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歷史有哪些規律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任何歷史發展的偶然性都要以這種歷史規律為前提。當然這種規律不能和自然科學中的規律相提並論,但它仍然表現出在一定條件下的重復性和普遍性。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規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歷史的不斷發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關系決定上層建築,而後二者對前兩者具有反作用。「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二是歷史發展的社會形態的更替。馬克思認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盡管馬克思的著作中也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支持多元演進的歷史觀,但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成為固定的五個社會形態更替的模式,即原始共產主義、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㈡ 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我們把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央的權力核心,過去是天子現在則是中央政府,中層——官僚集團、士人(或稱為知識分子)集團,農耕時代的地主、工商時代的資本家,下層——普通的人民。理論上說,在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都存在「時間差」的時代,中層是連接上層與下層,組織社會力量從事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同時,中層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其位置與構成又決定了,這個階層相對於上層和下層,在人員素質和資源控制力上會更具有優勢。一旦社會體制對中層的自我膨脹失去控制,則社會結構便會趨於畸形。
歷朝歷代,當權力集中於上層,財富相對平均的分布於下層,中層相對受到抑制的時候,通常則是王朝的鼎盛時期,而歷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鼎盛時期過去之後,中層開始做大,權力由上至下,財富由下至上,都開始向中層集中。在古代這就表現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權逐步被架空,民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又無需繳稅,政府財政的負擔最終只能由生活愈發困難的平民來承擔,這最終將導致王朝經濟走向崩潰。與此同時,中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自身,也開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閉,拒絕新鮮血液的輸入,從而成為一個小圈子,並最終腐化、瓦解。至此,國家體系便無可逆轉的走向了崩潰,而扭曲了的社會結構在王朝的崩潰中將會被打破,歷史便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㈢ 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
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後,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之後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往復。
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麼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台。我們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㈣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哪些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與開放性。具體如下:
第一、重復性。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第二、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於他以後的封建社會,也適用於現當代社會),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4)歷史發展有什麼規律擴展閱讀:
歷史規律也是客觀實在,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質共同性的歷史現象及其內部和外部的本質聯系。揭示歷史規律,是人們透過歷史表象探討其深層因果聯系,揭示歷史發展中普遍性、統一性、必然性的努力的表現。
是人們不滿於對歷史的膚淺描述、並希望歷史可以資鑒現實、預示未來的想法的表現。由於對歷史規律的揭示是對無法感知的歷史深層結構所做之抽象性認識,所以有可能投上更多的主體性影響,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歷史規律是上述人對於上述歷史現象及聯系的主觀抽象和歸納。
㈤ 什麼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5)歷史發展有什麼規律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㈥ 歷史規律有哪些
歷史規律有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與開放性。
歷史規律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重復性。
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第二、預見性。
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第三、層次性。
基於以上,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如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由低向高不斷演進等,都是適用於一切時間和空間(歷史時期)的普遍規律,是最高層次的歷史規律。相對它們而言,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第四、不確定性與開放性。
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尤其是看它究竟在什麼層次上,或在什麼范圍內是歷史規律。也正因此,因為歷史認識的特點,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㈦ 歷史規律有哪些
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它見於事物的發展規律,大亂大統占不長,急散遇急收,大陰對大陽,急陰對急陽,急後是緩,緩是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如水中浪,大起大落中變得多,小起小落變的少。歷史有整體的習慣力量,它前後要續力,秦要漢象,隋要唐象,民國要共和國象,漢朝我不怎麼清楚,隋朝的二世之亂與唐朝二世之亂有一定的象相處,秦二世和李世民都對兄弟下毒手,武則天應其節律生大變。
㈧ 從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看,可以總結出那些規律
這些規律大致有:
1、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割據分裂局面,最後都歸於一統,分是支流,合是主流,這是就大的歷史時期而言的。
2、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從建立到滅亡大致都經歷了一條由亂到治、由盛而衰的過程,這是單獨就一個朝代而言的。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歷史盛世都是統治者實行輕刑簡政、愛民親民政策的結果,相反秦王朝實行暴政,結果迅速滅亡。
㈨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因為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