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寒武紀和泥盆紀哪個歷史更遙遠

寒武紀和泥盆紀哪個歷史更遙遠

發布時間:2022-10-10 01:26:56

Ⅰ 侏羅紀、白堊紀等紀元的排序

從古依次是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
寒武紀是地質年代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但澄江動物群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侏羅紀( 距今約2.05億年~距今1.44億年,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屬於中生代中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侏羅系,位於三疊系之上、白堊系之下。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准備移向亞洲
白堊紀(Cretaceous)是一個地質時代,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Ⅱ 三疊紀,泥盆紀,奧陶紀,志留紀,寒武紀,石炭紀,太古代,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怎麼排

按照從距離現在由遠到近的順序應該這么排:太古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

地質年代表

Ⅲ 寒武紀 侏羅紀 白堊紀........還有很多記的排序(從遠到近的排序是)

從新到舊依次是:

第四紀
第三紀
白堊紀
侏羅紀
三疊紀
二疊紀
石炭紀
泥盆紀
志留紀
奧陶紀
寒武紀
震旦紀

這是我從課本上搬來的,請放心使用,希望可以幫到你。

Ⅳ 什麼是寒武紀、志留紀、泥盆紀、白堊紀。。。。。。

地球紀元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朝代,每一朝代有不同君王統治。從漢朝開始,君王又各有年號,一個年號沿用一兩年到幾十年不等。對地質年代的劃分,大體上也是這樣從粗到細(當然有的皇帝特別喜歡改元,甚至一年改兩次,比如公元696年是武則天治下的「萬歲登封」元年和「萬歲通天」元年。這種極端情況就不要追究了,本來就只是粗略的類比嘛)。我們很難將人類史上的某個事件精確定位到某天的幾點幾分,出於類似的道理,對地質年代也不用指望能精確到年——對大多數時期的界定,能夠做到誤差在幾萬年之內,就很不容易。

地質年代最大的單位稱為「宙」,往下依次分為代、紀、世。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則稱為宇、界、系、統。比如一種在中國遼西發現的長翅膀的恐龍,生活在「顯生宙-中生代-白堊紀-早白堊世」,它所在地層屬於「顯生宇-中生界-白堊系-下白堊統」——描述時間的時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間(地層順序)的時候,就用「下、中、上」。時間再往下還可細分到期、時,對應地層稱為階、時帶,這些就相當專業了,非專業讀者很少會接觸到。

寒武紀,點擊圖片放大

顯生宙的名字指「看得見生物的年代」,它開始於5.42億年前的寒武紀,直到現在。為了解釋顯生宙與此前年代的區分,必須先重點介紹一下寒武紀(Cambrian Peroid)。它於1835年由英國地質學家塞奇韋克命名,源自發現這一時期地層的威爾士北部寒武(Cambria)地區,後者的名字可追溯到古威爾士語里的Cymry,意為「反抗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同胞」。在被確立為正式的地質年代之前,寒武紀就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當時人們發現多細胞動物化石的最早時期。後來逐漸發現了寒武紀以前的多細胞動物,例如於6億多年前的埃迪卡拉紀生活在今澳大利亞南部的動物群。寒武紀因此也被重新理解為兩側對稱動物首次出現的年代,這類原始動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扁蟲(蟲子沒有骨頭也沒有硬殼,當然不會留下化石,可是它們的洞穴會變成化石)。此外,寒武紀還產生了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寒武紀大爆發」,在很短(地質意義上的很短,其實也有數百萬年之久)時間內,生物種類突然豐富起來,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著,生物進化除了緩慢漸變,還可能以跳躍的方式進行。

寒武紀大爆發,點擊圖片放大

在有了寒武紀這個名稱後,更深、更早的那些地層,就被自然地稱為「前寒武紀」地層。它並不是一個紀,而是指寒武紀以前的所有時代。在20世紀,人們習慣用「隱生宙」(生命隱藏的年代)來稱呼這個時期,但現在已很少用,而仍將從地球誕生到寒武紀開始前(也就是顯生宙開始前)的漫長歲月稱為前寒武紀。除了它的末期——埃迪卡拉紀,前寒武紀的大多數年代裡可研究的東西太少,也談不上什麼代表性的地層,所以雖然也分為太古宙和元古宙兩個宙,但兩者的界限——距今25億年——純屬人為劃定,下分的代和紀如成鐵紀、造山紀、覆冰紀之類也是理想化的設定,並非根據實在的地質記錄而定義。太古宙的開始年代也沒有劃定。有人建議把太古宙之前地球上沒有生命、如冥府般不可測的時期稱為冥古宙,但國際地層委員會(ICS)發布的2004年版地質年代表裡並沒有正式採納這個詞。

