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帶學生看歷史材料解析題

怎麼帶學生看歷史材料解析題

發布時間:2022-10-11 21:20:56

『壹』 淺談如何指導學生做歷史材料解析題

材料解析題要求學生分析所給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類題型對於考察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以及結合史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問題的綜合能力,是一種極好的檢驗方式。這是近年來高考歷史的一種常見題型,做好歷史材料解析題,對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的幾點體會。一、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在命題原則上,充分體現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這既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也是歷史研究的方法。要求從材料提供的史實作立論基礎,以鮮明的觀點作立論導向,從而得出正確的觀點和結論。 2、在命題選材上,強調對基礎主幹知識的考察。無論高考考試形式、內容怎樣改革,無論是全國各地的哪一套題,材料題命題選材都不會脫離歷史學科的主幹知識,都是課本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中的「棟梁」。試題可能通過引用大量課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會生活素材,構成新的設問角度。但無論如何,知識的落腳點都離不開《考試說明》的復習范圍,甚至都是落實在歷史學科的基本內容或理論的主體范圍內,可以說是源於課本、高於課本、歸於課本。 3、在能力考察上,更多講求知識遷移。考察考生能否在有限時間內從陌生的材料中正確尋找到與所學知識的最佳切合點,對號入座,從而轉化為熟悉的內容,並按題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來。這是與其他高考題型相比最突出的不同點。在運用知識、處理信息以解決問題方面,它對考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這樣的能力非*死記硬背獲得,而是*扎實的歷史基礎功底加上靈敏的思維觸覺反應達到。 4、在命題形式上,趨於向問答題*攏,常見於歸納型和評論型材料解析題的出現。有時要求考生歸納材料的要點 5、在命題觀念上,重視開放式思維模式,答案與評分標准靈活,突出表現考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 6、在涉及領域上,政治、經濟、國際關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民族關系等其他方面。另外,中外熱點問題和時事也是近年材料解析題關注的方面。如2002年全國高考33題有關歐洲一體化等,都與現實社會生活聯系密切。 二、掌握做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技巧 1、讀是解題的基礎 (1) 先審題目設問。為什麼不採取先看材料的做法?一是考生先閱讀比較陌生的、甚至有一定閱讀障礙的材料,容易產生懼怕心理, 這種不良心態會直接影響考生答題;二是不了解命題要求就閱讀材料,其思考的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必然是茫茫然看過一遍後再帶著問題重新看第二、第三遍,浪費寶貴時間。其實,經歷近半年埋頭苦練的考生只要上場鎮定,單看設問對材料所指已略知一二,並可以在頭腦中鎖定某一特定的歷史空間或事件進行思考,就大大增強了答題的信心,減輕迷茫心理,這一步相當重要。 (2).注意提示性文字,特別是材料出處,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例如:古代史材料多為文言文,對於生字生詞可以一分為二處理,重要字眼一定要通過讀透上下文了解材料的本義來進行適度的聯想;一般性名詞如果有其他名詞與之並列可通過歸類辦法模糊處理。有帶解釋的字詞千萬要好好把握,絕大是解題答題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翻譯成中文後,句子較長,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處理,找出句子主幹部分達到明確中心意思的目的。 2、思是解題的關鍵 在讀的同時,也是思的過程,邊讀邊思。注意以下幾方面: (1).材料與教材的相關之處。盡管材料解析題的材料、問題都體現一個「新」字,但不管多新,歸根到底還是與課本的主幹知識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在一起,掛*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2)材料與設問間的關系。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必然與材料息息相關。13.另外,設問間的關系也有玄機,特別是遞進設問類材料題,每一設問逐步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甚至下一設問的問題是上一設問的直接或間接答案。若考生能藉助並把握其微妙關系推導思維方向,對材料與材料間的關系。材料的選取、編排是經過命題者精心設計的。其中,材料與材料間有的是並列關系,比如同一時期不同行業的發展狀況,材料間不存在先後順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從不同角度的材料中歸納中心。有的是以一定的邏輯順序為排列依據,突出在「變」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後順序不能變換。考生就要細心觀察每一材料間的聯系,明確為什麼會變,變成怎樣,變產生什麼影響,怎樣評價它的變化。比如2000年全國卷關於建國後不同時期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認識一題,抓住四個材料分別給出的年份及聯系其背景來表達它們的差別,回答起來就水到渠成。 3、答是解題的落腳點 經過前面的讀和思,答題的思路已出,最後一步是要答好題,用文字清楚表達自己意思,否則前功盡棄。在答題上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按問作答,根據具體要求回答問題,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設問指向,要求根據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內容也答上。還要注意分值分布。 (1)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實事求是,一方面不要拘泥於課本另一方面要准確辨別材料觀點正誤。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史學家落後史學觀點的影響。必須撥開雲霧,去偽存真,按照馬克思主義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進行辨析。 (2)准確把握命題者意圖,緊扣中心,揭示歷史本質規律。縱然材料多,設問新,但命題者必定是一道題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進行考察,所以回答時要緊扣這一中心,並揭示其中的歷史本質,就能於命題者心領神會。 (3)言簡意賅,條理清晰,書寫工整。不要寫成長篇大論,材料解析題對回答的要求是貴精不貴多。如果有字數要求更要慎重處理,想好再下筆。只要掌握適當的方法,平時注意積累經驗,材料解析題還是可以做好的。

