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山有什麼歷史文化節

中山有什麼歷史文化節

發布時間:2022-10-10 12:10:28

A. 中山文化元素有哪些

中山文化元素包括:民間舞蹈醉龍舞、民間習俗崖口飄色、民間歌曲中山鹹水歌、民間習俗小欖菊花會、傳統手工工藝涼茶等。

1、民間舞蹈:醉龍舞
醉龍舞又稱「剪龍」、「轉龍」,流行於現中山、珠海、澳門一帶,因起舞時要「醉態朦朧」,故名。過去,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祖釋加牟尼的誕辰,中山民間就要舞醉龍並吃欒樨餅。

B. 中山的人文歷史

謝謝你的關注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C. 中山有什麼名勝古跡

孫中山紀念設施,是中山市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群。它包括孫中山故居、孫中山故居陳列館、孫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還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如飽經滄桑的阜峰文塔,曲徑通幽的西山禪寺,清雅脫俗的西山第一峰,古木參天的六棉古道,林蔭茂密的古香林,野趣天成的橋頭小琅環以及令人撫今追昔的「樂善好施」坊、龍瑞古塔和「探花及第」坊、「宋帝遺跡」文物等。在自然風光方面,有風景怡人的五桂山,清涼透徹的鶯歌潭,自然優美的海上庄園,而充滿水鄉風情的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別具特色。中山市近年城市建設中也形成了一系列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紫馬嶺公園、孫文紀念公園豁然開朗,孫西文化步行街、東盛花園、東明花園雅緻漂亮。隨著中山工業的發展,璀璨的古鎮燈飾、古色古香的大涌紅木家私等,也成為吸引遊客的新景點。另外,環城三月紅荔枝、九洲基龍眼、茂生香蕉、神灣菠蘿、石岐乳鴿、長江脆肉鯇和咀香園杏仁餅等,都是吸引遊客的的名優土特產。

D.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市是廣東省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1],是全國四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澳門,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20°C,戶籍人口141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先後建成了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園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以優質產品為拳頭的多元化產品結構,有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鎖、凱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嘉華電子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涌紅木傢具、南頭空調、黃圃食品等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產品在全國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全球500強在中山辦了20多家企業,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40億元,工業總產值1544.29億元。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99元,廣東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產總值達1408.52億元,廣東省第5。08年中山市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200億元。 中山景觀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鍾。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區、大中型企業的寬頻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市,幅員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口:142.3萬長途電話區號:0760,汽車車牌:號碼前都加粵T,郵政編碼:528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區松苑路1號。行政區劃: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等5個辦事處,小欖、古鎮、橫欄、東升、港口、沙溪、大涌、黃圃、南頭、東鳳、阜沙、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板芙、神灣等18個鎮以及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開發區。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清康熙23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加上原來幾個分離的島嶼因沙田成陸連接而與順德、南海陸地相接,因而使農業、商業和交通等驟然發展起來。至清嘉慶、道光年間,「乃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且「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民國後中山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18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孫中山)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鉅,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縣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廣闊、財稅豐厚,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開始,因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而名聞於世。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2005年在中國社科院公布的我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之一。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幅員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6平方公里。總人口243.5萬人,戶籍人口140.8萬人,年平均溫度22°C。中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E. 中山有什麼著名節日

你所說的中山是指的是廣東省中山市嗎?他們主要有這些節日:

春節

即農歷新年。建國後習慣稱農歷新年為春節年初一,民間從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燭、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新春聯,取意為除舊布新、迎春接福。在春節期間,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見面都講些祝賀的話,長輩要給晚輩或未婚者「利是」(紅包)。許多家庭都習慣在年初一吃齋菜素食,小欖還喜吃糖餅甜食;飯後給長輩和至親拜年。是日城鄉各地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歡樂景象。

年初二

俗稱「開年」、「開(做)禡」(口語稱開牙)。民家多宰雄雞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這天全家吃葷,且較平時豐盛。已婚婦女習慣在當日偕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

俗呼赤口日。建國前,民家喜歡在早晨開門往外潑水和灑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無此陋習。

年初七

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許多人家習慣在當天煲粥炒粉作午飯。小欖居民則在早上吃以各種肉類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蓮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欖仁、粉絲、乾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則喜用蘿卜絲和米粉攪合煮成蘿卜糕作午膳。
從1988年起,中山市城區石岐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日,興起一種以慈善助人為主題的稱為「慈善萬人行」的新民俗。當晚,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盪盪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一派熱鬧祥和的節日氣氛。