另外,原先在元古宙末期、寒武紀開始之前,還定義過一個「震旦紀」,它開始於約8億年前,是生命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名字源自古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日出之地」。但目前在國際上也不採用了,新的地質年代表中,震旦紀原來指代的時期基本上由覆冰紀和埃迪卡拉紀代替。

二疊紀想像圖,點擊圖片放大

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下又細分為多個紀。最常與那些稀奇古怪的滅絕生物聯系起來的,就是這些紀的名字。而從這些名字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國是早年地質學的中心,特別是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的名字都來自寒武區古代威爾士民族的名字,泥盆紀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就是「德文紀」,代表地層發現於英國德文郡。石炭紀源自英國的一套煤炭地層。二疊紀的直譯是「彼爾姆紀」,地層發現於俄羅斯烏拉爾山的彼爾姆城,二疊紀是中國按地層特點所作的意譯。在古生代,蕨類植物、魚、兩棲動物繁盛起來。隨後是巨大爬行動物華麗登場的恐龍時代——中生代,它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得名於德國西南部的三套地層,侏羅紀得名於瑞士和德國交界處的侏羅山,白堊紀則得名於英吉利海峽上由白堊土形成的白色斷壁。

在距今6550萬年前,恐龍滅亡了,原先在它們的陰影下苟且偷生的哺乳動物在新生代興盛起來,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新生代原本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在新的年代表中變成了古近紀和新近紀。下分7個世,從最早的古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和全新世,總之是一個比一個「新」就對了。

Ⅳ 地球經歷了幾個時期距今各多少年

1、前寒武紀
2、寒武紀
3、奧陶紀
4、志留紀
5、泥盆紀
6、石炭紀早期
7、石炭紀晚期
8、二疊紀
9、三疊紀
10、侏羅紀
11、侏羅紀晚期
12、白堊紀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始新世
15、中新世
16、冰川時代晚期
17、現代世界
18、未來世界
19、1.5億年後
20、2.5億年後

1、前寒武紀: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2、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3、奧陶紀: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4、志留紀: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5、泥盆紀 :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6、石炭紀早期: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7、石炭紀晚期 :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8、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9、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11、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12、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15、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17、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拓展資料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Ⅵ 在恐龍的年代之前 還有沒有更久遠的年代了

有啊~恐龍是中生代的爬行類動物,比恐龍早的年代有很多。
單從有生命的時候開始說的話分為以下:
前寒武代,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新生紀,冰河紀。
恐龍僅僅是三疊紀中晚期出現的,前邊比他早的多了去了....

Ⅶ 寒武紀和軒轅時期哪個早

寒武紀更早。
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前一個紀是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紀,後一個紀是奧陶紀。
在傳統理論上它可區分為三個時期:早寒武紀(5.41-5.13億年前)、中寒武紀(5.13-5.00億年前)、以及晚寒武紀(5.00-4.90億年前)。2005年之後,國際地層委員會將下寒武統拆分,使得寒武系(即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由原來的三分變為四分,起始年代也有進一步修正。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黃帝的出生地古代文獻記載有河南新鄭、山東壽丘、甘肅天水三地;近代學術界推測黃帝的發源地有陝西黃陵說、遼河說等。

Ⅷ 人類已知的最遙遠的時期是侏羅紀嗎地球上的第一個統治者是恐龍嗎

當然不是。

地質年代劃分上,首先劃分為「代」,然後才到「紀」。

「代」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其次所謂「統治者」不是真的說恐龍能指揮萬物,而是世界以這種生物為主。

1、太古代和元古代合稱隱生宙,因為出現的生物都是看不見的,如細菌、單細胞藻類、多細胞藻類等等。

元古代末期,開始出現蕨類,所以元古代末期又被劃分為震旦紀。

2、古生代是地球生物第一次大量繁盛的時代。

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寒武紀時地球大量出現了三葉蟲。三葉蟲成為第一種肉眼可見的「統治者」。分布非常廣。

奧陶紀時,三葉蟲衰落並滅絕。筆石成為新的「統治者」。

志留紀時仍然是筆石的世界。

泥盆紀時,魚類登上生物舞台並成為主要生物。筆石滅絕。昆蟲開始出現。

石炭紀時,兩棲類開始出現,生物第一次登上陸地。兩棲類成為主要生物。

二疊紀時,仍然是兩棲類動物的世界。

3、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三疊紀時,兩棲類的一支進化成了爬行類,進而出現原始的恐龍,例如祿豐龍(雷龍一類巨型恐龍的祖先)、艾雷拉龍(肉食恐龍祖先)。

侏羅紀時,恐龍身體越來越大,出現了雷龍一類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

白堊紀時,大型植食恐龍滅絕,肉食恐龍越來越大,出現霸王龍。

古生代末期,爬行動物幾乎完全滅絕。只剩烏龜、鱉、蜥蜴、鱷魚、蛇五種爬行類動物倖存到今天。

4、新生代則是哺乳動物的世界。

第三紀初期,鳥類曾一度占據上風,出現了恐鳥、不翼鳥等大型鳥類。但其產卵的短板導致不會飛的鳥類的幼崽、卵大量被小型哺乳動物食用。所以最終哺乳動物成為最終的霸主。

第四紀以出現人類為標志。以人類的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

Ⅸ 從古至今世界所經歷的時代(如冰河時代等)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

太古代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強烈的宇宙射線、雷電轟擊下首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後發展為復雜有機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體,進而由凝聚體進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藍綠藻形成疊層石,這表明這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游離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經過了天文期以後,地球便正式成為太陽系的成員。大約又經過22億年,地球發展便進入到地質時期——太古代。這段從46億年~38億年的地質時期有哪些特點?

