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4史一共多少本書
《二十四史》一共63本書。《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貳』 請問民國時期的圖書一般是多少錢
民國圖書潛在的收藏市場
對於藏書家來說,特別是對於京城的藏書家來說,線裝古籍一直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然而從8月12日中國書店第22屆古舊書市開幕以來,記者連續三天對前來購書的讀者進行了現場采訪,據許多讀者尤其是藏字型大小的讀者反映,民國圖書在書市中備受青睞。
一
「五四」前後在中國歷史上誕生了一大批新文藝新文化巨人,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新文藝新文化巨著。這些巨著在今天特別是它們的初版本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也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更有很高的文化教育價值。
在書市中一位公司白領於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說:「新文藝圖書從裝幀形式上看,朴實而且很美觀,而這正是今天的圖書所缺少的一種素質。所以有理由相信新文藝圖書將跨入新文物的行列。」
一位前來淘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說:「新文藝圖書,它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內容或故事講述的方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作為文化史文獻方面。人們關注它的收藏價值是只看到了它作為文物或者叫作新文物的方面。我個人認為對於新文藝圖書來說,還是應該本著傳統的讀藏結合的原則為好。」
民國舊書較為集中的攤位第一天以中國書店讀者服務部為主,後來漸漸地讓位於收購科的攤位。來淘新文藝舊書的人們幾乎每天一天不落地從早8時半開始一直守到下午二三時,直到確信各攤不再上書以後才拎著大捆小捆大包小包的舊書離開書市,他們在臨分手時還互相叮囑著:「明兒早點來啊。」
二
本世紀初中國的學術思想經歷了一個徹底的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的學術作品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風格,它向未來的中國提供培養了一大批世界級的學術思想大師,郭沫若、陳寅恪、陳垣、顧頡剛、胡適等,應該說在今天例舉他們的名字已不是一件很費事的事情,因為在今天也正處於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所以當他們作品的早期版本一經面世,立刻就引起了一大批讀者的注意。這些書同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具有「讀與藏」雙重價值的好書。
一位剛上北大中文系的大學生在買了一大捆這樣的學術書之後對我說:「能淘到這樣的書簡直是太好了,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而且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他從提兜里取出一本書向我證實他的觀點。「這是許地山先生的《國粹與國學》,1937年6月商務印書館版。如果我沒有見到這本書的話,那麼在我印象中許地山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個寫《落花生》的文人而已。當我搶到這本書時心裡還犯疑,怎麼又有一個許地山,打開書一看,《清代文考制度》、《香港考古述略》,都是很漂亮的學術文章,行文很有小品文的味道,沒有文學功底是寫不了這樣的學術書的。」
