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康有為在歷史上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他的生平是怎樣的
1913年12月,康有為正式結束了流亡海外16年的生活,回到國內。此時的康有為意氣風發,他還請好友吳昌碩給他篆刻一枚印章,上書: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
短短27個字生動概括了康有為流亡海外的生涯。然而,康有為流亡海外16年是一段頗有爭議的事件,尤其他追求奢華生活,受到無數指責。滯留海外期間,康有為的足跡遍布全球,天天美味佳餚,住豪華酒店,生活無比滋潤,甚至在瑞典買了一座小島。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康有為是逃出中國的,按理應該「九死一生」,應該躲在一個地方,可他在海外活得很瀟灑,錢從哪裡來呢?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康有為是一位演講家,而且是最高水平的那種。
1899年4月,康有為攜弟子一行如喪家之犬一樣來到加拿大維多利亞。來加拿大之前,康有為在日本躲藏了半年,加拿大之行是康有為海外逃亡生涯徹底發生改變的地方。讓康有為萬萬沒想到的是,加拿大華僑給予他空前的歡迎。
在異國打拚的華僑們,因祖國衰弱受盡了洋人歧視,他們迫切祖國能通過變法逐漸強大起來。康有為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四處登台演講,「三十年來之積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塗炭,皆由西後一人不願變法之故。」
很快,康有為認為建立一個華僑組織時機成熟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應運而生。「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即「保皇會」,這個名字非常滑稽,它是一個政治和經濟組織混合體,入會者需要繳納會費2元。
Ⅱ 康有為變法是為國還是為己你心中的康有為是什麼樣的
「晚清人物屬康梁」,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理論家、思想家,康有為的一生,波詭雲譎,其學問、性格、思想、人品等方面看,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好之者稱其為「南海聖人」,而惡其者章太炎罵他「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我個人看來,他既為國,又為己,自號「長素」,就是因為孔子為「素王」,他對自己有成為「聖人」的期待。
他一方面極力鼓吹女權思想,呼籲男女平等,力倡一夫一妻制,現實中卻有一妻五妾——正妻張雲珠,妾梁隨覺、何旃理(原名何金蘭)、市岡鶴子(日籍)、廖定征、張光。
4.奢侈的享樂主義者
由於妻妾子女眾多,康有為歸國後一擲千金,廣置房產,尤其在晚年,他購建了四座豪華別墅,分別是位於上海愚園路的「康公館」,位於楊樹浦的「瑩園」,位於杭州西湖邊的「一天園」,位於青島的「提督樓」。
投資房地產發達後,康有為吃、住、行均極豪闊,很講究排場,豪華酒店、洋房別墅已成為其生活日常。他還長期接受美國憲政黨的捐助,比如他游歷歐洲諸國前,就曾一次性得到過十萬美金的贊助。
康有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經常被追討。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台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Ⅲ 康有為和張謇分別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康有為是為了為中華民族尋找一條政治上的出路,張謇是為了尋找一條經濟上的出路。
Ⅳ 康有為簡介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
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後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張勛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4)康有為的歷史使命是什麼擴展閱讀: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上重慶號到上海,再由英國領事館職員協助在上海海面轉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在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
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在北美、東南亞、香港、日本等地設立分會,機關報為澳門《知新報》和橫濱《清議報》。
1902年的冬天,康有為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與保皇黨的人員商議,決定成立一個能投資獲取收益的保皇黨黨營事業。為籌集公司的啟動資金,康有為親自到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游說。
1906年,清政府宣布實行預備立憲,康有為遂宣告保皇會任務完成。同年,康有為到達了墨西哥。1907年,保皇會改組為帝國憲政會。
Ⅳ 康有為的生平簡介與評述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他十九歲時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學者朱次琦為師。康贊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辟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他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遊了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後他又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
上書光緒
光緒帝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布為偽造的文獻;後一部書把本來偏於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觀念的人。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而這兩部書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入仕
在從容不迫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後,1895年~1898年,康有為積極地進行了變法實踐。 馬關條約簽署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為憤慨。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四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多人集會,通過了這個萬言書。5月2日,這份萬言書送交都察院。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在上書中,康有為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強烈主張「拒和、遷都、變法」,建議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以後,康有為又連續給皇帝上了幾次書。光緒皇帝對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很受感動。在這些上書中,康有為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變法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幾個方面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政治方面,康有為提出了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的要求。他指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經濟方面,康有為提出了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文化教育方面,康有為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這幾個方面構成了康有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
組織強學會
