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壺關叫什麼

歷史壺關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0 01:44:57

❶ 什麼是壺關三老,他們有什麼著名的事跡或典故

壺關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這里生活。西漢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開始置縣,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古治北有百穀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雖地域偏僻,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卻人才輩出,代不絕書,西漢三老令狐茂、唐朝名相苗晉卿、唐大歷十才子之一苗發均出生在這塊土地上,老一輩革命家看法德、何長工等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以後,涌現出了領導常行窯洞保衛戰的民兵殺敵英雄徐順孩、張小保,志願軍二級戰斗英雄牛保才等英雄模範人物。改革開放以來,又涌現出了造林綠化的全國勞模王五全,帶領群眾致富的全國勞模陳忠孝等先進典型。

壺關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系東南端,東經 113°10′-113°40′,北緯35°50′-36°12′之間。縣境東與河南省林州,輝縣二市相接,西與長治市郊區、長治縣為鄰,北與平順縣相連,南與晉城市陵川縣毗鄰。全縣東西長46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013平方公里,版圖平面輪廓呈曲尺形。

❷ 長治街道古名的由來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

1、宏門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南面建有宏偉的廟門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玄鑒樓、戲樓、獻殿、正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

2、甜水巷

古時,上黨古城內水鹼性大,多數水井苦澀難飲。相傳有一年,一位老者來到古城內,在該巷的一個飯鋪飲酒吃飯,酒足飯飽後卻無錢付賬,飯鋪老闆是個好心人,不僅不向他要錢,還送給他些銅錢作路費。

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邊的一口水井嘔吐。但井裡的水從此變得甘甜無比,人們都說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後該巷得名甜水巷。

3、東獅子街、西獅子街

東獅子街位於延安南路東側,西起長興南路,東至延安南路,全長約560米,以鐵匙巷(現為長興南路)為界,分東獅子巷和西獅子巷。過去沿街住戶門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獅,故名。

西獅子街位於延安路西側。西起爐坊巷,東達延安路,全長約560米,寬10米。以鐵匙巷為界,西獅子街過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獅,故名。

4、廟道巷

位於長興中路東側。西起長興中路,東達延安中路,東西走向,巷長約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前東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於上黨古城西大街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東州門街,全長約460米。以上黨門為界,分為府上街和府坡街,為古時進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於新市西街西端,為東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東至新市西街,長約240米。原名「張皮巷」,明清時期,為皮貨生產銷售聚集地。1932年國民黨長治縣黨部設於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輝坡巷

位於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東側,舊為煤市,堆積煤炭,地勢南高北低,形成坡狀,俗稱「煤灰坡」,命名雅化為梅輝坡巷,分為上梅輝坡和下梅輝坡。

8、石頭街

位於英雄南路東側,西起英雄南路,東至花園街,長約270米,是明朝時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園之路,因路面用石頭輔成,故名。

9、花園街

位於延安路西側。東起延安路,西至鐵匙巷(現為長興路),長約360米。這里是明清時期沈王府花園,民國時期為孟家范圍,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時稱衛前街。衛為明代軍事編制,於要地設衛。明永樂年間設潞州衛,按所處方位分衛前、衛後、衛東、衛西4個街巷。

1946年,為了慶祝和紀念太行區第二次群英會的勝利召開,長治人民在衛前街築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英雄門,門楣上嵌有雄鷹,並將長治當時最繁華的衛前街更名為英雄街,同時命名的還有英雄廣場和英雄台。