一位姚姓中年讀者向我展示了他所淘得的書籍,有1947年版的衛聚賢的《中國考古小史》,1920年版的胡樸安的《文字學ABC》,1937年版的《語言與文學》,1935年版的錢穆的《老子辨》,1928年版的顧實的《重考古今偽書考》。花了二百多塊錢。他說:「我算了算,平均三十幾塊錢一本,我認為,只要書有價值,就是平均五十或六十一本也是值得的。價值指什麼呢?一個是時間的考驗,藏書就要藏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書;一個是文化思想的含量,這樣的書才耐讀。」
前幾屆古舊書市,線裝書火過,新文藝書也火過,可新學術書一直低迷,今天卻一下子熱了起來。現在這類書的價格定的偏低,宜於購藏。
三
8月12日書市剛開門,我們采訪到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先生,他手裡拿著一個布袋和一個小筆記本等在書市門前。記者采訪他時他說,他來書市的目的是要淘幾本二三十年代印的古籍。他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書先生,從前家裡有一些這類的書,後來「文革」時被抄走燒了。「文革」後他又買了一些新印古籍,但他還是時時懷戀著那些被燒毀的舊版新印古籍。他今天一早就出來了,是來尋夢的,臨出門前老伴還囑咐他說:「別跟年輕人搶,他們比你更需要。」
8月21日,我又見到了這位老先生,我們非常關心他是否圓了夢。老人非常高興地告訴我說:「這樣的書市太好了,許多年輕人和我一樣也都喜歡這種書。交了好多年輕朋友。這幾本書還是他們幫我搶來的呢。」21日老人買下的新古籍有,1937年版的《古書辨偽四種》和《焦氏筆乘》(商務印書館版)、1936年版的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本《晚香堂小品》上下兩冊,該書封面題簽者為周作人。三冊書共花了七八十元錢,老人認為劃算。另一位剛剛工作不久的大學生買了一套《後漢書》之後對我們說:「雖然它不像線裝書那麼古老,可他畢竟能讓人感到有一種書香的味道在里邊。所以比較起來我還是願意買這類書。」
幾天來買這種新古籍的人越來越多,買這類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古香古色,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又比線裝古籍便宜得多。很適宜大眾收藏。
據中國書店韓征小姐介紹:「民國時期是我國圖書獲得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圖書無論從裝幀到印刷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但由於戰火的原因毀棄的很多,因此這些書中的許多初版書已很罕見。這次拿出來的書從整體上來說包括了文、史、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圖書,定價基本偏低,目的在於培養潛在的收藏市場。」
『叄』 一本歷史書大約有多少個時間點
有幾千個幾萬個時間點。見到有人說起:大概每年所讀書的數,可以有多少?換言之,就是我們讀書的速度,到底可有多快?凡事總是越快越好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讀書亦然。要不然,為什麼古之才士,總是「讀書十行俱下」呢。我聯想起前人的文字,亦有議論及此的,不妨稍為摘引,並試加討論,供學者參考。
近人瞿兌之《杶廬所聞錄》「讀史」條雲:「曾國藩通籍後買《二十三史》一部,自課每日點十葉。王闓運亦自課點 《二十四史》,每日可一本。……讀史者尤宜於諸志觀其會通,不應專以記誦人物事實為能,王夫之嘗譏陳大士自詡三個月看畢《二十一史》,正謂此也。今人看書已不似古人之拙,能看畢《二十四史》殊不為難,然肯用此功者殊不多見。惟新會陳垣曾以一年之力繙《四庫全書》一過。」
按曾國藩的讀史,是「每日十葉」,如果用武英殿本的《史記》計算,按照這個速度,讀完一篇《五帝本紀》,也要三天時間!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五帝本紀》共48頁,也就是說,他每天只讀16頁;而整部的點校本《史記》,共有3355頁(加上三家注序),他讀完此書,那必須210天、7個月!這速度似太慢,雖說是曾國藩的,也不想討論它了。
