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外國歷史怎麼講中國的

外國歷史怎麼講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10-14 20:16:45

⑴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和世界歷史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⑵ 在美國歷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記載中國歷史的

對於歷史,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先是大人們以口述的方式而進行的總括引導,其次就是從初中開始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高中甚至大學的歷史課。從中國的古代文明經過層層江山易主直至現代文明,我們在這個學習的道路上不知重復了多少個回合,其中的繁榮衰敗,跌宕起伏,我們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們學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們自己的視角觀察到的我們的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在外國人看來,是如何寫中國的歷史的呢?那咱們就從美國和日本的歷史課本中來瞅瞅他們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這本書在介紹中國的歷史方面雖然相對較少,但是其發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書中以比較客觀且公正的態度都進行了描述了。

⑶ 歷史上外國是怎麼稱呼中國的

歷史上,各國以對某一時期中國事物的具體印象為基礎,對中國有過多種稱謂,其中不乏偏見與歧視。當然,這些稱謂如今多已棄用,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卻值得後人記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曾向世界各國輸出大量絲綢。據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愷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國奴。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含有貶義,因為那時的中國給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後。現在,「西內遜」僅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
Cina(支那國):梵文對中國的稱呼,漢文古書中多音譯為「支那」或者「脂那」。原意指「智慧」,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曾將Cina與希臘並列,同稱為文明富強之國度。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Taugast(桃花石國):一般音譯作「桃花石國」,最早見於拜占庭歷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剩餘962字)

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並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會掙錢但不會花錢。
船國Nuoc 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支那Cina,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 「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⑷ 外國課本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文化,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有過盛世,也有過屈辱,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也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銘記,對於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去繁榮還是屈辱都應該以真實的情況被銘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歷史不應該被掩蓋,更不應該被曲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內心中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畢竟人心復雜,任何地方都會成為缺點,包括他們介紹我們是所說的,中國古代文化更加講究情感和禮儀,而不是理性和務實,是啊,中國有多少禍端都是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大家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

⑸ 在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歷史的

德國:

中國歷史最早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重點寫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所以德國的孩子們,從小便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神秘國家。

俄羅斯:

對於中國的歷史,俄羅斯的教科書都記錄的非常詳細。但是到了滿清的時候,俄國的筆墨開始加重了。特別是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還有被割讓的土地,這一方面被著重描寫了。

日本:

《世界歷史》是日本國中的必修課程。這本書對中國古代的貢獻也有詳細的記載,如四大發明、科舉制度等。並著重敘述了唐代對日本的影響。但是到了清朝就開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筆墨寫到滿清皇帝的昏庸無能,到了民國時期,特別是侵華戰爭,則是一帶而過,對於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隻字不提。

韓國:

韓國在教科書里頻繁篡改歷史。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國擁有的四大發明,韓國人說這是我們與中國的共同努力才發明出來的,而且之前也說端午節是發源於韓國。

(5)外國歷史怎麼講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⑹ 美國歷史教科書上怎麼說中國的..

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志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美國歷史書中的台灣、貿易、人 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⑺ 看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法國:刻意描述「中國模式」
在與一些法國中學生的交談中,記者發現,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相當有限,對他們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家,不少人沒聽說過儒家思想和漢唐文化。在他們對中國的描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國中學生對中國的了解為何如此有限?翻開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記者找到了答案。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共分為六冊,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佔三冊。令記者吃驚的是,這六冊教材中涉及中國的內容少得可憐。用巴黎聖路易中學一位老師的話說,在初中部分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完全成為一個「被遺忘的國度」。

不過,這位老師又「安慰」記者說,高中第三冊歷史教科書有整整一章來專門介紹中國。這一以「中國模式」為題目的章節,共分為「紅色中國的開始」、「毛澤東思想的高潮」和「鄧小平的中國」三部分。這一章的開頭這
樣寫道:「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上最後的大本營,中國在共產黨執政以來連續向世界展現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分別是毛澤東所代表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烏托邦」和鄧小平所代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紅色中國的開始」這一部分,先是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打敗「腐敗」、「無能」的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然後描述了毛澤東從「依靠蘇聯」到「擺脫蘇聯枷鎖」、「自力更生」的執政方針的變化。這一部分還對毛澤東擺脫蘇聯模式表示贊許,認為這標志著「中國模式」的出現。

「毛澤東思想的高潮」這一部分,首先對毛澤東發起的「大躍進」運動提出批評,然後著重講述了「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這部分的最後,教材提到了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毛澤東思想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認為毛澤東所提出的「社會平等」、「反對等級制度」的觀點對大量西方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毛澤東在法國始終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前兩部分相比,「鄧小平的中國」這一部分對中國有褒有貶,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描述較為客觀,但又同時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批評,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法國民眾至今對中國存在偏見和歧視的原因。

這一部分在開頭寫道:「從1978年到1997年,鄧小平成為新的中國模式的代表」,「他發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並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與其人口數量相符的作用」。在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鄧小平「將農業現代化放在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將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稱贊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紹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國存在的「人與人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的經濟差距」,還對中國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提出了警告。