正月十五元宵節

俗稱燈節。舊俗在過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壇掛花燈,叫開燈或掛燈,到清明時才取下燒掉,叫結燈。此俗在建國後已少見,但部分農村仍存。建國前的小欖地區則有燈會。當晚,一些民間組織舉行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所裝飾的花燈巡遊,男女青年則舉燈結伴歌唱,俗稱唱燈歌。過去,小欖在十六日還有執炮的習俗,即在廟前空地上放內藏竹子紅布條的土布炮,村民爭相執取散在空中的紅布條,執到的可取得象徵紅「炮」的鏡屏等物,預兆一年將行好運。今已無此俗。燈會於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結束,叫散燈;同時,也標志著春節活動已盡興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誕

解放前,中山農村許多地區在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土地公,古稱為護土神),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桿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今此俗已廢。建國前,民間還有於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稱為「做迓」,近年經商者多恢復此俗。

清明節

從冬至起計,160日後就是清明節。節前,民家門前及屋內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節後才拔掉,據說是為了驅邪。從清明到立夏共30天為掃墓之期,俗稱拜山、行山、踏青、壓紙、鏟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為單位相約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墳,祭品一般有燒豬、燒鴨、包點、甘蔗、水果、茶飯酒等物品。建國後仍保留一家一戶於清明節期間拜山的習俗。解放前,在清明節後的第30天,俗稱「閉墓」,民家在入夜前設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漸復興。

四月初八浴佛節

小欖稱龍興節。浴佛節本是佛教節日(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民間於建國前有轉木龍(又稱轉醉龍)的游藝習俗,今已廢,但不少農家在當天仍有蒸制欒西葉餅以供全家品嘗的習俗,城中則多由包點小販出售,據說該餅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小欖人則興在農歷初三踏青春遊和採摘艾葉、荼薇、欒西葉制層粉糕和糖餅。

五月初五端午節

又稱端陽、重五、地臘等節。中山民間習慣於該日合家吃粽子,節前兩三天便開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鹼水粽和旦黃(或紅豆)鹹肉粽兩類,喜用葉長有韌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長年生植物蘆兜的葉裹粽,稱蘆兜粽。許多人家還在當天煮五色甜粥(五種不同顏色的豆類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據說可解毒辟疫。當天還有不少地方舉辦龍舟競渡。石岐城區龍舟競賽集中於岐江河,參賽隊伍歷來十分踴躍。這天岐江河面龍舟雲集,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兩岸人頭涌涌,歡呼聲震撼岐江河兩岸。小欖人在建國前還興在此日用黃紙和小竹枝紮成小鴨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隻,意為放走邪魅,今已廢。

七月七夕乞巧節

傳說中是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解放前有婦女在當天晚上擺設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別人參觀的風俗,其用意是乞求賜予做針線活的技巧。今無此俗,但家中有嬰幼兒的民家,還喜用上造谷浸水泡製谷秧(俗稱仙秧)拜月亮(又謂拜七姐),曬干後備用,謂是醫治嬰幼兒夏季熱病的良葯。

七月十五中元節

又稱鬼節,本為佛教的盂蘭盤會(中山人稱之為盂蘭勝會)。建國前,石岐、小欖以各廟寺為中心設水陸壇超幽,名為「公普」祭儀,另安排神船色船巡遊。而民間習慣於農歷七月十四日殺鴨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燒衣紙祭鬼。此俗於解放後已被廢除,但80年代後期則有所復舊。張家邊的已婚婦女則有「擔十四」的習俗。她們是當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畢農閑之時回娘家省親。由於回娘家時肩挑鮮魚豬肉等食品,故有「擔十四」的說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這是中山民間的一大節日。從農歷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種中秋月餅出售,人們爭相購買以饋贈親友或孝敬長輩。當晚,兒童們挑著賀中秋的各色燈籠穿街過巷嘻戲,主婦們則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魚粥或雞粥、月餅、田螺或石螺、芋頭、菱角以及各種鮮果等)置於露天的桌面上,合家邊拜月邊吃餅賞月。小欖和東升人還喜歡在賞月時吃魚生,稱這為「撈魚生」;而沙溪、大涌人則喜用湯圓賞月。

