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節日介紹皇帝歷史

什麼節日介紹皇帝歷史

發布時間:2022-10-09 14:40:48

① 中秋節的由來,國慶節的由來,故事及傳說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詩詞】

《中秋》 (唐)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卧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948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加拿大:穿各式楓葉服裝大遊行

遊行結束,人們往往聚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盡情歡歌暢飲。如果正好碰上總統選舉或議會選舉,政客們也往往在這個時候抓緊進行競選演說。
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中國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② 清朝時期最重要的三個節日

滿清入關以來,向來注重傳統節日。在清代宮廷當中,有三個節日他們非常重視,到底是哪三個節日呢?
1、元旦春節
在《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中提到,滿清皇室最重要的三個節日之一就是元旦。清代的時候元旦就是指春節,從除夕開始到正月十五都是屬於過年。清朝的元旦意義重大,象徵著一年新的開始,也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元旦在宮廷中有很多繁瑣的儀式,由此可以看出元旦對滿清人的重要意義。除了皇室宮廷,達官貴人也重視這一節日。《紅樓夢》中大觀園內過元宵節,家族內部熱鬧非凡,滿桌的豐盛佳餚,人頭攢動,說明元旦和春節在清代都是舉國同慶的節日。
2、冬至
《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中,也提到了冬至這一天對清代朝廷的重要性。據歷史記載,每年冬至這一天,滿清皇帝都要去天壇祭天,然後親自舉行祭祀。

從物理景觀來看,冬至這一天也有一幅特殊的奇景。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乾清宮外就有一縷陽光從外面照射進來,折射到地面反照到大殿上的匾額上,「正大光明」四個字與下面的五條金龍依次金光閃閃,同樣的奇景還有天壇、以及頤和園十七孔橋下的金光一現。
3、萬壽節
在清朝皇室中,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寓意萬壽無疆。由於清朝皇權高度集中,因此皇上的生日也必須重視,一般提前幾個月便開始籌備。清代的萬壽節與「朝歲」一樣總要,舉國同慶,萬民同賀,也更加凸顯了統治者權威地位。

萬壽節除了吃壽面,還有很多習俗和禮儀,鑼鼓震天是常態。清代歷屆皇帝中,將萬壽節發揚光大的是乾隆,每年萬壽節之時,宮廷必然擺滿桌宴,大小朝臣群坐一起,共同為皇上慶賀。

③ 過節是人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有哪些節日是歷代帝王們自己設立的呢

中國古代有許多民俗節日發展至今,如我們常見的端午節,元宵節,春節等等,人們在節日時遵從習俗,改變吃食,讓那一天變得有儀式感,節日也是豐富人們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好方式,我們在春節張燈結綵,燃放煙花爆竹,喜氣洋洋,中國也有許多節日是歷代的帝王設立的。

時至今日,節日變成了合家團聚的日子,對於童年的我們來說,節日意味著壓歲錢,意味著可以添新的衣服,可以吃很多糖也不被大人數落,越長大,節日的氣氛在心中就越淡泊,終究不會有小時候的新鮮感,但是每到年節便可以見到許久未見到的親人,所以節日還是寄託感情和回憶的好方式之一呀。

④ 古時候皇帝過生日稱什麼古時候皇帝上任又稱什麼

古時候皇帝過生日稱為萬壽節,皇帝上任稱為登基。

萬壽節:

萬壽節指的是古代時候皇帝誕辰的日子,之所以叫做萬壽節是因為取自萬壽無疆的意思,是古代清朝皇宮中一個重要的活動典禮。

在萬壽節當天,皇帝要親自前往御殿接受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送來的禮物和祝福,並且在萬壽節期間全國上下都不能屠宰牲畜,也不能對犯人實行刑罰,文武百官還要身著自身級別相對應的蟒袍補服。

(4)什麼節日介紹皇帝歷史擴展閱讀:

萬壽節當日,皇帝御殿接受按制穿蟒袍服的主公百官的朝赫及敬獻的禮物。王公百官進貢的壽禮也非常講究,基本可用精、珍、奇三字來概括。

壽禮中多為如意、盆景、鍾表、插屏、漆器、織綉等精美的工藝品,內容以福、壽、吉祥為主題。祝壽禮品既從紋飾上又從造型上突出祈福祝壽的寓意。

皇帝萬壽慶典不僅禮儀隆重,而且所花的錢財肯定是非常之多的。作為宮廷燒制瓷器的景德鎮御窯廠,每年都要萬壽節燒制大量瓷器,這其中包括祭祀用瓷、筵宴用瓷,賞賜用瓷。

由於萬壽節為皇帝祝壽的重要典禮活動,所以貢物主要以寓意福壽題材的器物為主,壽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漢字含義,由於人們對長壽的祈求,而成為了一種吉祥符端。

陶瓷紋飾上的壽字字形態變化,其中有單字表意,圖案字形長的叫長壽,字形圓的叫圓壽或團壽,也有多字表現圖案,如常用的萬壽圖、百壽圖。

除在器物上直接書寫壽字外,一些象徵福壽題材的主題,如蝙蝠、蝴蝶、松樹、仙鶴、桃、以及三陽開泰、八仙人物圖等,也是萬壽節器物裝飾上的常用紋飾。

⑤ 萬壽節是什麼節日

九、皇帝壽辰——萬壽節

皇帝的生日是宮中盛大的節日,與元旦、冬至並重。帝誕日的名稱只是
在明清時才叫萬壽節,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名稱,如唐代曾有:千秋節、天
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嘉會節之名;後晉名啟聖節;後漢名嘉慶節;
後周名天清節;宋代名長春節、乾明節、壽寧節、承天節、乾元節、壽聖節、
同天節、興龍節、天寧節、乾龍節;遼代名千齡節;金代名天壽節;元代名
聖節。幾乎每個皇帝的壽節名稱都不同。

唐代以前,宮中並無大慶皇帝生日的典禮。確切地說,皇帝祝壽是從唐
玄宗開始的。

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的某天,唐太宗對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說:「今
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感傷。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以
劬勞之日,更為燕樂乎?」

然而八十餘年後,唐玄宗卻志得意滿地接受了宰相源乾曜和張說的奏
請,以他的生日為令節。張說等在給玄宗的表上說:「少昊著流虹之感,商
湯本玄鳥之命。陛下二氣合神,九龍浴聖。月惟中秋,日在端午。常星不見
之夜,祥光照室之朝,請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之天下,咸令宴樂。群
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七庶以結絲承
露囊相遺問,村社作壽酒宴樂,名為賽白帝、報田神。上明元天,光啟大聖;
下彰皇化,垂裕無窮。」玄宗愉快地提筆作詔,回答張說等人的請求:「當
朕生辰,卿等請為令節,上獻嘉名,自我作古,是為美事。依卿來請,宣付
所司。」

這一年是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四十四歲。八月五日千秋節那天,李隆基
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大陳歌樂,傾城縱觀。天下諸州皆令宴樂休假三日,編
入律令。

次年千秋節,李隆基再登花萼樓,百官獻賀。在歡慶之宴上,玄宗喜賜
四品以上官金鏡珠囊、縑彩,五品以下官束帛,並喜題八韻詩以示群臣:

蘭殿千秋節,稱名萬歲觴。

風傳率土慶,日表繼天祥。

玉宇開花萼,宮懸度會昌。

衣冠白鷺下,纖暮翠雲長。

獻遺成新俗,朝儀入舊章。

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

處處詞田祖,年年宴杖鄉。

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

為慶千秋節,唐玄宗創作了大麴《千秋樂》、《千秋子》。北宋帝誕日,
群臣於紫宸殿上壽,面對皇帝行三十三拜禮,而正旦朝賀十九拜,冬至朝賀
十二拜,均低於皇帝壽節之拜。宰相代表群臣上殿,捧觴祝皇帝萬壽。皇帝
賜百官茶湯。