記者所采訪的幾位法國中學歷史教師大都認為,法國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是一個需要研究的新課題。巴黎政治科學院一位參與法國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教授說,法國歷史教科書之所以忽視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對法國和歐洲的歷史發展影響有限,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臘的「民主」和「公民」等觀念對西方有影響,但是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對世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在法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比重也會隨著教科書的改版逐漸增加。

德國: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在「中國熱」吹遍德國之際,被德國人稱為「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的歷史教科書里,中國的形象又怎樣?記者來到位於首都柏林的威海爾恩中學。

接待我的歷史老師波希爾博士,是德國歷史教科書編委之一。他聽說記者來自中國,第一句話就做了「檢討」。他告訴記者,在德國幾十種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歷史是德國「四大主課」之一。低年級學校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和外國史各佔50%;高年級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則佔60%,外國史佔40%。波希爾博士不無遺憾地說:「我們歐洲國家面積小,鄰國多,國與國的關系特別密切,尤其是我們早已走上一體化道路,因此,外國史部分以歐洲為主,主要介紹歐盟成員國的歷史。其次是介紹非歐洲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

不過,記者從他遞過來的克萊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國通史》中,還是找到了一些關於中國的內容。比如,有關中國概況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公元13世紀,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

中國文化是德國教科書著墨比較多的。「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教科書中,還從馬可·波羅的故事入手,圖文並茂地簡要介紹了中國「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萬里長城、中國功夫、中醫等內容;同時,記者在德國教科書詳細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讀到了中國歷史。課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滿洲南部的鐵路爆炸為借口,佔領了滿洲。後來,日本又把滿洲變成獨立的滿洲國,立溥儀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最終侵佔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政府還宣布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奮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段落更是歷歷在目:「許多駭人聽聞的暴行在二戰期間發生。在亞洲戰場,日本法西斯在中國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僅在40多天的時間里,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萬名。」

對於現代中國,德國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等一點內容。

總的來說,記者感到,德國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國的內容的確很少。對此,波希爾博士直言不諱地說,對於俄羅斯和中東以東的東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見。像中國這樣重要的東方國家的歷史顯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於歷史教學大綱的陳舊引起的。

不過,目前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德國教育界已經出現了一種呼聲,要求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對中國等東方大國的介紹,波希爾博士本人非常樂意看到這種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前段時間的日本「教科書事件」,已有很多德國議員提交了議案,提出在教科書的修訂過程中增加日本侵華戰爭中細菌戰和慰安婦等方面的內容。波希爾博士也認為,日本通過的極右翼教科書不尊重歷史,認為這非常不利於後代全面了解歷史,是歷史的倒退。此外,當代中國欣欣向榮的形象,也將是德國未來教科書描述的重點。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很多國家為了讓外國的歷史教科書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國形象,通常會邀請外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委及歷史老師前往本國「學習」。歷史老師們回國後還會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帶到教學中去,也讓更多學生了解真正的、現代的本國形象。這也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推銷國家形象的方法。

美國:內容有限,不利於客觀了解中國

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課,課本是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書裡面圖文並茂,很吸引人。課本講得最多的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的西方文明,關於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少。

中國的歷史是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文明歷史發展中敘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國和印度有單獨一節,其中關於中國的有約20頁,先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如與西方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東方文明、四大發明、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響等。學生讀了這一節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基本概念。然後課本又從商、周兩代歷史開始敘述。關於秦漢時期,著重講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唐宋時期則重點介紹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描述了長安的發達、唐詩的興盛、科舉制度等;元明清講馬可·波羅、鄭和下西洋,一直到鴉片戰爭。敘述相當簡潔,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點到了。

對近代的中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以及紅軍萬里長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敘述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課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論述還是比較客觀的。如在講到為什麼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和列寧的共產主義。講到美國為什麼不承認新中國時,認為是由於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看作為蘇聯集團的一部分。講到二戰時,歐洲戰場內容很多,中國的抗日戰爭就少多了。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負面多,正面少。課本內還刊印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們能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彌補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記者問了一些學生,他們覺得,老師基本上是按課本上的內容講的,學生也基本全盤接受,考試就按照課本講的內容來考。老師也允許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一些分析性的問答題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課本的內容回答。但對於大部分美國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基本概念就是從《世界歷史》課中來的。

當然,孩子到了中學以後,自己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有時也會參觀一些博物館,甚至有機會到中國旅遊,對中國的印象也會發生改變。

記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出生長大,盡管是華裔,但在未去過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國孩子一樣局限於歷史課本。後來暑期到中國旅遊了一次,所見所聞使他對中國的印象有了很大的變化。

⑻ 外國版的歷史書,是怎樣講述中國歷史的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有對我國歷史的描述和記載,但是又各不相同。因為在歷史進程中,不總是一帆風順,也有歷經磨難的歲月。你知道,外國的歷史課本中對我國是怎樣描寫的嗎?一個在世界上文明從未間斷過的國家在其他各國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下面跟隨我的步伐來看一看。

最後再來談一談日本,日本的學生教育裡面對歷史學是十分重視的,《世界歷史》也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之一。從中國發明四大發明開始,到日本遣唐使來到盛世大唐,再到批判清朝皇帝的無能。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遵循歷史,對於日軍在我國犯下的滔天大罪並沒有詳細說明。

對於美國而言,他們對於我國的歷史的描述就比較客觀了。他們遵循了客觀歷史發展的真相,而且比較詳細的描述了我國的歷史和文化。

現在你知道外國人是怎樣描寫我們中國的歷史了嗎?其實因為各國發展的原因、歷史進程等問題導致了他們對我國的理解和描述都不盡相同。以上說法,僅代表個人意見。

⑼ 國外史學家是怎麼看待中國古代史的與中國史學家有什麼分歧求精彩回答!

