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騰沖的歷史文化
騰沖農民畫
騰沖農民畫是以傣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數民族為主體創作者的少數民族農民畫,民族特徵鮮明。騰沖農民畫善於從民間藝術和現實生活中擷取題材,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
騰沖斗笠
騰沖斗笠主產於騰沖小西、打苴2鄉鎮,用荊竹、大竹等竹子編成,以荊竹斗笠為上品。笠分3層,笠面用細篾精心編織,底層為花胎,中襯塑料紙,遮陽防雨,也可作室內掛飾,集實用與裝飾於一身。
騰沖餌絲
騰沖餌絲以秈稻、漿米為原料,經淘洗、浸泡、一次蒸煮、分飯(漂漿)、二次蒸煮、擠壓攪拌、壓片、切絲(切片)等工藝精製而成。2012年,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 地熱之鄉騰沖是徐霞客曾留戀的極邊之城,其憑何值得徐霞客揮灑三萬字盛贊
騰沖被譽為「極邊第一城」。坐落於雲南省位於雲南省西南部,這里的自然風光簡直非同小可。這里有著淵遠流長的道家文化、還有濃厚的傈僳族文化等等,是一個溫潤儒雅道家氣息民族氣息很厚重的城市。
徐霞客。國人耳熟能詳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善於修行旅行,一生走了21個大大小小的地方,唯獨在一個地方呆了很久就再也沒有繼續自己的旅程及修行。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騰沖市。他在這里呆了一個多月後再也沒有繼續自己的旅行了。徐霞客被騰沖的一切吸引住了,也因此在這里安度晚年。我想之所以會選擇在騰沖,多半是因為騰沖的美景,騰沖的獨特,騰沖的文化,至今還沒有哪個同時包含那麼多樣化的城市。
3. 騰沖有什麼歷史
漢時,騰沖屬於乘象國"滇越",依據是《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滇越"國中之"越"字乃騰越一名中"越"字之最早見於史書者。
三國時,騰沖屬盤越國。國名來源於《三國志·魏書》,"盤越國亦名漢越,王在天竺之東南數千里,與益都(益州郡)相近。" 隋唐時,騰沖屬藤越國。騰沖一名始於《舊唐書》、《新唐書》,亦作"藤沖"、"藤充",騰沖屬於騰越大地的核心地帶。"騰越",亦作"藤越",亦首見於唐時。
南詔時有藤越國。按南詔行政區劃,藤越國為南詔屬國,在永昌節度轄下。現在騰沖縣地域內有"湯浪"、"藤彎"、"越禮城"、"越賧"、"申賧","騰沖"亦作"藤沖"、"藤充" 等初次出現於樊綽所著的《雲南志》一書,均為並列地名。
宋時,大理國設立騰沖府。大理國初期,沿襲南詔建制。至太中國時(高相國專權時期),將永昌節度所轄地域分為兩片,在怒江以東設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設立騰沖府,由其子孫高泰賢、高泰運分別治理。"藤越國"至此不再存在。
4. 騰沖縣的民族歷史文化有哪些
騰沖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世代生息繁衍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比如漢民間的騰越古樂、皮影戲、花燈、仙燈、魚燈、茶燈、揚琴、台閣、魚鼓等。佤族的清戲,傣族的嘎光、傣戲、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絕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窩羅等。以及遍布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調、敘事詩、民間故事、諺語、歇後語、童謠、農民畫(民間繪畫)等。無不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有的甚至聲播海內外。這些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樣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繽紛的花朵,盛開在騰沖這片如詩如畫的熱土上,成為騰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騰越古樂,皮影戲,「上刀山、下火海」和農民畫(民間繪畫)等是其中最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清音縹緲談洞經 從明洪武年間開始,明朝中央政府在雲南實行軍屯、民屯制度,將數十萬南征將士留守雲南,之後數十年間,又有大量中原移民進入雲南。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極邊重鎮騰沖,理所當然地成為軍屯、民屯的重要目的地。大規模的人員遷移,必然會把中原各地的音樂文化帶到騰沖。這些樂曲既保持著莊重典雅的中原古樂韻味,又融入了生動活潑的邊地曲種聲調,從而形成了具有騰沖地域 音樂風格的騰越古樂——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是騰越古樂中流傳最久影響最深的曲種,經文精深、音律莊重、優美動聽,是高尚、吉祥的象徵。因為洞經音樂一直是祭拜文昌帝君、關聖人、孔聖人的廟堂音樂,所以歷史上洞經會的參與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騰沖人敬仰洞經,喜愛洞經音樂,民間諸多禮儀活動都有洞經參與。洞經音樂不是道教音樂,應該說它是雲南特有的地方民間音樂品種,是以民俗祭祀為主要內容的民間音樂藝術活動,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簡稱「洞經」,此經典為兩晉時期中國道教「上清派」所創,是國家資料庫中四大洞經傳本之一)而得名,談演經典時奏唱的詩贊音樂,習慣上稱之為「洞經音樂」。 洞經何年由何地經何人傳入騰沖,在騰沖各地有不同的說法,縣城洞經據說是明正統年間,騰沖石城竣工舉行慶祝活動,從大理請來一堂洞經助興,此為城保洞經之兆始。和順洞經據載系乾隆年間大理鶴慶人蔣拔所授。固東劉家寨洞經據傳系光緒年間從鶴慶傳入。盡管傳入途徑各異,但各地洞經的曲牌、樂隊、配置、演奏風格等都大同小異。 騰沖洞經的演奏樂器以中國民族樂器絲弦、管弦、吹奏、彈撥、打擊等相組合。洞經會談演唱誦的經籍主要有《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和《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俗稱「文經」、「武經」。曲牌分腔曲與樂曲兩類,曲調名稱來源於唐宋詞牌、元曲,以及明清時調小令,也有少數道樂曲牌。總數為四十多支。演奏方式以經典為主導、唱奏結合,並賦予一定的宗教儀式,莊重肅穆、文雅古樸。代表性曲子有《大舞隊》、《鎖南枝》、《一江風》、《鮮花腔》、《咒腔》、《大洞腔》、《京八卦》等。《大舞隊》是洞經奏樂調,原為古代祭祀、重大慶典或迎接貴賓時演奏的禮樂,全曲氣氛熱烈、隆重;《鎖南枝》與《一江風》、《鮮花腔》等,都是玄靈文昌大洞禮獻十供養科儀中必不可少的曲牌。被稱為寶供養,旋律優美,聞之如沐春風。《鮮花腔》在十供養中被稱為花供養,高亢嘹亮;《咒腔》也叫大洞經神咒,是整部經典的總結性曲子,莊重肅穆、文雅古樸。 歷史上洞經極為普及,幾乎所有鄉村都有洞經組織活動。解放後,曾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締。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恢復正常活動。近年來,騰沖城鄉洞經組織恢復、發展較快,已有騰沖縣女子洞經樂團、騰越鎮城保桂鄉會、洞山桂鄉會,和順桂鄉會,界頭洞經會,馬站三聯(碗窯)洞經會,固東劉家寨洞經會,中和下村洞經樂團及騰沖洞經樂團、騰越古韻樂團等群眾組織在活動。
