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必修一怎麼背

歷史必修一怎麼背

發布時間:2022-10-04 13:32:35

⑴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 高一歷史 必修一知識點歸納,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 文化 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 自然科學知識 ;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盡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號 。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 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 文章 「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 日記 》《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4、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2、三民主義的創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學習歷史的竅門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歷史知識點不是不需要記憶,而是需要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往往並不是依靠硬記。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單獨閱讀書上的文字,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了這些歷史內容。我們可以藉助地圖、表格、繪畫,以及改編的 故事 來理解。

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比較分析法在很多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可以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如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對比;英國、法國、美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地圖和圖表的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歷史讀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圖、表格和繪畫。這些設計有助於學習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歷史。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出歷史的地理沿革、關隘位置、行政區劃。一般來說,歷史表格主要是對某些歷史事實的歸納和 總結 ,有時候會採用經濟學和統計學的方法。

對人名、地名的記憶。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記憶,或者記在後面,忘記前面了。我們可以把某一個歷史人物與相關的事件聯系起來,這樣就好記憶了。如漢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張騫出西域;建立察舉制。單一記憶人名、地名難以牢固記憶,需要我們把人物、地名、事件聯系起來。這樣記憶還比較全面些。

如何短時間提高歷史成績

1、 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綱的內容。因為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比如今年廣西歷史選擇題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無策。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 高一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

★ 高中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詳解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6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⑵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高中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背下來的,要理解著去記憶,要把課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歷史知識,今天我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接下來隨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1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

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於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

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2

列舉從漢到明清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武帝集權:西漢的中、外朝制度; 東漢「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皇帝總攬大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相權一分為三,有利於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 措施 (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實行二府三司制,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 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如何高效的學習高中歷史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下面我就為大傢具體介紹下,僅供參考。

高中 歷史 學習 方法

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系比較密切的歷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基本觀點。

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說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高考歷史萬能公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 文化 +……)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一)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⑶ 高中歷史必修一都應該背哪些要點

本人為歷史教師,以下為標准答案,請採納,謝謝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徵,並加以區分
2、古希臘、古雅典民主城邦制的特點和意義,梭倫改革的意義
3、秦始皇郡縣制的意義和影響
4、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程和表現
5、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6、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會區分
7、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的背景及意義
8、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走向民主共和制的歷程及歷史影響
9、戊戌變法的內容及歷史背景、影響和意義
10、孫中山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及評價
11、中共的革命歷程或毛思想的形成過程
12、民國時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成就
13、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的內容和影響
14、世界多極化、全球化趨勢的表現和影響

⑷ 高考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一、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1、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2、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一車輛形臸,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一小篆為標准文字,後推行隸書),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二、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割讓中國領土香港;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2、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4、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三、 文藝復興:

1、開始時間:14世紀義大利。

2、發源地:義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英國的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和《哈姆雷特》。

6、意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

1、過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麥哲倫最終完成環球航行。

2、意義: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作用:以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臸度。

五、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中國近代史。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⑸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知識點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住:是你主動地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容是我為你整理的《 高一歷史 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知識點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重要原因: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各種矛盾尖銳。

3、主觀原因:有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4、直接原因:一戰使各種矛盾激化。

二、革命過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質:資產階級革命(由俄國資產階級領導,革命任務是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

②結果: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

(1)內容

①指出俄國的形式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②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行土地改革,並退出戰爭。

(2)影響

①提出了由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②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國革命的轉折點,標志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彼得格勒武裝工人、士兵起義,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2)召開了「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內容:

①宣布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蘇維埃

②頒布《和平法令》

③頒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

2、使經濟 文化 並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知識點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

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

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知識點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點:

(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

(2)實行宗法制;

(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2)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3)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4)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5)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6)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並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8)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後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1)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2)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3)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小宗相對。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⑹ 高一歷史必修一怎麼背