(1)薄而活動的原始地殼:根據資料分析,原始地殼的部分可能更接近於上地幔。硅鋁質和硅鎂質尚未進行較完全的分異,因此太古代時期的地殼是很薄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堅固復雜。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反映較為強烈,地殼深處的融熔岩漿,不時從地殼深處,沿斷裂湧出,形成岩漿岩和火山噴發。當時到處可見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現在從太古代地層中,普遍可見火山岩系。

(2)深淺多變的廣闊海洋中散布少數孤島:當時地球的表面,還是海洋佔有絕對優勢,陸地面積相對較少,海洋中散布著孤零的海島,地殼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海洋也因強烈的升降運動,而變得深淺多變。陸地上也有多次岩漿噴發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區固結硬化,使地殼慢慢向穩定方向發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穩定基底地塊——「陸核」。陸核出現,標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殼。

(3)富有CO2,缺少氧氣的水體和大氣圈:太古代地球表面,雖然已經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的地殼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由於大量火山噴發,放出大量的CO2,同時又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氣。大氣中的CO2隨著降水,又進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濃度增大。岩漿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同時,帶來大量的鐵質,有可能被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後帶入海洋。含HCO3-高濃度海水同時具有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運能力,因此可將低價鐵源源不斷地搬運至深海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古代鐵礦石佔世界總儲量60%,礦石質量好,並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礦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層:太古代的地層,都是一些經過變質的岩石,例如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深變質的岩石。我國太古代地層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出產鞍山式鐵礦的鞍山、呂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層。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太古代」一詞1872年由美國地質學家達納(J.D.Dana)所創用。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代表符號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等組成,富含金、銀、鐵等礦產,構成各大陸地殼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非洲、南美的東北部、加拿大、芬蘭、斯堪的那維亞等地;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層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學家連續報道了在澳大利亞西部諾恩·波爾(NorthPole)地區35億年前的瓦拉烏納群(Warrawoonagroup)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絲狀微化石。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比較可信的最早化石記錄。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在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相繼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魚類在泥盆紀達於全盛。石炭紀和二疊紀昆蟲和兩棲類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至志留紀末期,原始植物開始登上陸地。泥盆紀以裸蕨植物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時,蕨類植物特別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質年代名稱。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個代,距今約5.7億年至2.3億年前,占顯生宙時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早古生代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發展時代,如寒武紀的節肢動物三葉蟲、奧陶紀的筆石和頭足類、泥盆紀的珊瑚類和腕足類等。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顎魚也在奧陶紀出現。植物以水生菌藻類為主,志留紀末期出現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動物開始在陸地生活。魚類在泥盆紀大量繁衍,並向原始兩棲類演化。石炭紀和二疊紀時,兩棲類和爬行類已佔主要地位。植物也進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類大發展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因有蕨類森林而成為地質歷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自然環境的發展。早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在歐洲稱加里東運動,在美洲稱太康運動,在中國又稱廣西運動。此時古北美、古歐洲、古亞洲、岡瓦納古陸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殼運動在歐洲稱海西(華力西)運動,在北美稱阿勒蓋尼運動,在中國又稱天山運動。經過古生代地殼運動,世界許多巨大的褶皺山系出現,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和北方的勞亞古陸聯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陸(聯合古陸)。晚古生代在岡瓦納古陸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作用,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該冰川作用期即地質歷史上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層總稱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寒武紀是地質歷史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但澄江動物群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古生代第三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紀可分早、中、晚三個世。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泥盆紀,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個紀,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約2.5億年~距今約6500萬年)

顯生宙第二個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布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獨立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漂移加速,在具有俯沖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俯沖、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宏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差異。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Cenozoic Era

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代,顯生宙的第三個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1760年,義大利博物學家G.阿爾杜伊諾在研究義大利北部地質時,把組成山系的地層分為3個系:第一系為結晶岩,第二系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系為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法國學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第三系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稱已廢棄不用,第一系大致相當前寒武系,第二系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層。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紀可再劃分為幾個世(見表)。

新生代開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於亞洲或非洲。
參考資料:網路

閱讀全文

與寒武紀和泥盆紀哪個歷史更遙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