北宋皇帝的聖壽宴場面很大,教坊藝人歌舞不絕。開始,樂人先效百鳥
鳴,內外肅然,只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宰相與親王及外國使節坐於殿
上,群僚和外使隨員坐於殿外兩廊。每位的面前都擺放著各色食品,有環餅、
油餅、棗塔、果子等。遼國使節的食物最豐盛,特加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
為皇帝斟酒者,每每舉其袖,唱引道:「綏御酒——」
-第 51 頁 教坊樂人在山樓下彩棚中早已陳設好器樂,有拍板、琵琶、箜篌、高架
大鼓、羯鼓、鐵石方響、簫、笙、塤、箎、觱篥、龍笛等,兩邊對列杖鼓二
百面。

第一盞御酒舉起,樂人一名歌板色,笙、簫、笛先奏,後眾樂齊響。宰
臣舉酒,百官傾杯,藝人在台上舞蹈,對舞、獨舞。第二盞如前。到第三盞
御酒時,左右軍百戲入場。所謂左右軍,實際上是指京師坊市左廂、右廂,
演員都是民間藝人。百戲項目有: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
筋斗、擎戴等。凡御宴至第三盞,方下酒肉、醎鼓、爆肉、雙下駝峰角子。

第四盞時,雜劇上場。第五盞,樂人彈琵琶、方響,跳三台舞之後,戲
謔色彩的參軍色入場,小兒舞隊二百餘人入場,舞步齊進,叩於殿階。參軍
色與小兒班首問答,小兒班首誦台詞(口號),音樂聲起,小兒舞隊載歌載
舞。接著雜劇入場。這一盞,下酒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
羹、蓮花肉餅。

第六盞御酒,先是笙奏慢曲、三台舞,而後左右軍比賽擊球。殿前立三
丈高的球門,哨笛杖鼓為兩支球隊助威。這一盞下酒菜是假鱉魚、蜜浮酥捺
花。

第七盞,女童舞隊四百餘人上場。女童們都是從坊市中挑選的妙齡容艷
過人者,上場時裝束得宛若仙女,執花而舞,且舞且唱。然後雜戲入場,參
軍色在歌舞與雜戲之間穿插作詼諧之語。這一盞下酒排炊羊、胡餅、炙金腸。

第八盞,唱踏歌,奏慢曲子、跳三台舞。下酒菜是假沙魚,食饅頭和肚
羹。第九盞,左右軍表演相撲,下酒水飯,簇釘下飯。皇帝起駕。

其實皇帝生日宴不是每次都這樣繁瑣,有時很簡單,原因只是皇帝不耐
久座。

元代皇帝生日前一天,文武官員親自到寺觀建道場,以祝延聖壽萬安。
壽節之日,朝臣詣闕稱賀,地方官率僚屬、儒生、耆老、僧道人等,結綵香
案,呈舞百獻,夾道祗迎,就寺觀敘班舞蹈三呼畢,公宴而退。

明宮中每逢萬壽節,地位低下的宦官宮女都可以不衣青紫,穿上自己喜
愛的衣服。天啟時,宮女們競相創制新式方勝葫蘆,戴在身上,字形圖案有:
寶歷萬年、洪福齊天、四海豐登等。寶歷萬年是由八寶荔枝、卐字點魚湊成
的;洪福齊天的構圖是兩面赤色蝙蝠各一,中填齊天二字;四海豐登是由兩
蜂附燈而飛、四隅各填海字湊成的。

清代皇帝壽典之繁盛,超過任何朝代,在帝王中以康熙六十壽典與乾隆
八十壽典最具盛況,乾隆過於康熙。康熙的萬壽盛典圖長達二十餘丈,乾隆
的萬壽長圖有一百數十頁。而清代最為鋪張、隆重的慶典儀式卻是慈禧太後
的七十大壽。