『貳』 如何培養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概括能力

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再結合課文內容,准確、簡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題,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如《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這一課中秦始皇設立的地方制度郡縣制的插入課後的解析與探究的問題,王綰和李斯關於地方制度的爭論?秦始皇採納了誰的建議等三個思考題?學生經過認真閱讀、思考,分析得出了秦始皇採用郡縣制原因,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不僅如此,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把握歷史問題本質的能力。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因時利導,指道提取和概括歷史信息。針對課文中的小字部分需要我們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來歸納回答。如《五四愛國運動》關於袁世凱和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內容,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原因;袁世凱急於接收二十一條的原因什麼;這個二十一條為何是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呢,那中國人做和反映呢?」讓學生思考理解所學內容,鍛煉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另外圖片表格也是教材中隨手可見的最好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鴉片戰爭這一課時可以插入英國向中國運入鴉片的柱狀圖分析為何英國人要輸入鴉片呢?對中國有何影響?第二次戰爭爆發前中國和英國的棉布銷量的表格柱狀圖,為何英國人在中國的棉布銷量不好呢?那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讀懂了表格讀懂弄懂表格數字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
第二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歷史課有時候很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睡覺。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如何把學生從周公的聊天中拉回來?這是一重要的問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的葯引,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他不感興趣,就像那頭倔強的毛驢始終不肯前進。我經常創造一些胡蘿卜如採用數字,圖片,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或對聯、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覺、發現、體驗,濃厚的興趣、這樣活躍的思維狀態,如講到近代前夜的發展和停滯這一課是引入:單膝跪還是雙膝跪。乾隆年間,英國大臣馬格爾尼來華的故事,設問乾隆皇帝態度怎麼樣呢?乾隆皇帝為何會這么牛呢?那馬格爾尼是什麼態度呢?那這樣的態度對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幾十年後的一個當時隨行的小男孩後來做了什麼給中國帶震驚?帶動學生去思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國統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點。還比如在講商鞅變法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力就高了,還從故事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第三收集經典題型,加強相關的材料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對歷史作業的態度是:只做選擇題,看看問答題。遇到老師要檢查了,就抄抄問答題。對問答題中出現的史料很少有認真閱讀並做出解答再對照答案進行分析的。真正到了考試,學生看到材料往往在材料上花上數十分鍾,而不知下筆呢。由於平時接觸的史料少,真正訓練的時間少,所以,大部分學生形成了一個習慣:畏懼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開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說了。而高考的落腳點是學生答題的能力,也就是論述和論證的能力。面對此情況,我在教學中的又一個重點是:從學生面對試題的最弱處下手,廣泛搜集新型綜合題,運用縱橫、歸納、小結等方法,加強課後新題型的訓練,每天布置一個綜合題或材料題,由教師引導、歸納答案。另外利用好學生手中的已有的復習資料。嚴格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從作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並將材料的相關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題目進行分析解答。去年我帶的一位高三的學生,在高考中成績不錯突破了700分,在高三下學期查缺補漏是給他們出了很多思考題,每次都叫他拿來我看檢查他的完成情況,效果不錯。
多和學生進行交談心理的指導,讓學生不再害怕史料。平常下課或上課前提前到教室里主動找學生聊聊,會有收獲不小。現在的小孩子他們思想特立獨行,接觸的社會很復雜,他們的感興趣的點也不一樣,但他們也渴望老師的關愛,尤其是一些想學習而不知道怎樣學習的學生。多聊天後減輕他每們的壓力。