5. 騰沖在中國什麼地方
騰沖在中國雲南。騰沖是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中緬邊境的一個縣。屬於中國大陸唯一的火山地熱並存地區。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
騰沖的歷史沿革
漢時,騰沖屬傣族先民建立的聯盟國家「勐達光」(時譯「哀牢國」)。三國時,騰沖屬盤越國。盤越國為「勐達光」(時譯「撣國」)屬國。國名來源於《三國志·魏書》,「盤越國亦名漢越,王在天竺之東南數千里,與益都(益州郡)相近。
隋唐時,騰沖屬藤越國。藤越國為「勐達光」(時譯「撣國」)屬國。騰沖一名始於《舊唐書》、《新唐書》,亦作「藤沖」、「藤充」,騰沖屬於騰越大地的核心地帶。「騰越」,亦作「藤越」,亦首見於唐時。
南詔時有藤越國。藤越國為「勐舍龍」(譯「南詔國」)屬國,在永昌節度轄下。騰沖縣地域內有「湯浪」、「藤彎」、「越禮城」、「越賧」、「申賧」,「騰沖」亦作「藤沖」、「藤充」等初次出現於樊綽所著的《雲南志》一書,均為並列地名。
6. 關於雲南騰沖介紹
騰沖隸屬雲南省,由保山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保山市西部,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連,東北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相鄰。市區距省會昆明606公里,距緬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
騰沖是著名的僑鄉、文獻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沖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6)騰沖有什麼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騰沖風景名勝:
1,滇緬抗戰博物館
滇緬抗戰博物館於2005年7月7日建成開館,館址設在原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上。博物館藏有3500多件二戰文物,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美英盟軍、民眾眾抗戰等方面的文物。
2,騰沖文廟
騰沖文廟亦稱學宮、黌學,位於騰沖城區,為一規模宏大的組群建築。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光緒五年進行了重修,是怒江以西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學宮,且為騰沖城內在抗日戰火中遺留下的唯一的古建築群。
7. 騰沖有什麼歷史
騰沖的歷史沿革如下:
漢時,騰沖屬於乘象國「滇越」,依據是《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滇越」國中之「越」字乃騰越一名中「越」字之最早見於史書者。
三國時,騰沖屬盤越國。
南詔時有藤越國。按南詔行政區劃,藤越國為南詔屬國,在永昌節度轄下。
宋時,大理國設立騰沖府。大理國初期,沿襲南詔建制。
元時,有藤越州、騰越縣、騰越府。
明時,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管轄到西雙版納、寮國。
清時設騰越衛、騰越州、騰越廳。
民國以後設騰沖縣。
1950年2月21日,成立騰沖縣人民政府,屬保山專區。1956年4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並入德宏自治州。1963年8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從德宏州內分出。1971年1月1日,保山專區改為保山地區,騰沖縣屬保山地區。保山地區改為保山市後,騰沖縣屬保山市。
2015年8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騰沖縣,設立縣級騰沖市。
8. 騰沖有什麼歷史
騰沖縣位於雲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騰沖縣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沖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騰沖,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滄桑,積淀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的馬鈴聲,記錄著中、緬、印的商貿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著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著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在這片縶土上抗擊日本侵略軍,首創全殲侵略者的戰例,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庄嚴肅穆的國殤墓園里安息著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千座墓碑向後人昭示著民族精英抵禦外辱的浩然正氣。在古老的僑鄉和順,還有一座建於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國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鄉村圖書館。
騰沖道教有悠久歷史,雲峰山是道教聖地之一。當年徐霞客游歷到雲南時發現,雲南各地都是佛教寺庵居多,道教宮觀為少。然而,騰沖是一個例外,在騰沖道教宮觀居多,佛教寺庵為少。現在雲南的道教宮觀中,騰沖的宮觀占其一半,超過巍寶山宮觀的數量。境內的道教宮觀有:雲峰山道觀 雲南省騰沖縣瑞滇鄉 玄天觀、朝陽寺、松峰寺 、洪恩寺 、仙樂觀 、三棋宮 、玉皇閣、觀音寺、盤龍寺、甘露寺、觀音寺(桿蘭坡)、觀音寺(紅豆樹 )、觀音寺(石公坪)、慈光寺、龍台寺 、文昌宮、華嚴寺、西寧寺、金家寺、永壽寺 、回龍寺 、琅琊山 、元龍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