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思維能力是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啟發思維並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徵之一。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2.指導閱讀
現在學生大多不善於讀書,分析、概括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例如,在講授世界史,當講到原始社會解體時,考慮到它對以後講授亞非奴隸制國家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必須讓學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會解體時經歷的變化,從而形成明確的概念。教師先讓學生閱讀這一部分教材,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分析:由於生產力提高的影響,氏族公社末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經過哪幾項大的變化最後走向解體的?學生在啟發誘導下,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認識了經歷過的四次大變化,由此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3.巧設疑難
「思源於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後,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的激發初中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最終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這有兩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世界史講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改革時,可聯系同年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又如將中外歷史上使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聯系起來比較分析,說明進步的政治改革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與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兩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沙俄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使兩國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類似的縱橫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其思維的廣度。
5.分析與綜合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中,只有對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整體,才能深入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例如講授世界史「 1794—1814年的法國」時,首先應依據教材分析拿破崙奪取政權和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歷史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第一帝國的建立是當時法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次,要逐項分析拿破崙政權對內採取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的內容,然後把他強化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制定《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制,鼓勵資本主義發展,鎮壓保王黨和加強對工農統治等有關政策加以綜合,分析出拿破崙政權的資產階級軍事專政的實質。再次,分析拿破崙長期對外戰爭的對手和目的,使學生明確其早期對外戰爭的正義性、進步性和後期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最後,將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進行綜合,得出結論,並且對拿破崙的歷史地位作出科學的評價。
6.比較異同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進入帝國階段後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徵),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五四」運動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如)等都可以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使學生對歷史現象達到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7.課堂討論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課堂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談論對問題的見解,而且闡述自己所以這樣認識的理由和依據,起到活躍思維、擴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的作用。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他啟發學生抓住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意見,教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使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加深了理解。而且為理解以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等問題打下基礎。
8.寫作實踐
事實證明,開展學史作文及寫小論文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某種新觀點,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和智慧,使思維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重視傳授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方法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教會學生思維。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科學的思維方法,才是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傳授思維方法,首先要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給學生。有一位教師在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拿破崙上台的原因時說:「當時法國正處於外國干涉軍壓境之時,國內王黨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政權,用以鎮壓人民的反抗,擊敗外國干涉軍,並防止王黨的復辟。拿破崙了解到國內的形勢,認為奪取政權的時機到了,於是放棄遠征計劃,冒險回國。大資產階級對拿破崙回國予以熱烈歡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憑借武力改組腐敗無能的督政府;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向拿破崙提供了上千萬法郎的金錢;巴黎的一部分軍隊也歸附他。這樣,拿破崙於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從此開始了拿破崙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的統治。」這段分析,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精神,闡明了拿破崙「霧月政變」所以成功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國軍事干涉的威脅下,大資產階級需要拿破崙擊敗外國干涉軍並防止王黨復辟,鎮壓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闡明了拿破崙上台的物質條件,即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提供了金錢和部分軍隊。雖然這段分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但僅僅是傳授了歷史知識。因為這里還沒有明確點出「時勢造英雄」這個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師應該繼續歸納總結:「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夠做什麼而不能做什麼,為什麼獲得成功或者遭到失敗,都要從當時的形勢或物質條件來分析。這就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原則。」這樣,才算把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方法交給了學生,他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可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和解釋。
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歷史思維的一些具體方法,諸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概括法、分類法等,結合有關知識的講授教給學生。這些方法一旦被學生所掌握,便會大大加強其思維的的科學性,使他們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其主動學習的水平。
第三,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更須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說明自己分析歷史問題所採用的思維方法,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講授「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特點以及它們留給後人的共同歷史教訓」這一問題時,只要求弄清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特點」一詞在這里含義較空泛,乍看起來不易捉摸其具體內容,如果我們運用分析法、從四個歷史事件的性質、目的、作用、影響、意義等方面去考慮,它們各自的特點就十分清楚了。至於其共同的歷史教訓,則應從它們的最終結果、由此說明了什麼問題等方面來思考和認識:「上述四次斗爭都失敗了,都未能推翻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統治,未能改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無論是農民,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都不能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責任只能由無產階級來承擔。」
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歷史思維的品格,課堂教學中還應切實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適時適度
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只有當學生出現「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時機,對此教師要准確地把握好。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2.因人循序
教師培養思維能力,應注意每個學生(或每類學生)的差異性,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徵、知識結構、思維類型等各不相同,必須因人而導(因類而異)。另外,還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應循其「序」而引導。
3.反饋強化
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時,教師要注意接受學生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地作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都在課堂上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發問,及時准確地捕獲反饋信息。對於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教師應及時作出評價,以強化學生思維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過程中的錯誤。
4.尊重主體
