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市有什麼出名的古文化歷史嗎
眾所周知,如今我國的四個一線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但是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卻有另外一個答案。曾經的天津市的經濟非常強勢,從民國時期就是一座國際化的工業城市,那時候的繁華程度可稱之為“北方小上海”。
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天津市的繁榮景象才開始逐漸地蕭條,深圳市隨之慢慢地崛起。因此曾經的“北上廣津”在年紀大些的人們的腦海里已經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問題的答案了。
關於天津市的未來你怎麼看呢,這座城市在未來轉型成功後,還會不會回到一線城市的行列之中呢?歡迎加入我們討論把。
『貳』 天津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2)天津歷史上有什麼典故擴展閱讀:
地方特產
天津的小吃與特產數目眾多,尤其以「天津三絕」著名。
1997年貓不聞餃子被定為津門四絕之一。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知名度較高的還有: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陸記燙面炸糕、白記水餃、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天津的小寶栗子格外有名,其產品出口世界各國。
天津在20世紀80年代末,比較有名的小吃有什大酥燒餅、明順齋什錦燒餅、羊湯、上崗子麵茶、王記麻花(又稱饊子麻花)、豆香齋牛肉香圈、豆皮卷圈、白記水餃、水爆肚、煎燜子、花樣餜子、怪味果仁、石頭門坎素包、羅漢肚、熟梨糕、皮糖張、天津栗子、天津螃蟹、北塘海鮮等。
天津三絕
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
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叄』 天津鮑貴卿舊居的文化典故有哪些呢
鮑貴卿故居坐落於奧租界(今河北區平安街與進步道交口南側,平安街81號),建於1920年,是他以積德堂鮑的名義購買的兩所樓房,佔地7.941市畝,建築面積 4980平方米。
磚木結構,建築風格中西合壁,買進之後改建成一座豪華的花園住宅。這座故居是他自己設計的,仿西洋建築,又帶有中國民族形式,是一所中西合璧、別具一格的建築,為中西鶴壁式建築的典範。
建築分為主樓、後樓、東樓、南樓四部分,主樓作為接待客人用的會客樓,三層磚混結構帶地下室的建築,室內裝飾考究,有高級護牆板,配有精細木雕罩子,有兩根西洋的木雕圓柱支撐可作舞廳。
大間內有很大的折疊門相連,當折疊門關閉時,每間可用作打麻將,互不幹擾。
當舞會人數較多時,折疊門全部打開,舞者們可以從這個大間轉到另一個大間。三層南面大平台有三個亭子,東面一座是中國傳統形式的圓亭子,中間一座是西洋古典式的亭子,西面一座是當時西洋近代式的亭子,體現了設計者「古、今、中、外」的含義。院內有假山、涼亭、養魚池、花圃等。
立面中央為前後廊,用仿花崗岩的類似混合式的雙柱支撐,下面有西洋瓶式欄桿。青磚的清水牆面,高長窗及圓拱窗相映,形成西洋的立面,卻用中國的青磚砌築,體現了天津洋樓的地方特色。
該故居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鮑貴卿(1866-1934),字霆九,遼寧海城人,曾任黑龍江、吉林督軍、陸軍總長,1922年去職後居此。上世紀20年代末,晉系軍閥佔領天津時,閻錫山曾一度居此。
『肆』 和歷史人物、事件有關的地名。 求告知詳細典故。
與孫文有關的——中山路、中山街、中山廣場、中山大學、中山公園、中山陵、中山縣、中山市
全國有多少中山路、中山街,數不過來的。
左權縣(山西)
靖宇縣(吉林)
尚志縣(黑龍江)
中山市(廣東)
志丹縣(陝西)
子長縣(陝西)
榮桓鎮(湖南衡東)、
本齋鎮(河北獻縣)
存瑞鄉(河北懷來)
歐陽海鄉(湖南桂陽)
歐陽海水庫(湖南桂陽)
歐陽海村(湖陽衡東)
姚明庄(山西天鎮張西河鄉)
李小龍村(山西中陽車鳴峪鄉)
韓信窯(山西昔陽冶頭鎮)
牛郎峪(山西和順松煙鎮)
樂毅村(山西和順馬坊鄉)
管仲溝(山西渾源)
穆桂英山(山西渾源)
段純鎮(山西靈石)(段純:前秦忠臣)
劉家輝村(河北臨城)(劉家輝:香港功夫巨星)
張耳溝(河北內丘)
馮唐村(河北內丘)(馮唐:漢武時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紀昌庄(河北寧晉)(紀昌:上古神箭手)
張登鎮(河北清苑)(張登:戰國中山國著名外交人物)
豫讓橋鎮(河北邢台)(豫讓:春秋時俠士,「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儀村(山西萬榮王顯鄉)
牛皋村(山西芮城東壚鄉)
王朔村(山西永濟)
趙雲堡(河北肥鄉)
黃巢村(山東濟南歷城區)
黃巢關村(山東青州)
劉剛村(山東寧津)
張華鎮(山東平原)
張華村(河北徐水遂城鎮)(西晉名士劉伶與張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現有劉伶墓)
古龍崗(山東臨沭)
婁敬村(陝西戶縣)
婁敬庵村(山東膠州市)
樊噲村(四川邛萊市羊安鎮)
「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簡稱「車牛返」,位於安徽省蕭縣,是中國最長最古老的村名,因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而得名。