第四,改變教學方法,呈現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很枯燥無味的,好動的學生他們忍受不利這么長時間的寂靜的,慢慢就進入和周公聊天的狀況了。我在教學中也遇到這樣的狀況,上課時他們有疲勞時,我講的少,結合本課給他們出幾個思考題,如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有何異同呢?提示他們從經濟,政治,文化,性質比較?西鄉隆盛和康有為的命運如何呢?思考把學生的興趣帶動起來,改變了沉悶的氣氛,課堂效力也就會高一點。
第四、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其實這個歷史材料解析要求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將材料閱讀中提取的新信息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結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說白了就是考查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要求學生拿到歷史資料題時不要急於看那長長的材料,而是先審題---看材料後的問題。審清題意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拿到題後,必須默讀三遍,抓住題的格式和關鍵詞語,是分析,還是比較,是敘述,還是概括,是評價引語,還是現實熱點。讀懂及審清楚這個題中有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換言之就是要弄懂題目的關鍵詞,再帶著問題去讀材料,這樣很容易回到教材提示學生這一知識點在哪裡?知識點有幾個。
在回來仔細閱讀材料找有用信息。了解了問題明確方向後,帶問題去讀材料。歷史材料分析反映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特徵,它是答題的前提,做好這一步的關鍵是首先數句號,看看材料有幾句話就有幾層意思,為歸納打基礎。其次仔細閱讀材料,挖掘有用信息:閱讀材料正文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後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標題或出處,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後,在帶著問題讀材料。讀時要找關鍵詞,及材料的有用信息,可以用鉛筆劃一下。但是不要全部劃起來,那浪費做題的時間。注意關鍵詞還有在句子的符號還有分號(意思分層),括弧(解釋),破折號(解釋意思省略),省略號(意思省略)及關聯詞(並且,而且,但是),他們是了理解材料的關鍵。而且每個段落都有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表達了該段的主要意義,其它句子都是圍繞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分析表述的。因此,找出段落中心句,就能把握段落核心。段落中心句有的明確出現在材料正文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段首、段中、段尾等位置,找出關鍵詞句,抓住中心句。有的隱藏在字里文間,潛伏在整個段落之中。這種隱性的中心句需要學生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比較、進行精確的概括提煉。當然,有的段落有多個中心句,這就要求學生反復訓練,通過准確劃分段落的層次,來逐個提煉出中心句。在概括段落中心句的基礎上,將各段落的中心信息,進行組合加工,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幫助你明白材料意思後你回答就小菜一碟了。
其次需要回到課本中去。材料與課文反映的知識一般會有密切聯系,你可以從材料中判斷出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事實。聯想該內容在教材中是怎樣論述的,據此建立答題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都離不開課本知識,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最後在組織答案,組織答案很重要的一步,也是解題的最關鍵的一步。11年我們歷史高考的學生反映說知道材料信息但是表達不清楚扣了很多的分,有好大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材料在講的信息,這部分考生考試成績很差。組織答案是要注意一不要照抄材料,而是不要搬材料文不對題及置材料於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是堆積辭藻、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
在你答題的時候要注意序號化、規范化、段落化、精煉化。因此,教師一定要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答案的准確性。首先,要讓學生准確審題,按照所給分數多少,判斷問題的主次,區別作答。其次,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再次,強化學生高度概括能力的訓練,答案力求簡約,語言精練、表達准確,關鍵字詞一定要突出。最後,答題語言一定要按照題目的要求表述,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序列化。還要駕馭好史實和文字,繁簡適當,運用歷史術語,答出「歷史味」,突出本學科的特點,不答「外行話」,不誇張,不犯花哨病,不羅嗦,字要寫的工整而迅速。答完後切忌過早輕松高興,還需要仔細默讀一兩遍,反復修改。
以上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在利用教材培養高一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一些粗淺嘗試,今後要求我們歷史教師要善於收集資料做有心人,利用各類材料題,設計一些精彩而又切實的思考題,並豐富我們的歷史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打基礎培養。總之,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是大有希望的。

