,縣城設在曲溪街道辦事處,屬揭陽市管轄。

9. 我想請問揭陽市惠來縣的歷史記錄,還有它的經濟情況.

惠來縣境內古為百越之地。秦 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均為 惠來地圖
潮陽、海豐轄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海寧縣(原休陽縣)於新安郡(北宋始稱徽州),但它不在今惠來境內。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劃潮陽縣、海豐縣各一部,設海寧縣,歸屬義安郡(潮州府前身);這是在今惠來縣境內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廢海寧縣,原潮陽縣地歸還潮陽縣、原海豐縣地歸還海豐縣(今陸豐市僅限石帆都片區,當時曾屬義安郡海寧縣)。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來、酉頭3都及海豐縣的龍溪都合置惠來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葵陽。 今惠來縣地,大部分出自潮陽縣,只有葵潭、岐石、鰲江、東港等四鎮出自海豐縣龍溪都。出自潮陽縣的地域包括:隆江、溪西、東隴、惠城(含河林)等四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惠來都;華湖鎮、神泉鎮、前詹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酉頭都;周田鎮、靖海鎮、仙庵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大坭都。所謂隆井都一半,指原田心鄉,今屬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1975年已正式劃回潮陽縣,故現在的惠來境內已無地出自隆井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潮州府管轄至清末。清代惠來縣成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員,常與潮陽縣船商聯合組成(二縣)潮南幫(或曰潮惠幫)。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銷惠來縣建制,與普寧縣合並。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惠來縣屬汕頭市。1987年全縣共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105萬。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汕話為主和少數客家話。總耕地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惠來有悠久的文化淵源。
編輯本段4 經濟概括
惠來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有「草縣」之稱。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歷史上旱、澇、風、潮災害頻繁,有「三日無雨火燒埔,一日下雨變洪湖。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家家戶九家愁」和「一年鹹水淹,三年斷炊煙」等民謠俗語。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產101公斤,總產量3.85萬噸,農業總產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後,農村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產378公斤,總產12.29萬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產,荔枝產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以花生、茶葉、黃麻、蘿卜、蔬菜、甘蔗為主,蘿卜干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為外銷。至1987年,全縣水果種植達22.63萬畝,是年總產2.12萬噸,比1978年擴大1.79倍,總產提高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8.4萬畝,總產量1293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2..65倍和16.7%,菠蘿、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縣農業總產值為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 縣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佔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農業生產量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築造堤圍,興修水利,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至1987年,全縣共修築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修築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江海堤圍、閘壩251.2公里,其中龍江干堤25公里,捍衛耕地面積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農田灌溉水利化。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職權,建造水電站。新中國建立38年來,全縣共建成五福田、船橋等大小水電站48處,裝機62台,容量1.23萬千瓦。解決農村、城鎮用電照明和供給部分工業用電、農業機電排灌。惠來有山地面積101.55萬畝。新中國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禿嶺,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國建立後重視造林綠化,既營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灘又營造防護林,林業生產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山林實有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現過1958年「砍林煉鋼」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砍林造田」的失誤,林業發展過程有挫折。到80年代,實行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掛鉤林種果責任制,同時貫徹「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林果結合和營造豐產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綠化有新的發展。據林業部門統計,至1987年全縣有林面積77.9萬畝,佔山地叫面積76.7%,比1977年增長44%,森森覆蓋率已達41.5%。林木主要品種有松柏、相思、桉樹、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種有荔枝、龍眼、芒果、生(烏)欖、菠蘿、梅、楊桃、梨、桃、李等。全縣已基本消滅荒山,林果並茂。 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養牛羊和雞、鵝、鴨(下稱三鳥),把發展畜牧業作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建立後,飼養業發展較快,198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32.6萬頭,年終存欄量20.2萬頭,比1949年分別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飼養業的迅速發展,1987年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市各縣之首。年總產乾草2.5萬噸,佔全市產量一半。並建成畜牧飼料粉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給發展畜牧業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全縣耕牛年末儲欄量3.09萬頭,比1978年增長59.3%,生豬飼養量34.98萬頭,年終存欄量20.68萬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長40.8%和19.1%,三鳥飼養量173萬只,比1978年增長1.42倍。 全縣可養殖的海水面積1.05萬畝,淡水面積5.27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置現代化捕魚設備、通訊設備,促進水產總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產品總量2.88萬噸,比1949年增長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比1949年分別增長6.5倍和24倍。名貴海鮮產品如魷魚、龍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魚、鰻魚、烏賊、紫菜、赤蟹等遠銷海內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全縣投資人民幣2964.4萬元,美金550萬元,建成養蝦池7100畝,在靖海、資深建蝦苗室2個,育苗水體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養鰻池311.4畝。在神泉、靖海建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趨擴大。大量蝦、鰻、鮑魚等水產品和水產加工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85.4%和215.5%,海、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10. 海陸豐歷史多少年

截至2019年,有31年歷史。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10)惠來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1927年東江地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領導9月7日農民起義後,又於10月30日領導由南昌起義軍第24師余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 2師和農民自衛軍及農民群眾,再次舉行武裝起義,佔領了海豐、陸豐兩縣全境。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最早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創造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閱讀全文

與惠來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