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德國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

德國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2-10-08 19:33:01

A. 分析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建立的社會歷史原因

1.經濟上: 經濟危機為納粹運動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激化了各種矛盾,社會各階層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正是利用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以及人們群眾對共和國政府的不滿情緒,納粹黨大肆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以全民族利益代表者的面目,打出復興德意志民族的旗幟,宣揚民族復仇主義,高叫擴大生存空間,並且以能夠恢復國民經濟為宣傳手段,拉攏了全體德國人民 。憑借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納粹勢力影響迅速擴大。
歷史文化上: 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是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根源., 德國統一後,建立了保留濃厚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尤其軍隊在帝國中占據重要地位。一戰後,建立的民主政權,並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根基很薄弱,這使得民眾很容易接受反共和制的宣傳和鼓動。並且一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裁決引起了強烈的民族矛盾,德國人對周邊的法國和英國人極度不滿,很容易受到鼓動,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納粹黨抓住這點,牢牢抓住了國人的心。
政治上:1、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法西斯勢力大力扶持。這是法西斯能夠立足的根基,就是有強大的統治基礎。納粹黨領袖希特勒積極同統治階級和軍隊加強聯系。希特勒一再向資本家保證,決不觸犯私有財產;攻擊社會主義蘇聯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主張建立獨裁統治。壟斷資產階級也迫切需要一個強權人物來穩定統治秩序。從1930年起壟斷資本家的金錢源源不斷的流入納粹黨的金庫。1933年在壟斷資本家的支持下,希特勒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壟斷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擴大了納粹黨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進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2、當時的政府未能建立起統一的反法西斯同盟,任其肆意發展,最終導致影響了斗爭的進程,也就是說忽視了法西斯的發展,掉以輕心。3、希特勒的個人努力,他發揮自己的個人領導到能力,周遊全國,煽動人民相信他那政黨。
後果:1、加速了對其殖民地的擴張,因為當時正值經濟危機,法西斯上台後以此方法來應付危機。尤其是加速了對中國的加緊剝削和資本輸出。
2、加速了德國對外擴張和侵略。法西斯強調的就是軍國主義,完全的軍事化統治,同時也加重了被殖民地區的壓榨。
3、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西斯上台後,軸心國的成立,希特勒等人的野心有了大的發揮平台,東邊與蘇聯、南邊與義大利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加緊對西歐小國的吞並與收攏。北非戰場上,軸心國義大利對埃塞爾比亞的侵略、、、、、這都說明,法西斯的上台無疑就是一個影響世界和平的不穩定因素。
4,是世界人民的災難,把被殖民地區的人民和世界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B. 德國統一前的德意志分裂為1789個封建邦國和自由市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德國史
德意志的長期分裂要追溯到查理曼帝國時代的分裂以及教權和世俗權利的斗爭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法蘭克這個名稱就此留給西法蘭克人專用,以後叫成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大致包括今天的西德、荷蘭、瑞士和奧地利,這些地區當時地理上稱日耳曼,中文將其譯為德意志,故德意志王國就是日耳曼王國。

911 年,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統治告終。 919 年薩克森公爵被選為王,開始了德國的薩克森王朝( 919 ~ 1024 年)。奧托一世( 936 ~ 973 年)時,德意志強盛起來,由於他幫助教皇平定內亂, 962 年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被認為是查理曼的「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從此德國在中世紀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其地域也包括到了義大利北部。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時名義上也是西歐國家所有封建主的最高君主,其他封建主至大也不過是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看起來確實崇高偉大,然而它為帝國及其皇帝帶來的不是榮耀,而是麻煩。麻煩來自同教會和教皇的爭執,來自同義大利和羅馬的爭執,也來自同帝國內外王公諸侯的爭執。

八、九世紀以來,教會逐漸形成了一種「世界帝國與世界宗教」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基督教和羅馬帝國都具有世界性,兩者是重和的。羅馬教皇作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世人的靈魂,羅馬皇帝作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塵世事務,而其主要職責是保衛教會。皇帝對這一理論自然不能接受。於是伴隨著理論之爭的便是一系列政治軍事沖突。

