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幫忙設計一節課的開場白,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別緊張,把環境假設在茶館。
當自己在百家講壇上。就算是女教師也不要緊。上歷史課本身就有說書性質。
各位同學好。今天我們在這堂歷史課開講前提個有意思的人,大家不用想啊,不是歷史人物,是位演員:誰呢`` 孫紅雷``` 這個刀鋒1937中的老大,演的是很富感染力啊,都知道是和寇世勛合作的。咱今天就說說1937這年,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期間的歷史風雲變幻````````看看孫紅雷從頂針到上海老大到最後參加抗日都經歷了中國的什麼變革`````
下面您就從孫紅雷飾演的頂針開講,從清末[頂針的爹是什麼人啊]````` 劇中講他可不是一般人````一個清朝的劊子手``````那時誰當政啊````````到最後他參加抗日戰爭````````老大和老大不爭了聯手抗日,哪年啊````````
以人物帶歷史最有講頭,我只是給個說明,您想講哪段歷史,比如講清朝,可以講紅樓夢及曹雪芹,或者用還珠格格也能做引子,用和紳也行,講什麼都別一上來就說什麼什麼年代。
⑵ 怎樣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高中歷史千萬不要給學生念書,學生不是第一天上學,而且辨別觀念開始成熟,時間一長上課效率會大打折扣(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老師,高一歷史自學的)誤人子弟啊!!!
作為第一堂課,可以和學生隨便探討一些歷史問題(不要無聊的講些未解之謎——學生大都看過吧,某個人某件事或者現代生活折射的歷史等等)稍微跨學科沒關系,別扯太遠就行,切記和某一個人暢談或一個人誇誇其談,注意調動學生的好奇及探究心理,可以把一些高一歷史內容悄悄串進去,忌多。一談話形式的課堂氛圍會給你以後的教學帶來結實的基礎。
上面純屬作為一個學生的感受,我受過太多的害,不想更多的學生痛苦的「抉擇」,貌似嚴重了,O(∩_∩)O哈哈~!!放鬆沒那麼嚴重!
⑶ 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張立新
對於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課。因為,小學沒有開設這門課,這或許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副科。什麼是副科?就是與所謂主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相比,不是那麼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不必要那麼認真學了。這種陳舊思想,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新鮮感,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級的第一節歷史課,是七年級歷史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七年級學生不像高年級的學生,接觸過這個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對於一個新科目,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而教師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生把這種好奇心和新鮮感繼續保持下去,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節導言課為例,談談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在第一節歷史課上,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向學生充分「推銷」自己後,直接就跟學生說:「這是我們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們不學習書上的新內容。」學生覺得很奇怪:「不學習書上的內容,是讓我們自習嗎?」我說:「這節課我們聊天,我們就聊『歷史』這兩個字?」學生說:「老師,你不是在騙我們吧,『歷史』這兩個字能聊一節課?」學生帶著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我說:「不信?我們看著吧。我們聊『歷史』這兩個字,不得不說『WWW』。」學生鬨笑:「老師,你不是教我們上網吧,什麼『WWW』,我們上網早就會用了……」我說:「此『WWW』,非彼『WWW』……」學生馬上被我風趣的語言給吸引住了。「那麼,什麼是『WWW』呢?」
什麼是歷史(What)?這是第一個「W」。學生恍然大悟:「哦,這就是老師說的第一個W」。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什麼是歷史。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學生一開始面面相覷,後來便有幾個膽大的學生站起來回答,有的講「歷史就是過去是事情」,有的講「歷史就是以前」,還有的講「歷史就是古代發生的事情」,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的回答很正確,為什麼開始不敢說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同學有時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復雜了,對吧?其實歷史這概念很簡單:幾千幾萬年前的事叫歷史,幾十年幾百年前的事叫歷史,你們的昨天,對今天來說,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記住: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啦!」。這樣學生明白了,原來過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稱為是歷史,自己也是歷史中的一個人。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被激發出來了。
