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洪羊洞》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楊六郎、孟良、焦贊是怎麼死的
《洪羊洞》的故事是真的。孟良誤殺了焦贊,最後孟良用焦贊的佩刀自殺。楊六郎是病死的。
《楊家將》中,楊六郎派遣孟良去幽州盜取令公的真遺骸,孟良領命而去。焦贊聽說此事後,也希望立功以報六郎,所以未經請示也直奔幽州。孟良在幽州的一個城樓里取得令公遺骸的時候,焦贊也悄悄摸上城樓,剛好看到孟良背影。
焦贊於是出手抓住了孟良腳踝,孟良以為行藏敗露,被守城兵卒抓住,所以二話不說拔斧就劈,一斧子就把焦贊給劈死了。後來孟良發現誤殺了焦贊,內心覺得對不住兄弟,所以將令公遺骸託付別人送回天波府後,又返回城樓收拾焦贊屍體,並在幽州城外用焦贊的佩刀自刎。
景德二年,楊延昭守邊御敵的功勞,皇帝升任他為保州防禦使,不久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屯所九年,軍中的文書和訴狀,常派小軍官周正處理,周正借機為奸作惡。大中祥符七年,楊延昭身患重疾,醫治無效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1)真實歷史楊六郎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孟良、焦贊本來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過,山上大王並不僅僅他們兩個,而是四個,大大王金刀岳勝,武藝高強而且有帶兵之才,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為喜歡結交朋友敗盡家業,後來當了獨行大盜。
焦贊是老三,也是該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徑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藝,便請他上山作大寨主,二人不久又想劫岳勝、楊星,動起手來不是對手,於是岳勝作了大王。而楊星人稱「打虎太保」,是一個俠客,武藝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
此四人都被楊六郎打敗歸順,此後岳勝成為楊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楊六郎不在時代理守衛邊關,不過他運氣不好,常常和遼軍交戰就負傷,而後邊關被破,而後皇上只好求救於楊家將。
孟良,焦贊沒有帥才,但作大將都很勇猛,區別在於二人性格不同,焦贊善用鐵槍,性格直爽,好開玩笑,在綠林中頗有聲望,所以他的京劇臉譜仔細看來是一張芭蕉葉,還有幾道笑紋,那芭蕉葉就代表他作過芭蕉山的大王,他的地位大體是楊延昭的警衛團長。
孟良善用大斧,但粗中有細,善於深入敵後和各種人打交道並完成任務,用現在話說整個一個特種部隊,從武藝上說和焦贊差別不大,但是孟良有一樣古怪的武器,那就是裝滿了硫磺球的「火葫蘆」。
這個古代的火焰噴射器或者莫洛托夫燃燒瓶太合特種部隊的胃口了。經常是打不過了孟良就會開葫蘆放出幾個硫磺球來燒人家,好像玩的最大的一次把遼國大帥韓昌的鬍子也給燒了。因此,孟良的臉譜上有一個倒置的紅色葫蘆。
㈡ 楊門女將中楊六郎叫什麼名字怎麼死的
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
六郎天資聰敏且武藝高強,一手楊家槍法更是舉世無雙。
六郎與柴郡主相戀多時,可惜天意弄人,國丈之子潘豹看上柴郡主,為免國家內亂,令公決意犧牲兒子的愛情,禁止六郎迎娶柴郡主。及後,七郎為六郎出頭打擂而誤殺潘豹,觸發潘仁美公報私仇,六郎為此一直深感內疚,認為自己因兒女之情而禍及全家。
楊令公於當晚自殺身亡,六郎彷似在一夜之間成長,主動要求保留令公屍體,誓要把父親帶回家交給母親。眾兄弟戰至最後,為保住楊家一點血脈,眾兄均誓死保護六郎周全,望六郎能殺出重圍,安全回家。最後六郎不負眾望,大戰悍將耶律原時,在重要關頭使出絕殺「回馬槍」,手刃仇敵耶律原。
應該是壽終正寢吧
㈢ 楊六郎是咋死的
善終,壽終正寢。
楊延昭(958年-1014年),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業的長子。因遼國人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1014年去世,陪葬於永安縣。
在小說中,楊延昭也沒有戰死。
㈣ 楊六郎怎麼死的
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號楊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聖祖趙玄朗諱名改,楊業之子,宋朝名將。 太平興國四年楊業歸宋後,楊延昭以父蔭補為供奉官,從楊業征戰疆場。雍熙三年(986)宋軍大舉攻遼,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進攻應州、朔州,楊延昭任先鋒,在圍攻朔州的戰斗中,「流矢貫臂」而「斗益急」。同年,楊業殉節,楊延昭升為崇儀副使任景州知州;後因江、淮地區凶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檢使。又升崇儀使、知定遠軍(由景州改),改保州緣邊都巡檢使。 咸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999)九月,遼聖宗、蕭(綽)太後率軍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適在遂城,遂城「城小無備」,蕭太後親臨遂州城下,圍攻數日,「眾心危懼」,楊延昭調「集城下丁壯護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近」,楊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遼軍只得撤圍退兵。次年二月,楊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楊延昭升本州團練使。七月,宋以王顯為都部署、負責河北西半部防務,楊延昭任前陣鈐轄。十月,蕭太後、遼聖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威虜軍(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楊延昭與楊嗣等伏精兵於羊山之西,自北掩擊,且戰且退,誘使遼軍進入伏擊地,伏兵突起,「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濕緩不能用」,遼軍先勝後敗,楊延昭、楊嗣等部隊損失也不少,遼軍雖進至滿城(遂城西南,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師」。 咸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四月,遼軍攻宋,「望都之戰」宋軍大敗。六月,楊延昭改任保州、威虜軍、靜戎軍(今徐水)緣邊都巡檢使,駐保州,負責河北路西北部防務。 