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山東聊城是什麼地名
聊城在古代有多種叫法,有聊城邑,武陽郡,平原郡,聊邑縣,博州,東昌府,東臨道。
春秋時為齊國聊城邑。《戰國策·齊文》記曰:「燕將攻下聊城。」《左傳》亦有載:「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為名。秦朝置聊城縣,屬東郡,兩漢因之。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改屬平原國,後改平原郡,晉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區東北王城,為平原郡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業年間廢,聊城縣改屬武陽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縣屬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博州。
天祐三年(906年)改為聊邑縣,五代又復為聊城縣。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縣治徙至今市區。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縣。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東昌路。明洪武初改為東昌府,治所在聊城縣,清代因之,屬濟東泰武臨道。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聊城縣屬濟西道,次年改名東臨道。1925年屬東昌道,1928年廢道制。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軍攻佔。日軍撤退後,國民黨軍收復聊城。1946年12月,共產黨軍隊進攻聊城,國民黨軍撤退。後聊城縣屬冀魯豫第六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境內轄縣分屬平原省聊城專區、濮陽專區及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撤銷平原省,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8年12月,聊城縣改為聊城市,由山東省直轄。1963年3月改市為縣,屬聊城專區,1967年改聊城地區。1983年8月,聊城縣改設為聊城市(縣級)。
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改設地級聊城市;原縣級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
(1)聊城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聊城這一名字始見於《左傳》一書,可是,那時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現在的地址,據史料記載,現在的聊城城址是經過了四次遷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東昌府區嘉明經濟開發區申李庄東約一華里,西新河西岸,現稱為聊古廟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為齊國屬地。秦朝統一後,設置聊城縣,治所就坐落在這里,一直到晉代沒有改變。公元499年,聊城縣城才遷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廟存續的時間有一千餘年。
時間雖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時期的聊城,城建格局與現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將占守,齊將田單圍攻一年之久,卻攻不下。
齊王念魯仲連射書退敵有功,要為他加官進爵,可魯仲連辭謝了齊王的爵祿,隱逃到海上。魯仲連射書救聊城之壯舉,為後世所景仰,李白、趙孟頫、談遷等都賦詩贊嘆。
為紀念這位才智超群義俠獨行的高士,明朝萬曆年間在東城門外修築魯仲連台,後來又幾次重修。
但據舊志記載,魯仲連台原在聊古廟,所以有人推斷,《水經注》所說的東門側有層台」,指的就是「魯仲連台」。明朝修建的「魯仲連台」和原先那個「魯仲連台」,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廟的叫法據說這里有顓頊的墳墓,當地人為了懷念他,給他修了衣冠冢,冢旁蓋了廟。廟在墓的前面,山門巍峨,翠柏濃蔽。
清康熙年間,聊城狀元鄧鍾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一方,懸於廟門,以後「聊古廟」的名稱就沿襲到現在。
過去聊古廟的規模宏大,遠近聞名。正殿內塑有顓頊帝執圭坐像,高約7尺,兩旁文武侍立。殿後三間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後妃神像。
還有亭榭迴廊,院內竹木清華,有住持僧名「了僧」,廟產良沃80多畝。顓頊墓旁有水井,稱聖泉,井旁有碑,據志乘記載,此井頗著靈異,逢乾旱禱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稱為聊城八景之一,名為「聖泉攜雨」。
後來,井沒了,聊古廟也在1945年遭到毀壞,1978年,政府為保留這歷史遺跡,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廟遺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閆寺辦事處民營企業家吳銘友個人出資,重修了聖水井,還舉行了淘聖水井的儀式。
他尋訪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歷史淵源,考察各地遺存古井,本著「如舊修舊」的原則,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韻、古味於一體,讓聖水井成為聊城的又一大景點。
今天來到聊古廟遺址,還能看到在地表散布著的陶片。行家們說,從這些陶片可以識辨的器形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時值仲冬依然綠意蔥蘢的一棵楊樹,亭子下面就是聖水井,井後是顓頊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聊城
B. 聊城有多少年歷史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100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5)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
C. 聊城市的由來
聊城市名由來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說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
D. 山東聊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聊城市名由來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說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谷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谷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谷、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谷、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谷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谷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谷、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谷、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陽谷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
E. 聊城市是什麼時間建立的
1998年3月,聊城撤地建市;當月26日,聊城舉行隆重慶典,慶祝撤地設市。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谷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谷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谷、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F. 山東聊城有哪些歷史遺跡啊
聊城歷史悠久,有2500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光岳樓、陝山會館、陽谷的景陽岡、東阿曹植墓、臨清的鈔關、舍利塔、清真寺、螯頭磯等。
G. 山東省歷史最悠久的縣城是哪一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在我們國家的過去的歷史中,有一個可以出現很多名人的省份,那就是山東省,這個省份由於地處太行山東面,因此叫做山東,又叫“魯”,濟南是省會。這里主要發展的是儒家思想,其思想的主要領導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的墨子,軍事家吳起都出生在山東,這里有2個副省級市(濟南,青島)15個地級市。以及不僅時間久遠,其中一個縣,叫做莒,這個名字,一般人很容易讀錯。看看你中招了嗎?
最後,元朝這一歷史階段,茌平縣屬東昌路總管府。明清時期,茌平縣屬東昌府。“東昌”一詞起於封號,現在,泛指山東魯西的東昌府聊城市。到了1914年,茌平縣屬東臨道。1925年,茌平縣屬東昌道。1928年,茌平縣直屬於山東省。1967年3月,茌平縣屬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聊城市,茌平縣屬之至今。
H. 聊城古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到現在(2019年)已經645年了。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在《中國名樓》站台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光岳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
(8)聊城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聊城光岳樓由當時的東昌衛守御指揮僉事陳鏞出於「嚴更漏而窺敵望遠」的軍事需要用修城所剩餘的木料修建的,當時,人們稱它為「余木樓」。
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的功能,人們也稱之為「鼓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
此後,歷代重修碑記中,一直沿用「光岳樓」的名稱。光岳樓外觀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從構造上可分為墩台和主樓兩大部分。
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台,底邊長34.43米,與光岳樓的總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東、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設有一半券拱門,券至台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
四個券門上方,各砌有方形門額。南曰:「文明」,北曰:「武定」,東曰:「太平」,西曰:「興禮」。
值得注意的是,北門的「武定」帶有濃郁的軍事色彩,應與明朝建國初期對北方蒙古殘存勢力還抱有戒心有關。
在南向拱門兩側,又各開一小拱門,形制與中間拱門相似,東側小門門額用青石刻成,上書「鳳城仙闕」,西側刻有「閬苑瀛洲」。
「鳳城仙闕」中的「鳳城」,取名於聊城舊有鳳凰落古城的傳說。「仙闕」,這里指神仙所住之處。讀來意境縹緲,給人以仙山瓊閣的聯想。「閬苑瀛洲」中的「閬苑」,即傳說中的神仙住處。
「瀛洲」,指傳說中的仙島。兩額雖不相同,卻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氣氛。西門為假門,只存形式,以求和東門相稱。東門則是登樓的惟一通道。
門寬3.14米,拱高1.75米。而實際使用仍顯過大,於是在券內另砌小券,門洞寬僅1.86米。踏門而人,門內為一方室,東設踏跺,升四級至梯台,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風採光之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