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論文

如何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論文

發布時間:2022-10-10 08:54:10

㈠ 大三歷史學學生怎麼才能發表論文

歷史學的話,我知道的有本歷史學研究期刊,應該能發的。可以先看看別人怎麼寫的啦

㈡ 如何撰寫歷史研究學術論文

題目\作者\作者簡介\論文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參考書目\致謝 這只是一般的格式。
寫好歷史研究論文還是比較困難的,首先要對你所寫內容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要了解國內外關於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動態,研究現狀,找出其他研究人員對這方面內容的研究不足之處,或是其他研究人員沒有關注或關注度不夠的地方,這就是你論文的創新之處。另外在寫正文部分的時候,要注意行文流暢,注釋一定要准確。引用其他研究的時候要注意註明出處。這些都是學術的規范問題。一篇好的論文,主要體現的是你創新之處。

㈢ 發學術論文的正規流程

學術論文一直是文獻計量學領域的研究 熱點 和重點,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發學術論文的正規流程,希望你們喜歡。
發學術論文的正規流程
1、課題選擇

選擇一個課題,即研究問題,是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對於後期論文發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要根據所處環境選擇。比如選擇所在實驗室有所積累的課題,調研文獻選擇當下熱門或者即將成為熱門的課題等。

2、研究展開

在確定感興趣的課題後,即可展開研究,這個過程包括前期設計,研究實施,數據分析等過程,大多數情況下其中會根據現狀不斷遞歸調整優化研究設計,並不斷深入。比如研究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之前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需要回過頭調整實驗設計;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需要調整實驗參數,並重新開展實驗予以驗證。

3、論文寫作

前期順利的話,在得到數據分析結果後,即可開展論文寫作工作(論文寫作也可以和課題展開同步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可以看做是講 故事 的過程,寫作者需要用一個故事將研究和發現順暢地串在一起。如何寫好學術論文是一門學問,日後可以細談。這里僅提一點,學術論文寫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參考類似研究設計的論文作為模板,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臨摹對於入門會很有幫助。

4、論文投稿

論文投稿主要指投稿前的准備工作,包括格式調整,期刊選擇,審稿人選擇等。論文格式除了一般的要求外,個別期刊會有特別的要求,需要根據選擇的期刊做相應的調整。對於期刊和審稿人的選擇,更是一門學問,可以日後具體分享。

5、論文修改和發表

在論文投稿後,一般情況下會經歷幾輪的修改,直至發表。當然期間也會經歷很多次的被拒。不管是被拒還是修改機會,如何利用或回復編輯和審稿人的意見,更是一門學問,可以日後分享。這里只提及一點,比如某期刊給了修改機會,盡量100%滿足審稿意見是一條鐵律,畢竟大多數情況下審稿人在暗裡,自己在明裡,這個時候「誠意」二字極為重要。
關於人性的學術論文
戰爭中的人性

摘 要:《金陵十三釵》與《辛德勒的名單》都關注了戰爭中的人性,並且都通過畫面色彩和人物設置來烘托出主題。在兩部電影中,黑白影像與彩色影像的結合使用、主角配角的形象設置,又存在著值得細細探討的異同之處。

關鍵詞:《金陵十三釵》;《辛德勒的名單》;色彩;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釵》和《辛德勒的名單》同為刻畫戰爭和人性的主題的電影,也都與奧斯卡金像獎有著深淺不同的緣分。前者曾是中國影片中沖擊奧斯卡獎的呼聲很高的一部作品,卻最終未能收獲任何獎項,後者則曾囊獲奧斯卡七項大獎。《金陵十三釵》的確容易讓人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兩部影片不僅在主題上有著一致之處,而且在運用色彩、人物設置來烘托主題方面也有著可以比較的地方。

1 色彩運用的異同

色彩是電影視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陵十三釵》和《辛德勒的名單》通過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的轉換傳達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在這個相似點上,兩部影片又有著不同的色彩運用,從而譜寫出不同的戰爭悲歌。《金陵十三釵》開始時,畫面色彩是灰色調:戰火中奔逃的女學生灰頭土臉、一身黑裝,南京城內最後一批中國戰士也是滿身污血和塵土。在這種黑白影像之後,教堂窗戶的彩色玻璃、十三個秦淮河女人的艷麗裝扮所形成的彩色影像就顯得格外突出。這些濃重的色彩為秦淮河妓女們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不僅透過女學生的眼睛強調了不同於以往戰爭記憶的歷史畫面,而且象徵了女人們捨生取義的崇高形象,烘託了影片贊頌戰爭中偉大人性的主題。