國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專家有一個單獨的稱謂:漢學家。

一般來說,歐美等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費正清,著有《劍橋中國史》,被西方史學界譽為經典著作,不過就我們看來,很多內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門,幾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讀者的科普著作,要說有什麼深度,似乎並不怎麼深,倒是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很獨特。

日本漢學家,以及歐美等國的華裔、亞裔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國本國歷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說分歧嘛,其實並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全部是由非洲發源的,幾百萬年歷史中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史學家有些也認可這個觀點,有些認為人類發源是多源,不見得全來自非洲。
2、西方史學家普遍不承認中國的夏朝,中國史學家多認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據是二里頭文化遺址。因此,西方史學界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應該是3000年,而非我們說的5000年。
3、西方史學界有種觀點,認為上古時期,中國和西亞交往頻繁度大於我們的想像,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亞游牧民族影響,甚至認為周人可能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但中國史學界基本不承認這一點。
4、對於元朝,即便在外國漢學家中也有爭議,元朝到底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王朝,還是外來的蒙古王朝。

⑽ 看看美國的中小學歷史課本怎麼講中國

中國被大山、沙漠和海洋環抱,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它與外部的世界隔絕。在那裡逐漸形成了與古時期世界上其它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農民
大約公元前5000年,農民開始在黃河兩岸耕種,他們種植粟(一種穀物)、水果、堅果和蔬菜,並且養豬、狗和雞。人們沿著比較溫暖的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這些最早的中國農民建立起村莊,將石器用於田間農業,製作漂亮的彩繪陶壺。

蠶絲與蠶
蠶絲是由蠶(一種蠋)吐出的絲,當他們變蛾的時候結成繭來保護它們自己。中國人是最早學會從繭上退繞出絲並將其織成蠶絲面料。
商王
大約在公元前1765年,中國很大一片區域被一個被為「商」的家庭(或王朝)的帝王統治。當帝王死後,他被埋在一個巨大的土坑裡,裡面裝滿了珍寶,人和動物也被祭獻,和帝王一起下葬。

利用金屬
商朝的工匠學會了用銅來製造武器和容器,人們用精美的銅制大鍋來烹制食物和酒,獻給死去的祖先,他們將祖先視作神靈。

寫在骨頭上的文字
在中國,文字從公元前1400年開始產生。為了幫助他們預知未來,牧師們將問題刻在稱為「甲骨」的骨頭上,將骨頭加熱直到裂開,然後「解讀」裂痕形成的圖案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國王和貴族
在約公元前1027年,商王被稱為「周」的民族征服,新的周王允許貴族擁有土地來換取他們在發生戰爭時對周王的忠心和支持。
當貴族逐漸強大時,周王開始失去掌控,貴族建立了們們自己的小王國,並連年征戰以爭得更多地盤。

孔子
一位叫「孔子」的思想家生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他教導世人只有行為規矩戰爭才會結束,人民應當順服於他們的統治者,統治者應當善待他的人民。
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到了大約公元前480年,中國是由七個王國組成,這七個王國之間常年戰亂,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音chin)征服了所有其它王國,秦王控制了一個巨大的帝國,他稱自己為「秦始皇」,意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中國的萬里長城
始皇帝建造了巨大的城牆來保護他的帝國,抵禦來自北方部落(後稱為匈奴)的進攻,長城由將早期統治者所建造的一系列較小的城牆連結起來形成的,目前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築物。

控制貴族
為防止強大的貴族的反叛,始皇帝強迫他們進入首都咸陽,這樣他就可以監視他們。貴族軍隊的武器被解除並融化掉。
帝國的統一
始皇帝建造了新的道路和運河以將帝國各部分連起來,他也要求人人都用相同的錢幣,相同的重量和長度標准,這樣使得人們在相互交易時變得方便多了。
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聽懂他的命令,始皇帝在全車范圍內開創了一套標準的文字。

懲罰抗議者
始皇帝相信民眾是壞的,必須強迫他們遵守法令,任何不遵守者被嚴厲地懲罰,他命令燒毀任何與他思想不一致的書籍,反抗他的學者則被扔進大坑活埋掉。

兵馬佣
始皇帝死於公元前210年,他埋進了一個巨大的墳墓,墳墓由7500個真人大小的模型武士把守,武士由赤陶(一種陶器)製成,手持真正的兵器,據說當有人闖入時,弩弓會自動射出。

閱讀全文

與外國歷史怎麼講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