11 世紀的形勢有利於教會而不利於皇帝。德意志封建化的完成增強了離心主義的勢力。教會則因克呂尼運動而得到加強。教皇哥里格利七世提出了皇帝之於教皇猶如月光之於日光的理論,指出皇帝必須依賴於教皇。 70 年代發生的主教授職權之爭是教皇與皇帝之間的第一次尖銳沖突。教皇利用諸侯反皇帝勢力的強大,並憑借自己手中的絕罰權力,迫使亨利四世接受卡諾沙的屈辱。這場斗爭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初,到 1122 年雙方的繼承者締結了沃姆斯宗教協定才告結束。皇帝不但把從來屬於自己的主教授職權丟掉一半,在其他方面損失也甚多。在此期間發生的十字軍東征的領導權,本來應當屬於作為基督教世界捍衛者的皇帝所有,但卻被教皇拔了頭籌。皇帝的臣屬,包括德意志的封建主和義大利的城市,都從教皇身上看到了抵制皇帝的力量。到 13 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位時,教會和教皇的勢力極盛,皇帝只能甘拜下風了。

另一方面,皇帝自認為其承襲羅馬帝國傳統,堅持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舉行加冕禮。他還垂涎義大利城市的富庶,更希望把持羅馬藉以控制教皇。因此羅馬成為許多皇帝登位以後首先要前往的目標,同時也就成為他們喪師鎩羽的陷阱。

從奧托一世起的三個世紀中,幾乎每一位皇帝都親自統兵直趨羅馬。其中,霍亨斯陶芬王朝( 1138 ~ 1254 年)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1152 ~ 1190 年)曾六次攻侵義大利,前後達 30 年。他雖然獲得加冕,但卻是得不償失:皇帝因干預教皇選舉而與後者結下仇恨;軍隊的暴行激起義大利城市的敵視,他們不再依附於皇帝;皇帝長期出征域外,無暇顧及國內,諸侯乘機擴充實力,日益坐大。例如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德國一些封建諸侯就組建了德意志騎士團,向易北河以東和維斯瓦河下游的西斯拉夫人地區擴張, 1158 年在波羅的海沿岸建立了第一個德意志城市呂貝克,以後又相繼侵佔了勃蘭登堡、西里西亞等地,建麥克倫堡、勃蘭登堡侯國( 1244 年建柏林城)。從 13 世紀初到 80 年代,騎士團又侵佔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立沃尼亞和普魯士。這樣,由於歷任皇帝都把帝國政策的重點放在義大利,而把對東方的政策交給東部邊區的伯爵負責,其結果,是皇帝分散了統治德國的力量,最終受制於德國各大諸侯。

到了紅鬍子腓特烈的孫子腓特烈二世( 1212 ~ 1250 年)時期,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就基本確立了。腓特烈二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義大利南部,連德國話都不會說。他對德國大封建諸侯做了許多至關緊要的讓步,把關稅權、開辦集市權、鑄幣權都劃入大封建主的權力之內,使大封建主變成了各邦諸侯,形成合法的獨立國家。

1254 ~ 1273 年,德國歷史上出現了沒有皇帝的大空位時期。此後,德國諸侯在每次選舉皇帝時,總是力圖選舉勢力較小而不損害他們獨立的君主來作皇帝,所以在以後一段時間皇位總是由不同王朝的諸侯前後接替。這些出身「可憐家族」的皇帝上台後都致力於奪地、聯姻,以擴大家業,而每一家族上台都要對大諸侯讓步。當然,皇位又成為在位家族擴張領土的手段,後來逐漸形成三個家族對皇位的爭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四次上台),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二次上台),巴伐利亞的魏特爾斯巴赫家族(一次上台)。這些爭奪一直延續到 14 世紀上半期。

在這一時期,常常同時有兩個皇帝,兩帝爭斗時,教皇也來參與操縱。為排除教皇干預, 1338 年在倫塞召開選侯會,共有七大選侯,包括三個主教選侯,四個世俗選侯。會議決定,選侯選出的德皇,無須取得教皇同意。 1356 年查理四世( 1347 ~ 1378 年)頒布「黃金詔書」,明確規定皇帝由七大選侯選舉產生,大諸侯在各自領地內有獨立的法律、稅收權和軍隊,而選侯則有絕對君主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瓦解過程開始。 15 世紀中期,在普魯士的德國騎士團國家歸入波蘭統治,還有一部分地區歸入丹麥,瑞士則成為帝國之外的獨立國家。 1452 年,腓特烈三世( 1452 ~ 1493 年)皇帝最後一次在羅馬加冕,國號也改稱「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表明帝國疆域日縮,只限於德意志一地了。

所以到 16 世紀的德國宗教改革前夕,德國有七大選侯,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獨立的騎士領地。所以 18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神聖羅馬帝國:既非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

