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成王敗寇」,項羽失敗後,為何後人會敬仰他
因為項羽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斗中展現出來的過人能力,高強武勇,以及他最後“垓下死戰”的氣節和傳奇經歷,都讓後人對項羽追思歌頌,無有時歇。我們都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氣最大的失敗者。
盡管我們一直以來,都有著所謂“成王敗寇”的傳統,但是似乎項羽得到了免俗,他的鼎鼎大名,不僅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無數的文人士子,也無有時歇的歌頌項羽,甚至,他在歷史上收獲的贊譽;
遑論他當時命令“二十八從騎”,手持兵器和漢朝大軍短兵接戰,據《史記》記載,項羽一個人就剁下了數百名漢軍的頭顱,武勇之高,中國歷史無出其右者。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讓他成了青史留名的英雄失敗者。
2. 秦始皇一統天下,俗話說成王敗寇,其餘六國國君分別是什麼下場
他們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貶為庶民,反正結局都不好。成王敗寇這是歷史不變的定律,那些失敗的君主,雖然沒有因戰敗而死,但也沒能活得很好。
韓王安是六國之中第一個亡國的國君,他因為國人叛亂,最終無奈投降了秦軍。事後嬴政將他囚禁,後來因為韓國都城爆發叛亂,他被嬴政處死了。趙王是一個特別昏庸的君主,他不僅棄用廉頗,還殺了自己的得力將領,還亂用沒有真才實乾的將領,整個國家被他搞得不像樣子。最後他被俘虜,嬴政將他流放到了深山裡,最終餓死了。
其實很多君主大可不必死,頂多是做個庶民。但是他們生前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最後被餓死也是讓人唏噓啊!
3. 成王敗寇的典故
三國里的!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人要是幹事情成功了,那他就是個英雄人物,如果不成功的話就是一個廢物。
貶義成分居多。
現在常用來形容勢力看人的社會。
故事
生逢亂世,揭竿而起,生死相拼,誰為王?
宴席雅斗,無賴俗爭,兵戎相見,誰為寇?
一位是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驍勇善戰的名門之後;一位是不事生產,不學無術,好酒貪色的鄉間小吏。
倘若要投注的話,我們必以為前者為王。然而,誰會料到落得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的恰是前者,而終成一代開國之君的卻是後者呢?
項羽與劉邦,這兩個戲劇式的角色,值得我們細細剖析。
我以為,項羽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此外,直爽闊豪的項羽敬愛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為士兵吸瘡療毒。如此,優秀的軍事家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我想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項羽剛愎自用。要知道,戰爭是一種群體力量的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垂死時刻也不忘向部下誇示勇敢的項羽,正因不納范增之言,放虎歸山,最終四面楚歌;正因為剛愎自用,不聯盟韓信,結果腹背受敵,釀成一個英雄的悲劇。此外,項羽沒有超凡的政治頭腦。稱王易,守國難。俗語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殺子嬰焚秦宮,坑降卒毀協議,殺義帝背合約。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嗎? 再看看由井底之蛙成為一國國君的劉邦,他善於用人。他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我不如蕭何;親臨前線,揮兵殺敵,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豪傑,我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們,但我卻能重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所以,我才戰勝項羽得到天下。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嗎?此外,劉邦還採用平民化政策,廣施福利,收攏民心。
因此,從用人與治國方面看,項羽是遠遠遜色於劉邦的。但從用情方面看,項羽是強於劉邦的。單看,項羽與虞姬忠貞不渝,生死與共的愛情,就能感受到項羽是個至情的好男人。再者,從項羽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願獨自偷生,就可看出他是個至義的好漢。而劉邦呢?雖然,他與他的丑妻子相儒與沫,但我想,以他貪色的本性,是不可能只鍾情於一個女人的,所以他不可能與愛人生死與共。由此,我更欣賞項羽的品格。
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的無奈,項羽的失敗,項羽的死,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想像。
4. 歷史上有哪些成王敗寇的例子
黃帝蚩尤之戰,蚩尤部落不敵黃帝部落,最終失去統率各部落的機會,成為公敵。
戰國七雄,逐鹿中原,各國競相爭權奪利,後秦國一統天下,其他國家淪為郡縣,俯首稱臣。
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與一亭之長劉邦,本來是項羽各方面實力更強一些,奈何項羽不及劉邦懂得帝王之道,最終失去機會,成王敗寇。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奪權,其他皇子淪為失敗者,唐太宗李世民成為唐初最偉大的皇帝。
九子奪嫡,各皇子勢力明爭暗鬥,最終雍正成為勝利者,其他許多皇子這下場悲慘。
這就是成王敗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5. 歷史上的成王敗寇,慈禧奪權那要命的3天出現了什麼事情
對於權力的追逐,成王敗寇,自古如是。據資料記載在慈禧奪權的三天里,一共發生了三件大事:
一、小皇帝載淳終於表態了。
鈕祜祿氏、那拉氏、載淳一行在載垣、端華的陪同下,到達了京師。奕帶領各個文武百官出城迎接他們之後便迅速私下進行秘密討論。這次不是正式的會見,但是兩宮太後紛紛發出哭聲,這個哭聲不僅代表她們對於見到親人的激動之情,還代表了她們希望北京的大臣們來幫助她們,一起解決她們的政權危機。但出乎大家的意料,一項不說話的載淳竟然表態說:面對她們這樣的忘恩負義,應當砍掉肅順等頭顱。載淳的話一出,讓大家都非常的震驚,這么小的一個孩子,竟說出這樣的話。但是不管怎麼樣,載淳作為皇帝,是金口玉言。自然肅順等人自己留不得了。
三天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卻改變了很多的人的一生的命運。成王敗寇,不過就在彈指間,優勝劣汰,弱者終究還是被淘汰。
6. 中國人為什麼會形成「成王敗寇」的觀念
那隻是一部分民間無知者 簡單粗暴的理解方式!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不少失敗的英雄也會被高度推崇與贊美!
如
田橫五百士造劉邦的反,最後自殺於海島,反而被劉邦高度贊揚其氣節!
失敗的項羽,被後世以霸王之名相稱,更是成為猛將的代名詞
兵敗被殺的關羽,所在的蜀國也未能統一中國。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關羽還被後世尊為中華武聖,忠義的代名詞!
一直未能克復中原的諸葛亮,即使是沒有《三國演義》宣傳之前的年代,也是被當時廣為贊揚的賢臣典範!
等等如此這般,包括他們的敵人在內,也沒有人會貶低地把他們當做「寇」來看,反而是值得尊重的對手,欽佩其才幹與氣節!
實際上歷史里類似的情況,多不勝數!
7. 求一個說明成王敗寇的例子(歷史)
劉邦從小混混起家坐上皇帝寶座,歷史就把他尊為漢高祖
項羽楚漢之爭失敗,歷史就把他定位成失敗者
王莽建立新朝被東漢滅,歷史上就把他定位為寇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歷史上就把他定位為王
等等等等
所以說歷史都是勝利者編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