閔子騫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幼時喪母,後母偏愛兩個親生兒子。閔父隆冬時帶三子外出,閔子騫趕車,風雪中凍得渾身顫抖,牛鞭落地。閔父大怒,用牛鞭抽打,衣破蘆花飛揚。閔父又撕開另兩子的衣服,全是絲絮,這才知後母虐待子騫。
閔父生氣要要休去後妻,閔子騫跪地懇求:「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後母聽後慚愧不已。人們為紀念閔子騫孝行,將鞭打蘆花處命名為「鞭打蘆花車牛返村」。
閔行區——上海市一個區,與閔子騫有關(吧?)。
奉賢區——上海市一個區,與言偃有關。言偃,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奉賢區即相傳言偃曾來境講學而得名。原齊賢鎮,即見賢思齊之意。
徐匯區——上海市一個區,與徐光啟有關。原名徐家匯,後改稱徐匯區。
「孝感」,位於湖北省,因孝子董永的傳說而得名。漢代人董永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後,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相傳天上的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感動,就下凡幫助他還清債務。
南朝宋孝建元年,因此地「孝子昌盛」,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避其祖父名諱,就據董永賣身葬父等孝子感天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因宋真宗的年號而得名。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鎮上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秭歸」,位於湖南省,由屈原被放逐的故事引申而來。《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其自寬,鄉人翼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龍泉」,位於浙江省,因歐冶子鑄龍泉劍而得名。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現「五色龍紋」,人們就將鑄劍地稱「龍淵」;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改為「龍泉」。
「天津」,因朱棣渡河而得名。天津原名「直沽」,明初燕王朱棣率軍由此渡河南下取得帝位,其後改名天津,取「天子渡津」之意。
「秦皇島」,位於河北省,因秦始皇的尊號而得名。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後取名秦皇島。
『伍』 天津的歷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蘊含歷史故事
津地名里蘊含著一些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例如,與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有關的地名就為數不少,河西區的掛甲寺和薊縣、寶坻區一些地名的來源都和李世民有關聯。
據民間傳說,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據民間傳說,寶坻區石橋鎮有兩個相鄰的村子——大小「黑豆窩」,傳說當地盛產黑豆,唐王征東回師路過此處時曾用黑豆喂馬,故名黑豆窩。石橋鎮還有一個叫「歇馬台」的村落,傳說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地高台歇馬,故名。「帳房衢」是李世民東征途中設帳房之處。
在歷史上宋朝和遼國相隔大清河、拒馬河南北對峙,遼國曾多次越過界河與宋軍楊延昭部(即俗稱「楊家將」)激戰。今靜海縣與河北省交界一帶,就是兩軍馳騁交戰之處。傳說靜海縣南部的古城窪(今子牙河與南運河之間的堤外窪地)一帶,就是楊延昭軍隊的大營。其轅門就設在古城窪的北部,後形成村落初名「轅門口」,元朝時更名為「元蒙口」。為偵察搜集遼軍情報,楊延昭派出兩個偵察機構,一處設在轅門以北,後形成聚落初名「探馬庄」,後演化為今名「譚莊子」。另一處設在轅門以西的寺廟內,由楊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敵情,人稱「禪房」。後形成聚落,現已發展為「東禪房」、「當禪房」、「西禪房」三個村落了。
靜海縣子牙鎮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兒庄」,傳說每當楊延昭臨陣與遼兵交戰,其母佘太君常於此眺望觀戰,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遠有「宗保村」,傳說是楊延昭之子楊宗保領兵駐扎之處。附近還有「孟莊子」和「焦莊子」,傳說是楊延昭部將孟良、焦贊的駐地。寧河縣「潘庄」,因是宋將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據民間傳說,武清區「牛鎮」是楊六郎當年抵禦遼兵大擺牤牛陣的地方。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寶坻區的「南仁浮」,相傳楊六郎在此與大刀王懷女交戰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楊被迫與王懷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後演化為今名。