九月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秋高氣爽,中山人歷來有在九月九日當天登高的習俗。抗戰前石岐還興登高放風箏(紙鳶)。那時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陽童謠:「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紙鳶望天流,滯(衰)運流曬(盡)好運到,長命富貴步步高。」那時,有些石岐人放風箏有意讓別人的風箏纏斷,或放到一定高度時拋掉線頭,或在線的適當位置綁上點燃的香枝把線燒斷,總之都想自己放的風箏能往遠方飄去。此俗最早見載於道光年間的《香山縣志》中。解放後,此俗漸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興起,且從白天登高改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為青壯年人,地點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區內的煙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風箏來祈求轉運了。

冬至

民間喜用三牲(雞、豬、魚)祭祖,小欖一帶則喜用菊花肉作餡料做的糯米湯圓(當地人稱之為水圓、水欖)祭祖。小欖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後分胙肉給子孫。此俗今已廢。另外,在冬至當天,東升人還喜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

臘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節。民間習慣在這天「送灶」(或「謝灶」),並備片糖、甘蔗、米、湯圓祭祀灶君,然後拆下灶君神位連同冥紙火化。東升人祭灶則用生鯉魚、茨菇、桂圓、糖、蔗等,這種俗例今已少見。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稱年三十或團年。中山人習慣在謝灶後到年底的幾天里選擇一天「團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過節,共進團年飯,熱鬧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項娛樂內容。每年的花市於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後開始,到除夕午夜前達到高潮。人們把對來年的美好願望溶化在對花卉的選擇上,因此遇見合意的花卉、年桔就買下,讓家居增添幾分春節歡樂的氣氛。

F. 中山有什麼風俗

飲食:缽仔禾蟲 三黃雞 沙溪扣肉 石岐乳鴿
五香狗肉 小欖菊花宴 杏仁餅
地方:所有關於孫中山的地方
景觀:五桂山、長江疊翠、中山溫泉等
還有很重要的:鹹水歌!!

G. 中山文化

香山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標本

香山文化與嶺南文化同構,在近代同步發展,為嶺南文化增色添彩。嶺南文化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在千百年的演變進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與其他區域文化不同的模式。概括而言,嶺南文化有以下特點:
首先,從地理空間上看,嶺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廣東全省和廣西東部地區。廣東之所以被稱為嶺南,是因為廣東北部邊界的五座險峻難越的高山大嶺——大庾嶺、騎田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像一條巨龍橫亘於粵湘贛交界處,成為一道天然屏障。在歷史上,嶺南與中原幾近隔絕狀態,彼此間缺少交往和文化交流。因此,嶺南文化具有一種既封閉又開放的雙重特性。

其次,從嶺南文化生成過程上看,其形成漫長而曲折,與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高潮和中原文化的影響有關。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還是從表層到深層,都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又由於海外貿易頻繁,以及明清以來西方勢力的逐漸滲入,嶺南文化又融入了不少西方近代文化的成分。所以,嶺南文化從它一開始就註定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汲取各方文化營養的混合體。

再次,嶺南文化在具體表現和內部結構上,又顯示出自身的特點。追求陽剛之美的嶺南詩歌,清新流暢的廣東音樂,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銳意創新的嶺南畫派,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都直接抒發了嶺南人熱愛生活,嚮往自由、追求美好和大膽創新的浪漫情懷。如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的經營方法;注重實際、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不斷開拓、大膽吸收、勇於創新的精神;永不滿足和注重現實人生追求,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崇尚實用、開放多元、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鮮明個性。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演化或變異,都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不同時空產生的文化現象,無論是在特質、特徵,還是在結構功能上,都表現出差異。尤其是地理空間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對文化生成和文化特質有著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馬克思在論及古代亞細亞和日耳曼不同的原始公社關系時指出,這種區別「取決於氣候、土壤的物理性質,受物理條件的土壤開發方式,同敵對部落或四鄰部落的關系,以及引起遷移,引起歷史事件等等的變動。」恩格斯在研究愛爾蘭的歷史時,也從愛爾蘭的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質、礦藏、氣候等入手,再進入經濟的和社會歷史的考察。列寧則認為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以及附在經濟關系後面的所有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地理環境的重視,至少說明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這不僅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和條件,而且直接造成不同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香山泛指歷史上曾共屬於一個行政區劃的中山、珠海、澳門等地,她處在江海交匯處的伶仃洋之濱。雖然沒有構成完整的山川形勝的地理單元,卻由於同臨珠江水系的入海口,而在中國翻天覆地的現代化進程中風雲際會地成為了中外交流的一個關鍵地帶。藉此催生出的既源自於中國傳統,又融合有外來因子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創造、制度構建、行為規則、文化習俗以及價值取向等的總和,即為香山文化。廣東省社科聯主席、博士生導師顏澤賢教授研究認為,香山文化足以成為一種區域文化概念,一是任何文化都脫不了其地域性,而香山文化的地域概念,包括現在的中山、珠海、澳門一帶。這一地域雖歷經朝代更迭,但總體上還是一體的,其中的居民,不論在生產、生活習慣還是語言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共通性。因此,香山文化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二是作為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現象,它應該既有大的區域文化的共性,也應該有在這個大區域文化中區別於其他小區域文化的特質。在共生之中有其獨創,香山文化正符合這一特點。三是一種文化概念的提出,還應有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和事例作有力的支撐。而近代中國出現的一系列啟蒙人物許多都誕生在香山區域內,這正可以作為確立這種文化的一個有力注腳。脫胎於此的香山文化,包含了嶺南文化體系中的粵、閩、客三大民系的文化特質,其本身又獨具特色,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香山文化與母文化——嶺南文化同步發展,演繹了中國近現代文明的壯麗篇章,是中華文明的優秀範式。

