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鼓樓有沒有千年歷史
西安鼓樓,位於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鍾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所以,只能說數百年,而不是千年。
❷ 北京鼓樓歷史簡介
北京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台上四周圍以宇牆。
❸ 北京鼓樓至今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至九年(1272),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距今已有七百四十餘年的歷史。據著名史地專家侯仁之先生主持編制的《北京歷史地圖集》載:當時,鍾鼓樓處於元大都的中心位置。另據《析津志》載:鍾樓「閣四阿,檐三重,懸鍾於上,聲遠愈聞之。」後,毀於火。現存的北京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鍾樓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兩年後竣工
明代的北京鍾鼓樓,是兩座單體的墩台式建築,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
鼓樓初名「齊政樓」(取齊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重建宮室的同時建成,樓體通高46.7米,建在高4米四面是坡道形的磚石台基上。
鍾樓應當是與鼓樓同時建成。據《御制重建鍾樓碑記》載:「皇城地安門之北,有飛檐傑閣,翼如煥如者,為鼓樓。樓稍北,崇基並峙者,為鍾樓。其來舊矣。而鍾樓亟毀於火,遂廢弗葺治。」大意是:鼓樓稍北為鍾樓。鼓樓和鍾樓的歷史很久了,可是,鍾鼓樓曾屢次被雷火燒毀,廢棄後而沒有重建。直至清乾隆十年,為了防雷擊起火,才建起了全磚石結構的鍾樓。
北京鍾鼓樓雖經幾次翻修重建,但它始終擔負著為全城報時的任務
隨著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鍾表的傳入,鍾鼓樓逐漸失去了為古都報時的功能,但「擊鼓定更,撞鍾報時」的方法,一直延續到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才徹底廢止。
❹ 南京鼓樓的歷史沿革
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設太史監,專門觀天象,而古時的觀天象與國家政治緊密關聯,地位非常高,明太史監首任太史令,就是朱元璋身邊著名的謀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基。次年,南京明城牆開始建造,據史書記載,「上命基補新宮於鍾山之陽……故築新城五十餘里」,專家認為明城牆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設計,劉基正是城建規劃的總設計師。南京明城牆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即內有十三座城門,外有十八座城門,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而鼓樓就建在城市的中央。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古代里坊制城市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每過一時段就擊鼓,擊鼓時先快擊十八聲,再慢擊十八聲,俗曰:「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一百零八聲,因為古人以一百零八聲代表一年,所以擊鼓要定為一百零八聲。據史料記載,鼓樓用於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依中國農事二十四節氣而設置。
朱元璋為了在全城統一時間而修建了鼓樓這個報時機構,由掌管報時的官吏專門掌控。全城時間的統一,利於統一政府各個機構的辦公時間……使這個城市井然有序。
「老南京」對「暮鼓晨鍾」有著許多美妙的傳說:浮想那時的黃昏和黎明,隨著鼓樓的擊鼓聲響,在城中央的鼓樓,將有十三匹快馬朝著不同的方向,向十三個城門處飛馳而去,控制對城門的啟閉。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大街小巷,城中居住的百姓按鍾鼓聲起息勞作。堪稱明朝標志性建築的鼓樓
到了清代,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並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晚清太平天國戰火後,再次維修改建,改建的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迴廊。
民國12年(1923年),鼓樓就被辟為城市公園。民國17年(1928年)10月,南京市公園管理處成立,鼓樓公園歸屬其下。鼓樓曾一度設有測候所,以後又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後,天文台即遷出。民國19年(1930年),設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清涼山、雞鳴寺兩公園。
民國24年(1935年)7月,建兒童娛樂園。民國26年(1937年)底,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偽政府設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莫愁湖、五台山、清涼山及街道行道樹。民國35年(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設鼓樓公園管理所。