杜勃羅留波夫(俄國民主主義者)曾這樣批評教師越俎代庖的行為:「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出懂知識的猿猴,而絕不是能獨立思考的人。」因此,要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主動權,給學生創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的機會。教師更不能在教學中有意壓制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講教學民主,那樣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獨立思維的權利。相反地,只有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思維活動的真正主人。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神聖使命,努力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歷史課堂。
2. 高中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回乾坤
一、啟發誘導,培養高中生勤於思考的好習慣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運用教學手段挖掘高中生的潛力,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安排的練習或者作業。很多高中生在學習時依賴教師,遇到難題就不去探索,這樣的學習方式使高中生進步較慢,學習效率下降。歷史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講授歷史知識的時候不能只追求歷史知識的數量,還要注重歷史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時候,不要只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世界近現代史》中的歷史理論很多,給高中歷史教學增加了難度,我會仔細認真地進行備課,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知識,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易於接受。比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為了讓學生勤於思考,我會設計許多課堂提問內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什麼情況下?學生只有自己去仔細閱讀教材,只有不斷地思考,才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二、理論教學聯系實際生活,培養高中生創新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要結合實際情況,給學生創造教學情境,讓高中生在具有生活化的歷史課堂中成長。歷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歷史教學要讓高中生感覺到與生活緊密結合,要讓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歷史。只有高中生對歷史學習感興趣了,才會具有創新思維,在歷史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在講《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時,為了解決難以理解「計劃經濟」概念的現象,我會跟學生進行互動,拿逛超市做例子,我問學生:「你們逛超市的時候想買什麼就可以買什麼,你們知道自己的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去買東西時是什麼樣的嗎?你們知道為什麼那個時候有錢卻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通過與學生分析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能夠更好地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將「計劃經濟」的概念更好地講解給學生。還有在給學生講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播放一些近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等,讓學生對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有深刻的印象,使高中生對歷史更加感興趣,能夠提高思維能力。
三、巧設疑問,注重鍛煉高中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決定著他們發展的潛力,思維活躍的學生往往會有很好的發展,而相對思維閉塞的學生則在學習中很平庸。高中歷史教學要從高中生的基礎出發,巧妙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現在的高中教學提倡合作互助學習,但是實際教學中很多高中生在小組內不發表觀點,獨立學習和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我在教學中會關注每個學生,創新課堂教學,鍛煉高中生的課堂表現力和創造力。
比如講到《鴉片戰爭》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我通常會設計一些有利於學生探索的開放性題目,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我會讓學生從社會性質、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思想觀念等方面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且讓學生自主作答,將答案寫在作業本上教給教師。這樣就減少了學生之間互相抄襲的現象,會展示出高中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批閱以後,歷史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和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真正學會這節課的內容,在考試遇到的時候就能夠很輕松地寫出正確答案。
四、引入現代化教學工具,改革高中生的學習方式
針對許多高中生學習方法不正確的現象,我在教學時會引入現代化教學技術,營造歷史課堂的氛圍,通過將歷史畫面重現的方式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歷史事件回放來促進學生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當學生對高中歷史產生興趣以後,就會提升思維能力,改變錯誤的學習習慣。還可以讓高中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促進與歷史事件的共鳴。
比如在教《抗日戰爭》時,我會通過網路查找當時的歷史記錄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享,讓學生銘記歷史教訓,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我還會上網給學生播放一些我國歷年來閱兵的視頻,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音響設備,配合教師的講課節奏,播放不同形式的音樂,陶冶高中生的心靈。比如在講到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可以播放振奮人心的音樂,讓高中生好像就在現場一樣。應用現代化教學工具,使高中歷史教學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學性,使高中生也增強了思維能力,在遇到關於抗日戰爭的問題時能夠很快做出反應。
五、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高中生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的方式,歷史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化,教學時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高中生在探索中發揮主動性,提高思維能力。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具有顯著的培養人才優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在講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時,我不會直接給學生引入新課,而是先讓學生去探索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所做出的貢獻,還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新三民主義和舊三民主義之間的異同點,以及讓學生自己找到教材中對三民主義的具體描述,這樣有利於使高中生形成探究意識,改善課堂教學的枯燥,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我在歷史教學中還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問答,並通過激勵手段促進高中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總之,高中歷史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教師和學生的努力都是分不開的,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去摸索。
3.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思維能力是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啟發思維並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徵之一。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2.指導閱讀
現在學生大多不善於讀書,分析、概括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例如,在講授世界史,當講到原始社會解體時,考慮到它對以後講授亞非奴隸制國家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必須讓學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會解體時經歷的變化,從而形成明確的概念。教師先讓學生閱讀這一部分教材,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分析:由於生產力提高的影響,氏族公社末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經過哪幾項大的變化最後走向解體的?學生在啟發誘導下,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認識了經歷過的四次大變化,由此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3.巧設疑難
「思源於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後,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的激發初中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最終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這有兩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世界史講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改革時,可聯系同年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又如將中外歷史上使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聯系起來比較分析,說明進步的政治改革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與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兩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沙俄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使兩國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類似的縱橫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其思維的廣度。
5.分析與綜合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中,只有對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整體,才能深入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例如講授世界史「 1794—1814年的法國」時,首先應依據教材分析拿破崙奪取政權和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歷史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第一帝國的建立是當時法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次,要逐項分析拿破崙政權對內採取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的內容,然後把他強化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制定《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制,鼓勵資本主義發展,鎮壓保王黨和加強對工農統治等有關政策加以綜合,分析出拿破崙政權的資產階級軍事專政的實質。再次,分析拿破崙長期對外戰爭的對手和目的,使學生明確其早期對外戰爭的正義性、進步性和後期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最後,將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進行綜合,得出結論,並且對拿破崙的歷史地位作出科學的評價。