《辛德勒的名單》在色彩運用上則相反。為表達自身對猶太人命運悲劇的肅穆之情,導演斯皮爾伯格使用了黑白影像,只在影片開頭猶太人家庭念祝禱詞和結尾倖存的猶太人走在自由的草地上時才使用彩色的畫面。這種運用色彩的手法也是極富寓意的。開頭的彩色轉向黑白,寓意著猶太人正常的生活因戰爭而跌入深淵,之後一直使用的黑白色調則營造了庄嚴沉痛、悲憫的影片氣氛,而影片最後又由黑白轉向彩色喻示著倖存的猶太人終於脫離了悲慘的命運,邁向自由的新生活。

2 人物設置的相似

《金陵十三釵》和《辛德勒的名單》都講述了戰爭中受害人通過英雄般的人物獲得解救的故事。在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行為動機、心理變化等人物設置方面,兩部影片有著相似之處。

2.1 主角形象轉變

《金陵十三釵》中貫穿影片始末的主角是洋人約翰。這個美國入殮師一開始是為了微薄收入不惜生命進入南京城的下層美國人,後來在教堂里因為無錢而拒絕安葬牧師,不僅對美艷的玉墨心懷鬼胎,而且看見洋酒便興奮不已,儼然一副「二流子」形象。《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主角辛德勒則是靠發戰爭財的投機倒把分子。他是德國人,也是納粹集團的商人,貪財愛色,揮霍無度,壓榨猶太人,也是很負面的形象。這兩個人物在開始都是對戰爭受害人漠不關心的利己主義者,在後來不斷地通過親眼看見集權主義者的慘無人道的行徑,從而心靈上受到震撼,發生轉變,冒著與納粹軍閥作對的危險解救受害人,散發出人道主義精神之光。

2.2 配角形象關鍵

約翰和辛德勒發生轉變,除了親身經歷,也有身邊人的促使。《金陵十三釵》中促使約翰變得勇敢的人,一個是以玉墨為代表的妓女群體,另一個是小教士喬治。妓女們為救女學生而甘願犧牲自己的行為震撼了約翰,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女子的大義之舉無疑喚起了約翰內心的憐憫和勇敢。喬治深受____教義的影響,負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義感,也有捨生取義的無畏精神,他內心純正的善良和勇敢也無疑推動了約翰的角色轉變。《辛德勒的名單》中同樣有這么一個促使主角轉變的人,他就是辛德勒當初為了新廠發展而找來的猶太會計師斯特恩。斯特恩為利用為辛德勒做事的便利為同胞們爭取生存的機會。他將老弱病殘、婦女 兒童 、 教育 程度高的科學家藝術家等人招進工廠,照顧了可憐的弱勢群體,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希望。他的執著和付出讓辛德勒更多地了解到猶太人悲慘的處境,可以說,是斯特恩促使了辛德勒發現了自己的拯救力量。

3 主題――戰爭中人性的卑微與偉大

兩部影片都將故事背景設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描繪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戰爭當中受到的創傷。但是兩部影片都沒有將重點放在戰爭本身,而是放在戰爭中的人身上。

在兩部影片中,戰爭侵略者們冷漠、殘暴,似乎泯滅了所有的人性。《金陵十三釵》里刻畫了日軍在戰爭中非人的、殘忍的一面,同時又向觀眾展示了這樣的一面:日本軍官和日本士兵在彈奏和歌唱家鄉 童謠 間,脫離了殘酷的外殼,像所有有情感的人一樣,形象變得溫和。然而,一時的情感流露並沒有讓他們停止暴行,思鄉以外,他們依然是戰爭和法西斯勢力的一員。《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侵略者們也是如此。納粹軍官阿蒙是企圖滅絕猶太民族的惡魔,由於人性使他對猶太女僕海倫產生情愫,卻因法西斯極權教育使他的理性喪失,明明愛著海倫卻對她進行毒打。日本官兵和納粹軍官的思想在人性與非人性中矛盾,最終人性還是敗給了極權主義思想,表現出戰爭中侵略者們任性之卑微。

兩部影片中的受害者們並不都是同仇敵愾,或者說並不都有勇氣,在戰爭中暴露出人性卑微的一面。《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些猶太人做了納粹軍隊中的保安警察,在同胞的隊伍里諷刺譏笑那些不屑與他們為伍的同胞。

《金陵十三釵》中書娟的父親為了將女兒送出南京,做了日本人的翻譯官,對日本官兵低頭哈腰。這些與敵為伍的人雖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但在民族存亡間,其行為也顯現出人性的卑微。

戰爭並沒有摧毀所有人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中的斯特恩,《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等妓女就顯現出人性的偉大。他們都不顧自身的安危,希望幫助同胞脫離困境,在大難面前彰顯了人性的光輝。前文已論述過戰爭的事外人――約翰和辛德勒,他們願意冒著生命危險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救助受迫害者,其行為同樣展現了人性的偉大。戰爭並沒有完全奪走他們的良知,反倒讓他們變得崇高。

4 結語

《金陵十三釵》和《辛德勒的名單》兩部電影通過黑白與彩色影像的轉換,形成了對戰爭歷史的不同記憶;相似的人物設置則直接傳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相同的人性主題。從這些方面來看,《金陵十三釵》雖未獲獎,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高超.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身份芻議[J].電影評介,2012(04).