為什麼要學歷史(Why)?這是第二個「W」。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有了第一個問題討論的經驗,此時,課堂氣氛有所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始被激活,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增長知識,有的說可以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還有的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聽取了學生的發言之後,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同樣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你們想聽聽老師的觀點嗎?」學生大聲說:「想!」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給學生總結了兩個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學生說:「老師,這也是個理由,太簡單了吧?」我說:「我剛才不是跟你們強調了嗎,我們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如果不用考試,我們課堂還要學這門課嗎?這個不算理由嗎?」學生鬨笑,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我說:「現在的中考,歷史是一個必考的科目。以後上了高中以後,選文科的同學,歷史也是一個必考的科目」。
接著,我簡單地向學生傳達了這些年來的中考、高考方案,強調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經我這么講解,學生才開始明白:原來,歷史並不是他們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語文、數學、英語等一樣都是主科。既然是主科,學好是必須的。「當然,為了考試而學習,這是『被動』的學習」我說:「有沒有『主動』學習的理由呢?當然有。」接著,我給出了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的第二個理由。
(二)學史明智。
「所謂學史明智,簡單說就是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同學們相信嗎?」學生又用好奇、疑問的眼光緊緊地盯著我,期待著我的答案。我說:「同學們如果不信,我可以簡單講個歷史故事,看是不是可以『學史明智』。」聽說要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跟同學們講了一個他們小學語文課本上學過的故事----田忌賽馬。講完故事後,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歷史故事,你們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嗎?」學生說:「沒有!」我說:「沒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是因為你們學了歷史後,沒有思考、總結的緣故。我問你們,田忌取勝的關鍵是什麼?」學生說:「關鍵是田忌把賽馬的順序變了。」我笑著說:「這還不是最主要的。田忌能戰勝齊威王,最關鍵的是他懂得了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齊威王的短處比,這才是贏的關鍵。你們以後跟別人比賽,也要懂得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比,這樣才能贏。」學生茅塞頓開,原來想要「學史明智」,必須要對學過的歷史,認真思考、善於總結、學會運用,這樣學習歷史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接著,我又問:「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在現實中是怎樣靈活運用這個故事的道理取勝的嗎?」學生用殷切的眼神看著我說:「想!」於是,我給學生說了我的一次經歷:
話說,有一次,我有個高中的同學結婚,他邀請我們高中時幾個很要好的同學參加他的婚禮。自高中畢業後,我們很少在一起聚會了,老同學見面,自然很高興。酒席上,我們互相敬酒。幾杯下肚,我有點吃不消了,我的臉特別紅,因為我的酒量不好。發現我這個情況後,一個酒量很好的同學開始「欺負」我了,只見他拿了杯酒過來:「老同學,我們好久不見了,來,我們幹了這杯酒。」我勉強喝了。沒想到,剛喝完,他又倒了一杯過來,「我們再干一杯。」這時,我遇到困難了:喝了吧,自己受不了;不喝吧,又得罪老同學。怎麼辦呢?我迅速打量了一下我的那個同學,我發現他有個短處,就是他長得比較瘦小,而我長得比他強壯。我靈機一動:「這樣吧,既然大家那麼高興,我們不如扳手腕助興,誰要是輸了,就喝一杯。」大家聽我這一說,都圍了過來看熱鬧。看到這種情況,我那同學說:「好,來吧!」沒想到,我們准備好後,旁邊的人剛說開始,不到幾秒鍾,他就被我打敗了。他喝了一杯。接著,我又說:「再來!」第二回合,我的同學同樣敗了,他再喝一杯。我說:「再來,再來……」我那同學不幹了,灰溜溜地閃開一邊。我就這樣利用自己的長處化解了危機,反敗為勝……
聽完我的故事後,學生都笑得合不攏嘴。有的說:「老師,你真厲害。」有的說:「老師,你真牛。」有的說:「老師,你真奸詐。」我問:「現在,你們相信『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吧?」學生說:「信了!」我又問:「既然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你們會主動學歷史嗎?」學生說:「當然會啦!」