而16世紀以後,法國,瑞典,以及俄國先後逐漸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建立,開始擴大勢力,而德意志處在中央地帶,所以就成為了緩沖地帶.各個大國都不希望德意志統一
所以華倫斯坦試圖統一德國的努力遭到了大國的極力阻止,最終被貴族所害
而七年戰爭中普魯士甚至遭到圍攻

只到拿破崙攪亂歐洲,建立萊因聯邦後,德意志的版圖才被大幅度簡化,剩下39個邦國,而隨後俾斯麥利用克里木戰爭後,奧地利和俄國關系惡化的良機,在確保大國不介入的情況下,先後打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終於在1871年統一德國

回答真累的說-----我的空間里有一篇關於德意志帝國的原創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

本人建了 以史為鏡 這一歷史知道團,希望您以後能多多支持我團,有歷史方面的疑問可以來咨詢(我團雖新建,高人卻不少)
另外,有數學,物理,天文學的問題均可向在下咨詢,謝謝

C. 德國首都柏林為何那麼靠近東部邊境線,是什麼歷史原因造成的

說起德國首都柏林,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了。從地圖上看德國首都柏林,相信心細的朋友們會發現德國的首都柏林非常靠近德國的東部邊境線,將首都設置在邊境線附近會不會非常不合理呢?會不會太偏了呢?那麼為何會是這樣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下是怎麼回事吧。

事實上,因為德國丟了很多地方,兩次全歐大戰爭的失敗,使的德國首都柏林的位置,從原本的中間位置變成了一座邊陲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是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依舊是歐洲(但是對比第一次戰爭,東洋各國和非洲的戰斗更激烈了很多)。

這些地區是傳統德語區,比如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俄語城市加里寧格勒,屬俄羅斯的飛地)就是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籍貫地,德國數學歷史上著名的七橋數學問題就發生在這個城市。所以,一百年前德國首都柏林並不靠近邊境,德國首都在柏林,有歷史傳承的原因,也有德國為振興相對落後的前東德地區的考量。其實世界上首都靠近邊陲的國家還不少,比韓國首都漢城(首爾)也叫天子守國門。

D. 德國當時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4)德國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E. 德國成為戰爭策源地的歷史根源 多寫一點原因

1、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他的發展在別國之後,但是其發展程度和實力已經超過同期的英法等國,但此時資本主義世界已經幾乎把世界瓜分完畢,德國感到不平衡,於是想通過戰爭打亂就秩序,獲取更多利益!這是一戰的主要原因
2、二戰是因為資本主義危及,同時出現了一批狂熱的戰爭鼓吹和民族主義者,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希特勒。而德國對於一戰的失敗和恥辱依然耿耿於懷,於是更加導致了戰爭分子的上台,直接造成了二戰的爆發!
3、主要原因,德國牛逼,能夠發動得起戰爭!

F. 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原因(分8段以上,謝謝)

首先----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說法就有問題
希特勒挑起的是歐洲大戰----他僅僅下達了進攻波蘭的命令而已----英法兩國的不切實際的干涉才引發了歐洲的全面戰爭---而羅斯福為了轉嫁經濟危機來發行戰爭債券----而破壞中立地位---不斷的支援英國,甚至在宣戰前就開始為英國反潛提供幫助---導致德國在1941年不得不對美宣戰

注意---羅斯福的新政根本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般靈丹妙葯----美國1938年的經濟危機鬧得很厲害---只有戰爭是解決方法

而德國在1939年前的一系列外交舉措一直到39年對波蘭宣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統一和恢復德意志人的傳統領地,以及擺脫凡爾賽體系,使得德國重新成為歐洲大國

(您必須了解1939年以前的大多數時間,希特勒的擴張是局限在德意志人口集中的區域,類似於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 ,歷史上這些地區也在長時間屬於德意志人統治的各種國家
希特勒是1933年成為總理的,1934年在興登堡總統去世後成為元首,在這之後,他的權力大增,開始大德意志的計劃