『叄』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閱讀歷史材料題的能力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閱讀歷史材料題的能力
歷史信息,是指能為歷史學習和研究提供文字實物的語言﹑音像或其他符號的載體。因而歷史信息能力是主要藉助以上載體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即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這一要求在近年的高考試題中得到充分體現。在各類命題中材料型題目成為考查學生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都提取出來,並按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才能最終得出正確答案。因此,近幾年的高考題目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在主觀題中,淡化問答題,出現問答題材料化的趨勢;在主觀題中,也增加史料和創設新情景,考查學生從史料和情境中准確地獲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學生歷史信息能力成為高中歷史教師的重要職責。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在掌握歷史信息能力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提高。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審題不到位。審題本身是一種信息提取過程。審題不到位將直接影響學生從材料里准確獲取信息。面對問題,部分學生表現出不重視審題或不懂得如何審題的現象。比如:他們往往忽視問題中的時間地點等限定詞;不理解提示語和中心語的意思;不知道現象和本質,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區別等等。
2、提取信息不全面不準確。在閱讀材料提取信息方面,學生往往以偏概全,看材料得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部理解了。常出現的問題如孤立分析材料,無法將材料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思考;只看錶面信息而不懂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質;只見文字不見圖片,忽略材料來源,材料提示語和一些標點符號等等;不能准確理解喻意,不懂圖表,漫畫的本質等。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應採用相對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歷史信息能力。為此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
1、 強化審題意識,科學審題訓練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是正確解題的基礎和前提。許多同學連題意還未弄清楚就急於求解,結果欲速則不達。因此老師要強化學生審題意識,將審題訓練發展為信息能力培養。審題的訓練主要是在評講試卷或習題時,一般來說問題是由限定語(如時間地點),中心語(關鍵詞),提示語(如根據材料並結合課本,比較分析或概括等)求答語(如原因,結果,本質)組成的。比如「結合以上兩則材料,比較所推行的政策異同,並分析其影響」提示語是「結合以上兩則材料。」限定語是「比較分析」,中心語是「推行的政策」求答語是「政策的異同及影響。」除此之外,學生不容易把握的概念,如本質或根本原因等,教師可根據題目深入分析現象和本質的不同,根源和直接原因的不同。
2、 在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訓練
教材是學生第一手資料,深入發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豐富的才學資源,是培養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徑。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找出重點,採用圈點評等,促進知識內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其次,還可把閱讀主動權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句與句,段與段,課與課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多歸納,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結構。
第三,結合教材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新一輪課程改革突出圖片的地位,它不再是教材的點綴,而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教學中利用教材圖片進行比較是常用方法之一。如人教版必修一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提供了「唐朝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和「北宋文官出行圖」兩幅圖片,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後,啟發其思考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
針對學生對漫畫的喻意和本質不能理解的問題,則要進行針對性訓練,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8課《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漫畫「被壟斷組織操縱的美國參議院」同學們覺得這幅漫畫很有趣,但對於其反映的本質卻很難回答,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漫畫,並思考漫畫說明什麼現象?反映什麼本質?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在探討中理解漫畫反映的本質。
由於課本資源有限,教師又可充分發揮輔助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在多媒體中補充經典材料,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取信息,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引用資料「《權利法案》對國王權利的限制和保證議會權利的相關條文」,強化學生的信息意識:國王權利受限,議會權利至上。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靜態圖,動態聲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印象,並增加學生從中獲取信息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嘗試後,學生的歷史信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在審題方面,養成較好的審題習慣,能注意問題中各信息的關鍵,並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獲取信息;在材料中獲取信息方面,同學們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閱讀教材也更有針對性,對教材的整體宏觀把握能力增強。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既要堅持對學生歷史信息能力培養,還要引導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加強閱讀理解能力,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歷史信息能力,認知歷史,理解歷史,深入透徹把握歷史。

『肆』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在歷史考試中,我們發現歷史材料分析題中常見材料類型有哪些?答題技巧是什麼?文字材料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做歷史材料解析題有三種環節,分別是讀、找、答。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答題前要寫出簡單的題綱。