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春,楊延昭改任寧邊軍(今蠡縣)部署,並增加兵力至萬人。同年閏九月,遼聖宗、蕭太後率軍大舉攻宋。十一月,在宰相寇準堅請下宋真宗親征,北上澶州,遼軍也進至澶州城北,楊延昭審視戰略形勢,向宋真宗建議:「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復,楊延昭「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同年十二月,宋遼於澶州訂立和議,史稱「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遼和議以後的河北防務,楊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檢往來巡警」,如遇軍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領防禦使,後又改任高陽關(今高陽東)副都部署,連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死,終年57歲。楊延昭與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擁戴,鎮守河北邊關20餘年,威震遼境,被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
採納哦
㈤ 楊家將里的楊六郎是如何死的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而楊業最初陣亡的撫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貴等人,可見有人掩蓋了事實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經過正史沒有記載,根據方誌記載,楊業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書說明真相。宋太宗下詔厚恤楊業家屬。潘美被降職,王冼、劉文裕都被削職發配。楊業御下有恩,與士卒同甘共苦,陳家谷血戰,楊業曾讓倖存的士卒突圍,士卒不願,全部戰死。宋太宗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當,喪失了楊業這樣的勇將,北伐怎麼能夠成功呢?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冼等人阻撓譏諷,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出於嫉妒心理,不發一言,坐視楊業走上死路。實際上是潘美導致了楊業的死,但潘美是國戚宿將,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間輿論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被描寫成一個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咸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准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咸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咸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咸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朴,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斗准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准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也得以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在楊家將故事整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通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間的流傳,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許多民間願望和思想。
㈥ 楊家將楊6郎怎麼死的
楊延昭(958—1014),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趙玄朗諱,改名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北宋抗遼大將楊業長子(一說為次子,為楊延玉之大弟),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陝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將領。自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斗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 在各類小說中都記載著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大將楊業的六子,而在歷史中楊延昭被稱為楊六郎並不是因為在家排行第六,而是因為契丹人迷信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最為勇敢和兇狠,而楊延昭正式此星下凡,故詩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唐有虎狼將,宋有楊延昭。 楊延昭當自幼就受到其父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思想的影響,尚在孩提時代,他就「戲為軍陣」,父親對此十分欣慰,曾高興地說「此兒類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上他。楊業捨身保國的高尚氣節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戰火硝煙之中,楊延昭逐漸成長為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楊延昭被補為供奉官,由於供奉官只用來表示品級,無實際職掌,所以他始終隨當時擔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父親在軍中。他曾多次被父親派往「寧武關」沿線駐防,每到一處,總是修城築寨,加強邊防。雍熙北伐時潘美、楊業率西路軍進攻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雲(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縣東)四州,楊延昭擔任先鋒,沖鋒陷陣。