那麼王闓運呢,他「每日可一本」,此速度又如何?線裝書的一本,並沒有幾卷,一部《史記》,有時訂成24本,有時是訂成28本或30本,相差不很大。就是說,王闓運之讀《史記》,不過一個月。其他二十四史,據此可推。中華書局的點校本 《二十四史》,共241本,《史記》只10本,以王闓運的速度,大約三天讀一本,讀完《二十四史》,那也要24個月、整2年的時間。這也必須一天不落,是否能夠堅持,姑且不論。問題是,對於這個快速度, 「不憚於讀大書」的張舜徽,卻是不以為然的。其《清人筆記條辨》批評雲:
「王氏逐日所記,雖有讀史之課,然亦粗略觀之,不求甚解。嘗自述:『閱《遼史》,全不知其事實。』『點《元史》九葉,此書必不能多看。每日以九葉計日而已,多看傷神。』……由其所自道者觀之,可以知其讀史之功,本甚草率也。」「王氏自負才大,讀書不耐仔細,大抵翻閱為多,粗加涉獵而已。嘗自記:『翻《通鑒》九本。十函畢,翻一過矣。《通鑒》當昔未點群史時,訝其浩博,今日重翻。』又記:『夜補看《唐文》八本,未甚細諦。』又記:『看《墨子》一過,未能子細。』如此讀書,豈能真有所得?徒以滑略成習,而不耐爬梳紛雜,故於難理之大書,無能為役也。」(卷九)
據《湘綺樓日記》,王闓運讀《二十四史》花了26年的時間,也並沒有卒業(見光緒十六年三月廿八日記)。這固是「作輟不恆」,有以致之,也見得讀《二十四史》,不那麼容易成功。
至於那位「橫看書」的陳大士(其人名際泰,是晚明的有數的八股文大作家;其讀《廿一史》事,見張采《知畏堂文存》卷二《陳大士集序》:「大士點次《二十一史》,不逾三月,人疑其略,則應曰:『第簡漏否?諸君自鈍,我橫看爾。』」),他的讀書速度,自又快速於王闓運。「三個月」是90天,「廿一史」不包括《明史》、《舊五代史》及《舊唐書》,點校本的本數,是共191本,也就是說,他每天讀2.1本。這比王闓運的每天0.33本,又快了6.4倍!所以讀書不太博而為王闓運不佩服的王夫之,便不很服氣了,在《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中作論雲:
「陳大士自雲三月而遍讀廿一史,目力之勝可知。……大士以博敏自雄,故亂道。以此推之,大士於史,凡地理、職官、兵刑、賦役等志,俱不蒙其眄睞。若但取列傳草草看過,於可喜可恨事,或為擊節,或為按劍,則一部《鳳洲綱鑒》足矣,何必九十日功夫,繙此充棟冊子邪。」(《船山全書》第十五冊,865頁)
這一節論,固是「箭不虛發」,中到了其痛處,卻不免頗有酸意。其實呢,就算陳大士三個月看畢《廿一史》,又能怎樣?較之著作與日月爭光可也的船山先生,陳大士的那點伎倆,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船山先生於此,又何必「形於色」?
論到讀書之快捷,而稍遜於陳大士的,還有錢基博。錢基博的用功,是我們都知道的,這雖比不得他的兒子,但在近代的學者,要亦為有數之人。他不是說過:「余父子集部之學,當繼嘉定錢氏(大昕)之史學以後先照映,非誇語也。」其自信可想。張舜徽《壯議軒日記》1943年1月1日記之雲:「至錢子泉處稍坐,先生自言居湘四載,讀書三千六百冊,亦雲富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50頁)張舜徽雖不服王闓運,「嘖有煩言」,但於錢基博是認可的。錢基博本人的《金玉緣譜》亦書此事雲:「吾雖老病,未嘗一日廢書;而來湘三年,讀書三千六百餘冊,提要鉤玄,皆有日記。」(傅宏星編《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203頁)所言差一年,以致精確算之,有一些困難,但他的讀書速度,是不容懷疑的。
這里另有一件事,必須提出,那就是:錢基博在三十六歲時,讀書的總量,還只是三千冊。這是見於其《國學必讀序言》的:「余文質無底,然自計六歲授書,迄今三十年,所讀巨細字本,亡慮三千冊;四書五經之外,其中多有四五過者;少亦一再過;提要鉤元,厪乃得此。」(見《國學必讀》卷首)
此序作於民國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即1923年,那時他在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任教,年三十六歲。他之居湘,執教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也就是《圍城》所影射的「三閭大學」——是在1938年的年底,至1943年年初,他是已經「居湘四載」;而《金玉緣譜》之作,是在1942年,說「來湘三年」,也是不算錯的。那時他57歲,「人學俱老」了。這里的問題是:他此前的三十年,只讀了三千冊,而來湘後的三年(或四年),卻又忽然讀了三千六百冊。其前後之速度,何乃相懸若是?因為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讀書速度,是必較為恆定的,即有所變化,也必相差無多。又據他的著作觀之,也不像那麼的博覽,這當然也許只是因為他不長於貫穿,而只能「提要鉤元」之故。無論如何,老錢先生的讀書日記已毀,我們對此已無法深論,所以於老先生的自述,只能姑妄聽之。