香山文化在兩個發展階段大放異彩

香山文化發展演變過程經歷了漢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積累期、近現代成熟期和當代發展期四個階段。特別是在近現代和當代改革開放兩階段更是大放異彩。

鴉片戰爭以來,香山人最早睜眼看世界,率先跨出國門,書寫了中國人自強興國的恢宏篇章。他們當中有為國家富強,對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孫中山、容閎、唐紹儀、鄭藻如、楊仙逸、楊殷、林偉民、蘇兆征等,也有為推進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發展而功績卓越的徐潤、唐廷樞、馬應彪、郭樂、蔡昌、李敏周等,還有呼喚思想啟蒙,倡導順應歷史潮流的鄭觀應、楊匏安、劉師復、王雲五等,以及在文學藝術、體育事業上建樹頗多的蘇曼殊、阮玲玉、鄭君里、蕭友梅、呂文成、容國團等。顏澤賢教授盛贊「香山文化匯通天下」,並指出,先進的香山人以中國、世界為廣闊的舞台,對於近現代香山文化的物質、制度、精神、心態層面建設的意義,可謂既深且遠,而香山文化亦因此煥發了蓬勃的生機」。原廣東省社科院院長、著名學者張磊教授在《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鏡像》序言中強調,「由於地緣與人緣的契機,它較早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域,得以開風氣之先,又能領風氣之先。人文精神高揚,呈現群星燦爛。眾多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藝術家……堪稱光輝奪目。不愧為20世紀中國的三巨人之一的孫中山,更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驅的豐功偉績而使香山易姓,更名為中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香山文化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得到進一步傳承與發展,閃爍出更為瑰麗的時代光芒。以中山為例,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中山人民堅持走理性發展之路,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今以佔全省1%的面積、2.7%的人口,創造了佔全省3.8%的生產總值,經濟總量位居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第五位,並獲得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殊榮。中山人民秉承「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開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圍蔚然成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節節推進,中山人民在續寫城市科學發展道路上,詩意般地尋找到城市的新坐標,為香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和物質基礎。

香山文化的三大價值取向

崇文尚武。香山人歷來就崇文重教。自明清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香山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了許多英才俊彥,產生了眾多聞名中外、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早在明代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與中原等地的水平不相上下。嘉靖年間,參加科舉人數與日俱增,中舉人數達180人之眾,其中有16人考取進士,在道德文章上頗負盛名的不乏其人。如黃畿、黃佐父子。黃畿勤於著述,有粵洲先生之稱;黃佐參加廷試,五試皆為第一,其著述甚豐,且廣為傳誦,時人譽為奇才。還有明末官至內閣大學士、明亡後又被南明唐王召為首輔的何吾騶,以及何述玄等,均是當時的名士。到了清朝,香山人讀書應試者眾,在清初至科舉制廢除的200餘年內,香山有2名探花,107名進士,721名舉人,另外尚有貢生和監生589名。雖然科舉考試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准,歷代科舉取得功名的人員數目也不等於歷代香山人才的總量,但可以肯定地說,它畢竟是古代香山社會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反映了香山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展現了香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