當然最先創此勝績的是康熙皇帝。其六旬壽慶期間,自京西的暢春園到
西直門,經新街口、西安門通中南海,與紫禁城的慶儀連接,一路彩坊接連
不斷,連綴著彩牆、彩廊、演劇采台、歌台、燈坊、燈樓、燈廊、龍棚、燈
棚無數,路徑的寺觀,大設慶祝經壇。直隸以及各省進京的臣民代表也搭設
彩坊為各自的慶祝界,沿路的京城各部、寺、監官衙同樣建經棚、設彩坊。
幾里一個御座,御座周圍便是一個熱絡、設施繁麗的景點。一路上,用綵綢
結成的「萬壽無疆」、「天子萬年」等大字赫然出現在彩牆上;候補官員獻
給皇帝的萬壽圖屏,金色的壽字共萬種字體;蒙古、漢軍都統以下武官建百
老獻壽台,台呈九級,扮成百名老人的演員各執金壽字,層累而上。一路演
-第 52 頁劇彩台上的歌舞、戲劇節目、陳設難以盡數,其內容多為神仙祝壽故事。至
於小如蟠桃、長生花、一統萬年青,無不刻意求其吉祥之義。當是之時,京
城內外,金碧相輝,錦綺相錯,華燈寶燭,霏霧氤氳,彌漫周匝;紫禁城及
御苑,綉幙相連,笙歌互起,金石千聲,雲霞萬色,當世人都莫能描畫盡致。
此間無人不著禮服,各種事務暫歇,歡騰、慶賀達七天。

清代帝壽十年一大慶,每年一小慶,里程碑式的六十、八十大壽,則刻
意隆慶。

⑥ 紫禁城裡三個重大節日是什麼

對於紫禁城來說,每年都有三個最重大的典禮。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實際上在古代,農歷新年和元旦是一天。這是新
年開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國使節在這一天向皇帝進獻賀辭,其禮儀程序與
登極大典相似,氣氛卻喜慶輕鬆了許多。

皇帝的生日,也就是萬壽節,這是個全國性的節日,皇帝與民同樂。這一天
,京城的匠人們用彩畫,布匹等將主要街道包裝得絢麗多姿,到處歌舞昇平。
各地文武百官,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北半球太陽角度最低,因而是陽
光照射進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陽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額上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
冬至,皇帝會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⑦ 萬壽節是什麼節日求大神幫助

萬壽節是指皇帝的誕辰日。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是個全國性的節日。為皇帝祝壽,是清宮中重要的典禮活動。萬壽節當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及貢獻的禮物。萬壽節期間禁止屠宰,前後數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還要按制穿蟒袍補服。這一天,京城的匠人們用彩畫,布匹等將主要街道包裝得絢麗多姿,到處歌舞昇平。各地文武百官,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 皇帝的生日是宮中盛大的節日,與元旦、冬至並重。帝誕日的名稱只是在明清時才叫萬壽節,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名稱,如唐代曾有:千秋節、天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嘉會節之名;後晉名啟聖節;後漢名嘉慶節;後周名天清節;宋代名長春節、乾明節、壽寧節、承天節、乾元節、壽聖節、同天節、興龍節、天寧節、乾龍節;遼代名千齡節;金代名天壽節;元代名聖節。幾乎每個皇帝的壽節名稱都不同。

⑧ 清朝皇帝生日叫萬壽節。那麼秦朝皇帝生日是叫什麼節日,求高手解答

照秦漢古書記載是千古節

⑨ 古時候帝王也會過生日嗎他們上任時又稱什麼

古代皇帝過生日叫法很多,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名稱,如唐代曾有:千秋節、天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嘉會節之名;後晉名啟聖節;後漢名嘉慶節;後周名天清節;宋代名長春節、乾明節、壽寧節、承天節、乾元節、壽聖節、同天節、興龍節、天寧節、乾龍節;遼代名千齡節;金代名天壽節;元代名聖節。幾乎每個皇帝的壽節名稱都不同。皇帝誕日的名稱只是在明清時才叫萬壽節。
古代皇帝上任稱登基,登基又稱即位,即皇帝即位。 新皇帝繼位,紀年改元,以示萬象一新。 有些皇帝登基並不改元,如後周世宗、恭帝都未改元,而是沿用太祖的「顯德」年號,由此可看出國家的興衰變化。

閱讀全文

與什麼節日介紹皇帝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