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歷史是怎麼記錄的
古埃及的紙莎草書莎草紙是為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它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並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地區。
歷史:
莎草紙一直使用到8世紀左右,後來由於造紙術的傳播而退出歷史舞台。在埃及,莎草紙一直使用到9世紀才被從阿拉伯傳入的廉價紙張代替。在此之前,羊皮紙和牛皮紙已經在很多領域代替了莎草紙,因為它們在潮濕的環境下更耐用,而且它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產。在歐洲,教會直到11世紀左右依然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莎草紙。現在留存下來最近的具有確切年代的莎草紙實物文件是一份1057年的教皇敕令和一卷書寫於1087年的阿拉伯文獻。拜占庭帝國直到12世紀依然在使用莎草紙,但是沒能留下實物。
莎草紙消亡以後,製作莎草紙的技術也缺乏記載而失傳。後來跟隨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法國學者雖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紙的實物,但也沒能復原其製造方法。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師哈桑拉賈(Hassan Ragab)利用1872年從法國引種回埃及的紙莎草,重新發明了製作莎草紙的技術。
製作與使用:
古代的莎草紙以下是哈桑拉賈重新發明的莎草紙製法。
生產莎草紙的原料是紙莎草的莖。先將莎草莖的硬質綠色外皮削去,把淺色的內莖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長條,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之後,將這些長條並排放成一層,然後在上面覆上另一層,兩層薄片要互相垂直。將這些薄片平攤在兩層亞麻布中間趁濕用木槌捶打,將兩層薄片壓成一片並擠去水分,再用石頭等重物壓(現在一般用機器壓制),乾燥後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紙的成品。由於只使用紙的一面,在書寫的一面要進行施膠處理,使墨水在書寫時不會滲開。
古埃及人最初是將紙捲成卷軸使用的,後來為了方便,就裁為一張張的以便製成抄本,這樣,書本就出現了。現在莎草紙偶爾還用於繪畫,但水質的顏料會使紙張變形。
『貳』 外國人怎麼寫中國歷史與國內有什麼區別嗎
客觀與主觀的區別。往往與國人不同,見解精闢獨到。可以參考陳舜臣的系列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叄』 誰知道別的國家是如何記錄歷史的,把歷史傳承下來的(除中國外),謝謝好評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除美國等極少數沒有經歷完整的「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時代變革和沒有年輕國家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遷,歷史都沿襲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一歷史准則。
也就是說別的國家書寫歷史與我國的史家是一致的。作為一名歷史專業的,我只能告訴你,史書記載的不能說是假的,那個歷史的脈絡,歷史的梗概是正確的,是經得起考古佐證的。只不過其中的是非對錯就「公婆有理」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肆』 西方社會怎樣寫歷史
我在閱讀歐洲有關歷史著作的時候,常常很困惑,也很感觸,因為,根據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學問的規模和格式的標准去參照西方歷史,西方的歷史學問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我認為,西方歷史著作大多是偽作。
中國歷史歷來有信史和野史之分,所謂的「信史」,就是這樣的歷史著作往往是由那些訓練有素的史官或者民間歷史學者按照嚴格的時間空間流行秩序,而對歷史過程中的人、事、言的「直言」記載。中國的「信史」,往往有三個大的特點,一是資料詳盡,二是時間清晰,三是強調直言真實。這樣的「信史」與中國歷史上早就存在專職的史官和天官制度有直接關系,更與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社會所孕育出來的歷法相關,只有那些確立了清晰的時間空間節律理念的民族,才真正可能產生得出相應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當然,中國歷史書籍中也有時代造成的一些神秘理念,但是,這樣的神秘和官本位的記載,是符合那個歷史時代的認識水平的,其也與中國歷史著作的「信史」本質無關,這是應該區分開來的。
相比之下,西方歷史在17世紀之前,猶如茫茫霧靄,或者說是猶如一團亂麻,不僅中國人難以將西方17世紀之前的歷史了解清楚,恐怕連西方人自己也是永遠說不清楚自己17世紀之前的歷史的!我常常感到奇怪,中國近幾十年來所編篡的「世界史」中的「西方歷史」章節怎麼會那麼富於邏輯條理,而且,這些「西方歷史」怎麼就和中國歷史典籍一樣,時間、空間和人物及其事件的脈絡是那樣的清晰和「真實」。這到底是西方歷史本來就如同中國歷史那樣清晰可信,還是因為現在的中國歷史學者誤入了什麼套子呢?他們是否是在使用中國的歷史定式和思維框套去編篡了「西方歷史」呢?而事實上是,西方的所有歷史著作,在描述自己的歷史的時候,往往有兩種情況,要麼,他們就象18世紀末期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1737——1793)那樣,可以在不引證任何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的情況下,就幾乎憑空杜撰出了厚厚的幾大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要麼,就象18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6)那樣,在自己的《風俗論》中,僅僅對歐洲中世紀以前的歷史做一種很模糊的簡單介紹。那麼,伏爾泰和吉本的各自歷史著作,到底誰更嚴謹呢?應該說,伏爾泰更嚴謹!因為,在18世紀,各西方民族國家的圖書館中,要麼就只有阿拉伯文和羅馬文的歷史殘本(這個情況,美國的歷史學者湯普森(1869——1941)從嚴謹的角度,在自己的《歷史著作史》一書中對西方歷史上的各種歷史著作做了考證和介紹,根據他的研究,西方歷史上的歷史著作,大多就是些殘篇殘本,或者就是西方基督教會的杜撰本),要麼,就只有聖經和荷馬史詩這樣的「神說」,要麼,就只有基督教會里的各種明顯杜撰的歷史文獻,所以,西方的歷史在當時還基本局限在基督教的說教中和民間的傳說中,並無真實可信度可言。