通過我的一次親身經歷,巧妙利用「田忌賽馬」取勝的道理,現身說法,這時,明顯看出學生徹底服我了,也開始喜歡上我的歷史課了。
(一)要有興趣。
跟前面的兩個問題一樣,我同樣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大多數學生討論後認為只要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背背書就可以了。這說明學生還未掌握歷史學科的科學學習方法。於是,我開始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試著回想,你們有沒有哪些方面是比較擅長的?」學生有的說:「我的籃球打得很好」、有的說:「我的數學學得很好」、有的說:「我煮的菜很好吃」等等。我說:「那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在這些方面擅長呢?」學生說:「喜歡做,有興趣啊!」我說:「對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歷史,首先必須要對歷史感興趣。」學生用認可的眼光看著我說:「老師,我們現在知道怎樣學好歷史了,只要有興趣就行……」可是,我又問:「只要有興趣就能學好歷史了嗎?」學生問:「不是這樣,那還要什麼?」我說:「還要方法!」
(二)要有方法。
要學好歷史,我給學生的方法是「聽、背、練、問」四個字。1、聽。指的是課堂上認真聽。課堂上善於聽,是學好歷史的重要環節。學生上課的時候,一定要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聽到有用的信息,要及時用筆做好筆記。2、背。指的是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下來。俗話說:「背多分(貝多芬)」。不管學什麼學科,背(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你不背(記)下來,做題的時候,又怎麼能做到胸有成竹呢!3、練。指的是做練習。做練習的目的就是要檢測你聽和背得效果如何,也是在進一步鞏固你的學習成果。如果在做練習中發現問題,說明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了,這時你就該問了。4、問。問也是學好歷史重要環節。但,剛上七年級,面對著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很多學生會害羞,甚至難以啟齒。這時,我們就必須克服害羞的心理了。我們的聖人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要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臉皮厚一點,一次、兩次,不就習慣了嗎?這就是我教給學生學好歷史的四字方法,簡單、明了。學生很快就用心把這四個字記下了。
在那節課的最後,我問學生:「上課時,我說『歷史』這兩個字,我們能聊一節課,你們信了吧?」學生齊聲說:「信啦!」並報以熱烈的掌聲。從學生愉悅的表情上,我感覺到這節課「引導學生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興趣」的目的達到了。
總之,通過那一節導言課,我用風趣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不僅闡明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且點撥了學習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為今後的教與學打下了基礎,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⑷ 如何使歷史課開頭具有趣味性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利用歷史史事,抓住其趣味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優良的教育環境,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歷史課開頭是創設優良課堂教學環境的前奏。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開頭設計得好,富有懸念,有趣味,就意味著本節課成功。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歷史課開頭如何增添趣味性,簡列幾例。1設置懸念,增添趣味設置懸念,創設矛盾,誘發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新知識的強烈願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例講《偉大的開端》一課,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同學們,2007年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參加大會多少人?代表全國多少位黨員?」學生回答後老師接著問:「黨的第一大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召開的?參加大會多少人?代表全國多少位黨員?」這一問,學生興趣來了,馬上議論起來。老師說:「你們意見不統一,請打開課本,我們今天學習後你就明白了。」又如《全面內戰的爆發》一課,課堂開頭是這樣設計的。
⑸ 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第一節課:教師講故事,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一.自我介紹: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是新學年的第一課,對於各位同學來說,我是你們的新老師.按照慣例,我首先應該作一個自我介紹.(盡量風趣.幽默.)