6.比較異同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進入帝國階段後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徵),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五四」運動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如)等都可以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使學生對歷史現象達到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7.課堂討論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課堂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談論對問題的見解,而且闡述自己所以這樣認識的理由和依據,起到活躍思維、擴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的作用。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他啟發學生抓住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意見,教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使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加深了理解。而且為理解以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等問題打下基礎。
8.寫作實踐
事實證明,開展學史作文及寫小論文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某種新觀點,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和智慧,使思維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4.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根據實際需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
一、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學生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
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終由「授之以魚」走向「授之以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歷史課堂上討論的問題很多,比如:關於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分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在課上我充當了一個欣賞者、評價者、參與者,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引導他們思考,為他們鋪路架橋,到達彼岸。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這個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另外,我還注意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簽訂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為防範德國的侵略,為作戰做了一些准備,加緊東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並將重工業遷往東部。這些准備工作為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聯想到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的開發大西北的建設。提到此,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結果得出了新穎的結論,開發大西北不僅僅是發展了中國經濟,還具有戰略意義,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成果。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啟發指導,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一、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二戰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
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 是重點詞, 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這些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自己組織語言表達。
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
三、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第一、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選自那篇文章或哪一年的誰的講話,通過材料里邊提供的時間、人物、事件來判斷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第二步,聯想課本中的內容來解題。
第三步,有的問題要弄清問什麼,通過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經常找一些材料題,並逐漸地由易而難布置一些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上課時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的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電視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4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5. 如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必須注意培養下列各種具體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如何認識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如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發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如何分析歷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認識革命的暴力性與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中,以和平奪權的方式,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如何認識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躍入社會主義社會)等等,如果用確定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模式來看待,就很難找到它的合理內核,若以辯證思維作指導,就能解開它的「歷史之謎」。所以辯證思維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可以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的思維擴散開來,延伸出去。例如19世紀末,日本成為亞洲強國,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就此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壟斷形成、《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等。加深理解,提高應變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並通過旁徵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爭中的方伯謙」的觀點。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造思維的過程。可見,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學生可以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囿於成規,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史實的現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第四,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如何證明?)或者進行逆向設問,清學生思考,如隋煬帝如果不窮奢極欲,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嗎?為什麼?商紂王曾經殺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卻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紂王一樣是個暴君嗎?為什麼?
第五,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歷史思維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應包括運用直觀形象、表象進行想像、聯想、分析、綜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大量的課本插圖、照片、地圖、投影片、影視音像製品往往用於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以形象地展現或佐證課本上寫的、教師講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主要功能。今天,新的課程改革呼喚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研究,學會自己去尋找規律和作出結論。教學中,教師要使形象化的歷史資料素材在啟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揮作用,把學生從直觀性的學習,帶入到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歷史的領域。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隱性知識的挖掘,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將起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不僅不能冷落課本,而且對課本一要讀懂,二要讀精,三要讀深。讀懂,就是對課本中段與段、節與節、章與章、圖與文之中一些內在聯系要讓學生讀明白,要挖掘歷史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尋找歷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外因與內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對一些注釋內容也要領會。讀精,就是要善於歸納總結。讀深,就是要挖掘課本里的一些隱性知識、實現知識遷移。隱性問題的答案語言往往不是課文中的原話,因此,要根據課文內容精選一些題目讓學生練習,把訓練貫穿於教材與課堂之中,一方面讓課本知識延伸,另一方面讓學生歷史思維向深層發展。不要一味追求高、深、難,不要一味挖掘一些理論要求過高且與政治課過於靠近、答案隨意性較大的內容進行訓練;材料解析題訓練的重點不要放在那些生澀難懂的古文上。否則,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將使考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而事倍功半。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講課之中,變原來陳述式教學為論證式、探究式教學,從傳授知識「是什麼」的教學轉變為「為什麼」的教學。課堂上注意一題多問,培養多角度思維能力;反向分析問題,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同類項比較歸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概括思維能力;對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培養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等等。對教材中一些難點,大膽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達成共識。講評課不要單純進行答案的灌輸,更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答案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鼓勵學生對權威、對教師、對答案、對題目質疑。