西方社會開始進行「信史」研究,僅僅始於19世紀,與西方考古手段的科技化直接相關,這就如同湯普森說的那樣:「在19世紀以前的兩千多年中,關於希臘時代以前的世界史,人們並不了解任何新情況,直到19世紀初。羅素塔石刻才提供了一把辨認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個著名的石刻是1798年跟隨拿破崙到埃及去的法國學者發現的。」(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上卷P3商務印書館)。由此可見,西方國家關於歐洲中世紀以前的真正的「信史」研究,是從拿破崙時代的考古實物工作以後所開始的,所以,象英國吉本那樣在18世紀就在沒有實證的歷史資料的情況下便杜撰出了厚厚的幾大本關於羅馬歷史的「巨著」,實在是不可信的!這點,目前中國歷史學界好象並沒有充分注意到!筆者發現,即使是西方現代嚴謹的歷史學家和他們的著作,比如美國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美國的威利斯頓?襖爾克的《基督教會史》,也包括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他們在描述西方17世紀之前的歷史和思想史的時候,大多也都是採取虛寫的辦法,他們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去引證19世紀之前那些西方古代的「歷史巨著」,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所謂的希臘思想家的那些「巨著」,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些著作幾乎就是「說書」(湯普森語,他屢屢將西方19世紀以前的各種歷史著作說成是「說書」),或者說,他們在當時已經有確鑿證據,清楚知道這些歷史典籍和思想史著作(羅素在自己的《西方哲學史》中多次提到過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著作的不可靠性),都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和基督教會統治下的「大學」所杜撰的。但是,很糟糕的是,筆者注意到,中國歷史學界和哲學界在編撰西方的歷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時候,大多都將19世紀以前的西方歷史書或者思想史著作當成為了「信史」,特別是中國哲學界還普遍對古希臘時代的一些「思想巨著」(比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一系列「巨著」)十分看重,這樣,就造成了中國人所編篡的「西方歷史」和「西方思想史」,往往比西方一些嚴謹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史專家編撰的歷史書和思想史專著,還要「可信」,這,簡直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為什麼中國歷史學界和思想史界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所致:一是一些中國歷史學者在研究西方歷史的時候,所閱讀的歷史典籍往往很狹窄,他們大多習慣中國的治學習慣,將西方的宗教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分開來審視,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他們看不清楚西方歷史著作因為存在基督教教會參與杜撰的「偽」問題;二是中國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信史」歷史學情況,所以,許多中國人,當然也包括中國的一些歷史學者和哲學學者,他們往往是「以君子之心」去看待西方的歷史和思想史,先入為主的就以為那些西方著作都是很嚴謹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想到過西方歷史著作和西方思想史著作與中國的歷史學著作和思想文化著作的產生條件,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三是因為中國人太習慣歷法時間空間概念了,中國人一說自己的歷史,往往很自然的就有種時間秩序觀,象「張飛殺岳飛」這樣的事情,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笑話;但是,中國人卻很少想到,西方歷史上的政權組織就沒有設立過專職天官和史官,所以,無論是西方歷史學者,還是西方政權官僚,甚至也包括基督教會中的學者,往往沒有中國人這樣明確的歷年意識,在西方的歷史典籍中,「張飛殺岳飛」的事情及其人神相雜的事情已經普遍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地步了,這正如湯普森說的那樣,在19世紀,西方社會還習慣引證《聖經》里編造的情況去說明自己的歷史,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著作往往有「說書」味道的原因。
『伍』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和世界歷史的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陸』 外國課本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文化,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有過盛世,也有過屈辱,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也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銘記,對於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去繁榮還是屈辱都應該以真實的情況被銘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歷史不應該被掩蓋,更不應該被曲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內心中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畢竟人心復雜,任何地方都會成為缺點,包括他們介紹我們是所說的,中國古代文化更加講究情感和禮儀,而不是理性和務實,是啊,中國有多少禍端都是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大家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