❸ 壺關縣盤馬池村歷史

歷史沿革:前17-11世紀,壺關為商王朝屬下的諸侯黎國,後被周滅。春秋時壺關屬晉,曾為上黨郡治,先屬韓,後屬趙。秦統一中國後,壺關屬上黨郡壺關縣,為壺關置縣之始。漢武帝時,壺關屬並州上黨郡。此治歷魏晉南北朝,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壺關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析縣境西半部置上黨縣,東部仍為壺關縣。隋大業初年復置郡,大業三年(607年)又將壺關並入上黨縣,唐朝復置壺關縣,初屬潞州上黨郡,後屬河東道。北宋時改道為路,壺關屬河東路隆德府上黨郡。金時屬河東南路。元朝建立後,壺關屬中書省平陽路。明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管轄。清屬山西省潞安府。1912年後廢府設道,壺關屬冀寧道。1927年廢道,屬山西省。1949年5月屬太行行政區長治專區。1949年後,屬晉東南專區,後改為晉東南行署。1985年5月,行署撤銷後改屬長治市領轄。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西街。

❹ 長治有多少個縣

上黨名邑長治:長治市位於山西省的東南部,向為晉東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市行政管轄城區、郊區兩區和長治縣、潞城縣兩縣。全市人口約八十七萬餘人,面積一千四百四十七平方公里。市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為六百四十米至九百七十米,市中心區最高點老頂山達海拔一千三百六十八米。這里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八點九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為六百二十毫米。長治市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太焦、邯長兩鐵路線交會於此,並有民航班機與外地聯系。
長治市歷史悠久,古有壺關、潞州、隆德府、潞安府之稱。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即有人類活動;商周時,為黎國;春秋時為赤狄人的潞子國;戰國初為韓國別都,後屬趙;秦時置上黨郡,後周時又設置潞州。隋開皇年間,在現在地址築城,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宋崇寧間稱隆德府,明嘉靖八年,升潞州為潞安府,附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之名由此而始。一九四五年十月建市,一九五三年改為省轄市。
長治市的戰略位置至為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向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語。建安十一年( 206),曹操不顧羊腸坂道之艱難,親自帶兵來這里征服袁紹的外甥高幹。他的著名詩歌《苦寒行》,就是紀述這次行軍的情景的。戰國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就是在長治的附近進行的。在現代戰爭史上,也同樣顯示了長治市戰略位置的重要。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為領導抗日,開辟革命根據地,先後在市境內的故縣、北村、南村等地駐扎。揭開解放戰爭序幕的上黨戰役,也發生在這里。
長治市地上地下文物豐富,名勝古跡甚多。市郊區壁頭村和潞城縣合室村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治縣西南的師庄羊頭山石窟,創建於北魏孝文南太和年間,為石窟藝術的傑作。出土文物以市內北城牆根分水嶺春秋戰國古墓葬的文物為著名,除戰國車馬外,還有象錯金豆、銅皿、銅犀立人擎盤、銅鏡、銅編鍾等不少上乘精品。
市境內的古建築星羅棋布,主要有上黨門、梁家莊的觀音堂、長治縣的玉皇觀、潞城縣的原起寺等。
長治市物產資源豐富 ,市區以及周圍地區地平水淺 ,是山西省有名的一個「 米糧川」。礦產資源黑(煤)、青(石炭岩)、黃(硫磺礦)、白(石膏)都有。煤的儲量大,質量優,品種齊全,開采條件好。石炭石分布廣,現已探明的儲量佔全省的百分之十七。長治縣劉家山的硫磷礦和潞城縣的石膏儲量也相當可觀。除此之外,水資源充足,地表水有漳澤、陶清河等水庫,地下水潞城縣辛安(西流)泉平均流量為每秒九點五立方米,這些都為建設城市、發展工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長治市的土特名產以黨參、潞麻、潞酒、大風丸、草帽辮、鐵貨為最著名。上黨是黨參的故鄉。這里所產黨參名聞四方,封建社會里一直是送往皇宮的貢品。潞麻色澤潔白,皮薄性韌,纖維修長,柔軟光滑,為麻的上品,稱譽海內。潞酒釀造歷史悠久,北宋時,在晉冀魯豫一帶就很有名。它以透明清香,綿軟味長而著稱。潞城的草帽辮以色澤清白,起光發亮,扳平碼方,文紋均勻,草質柔韌而有彈性,拉力強度大而聞名於國內外,從清同治年間出口,一直暢銷於加拿大、法國、日本等國。潞城製作的大風丸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適用於男女老幼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筋骨酸困,遍身腫疼,胎前產後風等病症。明清時,長治縣蔭城的鐵貨行銷全國各地,還遠銷到蒙古、印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一帶,因此有「千里蔭城」之稱。清乾隆、嘉慶年間,交易額達一千萬兩白銀,民謠有「千里蔭城,日進斗金」的說法。