特別是一些問答題及材料解析題牽涉主觀意識的答案,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教師集思廣益。同時,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充分發揮潛在能力,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切勿把學生變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讓學生單向靜聽;切勿上填鴨式習題講評課,不允許學生對「標准」答案質疑。這些做法都不利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運用討論促進思維發展的具體做法如:進行探索和揭示歷史規律的討論;進行從整體事物的個別方面研究事物本質的討論;進行把事物的各種屬性聯合成一個整體,從而反映歷史發展輪廓或全貌的思維方法的討論。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到來,輿論界對社會各界活動作了大量報通,各種紀念活動廣泛持久展開,形成全球性熱點。我們可以組織一場年級辯論會。首先擬定辯題。有關於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有關於結果的:戰爭對人類社會發展利與弊等等。讓學生自發組織,選取辯題,展開辯論。這種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源於課本,又適度超出課本內容,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此外還鍛煉辯論技巧 ,大大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再生性思維。但中學生再生性思維發展的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這種創造性思維不是專指對歷史學提出新觀點、新結論,而是指他們能以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造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未知史事進行有創見的思索。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基礎上,提倡撰寫小論文,就是這樣一種創造性思維培養工作。
四、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比如用現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和三角函數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這就違背了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通過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練就一雙歷史的眼睛。
2、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並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於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肯定。蘇聯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台灣就應肯定。
3、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誤為「法國大革命」等。又如,馬克思《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中說: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不認真分析就會在理解上出現偏差,誤認為「1648年革命不是英國革命」,而實際上正是英國革命。馬克思的意思是強調英國、法國革命的國際影響。
五、用討論式教學創設思辨的課堂,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精心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引導啟發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辯論和研究學習。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此方法來把問題引向深入。
1、討論式教學的一般方法包括四個方面:(1)教學組織方法,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造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啟發引導思考、置疑詰問等等。(2)指導學生准備、參與討論的方法,如指導學生怎樣明確問題、選擇論點?怎樣收集資料,提供論據?採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怎樣抓住別人言論的中心?等等。(3)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如啟發學生變換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前面的討論是否偏題,啟發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等等。(4)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發展自我的方法。如指導學生填寫自測情況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反思,教會學生如何沉靜下來、反復思考問題等等。
2、討論式教學的組織程序如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假設、分析、論證→總結評價(討論的准備)(討論過程)(修正、遷移)實施結果與分析討論。
① 根據中心問題,創設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思維不合邏輯、對問題的原因迷惑不解,或者不符合應有的客觀歷史現狀,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② 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實質,收集歸納論點與論據(歷史事實)形成觀點,同時考慮可能出現的其他觀點,分析其正誤及思考表達的方法。
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隨時記錄別人觀點中的重點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適時對前一段討論進行分析反潰引導學生注意邏輯性與科學性,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出歷史發展的規律。
④ 總結評價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在知識與能力層次上所達到的目標是否實現,啟發學生自我總結,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矯正的方法。也可以再提出一個相似的問題,讓學生作出回答,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遷移。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意些什麼——
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個區域相互重疊和相互關聯。創設歷史學習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置身於一種學習、探究的氣氛中,自覺地、主動地感受歷史,從而激發起學生去理解與尋究歷史問題的願望。
第三,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像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應該在教師舉例說明後 ,讓學生再舉同類例子加以說明以鞏固基本理論。
第四,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如當前的改革開放、中日關系、統一台灣、伊拉克沖突、多極發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 ,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
——廣東肇慶中學 王瑞
6. 怎樣培養歷史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7. 談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引用;"一、歷史教學首先要達到一定深度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規律性,大到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小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又是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那麼在歷史教學中,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而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是能力訓練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並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對比總結。經過這樣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線索就清晰地顯現出來,整個教材內容也就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1、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2、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如給同學朗讀蘇聯大清洗運動中的布哈林遺書,就使同學很受感動。又如,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更佳。還可以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如講一戰二戰影響時,講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聯系語文課中《蒲公英》一課,講辛亥革命失敗時聯系魯迅的文章《葯》,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啟發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1、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二戰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是重點詞,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這些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說,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自己組織語言表達,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2、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通過學生自己找問題,學生回答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形成競爭機制,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1、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8. 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因為對歷史沒有興趣,誤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其實這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但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
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著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我們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只要我們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3、建立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
同學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學的往往是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後,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
大家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觸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要性。
5、歷史知識要經常運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大家已經處於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大家的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展的信息。
要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會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