有日記可資討論的,可以舉文廷式。文廷式是晚清最博學的人之一,也許僅次於沈曾植,他的讀書速度,那當然是必須快的。文廷式有一卷《丙子(1876)日記》,記他21歲這年的春夏所讀之書,具體的日期,是從正月初一始,至閏五月初二訖,為時5個月、150餘日。在這段時間里,他所讀大書為:《隋書》85卷,《明史》332卷,《元史》210卷,《金史》135卷,《舊五代史》150卷,共5種912卷。此外所讀的雜書,還另有《通典》、《日知錄》、 《南漢春秋》、 《大清會典》、《海國圖志》、《蕉軒隨錄》、《禹貢圖說》、《四庫提要》、《文選》、《論語註疏》、《史通通釋》、《國朝先正事略》、 《十國春秋》、 《鮚埼亭外集》等,各盡十餘卷或數卷不等,雖多未終卷,而加起來,卻也不下於百卷。也就是說,在此五個月中,文廷式所讀的書,共達千卷之多。這還不算他於正月二十七日作的十首、二十八日作的四十首、二十九日又作的二十八首的《三國志小樂府》,諸如此類。他的精力之盛,確實是驚人的。但他每日的讀書,有時多、有時少,並不是很統一,多者如正月十八日:「點《隋書》十四卷。」二月二十一日:「讀《元史》一卷、《明史》十七卷、《論語》三章。閱《史通通釋》一卷。」三十日:「讀《明史》十三卷。閱趙甌北《廿二史札記》數十頁。」三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各讀《明史》十五卷、十六卷。四月初九:「讀《元史》十五卷。」十六日:「讀《元史》二十餘卷。」二十二日:「閱《金史》十四卷。」五月二十三日:「讀《舊五代史》二十卷。」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各讀十八卷。二十九日:「閱《五代史》二十卷。」閏五月初一:「閱《五代史》二十五卷。」讀得最多的,是二月十九日:「讀《明史》四十一卷、《通典》二卷。」其次為五月三十日的:「閱《五代史》三十五卷。」一般的日子,則是日讀五六卷。
看了這個,近人袁昶所說的:「全榭山與曉嵐學士約共讀 《永樂大全(典)》,日盡二十本,可畏可畏。」(《袁昶日記》上冊112頁。按,《永樂大典》的每本卷數,一般為2卷,但亦有每本1卷、3卷的,並不一定;其原本為11095本、22937卷,至四庫開館,已頗有缺佚,所存共9671本、20663卷,據此以算之,平均1本可2.14卷,20本也就是42.7卷,比文廷式讀的最多的43卷,尚有所不及)就沒多麼了不起了。康有為之為人說法:「『廿四史』宜全讀,新學讀史,日一二卷,其後漸習,日可三四卷。……是一年半,可讀十九史。其《宋》、《遼》、《金》、《元》、《明史》,一年半年,無不閱遍。此皆為中人之資言之,計日程功,無不可至。若異敏之士,尚不待此。即資質稍魯者,加倍其日,亦三年可通全史矣。」又:「諸子一二月可畢」,《國策》、《逸周書》、《水經注》等,「十數日可畢」;《資治通鑒》、《續通鑒》及《紀事本末》等五書,亦「數月可畢」。也只好算作「小巫見大巫」了。而著了《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聞名的劉聲木,卻詫為:「姑無論其言之是否,此等自欺欺人之說,竟出自坐擁皋比,手執教鞭之口,試問古今天下讀書,有如此容易者乎?」(見《萇楚齋隨筆》四筆卷五「論《桂學答問》」條)是不免有些「少見多怪」的。而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所自誇的:「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後後總讀了一百多遍。我看《紅樓夢》,不如俞平伯師那麼多,只有七十多遍。《水滸》呢,我只看了二十多遍。……《三國演義》,我只看了二三遍,覺得大不如陳壽《三國志》的引人入勝。說來,也許朋友們不相信,我把《資治通鑒》『正續』讀了兩遍半,當然比不上顧頡剛先生。文言體小說,蒲松齡的《聊齋》,我讀了四五十遍。」(381頁,三聯書店版)真的是「淺陋可憫」!我們簡直想問:這種白話小說,你讀它個數十百遍,「占畢咿嚘」,又有什麼意思?