❺ 山西長治風俗民情

說到山西長治,有幾個習俗是不能不提到的,首先是關於祭祀方面的,第一個是清明節的時候,按照我們那邊的習俗,女兒在清明節那天是不能回家上墳的,只有兒子和兒媳婦可以回去,女兒一般是清明前一天回去,至於上墳的方式倒沒什麼特別的,另外就是因為以前都是土墳,一般在下葬後會在墳堆上栽一棵樹,如果樹越長越茂盛,就表示子孫會越來越好,都會有出息,也就是庇護子孫後代的意思。第二個是陰歷的十月初一,我們俗稱「鬼節」,和清明節一樣,也是要祭拜祖先的,那天學校都會放假,孩子們一般不出門,人們認為出門是不吉利的,不過,現在十月初一真正回家祭拜的人已經很少了。還有就是從人去世的第二年開始,每年都要做周年,那個人是哪天(按陰歷)去世的,那天就是他的周年,一般是做到第十年,那天兒子女兒這輩人都要回去,也會請一些家裡的親戚來吃飯,目的就是為了紀念死去的人,讓他留在別人的記憶中。
接下來說點節日方面的吧:1.冬至那天,按照我們那邊的習俗,要吃羊肉餡的餃子,據說如果那天不吃餃子就會凍耳朵,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是人們還是蠻重視的,每年都會吃。 2.春節的時候,初二那天我們要吃抓錢,就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來年能夠財運亨通,抓錢其實就是一種麵食,大概有一般饅頭的三個大,下面和一般饅頭是一樣的,只是上面會做成兩只手的模樣,然後在中間放紅棗,這應該是個很傳統的習俗,尤其家裡的老人會很重視。而且按照上面傳下來的規矩,初五那天是不能出去拜年走親戚的,所以在我們那邊如果有同學聚會什麼的,都會放在這一天。 3.元宵節的時候,會有頂燈,扭秧歌,不過最有意思的應該是「走黃河」,其實就是用繩子圍起來的一個很大的圈子,裡面有很多的彎道,很迷惑人,某種程度上和迷宮有點類似,一般會一家人一起去走,但是孩子們會更喜歡一點。 壺關歷史悠久,民風淳樸。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開始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嬗變,加上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本縣的民俗民風既沿襲了中華民族的諸多傳統,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縣民老實忠厚,勤勞儉朴,待人純真善良,不會客套;辦事小心謹慎,辦則求成,遇逆常可強忍,怒則難禁;富不喜處,窮不嫌鄉,留心積攢,喜積家產;省吃而輕居住,節用而受陳設。每個人從出生後要行洗三、滿月、百日禮,成年後要圓十五,到婚嫁年齡要行婚禮,60歲以上要行壽禮,稱祝壽,去世後要行裝殮、報喪、出殯、復三、祭七等喪葬禮。新中國成立後,本縣民俗風情在摒棄陳規陋習的同時,繼承發揚了許多優風良德,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由於受幾千年來傳統觀念的影響,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禁忌、陋習,比如,長者死了,只能說「老了」或「去世了」,年輕人死了說「不在了」;正、五、九月忌定婚與剃頭,俗言:「正、五、九不成親,成親必克老公公」,「正、五、九不剃頭,剃頭剃死親舅舅」;孕婦忌吃兔肉,怕生豁鼻孩子;忌下午和晚上看望病人;房前忌栽桑樹,房後忌栽柳樹;結婚男女忌屬相互克,死在外地之靈柩忌入村入宅等。