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
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歷史故事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參考網址http://www..com/s?wd=%CC%EC%BD%F2%C0%FA%CA%B7%B9%CA%CA%C2&pn=40&usm=1
『陸』 天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名稱中,「天津」二字不但郎朗上口,而且從字面上更是秀外慧中,與眾不同。在地理位置上,天津旁依河海、緊鄰京畿,占據交通要道。天津因何而得名?幾百年來,這困擾著無數的專家、學者。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四種。
一是緣河說。有人認為天津之名得名於「天津河」。據《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卜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司通管漕河閘岸,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此外,《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據此考證,天津河確實存在過,因天津河而得名。
二是星座說。此說把「天津」與星座聯系了起來。據《隋書天文志》記載:「九坎東列星」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有記述「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記載:「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時期的《天津縣志》參考了上述文獻,以此來為天津命名。由此看來,古人對星座也是很有研究的嘛~
三是賜名說。此說認為天津之名是皇帝所賜。當然,這也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年號為「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在直沽設衛築城,並賜名「天津」,意思是「天子經由之渡口」。因此,我們常聽到的「天津衛」也是古時候的天津別稱。
四是關口說。此說認為天津是一個關口。據《天津縣志》記載:「按舊志,天津本近日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乎縣西二百一十五里,稱天津關或雲天津口」。
天津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究竟孰真孰假,現已無從考證。但這些典故和傳說也是一種文化,它們為這座港口城市憑添了一份神秘。
『柒』 天津的煎餅果子有什麼典故嗎
相傳清朝末年,在山東省內,一人綽號老刀。擅長十八般武藝,最擅長使刀,可謂是出神入化,無人能及。老刀本人是個小生意人,是一個很溫順的人,是一個非常講究武德的人,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
一日,老刀在家中午休。突然門外傳來嘈雜的打鬥聲。老刀側側身,打鬥聲更加慘烈。老刀起身,抿了抿五根睫毛,走出房門。
兩個壯漢正在捶打一個瘦弱的老漢。老刀實在看不過去,大聲喝住兩個壯漢。「你敢管閑事?」「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兄弟,為何欺辱一個老人呢?」兩個壯漢看看老刀笑了,「那你來管吧。」說著,一拳直撲老刀的面門,老刀也不含糊,側身躲過拳風,回手劈出一掌。壯漢揮臂撞開,另一壯漢飛起一腳,正中老刀前心。老刀後退幾步,尚未站穩,就被兩個壯漢按倒在地。老刀翻身不起,看到老者已來至面前,哈哈大笑。
老刀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一切,後悔已經沒有用了。老刀失去了自己熟悉的
家園。開始了背井離鄉的逃亡生活。
一日,老刀實在飢餓難忍,看到手中的一小袋麵粉和撿來的兩根「炸秦燴」,心中思索著。這時,老刀看到對面走來一人,看面相,就知道此人才高八斗,必為奇人。那人手中握著一個饅頭,但其上有八摺。問「此為何物?」答曰「包子。」茫然一臉。
刀在陽光下,發出刺眼的光芒。老刀暗想,他作了包子,我就不能想點別的什麼的?老刀想到了餅,想到了煎餅。刀片子就是火灶,趁著余熱,老刀將面湯倒入刀面,即刻成型。老刀心頭釋然,欲吃,又想到煎餅卷大蔥。於是,將撿來的「炸秦燴」包入其中。
由於飢餓,老刀三兩口吃了一大半。回味產生了,如果有醬,辣醬,一定更有滋味。老刀構思著,應該起個名字,叫什麼好呢?「煎餅。。。裹著。」恩,就這么叫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煎餅果子的前身,「煎餅裹著」。它起源於我們青島,由於老刀最後定居於天津衛,加上語言上的音變,就讀成了現在的「煎餅果子」。據傳,老刀一直在叫「煎餅裹著」。
『捌』 請問,天津歷史上發生過那些重要事跡謝謝!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人民具有愛國、民主的光榮傳統,20世紀以來的半個世紀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為天津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發展階段宣告結束,開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天津的城市建築頗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歌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等,人們通常把這些西洋建築稱為「小洋樓」。在一座城市中,保存著大量民族風格的古建築和如此眾多的西洋建築,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見的。故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天津國內生產