[2] 聶欣茹.影評何須太刻薄――讀《金陵十三釵》影評[J]. 文化 ,2012(02).

[3] 江雯,簡梅芳,郭梅.善與惡的較量――解讀《辛德勒的名單》對比藝術[J].電影評介,2007(20).

[4] 曹蘭琴.《辛德勒的名單》的生命意識――談《辛德勒的名單》的造型藝術[J].藝術廣角,2003(01).


看了「發學術論文的正規流程」的人還看:

1. 發表論文流程

2. 大學學術論文怎麼發表

3. 本科生如何發表學術論文

4. 大學如何發表學術論文

5. 學術論文標准格式規范

㈣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寫一篇歷史學術論文,不謹謹是要對歷史這方面熟悉,還要懂得論文的結構順序。下面是我整理的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 廣告 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 方法 、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 總結 、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歷史學術論文 範文
歷史理論與歷史教學

[關鍵詞]通史體例,歷史哲學,高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 編號]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體例幾經變化。2007年,新編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採用了通史體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階段用於實現對學生基本的歷史觀念 教育 ,達到公民教育的目標。中學歷史課程不是要培養專業歷史工作者,而是要學生學習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應該了解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知識,而且這種歷史知識應該是成體系的,其理論基礎也應達到歷史哲學層次。通史體例有利於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適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能力理解並接受作為歷史哲學的通史觀教育,教學也可以在這個層面去強化。

綜合這兩方面看,高中歷史教材採用通史體例是合理的。同時,我們也借鑒了上海市編寫的前兩套高中歷史教材和國內外同類教科書的 經驗 ,採用中外歷史合編的通史體例,更加強化世界通史的整體結構,更好地體現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的聯系和互動,這樣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及其階段性特徵,也能夠與初中教材在體例結構上有所區別。

從歷史哲學的角度,我們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歷史理論作為教材的指導思想,這是通過比較各種歷史理論後做出的選擇。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編纂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理論範式:

1.綜合―比較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一種歷史敘述的框架,即國別史的綜合與比較,不存在客觀的整體性世界歷史運動。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民族主義史觀的基礎上。

2.聯系―互動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社會不同空間單元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隨著人類交往空間的擴大,世界史的范圍也隨之擴大,但並不改變人類社會的多元結構。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 文化 形態史觀的基礎上。

3.結構―演進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形態演進的結果,客觀的世界史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義上形成整體性結構的產物。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

近年來流行的“全球史觀”包含以上後兩種理論範式,因此衍生出不同歷史理論指導下的“全球史”體系。

從文化形態史觀的聯系―互動範式出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歷史起點即世界史的發生。同理,在聯系和互動的意義上,“世界史”與“全球史”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從交往的空間范圍和聯系的緊密程度上區分,兩者也許可以作為表達階段性差異的概念:從局部的、有限的聯系和互動走向全球化的聯系和互動。

從唯物史觀的結構―演進範式出發,世界史的發生有賴於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並且能夠將分散的社會單元(民族、國家)通過各種聯系形式“聚合”為結構性的整體運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的本質――整體性獲得了“結構”的內涵,而不是泛指的聯系和交往。因此,所謂“世界史”的發生史也就是人類社會整體性結構的起源。

從分散的、聯系和互動的人類社會到結構的、整體運動的人類社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歷史動力實現的,這就是“工業生產力”。所以,工業化的起點是與世界史的發生相一致的,第一個“工業社會”也就是世界史結構的原型。原型的擴展及其與其他社會的沖突、融合構成了過程性的世界歷史運動。在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歷史運動(工業文明的全球化)進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顯地域性結構特徵、單向度擴展的“世界史”逐漸向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結構特徵、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進。顯然,這種發展的階段性表達的不僅是人們交往范圍的擴大和聯系程度的緊密,更重要的是結構意義上人類社會整體性的提升。