順應自然。香山在遠古時代只是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上的若干島嶼,所謂「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說的就是秦漢時期香山地區相對獨立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大海對缺乏勇氣和智慧的族群來說,原是一種天然的阻隔,香山的先輩們卻依託它圍海造田,把島嶼變成綠洲;大海,有時是一條暗藏殺機的險道,香山的先民卻憑借她遠涉重洋,開辟金山坦途。靠山抱海,沒有內陸城市的封閉和保守,擁有的卻是廣闊無垠、深不可測的大海和有限的陸地活動空間。香山先民就是在這山與海的結合中歷練出開放、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剛柔相濟、開拓創新的文化品格。香山滄海桑田的巨變,部分歸因於自然的偉力,更多的則應是人化自然的結果。香山先民在持久的與自然親近的過程中,學會了適應、改造、轉化和創新。香山文化因而也在這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構建中不斷獲得再造與新生。

重視商業。香山人向來就有經商的傳統。宋代香山立縣的縣城石岐(史稱「鐵城」),一直是各種商品的聚散地。元明時期,石岐山下就有商鋪十八間的傳說。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以後,澳門與香山地區之間的貿易就更加頻繁。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香山因地近港、澳和廣州,中外貿易和區間的商品流通迅速發展起來。境內除縣城石岐以外,小欖、前山、香洲等地,也因商業的繁榮而成集鎮。特別是清末民初,受孫中山民主革命和「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香山的工商業再一次出現蓬勃生機,縣治石岐工商業在原來十八間商鋪的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民國時期,雖屢經戰亂,商貿活動受到影響,但民間墟市仍然斷斷續續地進行,對外貿易也沒有完全中止,商貿傳統因此傳承下來。

香山文化蘊涵著四種文化精神

堅守正統與開放創新並存。香山文化雖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多元文化並存是香山文化開放包容的表現,但是,香山文化在本質上並沒有因不斷地吸納外來異質文化而喪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相反,香山文化在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中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不斷地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提升。孫中山先生就說,「余之謀中國革命,所持之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

趨利務實與熱情浪漫同在。香山靠山抱海,素有重農亦重商的傳統。面對大海,他們很自然地有了探究天地之想;背靠大山,腳踏實地,注重實乾和講求實惠之情則油然而生。因此,香山人得山海相依之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一方面務實求真,趨利避害,具有時間效益觀、開放效益觀和變革效益觀等商品意識,表現出趨利務實的個性;另一方面香山人又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憧憬,表現出熱情浪漫的詩性情懷。

剛勇好強與文質彬彬兼備。香山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崇文尚武的風尚。歷代科舉考試中,香山籍文舉人固然代不乏人,但武舉人也層出不窮。香山人一方面素喜習武強身,保家衛國,在歷代抗擊外來入侵者的斗爭中剛勇頑強、大義凜然。如南宋末年馬南寶毀家紓難,奮起勤王。另一方面香山人又擅長舞文弄墨,吟詩作畫,表現出儒者風范。香山文化因而具有剛柔相濟,儒俠兼備的特點。

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合一。滄海桑田的巨變和移民構成的社會表明了香山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與條件。香山人在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和創造,學會了博愛與包容。一方面,他們善於適應環境和靈活變通,處事從容、穩中求進,表現出一種務實守信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香山人在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網路中,又表現出和睦友愛、守望相助、重禮尚義的人文精神。因此,香山文化具有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合一的文化品格。

香山文化研究的五大價值和意義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拓寬嶺南文化的研究領域,豐富嶺南文化的內涵。香山文化研究直接為嶺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證性的範例,對嶺南文化研究是一個重大推動。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服務。加強香山文化研究,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總結中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本身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建設「適宜居住適宜創業」和諧中山的最新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支持。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深入挖掘香山的方言文化、商業文化等可以促進其中適合時代需要的文化寶藏轉化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現實資源,進一步加快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為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恆久動力。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強化鄉土文化教育,培育市民的家園意識和人文精神,增強市民的文化歸屬感。香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既保持了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的特質,又在延續與傳承中不斷創造出新質文化因子。研究推介香山文化,是充實市民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加強中山、珠海、澳門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文化認同和產業合作。珠海、澳門、中山三地歷史同源,文化同根,地緣人緣相近。研究、傳承和弘揚香山文化,可促進三地的經濟文化合作,促進廣大海外香山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家鄉、祖國的眷戀,增強香山文化、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香山文化體現了六大文化特點