總值2003年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個百分點,創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前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摺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億元,增長17.8%,比上年加快3.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第三產業積極化解非典負面影響,完成增加值1084.9億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7%、50.8%和45.5%。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2001年,全市再就業人數為2萬人,全年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14萬人。2002年,全市將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4%左右。
財政收入2003年,轄區內財政收入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51.74億元,增長20.2%,增幅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工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總產值4370.76億元,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
農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年農業總產值193.50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外貿狀況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其中進口149.97億美元,增長33.5%;出口143.74億美元,增長24%。
外資利用
狀況2003年全年新批三資企業941家,比上年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全年新批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98個,增長60.9%。
支柱產業汽車機械裝備、微電子和通信設備、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優質鋼管和優質鋼材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
『玖』 和歷史人物、事件有關的地名。 求告知詳細典故。
與孫文有關的——中山路、中山街、中山廣場、中山大學、中山公園、中山陵、中山縣、中山市 全國有多少中山路、中山街,數不過來的。 左權縣(山西) 靖宇縣(吉林) 尚志縣(黑龍江) 中山市(廣東) 志丹縣(陝西) 子長縣(陝西) 榮桓鎮(湖南衡東)、 本齋鎮(河北獻縣) 存瑞鄉(河北懷來) 歐陽海鄉(湖南桂陽) 歐陽海水庫(湖南桂陽) 歐陽海村(湖陽衡東) 姚明庄(山西天鎮張西河鄉) 李小龍村(山西中陽車鳴峪鄉) 韓信窯(山西昔陽冶頭鎮) 牛郎峪(山西和順松煙鎮) 樂毅村(山西和順馬坊鄉) 管仲溝(山西渾源) 穆桂英山(山西渾源) 段純鎮(山西靈石)(段純:前秦忠臣) 劉家輝村(河北臨城)(劉家輝:香港功夫巨星) 張耳溝(河北內丘) 馮唐村(河北內丘)(馮唐:漢武時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紀昌庄(河北寧晉)(紀昌:上古神箭手) 張登鎮(河北清苑)(張登:戰國中山國著名外交人物) 豫讓橋鎮(河北邢台)(豫讓:春秋時俠士,「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儀村(山西萬榮王顯鄉) 牛皋村(山西芮城東壚鄉) 王朔村(山西永濟) 趙雲堡(河北肥鄉) 黃巢村(山東濟南歷城區) 黃巢關村(山東青州) 劉剛村(山東寧津) 張華鎮(山東平原) 張華村(河北徐水遂城鎮)(西晉名士劉伶與張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現有劉伶墓) 古龍崗(山東臨沭) 婁敬村(陝西戶縣) 婁敬庵村(山東膠州市) 樊噲村(四川邛萊市羊安鎮) 「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簡稱「車牛返」,位於安徽省蕭縣,是中國最長最古老的村名,因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而得名。 閔子騫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幼時喪母,後母偏愛兩個親生兒子。閔父隆冬時帶三子外出,閔子騫趕車,風雪中凍得渾身顫抖,牛鞭落地。