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中世紀的起始和主要事件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Image:St michaelis.jpg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編輯]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編輯]經濟
Image:Middle Ages-b.jpg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重要事件或名詞:封建制度 黑死病 伊斯蘭文明 十字軍東征 成吉思汗
2. 誰給說說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幾個故事或者典故對那段歷史感覺很神秘但是不了解。
中世紀「綵衣笛手故事:
「綵衣笛手」純粹是一個流傳民間的類似神話的傳說故事,這個民間故事之所以盛傳不衰,因為「綵衣笛手」的傳說中包含了一個道德哲理,因而它又是一個政治諷喻寓言。根據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聞,在哈默恩城遭受鼠害襲擊的那一年,來了一位身穿綵衣而來歷不明的陌生人,他以事先商定的款項為酬勞,將城裡的老鼠全部趕走。這位陌生人便吹響了手中的笛子,大大小小的老鼠居然鬼使神差地跟著他跑到城外的威悉河裡全被淹死了。但是,忘恩負義的市民拒不遵守諾言,遲遲不肯支付報酬給客人。於是,這位「綵衣笛手」隨即吹起笛子,城裡人家的130 個孩子便相跟在他的身後,朝著哈默爾恩城東面的哥本山而去,那裡大地開裂,將無辜的孩子吞沒殆盡。
研究專家們指出:「綵衣笛手」的故事神乎其神,這個不幸的結局更使民間傳說增加了感染力,這個傳說故事的目的是要求後人牢記講究信用、不可忘恩負義的道德規范,並且諷刺了那些只會誇誇其談而不信守諾言的虛偽君子,它並沒有以歷史上的真人真事作為依據。如同歐美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古老傳說一樣,「綵衣笛手」的故事成為後代許多文人創作的素材
3. 中世紀的歐洲都有什麼大事
中世紀大事件如下:
1、新國家的形成
6世紀中葉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並建立了諾曼王朝。
2、文化的形成
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
3、疾病的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
第二次是老鼠引起的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患者死亡率高達10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
(3)中世紀與什麼歷史事件有關擴展閱讀:
基督教崛起
基督教誕生於廣大的希臘-羅馬世界宗教動盪,經濟巨變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從對國教的希臘-羅馬諸神的傳統信仰之中獲得的安全感正在消退。
伊西斯(Isis)、密特拉(Mithras)、西布莉(Cybele)、無敵太陽(Sol Invictus)以及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和基督教等新生教派正在取代傳統神祇。這些新生教派不僅互相競爭,也互相融合吸收彼此的教義與宗教儀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世紀
4.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是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
中世紀是封建主義,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北方的自治城市經濟中。中世紀見證了北歐和西歐第一次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
許多現代歐洲國家把自己國家的來源追溯到中世紀的重大事件。現代歐洲的政治疆界在許多方面是這一紊亂時期的軍事和王朝政治的產品。
(4)中世紀與什麼歷史事件有關擴展閱讀:
中世紀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社會。它在采邑制(和封地制)的基礎上,將不同的等級、團體和個人以契約為紐帶連結為一個共同體,從而確認了契約雙方權利主體的地位和某種程度的平等。
它那極其多元化的政治秩序,使不同等級、團體和個人在多種法律與管轄權的並存和競爭中有較多的選擇和自由的空間。
日爾曼人的頑強性格和自由傳統是契約關系和多元秩序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在這種關系和秩序下得到滋養而進一步發育成長。
在采邑制基礎上,從國王到最低等級的騎士,形成了層層疊疊的領主與附庸的關系。這種關系受到習慣法的保護。
從內容上說,它以包含雙方互相忠誠和互相保護的雙重承諾的契約為基礎,其本質是雙方相互的權利義務關系。
這種契約關系滲入封建秩序的每個細節,由此產生的契約觀念和相互的權利義務觀念,對西歐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5. 歐洲中世紀史或中古史一般認為以什麼事件為開端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起,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6. 中世紀的重大事件
中世紀一般是指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大概是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751年,丕平三世建立卡洛林王朝。
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結束了英格蘭七國時代。
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自由大憲章》。
1096年-1291年,十字軍東征。
1302年第一次三級會議召開。
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7. 中世紀的西歐處於什麼時期及其重大歷史事件都有什麼
14世紀前後始,處於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歷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