❻ 說說你們城市在歷史上都叫什麼名字呀

古今地名對照

二畫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佔。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於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並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並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並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❼ 為什麼壺關叫"咯噠"為什麼襄垣叫"鬼子"為什麼長治叫瓜"皮"

壺關窮襄垣人精長治人滑

❽ 壺關身邊的歷史

商、周時期,屬黎侯國,為冀州域。
春秋,屬晉。
戰國初期,屬韓上黨郡,後為趙所有。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屬上黨郡。
魏、晉十六國時期,屬並州上黨郡。
北周建德七年,屬潞州。
漢王劉邦元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
隋開皇元年,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
隋大業三年,並入上黨縣。
唐武德四年,復職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
元大德九年,為晉寧路潞州所轄。
明初,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
清朝,屬山西省安府。
民國元年,屬山西省冀寧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長治專區。
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
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
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
1985年4月30日,屬長治市管轄

❾ 三國演義中地名古今對照

一、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縣。下轄郡國:

魏郡,治所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廣平郡,治所曲梁,今河北雞澤東南。

陽平郡,治所館陶,今河北館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東臨清北。

安平郡,治所信都,今河北冀縣。

河間郡,治所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

勃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北。

樂陵國,治所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

巨鹿郡,治所廮(ying)陶,今河北寧晉西南。

趙國,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西。

常山郡,治所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北。

中山郡,治所盧奴,今河北定縣。

2、並州,治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下轄:

雁門郡,治所不詳,今山西代縣西南。

新興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

樂平郡,治所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

太原郡,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西河郡,治所離石,今山西呂梁市。

上黨郡,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潞城西。

3、幽州,治燕國薊縣,今北京市西南。下轄郡國:

代郡,治所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上谷郡,治所居庸,今河北懷來東。

范陽郡,治所涿縣,今河北涿州。

燕國,治所薊縣。

漁陽郡,治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

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豐潤東。

遼西郡,治所陽樂,今河北盧龍東。

昌黎郡,治所昌黎,今遼寧義縣。

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遼陽。

玄菟郡,治所高句驪,今遼寧寧沈陽東。

樂浪郡,治所朝鮮,今朝鮮平壤南。

帶方郡,治所帶方,今朝鮮沙里院附近。

4、雍州,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下轄

隴西郡,治所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南安郡,不詳。

天水郡,治所冀縣,今甘肅天水西北。

廣魏郡,治所臨渭,今甘肅天水東。

安定郡,治所臨涇,今甘肅涇川北。

新平郡,治所漆縣,今陝西彬縣。

扶風郡,治所槐里,今陝西咸陽西南。

北地郡,治所在今陝西耀縣。

馮翊郡,治所臨晉,今陝西大荔縣。

京兆郡,治所長安,今山西西安西北。

5、涼州,治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下轄:

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

金城郡,治所榆中,今甘肅蘭州東。

西平郡,治所西都,今青海西寧市。

張掖郡,治所角樂得,今甘肅張掖西北。

酒泉郡,治所祿福,今甘肅酒泉。

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西海郡,治所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6、西域長史府,屬魏國,治所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

置戊己校尉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屯田駐防。

主要國家有:鄯善,於闐,疏勒,龜茲,焉耆,車師後部六國。

烏孫不屬於西域長史,定都於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伊什提克。

7、益州(北部),蜀國,治所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下轄:

漢中郡,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

陰平郡,治所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汶山郡,治所綿虎,今四川汶川西南。

梓潼郡,治所梓潼,今四川梓潼。

東廣漢郡,治所不詳。

廣漢郡,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蜀郡,治所成都。

犍為郡,治所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漢嘉郡,治所漢嘉,今四川雅安東北。

巴西郡,治所閬中,今四川閬中。

巴東郡,治所永安,今四川奉節。

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市江北。

江陽郡,治所江陽,今四川瀘州。

涪陵郡,治所涪陵,今重慶彭水。

❿ 關隘的歷史上的關隘

〖秦之四塞〗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武關
〖太行關隘——太行八陘〗軹關-鐵鈴關、太行關(天井關,雄定關)、井陘關(土門關)、飛狐關、紫荊關(子庄關,宋稱金陂關)
〖洛陽八關〗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轘轅關〔huán yuan guan〕,轘轅山一地,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沖、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義陽三關〗大別山脈主要隘口,指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
虎牢關:古代關名。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後每逢戰亂,多爭此關。
蓬關(西晉豫州地界)、魯陽關
潼關、壺關、雁門關、倒馬關(鴻上關,漢稱常山關)、娘子關
陽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陽平關
陽平關建於221年。據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第957頁載:「陽平關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漢後皆為重鎮,明末毀於兵。」宋初《元豐九域志》載:「陽平鎮屬玄武六鎮之一。」清代《中江縣志》記載:「陽平鎮,建於漢代。為古五城、玄武北境門戶,去綿州、羅江必經之地。」陽平關在歷史上既是軍事關隘,又是稅務關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號泰始)程道養、清朝的蘭朝鼎和李永和等歷代農民起義軍都曾把天台山、雞冠山等作為屯兵練武和安營紮寨的地方。
陽平有懷歸縣遺址;有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第七代後裔自湖南入蜀後,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寵賜」的花碑及龜山上的「正氣堂」遺址;有始建於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鐵骨牡丹不下山的美麗傳說;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園」遺址;有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的「陽平大佛」……這些,無一不向人們述說陽平關的歷史滄桑。載入中國文學史冊的古綿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陽平關,撒白雨。白雨下,取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更是把人帶入遠古的夢境。
清道光年間的中江詩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覽《陽平關》詩雲:「沔北屯軍士,流傳即此間。密雲排甲仗,新月想刀環。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飛白雨,顧盼一開顏。」作者期盼著總有一天,這奇特秀麗的山河會被重新開發利用,到了那個時候,萬民將會笑逐顏開。
劍門關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