雖然對於高中生來說,教學時間很寶貴,但是今天我不準備上新課,而是想與同學們一起來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嗎?(調動一下課堂氣氛:生答:好!師:來點掌聲鼓勵鼓勵老師.學生熱烈的掌聲.活躍了氣氛.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
二.講故事第一個故事:快樂是一種能力快樂是一種能力:
那是一家跨國公司策劃總監的招聘,應聘者雲集,考核也異常嚴格.層層篩選後,最後只剩下三個佼者,最後一次考核前,三個應聘者被分別封閉在一間被監控的房間內,房間內各種生活用品、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但沒有電話,不能上網,三人的手機也都被收走。考核的方法沒有告知三個人具體要做什麼,只是說,讓幾個人耐心等待考題的送達。最初的一天,三個人都在略顯興奮中度過,看看書報,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只是在做飯的時候,因為都不太擅長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手忙腳亂中三個人還都快樂地把飯吃到了嘴裡。第二天,情況開始出現了不同。因為遲遲等不到考題,有人變得浮躁起來,有人不斷地更換著電視頻道,把書翻來翻去,甚至連吃飯也草草地應對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眉頭緊鎖,一臉凝重,夜裡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只有一個人,還跟隨著電視情節快樂地笑著,津津有味地看書吃飯,踏踏實實地睡覺……5天後,考核方終於將三個人請出了房間時,那兩個焦躁的應聘者已經形容枯槁,只有那個始終快樂著的應聘者還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個應聘者凝神靜氣等待主考官最後出題時,主考官說出了考核最終結果,那個能夠堅持快樂著生活的人悲應聘了.主考官對三個同樣詫異的應聘者解釋道:」快樂是一種能力,能夠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一顆快樂的心靈,可以個更把握地走進成功!」
師小結:快樂是一種能力.帶著智慧出發的時候,也帶上快樂,有了快樂,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俗話說得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心情愉快時會信心百倍;心情沮喪時信心也會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樂的人,失敗卻常常糾纏失意的人。但快樂與失意往往取絕於人對事情的積極心態。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洗衣店的老闆,一個嫁給了雨傘店的老闆。老太太關心女兒家的生意所以天天發愁:雨天擔心洗衣店裡洗的衣服曬不幹,晴天又擔心雨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後來一位鄰居的一番話讓她再不發愁,轉憂為喜。鄰居說:「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下雨天,您有一個女兒會財源廣進;大晴天,您有一個女兒會生意興隆。對您老說,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心情也會不同。下邊這個實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有位心理學家在一個中學里做了一個實驗,她問學生:「你們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打電子游戲了,可好玩、可過癮了!」這時研究者就說:「看得出你真的喜歡,你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你的表情顯得非常興奮、神采飛揚、眼睛都放著光」。接著問:「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呢?」有的學生就說:「我最不喜歡學習歷史了,枯燥無味,無聊極了,我也很討厭我們的歷史老師!」這時研究者又說:「你看在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你是另一副表情,滿臉的沮喪,還皺著眉頭,眼睛黯淡無神」!研究者接著說:「那麼,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嘗試,你試著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去上歷史課」!這時學生在想:老師給我們開玩笑吧,我怎麼能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去上歷史課呢?研究者說:「大家試一試,堅持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發現驚人的變化。」並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試著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來上歷史課,一節課下來,學生們說自己的滿臉的肌肉都僵硬了,感覺自己皮笑肉不笑。可是慢慢地,學生說自己特別討厭的歷史課原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歷史老師有時也挺幽默的,學生覺得歷史課不再是令人望而生厭的了!師小結:情緒是人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良好的情緒能促進學習的進行,而不良的、消極的情緒則會極大地障礙學習。所以個人的情緒狀態也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因此,面對高中繁重的學業,希望你們積極快樂的面對!
只有你能欣賞我:
第二個故事: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次,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8成。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學生討論該故事後,師小結:成功在於堅持!第三個故事: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他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干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學生討論:小孩聰明嗎?為什麼?師小結: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第四個故事:石頭做湯 如果我告訴你,石頭能做出湯來,你可能會驚訝地瞪大眼睛?怎麼可能呢?請看下面的故事。 一次戰爭過後,有三個士兵從前線回來。他們來到一個村莊,想留下來,卻發現村民們都在哀嘆戰爭使他們缺衣少食,難以度日。