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一:審題

①一般情況下,應讀兩遍。第一遍粗讀,游覽,了解大意。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②審讀設問,帶著設問仔細讀材料,將材料讀懂、讀透。

a.細讀材料時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須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句子的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等其他修飾成分。

b.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為設問的實質是為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確設問要求,據設問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細讀材料,是盡快獲得有效信息的捷徑。

c.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這些說明性文字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背景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時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效。

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二:找聯系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①閱讀全部材料之後,要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題的一些材料觀點完全相反,它也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找出了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與教材的連接點。盡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③找出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體會命題者的意圖。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讀材料是為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為「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定是從材料出發的。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時,領會命題者採用這些材料的意圖至關重要。

④審讀設問,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1997年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解答過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誤。

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三:答題

組織答案時注意的問題:

a.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都有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並依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

b.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則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創新能力。因此,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析,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C.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准確辨別材料觀點的正誤。所引用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帶有封建史學界和資產階級史學界落後史學觀點的色彩。必須按照正確的觀點對史料進行辨析。 c_kan();

『伍』 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感歷史教學要把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能力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努力貫穿在教學始終。那麼歷史教學中為什麼要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的能力呢?一是從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看。教材課時容量大,閱讀記憶量多,除了正文、小字,還有資料、插圖、地圖、表格、材料解析等,這些內容無疑使閱讀量增加,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二是從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看。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學習中不能准確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應用困難較大,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三是從高考對能力的要求看。能力考查力度加大,以教材為依託,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不拘泥教材,對學生閱讀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既然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能力呢?
一、設計問卷,進行調查。2015年10月我設計了問卷調查,並在高一進行了第一次問卷調查,尤其對我帶的11班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表明:(1)閱讀習慣較好,但方法單一。超過半數同學有看標題的習慣,少數同學需要督促。56%同學有勾畫批註的習慣,11%人需要督促。遇到不懂得問題時,大多數同學選擇自己動手解決或者詢問老師或他人,極少數選擇忽略或者等待他人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數同學的閱讀問題主要在於對已學知識記不住,或者容易混淆。(2)史料閱讀能力有待提高。47%的人對材料閱讀題有興趣並盡力去做,少數人有興趣卻對自己沒信心選擇放棄。50%對文字敘述型的史料題感興趣,對圖標型和混合型的史料題沒有興趣。大多數對來自教材或練習題中出現的史料把握比較好,對教材之外的材料無興趣。做材料題時的主要問題在於答題語言規范上,不能簡潔明了准確的有條理的答題。大多數人認為解答材料題時需要從材料中找答案,還需熟悉解題的步驟。對見過的材料做的較好,問題主要在於不會答題,從材料中提煉知識的能力不夠,語言不規范准確。據此我制定了研究方案,著力對學生歷史材料的閱讀能力進行研究,並尋找解決現狀,提升能力的途徑和措施。近半年後我又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通過分析表明:學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方法和技巧,閱讀能力大大提高。