香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傳承和變革過程中,不僅有了深厚的歷史積淀,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傳承性。歷史地看,香山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和行政區劃的分割而離散,相反伴隨經濟社會的進步而得到傳承和發展。尤其是孫中山的愈挫愈奮、敢為天下先、與時俱進和博愛精神,在香山可謂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顏澤賢教授贊揚道「中山人民正因應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新形勢,努力建設『兩個適宜』和諧中山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示範市,這種具有時代意義的偉大實踐,既是香山文化概念的現代詮釋和作為一種活文化的具體印證,也是對嶺南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深刻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性。」包容性。香山文化構成要素的復雜多樣性,充分顯示了香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與「不同而和」的包容性。古今中外的雅俗文化不僅得到理解和接納,而且還被轉化和創新。香山文化實際上是古南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近代文化等多種文化的融合、轉化和創新的產物。先導性。明清以來,香山得風氣之先,又首開風氣。香山涌現出了許多領風氣之先的優秀人物,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進程,體現了文化的先導性。

民生性。香山人向來就有務實崇商、重利而不忘義的傳統,香山的經濟嚴格說來都屬於民生經濟,都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有關。這點在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的展品中有鮮活印證。當鋪、葯店、布匹店、茶莊、缸瓦店和碼頭等場景,展示出商業社會的繁華與喧鬧。和早期的香山買辦一樣,中國現代百貨業的先驅四大百貨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的經營者所持的經營理念也都體現出濃郁的民本思想。

務實性。「趨利務實與熱情浪漫同在」既是對香山人勤勞務實精神的濃縮,也是對香山文化精神的一種高度概括。香山人是中國近現代工商實業的重要開拓者和推動者,在近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革中,涌現了一批在當時頗有影響的買辦和工商實業家。

開放性。從歷史上看,香山社會是一個典型的不斷移民的社會,也是一個文化輸入型的多元文化組成的開放融通的社會。在這樣一種開放融通和文化多元的社會里,香山人更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善於吸收、摹仿和學習外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濃厚,有強烈的開放意識。香山文化中的一些民族性、地域性和個性化的東西,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傳播。香山文化實際上在明清時期也一度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範本,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西方人的「中國觀」。

香山文化內容構成的七大板塊

方言文化。豐富多樣的方言,既是香山社會的一大特色,又是香山移民文化、多元文化的一種表現。在香山,廣東三大方言語系並存,且各大方言語系中又有區域間的不同。就今日的中山而言,粵語系中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和古鎮話(近新會話);閩語系中也有三鄉話、隆都話和張家邊話之分。香山客家語系內部比較一致,但與粵東客家語比較則存在一定的差別,前者不僅受其周邊的三鄉話、張家邊話和南朗話的影響,而且還受西方近現代語言文化的影響,夾雜了不少異質語言內容。香山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方言島」。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間社會生活中傳承的文化事物和現象的總稱,它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部分。香山的歲時民俗和紅白喜事民俗與中原地區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在一些具體規定和儀式上略顯不同。最能體現也最具審美和開發價值的香山民俗文化應是香山的民間文化藝術,包括沙田地區流行的高棠歌、鹹水歌和大罾歌,五桂山區客家山歌和沙溪的鶴歌等。

買辦文化。買辦和買辦文化是在中西經濟文化碰撞與融合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近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媒介,許多買辦也因之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者;另一方面它又是近代中國特殊歷史階段的一種記載,反映了近代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反映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初期的過渡情形。香山買辦傳播的不僅僅是近代意義上的西方文化,還把日趨成熟的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帶到了海內外,使長期默默無聞的香山文化在近代中國脫穎而出,走向歷史的前台。華僑文化。香山人很早就有遷居海外的傳統。目前祖籍屬於中山的華僑華人就有80多萬,僑居於8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量龐大的旅居海外的香山人在長期與祖國特別是家鄉的互動中逐漸形成了豐厚的華僑文化和僑鄉文化。早在上世紀初,石岐孫文西路就是僑鄉文化的一個寫照。