為了組織和發展維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強學會成立之後,每三天舉行一次例會,相互討論「中國自強之學」,批判頑固派的投降賣國。這就惹怒了李鴻章等人,他們下令封閉了這 強學會個學會。在這個學會被封閉之前,康有為已感到形勢緊張,於同年11月離京南下在上海組織了強學分會,不久也被封閉。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占膠州灣,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1898年3月,康有為在北京又組織了保國會。在成立大會上,康有為慷慨陳詞,說:「二月以來,失地失權之事已二十見,來日方長,何以卒歲?」康有為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保國會員很快發展到數百人。這就引起了頑固派的恐懼和誹謗。有人上書大罵保國會是「名為保國,勢必亂國。」有的人還上書彈劾,准備對康等進行查究。只是光緒皇帝說了「會為保國,豈不甚善」才算作罷。不過從此以後,保國會的活動也就很少了。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通過組織學會,宣傳了愛國主義思想,進一步動員了群眾,擴大了變法維新的影響。
創辦報刊
改良派還通過發行報刊進行輿論宣傳。1898年強學會成立時,康有為就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開始印一千份,後來加印三千份。當時許多官員都能看到,一時在朝廷內外影響甚大。同年,康有為又在上海組織發行了《強學報》。改良派通過報紙,動員力量,擴大了自己的陣地。
醞釀變法
梁啟超康有為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實踐,在社會上名聲很大。光緒皇帝准備召見康有為。但是,由於反對變法的大臣從中設置障礙未能成功,光緒皇帝下令說,以後康有為如有奏摺,即日呈遞,不得阻攔。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發布《明定國是詔》,宣布實行新政,「變法自強」。五天以後,光緒皇帝正式接見康有為,並賞給六品銜,任「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時給他以專摺奏事的權力。不久,梁啟超、譚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職。這樣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總算參與了變法維新的機 譚嗣同要。在三個來月的時間里,他們根據皇帝的授意,發布了不少實行新政的詔書,如設立學堂、提倡一定的言論自由、獎勵發明創造、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等。
戊戌變法
康有為等人以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就能無事不成,其實,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個空架子,實權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後等人手裡。正當康有為等躊躇滿志的時候,反對派發動「戊戌政變」,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緒皇帝被囚禁,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戊戌變法,前後一百零三天,又稱「百日維新」。
康有為認為「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他在《進呈法國革命記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殘暴;「臣讀各國史,至法國革命之際,君民爭禍之劇,未嘗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而伏屍百二十九萬變革三次,君主再復,而綿禍八十年。」
在袁世凱提出祭孔的時候,康有為致電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禮,「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
編輯本段
人物生平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慈禧太後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
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游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為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為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為在上海做畢70大壽,於21日抵青島。30日晚,一位廣東同鄉請他吃飯,未終席而腹痛,翌日身死異鄉。
康有為以其所處的時代,先行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並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
編輯本段
人物思想
康有為的理想和政治主張主要在他撰寫的《大同書》中得到體現。
近年對於康有為的歷史地位存在著較大爭議。由於維新變法後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於政治宣傳目的而頗多不實,使得這一歷史時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難。
編輯本段
思想定性
對康有為以及對由他推動的戊戌變法運動的定性的爭執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於其人政治思想的研究結果更是百家爭鳴。這里引用《論康有為政治思想的根本屬性》(王建輝著,安徽師范大學2008年度「學術月」論文一等獎):「19世紀末的中國,是封建社會的末期,但不能據此就套用理論,給這一時期的這個變革定義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給那個運動解釋為資產階級革命,更不能因為客觀的進步作用而不正視變革人物主觀的落後性。帶理論去分析歷史是一種方法,客觀分析歷史得出新的理論是一種研究。制度的變革除了經濟基礎的推動,也需要文化上的適時更新。經濟基礎的形成有時並不能快捷直接的促成上層建築的飛躍。近代,隨著資本主義滲入,19世紀四五十年代已經出現了工人的隊伍,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國內的資本主義力量。並且,之後在「一戰」中迎來短暫的春天。但當時這個資本主義力量作為推動上層建築的革命是不夠的。況且在依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氛圍下,把戊戌變法定義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是可疑的。作為這場革命指導理論的康有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義為主導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過這一個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這里只作為一種參考。)
編輯本段
賦稅思想
康有為是19世紀末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的領導者。康有為主張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他認為賦稅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減出口之稅以擴商務。他猛烈抨擊了厘金稅,認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農,也不利於國,必須予以裁撤。他說「內地害商之政,莫甚於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內之務農工之源,外之損富商之實。既以籌款計,亦徒中飽吏役,而國不受其大益」。他主張通過徵收印花稅等開辟財源,同時舉辦銀行、郵政等國有事業,用以代替厘金稅。康有為認為商興才能國富,統治者必須「保商」,而保商的關鍵在於輕稅。指出「我國向者誤於抑末之說……乃惟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於吾商出口之稅,重於外商人口之稅,此與各國保商之道相反,商務安得不困?」康有為的輕稅思想在後期發展為無稅論,在《大同書》里他主張「公中更未嘗向一人而收賦稅,掃萬國亘古重征厚斂之苦。」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超越現實的空想。
編輯本段
個人貢獻