閔父大怒,用牛鞭抽打,衣破蘆花飛揚。閔父又撕開另兩子的衣服,全是絲絮,這才知後母虐待子騫。 閔父生氣要要休去後妻,閔子騫跪地懇求:「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後母聽後慚愧不已。人們為紀念閔子騫孝行,將鞭打蘆花處命名為「鞭打蘆花車牛返村」。 閔行區——上海市一個區,與閔子騫有關(吧?)。 奉賢區——上海市一個區,與言偃有關。言偃,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奉賢區即相傳言偃曾來境講學而得名。原齊賢鎮,即見賢思齊之意。 徐匯區——上海市一個區,與徐光啟有關。原名徐家匯,後改稱徐匯區。 「孝感」,位於湖北省,因孝子董永的傳說而得名。漢代人董永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後,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相傳天上的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感動,就下凡幫助他還清債務。 南朝宋孝建元年,因此地「孝子昌盛」,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避其祖父名諱,就據董永賣身葬父等孝子感天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因宋真宗的年號而得名。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鎮上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秭歸」,位於湖南省,由屈原被放逐的故事引申而來。《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其自寬,鄉人翼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龍泉」,位於浙江省,因歐冶子鑄龍泉劍而得名。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現「五色龍紋」,人們就將鑄劍地稱「龍淵」;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改為「龍泉」。 「天津」,因朱棣渡河而得名。天津原名「直沽」,明初燕王朱棣率軍由此渡河南下取得帝位,其後改名天津,取「天子渡津」之意。 「秦皇島」,位於河北省,因秦始皇的尊號而得名。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後取名秦皇島。
『拾』 「天下第一津」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在南京即位稱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為了讓朱家皇朝千秋萬世永遠傳下去,朱元璋在封了皇後、封了太子之後,又把24個皇子全都封為藩王,讓他們的封地遍及全國,去主宰那裡的一切。其中四皇子朱棣被封為燕王,管理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在此之前這里是元大都。24個親王就像一張超大的蜘蛛網,把整個中國都籠罩在朱家的掌控之下。
燕王朱棣才華出眾,胸懷大志。早年朱棣隨父親朱元璋東征西討,多年的軍旅生活更使他「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成年後,朱棣統帥重兵就藩北平,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成為諸王中實力最強的。北平後來能成為明清乃至現代中國的首都,其發脈者,就是朱棣。
朱元璋駕崩後,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嫡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第二年,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靖難之師」發兵南京。他先是繞道山西打到山東濟南府,不料攻城不破,大敗而歸。後來再次南下,朱棣改從天津三岔口搭造浮橋,准備渡沽河(即海河)襲取滄州。
為紀念天子渡河而建的「龍飛渡蹕坊」
這一次,朱棣成功渡過了沽河,順利襲取了滄州,隨後便屢戰屢勝,過關斬將,最終攻陷南京取得皇位,成為天子。
稱帝後,朱棣再次來到三岔口沽河邊。看著眼前的直沽水陸暢達,舟楫林立,商賈萃集,實在是祥瑞之兆,這豈不是天助我成!朱棣不由得在心裡暗自喜歡。又想到這里曾是自己順利渡河的地方,是帝業征程取得成功的第一步,為了紀念這樁一舉成龍的盛事,於是為直沽賜名「天津」,意思是這是「天子的渡口」。
接著朱棣又在天津設衛築城,不僅為了守護渡口,也是為了便於守護北平根據地。真正意義上的天津城,從此以實體形態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它傳奇而輝煌的發展歷程。
「天津」流傳最廣、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說法是源於皇帝的賜名,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是明朝皇帝朱棣奪取帝位成功,始發於渡過沽河,於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傳諭旨「築城浚池,賜名天津」。明朝文人李東陽的《重建三官廟碑記》,碑記里注有:「天津象徵天子車馬所渡之地」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