我們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通史觀是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科學闡釋。我們這套教材以此為指導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編為基本體例,在內容上突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產方式及制度演進線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現代世界體系發展中縱向性因素與橫向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突出中國歷史進程中本土性因素與外部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當然,我們對編寫體例和指導思想的選擇並非僅僅是主觀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史學界共識的、最新的、發展的世界通史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史學界最突出的理論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蘇聯通史體系的束縛,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作出了比較完整的、合乎其本義的闡發。在這方面我國歷史學家吳於廑和羅榮渠作出了重要貢獻。吳於廑先生在國內率先提出要准確地理解和闡述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並按照這一觀念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歸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羅榮渠先生在國內最早將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就現代社會的形成和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世界進程展開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史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也體現在我們編寫的這套教材中。

我們認為,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應基於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在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它的地域性很強,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歷史的特徵。第二,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從此人類擺脫了地域性條件的束縛,開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整體性發展,直至進入“全球化”時代。所以,到了工業文明階段以後,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發展應當成為歷史敘述的主線。如果不區分時間維度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差異,只是在空間維度上強調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會陷入“文化形態史觀”的片面性。我們在編寫教材時,盡可能地將上述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認識貫穿於中外通史合編的框架體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第一到第三分冊是放在地域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來展開的,古代東方,古代歐洲、美洲、非洲,都是並行發展的。由於是中國的歷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國史佔有較大的比重,但中國史內容的比重大並不代表歷史觀念上將中國歷史看作世界歷史的主線。正確的理解是,中國歷史是人類歷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們提醒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古代歷史無論是說西歐主導還是中國主導都是不正確的。所以建議大家對第一到第三分冊――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古代歷史的講解,應該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環境、歷史起源、生產方式、制度特徵、文化類型講解清楚,並作適當的比較。在古代歷史的教學中還應當注意各個地域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以及各相鄰地域間文明因素的傳播和滲透。地域文明起源階段的社會結構演進過程及其特殊性尤應引起重視,因為在這一階段,原始血緣社會共同體向地域社會共同體的演進呈現出不同的類型,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發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中,西歐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文明孕育了後來被稱作“現代性”的社會基因,為工業文明的發生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相應的觀念文化。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較時,重點應放在社會結構和制度的差異上,而不僅僅是表現為多樣性的文化類型。在文明發展的時間軸上,制度的差異會表現出“先進”與“落後”,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間軸上,文化的多樣性始終是人類社會的特徵。

第四分冊重點介紹西歐社會如何走向工業革命的歷程,並由此展開整體性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一分冊的內容是人類歷史重要的轉折點,教師的講解應該把握住這一重點。在第四分冊中不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的概念,還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世界體系的概念。第四分冊最後一個單元的題目是“世界體系的形成”,我們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整個世界的體系結構尚未形成,雖然有文化的交往、貿易的往來、武力的征服,但這些交流並未導致各文明區域走向整體性的發展道路。現代世界體系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並通過殖民主義的強制啟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的進程。所以教師在使用第四分冊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僅僅介紹西歐歷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體性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冊重點敘述在20世紀現代化世界進程中整體性與區域特殊性的關系及其進一步發展,並突出中國在此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世界歷史運動。這一百年間,大工業所開創的世界現代化進程決定性地超越了區域性發展階段,工業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現代社會發展機制的全球擴散最終把世界各個區域聯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人類在經濟力量的驅動下,在伴隨著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歷史進程中,進入了全球性現代化的新階段。20世紀是世界體系經歷裂變和重組、向全球統一的世界市場過渡的時代,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結構。以戰爭與革命為基本特徵的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進程也就是以殖民主義為標志的世界體系初級形態的解構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體系從解構走向重構的轉折點,世界主導力量的轉移和殖民體系的瓦解為世界體系的重新整合準備了條件。但是,二戰後出現的東西方冷戰格局推遲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兩極結構影響下,世界體系一度表現出二元特性。實際上,這種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體系重構中的過渡性。作為世界體系基礎的世界市場的本質是由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戰過程中,世界體系的重構仍然按其固有的規律調整著世界歷史運動的各個層面,其中包括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國際政治朝多極化方向的發展,最後以二元結構的整合和兩極結構的崩潰結束了冷戰。冷戰後,世界市場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也得到了普遍認同。世界體系的發展所提供的結構性要素與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術性要素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深刻根源。當然,全球化也帶來了諸多“全球性問題”,乃至演化為“全球性危機”,這是當今世界全人類必須面對的挑戰。對此我們在教科書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後要強調的是,時空關系的處理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通史比較凸顯人類歷史的時間性,它是在時間的前提下來考察各個空間的具體發展道路及其歷史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歷史的時間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時間的線索,就變成了各個不同地域空間和各種歷史事件的隨意或簡單組合,這就背離了唯物史觀和通史體例的宗旨。當然,在正確把握歷史時間的前提下,空間因素的表達也十分重要,因為豐富多彩的歷史敘事就是在人類生活的各個空間地域具體展開的,無論是文本書寫還是課堂教學,歷史敘事的建構者及其接收對象都是具有空間身份(民族、國家、地域)的人。