歷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歷史時代卻可能有相似的問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與今天一樣,都處在社會政治與法制的轉型時期。因此,研究過去100年憲法思想的發展,對今天的憲法學和當代中國的憲政建設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先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其後,他以上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康有為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建議和設想反復向皇帝提出。在我國歷史上,他首次倡導了政治體制上的中西結合,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立憲政體,並提出了具體的憲政方案:興民權、設議會、進行選舉和地方自治,在堅持儒家傳統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學習西方的立憲經驗。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為我們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組成部分,仍然應當重視。
Ⅵ 康有為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變法主張的
背景:(1)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歷史使命:救亡圖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統治。(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歷史使命:發展資本主義。原因見前。(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標志——1894年「公車上書」)(4)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早期維新思想: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原因: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王蹈、鄭觀應。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展開商戰;文化上學習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
Ⅶ 康有為的主要思想主張及意義
康有為提出君主立憲,變革維新主張。依靠政治改良的方法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結合,托古改制。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時期變法維新運動的領導者,是當時「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但是,在戊戌變亂之後,他打起保皇的旗幟,堅持立憲,反對革命,反對共和,因而落在了時代的後面。
康有為主張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他認為賦稅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減出口之稅以擴商務。他猛烈抨擊了厘金稅,認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農,也不利於國,必須予以裁撤。他說「內地害商之政,莫甚於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內之務農工之源,外之損富商之實。既以籌款計,亦徒中飽吏役,而國不受其大益」。他主張通過徵收印花稅等開辟財源,同時舉辦銀行、郵政等國有事業,用以代替厘金稅。
康有為認為商興才能國富,統治者必須「保商」,而保商的關鍵在於輕稅。指出「中國向者誤於抑末之說,乃惟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於吾商出口之稅,重於外商人口之稅,此與各國保商之道相反,商務安得不困?」康有為的輕稅思想在後期發展為無稅論,在《大同書》里他主張「公中更未嘗向一人而收賦稅,掃萬國亘古重征厚斂之苦。」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超越現實的空想。
康有為把教育作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的主要途徑,所辦萬木草堂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康有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力陳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注重八股、試帖和楷法的危害,請求光緒帝令「今鄉會重試,請改試策論」。並且進一步提出廢科舉,興學校。「宏開校舍,教以科學,俟學校盡開,徐廢科舉。」他主張「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具體辦法是鄉立小學,縣立中學,省府立高等學堂,京師立大學,並分設海、陸、醫、律、師范等各專門學。
康有為強調早期教育、學前教育,主張男女教育平等,主張實行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義者的良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空想色彩。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分三個層面去觀察,通過事實去辨別他的好壞、忠奸、能庸、功過等等諸多方面:一個層面是他的事業是否對時代進步有利;二是他的學說是否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仍然是不易之論;三是個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為「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建議「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體六個方面的變法措施。不斷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緒的高度重視,組織推動了戊戌變法。從這一點上來看,康有為還是值得肯定的。
Ⅷ 如何評價康有為在歷史上的作用呢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康有為學富五車,主張濟人經世,在列強欺侮中國的緊要關頭,乘著到北京應試的機會,和梁啟超等帶領各省應試的一千多名讀書人,聯名請願,“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建議“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體六個方面的變法措施。中進士後,又連連向光緒帝上書,不斷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緒的高度重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組織推動了戊戌變法。那麼我們如何評價康有為在歷史上的作用呢?
3.康有為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以後還死抱住保皇的主張不放,堅決反對革命,最後成了阻礙歷史前進的絆腳石。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固然有其進步意義,但其失敗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他們害怕群眾甚至敵視群眾。他們主張變法,但卻反對革命。康有為認為“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這時康有為的思想和舉措就已經與社會的發展潮流相脫節了,可以說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在辛亥革命後,康有為仍執迷不悟,回國後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後期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更是成為一場鬧劇。
綜上所述,康有為當時在“戊戌變法”中提出的思想和舉措對於當時的社會是有推進作用的,康有為也及時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並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但是康有為沒有及時的認清社會發展形勢,思想頑固陳舊,在辛亥革命後仍以保皇派自居,這就明顯的與時代相脫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