您好。高一歷史其實並不難的,您可以畫一個歷史年代表或者是知識體系框圖,梳理一下知識點 對於經常要考大題的題背一背 其餘零碎的知識點 多刷選擇題

⑺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1、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專制制度(中央的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都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 中央集權(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全國各種軍政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有密切的關系,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權,中央集權就是以皇帝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壟斷一切權利。包括秦漢在內,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國家形式就是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緊密聯系,皇帝個人既體現了專制主義,又反映了中央集權的貫徹。

2、形成原因和條件:

原因:A、經濟上: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B、政治上: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同時也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C、思想上:戰國時法家韓非子關於中央集權和法制的思想,為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理論基礎;D、實踐上:戰國時商鞅變法,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中地方上建立縣制的規定,強化了國君在政治上對國家統一的權力。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客觀條件:A、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面和周王室的軟弱無力是歷史的教訓,也是這種制度產生的客觀歷史背景;B、秦的統一和強盛。

3、演變歷程:(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依法治國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西漢:空前加強 (漢承秦制、有因有革);

(4)、東漢:進一步加強(加強監察制度等);

(5)、隋唐: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

(6)、北宋:強化(北宋採取措施,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得以強化);

(7)、元朝:新發展(中央的中書省、宣政院和樞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達到頂峰(明朝時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措施、清朝時增設軍機處和大興文字獄等);

(9)、反君主專制民主思想的產生(李贄、黃宗羲等)。

(10)、結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4、特點、功能和作用:

(1)、特點: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絕對聽命於皇帝;

(2)、功能:壓迫、剝削和鎮壓人民的功能;維護國家統一和抵禦外辱的功能;組織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嚴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進步性: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我國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還為抵禦外敵入侵提供了保證。 B、消極性: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 朽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資本主義萌芽以後它還束縛和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認識:A、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B、產生根源:理論上來源於法家思想;實踐上是封建國家鞏固統治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

二、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變:A、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在確立皇權至上的基礎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漢承秦制,漢朝繼續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職在名稱上有所變化,職權范圍變化不大。

(2)、影響: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確立和完善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對以後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變: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繼承魏晉以來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唐朝延用並完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他們相互牽制和制約,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時期在沿用的基礎上稍有變化,但變化了只是局限於形式。(2)、影響: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國古代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趨於成熟。該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唐朝以後的中央行政機構的格局一直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3、上述兩種制度的主要區別:

(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於秦朝,盛行於漢;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盛行於唐。 (2)、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和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與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六部制中,由於三者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的皇權。(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並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經濟基礎:井田制;②、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行政、軍事、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性;③、作用:

2、郡縣制:

(1)、起源於春秋初期。秦統一全國後,這種制度在全國推廣,並被後世所沿用,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郡縣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分封制不同,郡守與縣令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縣在政治、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郡縣制的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3、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推行。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實際上與割據無異。形成了王國問題。侯國相當於縣,受所在郡監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4、行省制度 開始於元朝。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統治需要,鞏固和發展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行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我國選官(才)制度的演變

1、世襲制;軍功受爵;

2、察舉制度 兩漢時期,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撥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和徵召等內容。選官標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後期卻變成門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度

(1)、隋唐時期:創立和完善:A、隋文帝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B、唐朝時:①、貞觀時,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③、開元年間,任用高 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了定製。C、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起到了抑制門閥、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等作用。

(2)、北宋時:發展:①、北宋初期: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B、嚴格規定了科舉考試的程序,殿試成為定製;C、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考試科目;D、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又改革科舉考試:廢:…;改:…;設:…。

(3)、明朝時:八股取士:科舉試卷只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4)、清朝時:A、戊戌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

五、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設的「三公」之一,(職能)

2、刺史制度:西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個州,每州設刺史1名進行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 官。東漢刺史權力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3、通判:北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兩者相互牽制。

4、御史台:元朝設立的最高監察機關。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設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

6、廠衛錦衣衛機構錦衣衛負責輯捕、刑獄之事,監視、偵察官民的不法行為。它直接則皇帝指揮,不受政府司法部門的管轄。後來,東廠和西廠則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怎麼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