南京解放後,鼓樓公園由工賑總隊園林中隊管理,重新修繕、綠化。又曾作為消防部門的瞭望哨。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鼓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公園面積2公頃,擁有綠地面積0.8公頃,苗圃0.5公頃,成立了鼓樓公園管理處,歸鼓樓區城建分局綠化隊領導,有職工十餘人,管理范圍包括鼓樓廣場及鼓樓周邊地區的綠化養護管理,並擔任重大節日鼓樓廣場的綠化布置、花卉擺放工作。1959年10月1日國慶十周年之際,鼓樓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1966年「文革」開始,公園停止對外開放,遭嚴重毀壞,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職工全部並人鼓樓區綠化隊。公園成為「文攻武衛」指揮部,後又成為「人防指揮部」。經過「文革」浩劫,公園室內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剩下的亦遭嚴重毀壞。
1974年9月11日南京市政府開始鼓樓公園恢復工作,經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鼓樓公園領導小組」,負責鼓樓公園恢復工作,包括鼓樓、鼓樓西亭(「樂之亭」)、鼓樓廣場及四周綠化,配備職工15人。1976年2月18日。鼓樓台座因「人防工事」造成嚴重坍塌,台座西南出現自上而下開裂、下沉。1979年9月30日,鼓樓修繕工程竣工。10月1日,鼓樓公園恢復對外開放。
1979年10月1日鼓樓公園恢復對外開放,行政上與鼓樓區綠化隊分開,直屬區城交科管理。公園有正式工19人,擁有綠地1.8公頃,設立了茶社、食品代銷店、外賓服務部、攝影部等,公園開始步入自己創收建園養園的軌道。至1993年公園有正式職工105人。
1983年,鼓樓攬勝被評為「新金陵四十景」;20年後,當「南京新55景」評選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鼓樓公園作為南京的標志建築之一,再次成為市民評選的熱點。
❺ 鼓樓的歷史沿革
在我國,大凡古老的城市與寺院都建過鍾樓、鼓樓,這兩座樓是我國古代城市用於報時和顯示威嚴的建築物,也是我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鼓樓其實就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樓房,用以報時或警戒盜賊。而佛寺的鼓樓與鍾樓相對,建於正殿的左右,用以懸鼓報時,或於典禮時敲擊。
開封鼓樓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鼓樓,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鼓樓的台基高三丈,磚砌瓮門,通東西大道。台上建樓兩層,各三間,距地面高約七丈。上層周圍有游廊欄桿,登樓遠望,全城在目。樓上南間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徑約1米,聲音深沉渾厚,能傳數十里。東西檐下各懸巨匾一塊,西檐下額題「聲震天中」,東檐下額題「無遠弗屆」。河南地當九州之中,開封又在河南中部,鼓樓又在開封的中心,無怪乎鼓樓的匾額要題「聲震天中」。而這里發出的鼓聲,自然就「無遠弗屆」了。開封鼓樓宏偉無比,只有後建的西安鍾樓才可與之媲美,故有「中國的鍾樓在西安、鼓樓在開封」之說。明、清時期開封鼓樓修建、修繕年表。。
明代後期,河南巡撫認為鍾樓、鼓樓妨礙了巡撫衙門的風水,下令將鍾、鼓二樓上的鍾與鼓互相調換,鍾樓改為鼓樓,鼓樓改為鍾樓。在卸鍾進行互換過程中,鍾紐斷了,鍾從樓上掉下來,摔個粉碎。後來將碎鐵片熔化後重新鑄了新鍾,但新鍾發音遠不如老鍾響亮。巡撫十分氣惱,但也無可奈何,只好作罷。從此,巡撫對鍾樓不管不問,任其破損、坍塌也不加修繕。
到了清代,鍾樓已經破損、坍塌得不成樣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撫郎廷相下令將鍾樓拆掉,從此開封就沒了鍾樓。拆下來的磚瓦、木料在大相國寺內建了藏經樓。鍾樓存在的時候,那個地方叫鍾樓口,鍾樓拆掉以後,叫「拆樓口」(諧音錯叫為「車路口」)。
辛亥革命後,鼓樓樓頂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樓,四面裝有巨型自動鍾,為全市報時之用。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時,台基上兩層樓為炮火所焚,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國成立後,開封多次對台基加以整修,作為節日檢閱觀禮台和全市廣播宣傳中心。1976年11月,將鼓樓台基拆除辟為廣場。這座歷經戰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而屹立不倒的建築,最終不幸被拆除。從此,鼓樓在開封消失了。
❻ 陝西省西安市的鍾樓有多少年歷史了
西安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鍾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現鍾樓距今430年。
❼ 徐州市的鍾鼓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徐州鍾鼓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徐州大同街中心。此樓是一座混合結構的五層方塔形建築,為1931年冬銅山縣縣長余念慈下令建造。樓高約 20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是當時徐州最高的建築。 據《雲龍區志》記載,修建此樓本是為了報火警,所以又稱「望火樓」。每有火警則以不同的擊打鍾聲表示火災的方位,以便市民聽到前去救火。不過,這「望火樓」從未報過火警,還險些因附近的大火被燒毀。 1932年,大同街鋪設了徐州第一條柏油馬路,也決定把鍾鼓樓的大鍾換上新顏。安裝時鍾的工程於次年冬完成。據了解,此鍾為重錘鏈條式齒輪時鍾,四面有瓷磚,羅馬字鍾面,指針長達一米。六十年代鍾面更換為白色油漆玻璃盤面,使用阿拉伯數字,用鏤空鋼板銼成數字和指針。大鍾後來因年久磨損,保護性地停止了擺動。
❽ 鼓樓的歷史溯源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封置鼓樓》原文記載:
「 齊 李崇為 兗州刺史,州劫盜, 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搥鼓亂擊,諸村如聞者,槌鼓一通,次聞者,復撾以為節,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伏其險要,無不擒獲。諸村置鼓樓,自此始也。」
意思就是說:
兗州境內從前經常出現搶劫的盜匪,李崇命令在每一個村莊都設置一座樓,樓內都懸掛著大鼓。在強盜出現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各村聽到鼓聲,都派人防守險要地帶。不一會兒,鼓聲傳遍百里,險要地帶都設下埋伏,強盜行動沒有不被捉獲的。設置鼓樓的做法從這時候開始。
由此得出的啟示:
1.鼓樓是用來防盜的,這表現出了古人的智慧,通過擊鼓通知人們進行防範。
2.每個村莊都設鼓樓,互通信息,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以此撒下天羅地網,人人皆兵,共同防範使盜賊無處藏身。
3.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眾人心齊,泰山能移。
❾ 北京鼓樓的發展歷史
鼓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台。清代劃每夜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晚7時至9時(戌時)曰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時至11時(亥時)曰二更;11時至此次01時(子時)曰三更;1時至3時(丑時)曰四更;3時至5時(寅)曰五更;五時(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後撞鍾。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鍾不擊鼓。擊鍾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重建鍾鼓樓。
據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樓毀於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鍾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築倖免於毀。民國年間鍾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3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
1957年鍾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鍾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鍾樓相繼開放,隨後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築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鍾鼓樓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❿ 北京鼓樓的歷史
北京鼓樓和鍾樓都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的地安門外大街上,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擊鼓報時之處。與一般鍾鼓樓東西對立排列不同的是,北京的鼓樓在南,鍾樓在北,一前一後地坐落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與南面的景山遙相呼應。1996年,北京鼓樓、鍾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目錄 [隱藏]
1 鼓樓
2 鍾樓
3 晨鍾暮鼓
4 參看
[編輯] 鼓樓
Image:Beizhongzhou.JPG
鼓樓鼓樓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磚砌台基上,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樓體面闊五間,形制為三重檐歇山頂、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面。從外觀上看它是一座兩層的建築,實際在兩層之上還有一個暗層。鼓樓的底層為磚石結構,前後各有券門三道,左右各有一道,東北角還設邊門,內砌69級式石階可通上下。二層以上為木結構,四周修有迴廊,外側設望柱和欄桿等。
鼓樓歷史上曾經三毀四建。最初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齊政樓,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後來被火焚毀。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後再次毀於火災。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擊被毀。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終於留存至今,只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和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行過部分修整。
鼓樓內部通體彩畫,金碧輝煌。二層原本置宋代的銅壺滴漏和鐃神,用來報時,但在清初遺失。清代起改用時辰香定更次,並設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報時,象徵一年二十四節氣。現在僅存一面主鼓,直徑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張牛皮蒙成,上面刀痕累累,是被八國聯軍所砍。1924年時,鼓樓曾一度改名為「明恥樓」,陳列展覽八國聯軍的圖片、實物和模型等。
鼓樓前在元代時是北京城重要的商業區。根據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制,鼓樓正處在皇城之後,而且附近多有權貴宅第,不遠處的積水潭和什剎海也都是商賈雲集之所,因此帶動了鼓樓前商業的發展。直到王府井、西單等商業街興起後,這里才逐漸衰落。1949年後,鼓樓商業街重新繁榮,在保留老字型大小的同時,又新開了許多商店、飯店和風味小吃店,成為北京城北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