『柒』 外國版的歷史書,是怎樣講述中國歷史的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有對我國歷史的描述和記載,但是又各不相同。因為在歷史進程中,不總是一帆風順,也有歷經磨難的歲月。你知道,外國的歷史課本中對我國是怎樣描寫的嗎?一個在世界上文明從未間斷過的國家在其他各國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下面跟隨我的步伐來看一看。
最後再來談一談日本,日本的學生教育裡面對歷史學是十分重視的,《世界歷史》也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之一。從中國發明四大發明開始,到日本遣唐使來到盛世大唐,再到批判清朝皇帝的無能。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遵循歷史,對於日軍在我國犯下的滔天大罪並沒有詳細說明。
對於美國而言,他們對於我國的歷史的描述就比較客觀了。他們遵循了客觀歷史發展的真相,而且比較詳細的描述了我國的歷史和文化。
現在你知道外國人是怎樣描寫我們中國的歷史了嗎?其實因為各國發展的原因、歷史進程等問題導致了他們對我國的理解和描述都不盡相同。以上說法,僅代表個人意見。
『捌』 外國人史景遷寫出的歷史難道真的比中國人自己寫得好嗎
不知道你指的是可靠性,還是文學性?說他寫得更准確,那倒未必。首先,歷史這東西是不可能百分百准確,史書都是人寫的,人就免不了會帶有主觀看法,角度和觀點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何況一個西方人,不可避免帶有文化隔閡,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看法和偏見,有很多史料他也接觸不到。英國人史景遷,因為他作為第三方外國人,可以從旁觀者角度看,可以有比較新角度和觀點,運用小說筆法,可以更人性化,更容易讓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史景遷將之付諸實踐。這樣的寫作方式讓喜歡的人覺得這是理解傳統中國的很好方式,但是不喜歡的人則認為史景遷的作品缺乏分析和論證。據說當年錢鍾書訪問耶魯時,就私下稱史景遷為「失敗的小說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以優美流暢的文筆,把中國近代錯綜復雜的人物與史事,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證,參照專家的鑽研成果,以「說故事」的傳統歷史方法,娓娓道來,讓西方讀者「撥開雲霧見青天」,對中國的歷史經歷有了「感覺」。與其說他是歷史學家,不如說他是小說家。國內像他這樣以小說筆法寫歷史的書也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明朝那些事》《紅拂夜奔》。
像樓下那種想法,又未免太幼稚偏激,妄自菲薄了,臟話也太不雅觀。首先並不是歷史都是假,傳統歷史典籍,分為正史(官史),野史(私史),並不是說正史就一定全是假,野史就一定都是真。那是很幼稚膚淺看法。沖周朝就有明確官修正史,可靠性卻隨著年代一直下降,但史官記錄事件,還是大體准確。在唐太宗之後,才開掌權者惡意干涉,大肆歪曲歷史的風氣。正史經常以掌權者喜惡做根據編寫。正史一般會在些兵力或少人知事件上作假,但眾所周知的事情還是不敢造假的,野史則是根據作者自己喜惡而寫,會有很多細節,小說筆法,但往往摻雜作者個人偏見,刻意加鹽添錯,虛構事實。所以並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綜合所有史料,去偽存真。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西方,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歐洲十字軍東征前,是不知道過去歷史,很多人還拿聖經當歷史,遠古典籍,不可避免帶有很多神秘石色彩。由於神權之上,教會燒毀了很多典籍。歐洲人還是靠到中東搶劫,佔了當地的YSL圖書館才知道歐洲過去很多歷史。十字軍東征直到近年才給教皇承認,是搶掠和不正義的。荷馬史詩,藝術性很高,但准確性還不如《山海經》。像《希臘波斯戰爭史》希羅多德,刻意誇大斯巴克和波斯兵力差距,吹噓斯巴達人的勇猛善戰和偉光正。《高盧戰記》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伯羅奔尼撒戰記》,修昔底德《羅馬史》李維,《希臘羅馬名人傳》普魯塔克,《編年史》塔西佗,即使到現在很多西方學家也認為充滿錯誤。歐洲真正發展起來,也就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最發達的也就最近兩百年,也就這段歷史最為可靠。只是考古學發展到現代,國際通用實物考證,盡管中國有非常豐富的史料,卻不為西方歷史學家承認,甚至認為中國歷史都是假的,國內某些習慣性妄自菲薄的人,也習慣性如此想。但通過中國考古學界的努力,逐漸得到了國際歷史學界的認同,也證實了中國很多史籍的記載是准確的,商朝是真實存在的。
『玖』 外國歷史的寫作方式與記錄方式是什麼樣式的
西方史學大多是根據流派劃分。
西方史學源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古希臘史學的開山之作是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拾』 在美國歷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記載中國歷史的
對於歷史,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先是大人們以口述的方式而進行的總括引導,其次就是從初中開始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高中甚至大學的歷史課。從中國的古代文明經過層層江山易主直至現代文明,我們在這個學習的道路上不知重復了多少個回合,其中的繁榮衰敗,跌宕起伏,我們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們學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們自己的視角觀察到的我們的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在外國人看來,是如何寫中國的歷史的呢?那咱們就從美國和日本的歷史課本中來瞅瞅他們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這本書在介紹中國的歷史方面雖然相對較少,但是其發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書中以比較客觀且公正的態度都進行了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