首先,第一步,就是進軍萊茵蘭(1936年)
這一地區一戰後曾被法國佔領,但是公民表決回歸德國(但是不能駐軍,是非軍事區),希特勒正式派遣軍隊進入這一地區,以應對1935年的法蘇條約,轉移外交實線(趁著義大利入侵東非的機會)
第二步,希特勒在1936年積極干涉西班牙的內戰,支持佛朗哥,主要為空軍。這樣德國與義大利的關系開始走近---之前義大利甚至勾結英國試圖打擊德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不幹涉義大利在東非的入侵的原因,這是對義大利對付德國的交換條件)
第三步,德奧合並
希特勒認為所有日耳曼民族應於共同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然而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原因很簡單,不能出現強大的德國)
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1937年2月12日與希特勒會面,許士尼格被迫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誇特等人加入內閣。此時許士尼格只剩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希特勒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第四步
希特勒吞並奧地利之後,下一個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德台地區----這里有大約300萬德意志人,由於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協約國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么一個奇怪的國家----有著德意志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蘭人甚至烏克蘭人的結合體----建立這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就是牽制德國。希特勒在1938年開始支持蘇德台的家鄉前線黨,希望蘇德台自治,並且開始制定入侵計劃。當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之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採取綏靖政策,希望墨索里尼能夠調停---直接產物就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協定,允許德國獲得蘇德台地區
隨後,德軍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讓斯洛伐克人獨立建國,而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第五步
梅梅爾城曾經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最東北部的城市,但是德國一戰戰敗後,該地被法國佔領,成為自治區,1923年後被立陶宛吞並。1939年3月,在德國的要求下,立陶宛歸還了梅梅爾

第六步---但澤問題----戰爭---(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二戰是否由於希特勒而爆發在歷史學術界存在著巨大的爭論(這在大家平時能看到的非學術資料里往往不提及),最有名的AJP Taylor所作的〈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中,他指出,二戰的爆發主要大國的領導人均有責任,而且我們通常了解的所謂希特勒策劃統一全世界的那個「備忘錄」是否存在值得懷疑---至今沒有原件公開,卻在所謂的紐倫堡審判中作為關鍵證據來判別人死刑。。。

二戰主要爆發的原因在於英國與法國對波蘭不切實際的安全保證----以及希特勒的政治壓力---他必須獲得但澤----這一德意志最後的失地。但澤本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但是在一戰後被波蘭獲得,將東普魯士隔離在德國本土之外。希特勒試圖對波蘭施加壓力,進而發動入侵----因為他不認為英法會真的執行他們的不符合實際的保證(因為俄國沒有直接和波蘭簽軍事通行協議)
結果,希特勒的冒進計劃和英法外交家的搖擺政策(先綏靖,然後又不符合實際的強硬),導致了歐洲大戰的爆發

而羅斯福為了挽救美國經濟,在1940年開始大力施行非中立政策---使得德國的潛艇戰無法進行
您可以查查鄧尼茨的回憶錄----希特勒三令五申,不許同美國有沖突,但是美國的各種行為已經幾乎與英國的盟國無異

所以從外交角度上來講,二戰爆發的原因,各國的領導人均具有責任
談不上德國挑起世界大戰----如果說,德國為什麼發動歐洲大戰----原因很簡單,奪回但澤

G.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

H. 德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德國崛起的原因是德國經濟的復甦、崛起和德國人一直在秘密的積蓄力量。

1、德國經濟的復甦和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工農業和經濟損失嚴重,同時德國還要償還巨額的賠款,可以說德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但在戰後德國得到了美國的援助,美國向德國提供了巨額的貸款和各種扶持,讓德國經濟迅速恢復,重回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寶座。

德國經濟的恢復為德國軍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2、德國人一直在秘密的積蓄力量,試圖卷土重來。

由於英法的嚴密監視和嚴格限制,德國人不得不採取各種方式和英法斗爭。

德國也一直在研發各種軍事裝備和技術,為了躲避英法的監視,他們甚至把很多研究和實驗轉移到國外,和蘇聯等一些國家合作,為德國的軍事崛起打下了基礎。



德國的歷史: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

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I. 1518年,德國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偉大的農民戰爭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16世紀初,德國以宗教改革運動的聲勢,掀起了大規模的思想文化的變革要求。德國的人文主義者針對經院哲學進行發難,予以無情的批判。他們用現實主義世界觀去解釋《聖經》,並依實驗科學為依據,抨擊神學的反科學性。這種把基督教思想與古代世界的哲學聯系起來研究的結果是,給各地的宗教改革運動播下了種子。1518年,德國終於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偉大的農民戰爭。在強有力的社會風暴沖擊下,德國的文藝復興從開始形成而達到極盛時期。肖像畫與風景畫開始作為獨立的畫種出現,尤其是版畫藝術達到了當時歐洲的最高水平。

J. 2.德國的分裂與統一有幾次分別是什麼原因

三次。

1、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首先1474年奧地利皇帝把帝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獲得統一。

2、被拿破崙分裂後,在1871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成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國,1938年德國加入了老成員——奧地利,德意志王國所有國家獲得統一。

3、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還有奧地利三個國家,東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10)德國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確實很悲痛也很歡樂,值得慶祝。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

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

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德統一

閱讀全文

與德國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