【作者簡介】余偉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主編。

看了“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的人還看:

1. 關於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2.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

3. 學術論文寫作標准格式要求

4. 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5. 本科學術論文引言部分寫法

㈤ 如何寫歷史類的論文

以史為鑒,是歷史類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創作中,要結合你的歷史現象或事件,對其發生的背景,當時的社會影響,後世的警示作用,以及在不同時代出現相同或類似問題後的不同應對反應等方面進行創作,以上內容闡述完,優秀且完整的論文基本就形成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㈥ 歷史教學論文發表在哪裡發

可以直接去官網投稿,《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都是北大核心期刊,用過的早發表網的都可以投。

㈦ 如何寫歷史小論文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現已收為重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彭水的竹板橋造紙術通過代代相傳而延續至今,它是蔡倫古法造紙的再現,但這份遺產眼看就將要失傳。本文通過對該技術的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探究了該技術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分析了技術失傳的原因,並對此提出了保護與開發的措施。

關鍵詞:彭水;蔡倫造紙術;保護

彭水是一個位於重慶東南部的小縣城,而在彭水的深山裡的一個叫竹板橋的村落,還保留著一項最原始的民間工藝——蔡倫造紙術。

由於現代的文化正不斷地對古代文化進行猛烈的沖擊,使得不少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彭水的蔡倫造紙術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加緊其保護的步伐,在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找到一個同時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方法。

一、蔡倫造紙術的歷史淵源

東漢時,農業發達,國力強盛。蔡倫於東漢元年發明了用植物造的纖維紙,起初蔡倫造紙的原料多為樹皮、破布、舊魚網、麻頭等造出的紙既輕便又美觀。105年蔡倫把這一重大發明上報了朝廷,受到嘉獎,並通令全國一律通用[1]P430。從那以後,紙張便以新的姿勢進入了社會文化生活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社科論文到公元317年,晉文帝司馬睿遷都金陵(南京),隨即使造紙術從黃河流域傳到了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2]P591。

據竹板橋的造紙術傳承人劉開勝介紹: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為了避難,他的先祖劉國倫從江西舉家從江西西遷,在途經彭水縣朗溪鄉的竹板橋時,因看到這個大峽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間河水清澈,兩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條有長約10公里的綿延的竹海,於是決定紮根下來,世代繁衍,以祖籍相傳的造紙術為生,營造家園。從那以後,彭水竹板橋的蔡倫造紙就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到如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

二、蔡倫造紙術的社會文化價值

1、保留傳統文化的生產工藝

劉氏造紙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老造紙術的傳統工藝,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當年蔡倫造紙的傳統72道工序而成紙的工藝。原始的造紙工序大致有打漿、調料、上漿准備、流送布漿、脫水成形、壓榨脫水、烘乾成紙、表面處理[3]P585。在竹板橋主要的工藝工藝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輔料石灰)、制料(浸泡,發酵)、制漿(碾碎,踩料,攪漿,制備樺葉)、成型(舀紙,榨乾,打光上色)、乾燥(揭張,晾曬)、包裝保管六大工序。二是發展了傳統的造紙法,自上世紀70年代起,改變了原始張型,從原來的每張30*50厘米逐漸改進為現在的規格,提高了產品的經濟價值。三是保留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在每年開始伐竹進廠前,要祭祀蔡倫、山王菩薩、土地菩薩,在春節、月半這樣的傳統節日里也要將他們與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勞動號子、山歌,現今仍在傳唱;同時還保留著多種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據村中劉開勝介紹:以往蔡倫先師發明造紙時,他造出來的紙張極不均勻,結構性也不強,很容易被扯破,長期以來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有一個晚上觀音菩薩托夢給劉國倫,讓劉國倫在紙漿中加入樺液(樺葉碾碎)便能使紙張成型。事實果真如此,於是這技術便成了竹板橋人的「專利」。

㈧ 歷史類論文發表在哪些期刊比較好

文史類的刊物,市場上也有,但是並不是很多,諸如《資治文摘》《時代報告》等,都是可以發歷史類稿件,專業的《黑龍江史志》也可以找找,不過這個刊物最近似乎是沒有運行

㈨ 如何在期刊上發表論文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准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⑵通過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