在朔州城下,他滿懷收復失地的激情,帶領所部戰土與遼軍鏖戰,不幸流矢貫臂,血染征袍,他卻毫不在意,越戰越勇,殺傷遼兵無數,為西路軍連克寰、朔,應,雲四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伐失敗,父親捐驅疆場,楊延昭悲痛之餘,更堅定了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決心。端拱、淳化年間,楊延昭先後「知景州」(今河北東光)、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獲悉遼兵將大舉南下,便任命馬步軍都虞候博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調任楊延昭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負責警備保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十月,遼軍在蕭太後的親自督戰下,進攻遂城。遂城城地狹小無備,遼兵集中兵力猛攻,長圍數日。進城危在旦夕,城中軍民驚慌失措。當此之際,楊延昭顯現出一位優秀將領善於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質和卓越才能,他除發動軍民登城堅守外,並利用當時天寒的自然條件,命軍民汲水澆到城牆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變為冰城,滑溜溜得無法攀登,遼軍無可奈何,只好撤退。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因功被提升為莫州刺史。 咸平三年(1000年)冬,楊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稱「楊山」)運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大敗遼軍。—次,遼軍南侵,楊廷昭把精銳部隊埋伏在羊山以西,他從北面向契丹挑戰,且戰且退,將敵誘至西山。猛然間伏兵突起,遼軍措手不及,棄兵曳甲,大敗而逃。這一仗,楊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遼軍的晌將領,繳獲了許多戰馬和武器。之後,楊延昭被晉升為莫州團練使。當時,楊延昭和楊嗣因英勇與遼軍戰斗,齊名於河北邊疆,邊人稱之為「二楊」。 咸平六年(1003年)冬,宋真宗根據靜戎軍王能的奏請,詔命靜戎、順安、威虜界並置方田,鑿河以遏敵騎。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命令將楊延昭的部下增至萬人,駐防靜戎之東,保衛河渠,阻擋契丹騎兵的入侵。這年閏九月,遼聖宗公其母後親率數十萬大軍南下,以統軍使蕭達蘭、奚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分兵進攻威虜、順安軍、遭到魏能、石普等大將的堅決反擊。東趨保州,被楊延昭所部打敗。轉攻定州、瀛州,均未獲利。在這樣的形勢下,遼軍繞道乘虛深入,直達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柯北濮陽),宋廷震駭。 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固請之下,親自來到澶州北城,宋軍歡呼,聲聞數十里,氣勢倍增。與此同時,幾十萬宋軍陸續結集到澶州附近,遼軍陷入了兵家最忌諱的孤軍深入之勢,加上其統軍蕭達蘭在宋真宗到達之前已被宋軍射死,士氣已挫。然而,遼提出苛刻條件議和。宋真宗認為宋朝物資豐富,遼國則相對貧乏,其之所以南犯,乃貪圖宋朝的財貨,如果能因此免除邊患,仍不失為妥善之道,遂同意了遼方的物質需求。此刻,楊延昭提出「 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瓢掠,率在馬上。願飾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 」楊延昭的見解精闢透徹,但不願勞民傷財的宋真宗最終沒有採納這—建議。楊延昭,在宋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後,在遼軍撤軍時,特別率領所部「抵遼境,破古城,俘(左首右或)甚眾」,算是對皇帝表示了抗議,宋真宗知楊延昭之忠心,沒有追究楊延昭是否有意破壞朝廷與遼國的和議。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選擇「有武干善鎮靜」的官吏戍守河北邊境時,任命楊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揚延昭死於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終年57歲。
㈦ 楊延昭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楊六郎楊延昭因何而死
楊延昭在中國可謂是人盡皆知,這主要是因為評書《楊家將》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原因,而楊延昭正是楊家將中的主角之一。其實,楊延昭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楊延昭的父親跟楊延昭一樣也是一位抗遼名將,驍勇善戰,智勇雙全,多次打敗遼軍,無論是在當時的北宋還是在遼國,楊延昭都擁有超高的知名度,下面說一下楊延昭怎麼死的。
楊延昭一生戎馬倥傯,駐守邊疆長達二十幾年,在邊關的時候多次打敗遼軍的進攻,令遼軍一提起楊延昭就恐懼異常。楊延昭最著名的戰例就是楊延昭守衛遂城那一戰,當時遂城是一座小城城牆也不高,可以說是一座易攻難守的城池,而遼軍從北方南下,一路之上攻破了很多的城池,來到了楊延昭守衛的遂城城下,當時正值寒潮來襲,楊延昭讓軍兵們在城牆外面潑上水,寒潮來的時候這些水很快被凍成了冰,這樣城牆就變得非常的滑而且堅固,使得遼軍無法取得攻城的成功,於是遼軍只好撤退。楊延昭乘機掩殺,收獲頗豐,楊延昭因此威震邊塞,遂城也被稱之為「鐵遂城」。從這里可以看出楊延昭的智謀超群。
楊延昭不僅僅智謀超群,而且驍勇善戰,據說當年楊延昭做其父楊業的先鋒攻打朔州的時候,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是楊延昭卻越戰越勇,絲毫沒有因為受傷而退卻,可見其驍勇善戰。
楊延昭作為一名帶兵的武將1014年去世的時候只有57歲,年齡並不大,所以很多人覺得楊延昭可能是死在戰場上,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歷史上的楊延昭的死因沒有明確的記載,很可能是壽終正寢,在《楊家將》中楊延昭是因為聽說焦孟二將死後一激動病死的。
㈧ 楊家將中的楊六郎是怎麼去世的
應該是病世了吧!他官名叫楊延昭,是北宋著名的抗遼名將。他繼承了父親楊業的遺志,一生鎮守邊關,多次打敗遼兵,屢立奇功,被宋真宗多次提拔。57歲時,突發疾病,不幸去世。在民間傳說《楊家將》中,他是主要的演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