三個士兵商量了一會,其中一個士兵說:「我們有一個生存的訣竅,想讓大家共同分享,那就是用石頭做湯。村民們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們就點起了一堆火,架起了一隻大鍋。士兵們往鍋里放了三塊光溜溜的石頭,一個士兵說:「一會兒就能煮成美味的湯。」另一個士兵說:「不過,要是放上點鹽,再來點芹菜,它的味道就會更加鮮美。」一聽這話,一位村婦說:「太巧了!我正好想起來什麼地方還剩下一點鹽呢。」於是,村民們一個個都想起了什麼東西。不一會兒,蘿卜、牛肉、乳酪紛紛添到了大鍋里。實在是什麼都拿不出來的村民就主動去拾柴禾,或者負責挑水,或者負責熬湯。在大家的努力下湯終於熬好了,在准備坐下來喝湯的時候,有人還推來一桶酒。村民們歡聚在一起,喝著美味的湯,忘記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學生討論。師小結: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與他人分享,只是我們可能像故事中的村民一樣擔心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能夠拿出來,奉獻給他人。「石頭做湯」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積極參與合作,就可以取長促短。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東西,在眾人的奉獻與分享下,也會發揮出讓我們為之驚奇的作用。人類社會也正是通過人與人的合作,才完成了一項項奇跡。四個故事,老師要送你們四句話:(新學期寄語:板書)相信自己,快樂面對養成習慣,重在堅持注重方法,培養能力互幫互組,雙贏策略
⑹ 歷史說課怎麼說
歷史說課稿模板:《美國經濟的發展》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美國經濟的發展》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8課的內容,本課從「戰後的繁榮」「危機和經濟調整」以及「新經濟的出現」三階段介紹了二戰後50、6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及主要原因。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典型代表,戰後美國的經濟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原因和特點,對研究西歐、日本,直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課授課對象是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能進行一些抽象的思考,但是對經濟屬於比較陌生,尤其是本課涉及一些經濟術語,比如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信息化等,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會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史實,精簡抽象理論,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概述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分析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等圖表的分析,學會運用圖表數據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感受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碰撞,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歷程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採用經驗導入。我會在PPT上出示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耐克、蘋果等商標,並提問:同學們都對這些品牌非常熟悉了,那大家知道這些品牌是哪個國家的嗎?
學生回答美國後,我將進一步追問: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這美國經濟帶來的益處,那同學們知道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嗎?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商標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慾望,又能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體現歷史課程的綜合性。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節我會首先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和表格,並提問:戰後美國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呢?
⑺ 歷史故事怎麼講
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時,你的故事實際在講你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並由此形成一個中心論點,來說明事情是按某種特殊路徑而不是其他方式發展的。考慮到其他的可能,即如果這樣或那樣的情況發生,又或者什麼都沒發生,事情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解釋了事件實際上的展開方式最終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
歷史學家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想知道事件背後的意義,它們的發生為何對後續事件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以及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這些問題。就像記者們一樣,他們會問是誰、是什麼、在哪裡、什麼時間以及為什麼。誰對這個事件負責?發生了什麼事?它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並以何種時間順序發生?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件?通常歷史學家會問更多的問題,比如:其他歷史學家對這一事件有何評論?他們犯的哪些錯誤是我們現在可以糾正的?歷史學家是好奇且不懈的提問者,無論多少史料都可以讓他們提出問題。幾乎所有歷史學家的書寫都始於想要回答關於起源、發展和結果的問題。歷史學家們找到一個謎題,並試著去解答它。當你為一個歷史課程撰寫文章時,你也要這么做——找到一個引起你好奇心的問題,並且嘗試去解決它。如果沒有問題,就不能寫出一篇歷史文章!