二、搜集材料,組織學習。我先後搜集整理了「歷史學科的閱讀方法簡介」、「如何閱讀歷史教材?」等材料,列印下發,每個小組一份,由小組長組織組員學習、交流,由模仿別人到自主總結,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在運用中學會總結,努力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能力。
三、方法指導,示範引領。一是以教材為載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通過課堂內容的學習,採取批畫、圈點、提煉關鍵詞等措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通過教師的示範,讓學生感悟體會,通過快速閱讀課題、導言、正文中的標題等,通過構建知識結構框架,形成思維導圖,抓住主幹知識,提煉核心問題,幫助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教材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四、加強檢查,督促落實。堅持每周抽查一次歷史課本,檢查學生批註、批畫的情況,採取教師查學科班長和小組長,小組長、學科組長查組員,小組互查的辦法,並按A、B、C、D評定等級,實行小組一繩捆,納入對小組的考核,督促學生逐漸養成良好閱讀教材的習慣。
五、反思總結,交流碰撞。我先後在班級多次組織學生反思總結,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基本方法,並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展示。先讓每一個同學自主反思總結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然後小組內交流分享,總結歸納,達成共識,推薦一名學生代表本組在班級進行大展示。當每一個小組代表展示完後,本組成員補充,其他小組點評,並把結果納入對小組的考核。這樣以來每個同學閱讀教材的一些好做法,得到了交流展示,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了班級同學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六、強化指導,訓練提升。在導學案設計中注重方法指導,思維導引,引導學生走進教材,閱讀教材、理解教材,並構建思維導圖,抓主幹知識,提煉核心問題。同時放手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自主設計基礎性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展示、點評點撥。另外在導學案中專門設計材料分析題,進行專項訓練,拓展教材以外的材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與研究,指導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的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是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基本形成。多數同學能夠自主閱讀教材或材料,自覺預習、自主批畫、自主思考,以往那種不看書、不批註、不思考的現象基本得到改觀。二是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技巧。多數同學能夠運用雙色筆批畫、批註,學會了抓關鍵詞閱讀、帶著問題閱讀、前後比較閱讀、抓主幹知識閱讀、框架式略讀、宏觀把握線索式閱讀等方法。三是學生歷史材料解析的能力大大提高。過去學生害怕材料題,讀不懂、不會讀,現在學會了閱讀,掌握了基本方法,形成了基本步驟,提高了基本能力。如姚詩琪同學在反思交流時說「先看問題,帶著問題看材料;在閱讀材料時把重點內容勾畫出來,並做標記;如果遇到文言文材料看不懂,就可以看材料的出處,從朝代和人物中推敲材料內容;從材料中提取主幹信息,提煉核心知識點………」。從歷次學情調研考試成績看材料題所佔比分提高了50%左右。四是提升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在教學中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思維導引有機結合,發展學生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或材料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也大大提高了。

『陸』 怎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的能力

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構建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因而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由於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當作一系列難以捉摸的論斷,對這些論斷的學習僅僅是記憶而已。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能被用來應付考試,不能被實際應用,因而也是沒有意義的。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因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是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運用史料,培養興趣以趣引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蕭何,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如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目時,先介紹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它已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志願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捨生忘死,英勇作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並成為志願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經過這樣的講授後,學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簡單經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經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顯然這一教學目標還沒有完成。
對於這一教學內容,我通過幻燈片放映介紹黃繼光、邱少雲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黃繼光七處負傷,他從傷痛中醒來,看到敵人的機槍還在吐著火舌。他用最後的力氣,撲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雲一團烈焰在他身邊燃燒起來,在邱少雲的身後就是條水溝,他只要在泥水裡打幾個滾,就可以把火撲滅。但是,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邱少雲嚴守潛伏的紀律,咬緊牙關,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這樣學生就能夠職直觀地感受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我們把志願軍戰士稱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維深刻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而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作品興趣濃厚,我抓住這一契機,激發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冊《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中有一幅一戰後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漫畫。針對漫畫,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爭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麼,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

『柒』 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材料題的解題能力

材料分析題是每年各地歷史考試的必考題型,所佔的分值比例較大, 材料解析題是高考歷史的主要題型之一,因此,高考沖刺階段要進行專項訓練,做好這類題型解題思路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備戰、決勝高考。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中考歷史料解析題的解題能力呢?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掌握考點的基礎知識是答好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第一關,因為基礎知識是做答好材料分析題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題。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各類題型偏重基礎,所以,如何落實基礎知識是我們所有初三歷史老師和畢業班學生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注重基礎知識,讀通讀活教材。高考對於課本基礎知識考查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績,平時吃透課本知識就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提問方式及解答技巧
從近幾年來高考模擬試題及歷年各省市高考試題的題例分析中,得出材料分析題的提問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方式一:提問內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
解題技巧:這類題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現在材料中,這就要指導學生從材料中找出答案。
方式二:提問內容是根據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
解題技巧:這類題目的答案往往就出現在課本中,這就要指導學生用材料所給的信息去課本中尋找相關答案。
三、掌握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步驟
第一步:讀———解題的基礎 材料題都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設問部分
在閱讀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全,也就是不能忽視材料的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這些說明性文字,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不可漏讀。
第二步:找———解題的關鍵
讀的同時,也是想的過程,找的過程,要邊讀邊想邊找,從材料中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大致了解材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判斷這個信息和我們學過的什麼歷史內容有關,這所謂的讀懂材料,為下一步做下面的解題做准備。然而,要讀懂材料,這要求平時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步才能過關。
第三步:答———解題的落腳點 .走完了「讀」和「找」這兩步,答題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後一步組織答案了。在組織答案時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1.問什麼答什麼。緊扣題意、論從史出。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對號作答,堅持「問什麼答什麼」,不要脫離材料,隨意發揮,答非所問。
2.注意語言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書寫工整。
材料解析題對回答的要求是貴精不貴多。注意設問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詳盡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簡潔些。如果有字數要求更要慎重處理,想好再下筆。
3.要恰當使用歷史中的術語,少說大白話。
4.看分值,通過分值來決定用幾點或幾個字來回答(註:材料分析一般是一分一點)