西元965年,劍門之戰,後蜀軍被宋軍擊敗。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一詩描述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現在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葭萌關
葭萌關,古關名,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關城今已盪然無存。葭萌關原屬四川昭化縣,1959年並入四川廣元縣,1985年撤縣改稱廣元市,屬省轄市。葭萌關一帶古往今來發生過很多重大戰役,最早是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戰,魏蜀時期「張飛挑燈夜戰馬超」之戰,使葭萌關名聞遐邇。(參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 「一灘高一丈,光澤在天上」。從閩江到富屯溪溯源而上,閩北光澤縣地處源頭最高峰,所以古人有這樣的形容之說。然而立於縣境四面高山險道上的「九關十三隘」更是八閩一絕,遐邇聞名,也是山城一道令人矚目的景觀。
光澤縣位於閩贛邊陲,地勢高峻,四面環山,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自古有戰城之稱。縣境四周高山險道都是歷代爭戰留下的關隘。大口為關,小口為隘。關隘相間,遙相呼應。據記載,從北向南有鴨母關、馬鈴關、雲際關、火燒關、山頭關、分水關、鐵牛關、杉關、王際坳關等九座山關和金家隘、蛇嶺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風掃隘、羊頭隘、岩嶺隘、楊公隘、義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13座山隘,如屏障雄立在縣境的四面八方,護衛著光澤大地的安寧。
這「九關十三隘」都設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之處。
這些關隘中,最有名的當屬杉關,位於縣城西面約25公里處的杉嶺要道,歷代都視為「天險可憑,有恃無恐」之地,古有「八閩第一關」和「甌閩西戶」之稱。杉關就山脊建有城堞、樓閣炮台,鎖住這條由贛入閩的主要通道。元末陳友諒、明朝鄧茂七等農民起義將領都以此為根據地,抵抗統治者軍隊的進攻。
鐵牛關,原在大禾山的鐵牛嶺,山形如牛狀,山頂曾有石牛為鎮。關內外岩石嶙峋,峭削直立。關勢兩山中凹成一路,旁扼險灘,且有深澗環護,如鐵桶般堅固,故稱鐵牛關。後遷這位於縣城西北面30公里的牛嶺坑上。關上炮樓立於山頂,逼視關外,素來喻為閩贛北面通道的「咽喉之地」。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所部當年就曾破此關,由光澤進兵而定閩中。
分水關,關口海拔1180米,在關隘中最高,木石關口。山巒疊翠,怪石昂立,峽谷深險,澗溪密分流,山道崎嶇,可謂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牛田隘,位於縣境西北面,海拔925米,險地陡峭,道口扼住由此入閩的要道。
「無限風光在險峰」。九關十三隘大都位於高山絕頂險峻風光奇異處,讓人游覽而贊不絕口。如縣城北面位於司前鄉的雲際關,名字意為「高與雲齊」。這里山巍巍,崖岌岌,林森森,路曲曲,山勢崢嶸,風光秀麗,景緻獨處。而且常年鎖在雲霧中,雲煙滾滾,雲浪不停環繞而過,蔚為壯觀。人在其上,飄飄欲仙。難怪古人有詩贊道:「凌空石蹬三千丈,匝地瑤林百萬花。自有眼來方見此,直疑身已到仙家。」
位於縣西北面的馬鈴關,屹立在兩峰對峙中,下仰為「一線天」。山高峰奇,泉清林秀,關下獅山脫群峰昂首於東,麒麟山怪立於南,象山伸鼻於西,令人忍俊不禁而贊其觀。不遠處的跑馬崗,風中時時傳來聲響酷似馬鈴聲,傳說是當年穆桂英平剿山寇在山頂留下馬鈴,故關以此名,又使關外敵人聞鈴聲而不敢進犯,所以增添了此關神秘的人文色彩。
千百年來,這些關隘還賦予了濃郁的人文色彩。關門、城堞、炮樓、觀望棚等,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機巧,以及一定的建築文化。關名的來歷也各自成趣,豐富了這關隘文化的內涵。有的因傳說而名,如火燒關,山岩石成黑褐色,林木稀少,相傳是北宋楊六郎「安撫南蠻」,放火燒山,林木全毀,木石俱黑,故而至今留其色,也有了這火燒關之名。有的是因形象而名,如鴨母關,關口向西而緩,山形如母鴨伸頸呷水,所以稱其名。有的是依處所在而名,如山頭關,位於寨里鎮山頭村的所在地。金家隘,位於司前鄉金家自然村。歷代文人墨客給這些關隘留下許多詩文,而贊其觀。如仙人隘,有人附托元代閩北著名詩人黃鎮成的詩於此:「霏霏暝色滿山城,隱隱岩扉帶晚晴。試問仙家何處所?數聲樵唱不勝情。」