⑻ 課前演講的開場白(歷史,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她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郭沫若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就是改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
⑼ 初中第一堂歷史課,怎樣向學生介紹歷史這門學科,才能達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重視歷史學習的目的
一個「好的」、「有效的」的導入,就如等待一位京劇演員的亮相,門簾一挑,漂亮轉身,眼怒瞪嗓一亮,真真美極好極,頓贏滿堂彩。
於學生而言, 這樣的導入就如期待一場探險,步步被「誘」入彀中,但挖掘真相的好奇心也愈來愈重,漸入「我想學習」、「我必須弄清楚」的心理臨界,這樣講授新課就水到渠成了。
要達到如此境地,必須打造有「懸念」的導入,讓學生在懸念中引發探究,驅動學習。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精彩課堂導入的4個技巧。
1,借力考古文物,設置懸念對歷史考古的有效利用,不僅能重塑歷史情境,而且能讓懸念具有生動的畫面感,更符合初中學生探究的興趣。實例:《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導入時,出示兩件宋代瓷枕。
2,叫板教材權威,顛覆懸念教材是學習的權威,從叫板教材入手,這種導入懸念效果無疑是震撼的。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可能唱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奔赴朝鮮前線。
因為當時這首歌曲還沒有誕生。權威的課本居然會出錯?此時學生的好奇已被激起,想了解這場戰爭的興趣也十足,此刻新授,恰到好處。
3,精設驅動問題,升級懸念一副圖片、一段文字未必就能造出懸念,但如果老師對此進行驅動性問題設計,讓懸念在問題探究中升級,便能起到理想的導入效果。
4,重視細節信息,勾勒懸念懸念的魅力在於對蛛絲馬跡的考據中漸入真相,從細節入手,通過對細節的觀察、解讀、想 象、推理,最終獲得真實歷史信息,這正是學習入心、漸入佳境的歷程。
⑽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
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具體方法如下:
1、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觀是學習好歷史的基礎
基於對造成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高的第一個原因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知偏差,通過第一節歷史課來糾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首先就要擺正對歷史課是所謂的「副科」的心態,只有這樣歷史教師的教學才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其次,在第一節歷史啟蒙課上我們就要明確告知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我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會對學生說:歷史是一門社會學科,它涉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對自己過去的總結同樣也是認知現代的途徑。
我們不要把歷史單純的理解為「死記硬背」、「沒有什麼深奧學問的學科」。就這樣我通過告知學生歷史學習的意義,從入門就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
2、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捕捉學生興趣點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式
衡量一個優質課堂教學的標准就是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活躍的課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是我上歷史課的一大法寶。結合第一節歷史課不易多深入講解知識點的特點,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中的奇聞趣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說學生普遍對考古非常有興趣,我就會講一些考古發現。秦始皇的暴政之一就是是徭役繁重,他曾經役使七十多萬人,在咸陽修阿房宮,在驪山營造自己的陵墓。結合著多媒體的圖片放映介紹驪山陵的內部結構以及現在一直沒有挖掘的原因。引人入勝的情節加上豐富直觀的圖片自然吸引學生一探究竟。
3、簡潔生動、語言幽默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關鍵
如果我們在有豐富情節的基礎上加上巧妙的課堂用語,那麼可以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呆板的語言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歷史老師在講授歷史知識的時候要結合著教授的內容做語氣上的變化。
比如說在講授二戰恢宏悲壯的歷史場景時,語氣就比較鏗鏘有力。在講授古代四大發明的時候語氣則充滿了自信與驕傲,較為輕快。這樣教師從書本教學轉變為情景教學,寓情於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
4、教師引導、個人魅力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保證
教師處事的態度和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因此一個有豐富歷史知識和高尚素質的教師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講授「孔孟聖賢」的時候,如果教師有正確的禮儀情操就能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展現。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學習同樣也是教師對學生形成禮儀、言行的正確引導。
(10)講歷史課如何開頭擴展閱讀
歷史教育的不足,其實已經在社會中有所反映。趙亞夫說,「比如近些年的民國熱,由於各種原因,存在美化民國時期和民國人物的傾向。這種現象就與歷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點,學生對一段歷史和人物缺乏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認識,所以很容易被網路上熱炒的觀點左右,不少人成了民國熱的跟風者也就不奇怪了。」
1、激發興趣
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學生收獲的只是一個個知識點,要跳出課本,引導學生感知鮮活的歷史
廣東省東莞市的歷史教師夏輝輝沒有想到,她在歷史課堂上虛構的一個人物「帕帕迪」會引起這么多的效仿與爭議。
在嶽麓版歷史教材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進程》的第六課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主要介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變遷。由於所涉歷史年代久遠,概念生疏,這堂課並不好講。
苦思冥想後,夏輝輝大膽虛構了一個叫「帕帕迪」的農民,以他的生活為線索帶學生進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陶片放逐法、蘇格拉底之死、女性不享有民主權等概念被生活化地呈現,本來生澀的歷史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為了讓這個虛構的人物更加貼近史實,夏輝輝在後續的教研工作中,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和研究著作,以確保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
2、塑造史觀
學生在建構歷史觀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歷史知識的匱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難辨是非
2011年新修訂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中規定,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通過歷史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看來,歷史教育僅僅有趣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客觀理性地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