『捌』 高中生應怎樣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

1.注意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及後面的答案。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設問分值。每個設問後的括弧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於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也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只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運用基本的史學理論觀點分析材料的本質和規律,這是歷史闡釋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題中的考查呈上升趨勢。1998年第46題「簡要指出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要教訓」,就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只憑主觀願望和意志辦事」。要從具體材料中得出這一基本觀點,那就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同時,運用史學觀點進行材料分析,還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增強對歷史事物的主觀判斷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場、意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利於對材料進行辯證、歷史的分析、解決。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對於材料解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高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過每年的參考答案的評分說明是不難看出這一點的。材料解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

『玖』 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材料解析題解題通常有三個環節:讀、找、答。

(一)讀:解題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應讀兩遍。第一遍粗讀,瀏覽,了解大意。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

2.審讀設問,帶著設問仔細讀材料,將材料讀懂、讀透。

(1)細讀材料時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句子的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等其它修飾成分。正確閱讀理解材料雖然與語文閱讀水平有關,但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

(2)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為設問的實質是為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確設問要求,據設問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細讀材料,是盡快獲取有效信息的捷徑。

(3)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

這些說明性文字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背景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時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效。特別是材料出處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須更加留心細讀,它對解題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戰前,前秦君臣對戰爭形勢的分析」,這里就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材料的歷史背景。另外 高三,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從主體材料(正文)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導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二)找:解題的關鍵(說明: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1.閱讀完全部材料之後,要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題的一些材料觀點完全相反,它也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找出了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盡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3.找出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體會命題者的意圖。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讀材料是為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為「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定是從材料出發的。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時,領會命題者採用這些材料的意圖至關重要。

4.審讀設問,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

三是』97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如』97第44題「南唐烈主」題,』98 「巴黎和會」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解答過程中免大的失誤

(三)答:解題的落腳點

1.組織答案時注意的問題;

(1)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並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

(2)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力。因此,在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從材料中提取觀點。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准確辨別材料觀點誤。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史學家落後史學觀點的影響。必須按照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進行辨析。(4)要認真書寫。

2.各種類型材料解析題的具體答法:

(1)遞進式材料題。答好第一問是解題的關鍵。答對了第一問,其它問會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問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多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准確。

(2)歸納式材料題。可採用劃分段落的辦法: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幾段別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這樣層層分析,有助於將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來。

(3)小論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題。這種著眼於「文字表達」的命題方問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時還了字數限制;在評分方面,採取分檔給分的辦法。

解答這類題,除了對材料題的一般要求外,更應注意:

①由於小論文式的材料題的設問比較籠統,因此,不可能用設問來提示閱讀。所以審題時,對材料的閱讀要更加求精求細,力求不漏掉任何一個有息。

②處理材料時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場、觀點,理解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特點和時代特徵,把歷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學知識的體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確結論。

③回答此類解析題時更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論文,不是問答題,不能像回答問答題一樣。

第二,要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材料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歷史」性。不論論據還是觀點都應與「歷史」有關,拋開所提供的材料、拋開歷史知識亂發揮,是不可取的。因此,歷史小論文不管是評述題,還是論證題,都應緊扣材料,從材料出發進行回答。

第三,文章應體現論說文的三要素。觀點要鮮明,中心要突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清清楚楚;論據要充分,有理有據;論證要有力,有邏輯性,分清層次,條理清楚。第四,對文字的組織要更加註意抓住關鍵,高度概括,文字簡明准確。文章中主體要明確,時間、空間要清楚,層次要分明。因為此類題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後,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簡練、抓住要害。

閱讀全文

與怎麼帶學生看歷史材料解析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