不過,一般的讀書速度,也用不到多麼快,就以《史記》、《左傳》為例,陳垣說的:「《史記》著成已二千年,前人要三個月讀完,我們今日仍要三個月才能讀完。」 (見 《中國史料的整理》,《陳垣全集》第七冊457頁)以及:「念《左傳》不易,須一年多才能背,才知出處。」(見《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23頁。又據宋人的統計, 《左傳》雖是 「大經」,也只196845字;若每日背539字,則一年可畢)這也就夠了,這也就是標準的速度,而陳氏本人的讀書速度,自亦不過如此。考慮陳垣為近代屈指可數的大史學家,又是從頭繙過36277冊、2291100頁的《四庫全書》的人,假如我們的讀書,不慢於他的速度,那也就大可不必「捉急」了。
『肆』 初中歷史教材一共幾本
共6本 初三不是全一冊的 中考只考八年級上冊到九年級下冊
『伍』 中華民國十七年拾圓銀元,袁大頭現在值多少錢
如果樓主有的話不妨發個圖片給小妹。
小妹可以給你看一下幫你估估價
以下是2009 8.29普品成交價 (單位/元)
袁像大頭壹元(三、九、十年) 200
袁像大頭八年 280
大頭中圓 580
小頭 190
23年帆船 200
22年帆船 270
鷹洋 195
四川軍政府(漢版) 200
坐洋壹元 150
站洋壹元 280
34年北洋龍 400
33年北洋龍 520
29年北洋龍 420
26年北洋龍 1600
25年北洋龍 800
24年北洋 1200
23年北洋 1700
帆船三鳥 4500
造幣總廠 750
大清銀幣 600
新版雲南光緒7.2 580
湖北光緒、宣統 400 /450
廣東光緒、宣統 450 /460
雲南光緒、宣統1200/1800
四川光緒、宣統 520 /700
唐軍長 170
四川盧比 170
日本龍洋 350
江南甲辰 400
壬寅 660
辛丑 680
庚子 900
戊戌 1900
己亥 2000
癸卯 2000
乙巳 2200
『陸』 推薦描寫上海民國(1907-1927年左右)的歷史書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史研究譯叢》(這套書我讀過幾本,內容豐富,很好)
《譯叢》精選當今海外一流學者有關近現代上海史研究的成果,由國內專家翻譯而成。已出版的第一輯包括:《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系人物,1843-1890》、《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工業家》、《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共6種。《譯叢》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對諸如戰時恐怖與城市犯罪等歷史場景的細節關注,將對上海史的研究產生很大推動作用。據悉,《譯叢》第二輯將於明年推出。
可見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51940&cid=98657
『柒』 民國歷史書籍有哪些推薦
只說三本:
1、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文筆風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還是學術書籍,好看到爆。正規渠道買不到,某寶有列印版網上也有電子書,強烈推薦。
2、葉曙明《國會現場》,了解那個時代的國會立法,幾屆國會命運蹉跎輪流轉換,聯系當今,不禁心生感嘆。作者文筆也很好。
3、沈博愛《蹉跎坡舊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親如何描寫那個時代的農耕子弟生活,文筆朴實無華,也很好看。
『捌』 民國十七年一斤等於現在的多少兩
民國的一斤等於現在的16兩。
兩,又作両,是東亞傳統的質量單位,中國在漢代之前已經出現,再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實際質量歷代不同,傳到各地後亦各自有所變化。傳統的1斤等於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
『玖』 人教版高中地理,歷史課本共有多少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歷史課本共有19本。其中高中地理必修3本,選修7本;高中歷史必修3本,選修6本。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簡稱為人教版。小學到高中都有這個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數學校所用的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People's Ecation Press,簡稱PEP)成立於1950年,其前身是華北聯合出版社,上海聯合出版社和華北教科書編審委員會,1961年與高教出版社合並,是教育部直屬的主要從事基礎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級各類教材、教育圖書的研究、編寫、出版、發行的專業出版社。
(9)民國十七年歷史課本多少一本擴展閱讀
人教版高中歷史的課程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拾』 初中歷史課本有幾冊
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