「九關十三隘」大多是以村莊為依託,民力和一切給養取之於民。關口為內外交通必經之路,兩省民眾往來,商賈互通,親戚互走,文化和生活習性極其相似。平時往來,戰時共同抵抗外侮,起到保護一方安寧的作用。而今,這些關隘已無作用,隨著時間的到遷延,大多關隘已經毀損,殘缺不全,只留下遺址作為名勝古跡於此。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為鞏固邊防,雲南巡撫陳用賓在今盈江、隴川、瑞麗邊境要塞設八關九隘駐兵防守。
八關分上四關和下四關。上四關是神戶關、萬仞關、巨石關、銅壁關;下四關是鐵壁關、虎踞關、漢龍關、天馬關。萬曆二十三年(1595),設蠻哈、隴巴兩守備統領八關。蠻哈守備統領上四關,隴巴守備統領下四關。
八關據險而立,易守難攻。
神戶關
位於今盈江縣盞西老關城,原為控制茶山、古永、威緬、迤西等要道。據《騰越廳志》載:「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樓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古關門洞深七丈,寬一丈,高一丈三尺,左右有牆,各高九尺。」今古關遺址磚石猶存。
萬仞關
位於今盈江縣勐弄鄉政府南1.5公里的山頂。據《騰越廳志》載:「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樓高七丈三尺。」時關址城垣、石基尚存,台周近110米,用毛石和卵石砌成,中有寬、高約3米多的城門道遺址,仍清晰可辨,城樓台基上殘留鐫刻著顏體大楷書』天朝萬仞關』字樣匾額一塊,已斷裂為數節,經拼接後仍較完整。」
巨石關
位於盈江縣昔馬鄉白岩坡,從昔馬鄉政府步行一小時即到。其關建在山頂石岩上,居高臨下,昔馬壩子盡收眼底。原為控制戶崗、迤西之要道。今遺址尚存部份城磚、瓦礫;山頂幾塊拔地而起的巨石上枕著一面高二丈、長十多丈的土坯牆;有鐫刻著「天朝巨石關」的匾額兩方,已斷裂為數節,經拼接一方較完整,一方殘缺不全。
銅壁關
原設在今騰沖城西南540里的布嶺山頂,是控制芒哈、海黑、芒莫之要塞。據《騰越廳志》載:「城垣台周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樓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清初向東內移50里,內移後所轄邊境未失。新關址設在戛瀆山,即今盈江縣銅壁關鄉雪梨寨附近。距遺址約200米處,是明萬曆年間所設守備駐防公署故地,其西北側是留守署,有遺井一口,存有石壁一方,上鐫「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右營中軍」和「龍王神位」等字。原城樓東側道旁立有高約一米、寬半米的石碑一塊,上刻「天朝」二字。
鐵壁關
原設在今騰沖城西南540里的西等練山。清道光年間將關址移到今隴川縣邦外鄉壘良村西部的板凳山上。1885年中英會勘時,將西等練山一帶劃入緬境。
虎踞關
設在原隴川地區的邦抗山,今緬境洋人街之西班候山,距隴川縣城章鳳六七十里處。
漢龍關
設在原瑞麗地區南部的芒棒山,今緬境南坎東北部的拱卯山。1885年中英會勘至漢龍關時,在關址掘得「龍關」二字殘石匾額二塊,關之石門猶存。該地後來被英國人佔領。1960年中緬劃界時才與南坎一並劃歸緬甸。
天馬關
設在原瑞麗、隴川交界三角地內的西邦欠山上。明天啟《滇志》卷五載:「天馬關在西邦欠山上,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三尺,樓高四丈四尺,有公署一所,控制勐廣、勐密、勐曲等要路。」由瑞麗市弄島出緬境15公里至曼允,再走一天行程,就到「哈布新蚌」(意為石頭為界的地方),即為天馬關關址所在地。據說現在還有一丈多高,周長三個人才能合抱的界碑,頂部有印,還有漢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下諭在銅壁關、鐵壁關等關內,擇沿途要地設立比關口小一個等級的隘所,分別在今騰沖、梁河、盈江、隴川境內設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別是古永隘、滇灘隘、明光隘、大塘隘、支那隘、猛豹隘、壩竹隘、衫木籠隘、石婆坡隘。後來又增設了茨竹隘,但時間不長。九隘無永久性建築,立木為柵,定員守衛。前四隘在騰沖境內,後五隘在德宏境內。
我國現僅存盈江縣境內的上四關,1987年盈江縣人民政府在上四關各立一遺址石碑,並上報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壺關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