商業文化。香山人向來重商,香山商業文化經歷了宋、元孕育時期,明、清形成時期,清末民初發展時期,新中國以後的轉化和創新時期等階段。近現代香山商業文化達至一個高峰,成為中國近現代商業歷史的縮影。在成功地實現了自我歷史書寫的同時,為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名人文化。自明清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香山出現了眾多聞名中外、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其人數之眾、知名度之高、涉及范圍之廣、影響之巨大,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最具權威的大型綜合辭書《辭海》收錄了古今中外2000多名歷史人物,有30餘位是香山人。

思想文化。香山思想文化主要體現為名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結、民族性格等方面。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鄭觀應的「商戰」思想,香山買辦、香山僑商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香山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在不斷地向外移民過程中,香山文化始終保持開放包容、務實進取的精神風貌。在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海內外香山人的互動和努力,使香山文化在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同時,也逐漸地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沿海走向內地,從中國走向世界。

新時期中山人精神的八個字是香山文化的現代傳承

「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新時期中山人精神,是香山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結晶,是香山文化的現代傳承。

博愛是中山這座城市寶貴的精神元素。它是熱愛、建設家園和祖國的民族精神之凝聚,既有傳承性,又有時代性。在博愛這面旗幟的輝映下,愛國愛鄉的情愫早已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創新是流淌在中山人血液中的活性因素。香山人在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所作的開辟性貢獻是明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山人創造的多個全國第一,包括第一個種糧萬元戶、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旅遊賓館、第一個高爾夫球場、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游樂場等。

包容是建立在自信基礎上的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香山的歷史就是一部接納移民的歷史,也是一部包容的歷史,充分展示了包容的文化底蘊。包容精神符合現代社會開放、開明、接納、多元的價值取向。在這里,內外投資者一視同仁,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同步發展。「同是中山建設者」的口號讓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倍感溫馨。外來工被推薦當選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或市政協委員,這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較早且少有的。

和諧是中山不懈的追求。自古以來,遠離政治中心、偏安一隅的香山就崇尚「和」之境界。「人和則善,自然和則美」,在歷史演進中,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匯集各地特色文化,有力推動了族群的融合和社會的發展,為嶺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香山文化的孕育、成長奠定了基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既是一種目標追求,又是一種發展成果。

H. 四月初八佛誕日在中山的習俗

農歷四月初八是中山民俗文化節,多個鎮區將在當天舉行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市民參與。市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在文化廣場共同舉辦「四月初八中山醉龍文化節」。據了解,中山醉龍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源於宋代,盛於清朝,在舞蹈中,舞龍者如略有清醒。

農歷四月八當天適逢廣東(中山)文化消費節開幕,省文化廳組織了廣彩瓷燒制技藝、佛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陽江風箏等國家級或省級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等近50個非遺項目。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I.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J. 中山的風俗

包括生產、生活、傳統節日、民間藝術上的風俗習慣,具體如下:

1、生產風俗

擇日開工:新春佳節過後,各行各業都喜歡選擇一個好兆頭的日子開工。當天在工作場所門前燃放爆竹志慶。山區農民則在開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燭奉神,用鋤頭在地里鋤幾鋤以示正式開工,然後燃放爆竹,取意開工吉利。

鄰里幫工:沙田區農民每逢興建房屋或者辦理婚喪事宜,其親戚鄰里一般都主動樂意幫忙,屆時主人家供應飯食,無須計較酬勞。

干塘:蓄塘養魚的人家當在魚塘捉完大魚,將塘水放干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魚蝦,塘主全不介意。

2、生活習俗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小欖菊花肉、神灣菠蘿、荼薇花食品、石硤龍眼、中山粉果金吒、杏仁餅等特產也小負盛名。

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復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占總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粵語方言,一般稱作白話,分為4種: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

3、傳統節日風俗

嶺南水鄉旅遊文化節:嶺南水鄉民俗民風濃郁,極富嶺南地方特色。中山於2007年推出「中山市嶺南水鄉旅遊文化節」,舉辦「和諧鄉村」攝影展、名優農產品展銷會、鄉村美食風情街、動物演藝秀、水鄉運動會、水鄉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請賽等豐富多彩活動。

慈善萬人行:入選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文化活動名錄,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盪盪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

4、民間藝術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小調兒歌等,中山舞龍分為木龍、游龍、板龍、雲龍等8個種類。

2006年,坦洲鹹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朗崖口飄色、五桂山白口蓮山歌、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黃圃飄色等5項民間藝術形式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10)中山有什麼歷史文化節擴展閱讀:

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在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閱讀全文

與中山有什麼歷史文化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